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庐江县-八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沪粤版)(共含8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拖拉机突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庐江县-八年级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沪粤版)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请认真审题,看清要求,仔细答题,祝你成功。一、 填空题:(每空1分,计30分)
1.马虎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我的身高15.8 ______,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_________,热水瓶的.容积为2.5_________。
2.请你观察图1中两条线段AC、BD的长短关系,你的观察结果是:
AC・ BD(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用刻度尺测一测,
与你的感觉一致吗?・ ,这个事实给你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向一个空暖水瓶中灌水,有经验的人凭声音就可知瓶是否灌满。这是因为水灌得越多,空气柱变得越・ ,气柱发出的音调越・ 。
4.在声音的传播中,声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决定声音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
5.图2是在公路上的几个交通标志,图甲是二环路上一座大桥边的标志;图乙是合铜公路一座立交桥上的标志;图丙是庐江中学门前的一个标志;你能认识这些标志的警示的意义吗?请说: 文件大小: 138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作业本宽课本长课本宽线圈长度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题
作者的话:
此卷诞生于新旧评价体系改革之际,通过大容量超强度训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选题新颖,不求全面,是临考前的理想选择。
一、填空(每空1分,共33分)。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1、湖水深10m,小鸟在距湖面6m的空中飞翔,它在湖中成的像是_________(填“实”“虚”)像,小鸟的像距离该小鸟________________m。
2、调好的.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铝块和一铁块,天平保持平衡。则铝块跟铁块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匀质实心小球的质量是m,体积是V。如果用同样的材料制成一个大实心球,它的质量是M,则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
文件大小: 51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淮南市05-06(上)期终统考八年级试卷(沪粤版)
24、(4分)小悦在学习物质的属性时,想知道“金属丝的抗拉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她决定和几个同学进行一次实验探究。他们猜想到金属丝的抗拉能力可能与金属丝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于是他们找来若干根不同的金属丝(规格如右表),用一个可以逐渐增大拉力的机器拉金属丝。读出金属丝刚好被拉断时的拉力。若要研究金属丝的抗拉能力与材料的.关系,应选金属丝・ 。选金属丝C、E可以研究金属丝的抗拉能力与
・・・・・・・ 的关系。
四、综合题(共14分)
25、1844年,天文学家F. W .贝斯发现天狼星的运动轨迹有所移动,认为它一定是受到其他星球的引力。经过科学家们几十年的努力,发现天狼星不是单一的星体,而是一个“双星”,人们称之为天狼星A和天狼星B,分析天狼星B的温度、亮度及对天狼星A的作用力可知它是一颗由红星衰变成的一颗白矮星。科学家对“天狼星B'的星体密度进行了推算,其值大约是33吨/立方厘米。 文件大小: 63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 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 生活中的物理 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 想想议议 ,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各校都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以上项目每期至少各进行一次。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抽象的 讲条条 、读条条 。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6、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7、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 填鸭式 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八年级物理沪粤版教案: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
在150 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
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
符号是 。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
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
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手指按在C处比按在B处发音的音调高,这是
由于 。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 。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
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
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 ,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
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音调
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
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
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
原因是 。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 。
(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
2.什么是噪声?
3.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噪声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即声源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
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
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 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
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
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C.在空中低飞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
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方案A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方案B 距离L 较长 最长 短
★ 期终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