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游佑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游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

篇1: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

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

《马嵬行·绿野扶风道》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前言】

《马嵬行》乃诗人自创的新题乐府,咏唱杨贵妃在马嵬驿因兵变被刺死之事,以及其死后的传说。唐诗人多有咏唱此事者,而诗人如何咏唱此事,后人多有不同的评论。

【注释】

(1)此诗约作于贞元九年或十年。马嵬:驿名,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太平寰宇记》卷二七关西道兴平县:“马嵬故城,一名马嵬坡,有于此筑城以避难。。。。。。唐天宝末,玄宗西幸,次马嵬驿,为禁军不发,杀杨贵妃于此。”

(2)扶风:即汉代右扶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3)杨贵人:即杨贵妃,天宝初,册封为贵妃。

(4)军家:指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将士。佞幸:指杨国忠及其家族。据《资治通鉴》卷二一八:玄宗“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杨暄及韩国、秦国夫人”。

(5)金屑句:此或据里中儿传说,写杨贵妃乃吞金屑而死。

(6)舜英:即木槿花。舜英暮:木槿花凋落,此喻杨贵妃之死。

(7)杏丹:药名,《云笈七签》卷七四《夏姬杏丹方》:“日三服。。。。。。令人颜色好。”

(8)属车:此指唐玄宗侍从的车子。

(9)履綦:鞋下的饰物。

(10)履组:鞋面上的丝带饰物。

(11)陵波袜:即凌波袜。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翫,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

(12)邮童:指驿站传送邮件的人。

(13)鞶结:盘绕的结子。

(14)指环句:《西京杂记》卷一:“戚姬以百炼金为彄环,照见指骨。”此即用此典故。

(15)咸阳市:本为秦都,此指唐都长安。

(16)贾胡:指西域胡商。

【鉴赏】

如宋人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唐人咏马嵬之事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白居易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礼矣。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焉!《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说无状,不足道也”。又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亦谓“刘梦得《扶风歌》、白乐天《长恨歌》及(温)庭筠此诗(按,指《过华清宫二十二韵》),皆无礼于其君者”。

此皆批评刘禹锡此诗无礼于君王,不如杜甫和郑畋的“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诗的曲折又含蓄。其实,刘禹锡此诗乃是同情于杨贵妃被逼死,指出当时“六军逼杀天子之妃”的事实,这正是诗人不为君讳,直指现实的可贵。诗中对杨贵妃被杀的`同情,也见于“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二句。关于杨贵妃之死,诗人采用民间“吞金屑”之说,而不采用被缢杀的显得更可怖的记载,这不仅表明当时部分人民对杨贵妃被逼死的同情,同时也是诗人寄寓同情的表现。此诗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在于其采用乐府诗体,加之语言较通俗易懂,故赢得评论家的好评,如宋人范温《诗眼》云:“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颇诵之。其浅近乃儿童所能。”

篇2: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释

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指贵妃也。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未卜:一作“未决”。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传:一作“鸣”。

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作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赏析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篇3: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释:

①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杨贵妃死后,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玄宗看。这句有讽刺唐玄宗 痴心空想的意思。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②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③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④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⑤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唐玄宗西行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⑥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⑦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⑧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赏析: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 徒闻 ”、“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 ”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 ”,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 ,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 ,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篇4: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嵬坡

朝代:唐代

作者:张祜

原文:

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

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译文

玄宗返回长安杨贵妃早已死,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振兴。

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注释

⑴马嵬(wéi)坡:即马嵬驿,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在今陕西兴平市西,为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⑵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⑶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引申为男女欢爱。此句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⑷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篇5: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

马嵬驿

温庭筠〔唐代〕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译文

皇上曾经到世外巡游,他的六马车驾在魂作了短暂停留。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人还魂回生,只有鲜血化成青草似乎在诉说怨愁。人已不见香车却又回到京城宫殿,人去楼空而晨钟依旧。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蜀魂再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

注释

马嵬驿: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离长安(今西安)百余里。穆满:周穆王名满,在位诗曾西征犬戎。魂以周穆王喻唐玄宗,以“物外游”称其奔蜀避乱。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魂喻指唐玄宗车驾。淹留:停留,逗留。生,一作“成”。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西汉高帝时,就秦长乐宫改建而成。汉初皇帝在魂视朝。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处。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这里借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甘泉:即汉代甘泉宫,原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魂朝诸侯王,宴请外国宾客。复:一作“得”。文成:文成将军,即齐人少翁。

赏析

此诗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这一联实际上是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而车驾停驻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

颔联承接上联之脉络,叙述了“马嵬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已死,犹如青烟消逝,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十洲记》载:“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死者在地,闻香即活。”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

作为马嵬事变的直接受害者,杨贵妃已经死不复生。而颈联形象地描写了曾经同贵妃订立“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的唐玄宗在事变之后过着的生活状况。《新唐书·宦者传》载,收复长安后,肃宗不要玄宗再过问天下大事,由宦官李辅国胁迫太上皇(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宫中。这一联概括地叙述了唐玄宗在经历了一场**之后,回到长安,看到的是人去楼空,钟声依旧的悲切情景,饱含着他对亡妃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他所度过的孤独、寂寞、凄苦的生活。上下句之间的两个关联词“却”“还”用得极妙。“香辇却归”道出了马嵬事变中玄宗与贵妃一生一死的不同命运;“晓钟还下”写出了钟声依旧人已非的无奈之情。

死者不可复生,生者长恨不已。陈鸿《长恨歌传》说,贵妃死后,玄宗思不能已,命方士寻找贵妃魂魄,方士谎称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贵妃,并带回金钗钿合作为信物。诗人在尾联却对这一传说提出了质疑:一个命归九泉,一个残生人间,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灵再相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史记·孝武本纪》说,汉武帝的宠姬王夫人卒,齐人少翁以方术在夜间招引王夫人,使武帝在帷幔中望见。于是封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相待。并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置祭具以招天神。过一年多,少翁的方术渐渐失灵,神不至。于是诛文成将军。这里诗人化用典故,说明了这场悲剧的无可挽回,暗示了玄宗的无尽悲哀与怀念。但是就《长恨歌传》的传说而言,对玄宗重蹈武帝的荒诞,命方士寻找贵妃亡灵的愚蠢作法,诗人不无讥讽之意。

全篇以叙事为主,在描述之中兼有抒情和议论。中间二联杨贵妃、唐玄宗交替描写,在工整的对偶中间以虚字的抑扬,使得率直的叙述变得婉转而流动。全诗通篇用典故,借前朝故事来叙述,别具咏史诗之一格。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篇6:马嵬行,马嵬行刘禹锡,马嵬行的意思,马嵬行赏析

马嵬行,马嵬行刘禹锡,马嵬行的意思,马嵬行赏析 -诗词大全

马嵬行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

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邮童爱踪迹,私手解Q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

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篇7: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篇8: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题解: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天宝十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玄宗开脱。李商隐生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心。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句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过是虚幻无凭的事罢了;来生究竟怎样,不可预知,而这一世的夫妇关系则肯定完结了。

古代将中国分为九州。战国时邹衍创“大九州”之说,认为中国的九个州总合为一大州,名赤县神州,在海内;而海外另有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大州共九个。这里借“海外九州”指传说中的仙境。“更”,再的意思。

唐代陈鸿《长恨歌传》说,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之后,日夜思念,就派方士到处寻找杨贵妃的魂魄,最后终于在海外的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托方士捎给唐玄宗信物,还说要实践当年在七夕之夜与君王“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这样的传说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不过是人们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续上一个虚幻的美满结局,无形中也为唐玄宗开脱了罪责。

这辈子还保不住呢,还奢谈什么下辈子为夫妻的事情!诗人一开头就用“徒闻”否定了为粉饰李杨爱情而编织出来的幻梦,对唐玄宗进行了冷嘲热讽。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卫兵夜间巡逻的打梆声,再也不能像在宫中那样安然高卧,有人击筹报晓了。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其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依稀可见。

“鸡人”,皇宫里负责报晓的人。“筹”,更筹,用来敲击报时的竹签。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宫中虽有鸡人司晨亦是形同虚设。如今,想要按时早朝也不可得了。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其中含有对太平生活一去不返的惋惜。

“虎旅”,指皇帝的禁卫军。“宵柝”,夜间巡逻用的梆子。这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暗示着一场兵变即将开始。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当年他们在宫中讥笑牵牛和织女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可如今六军不发,只能成为永诀。“此日”,指夜宿马嵬这一天。“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后不肯上路,迫使玄宗处死杨妃。“六军”,泛指皇帝的军队。民间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七夕),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渡过鹊桥相会。据传玄宗与杨贵妃在天宝十年七夕曾对天发誓,愿世世为夫妇。他们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只能一年聚会一次,而他们自己却可以永世相守,所以说“笑牵牛”。

“牵牛”对“驻马”,以虚对实,不仅属对工整而且对照鲜明,历来被誉为绝对。这样的今昔对比是尖锐、辛辣的。诗人对于李杨的生离死别没有丝毫的同情。如果没有当年对女色的沉湎,对朝政的荒废,怎么会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没有家国,谈何爱情?这两句其实有着因果的联系。还是清人袁枚说得好:“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连自己的爱妃也不能保全,还不如身为普通人的卢家,能够与莫愁姑娘白头偕老呢?

十二年为一纪,唐玄宗在位四十多年,所以约略说“四纪”。“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女主人公,洛阳女子,后来嫁到卢家为妻,生活和美。这里用她指代普通的民间妇女,同时也借“莫愁”的字面之义反衬李、杨爱情的“长恨”。

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指向唐玄宗,实际上也是对本朝皇帝毫不留情面,可谓大胆。贵为天子,怎么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连一个女人都保不住?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到唐玄宗身上。一个女人是无法颠覆国家的,正是玄宗晚年的昏庸才导致了安史之乱。

赏析: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篇9:郑畋《马嵬坡》全诗翻译赏析

郑畋《马嵬坡》全诗翻译赏析

马嵬坡

作者: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注释

1、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2、云雨: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3、景阳句:陈后主叔宝,闻隋兵至,刀偕其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出景阳殿,自投井中,至夜仍为隋兵所俘。

翻译:

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夫妻难忘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马嵬赐死虽非情愿终属圣明,景阳宫井陈后主又是什么人?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次年六月,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西逃入蜀。途经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被迫赐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乱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及,玄宗仓皇逃蜀,道经马嵬坡,六军驻马哗变。杀奸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贵妃。即为马嵬事变。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死已多时,意谓“重返”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怀“云雨”之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在景阳宫的井中,终为隋兵所虏的事,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抑扬分明。诗对玄宗有体谅,也有婉讽。玄宗的举动虽胜陈后主,但所胜实在无几。

赏析二: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死已多时,意谓“重返”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怀“云雨”之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

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诗的后两句特别耐人玩味。“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天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篇10: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翻译赏析

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翻译赏析

《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作者为唐朝诗人李商隐。其古诗全文如下: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前言】

《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两首咏史诗,一为七言绝句,一为七言律诗,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注释】

⑴马嵬: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指贵妃也。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⑵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⑶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⑷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⑸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翻译】

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鉴赏】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唐肃宗干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冯浩注说“两‘自’字凄然,宠之适以害之,语似直而曲”,这话很有道理,这两个“自”字确实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这就和《长恨歌》里哀婉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传》里的“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兵卒)牵之而去”相近,不由自主地起了恻隐之心,有相似之处。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心中却又油然而生了那恻隐之心。

马嵬坡翻译及赏析

《马嵬》唐诗赏析

李商隐诗《马嵬》赏析

马嵬 李商隐

马嵬,马嵬黄滔,马嵬的意思,马嵬赏析

马嵬李商隐教案

《马嵬》说课稿(其二)

马致远《四块玉马嵬坡》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马嵬坡全诗、意思及赏析

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翻译赏析

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马嵬行绿野扶风道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