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呜啦啦卟叭叭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共含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呜啦啦卟叭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

篇1: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

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

原文: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早行字词解释:

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②星斗:特指北斗星。

③阑干:横斜的样子。

早行翻译: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早行背景:无

早行赏析:

这首早行诗,写的是诗人在天还没亮时孤身一人在道上行走的感受。一般诗,只要诗题带有“早”字,譬如“早行”、“早衰”、“早梅”、“早春”,无不在“早”字上灌注笔墨,这首诗也是如此。从第一句起,“露侵”是早,天亮以前,气温最低,正是露水凝结的时候。“露侵驼褐晓寒轻”,全句也是表现早行的感觉。因为早行,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有了厚毛衣,仍感到冷,一是露侵,二是在风露中已经行走了多时。第二句写星光灿烂,是因为黎明前天格外暗,地面一片漆黑,所以天上的星光特别显得明亮。第三句写寂寞是说明因为时间早,路上没有行人,更觉孤单;“和梦过”说自己还沉酣在昨晚的睡境中,因为起得早,还没睡够,所以还在马上边走边打瞌睡,懵懵~~地前行。

第四句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又以声音衬托寂静,突出时间还早。诗人就是如此从视觉、听觉,乃至感觉,全方位地写出早行的种种情况,给人以回味。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为后世称道,陈与义这首诗,在状情绘物上很具特色,可追攀温诗。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南宋群贤小集》收有张良臣的《晓行》诗云:“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二者不知是否有祖述关系。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篇2:陈与义古诗《早行》

陈与义古诗《早行》

这首《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此诗写早行情景,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翻译】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读者通过“通感”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鉴赏】

《梅磵诗话》卷下:“早行诗,前辈多佳作。近世如杨万里诗:‘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刘应时诗云:‘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三诗意皆高远。”所引刘诗与这里所选的《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 “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 “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篇3:早行,早行陈与义,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

早行,早行陈与义,早行的意思,早行赏析 -诗词大全

早行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篇4:雨陈与义翻译赏析

雨陈与义翻译赏析

原文

《雨》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雨字词解释:

1.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2.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3.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雨翻译:

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稳当地送走了那炎炎夏日。闲居在京的`我看到那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而非。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地吹动着我的衣角。

雨赏析:

这首诗并不是单纯的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透过数层,从深处拗折,在空中盘旋。一二两句:点出雨,说十日萧萧之雨(“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觉。“一凉恩到骨”,“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这句话既说明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又何尝不是这个失落和才子对皇恩的期盼!七八两句宕开去说。是说穷居寥落之感。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篇5:春寒陈与义翻译赏析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倒不如说是咏海棠,陈与义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到对海棠的描写中,让这首诗成为咏物的上乘之作。

原文: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字词解释: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春寒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春寒袭人,也侵凌着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担忧。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

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春寒背景:无

春寒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相关推荐:

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

送人归京师翻译诗歌鉴赏

篇6:牡丹陈与义翻译赏析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诗的诗题是咏物,实际上是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园之情。

原文: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牡丹字词解释:

①一自:自从。

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牡丹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牡丹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牡丹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v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相关推荐: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翻译赏析

观雨陈与义赏析翻译

篇7:《早行( 陈与义)》阅读答案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参考答案:

6.(1)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语译】

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赏析】

这首早行诗,写的是诗人在天还没亮时孤身一人在道上行走的感受。一般诗,只要诗题带有“早”字,譬如“早行”、“早衰”、“早梅”、“早春”,无不在 “早”字上灌注笔墨,这首诗也是如此。从第一句起,“露侵”是早,天亮以前,气温最低,正是露水凝结的时候。“露侵驼褐晓寒轻”,全句也是表现早行的`感觉。因为早行,穿上了厚厚的毛衣,有了厚毛衣,仍感到冷,一是露侵,二是在风露中已经行走了多时。第二句写星光灿烂,是因为黎明前天格外暗,地面一片漆黑,所以天上的星光特别显得明亮。第三句写寂寞是说明因为时间早,路上没有行人,更觉孤单;“和梦过”说自己还沉酣在昨晚的睡境中,因为起得早,还没睡够,所以还在马上边走边打瞌睡,懵懵憕憕地前行。

第四句描摹稻田虫鸣,是黑暗中应有的情景,又以声音衬托寂静,突出时间还早。诗人就是如此从视觉、听觉,乃至感觉,全方位地写出早行的种种情况,给人以回味。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为后世称道,陈与义这首诗,在状情绘物上很具特色,可追攀温诗。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南宋群贤小集》收有张良臣的《晓行》诗云:“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二者不知是否有祖述关系。

篇8:早行陈与义阅读答案

一、陈与义早行主要用什么手法表现?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虫草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的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二、刘方平《月夜》与陈与义《早行》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晨的寂静。

三、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四、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五、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与陈与义《早行》的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

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篇9:早行陈与义阅读答案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字。

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

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篇10:登岳阳楼陈与义其一翻译赏析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楼阁上的旌旗静止,夕阳黄昏缓缓下降。

我登临的地方,是岳阳楼(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其一创作背景:无

元日陈与义赏析

陈与义 临江仙 赏析

夏雨,夏雨陈与义,夏雨的意思,夏雨赏析

西风,西风陈与义,西风的意思,西风赏析

山居,山居陈与义,山居的意思,山居赏析

月夜,月夜陈与义,月夜的意思,月夜赏析

雨过,雨过陈与义,雨过的意思,雨过赏析

春日,春日陈与义,春日的意思,春日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赏析与翻译

陈与义古诗《春寒》

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早行陈与义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