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翻译赏析(共含5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动月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翻译赏析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
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
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
【前言】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是唐代伟大诗人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咏马。全诗可分四段,每段各四句。全诗运用对比以赞美胡马,也蕴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叹。
【注释】
⑴鄂县:即今陕西户县。丈人:对老人的尊称。胡马:胡地产的马
⑵胡:指安史之乱。全唐诗校:“一作贼。”金牛:自陕西勉县而西,南至四川剑阁县剑门关,称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汉中入蜀,必经此道。李丈人息从唐玄宗入蜀,经金牛道
⑶“回鞭”句:言李丈人自蜀赴灵武,朝见肃宗
⑷“朝饮”句:极言马行之快速。灵州:治灵武,肃宗即位处。天宝元年(742)改为灵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灵州
⑸自矜:自夸
⑹急难材:如刘备的颅马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过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言幸赖此马在安史之乱中脱祸
⑺驾骀:劣马。指诗人自己所骑的马
⑻锐耳:良马的特征之一。《齐民要术》卷六:“耳欲小而锐如削筒。”
⑼高蹄:良马的`又一特征。削寒玉:言其坚硬如铁,可以削玉
⑽神龙:传说天马为神龙之类。《魏书·吐谷浑传》载:青海内有小山,以良母马置此山,所生得驹,号为龙种
⑾俗:全唐诗校:“一作凡。”多肉:劣马之相。《齐民要术》卷六:“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
⑿累日:连日
⒀凤臆龙鬐(fèng yì lóng lín):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晋书·符坚传》载:大宛献天马千里驹,皆汗血,朱鬐五色,凤膺麟身。龙髻:全唐诗校:“一作麟髻。”
⒁长风生:足下生风
【翻译】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冬自华州赴东都途中作。黄鹤注:此乾元元年冬往东都时作。观洛阳再清句可见。朱鹤龄注:鄂县属长安
【鉴赏】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27首。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注此诗:“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贼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首言马行迅捷。从乱禽颠沛说起,便有奇气。过金牛,扈从明皇也。见天子,趋谒肃宗也。却走,退走也。
“自矜胡骡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一闻说尽急难才,转益愁向驾骀辈。”此见其济难之功。赵注:急难才,如刘备的颅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处指避胡一事言。愁向驾胎,自叹所乘者皆疲马也。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此写其神骏之姿。耳锐蹄坚,筋胜于肉,此良马之相也。“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末言同行见马,结归李丈。凤臆龙鬐,一时未易测识,但见侧身注目,足下风生,果是绝尘之骥矣。《杜臆》:马不易识,以况相士之难。
作者:唐·杜甫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
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
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
1、作年同上诗。鄂县:即今陕西户县。丈人:对老人的尊称。胡马:胡地产的马。
2、胡:指安史之乱。全诗校:“一作贼。”金牛:自陕西勉县而西,南至四川剑阁县剑门关,称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汉中入蜀,必经此道。李丈人息从唐玄宗入蜀,经金牛道。
3、“回鞭”句:言李丈人自蜀赴灵武,朝见肃宗。
4、“朝饮”句:极言马行之快速。灵州:治灵武,肃宗即位处。天宝元年(742 )改为灵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灵州。
5、自矜:自夸。
6、急难材:如刘备的颅马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过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言幸赖此马在安史之乱中脱祸。
7、驾骀:劣马。指诗人自己所骑的马。
8、锐耳:良马的特征之一。《齐民要术》卷六:“耳欲小而锐如削筒。”
9、高蹄:良马的又一特征。削寒玉:言其坚硬如铁,可以削玉。
10、神龙:传说天马为神龙之类。《魏书·吐谷浑传》载:青海内有小山,以良母马置此山,所生得驹,号为龙种。
11、俗:全诗校:“一作凡。”多肉:劣马之相。《齐民要术》卷六:“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
12、累日:连日。
13、凤臆龙鬐(fèng yì lóng lín):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晋书·符坚传》载:大宛献天马千里驹,皆汗血,朱鬐五色,凤膺麟身。龙髻:全诗校:“一作麟髻。”
14、长风生:足下生风。
卷217_27李鄠縣丈人胡馬行杜甫
丈人駿馬名胡骝,前年避胡過金牛。
回鞭卻走見天子,朝飲漢水暮靈州。
自矜胡骝奇絕代,乘出千人萬人愛。
壹聞說盡急難材,轉益愁向驽骀輩。
頭上銳耳批秋竹,腳下高蹄削寒玉。
始知神龍別有種,不比俗馬空多肉。
洛陽大道時再清,累日喜得俱東行。
鳳臆龍鬐未易識,側身注目長風生。
杜甫《房兵曹胡马》全诗翻译赏析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
1.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2.胡:此指西域。大宛:汉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国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3.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4.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5.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6.骁腾:健步奔驰。
译文:
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削竹。四蹄轻快,犹如劲风。所向之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可托生死。有如此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横行万里之外.
赏析:
此诗约作于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时杜甫在洛阳。杜甫本善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语),可谓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杜诗详注》引明张綖语:“此四十字中,其种其相,其才其德,无所不备,而形容痛快。”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约作于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读者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大宛素以产“汗血宝马”著称),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经跃然纸上了,展现了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到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的“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正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的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