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孟浩然《早寒有怀》鉴赏答案(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英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孟浩然《早寒有怀》鉴赏答案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2分)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有何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①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2分,1+1)
②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4分,1+1+2)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诗人抓住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出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何况诗人正远离故土,又陷入出仕入仕的矛盾之中。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因此诗人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指出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因此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传达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品味,是很能体味到诗人的匠心。
第二联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但并未点明;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只是想象,却使思乡的感情,衬托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出世与入世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把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充分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雕琢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
漫漫:水广大貌。
诗歌鉴赏早寒有怀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①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②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48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此诗大约是诗人返乡途中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②《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渡口的'典故。
⑴这首诗写于哪个季节?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3分)
答: ▲ ▲ ▲
⑵“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却可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请简要说明。(4分)
答: ▲ ▲ ▲
⑶“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分)
答: ▲ ▲ ▲
参考答案:
9.⑴(3分)写于秋季。(1分)首联以“落木”“ 南归雁”“北风”等意象,(1分)勾画出一幅江上深秋图。(1分)
⑵(4分)“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自然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2分)
⑶(3分)作者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中寄寓了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2分)以景结情(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1分)
★ 早寒江上有怀翻译
★ 早梅柳宗元鉴赏
★ 孟浩然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