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哪八戒(共含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s小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哪八戒
1、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家长们也许会对孩子说:我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励志名言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5、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6、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7、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8、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
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其心理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一无是处,没人赏识他,没人喜欢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要学会迁怒的本事。自己生活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
采用法西斯暴力,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经常要对孩子拳打脚踢,如果单打不过瘾,配合夫妻双打效果会更好。
摧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时刻内心体验着焦虑,恐惧不安
1、利用一切条件,让孩子感觉自己是招人讨厌的,是不被父母老师所喜欢的,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感。从娃娃做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孩子越小越害怕被抛弃,内心安全感越脆弱。如果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不耐烦、讨厌等等;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等。
2、给孩子一个破碎的家,父母经常争吵打架,让孩子对这个家的未来害怕担心。
3、经常用各种各样的危险来恐吓孩子。如:经常给他讲社会的黑暗和人心险恶,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罪恶的`勾当和邪恶的陷阱,没有一点社会良知存在,在这个社会上不能信任任何人,一定要处处小心谨慎。
摧毁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行动力,让孩子变成木偶
1、把自己塑造成为孩子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即使是大打出手和言语侮辱也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没有一点私心,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
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2、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
他如果接听电话一定要追根溯源等等。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3、糖衣炮弹狂风乱炸,为孩子包办一切。“替他洗衣服,替他打扫卫生,替他…”;“孩子无论要什么都完全满足”。
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因为被喂的饱饱的,不需要自己觅食,慢慢地熊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熊就被饿死了。孩子也一样!
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四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您掌握了以上操作方法,且经常运用,就基本上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绿化苗木、小升初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这些问题
小升初是孩子迎来的第一次重要人生跨越。这时候的孩子面临着学业、心理、生理多重转变。而作为父母,也同样经历着小升初的考验。这个时候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要求过严。所以小升初的家长在这一时期,一定不要做下面几点:
1.限制孩子自由
不少小升初家长,认为孩子小升初这一年时间紧任务很重,不应该过多的贪玩,与同学交往等等,所以往往限制小孩的'活动范围。其实这一点是不可取的。限制过多,孩子会出现抵触心理,情绪低落,反而会带来不好的效果。
2.批评孩子,刺激孩子
经常有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后,便毫无顾忌地当面揭穿、直接数落,甚至有些妈妈,习惯于日日说、时时说,最后把孩子说成“死皮”,在老师面前也变得麻木了,这就非常不好办了。
正确的做法是,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不可过于心急,要学会耐心倾听,继而与孩子平等交流,恰当提出自己建议,最后与孩子达成共识。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当前交友状况,引导孩子多与其他在学习上能互相帮助的孩子多交往,这样既能保持孩子心理健康、又有益学习。
3.向老师或者别的家长的面说孩子缺点
有些家长,为了让老师严格管教自己孩子,往往习惯当着老师面,直接陈述孩子缺点;或者在与别的家长闲聊时,也会当面谈到孩子的缺点。岂不知,这样做只能让孩子在老师心中留下负面影响,并且让孩子的自尊心受的伤害,对孩子成长,毫无益处。
正确做法是,家长在与老师和别的家长交流时,要多指出孩子特点,比如最擅长什么、不太适合做什么等,最好不要直接说缺点。
家长教育体会:孩子高考前要注意什么
从来对高考的日子,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今年却不同。因为儿子二模成绩出了,也离中考就差两个星期了。时间都不是论秒算了。
这两天,接到的朋友电话特别多,主要是聊一聊考前的焦虑问题。这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越考成绩越下降,不能提考试,一提就要情绪失常。之所以找我,一是我心态比较好;二是我比较热心,爱开导人;三是她们知道我学过心理咨询师课程,算是个专业人士吧。其实,帮不上太大忙,但是通过话聊,舒缓家长的情绪,找到信心,才会帮助孩子迎接挑战。
家长在这时候的心理支援是多么重要。
要说当时学的时候,还没觉得特别,只是觉得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现在看看关键时候真的很有帮助。就以这几天,大儿子的情绪来说,我发现他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每天睡醒时,不是情绪饱满,好像是很累的样子。就和他聊了聊,告诉他我们对他已很满意,告诉他这一段时间应该吃好睡好,告诉他喜欢他练体育那一段时间的状态,虽累着,但精神足,斗志高昂。儿子也自嘲,体育的成绩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能量。并答应我现在每晚要给自己加跑。这是个好兆头。
其实,从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引导孩子淡化考试,也许大家不会知道,我本身就是个特别易紧张的人,学生考试我也会生病,更别谈自己。我发现,越是在乎,就越容易发挥失常。 也许你听过有人一紧张忘了自己姓什么的传说,但我要告诉你,那就真实的发生在我的身上,我还曾在课堂上因为紧张拿倒了书,怎么也不认识书上的字。这事我的同学都记得。所以,从我当老师开始,我就一直告诉我的`孩子们,“错了,改会就行。”“这次没考好,下次错过的题不再错就行。”也许,这有点,不思上进的感觉,但是,淡化考试的压力我在孩子身上一直沿用,现在看我很满意。临考前情绪也会波动,但是多数时候都会特别高兴,因为考试不用上课,考试没有作业。我称之没心没肺。考完,我也只关心错哪,练会没。
其实每个人的空间都很大,是做常态的自己 ,还是稳定有所提升,更或是一蹶不振,取决于心理。希望每个孩子在迎接考试时,淡化它,考出自己的成绩。
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这五个弊端!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家长在她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尽心尽力,是责任,也是天性。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教育。
每一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一切,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这样做那样做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与我们所期待的越来越远。
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教育孩子不能盲目,不能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镜子,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的。
所以在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了,一定不能让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孩子的一生。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弊端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不干涉孩子正常的思维
+
孩子是家长的宝贝,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所有都给孩子,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就会老是干涉孩子。
其实,我们要知道,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有着自己的想法观点,虽然他们想象的东西跟家长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那都是孩子正常的思维模式。
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充分了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奇思怪想的观点要耐心的倾听,并且有时候要对孩子的想法作出鼓励,当认为自己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时候,这时候也要委婉的拒绝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能够接受。
不要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
+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景,那就是当孩子兴冲冲的告诉爸爸妈妈,他们的发现的时候,很多家长是不当回事的。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妈妈带着自己五岁的孩子在海滩上玩,这位孩子看见沙子非常的漂亮,于是抓了一把放入了嘴里,但是这位妈妈看见了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旁边的一位陌生人问这位妈妈,为什么你不阻止自己的孩子呢?这位妈妈说,等他尝过后就会发现沙子是不可以吃的,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适当的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只有这样,孩子以后的生活能力就会比较强,就会比较适应社会。
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严厉的教育,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清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克制而不是宣泄。当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忍耐,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自己对孩子的正确的教育,其实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想一想,那就是我在生气的情况下教育孩子真的是正确的吗?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教育孩子是克制,我们永远不要在自己生气的时候教育自己的孩子,要保持心平气和。
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是时时刻刻都想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有些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想起就教育自己的孩子。
其实在生活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不能想起了才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是需要注意细节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惊人,有时候你一段时间没有注意,你也意识到孩子已经变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能想起了才教育,不要让自己错过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要让自己后面对孩子的教育难上加难。
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不顾及公众场合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要知道,即使是孩子做了多么糟糕的事情,即使当时你的心情是多么的不好,你想要教育他,也要把孩子带回家里再教育,不然的话,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自尊心,都是有自己想要维护的形象的。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当众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记得保护孩子的心灵。
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避免家庭教育的弊端,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成长。
所以,家长要切记,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培养孩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六种错误的态度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微博]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方法得当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 家长教育孩子心得
★ 家长教育孩子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