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AOZI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共含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AOZ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

篇1:《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

《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 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 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 朗读这段话。

4、作业。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朗读这段话。

4、作业。

篇3:《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为了体现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正确的评价

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成美妙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少批评,多赞美,但这并不是说不加辨析地肯定与赞扬。比如说:在辨析走失和丢失两词,当有学生把这两个词说混用时。

师:走失和丢失一样吗?

生:差不多。

师:是的,这两词都有不见了的意思,但真的一样吗?

生:我知道走失是人或家禽走着走着不见了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词语手册上看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呀!那谁能说说丢失的意思吗?

(没人回答)

师:那我们先来做一组练习吧!

出示练习,学生共同完成。

师:其时你们已经会用这两个词了,那谁来说说用时,有什么特点?

生:走失是指会走的不见了,丢失是指东西不见了。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

二、注重朗读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三、学习交流和总结

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作总结。学习、生活、工作需要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还要善于总结,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能力,我们应充分关注这种能力的生成。比如在引导学生该怎样朗读时,先指名学生读,然后大家一起评价后再指名读,全体各自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交流完之后还给予了自练的机会。在课将终了时,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有同学说:“遇事不要太急了,否则会像商人那样错怪老人的。”有同学说:“要仔细观察。”有同学说:“观察时还要动动脑筋。”……

疑问: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读”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一切交给学生了,老师的调控限度该如何把握。

2、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设计课的时候,又该如何去把握?

雏鸭学走路,只会在形式上模仿,想领会语文教学的真正精神,不知方向在哪?

篇4:找春天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

2、指导学生积累“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等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会认、会用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认读字。

(2)指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初春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姑娘在哪里呢?让我们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郊外找一找吧!

2、板书课题:找春天。

3、指导读课题:找什么?(强调“春天”)

二、独立识字

1、拼读音节,读准课文下面的生字。

2、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停顿。

3、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读难读的自然段。

三、小组识字

1、拼读音节并齐读课文下面的生字。(正音)

2、逐个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认字)

3、交流识记“我会写”中生字的方法。(记字)

4、展示朗读。(读熟)

四、学文识字

1、创设“催开野花一朵朵”的情境,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害羞、遮掩、躲躲藏藏、探出、嫩芽、音符、触到、喜鹊、脱掉、解冻、小溪、棉袄、摇尾巴、野花”)正确认读。

2、(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当你突然发现光秃秃的柳条绿了,迎春花长出了小小花苞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选出最能表达你当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进入角色,唤醒沉寂在学生心底的春天,自然而然地感悟优美语言。)

3、图中的孩子们和你们一样吗?读一读吧!(出示句子: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脱”,按结构记住“棉、野”,并组词语。

(2)读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奔”选择读音。(奔bēn:奔走;急跑。奔bèn:直向目的地方向去。)

(3)“冲出、奔向”表达出了孩子们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因为他们热爱春天。

4、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我们热爱春天,当春天到来时,我们激动、欣喜……(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春天的田野带给我们无限乐趣,所以……(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田野上,害羞的春姑娘让我们着迷……(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

小组内有感情地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

六、书写指导

(出示“脱、棉、野、躲”。)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1)“野”,左边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提”,右边四笔写成,第二笔是“点”,不要和第四笔连写。

(2)“里、身”在“野、躲”中居左避让,笔画有变化。

2、观察字的间架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小组内交流。

(2)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请你也像图中的孩子那样,在周围仔细地寻找春天。

3、读一些有关描写初春的诗歌、散文,积累好词佳句。

篇5:第二课时 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1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提供的总数,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不同的答案。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认识到规律来源于生活,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揭示,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总数,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有余数的情况。

教具准备:例2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

提问:第16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第100个圆片是什么颜色?

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2、0.428571428571……的第15位上的数字是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二、创设情境,欣赏规律。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学例2

(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

(2)、思考:照这样排列,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3)、出示例2中的问题: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18÷3=6式子中的3和6分别表示什么?

18只兔像这样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有几只白兔,几只灰兔?

2、“试一试”

(1)、回顾刚才解答例题时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2)、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灰兔?

学生自主探究,与例题进行比较后作出判断,算出结果。

说说第一步计算余下的“2”表示什么?

三、竞赛激趣,巩固规律。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独立完成“练一练”

第1题:说说出现余数后的思考过程。余下的2枚是什么子?

第2题:画廊上沿的瓷砖排列规律是怎样的?

2、完成练习十第1题

3、完成练习十第2题 提醒学生求的是每一种灯笼各有多少个?

4、完成练习十第3题 思考:根据月律的排列规律应该把几天看作一组?

5、完成练习十第4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还利用生活中的规律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篇6:《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因为今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晚,课前无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但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春天,通过朗读、理解、感悟去体会春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从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春天的美景,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情趣。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媒体辅助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等。

学法:“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自读自悟法”等。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2.展示课文朗读。

二、朗读感悟。

1.思考:小朋友们是采用哪些方法找到的春天的?

学生抢答: 看、听、闻、触。

2.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

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三、练习背诵。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四、拓展。

1.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指导学生观察并交流。

2.“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读读、抄抄、写写、背背。)

2.背诵课文。

3.画一画自己眼里的初春景象,并且写一写。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 野花 嫩芽 小溪

(眉毛)(眼睛) (音符) (琴声)

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小松鼠找花生教案设计

语文 -找骆驼

找骆驼教案设计

硫酸(第二课时)

《翠鸟》第二课时

《“东方之珠”》第二课时

《小狮子》第二课时

《雾凇》第二课时

找骆驼教学反思

《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找骆驼》第二课时 之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