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tlong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tlo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

篇1: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

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

伽达默尔对游戏问题极其关注。他认为游戏是以游戏自身为目的的,游戏者与观者都是主体,游戏有经验的“同一性”,同时也有经验的开放性。时间性、历史性是其游戏说的脉络与思想方法。在场、效果意识、历史视域等观念开启出游戏的意义,即存在的`给出。游戏不仅是艺术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作 者:黄文前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3) 分类号:B516.59 关键词:伽达默尔   游戏观   哲学解释学  

篇2:评析伽达默尔的语言理解游戏

评析伽达默尔的语言理解游戏

伽达默尔以语言理解活动的全新维度,一方面否定并扬弃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绝对性,实现了解释学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另一方面又继承并改造了海德格尔语言存在的'本体论,实现了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向实践论的转变.他在理解的问与答的对话逻辑中,揭示了理解的普遍性、历史性和语言性,系统地阐释了当代人文理解理论.

作 者:王振林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长白学刊  PKU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 “”(4) 分类号:B516.5 关键词:语言   理解   世界  

篇3: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

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而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离开了语言,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作 者:高常营 金延  作者单位:高常营(烟台大学,社科部,山东,烟台,264005)

金延(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唐都学刊 英文刊名:TANGDU JOURNAL 年,卷(期): 19(4) 分类号:B5 H0-05 关键词:工具   存在   逻各斯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语言观  

篇4: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

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语言观

解释学的发展始终与语言问题相关.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认为,人是语言的存在物,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理解中的视界融合就是一个解释者和本文之间无穷的语言游戏过程.语言的本体论意义意味着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确认.伽达默尔由此展开了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和实证科学方法的批判,显示了哲学解释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作 者:纪光欣 JI Guang-xin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华东)政法系,山东,东营,257061 刊 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2) 分类号:B089.2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语言   理解   生活世界  

篇5:游戏与艺术-伽达默尔游戏概念论析

游戏与艺术-伽达默尔游戏概念论析

摘要:游戏概念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理解《真理与方法》一书的`中心线索.从解读伽达默尔对游戏概念的规定出发,通过探讨游戏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既可以进一步辨析伽达默尔视野下的游戏概念存在的问题,又能够达成对游戏概念重要意义和关键价值的深入理解,更为正确把握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提供了路径. 作者: 杨东东 Author: YANG Dong-dong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 期 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CSSCI 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 (1) 分类号: B5 关键词: 游戏    艺术    观赏游戏    表现    机标分类号: B51 B08 机标关键词: 游戏概念    艺术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正确把握    诠释学    中心    线索    视野    路径    理论    解读    价值    关联    地位 基金项目:

篇6:探析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启发

探析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启发

一、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的启发

奥古斯丁虽然看到人言有类似圣言之处,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忽略二者的差异性。实际上,伽达默尔从这两方面都受到启发。现在,让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类似性”的启发

语言要体现解释学的普遍性,必须先从传统的语言思想中被释放出来。无论从概念、命题抑或从精神的符号来理解语言,传统中都把语言与思想或精神割裂,并将之置于次于后者的地位。在三位一体教义史中,从属论一直是正统最需要提防的异端思想。从属论之所以常常侵蚀人们的思想,根本原因在于圣父与圣子的生与被生的关系容易被误解。正因为总是把“生”理解为“造”,才导致圣子低于圣父因而否认圣子神性的结论。显然,这是为正统不可容忍的。因此,正统必须对“生”做出恰当的解释。

就同神的关系而言,圣子和世界有一个重大区别:圣子是神生的,世界、人及其理性是神造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区别“生”与“造”。首先,就时间而言,不存在一个圣子尚未被生的时刻,但世界却是在某个时刻被造的。圣父生圣子发生在无时间的永恒中。其次,就地位而言,圣子并不因为被生而次于圣父。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被生而非被造的奥妙,奥古斯丁使用人的内在话语与思想,进而与知识的同一性关系予以类比。他说:“如果有人能理解言是如何成言的,不仅在它被高声说出之前,甚至在其声音的形象在思想中被反复考虑之前———这是不属于任何语言,即不属于任何所谓的民族语言的言;我认为,如果有人能理解到这一层,他便已经对着这面镜子且在此谜中看到圣言的某种样貌,关于这圣言经上有云,‘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言就是神’。因为当我们吐真言时,即吐真知时,言便必然生自我们贮存在记忆里的知识,这言绝对与产生了它的知识是同一种东西。”

伽达默尔关注的当然不是这些具体的神学教义解释,但是,当奥古斯丁发现人言的某些特性可以与圣言类比时,他自己或许只是以为找到了一个解释圣言的贴切例子,伽达默尔却从中获得了关于人言的全新理解。正如圣子生于圣父而不在时间上晚于或在地位上低于圣父,人的内在话语既不是思想完成之后才产生,也不是通过某种反思活动构成的反映思维的产物。通常认为,思维时还没有言说,只有当思维反思自身时,才产生言说,也就是说,言说是思维反思的结果,但伽达默尔从三位一体的奥秘中发现,根本不存在先于言说的纯思维,思维就是言说,言说指向的不是思维而就是思维的事情。“谁思维某物,亦即对自己讲某物,这里的某物就是指他所思维的东西,即事情。”伽达默尔甚至认为,即使思维有对语言的超越即相对于语言的自由,那也必定是在语言中进行的。“尽管我们可以想起我们的理性面对我们思维所受的语言束缚性仍为自己保留的自由,……即假定自身有能力超越语言束缚性而达到所指的意义,但是每一种这样的超越本身却都是语言性的超越。”通过人言与圣言的类似性,伽达默尔得到的启示是语言同思想或者说精神的完全同一性、同时性和相互内在性。“话语同一般产品的区别就在于它完全停留在精神之内。”

2.“差异性”的启发

造成三位一体教义之费解的另一个难题是圣言成为历史时空中的肉身之躯。“道成肉身”这个教义若不加适当解释也非常容易导致从属论。在此,奥古斯丁使用人的内在话语与外在话语的关系类比圣言与肉身的关系,从而确保圣言与圣父的同一性。他说:“肉嘴所说的的确乃‘言’的声音,它之被称作‘言’乃因那内在之言采用了它以向外显现。我们的言以一定方式变作了肉体的声音,以此向人的感官显现,正如神的圣言化成肉身成人,以此向人的感官显现。也正如我们的言变成了声音却不就等同于声音,神的圣言化身成人,却不想象它就等于肉身。”奥古斯丁使用外在话语时所带有的那种消极、负面的意味不难察出。在对圣父与圣言的同一性关系的类比中,外在话语代表肉身被排斥在这种同一性之外。也就是说,外在话语不可能具有正面的类比作用。

出于解释学语言的普遍性的考虑,伽达默尔当然不满意奥古斯丁局限于内在话语的做法并认为,必须讨论外在话语的问题。因此,他不仅批评奥古斯丁完全用柏拉图的那种贬低感官现象的方式对待外在话语,而且对这种自闭于内而与外在话语相独立的内在话语表示疑惑。“如果说有一种话语一直保持着作为思想的内在讲话从不发声,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话语;……如果没有任何实际有声音的话语,那么理性的话语如何证明自己为一个‘真正’的话语呢?”如果说奥氏之所以不屑于谈外在话语,因为它不能完全体现精神,因此对类比圣父与圣子的关系没有积极的意义,那么伽达默尔恰恰认为,外在话语与内在话语以及精神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一致需要通过一个过程达成,而不像圣言与圣父那样是在无时间的永恒中的一致。可见,奥古斯丁的内在话语思想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柏拉图的语言观,但涉及到外在话语时,他仍旧走在自柏拉图以来的工具主义的道路上。

看来,奥古斯丁的启发只能到此止步了!伽达默尔由此转向托马斯•阿奎那。从后者那里他首先看到,“内在的话语总是同它可能的表述相联系。它被理智把握的那种事实内容同时也为着可发出声音而被安置”。其次,“虽然内在话语并不是表述出来的话语,而是思想,但它是在这种自我讲话中所达到的思想的完善”。虽然托马斯的以上观点仍是关于内在话语的,但它们不仅已经开始对外在话语的重要性有所暗示(这是伽达默尔非常看重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他理解外在话语打开了新的视域,使他注意到了神性精神和人性精神之间过程因素的差异。“如果说在神性话语中说出了整个神性精神,那么在这种话语中的过程因素就意味着某些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具有类似性的东西。”

虽然奥古斯丁出于教义论证的需要的确忽略了外在话语,但他照样在人的内在话语中看到了圣言与人言之间的差异,甚至从他尝试用人言类比圣言的那一刻起,它就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当伽达默尔心安理得地从奥古斯丁接受他所阐发的人的内在话语的产生特性与圣言的相似性时,奥古斯丁须臾不曾忽视人言与圣言间不可克服的鸿沟。他说:“尽管在这谜镜中可以发现诸多真实的相似,我们与上帝及其圣言的不似亦如此之大,以致须得承认,即便我们像他、有朝一日得见他的真体———甚至在那时也不会与他在本性上相同。”

奥古斯丁认识到的这个差异性究竟是什么?虽然奥古斯丁用人的内在话语与思想的同一性类比圣言同圣父的同一性,但是这两种同一性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在神那里思想作为知识与存在直接等同,而这在人是不可能的。相对于外在话语,奥氏称内在话语为真言。如果真言之真,正在于它完全出于真知,而真知之真严格说来在于通达存在,那么人的`内在话语不总是真言,“因为在我们这里,存在与认识并非一事”。这里涉及到存在、思想和内在话语三者间的关系。由于前两者在神那里是绝对同一的,所以神言总是出于真知的真言,但在人这里,思想不可能持存于存在,所以我们的言不总是真言,因为不持存于存在的思想不是真知。神的全在全知性使其知不在其存在之外,但人的有限性存在使得人经常对我们之外的存在无知,所以,当我们言说这些对之无知的东西时(这是我们经常做的),我们的言算不上真言。“因为言若非生于已知之物就算不得真的。”与圣言相比,奥古斯丁看到了人的思想的有限性,以及由此而得出的人言作为真言的不可持存性。这样,他是不是要否定人的内在话语呢?

不是出于真知的言还能称为言吗?在神当然不能,因为这首先违背神全在全知的本性;其次,如果承认这种可能则又会落入从属论的陷阱;然而在人,这却是可能的而且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奥古斯丁引入可能性和潜在性这两个概念来解释在什么意义上不是出于真知的人言仍可被称为言。他追问道:“还未在实际思想视觉内形成的东西怎能算言词?若它连形式也没有,怎能相像于生了它的知识?是因为它能有这形式而已可称为言了吗?这等于说它应称为言,因它能够是言。”奥氏认为,这尚未成言但可称为言的东西就是当我们想东想西时摇摆不定的思想,当这样的思想找到所知的某物并成形于它时,就得到真言了。奥古斯丁因此把握了人言的这种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性特征,并把它与圣言截然区分开。他说:“谁看不出这里有与圣言的大不相似呢?后者在神的形式中并非先是可成形的然后才成形;……”他甚至认为,即使我们有朝一日得见神的真体,可以和他一样全知,我们的言也已经经历了从不完满到完满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在神那里不曾发生过,也就是说,过程因素是人言不可避免的。伽达默尔正是由此切入外在话语的讨论。“发生过程消失在神的全知性的现实中,……如果我们要更详细地了解话语的过程因素,那么我们就不该停留在与神学问题的相似处之上,相反我们必须驻足于人类精神的不完满性及其与神性精神的区别之上。”

篇7: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追逐语言游戏的差异性分析论文

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追逐语言游戏的差异性分析论文

自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追逐语言游戏并在追逐中建构“语言游戏论”之后,伽达默尔也在《真理与方法》中追逐游戏及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是在语言哲学的层面追逐语言游戏的; 伽达默尔则是在哲学诠释学的层面追逐游戏及语言游戏的。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游戏论视为《哲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中心问题,整个《哲学研究》的文本分析都是围绕着语言游戏论展开的; 伽达默尔则是通过对游戏的分析而将其作为对诠释学本体论进行阐释的入门,并进一步在诠释学本体论的分析中,将语言游戏同对世界的理解结合起来,从而得出哲学诠释学的一个核心理念: 理解是一种语言游戏。于其中不难看出,虽然二者在追逐语言游戏的哲学层面上和追逐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差异性本身就说明了语言游戏的追逐是二者的共同哲学旨趣。因为语言游戏的追逐自有其能够得以追逐的哲学境域。

一、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哲学层面追逐语言游戏

维特根斯坦作为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其语言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前期《语言逻辑论》中的语言图像论思想到后期《哲学研究》中的语言游戏论思想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其实是在语言哲学的层面上由重视语义向重视语用的转变,反映了英美语言哲学内部的逻辑实证派和日常语言派的思想分野。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不仅批判了自己的前期语言图像论思想,并且还确立起自己的语言游戏论思想。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由于语言具有人文的多样性和游戏性,那种企图借助科学逻辑来建构理想语言的语言理想化道路客观上违背了语言的人文特性,易导致语言多样性被单一化的弊端。于是,维特根斯坦就在哲学层面上由强调语言的语义转向强调语言的语用。正是在强调语用的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引入了“语言游戏”概念,即“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 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 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1]7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引入“语言游戏”概念,是因为使用“’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1]17语言的述说作为生活形式中的一种活动,实质上是语言对生活进行表达的一种活动。就语言述说的这种表达意义而言,伽达默尔认为,“语言表达问题实际上已经是理解本身的问题。一切理解都是解释( Auslegung) ,而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进行的,这种语言媒介既要把对象表述出来,同时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

可见,语言游戏作为对语言述说和表达活动的一种语用性强调,从哲学诠释学的维度看,事实上就已是对哲学解释活动的一种强调。这种哲学解释活动,对维特根斯坦而言,“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应用; 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

这恰好也诠释了伽达默尔所主张的理解、解释和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哲学诠释学思想。因此,语言游戏意义上的哲学解释活动,对哲学而言,哲学的思辨性质被维特根斯坦所弱化,哲学的功能只被界定为“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从而使得哲学的语言描述功能被放大为哲学的使命。这固然有其极端化的一面,但语言在哲学中的解释性活动却被强调和突出,“因为,当语言休假时,哲学的问题就产生了。”

伽达默尔也深有同感,认为“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以及特别是诠释学经验都是从语言这个中心( Mit-te der Sprache) 出发展开的。”显然,语言作为哲学性解释活动这一共通感,存在于伽达默尔和维特根斯坦之间。

游戏一般都设定游戏规则,但维特根斯坦没有为语言游戏设定游戏规则,因为没有规则的规则被维特根斯坦视之为语言游戏的规则。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语言游戏是一种开放性的关系游戏,各种语言游戏之间具有关系性质的“家族相似性”,于“家族相似性”中“我们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 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

语言正是不断地于游戏中生成出各种“语丛”关系,形成家族的相似性,成为没有规则的内在规则性,无形地约束着语言游戏持存的“度”,以凝集游戏“形散而神不散”的向心力,并在此基础上发散游戏的开放性。因此,“家族相似性”既是语言游戏的本质所在,也是语言游戏的魅力所在。“家族相似性”作为“本质对我们是隐藏着的。”它隐藏于游戏的自身之中,需要通过游戏的自我表现而呈现出来,“是不依赖于任何未来的经验的。”

这说明了游戏之所以成其为游戏的根由就在于游戏自身的自我表现。对此,伽达默尔也认识到“游戏最突出的意义就是自我表现。”[2]140而这种“自我表现”就是“视域融合”中的诠释学“理解”.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如此重视语言游戏,用他自己的说法,其目的就是: “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1]73也因此,“当我讨论语言( 词、语句等) 时,我必须说日常的语言。”[1]73这样,维特根斯坦既将语言游戏定位在日常的使用上而不是定位在逻辑的使用上,也将语言游戏之“语言”界定为日常的语言而不是界定为理想的语言。据此,我们也可将“语言游戏”理解为: 日常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因此,“语言游戏”也就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内部的日常语言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

二、伽达默尔在哲学诠释学层面追逐游戏及语言游戏

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视域中,游戏结构是由游戏、游戏者和观赏者这三者共同构成。游戏者居于游戏的内层,观赏者居于游戏的外层,游戏就像一个磁力场一样吸附着游戏者和观赏者,渗透于游戏者和观赏者的兴趣之中。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就此而论,“其实,游戏的原本意义乃是一种被动式而含有主动性的意义( der mediale sinn) .”之所以是被动式的,是因为游戏本身要通过游戏者来表现,游戏是一种“被表现”的活动; 之所以是主动性的,是因为游戏相对于游戏者的意识来说具有优先性,即游戏是游戏自身的真正主体。是故,“对于语言来说,游戏的真正主体显然不是那个除其他活动外也进行游戏的东西的主体性,而是游戏本身。”因此,伽达默尔认为,假如我们从游戏的被动见主动的意义出发,其一,“游戏显然表现了一种秩序( ordnung) ,正是在这种秩序里,游戏活动的往返重复像出自自身一样展现出来。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性。它好像是从自身出发而进行的。”

其二,“正是首先从游戏的这种被动见主动的意义出发,才达到了艺术作品的存在的。就自然不带有目的和意图,不具有紧张感,而是一种经常不断的自我更新的游戏而言,自然才能呈现为艺术的蓝本。”在此意义上,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方式。既然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而不是游戏者,那么游戏本身对于游戏者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风险,而这种风险对于游戏者来说就意味着一种严肃性和冒险性。而“游戏对于游戏者所施以的魅力正存在于这种冒险之中”而其自身的“游戏的魅力,游戏所表现的迷惑力,正在于游戏超越游戏者而成为主宰。”因此,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游戏超越于游戏者而成为主宰的自我表现,从而凸显了“游戏最突出的意义就是自我表现。”

而且游戏本身是通过它们的精神而彼此有别的。这意味着游戏并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的东西,而是只依据于游戏对于构成其实质的“游戏反复运动”预先有不同的规定和安排。因此,与维特根斯坦的那种作为没有规则之规则的.无形“家族相似性”不同,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规则是预先规定了的,这种“预先规定游戏空间界限的规则和秩序,构成某种游戏的本质。”

通过游戏者与游戏的关系而探讨了游戏的真正主体、游戏的存在方式、游戏的意义、游戏的魅力和游戏的本质后,伽达默尔在对观赏者与游戏的关系上认为,“事实上,最真实感受游戏的,并且游戏对之正确表现自己所’意味‘的,乃是那种并不参与游戏、而只是观赏游戏的人。在观赏者那里,游戏好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

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是为观赏者而存在的,游戏者只不过是表现游戏而已。这一见解具有非凡的诠释学本体论意义。因为伽达默尔正是基于此认识,在诠释学的本体论层面上,将游戏结构转换为哲学诠释学结构,形成了文本、作者和诠释者这一哲学诠释学结构。在哲学诠释学结构中,文本的意义域不是由诠释者完全依据作者当时的见解和意图而形成的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意义上的意义域,而是在诠释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中,注入诠释者的诠释而形成的一种在理解中存在的本体论意义域。而这恰好突出了诠释学本体论所强调的文本是为诠释者而存在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在此诠释学思想中,语言游戏为伽达默尔所追逐。

语言游戏之所以为伽达默尔所追逐,就在于使作为游戏中的我们能够在语言游戏中达到对世界的理解。“所谓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 Sich in der Sprache verst|ndigen) ,而不是说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并设身处地地领会他人的体验。”

在诠释学看来,理解过程就是一种语言过程,语言也因之成为谈话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并对某事取得一致意见的核心。“因此,诠释学问题并不是正确地掌握语言的问题,而是对于在语言媒介中所发生的事情正当地相互了解的问题。”

就语言作为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来看,语言表达问题实际上已经是理解本身的问题。“一切理解都是解释( Auslegung) ,而一切解释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而进行的,这种语言媒介既要把对象表述出来,同时又是解释者自己的语言。”

据此,伽达默尔认为“能被理解的存 在 就 是 语 言 ( Sein,das verstanden warden Rann,istSprache) ”而语言中的“理解是一种游戏”在此意义上,伽达默尔将语言游戏视之为对世界的理解,反之亦然。就此,伽达默尔赞同海德格尔的观点: 理解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这样,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理解,也就上升到诠释学本体论的层次上得到确认; 而作为对世界理解的语言游戏也就被置于诠释学的本体论层面中进行阐释,因为“语言的思辨存在方式具有普遍的本体论意义。”所以伽达默尔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我们认识了语言性和理解之间的根本联系,那我们就不可能把那种从语言无意识经由语言意识再到低估语言价值的发展认为是对历史过程的明显正确的描述。”显然,伽达默尔不满意那种对语言价值进行低估的行为。在伽达默尔看来,世界是在语言中得到表述的,人通过语言而拥有世界,语言就是世界观。作为此在的人,其在语言游戏中相互理解的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生活过程,在这种生活过程中通过语言游戏而彼此形成一个个生命共同体,从而彰显着语言的普遍思辨模式和普遍的适用范围,在此意义上,生命共同体的相互理解过程就是一种语言游戏的相互交流和谈话过程。因此,语言游戏通过生命个体对世界的语言性体认而彼此间相互建构起一种生命共同体性质的问答逻辑。这种问答逻辑正是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语言游戏的本体论逻辑。

至此,伽达默尔经由美学领域的作为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游戏推进到语言领域的作为此在拥有世界方式的语言游戏,使得伽达默尔对游戏的全方位阐释最终在语言游戏中得到完满诠释和提升,使得“作为本体论阐释入门的游戏”探讨无缝焊接式的过渡到“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探讨中,从而实现了伽达默尔对游戏和语言游戏进行互文式的阐释和照面式的相互渗透,乃至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游戏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就是游戏。伽达默尔正是在其阐释意图中实现了其对游戏、语言游戏的哲学追逐。

三、追逐语言游戏的哲学境域

在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层面,之所以能够追逐语言游戏,自有其能够得以追逐的哲学境域。正是在这种哲学境域之中,追逐语言游戏有其哲学的必然性。而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成为追逐语言游戏的杰出代表。

一方面,从哲学背景看,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和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分别为追逐语言游戏提供了时代境遇和哲学语境。

英美分析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哲学的“语言的转向”.“语言的转向”是指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所发生的西方哲学由以认识论为主体的研究转向以语言哲学为主体的研究。它“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里概念转向了语言形式。由于这种转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主题从近代走向了现代,因而在西方哲学界被称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西方有些哲学家认为,“语言的转向”正式开始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而完成于被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思想所影响着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现代西方哲学之所以会发生“语言的转向”,是因为现代西方哲学为了反对由笛卡尔的“我思”命题所开启的近代思辨哲学的心理主义和形而上学性,而将哲学研究由“我思”的意识层面移到了语言层面,由自我意识的个体性“独语”转向了社会意识的社会性语言,使得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样,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就为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追逐语言游戏提供了难得的时代境遇。

由“语言的转向”所形成的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因语言视角的差异和语言认识的歧见而发生了分野,沿着英美语言哲学和欧陆语言哲学这两种哲学路径各自向前发展。英美语言哲学主要是分析语言哲学,包括逻辑实证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这两个学派。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代表了这两个学派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游戏论正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语言哲学思想。欧陆语言哲学,从语言的视角看,主要包括现象学语言哲学、存在论语言哲学、诠释学语言哲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如果从语言哲学的维度看,应属于诠释学语言哲学。可见,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就为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追逐语言游戏提供了时代性的哲学语境。

另一方面,从哲学思潮看,追逐语言游戏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社会思潮相较量的结果。从维特根斯坦方面看,维特根斯坦追逐语言游戏是其后期转向人本主义而反对逻辑实证学派所坚持的科学主义思想的结果。逻辑实证学派是语言哲学中的理想语言派,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坚持将数理逻辑的求真性运用于语言分析之中,企图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永真语言,以此消除自然语言的逻辑混乱和规避近代思辨哲学的心理主义与形而上学性,这不仅体现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中,而且也体现在维特根斯坦前期的语言图像论中。可见,逻辑实证学派作为理想语言派,其主导思想是一种科学主义思想,将数学中的现代数理逻辑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哲学之中,无疑是科学主义思潮在哲学领域中的弥漫和渗透。这种渗透的结果是: 使得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人文性等自然特性禁锢于逻辑形式之中而僵化于自然科学的程序化之中。语言哲学领域中的这种由科学主义所造成的弊端显然已引起维特根斯坦的重视和反思,因为维特根斯坦作为建构理想语言的参与者、推动者和代表者,对此科学主义弊端自然比别人感受的更深刻也更强烈,一旦与之决裂,其决裂也就更彻底。维特根斯坦带着这种哲学反思而触动于一场足球比赛之中,于其中他看到了游戏的魅力。带着这种哲学灵感,他开始在《哲学研究》中确立起他的后期语言哲学思想: 语言游戏论。通过语言游戏论,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层面上将语言由科学主义思潮带回到人本主义思潮中来,由科学逻辑思维带回到日常生活思维中来,由此彰显了一次人本主义对科学主义的胜利。

从伽达默尔方面看,伽达默尔对语言游戏的追逐则是其继续推进海德格尔对传统诠释学进行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的结果。诠释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可上溯到古希腊哲学时代。在诠释学这一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尽管施莱尔马赫在哲学层面上把诠释学理论系统化并发展为一般诠释学而作出了哲学贡献,尽管狄尔泰立足于施莱尔马赫的一般诠释学,从认识论的维度为精神科学寻求方法论来奠定诠释学的基础而极大地拓展了诠释学的应用范围,但他们的诠释学作为传统的诠释学,依然局限于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维之中,依然为自然科学思维所统摄和牵制。在伽达默尔看来,方法论思维是一种科学至上的技艺思维,是一种寻求规则和应用规则的工具理性的思维,无论是就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包括语法的解释技艺和心理学的解释技艺”来说,还是就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来说都是如此,“在他看来,科学的确实性意味着生命确实性的最高形式。”

自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域中启动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后,诠释学就在哲学中获得了一种本体论的地位。伽达默尔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在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后期的语言思想的浸润下,继续推进并完成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伽达默尔全力以赴所从事的这种哲学工作,意在使诠释学从自然科学的工具论思维中突围出来,为社会科学确立起一种真正符合自身特点的精神科学思维方式,并为一些人文传统正名。因此,“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就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得以完成。而语言游戏也就在这种诠释学本体论转向中得到了重视和定位。就此而论,无疑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较量的结果。而这种相较量的结果,恰恰诠释了伽达默尔偏重于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倾向。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M]. 李步楼,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刘放桐。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工具还是存在--伽达默尔语言观探析

探析奥古斯丁对伽达默尔语言观的启发

玛蒂尔达读后感

玛蒂尔达读后感作文

道达尔面试经验之谈

《玛蒂尔达》读后感精选300字

玛蒂尔达的读后感400字

玛蒂尔达读后感经典作文

《玛蒂尔达》读后感200字左右

读《玛蒂尔达》有感作文500字

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析伽达默尔的游戏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