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大鹏票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共含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鹏票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

篇1: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9.(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10.B

11.(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篇2:《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9.(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10.B

11.(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知识拓展]

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前文讲解虽然详尽,但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细思原因,觉得主要有二。一方面固然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对自己要求较低,听完即罢,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的.方法欠缺------未充分了解学情,以己度人,高估了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因而未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

讲解本文,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现状,整个教学以学生的阅读理解为主,我仅是点拨提问。主要问题有四个:

2 作者为月色所引,寻伴夜游,所见月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其中有意对比了柳宗元游小石潭的原因和小石潭的特色以及作者的心情等)目的是让学生跳出作者文字的局限,感知月色的美好,明确比喻修辞的效果,从而为理解作者情感做铺垫。

3 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真的是说每晚都有月光,到处都有竹柏吗?这符合实际吗?

最后留了一道比较思考题-:苏、柳二人都是被贬之人,也都借景抒情,为文抒情,你认为两人有哪些不同点。

设置此题除为让学生更充分熟悉课本之外,更多是想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境遇,不同的看问题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也让学生从苏轼的豁达乐观中感受坚强。说实话,苏轼那种无论处于何种困境,总能寻找到快乐理由的良好心态也是我喜欢苏轼的原因之一。但愿对孩子们别有启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苏轼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2.《记承天寺夜游》书法作品

3.记承天寺夜游词类运用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5.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

6.《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7.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期末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8.《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内容探究学习

9.《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及对比阅读答案

10.《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归纳

篇3:《记承天寺夜游》与《方山子传》对比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 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篇4:《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比较阅读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比较阅读练习题答案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2.B

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篇5:《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答案: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A)段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正面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明亮。(B)段则只是粗略的描写。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②园疏③,取池鱼,酿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乐哉游乐!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节选自苏轼 《超然台记》)

【注】①葺(qì):修整 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酿的酒 ⑤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⒍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⒎ 下列句中的“之”与“以见予之所往而无不乐者”中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雨雪之朝 B.瀹脫粟而食之

C.辍耕之垄上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⒏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⒐ 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

乙文:

6. 因 城 以 为 台 者/ 旧 矣

7.D

8.略

9. 甲文:欣赏美景的愉悦、闲适之情和被贬之后的抑郁悲凉之情

乙文:超然物外的豁达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甲、乙两文的感情理解表达准确各得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

答案:7. D 8. A 9.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6:《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参考答案:

7.(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

8.(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篇7: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把洒问青天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篇8: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

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对比阅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