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zyy010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zyy0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

篇1: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

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

昨天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不过,这个节日在我们胶东地区尤为盛行。因前天夜里慢跑的疲惫,昨天早晨醒来时已七点多了,听到周边一阵紧似一阵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这才想起过财神节来。妻见我醒来,开着玩笑说:“睡得真香,财神都叫不醒你,外面的鞭炮声已响了一个多小时了。”听着鞭炮声我在想,他们争先恐后地放鞭炮,是在抢财神呐。我忙穿衣起床,打点行囊,携妻回老家过财神节去。

回老家的路上,所见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店铺前早已挂满了一排排鞭炮,有的还摆了一溜礼炮,只等正晌午时的12点燃放,这生意人都在比试着,放鞭炮也比试着谁家放的多。这不,让财神节也热闹起来。财神节的热闹也催人忙碌起来,车行至菜市场南面的“新加坡烤鸡店”,我常在这家店里买烤鸡,今天也想买只,一看已排了很长的队伍,这都是冲着“新加坡”的名字来的,我顿消了念头,归心似箭呀!回家似乎比吃鸡更重要些。又到了一家羊肉店,又是长长的队伍,唉!今天这是怎么了,都是财神节拉的客。只好赶到菜市场中心,把鸡鸭鱼肉菜买齐了,急着往老家赶。

为了打发行进途中的时间,我便打开了手机微信,微信页面上已布满了财神节里祝福的信息:

在战友群里我看到了一个个“财神”恭喜发财的视频,伴随着美妙的祝福歌声,唱着“欢迎财神来我家”“财神来到了我的家”“财源滚滚来”的欢快歌声,画面生动形象,耐人寻味。还有的发来了美好的祝福语:财神节,请财神,财神一早进家门。送来一个金元宝,送来一个聚宝盆……还播放着燃放鞭炮的喜庆视频,有的大声叫着“财神驾到!”,还有的发来了“财神包”,好不热闹,我惊叹于微信给财神节所带来的新意。

在同学群里我收到了“财神来电话了,赶紧接!”的页面提示,打开一看,出现了一尊财神的头像,头像的下面显示着:财神的来电,听到的是阵阵铃声,且响个不停。这样创意的电话我不能不接,打开一听,“财神”果真说话了:“嘿,财神来啦!祝您大吉大利,阖家幸福,财源滚滚……”还频频发着“财神节恭喜发财”的视频、祝福语,虽说是虚拟的视频,却带来了精神的畅意,还有领着财神节里红包的惬意。

在《天柱》文学季刊文友群里,我拜读了文友刘卫娟关于财神节的一则信息:“光绪年间,在即墨故城(今平度古岘)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一天,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长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贡品、鞭炮。按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割红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原来老者是财帛星君李诡祖,专管人间的金银财帛,民间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平度家家店铺都效仿,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今天迎财神的习俗。”看了文友的这番描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不觉已到老家,听到的只是村子各个角落偶尔响起的鞭炮声,与小城里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便把小城里所见所闻的热闹景象欣喜地告诉老父亲和弟弟、弟妹。老父亲听了,绽开了笑脸,附和着说:“挺热闹啊!”弟弟、弟妹听了则说:“现在农村正忙,村子里中午过财神节的不多,到了晚上就热闹了。”我听了不住地点头,原来,村子里也在根据忙闲,灵活自如地安排着过财神节的时间。我也在想,财神不露明,不便被人间看到,晚上迎财神也许更适宜,城乡过财神节各有说道。

说着说着,不觉到了中午时分,美酒佳肴已摆满了桌,我便把携带的鞭炮打开,在大门外燃起,顿时响起一阵清脆的“噼噼啪啪”的响声,站在正屋里的八十多岁老父亲都听了很响,高兴地说:“这鞭还挺响啊!”我说:“嗯,这鞭还不错的.!”其实,听着鞭炮声声我打心眼里高兴,因这是喜庆财神节的开场白。乘着欢快的鞭炮声,全家人一一落座,举起杯,斟满酒,共同祝贺财神节。我首先举杯恭敬老父亲,恭祝老人健康长寿!因为我觉得,在我心目中最大的财神就是老父亲,老父亲健康长寿,就是宝贵的财富,全家欢欢乐乐,哪能不发财?家和万事兴么!紧接着,端起酒杯祝福做生意的弟弟、弟妹,“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几杯酒下肚,过财神节的氛围就更浓了,我趁着酒意,又把城里过财神节的热闹氛围详细说了一遍,把城里喜庆的氛围带回了老家,也欣闻村里的生意人邀请弟弟晚上一起过财神节的电话声,渐渐感受到了老家过财神节的热闹。“财神”的挽留,不觉天色已晚,我和妻便乘着夜色往城里赶。游走在城乡的我,城里、乡里的财神节我都过了,收获多多,幸福满满!

财神节过后,我在想,现在的财神节已渐渐淡化了昔日那迷信的色彩,解开了神秘的面纱,百姓们深深懂得:过去,那种迷心的财神不能帮助发家,而真正发家致富要靠党的好政策,百姓心中信仰的“财神”是党的好政策。有了党的好政策,百姓日子就如那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篇2:散文财神节在家过

散文财神节在家过

今天是财神节,清晨就听到周遭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直响个不停,被惊醒的妻子,懒洋洋地说:“放鞭炮的都是南边批发市场做生意的。”我便说:“这些人为了抢财神,都抢先放鞭炮”,我写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里一直夹杂着鞭炮声。据我回忆往年的情势,到了正晌午时,也就是12点的时候,放鞭炮是最激烈的时候,此起彼伏,放鞭炮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真比过年时都热闹。在今年的财神节里,虽说鞭炮还是放得那么激烈,庆祝的氛围还是那么热烈,但给我的感觉与往年大不一样,表现出的热烈氛围都是表面现象,场面上轰轰烈烈、大操大办的几乎不见了,大多都是在自己家里庆祝一下,“闷头发财”,这两年朋友、同学、战友也都不像“请财神”一样请我前去祝贺了,我倒觉得这是好事,正是顺应了中央的政治、经济形势,感慨之余,我就说说今年在家过财神节的不同感受吧。

在说过财神节感受之前,先说说财神节的来历。在儿时的记忆中,财神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逢年过节,看到了农村老百姓供奉财神的风俗,对财神毕恭毕敬,不敢说歪歪话,过年的时候,还要在正北桌上摆上鸡鸭鱼肉、五谷杂粮、带有菜(财)字的菜蔬,供奉的目的就是让财神爷保佑发大财。儿时,听家乡老人讲,财神专司人间财权,是掌控着经济实权的财官,平民百姓盼得就是自己过上富足日子,自然就应该供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习俗,从心理上也都能接受,前些年,财神节好像攀比着过,越过越热烈。

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二日,为传统的财神节。记得在我小时候,县城里一般不过财神节,只有大商家庆祝庆祝,财神节这天,除了对财神隆重祭拜外,还设酒宴三天,七大碟子、八大碗地伺候着店内人员,借这个机会,祈求着发更大的财。小商小贩没有过的。在农村好多过的,也就是包顿饺子、放放鞭炮,就算过去了,有的连鞭炮也不放,也就那么过来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农民富了,腰包鼓了,人们祈求发财的欲望也随着高涨起来,而且互相攀比着,张扬着,你强我更强,你想发财,我更想发财,在这种习俗影响下,财神爷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供奉的氛围也越来越厉害,场面越来越大,从农村到小城,从小城到大中城市,现在几乎全国都过财神节了,放鞭炮也攀比着,也就是比试着对财神爷的供奉、敬仰程度,昭示着自己今后的发财大小,你放一挂鞭,我放两挂,你放两挂,我放四挂,这样比起来,有的就把店铺前“一”字排开,挂上了一溜鞭炮,有的觉着还不过瘾,专门挑选最大、最响的鞭炮,被逼无奈,如今的鞭炮越做越大,越做越响,正好迎合了祈求发财者的心理。有的则变着花样买了礼炮,也放多少“响”,这样,就觉着如释重负,就觉着心里痛快,不这样,就觉着自己有一种压抑感,赶不上别人。这样一来,路上的车辆、行人都没法走,也都习惯了、谅解了。再就是场合也比试着,到了财神节这天,都开始琢磨着“请财神”,请来的都名曰“财神”,这样就请“有头有脸儿”的,有能带来财运的',也要攀比着请多少“财神”,请来的越多,证明人气旺,昭示着今后财运兴,你请一桌,我请两桌,你请两桌,我请三桌、四桌,有的居然摆上了六、七桌,还把有些不太熟悉的人也请过来捧场,客人大吃大喝一顿,主人图个热闹、痛快,说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这样,皆大欢喜。

今年的财神节,一看大操大办的很少了,邀请的也自然就少了,我倒觉得这样更轻松了,也不用费煞苦心地寻找各种绝妙好辞,来奉承着主人,也不必非喝个五瓶、六瓶才对得起邀请,这样轻轻松松过财神节多好!早晨,妻子伴随着鞭炮声起床,买了六种菜肴,又伴随着鞭炮声回来,做好了如意、可口的饭菜,平时在家不喝酒的我,财神节也要斟满一盅,伴随着鞭炮声,全家围坐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岂不美哉!外面的鞭炮都是代表我放的,还不用自己动手,自己光听“好声音”就行了,岂不乐哉!今年的财神节过得真好!

财神节在家过,给了我思考想象的空间,我在想,前些年,过财神节的风气越来越厉害,挥霍浪费,大操大办,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现在,过财神节愈燃愈烈的势头减下来了,轰轰烈烈的场面降下来了,这是社会的进步,财神节就应该这么过。

窗外一片鞭炮声,窗内一家齐欢腾。

窗内窗外都一样,共同做着中国梦!

篇3:回味老辈人过春节散文

回味老辈人过春节散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盛大节日。人们期盼着欢度新春佳节,尽快享受过年的滋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滦河人。早年滦河街,不管大人小孩,都把春节当作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孩子们盼过年,难得休闲几天,借机探亲访友,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早年老滦河过春节,从大年三十(除夕)到正月初五,正式活动不过六天。可是事前的准备时间却很长,至少得十天半个月。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淘米轧面蒸年饽饽。人们吃过腊八粥,就着手置办年货,筹备过春节。什么杀年猪灌香肠,宰公鸡绑掸子。赶滦河大集,逛年货市场,购买过年的吃食和调料。给大人小孩缝制过年穿的新衣裳,给至亲好友赠送礼品。扫房糊窗户贴年画,贴对联粘挂笺挂灯笼,等等,等等。用老辈人的话说,年前有忙不完的活计,没的一点闲工夫。

老滦河过年的节目很多,当地的民俗礼数也很多。这里,我不想泛泛地赘述老辈人过春节的那些事,只想说几段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过年故事,也是老滦河和我家祖辈传流下来的一些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

糖瓜祭灶王

早年滦河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了做些好吃喝,让家人尝尝年味,还有一项习俗,就是要购买糖瓜祭奠灶王爷。俗称“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糖瓜,是老滦河当地糖坊用米糖拔制的糖果(是圆圆的瓜型,中间是空心的),吃起来香脆可口,是小孩子们过年最喜欢吃的一种糖果。

用糖瓜祭灶,有许多说道。我家祭灶,都是由我父亲来做。我家的锅台后,设置有一块木制的灶王爷牌位。牌位上,张贴着拓印的灶王爷彩色神像。祭灶的时候,是给灶王爷上供。供桌上摆放的供品,有蒸的白面馒头、点心和水。然后,由我父亲给灶王牌位上三炷香,磕三个头。再把灶王爷神像从牌位上揭下来,用糖瓜沾凉水往灶王爷神像的嘴上抹糊几下,边抹糊糖瓜边念叨:“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祈祷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最后,就是把揭下来的灶王爷神像点火烧掉,把供品和糖瓜分给家人享用。当年我分得糖瓜的时候,双手捧着吃,别提多高兴了。

节前大扫除

早年老滦河有个好传统,就是节前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是老滦河祖辈传流下来的“扫房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搞卫生,彻底清扫室内的灰尘,清除院内寄存的垃圾。这项活动,没人号召,也没人领导,完全是民众自觉自愿行动。应该说只一项“约定俗成”的举动。

在“扫房日”这一天,我家都是把住房屋里的物件,全部搬到当院去,等室内卫生打扫干净,再一件一件地彻底擦洗,擦洗完一件往屋里搬一件。至今我还记得我母亲当年擦洗“蜡扦”的情景。早年,我家有一对锡制的“蜡扦”(摆放油蜡用的灯具),一尺五六寸高,铸有双“寿”字,设计得十分精致,是我母亲的陪嫁品。每逢过年扫房擦洗这个物件时,我母亲都是用碱水泡透的草纸沾着草木灰,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直到擦出亮光来,可见这是老人的心爱之物。

扫房这一天,我家还要糊窗户、贴窗花、贴年画。大人们要忙累一天,小孩子们围前跑后地也跟着高兴。

除夕团圆饭

逢年过节,节目很多。最让我开心的,还是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

我家是满族,老辈人喜欢美食,吃饭做菜讲究滋味。我小的时候,哪一年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都操办得十分丰盛,想方设法让全家人高兴。我家的除夕团圆饭,办过“二八席”(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大碗,四个大件);过年传统的“八大碗”(八个肉菜,全都用大碗盛装);也摆过“四凉、四热、四个大件”。我家置办酒席比较讲究,舍得花钱购精料,下功夫。我家有几样深受家人欢迎的传统菜,几乎每年的“团圆餐桌”都上。一是红烧肉,二是汆白肉,三是拔丝山药,四是自制香肠。我家当年做的红烧肉,不像现如今饭店里做的那种“扣肉”(长条、切片、木梳背形),而是按照满族传统做法的方块肉(二寸长、二寸宽、半寸厚),我们叫它“红肉”,关键是味道好。我家自制的香肠,是选用自家饲养的年猪肉灌制的。肉质好、调料全、味道正,挂在厨房里风干一些日子,就变成“熏烤香肠”了。

我家除夕吃团圆饭时候,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在开饭前要给长辈拜年,论资排辈实行“三叩首礼”。比如说,我父亲给我奶奶下拜时,要先站在餐桌前,面对奶奶用满语叫声“额娘”,说:“给您磕下了!”然后双膝下跪,郑重其事地磕三个头。所有参加家宴的人都是这样,论资排辈地给长辈“三叩首”。再比如说,轮到我给长辈叩头了,我要先给奶奶磕,再给父母磕,再给哥嫂磕,凡是比自己年长的、辈份高的,都要每人给磕三个头。我奶奶说:“我们八旗人家是重礼法的,讲究尊上、敬老、好客、守信,晚辈不尊敬长辈可不行!”

篇4:财神节怎么过

财神节,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二十二,是财帛星君李诡祖的祭祀纪念日。

中国的民间习俗是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生日,又叫财神节。该习俗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港澳台,南亚国家及华人聚居之地。

这一天,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所有美好的语言一起开放。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财帛星君李诡祖又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嬷嬷幢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

青岛财神节有什么活动:

财神节不仅是青岛人民的节日,该习俗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港澳台、南亚国家及华人聚居之地。财神节本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在青岛,青岛人却十分热衷。这一天,青岛民间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场面不输春节。

在外地做生意、打工的青岛人,这天也会赶回来一起拜财神、迎财神。为上半年忙碌的工作来个总结,同时祈求财神爷保未来一年生意兴隆、升官加薪。人们之间互相祝福着:“发财、发财,恭禧发财。”

这一天鞭炮声不断,早上八点就可以听到生意,晚上更是鞭炮齐鸣,礼花绽放,整个城区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下午六点,家家户户都在财神像前红烛高烧、供品佳肴、上香磕头祈祷,供品大都是八色供或十二色供,有些人家还会供蒸鱼整羊。供奉祈祷完毕,全家人再煮水饺摆宴 席,庆贺一番。财神节讲究吃“菜”,因为谐音“财”,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供祭庆贺仪式通常持续到很晚才能结束。

财神爷,又称“增福财神爷”,五路财神,即为福、禄、寿、财、喜。财神手捧一个宝盆,“财神到”、“招财进宝”也由此而来。古今的人们虽异时而同心,在追求财富,谋求幸福的希望面前,人们都表现出了共同的兴趣和期盼。因而,财神节也被涂上轻松、喜庆的色彩,这是很自然的。

如今,财神节已经不只是青岛的节日,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举办。但是,最有气氛、最地道的财神节,还要属青岛财神节。

[财神节怎么过]

篇5:财神节里的回味

昨天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不过,这个节日在我们胶东地区尤为盛行。

因前天夜里慢跑的疲惫,昨天早晨醒来时已七点多了,听到周边一阵紧似一阵的噼里啪啦鞭炮声,我这才想起过财神节来。

妻见我醒来,开着玩笑说:“睡得真香,财神都叫不醒你,外面的鞭炮声已响了一个多小时了。

听着鞭炮声我在想,他们争先恐后地放鞭炮,是在抢财神呐。

我忙穿衣起床,打点行囊,携妻回老家过财神节去。

回老家的路上,所见路两旁大大小小的店铺前早已挂满了一排排鞭炮,有的还摆了一溜礼炮,只等正晌午时的12点燃放,这生意人都在比试着,放鞭炮也比试着谁家放的多。

这不,让财神节也热闹起来。

财神节的热闹也催人忙碌起来,车行至菜市场南面的“新加坡烤鸡店”,我常在这家店里买烤鸡,今天也想买只,一看已排了很长的队伍,这都是冲着“新加坡”的名字来的,我顿消了念头,归心似箭呀!回家似乎比吃鸡更重要些。

又到了一家羊肉店,又是长长的队伍,唉!今天这是怎么了,都是财神节拉的客。

只好赶到菜市场中心,把鸡鸭鱼肉菜买齐了,急着往老家赶。

为了打发行进途中的时间,我便打开了手机微信,微信页面上已布满了财神节里祝福的信息:

在战友群里我看到了一个个“财神”恭喜发财的视频,伴随着美妙的祝福歌声,唱着“欢迎财神来我家”、“财神来到了我的家”、“财源滚滚来”的欢快歌声,画面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还有的发来了美好的祝福语:财神节,请财神,财神一早进家门。

送来一个金元宝,送来一个聚宝盆……还播放着燃放鞭炮的喜庆视频,有的大声叫着“财神驾到!”,还有的发来了“财神包”,好不热闹,我惊叹于微信给财神节所带来的新意。

在同学群里我收到了:“财神来电话了,赶紧接!”的页面提示,打开一看,出现了一尊财神的头像,头像的下面显示着:财神的来电,听到的是阵阵铃声,且响个不停。

这样创意的电话我不能不接,打开一听,“财神”果真说话了:“嘿,财神来啦!祝您大吉大利,阖家幸福,财源滚滚……”,还频频发着“财神节恭喜发财”的视频、祝福语,虽说是虚拟的视频,却带来了精神的畅意,还有领着财神节里红包的惬意。

在《天柱》文学季刊文友群里,我拜读了文友刘卫娟关于财神节的一则信息:“光绪年间,在即墨故城(今平度古岘)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

一天,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长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

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贡品、鞭炮。

按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祭奠先祖。

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割红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

原来老者是财帛星君李诡祖,专管人间的金银财帛,民间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

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平度家家店铺都效仿,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今天迎财神的习俗。

看了文友的这番描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不觉已到老家,听到的只是村子各个角落偶尔响起的鞭炮声,与小城里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便把小城里所见所闻的热闹景象欣喜地告诉老父亲和弟弟、弟妹。

老父亲听了,绽开了笑脸,附和着说:“挺热闹啊!”弟弟、弟妹听了则说:“现在农村正忙,村子里中午过财神节的不多,到了晚上就热闹了。

我听了不住地点头,原来,村子里也在根据忙闲,灵活自如地安排着过财神节的时间。

我也在想,财神不露明,不便被人间看到,晚上迎财神也许更适宜,城乡过财神节各有说道。

说着、说着,不觉到了中午时分,美酒佳肴已摆满了桌,我便把携带的鞭炮打开,在大门外燃起,顿时响起一阵清脆的“噼噼啪啪”的响声,站在正屋里的八十多岁老父亲都听了很响,高兴地说:“这鞭还挺响啊!”我说:“嗯,这鞭还不错的!”其实,听着鞭炮声声我打心眼里高兴,因这是喜庆财神节的开场白。

乘着欢快的鞭炮声,全家人一一落座,举起杯,斟满酒,共同祝贺财神节。

我首先举杯恭敬老父亲,恭祝老人健康长寿!因为我觉得,在我心目中最大的财神就是老父亲,老父亲健康长寿,就是宝贵的财富,全家欢欢乐乐,哪能不发财?家和万事兴么!紧接着,端起酒杯祝福做生意的弟弟、弟妹,“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几杯酒下肚,过财神节的氛围就更浓了,我趁着酒意,又把城里过财神节的热闹氛围详细说了一遍,把城里喜庆的氛围带回了老家,也欣闻村里的生意人邀请弟弟晚上一起过财神节的电话声,渐渐感受到了老家过财神节的热闹。

“财神”的挽留,不觉天色已晚,我和妻便乘着夜色往城里赶。

游走在城乡的我,城里、乡里的财神节我都过了,收获多多,幸福满满!

财神节过后,我在想,现在的财神节已渐渐淡化了昔日那迷信的色彩,解开了神秘的面纱,百姓们深深懂得:过去,那种迷心的财神不能帮助发家,而真正发家致富要靠党的好政策,百姓心中信仰的“财神”是党的好政策。

有了党的好政策,百姓日子就如那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落字为念【2】

气温在兜兜转转间,才走到了应有的薄凉。

这个秋天没有与众不同,树木依旧,花草仍然。

增增渐渐的是随了季节的心静,从爱上文字开始,我就习惯了用文字与世界对话。

在一字一句中,渗透了我对生活的所有热爱。

昨夜梦回,挥不去的离愁,在初秋里,蔓延出无边的思念,开出的芦花,成片成片。

前两日,在街道的两边,就已经是落英缤纷了。

树木上的碎花,落在城市的水泥地上,没有了山野间的零落的气息,却更像是为了城市里忙碌的人们,唱着一曲不经意的舒缓小曲。

我路过街道,忍不住在这些落花中留连。

我不会刻意去粉饰,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看法,直白的文字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在其中。

至此,越是深入文字的湖底,呼吸也有了一些粘稠的东西,对很多事情看的格外清晰。

仿佛站在生活之外,却又挣扎在生活之中。

我们活在尘世,能懂得自己的人不多,都是在各种不尽人意中走到生命的终点。

没有人会一路畅行,也没有人会坎坷一生。

而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译释,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人,善待缘分,善待际遇。

不能说谁对谁错,不能说谁输谁赢,跑道上我们并肩而行。

或许你早了一步,到了终点,而路程都是一样,有的人只是晚了一点。

都将归去,化为尘土。

我喜欢在安静的凌晨,坐在文字的温和里,写下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

这些片段,像电影里的胶片,连贯起来的是可以去品读的时刻。

很多人去寻找宁静,其实,在一个自己的爱好里,停留,心就是静的。

如果说生命的尽头,是一处香丘。

我不怕人世间的艰辛和苦难,我不怕红尘中的坎坷和磨难。

因为,就在不远,花已含笑,看着我在人间的欢喜和忧愁。

秋来,念起。

我走过文字的花径,捡拾起一朵落花的幽香,不紧不慢的心意里,生长着一树的花开。

为了生活,我们还是要继续下去。

落笔为念, 与秋缠绵。

月眺西楼,捻想成诗【3】

时至清秋,席枕少却了丝丝风色;素辉敲窗,悄悄把竹影漏透在床前灰白的地板上。

薄衣丝裳;难驱那七分残暑的夜燥;几多杂绪,总在绵绵心萱上飞红掠黄。

玉阶蛩唱,全然无视星斗的迷离,徵婉和会,不知离人跫步之断肠。

阑干斜倚,楼檐吻月;城廓隐隐,山野苍苍,默默寄思在婵娟的广寒宫里,眺之斑驳,展转茫茫。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荧光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不知道诗仙当年想到了谁,但那心境寂苦可触,定是反侧不寐、拾阶西上,钩沉了情思。

南唐仕人冯延巳也曾月夜登楼,涌怨寒闺,将绪比愫,“苕苕何处寄相思,玉筋零零肠断”。

一寸青丝一寸灰。

更怕月上云收时,一半珠帘挂玉钩,几多离恨盈袖。

“有明月、怕登楼”。

宋人吴文英忌讳空花烟水,离人心上的秋色。

只惧人去西楼雁杳,云淡星疏山楚。

很难想象文人骚客为什么爱上西楼,诗寄物华,书不尽天上人间苦乐娇羞。

如果说为了张扬文采,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有言是借景抒情,排解心绪。

才子们如此,佳人们更不例外。

李易安写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阙词成双,离人却孤寂凄凉。

最让人感叹不已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西楼的悲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孤寂之心,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都被桎梏在这月光下、楼宇中。

寤寐思服,为什么古人总是把念思离愁与明月西楼羁绊,也许苏东坡体会最为深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在诗人眼中,人心比月,月也是“人”,物我两望,灵知合一。

但,人生有时,月老不古,这月,不是美好的寄托么!

明月几时有,疏影竞风流,花不语,替人愁。

伫立在跫声暗香的清辉中,窗棂偷眼,珠帘串情。

我却异想天开,那月儿又是如何眺望西楼之人呢?

或许,月相思,向人间,君不闻织女曾下凡。

或许,月儿就在那守望,等候着他、她,还有我。

屏住呼吸能听到了远方的呼唤:“侬不见,俺心焦!你不来,我不老!”

或许月儿的胸怀更大些,“为天下人谋福祉,环球同此凉热。

黔首布衣也好,黎民百姓也罢,皆是人间友爱”!

或许,在月儿心中,就没有权贵,没有穷富,没有高下之分,那又是什么呢?莫不是首永远读有趣、嚼有甘、回味幸福无尽的美好诗章么!

篇6:财神节是怎样过的

这一天,经商业户通常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所有美好的语言一起开放。鞭炮自清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午后。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烟台地区的家家产户就忙着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下午五时许各单位、商铺开始燃放鞭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发财、发财,恭禧发财。”

鞭炮花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整个城区将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下午六时许,鞭炮声再度密集起来,城区乡村的`家家产户便在财神像前摆供燃香,磕头祈祷,供祭庆贺仪式通常持续到晚八时。

篇7:财神节是怎样过的

中国的民间习俗是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生日,又叫财神节。这一天,所有的商业户,都要大放鞭炮,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

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财帛星君李诡祖又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嬷嬷幢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

财帛星君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增幅财神画像文雅非凡,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银财宝。

篇8:财神节是怎样过的

农历七月二十二,就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了,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普通老百姓,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大吉大利、欢欢喜喜、热热闹闹一整天。2002年青岛市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财神民俗旅游节,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各大商会都会参加。市民对于财神节的庆祝也是比较隆重,做生意的市民大都会选个吉时放几挂爆竹,预示着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

自清康熙年间始,每到这天,便进入节日的气氛,从早上起,潍坊的家家产户就忙着购买香纸鞭炮,置办供品佳肴,气氛不亚于中秋节和春节。通常是到下午四时城区乡村的人们就提前下班收工;下午五时许各单位、商铺开始燃放鞭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互相祝福着。

鞭炮花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整个城区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下午六时许,鞭炮声再度密集起来,城区乡村的家家产户便在财神像前摆供燃香,磕头祈祷,供品大都是八色供或十二色供,富庶人家还会供蒸鱼整羊;供奉祈祷完毕,全家人再煮水饺摆宴席:庆贺一番;供祭庆贺仪式通常持续到晚八时。

财神节是怎样过的

民间部分地区怎么过财神节

财神节短信

财神节祝福语

财神节如何供养财神

财神节祝福语怎么说

财神节祝福语短信

财神节短信祝福语句子

财神节2023年是哪一天

财神节有哪些风俗

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过财神节的回味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