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错了的春节散文(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高考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过错了的春节散文
我度过的70多个岁月里,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最值得回忆的还是那个过错了的春节。
那是1963年的春节,也是我在北大荒过的第一个春节。那时我在勤得利农场渔业分场三队当渔工,冬天在离队部八岔村40多里的东大泡子打冬网。临过春节时,队里要安排一个人守网房子看网具,其余的人回队里过春节,过了正月初十再回来上班。可在这几十里不见人烟的山林里守网房子,已成家的同志想春节团圆不愿留下,没成家的小青年也怕一个人留下太孤单,也不肯留下。当时我还没结婚,心想,守网房子不干话还天天发工资,回队里过年虽然热闹,却要扣工资,跑腿子过年哪儿都一样。我便提议说,若留两个人守网房子我愿意留下,若留一个人我胆儿小,不敢。
小队长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同意留两个人。我便立刻对“伙头军”丁兆祥说,小丁,你回队里也没情人等你,干脆留下和我一起看网房子得了。
小丁是山东日照县的支边青年,比我小两岁,也没成家,有他留下我便免了“炊事”之苦。小丁听我一说,立刻表示同意,就这样,我们两个小山东棒子成为“留守大军”了。
一天,拉鱼的汽车来了,随车来的张会计说,大伙儿快收拾收拾,随拉鱼的'汽车回家过年啦!说着,从驾驶楼里拎下一块猪肉四棵白菜还有两瓶白酒,对小队长说,这是给看网房子的。当知道是我和小丁留下,张会计对我说,猪肉款从你俩的工资里扣,菜和酒是队里免费送给你们的。记住了,再过5天就过年了,别忘了除夕夜的年饺子。
大伙儿一阵忙活,行李很快装上了车。到鱼堆处装车时,我和小丁随车而去,在七、八千斤的鱼堆里挑出半麻袋大个鲫鱼,准备假期食用。当装完车大伙坐在车顶上挥手向我们告别时,我心里突然产生了一种酸溜溜地感觉,后悔不该留下。
接下来的几天,我成天以书为伴。小丁虽然是小学毕业生,可他不喜欢读书,我借给他的《林海雪原》,几天也没看几页。可他却喜欢在林海雪原里溜达,每天吃完早饭,我在屋里看书,他便腰里别把小斧子,钻进林子里,想抓只貉子做顶貉皮帽子。可天天都是一身臭汗两手空空地回来。我劝他,别做美梦了,还是躺在铺上看看书享受享受吧。可他不听,照样早出晚归地溜达。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掌灯时他还没回来,我饥饿难当,只好拿个凉馒头切成片,在炉子上烤着吃。正在寻思小丁不会出事吧?只听外面“噗嗵”一声,紧接着是小丁高兴地一喊:大曲!快出来看看!我出门一看,好家伙!他还真抓到一只黑毛梢的乌苏里貉!
掰着手指头算到撒点5天后,我对小丁说,今天过年了,不要出去了,咱俩包饺子准备过年吧。小丁说,你咋算的,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明天才是三十日,是明天过年。我说不对吧?他们不是已经走了5天了吗?小丁说,你没听张会计说“再过5天过年”,再过5天,就是走那天不算数再过5天,这点事儿都不理解,还中学生呐!
后来证实,小丁的推断完全是错误的,但那时网房子里,不但没有收音机,连个日历牌都没有,小丁一说,我也搞糊涂了,只好随他而去。
过年那天,吃完早饭小丁没有出去,而是洗白菜剁猪肉,准备包猪肉白菜馅饺子。又用水“缓”了7、8条冻鲫鱼,准备杀生鱼、炖鱼架。
夜晚降临,饺子煮好了,肉炒白菜,杀生鱼、炖鱼架也做好了,小丁拿过酒来,每人面前倒上了一碗。我俩虽然都不胜酒力,但这顿年夜饭总得意思意思。说实在的,那顿年夜饭,少了点喜庆的气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满脑袋里已是亲人的面容、以往节日里的氛围,面临深山老林二人独对的节日场面,心里早已是七分的凄凉了!
我俩吃着喝着,不觉都说起了小时过年的一些事情,你说一件,我说一件。说着说着,我俩都是满眼是泪,继而竟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那顿年夜饭,磨磨蹭蹭不知吃到几点几分,后来小丁说,咱们到外边给山东的爹妈和老祖宗磕个头吧!我说好,应该磕头。我们都有些醉了,脚步踉跄地走到门外,面对老家的方向,跪在雪地上,泪流满面,顿首三拜。
正月初十那天,我和小丁正在伐木劈柴,一辆汽车拉着渔友们回来了。我奇怪地向:怎么假期提前了?不是明天回来吗?渔友们回答:什么提前了,今天不正好是正月十一日吗?
我把脑袋一拍,恍然大悟地说,哎呀!我俩把大年初一当三十日过了!
家在农村,离县城不远。进城或是出门到外乡外村,总会看到些墙。那时的墙,土墙多,能刷上白灰的墙不多,砖墙更少。墙上总是些醒目的标语或口号。字的颜色以红黑为主。字体大都是仿宋体。内容当然是体现那个年代特征的,政治和政策类为主。不知不觉间,城市里较长的墙越来越少,被铁栅栏代替。而乡村的墙却成为热点。先是以计划生育为主的基本国策宣传,夹杂些乡镇企业的广告。后来基本上被各种商业广告占领。内容五花八门,产品形形色色。字的颜色也多彩多姿,白底红字或蓝字,红底黄字或绿字,五颜六色,夺人眼球。
随着新农村建设,公路边较长的墙越来越少,越来越被商家争抢,连一些黄土夯成掉土渣的土墙也不放过,喷上底色,喷上广告语。白云如驹,日出月落,时代变迁,人生沧桑,这些户外的墙也承载着社会的变化,年代的特证,世间的潮流。肩负着宣传的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那么,室内的墙除了遮风挡雨,顶梁托柱,又是怎么陪伴人们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呢?
几十年前,那时,每逢过年,县城新华书店里总是人多拥挤热闹。书店里满墙都是画,还有天花板下扯着的铁丝上也挂满画,当然全是印刷品。每张画的右下角用回形针或是大头针夹着写在白纸上的编号。人们争先恐后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画,给营业员报上编号即可买到自己钟意的画,几块钱可买十几张,是年货中必不可少的。当然,那些画被叫成“画画子”。兴高彩烈回到家,张罗着用图钉在墙上贴画。会贴的,横竖搭配,留有间距,错落有致。不会贴的,从刚进门左边的墙,一张挨一张绕墙贴到门的右边,连窗户两侧都贴上,还在墙的上面贴一溜,直到屋顶,下面紧靠面柜桌子和炕上叠成方墩的被褥再贴一溜。“画画子”的内容,有领袖像,样板戏剧照,宣传画及少量的人物画,山水风景画更少,书法字画几乎没有。墙上抹了白灰粉壁的,贴些画尚有留白,土墙壁几乎全被画贴满,一来给屋内增亮添色,二来可遮掩那丑陋的破墙壁。会贴的,不会贴的,都帖着一纷喜悦,一份期望,一份热爱,一份信念,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贴上的几天,出门进门总要多看几眼。待年过完,农事紧张,劳累起来,也只能在饭后睡觉前望画发呆,心底感慨,无限遐想。再后来渐渐地便失去兴趣。画上的美人得不到,画上的风景去不了。过年走亲戚或朋友家串门,到哪家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画。
至于家具摆设,那时谁家也差不多,没几件像样的。哪家雅,哪家俗,哪家会贴哪家不会贴一目了然。当然,都是从新华书店买的,雷同的画很多,就如那时人们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基本差不多一样,无非在格调、气质、习惯、卫生、谈吐等细节上有些许区别。区别归区别,但那怕是被烟熏火燎的黑屋子黑墙,腊月二十三之前打扫一番,也要在被扫帚扫得黑白相间的墙上贴几张“画画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不分穷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再穷也不会被泯灭。实在无钱买画的,门口贴一幅鲜红的对联,也能给破墙老屋增添一份过年的气息。至于“画画子”的内容,不管是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不能忘的宣传画,还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是领袖像,还是人物山水,在那时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想、生活。
物事人非,星转斗移,墙也变的越来越白,越光滑越漂亮,屋顶有了铁丝打格糊上花纸的顶棚,炕上有了花纸或花布墙围裙,地上有了能称为家具的木制家具。墙上的画照贴,不过有了镶嵌玻璃加边框的条画。内容除了还有领袖像,电影明星、花草树木、字画墨迹,百花齐放。再后来,就是现在的墙,虽然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墙上的画却越来越少了。沙发对面的墙被电视墙代替了,满室最多几幅镶框的字画,好似家家俱雅,户户不俗。
墙担当起体现荣华富贵、攀雅附风的重任,人荣墙荣,人贵墙贵。雅与俗,文化底蕴深浅,.品位高下,俱在墙上体现。至于字,几十年前我们上学是写毛笔字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写到五年级。大小楷都写,每周写两次。大楷本上的大格写大楷,方格边上的虚线上写小楷。一笔一画,或描仿,或自写。大楷本发下来,大家争相看老师画的红圈,谁的红圈多说明谁的字写的好。得意一会,高兴一会,接着再写。那时村里有个小学或是初中生就了不得,算是有文化的人,高中生更是凤毛麟角。村里有个红白干事,过年贴个对联,提起毛笔就能写。那时户外墙上的标语口号都是用刷子写上去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家家都有,不要说毛笔字,连钢笔字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一切都在电脑上敲打。写毛笔字得掏钱到书法培训班学习。别看好多家里墙上挂着字画,且是原创真迹,极少印刷品,但那是上一辈人才会领略、欣赏、品味的',与现在的年轻人关系不大。年轻人己把墙的功能开发利用到极点。
但乡村的老宅或是新屋,对门正中的上墙上,依然贴着人们心中敬爱的领袖画像。墙虽然在变,但墙也在见证着那代人心中的信念不变。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短缺时代,孩儿们对于过年有无限的期待。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时候,我家也算是一个大家庭,大大小小有七口人。到了过年,发下的各种票据也还不少,能买上一点过年必备的材料。在我的记忆里,有几样东西是我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也是本地人喜欢准备的。这里的本地人很少有在端午裹粽子,大多是在腊月里裹粽子,而且是裹那种四角的长粽子。我家一般每年腊月十几就开始准备了,前期工作要准备好。
首先要买到上好的箬叶,好的箬叶要宽大,颜色新鲜。把箬叶放在夏天用的大木盆里浸泡一周,让箬叶变软,这样不至于在包裹时脆裂,一般要换上几回水。由于每年我家包裹的粽子量都比较大,所以洗粽叶的任务一般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去干,我是首当其冲,几百张粽叶一张张的洗干净,非常累人,但想到能吃上粽子,再不情愿,也得干啊。清洗好的粽叶再用温水浸泡,这样包起来顺手。
一般我们家主要包裹的是豆沙粽和肉粽,偶尔也包点其他的,如板栗的、红枣的。豆沙粽包起来最费神了。家父向来比较讲究,做豆沙就很繁琐,先要煮红豆,一定要煮的很烂,那时候可没什么高压锅,要想把红豆煮烂,要花费不少时间。煮好红豆后,就需要用白纱布洗豆沙了。先把豆沙洗出来,再放在布袋子里挤干水分,这样豆沙就洗出来了。不过,这还没完,后续的步骤才是关键,这可是技术活了,一般都是家父自己操刀。炒豆沙,火候要把握好,边炒边加入白糖,炒至恰到好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样的豆沙还不能用来包裹粽子,还要做成豆沙芯子,必须在豆沙芯子中放入一细条肥猪肉。原来并不知道为啥要这样做,到吃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豆沙粽口感更佳。
每年包豆沙粽的时候,做豆沙芯子到后来便是我的专利了,至今记忆犹新!包好的豆沙粽一定要轻拿轻放,不然的话,包裹在外边的糯米就可能进入豆沙芯内,这样煮起来,可能就夹生米,那就完全失败了。我家的豆沙粽,品尝过的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一是豆沙芯子味道好,其二是豆沙芯子很大,糯米很少,包裹在外边点缀着,那才是真真的豆沙粽。说句实话,像我家这样包裹的豆沙粽子,在本地还没有吃过第二家,绝对是私家独有!
包肉粽子相对就简单些了,先把五花肉买了,切成两寸长左右,用酱油、盐、味精浸泡一个晚上。包的时候,把糯米也用酱油、盐、味精浸泡,将五花肉放置在中间,由于五花肉切的比较长,所以吃的时候,只要咬上一口,便可品尝到肉香味!而且由于糯米是经过酱油浸泡过的,所以肉粽颜色酱红,煞是好看。
粽子包好后,当天必须完成煮熟的任务。这又是我们孩子们的事了。当时我们住在大院子里,有几家有那种大的老虎灶,我们便向别人家借用,一锅也就只能煮几十上百个,每锅要烧上一两个小时,要煮上几百个,也要往往要煮上好多锅。老虎灶比较大,需要好多的柴火,平时家里的小锅灶很多大的柴蔸无法烧,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现在想想,还真是可惜,也许,当时我们烧掉的就有很多是不错的根雕作品啦。
包粽子的这一天,就像过年似的,往往要煮到很晚。粽子可以敞开来吃,每煮好一锅,就可以吃一个。煮好的粽子,不是就完事了,还要等待凉下来,对裹粽子的棕榈丝进行修剪,用棕榈丝两个一对的穿好,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看到排列整齐整整两大竹竿的煮好的粽子,很有成就感!
忆起儿时过春节散文
小时候,最盼的自然是过年了,每年开始飘雪花的时候便兴奋起来,雪花的到来意味着年终岁尾已经不远了,便向母亲一遍遍的问还有多少天过年,母亲总是说:“快了,快了。”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春节依然迟迟不到,感觉时间故意放慢了脚步似的,恨不得拿根绳子将年一下拉到眼前,沉不住气了便又缠着母亲问个究竟,母亲有些烦了:“你这孩子,盼年盼疯了?什么时候听到街上有小孩放鞭炮,年就不远了,唉——”母亲总是忧郁的长叹一声,接着跟上一句:“穷人过年就是过关哟”,似自言自语又像说给我听。
我的童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度过的,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人民公社社员,家里穷得有时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一年到头吃到油腥的时日屈指可数,一家老少面黄肌瘦,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改善一下,这个被母亲视为“过关”的节日成了我和姐妹们感觉最幸福的时候。
尽管家里穷,日子过得很苦,我的几个姐妹们很给父母长面子,别人给些好吃的东西,她们会攥紧自己的手,头摇得如货郎鼓,父母曾引以为豪,而我却少不更事嘴太馋,有一年的春节惹得母亲流了泪,记得那是年三十的下午,我趴在邻居老奶奶家的门槛上看人家吃饭,老奶奶佝偻着身子,端着一盘刚出锅的水饺故意朝我炫耀着:“不给你吃,馋你——馋你——”说着将盘放在孙子面前,比我小一岁的玩伴狼吞虎咽的咀嚼着,一阵扑鼻的肉香带着难以抗拒的诱惑让我馋筵欲滴。
我目不转睛的过着眼福,感觉老奶奶脸色有异,一双老眼直盯着我这边看,禁不住异想天开,莫非老奶奶要给我饺子吃?忽听身后传来压抑而又浑浊的喘息声,猛一回头,啊?!母亲站在我的身后。
母亲伸手拉起我就走,我倔强的不愿离去,老奶奶有些尴尬,说道:“这孩子真有出息,怎么让也不要……”,母亲只淡淡的回了一句:“俺也包饺子了,也是肉馅的,这孩子玩起来不知回家吃饭了。”真的?我一阵惊喜,再也不用吃那粗面萝卜馅饺子了。
“扑通——”我被重重的摔在地上,就在我的惊诧中,瘦瘦的小脸又挨了两巴掌,母亲脸色难看极了,好像大庭广众之下被人辱骂了一顿,我胆怯的望着母亲,不知做错了什么,母亲眼圈红了,一阵哽咽,过了片刻,望着我脸上的巴掌印又心疼的将我紧紧搂在怀里:“好孩子,记住,咱人穷志不能穷,你这样人家会看不起咱们的。”
那个春节是我们家过的最苦涩的一个年了,父母心情郁闷,长吁短叹,姐妹们有些压抑,失去了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再如一群麻雀般唧唧喳喳了……母亲朴实的话语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就从那个春节起,我好像一下长大了,许多懵懵懂懂的道理逐渐明朗了起来。
日子尽管苦,但春节的到来依然能带来欢乐,父母脸上也挂着笑容,尽管笑得有些勉强,尽管强挤出来的笑只是为了图个吉利,但这已经足够了,我和姐妹们也不再陪伴父母发愁了。临近年关,生产队发给了社员们过年的钱,这几十元钱可谓雪中送炭,父母去集市买些年货,肉是舍不得多割,也就几斤的样子,且半肥半瘦,母亲拿出做针线活那样的耐心,将瘦肉一点点的切下来给我们打牙祭,肥的自然炼了油,被冷落了不知多久的小储油罐,终于扮演了自己的角色,鸡是不用买的,自家就有,只是一些母鸡,公鸡几乎是不养的,这趾高气扬的家伙只吃粮食不下蛋,着实让人讨厌,正下蛋的鸡自然是杀不得的,杀哪只鸡过年是母亲难以抉择的事情,几只从下蛋岗位上退下来的老母鸡早已拿到集市卖了,母亲挑来选去,始终下不了决心,那可是家里的“小银行”呀,实在没办法了,母亲想了个自欺欺人的办法,眼闭得紧紧的,将手伸进鸡笼子,抓住哪只算哪只,早已等候多时的父亲脸色有些沉重,将刀往鸡脖处割去,那倒了霉的鸡痛苦的扑腾几下,腿一伸,死了,母亲的眼泪早也挂满了两腮。青菜是必须买的,“肉不够,菜来凑,”一直是我们家过年的秘诀,韭菜呀,芹菜呀,萝卜呀,还有蒜苗、菠菜,白菜更是要买的,而且数量也最多,这东西特别喜油,炖上一大锅,将肥肉块混于其中,炖得稀烂,盛上一碗,满碗的油花,吃一口,贼香。几十元钱还有个重要的去处,姐妹们人人要做件新衣服,穿在身上花枝招展的,脸上喜滋滋的,心里美美的。
男孩子不爱打扮,我从没有要过新衣服,父母给做了就穿,不做也无妨,只是鞭炮是不可缺少的,我曾多次随父亲赶年集,集市很大,人也很多,远远的听到集市一个角落鞭炮齐鸣,人声鼎沸,自是卖鞭炮的处所了,挤到近前可不急着买,先看看热闹再说,卖鞭炮的都在暗暗较劲,这个刚刚放完一挂鞭炮,那个又挑起了高高的鞭炮杆子,有的摊主似乎要拼命了,头顶鞭炮声声,火光闪闪,人却在下面声嘶力竭的喊叫:“牛逼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老少爷们都听见了吗?俺的最响,不响不要钱,快来买啊——”,人群呼啦围拢上去,刚要递上票子,身后忽然一声怪叫,身子还未转过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急不可耐的响起,摊主嗓子早已喊哑了,哑了自有哑了的招,嘴巴闭着歇一会,手臂狂舞着,犹如关公耍大刀,腿脚蹦跳着,好似踩着热鏊子,于是,人群再次躁动起来,好像潮头一般涌来……父亲买鞭炮极富经验,只是紧紧攥住我的手,站在一旁看热闹,从不加入哄抢的行列,看得久了也便看腻了,撇下拥挤的摊位,径直奔向暂时有些冷落的摊主而去,讲好价钱,待得摊主从篓子里取出鞭炮,父亲便说:“我还没有听听响声怎样,你放一挂听听才买。”于是,摊主便从另一个篓子里取出鞭炮,父亲就说:“好了,不用试了,就要这个了。”我很纳闷,父亲朝我笑笑,暗暗指点迷津:“卖鞭炮的都有‘点头’,这种鞭炮外形与其它的一致,只是火药加的多,响声特别大……”。鞭炮种类很多,大都有自己很形象的'名字,什么轰天雷了,二踢脚了,什么窜天猴,麻杆子、卡信子,有一种鞭炮特别有意思,叫地老鼠,极受喜欢恶作剧的孩子青睐,手拿一个点燃后,迅疾扔在地上,那地老鼠真的像只老鼠,在人群中火急火燎的钻来逃去,人群立即一阵骚动,有一次,我点燃的地老鼠钻到了一位大姐的脚下,吓得她一声尖叫,很是气恼,父亲见状急忙上前赔礼道歉,那大姐见父亲言语诚恳也就作罢了,我因此挨了父亲的训斥,此后再也未给我买过地老鼠。
春节最热闹的自然是初一了,男女老少要到本家族磕头,每家都摆着供桌,供着先祖牌位,我们这些孩童磕头不像大人那样讲究,小小身子刚刚跪下去,磕头如鸡啄碎米,大爷大娘直夸好孩子,手早已伸向了衣兜,塞给几角钱言称压岁,小嘴上犟着,心里却盼着大爷大娘能多给些,大半天的功夫,该去的人家都去了,不需去的人家也去了,衣兜鼓鼓的,装满了平时极少吃到的糖块,大人磕头可不许像小孩那样,要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先给先祖牌位磕下去,或一个,或三个,必是单数才可,接下来享受如此大礼的便是健在的长辈了,磕头数目要成双数,这是活人与死人的区别,头还未磕下去,主人早已笑容可掬,急忙俯身搀起来,让座、递烟、沏茶、寒暄……春节是大人们交流感情的最好节日,平时有个言差语错或闹了什么矛盾,大家在心里憋着一股气,时日久了,感情的伤口更加难以愈合,过年了,忽然想起人家曾经对自己的好处,心里热乎乎的,在人家门口徘徊一番,心里一狠:摆什么臭架子?给先祖磕头天经地义,进去。于是,久违了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不肯分开,几句话,隔阂没了感情厚了,春节一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温暖了人们的心房,让人有了一颗可贵的宽容之心。
……
忆起儿时过春节,酸甜苦辣百般滋味涌上心头,大脑在思绪的空间驰骋,女儿忽然来了电话,告知天太冷,怕冻着我那小外孙,年前就不来了,挂了电话,心潮起伏,小外孙尚在襁褓之中,爷爷奶奶已给他准备好了数目可观的压岁钱,他们这代孩子不仅有舒适的襁褓包裹着,更有一个幸福的大襁褓包裹着,我的童年与外孙时差几十年,幸福指数天壤之别,不禁感慨沧海桑田,时代变了,人们再也不会视过年为过关了,若干年后,倘若外孙也要写篇回忆童年的文章,相信将是一篇被幸福包裹着的文字。
一个人过的春节短篇散文
这病后十几年的春节,几乎都是一个人过的,习惯了,也就没什么好惊讶;今年,是这样。
这些年的年夜饭都在姐夫家度过,然后,赶回自己家看“春晚”;今年,也是这样。
节目里每每的欢笑、歌声,就是我当晚孤身一人的“派对”;今晚,是这样。
迎接新一年的钟声敲响后,我会去煮几个超市买来的`饺子;今晚,也是这样。
一个人过的春节-----年年这样,今晚也这样。
每个春节,家人他们都要出行,我因身体缘故,都会推诿、回避.因为,我不想给大家欢乐中夹杂着沉重,成了美好节日“冲喜”的沮丧。反而,我还是按部就班过着自己的每一天,每天的不断在吃药、锻炼,是日复一日的课程,到了大小黄金周,还是样样照做,为病体生命的延年,不敢分毫的熄鼓退堂。
其实,只要心中把这一切想明白了,再没有什么不寻常,所有的想不明白,都是把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看成“荒唐”;其实,只要心中有求生的愿望了,再不会有什么妄想,所有的妄想,都是不现实的奢望,伤害的是自己的忠良。
只有自己能接受的事情,就没有应该和不应该;只有自己能这样度日,就没有权利评说任何一个对方。这是因为,日子是自己过的,与世人毫不相干,这是因为,生命是自己享有,与他人不论短长。
一个人过的春节,往后,可能年年会这样,很安静,很放松,很思想;一个人过的春节,往后,不会有什么不一样,习惯了,逆来顺受,习以为常。
回味老辈人过春节散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盛大节日。人们期盼着欢度新春佳节,尽快享受过年的滋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滦河人。早年滦河街,不管大人小孩,都把春节当作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孩子们盼过年,难得休闲几天,借机探亲访友,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早年老滦河过春节,从大年三十(除夕)到正月初五,正式活动不过六天。可是事前的准备时间却很长,至少得十天半个月。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淘米轧面蒸年饽饽。人们吃过腊八粥,就着手置办年货,筹备过春节。什么杀年猪灌香肠,宰公鸡绑掸子。赶滦河大集,逛年货市场,购买过年的吃食和调料。给大人小孩缝制过年穿的新衣裳,给至亲好友赠送礼品。扫房糊窗户贴年画,贴对联粘挂笺挂灯笼,等等,等等。用老辈人的话说,年前有忙不完的活计,没的一点闲工夫。
老滦河过年的节目很多,当地的民俗礼数也很多。这里,我不想泛泛地赘述老辈人过春节的那些事,只想说几段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过年故事,也是老滦河和我家祖辈传流下来的一些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
糖瓜祭灶王
早年滦河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了做些好吃喝,让家人尝尝年味,还有一项习俗,就是要购买糖瓜祭奠灶王爷。俗称“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糖瓜,是老滦河当地糖坊用米糖拔制的糖果(是圆圆的瓜型,中间是空心的),吃起来香脆可口,是小孩子们过年最喜欢吃的一种糖果。
用糖瓜祭灶,有许多说道。我家祭灶,都是由我父亲来做。我家的锅台后,设置有一块木制的灶王爷牌位。牌位上,张贴着拓印的灶王爷彩色神像。祭灶的时候,是给灶王爷上供。供桌上摆放的供品,有蒸的白面馒头、点心和水。然后,由我父亲给灶王牌位上三炷香,磕三个头。再把灶王爷神像从牌位上揭下来,用糖瓜沾凉水往灶王爷神像的嘴上抹糊几下,边抹糊糖瓜边念叨:“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祈祷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最后,就是把揭下来的灶王爷神像点火烧掉,把供品和糖瓜分给家人享用。当年我分得糖瓜的时候,双手捧着吃,别提多高兴了。
节前大扫除
早年老滦河有个好传统,就是节前大扫除。腊月二十四,是老滦河祖辈传流下来的“扫房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大搞卫生,彻底清扫室内的灰尘,清除院内寄存的垃圾。这项活动,没人号召,也没人领导,完全是民众自觉自愿行动。应该说只一项“约定俗成”的举动。
在“扫房日”这一天,我家都是把住房屋里的物件,全部搬到当院去,等室内卫生打扫干净,再一件一件地彻底擦洗,擦洗完一件往屋里搬一件。至今我还记得我母亲当年擦洗“蜡扦”的情景。早年,我家有一对锡制的“蜡扦”(摆放油蜡用的灯具),一尺五六寸高,铸有双“寿”字,设计得十分精致,是我母亲的陪嫁品。每逢过年扫房擦洗这个物件时,我母亲都是用碱水泡透的草纸沾着草木灰,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直到擦出亮光来,可见这是老人的心爱之物。
扫房这一天,我家还要糊窗户、贴窗花、贴年画。大人们要忙累一天,小孩子们围前跑后地也跟着高兴。
除夕团圆饭
逢年过节,节目很多。最让我开心的,还是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
我家是满族,老辈人喜欢美食,吃饭做菜讲究滋味。我小的时候,哪一年三十晚上的'那顿“团圆饭”,都操办得十分丰盛,想方设法让全家人高兴。我家的除夕团圆饭,办过“二八席”(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大碗,四个大件);过年传统的“八大碗”(八个肉菜,全都用大碗盛装);也摆过“四凉、四热、四个大件”。我家置办酒席比较讲究,舍得花钱购精料,下功夫。我家有几样深受家人欢迎的传统菜,几乎每年的“团圆餐桌”都上。一是红烧肉,二是汆白肉,三是拔丝山药,四是自制香肠。我家当年做的红烧肉,不像现如今饭店里做的那种“扣肉”(长条、切片、木梳背形),而是按照满族传统做法的方块肉(二寸长、二寸宽、半寸厚),我们叫它“红肉”,关键是味道好。我家自制的香肠,是选用自家饲养的年猪肉灌制的。肉质好、调料全、味道正,挂在厨房里风干一些日子,就变成“熏烤香肠”了。
我家除夕吃团圆饭时候,还有一个重要节目,就是在开饭前要给长辈拜年,论资排辈实行“三叩首礼”。比如说,我父亲给我奶奶下拜时,要先站在餐桌前,面对奶奶用满语叫声“额娘”,说:“给您磕下了!”然后双膝下跪,郑重其事地磕三个头。所有参加家宴的人都是这样,论资排辈地给长辈“三叩首”。再比如说,轮到我给长辈叩头了,我要先给奶奶磕,再给父母磕,再给哥嫂磕,凡是比自己年长的、辈份高的,都要每人给磕三个头。我奶奶说:“我们八旗人家是重礼法的,讲究尊上、敬老、好客、守信,晚辈不尊敬长辈可不行!”
像信仰一样过春节散文
又过年了,这些天唯一能够总结出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又过年了,好似生命的每一天都在重复这一天一样。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是。从放假到回老家,从老家到外婆家,唯一能告诉自己的就是过年了。而过年就意味着,你需要坐车,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虽然这些地方对你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这次的行程却是不一样的,因为又过年了。
用又字,似乎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一般。就像对一件事物产生审美疲劳一样。颇具无奈的看着一个自己清晰的画面,总也不能给出一点欣喜的颜色。可是,这个又字,似乎也显得有些期待的味道。又过年了,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这么一个又。于是亲朋聚会,好友聊天,三五成群打麻将,四五成群聊家常。平时你在哪里赚钱,明日我要去哪里等等,这些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肩国家大事一般,在那些人儿的嘴里被研究着,被讨论着。
这也就是过年了吧,也就过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了吧,也就过年才能让你知道原来你还有这个亲戚那个朋友吧。也就过年,能让生活的词汇,变得美丽和谐吧。朋友你好,新年快乐,发个短信,打个电话,简单的问候不过是几毛钱的事情啊。我心里有你了,你心里也会在下一秒有我的存在。这也就过年才会存在的画面啊。
好些人,喜欢谈论人情冷暖,好些人喜欢谈论世事无常。可是,人情再冷,过年了也会笑上一句,哪怕明天就会板着脸坐在家里大吵大闹。又过年了,我喜欢这么一个又字,就像每个月的月中,我要说,哇塞,又发工资了一般。发工资了,犒劳一下自己,过年了,犒劳一下所有的人。包括一个可怜的乞讨者。
我喜欢过年,喜欢看春晚。从第一次陪着老爸看完春晚开始,以后每年都要看春晚,听歌,看小品,看赵本山的,看黄宏的。赵本山不在了,那么且来期待能够代替他的人吧。老爸近年来没了精力了,就剩下我一个人看了,一个人倒也无妨,坐在冰冷的沙发上,等着祈祷着十二点的时候到来,能够准时的给某某某发个问候短信。好像一年初始的事情就是为了发短信一样。
很多人说,过年了,越来越没意思了。其实这话只是一种说给自己听的谎话。我也时常告诉别人,我不想过年,过年一点意思没有,可是,真到过年了,还是会嘻嘻哈哈的问老妈老爸讨要压岁钱。虽然年纪大了,钱没了,但还是会乐哈哈的说要。不给是一回事,给了就当是无限期的存款吧。老妈说的,以后要还的。
很多年前看一篇文中说年味儿。那时候不知道何谓年味儿,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年和味道放在一起。现在了解了,原来所有的一切如人生般都是可以用味道来解释的。比如做一件事情要说,这事情对胃口。而年味儿,也算是一件对胃口的事情了。放爆竹,吃年夜饭,帖对联等等。以前总不愿去做这些没意思的事情,现在发现做这些事倒也满有意思的。这些便是年味儿了。
有人说,过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大抵的意思是对表面现象的一种认知吧。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年过出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过年而强迫自己去过年,而是要以一种随心所欲般的形势去过自己的节日。其实这些话倒也蛮有意思的。可是,于我而言,我倒是觉得,这样的言论,真的`太过前卫了,前卫到把年只当一个单纯的节日一样。
我以为,对于中国来说,过年应该可以当成一种信仰来过吧。就像外国人对宗教的推崇一样。而过年这个当今沿袭下来最受认可的东西,恰也如中国般的信仰一样,应该被推崇的。几年前,韩国人抢走了中国端午节,而现在,自己要是选择放弃年的文化,那么就是自作自受了。
看中国达人秀的时候,一个英国的小伙子,唱着中国的红歌,直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来说,红歌的概念,大抵是放在被放弃的栏目里了。可是,现在却因为一个外国人而被唱红。怎能不心痛呢。中国丢弃的文化,却因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再次的复活。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对文化的淡漠啊。
或者说,丢弃一种文化,只为获得另一种更好的文化,可是现如今中国的文化,是走向更好呢,还是走向没落呢?我不清楚,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不清楚的。呵呵,不清楚就不清楚了吧,敲完文字,该去看本地的过年晚会了。
★ 大叔,我错了散文
★ 过春节作文
★ 过作文春节
★ 《过春节》作文
★ 过春节日记
★ 过春节日记
★ 过春节祝福语
★ 过春节倡议书
★ 《过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