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实践论征文(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jh890204”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说句心里话,毛主席的文章,我读过的并不多。除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外,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算是《实践论》了。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引人深思,虽然时光流逝,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讨论。
《实践论》曾这样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实践论》的产生: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和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威力,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
关于读《实践论》有感字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除了完成日常学业以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并且要养成写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读后感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前不久我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该文写于1937年7月,是毛主席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我们查查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到,在当时毛主席写这本论著应该是带着一种端正党内思想的目的,因为当时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而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毛主席意识到必须要清算这两种错误的倾向、端正思想才能对付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于是亲自执笔,写了这篇在中国无论是革命历史还是哲学历史上都享有盛名的经典论著。于是《实践论》应运而生了。
《实跃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今天,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够了解这篇文章,了解这一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反省,自我改进的机会。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着重提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作为一名舞蹈生,我非常认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观点。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各种高难度及优美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音乐,进行有节奏的肢体艺术表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影响着舞蹈技巧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所以舞蹈理论教学在舞蹈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舞蹈理论为舞蹈实践指明方向,不仅能够提高舞蹈实践效率和质量,更能够克服舞蹈实践中的盲目性,增强实践的主动性,使舞蹈实践中能够有条不紊。然而,许多高校在舞蹈理论教学中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滞后与学生审美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我以为接受美学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在我国舞蹈行业中很多舞蹈学者或导师认为舞蹈只要把肢体动作做的标准、协调就可以展示出舞蹈的美,只注重舞蹈实践训练技巧,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一现象虽然体现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重视,不过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学院对于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加强。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识别能力与个人素质的思想教育手段,而实践训练是熟悉动作的要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完全展现舞蹈的美。只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舞蹈艺术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和分析,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理论理性科学的指导实践。
另外,《实践论》也指出理论,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若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在日常的舞蹈学习与教学中,舞蹈教学理论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用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多年来,舞蹈教学方法在其传承的过程中,教学理论应当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而不应该成为其在探索过程中的羁绊。教师欲求教学方法设计和控制的科学化,必须对其教学内容的本质具有科学的认识,一旦认识有了偏差就势必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科学的指导和控制舞蹈教学,相反,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读了《实践论》我受益匪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近段时间,本人认真学习了《实践论》,这编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写的。《实践论》主要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
《实践论》对于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要以实际行动去获得对外界的认知,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就算失败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而下次碰到同种问题就不会在犯同样的错,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我所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毛泽东的作品中《实践论》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大概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篇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人生本来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矛盾。面对矛盾,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披荆斩棘、开拓道路,做到坚守初心,得以始终?读完《矛盾论》《实践论》之后,我想对于矛盾及知行关系的理解、把握,都会给人以启发。
面对矛盾最重要是不要迷失,坚守初心。现实生活中,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众多矛盾中把握主要矛盾,在矛盾的各方面中把握主要方面,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使矛盾得以解决,甚至得以转化。《西游记》中唐僧团队西行路上历经八十一难,度过万水千山,面对妖精的纠缠、女皇的痴心,唐玄奘可曾动摇过?依旧坚守初心,不惧贪嗔痴的考验,取得真经,终得大道。曾几何时,我问自己“我的初心是什么?”一度认为是改变家庭的状况,在城市里扎根立足,后来觉得自己的初心应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面临扎根大城市的困难、矛盾,自己也曾迷茫过,甚至受到打击后萌生退意,不过也多亏了自己的坚持,如今虽说依然举步维艰,但有娇妻爱子陪伴,倒也不至于苟延残喘。正如曾经看过的那句话“当你感觉无路可走之时,告诉自己,继续坚持”。秉持初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面对苦难、矛盾要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心态。
面对矛盾,我们要学会辩证法。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且互为存在的条件。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相倚,互相转化。此次华为事件,貌似华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是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讲“在我们没有受到美国打压的时候,孟晚舟事件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公司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我们公司全体振奋,整个战斗力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华为公司相继推出了鸿蒙系统,并上演了备胎转正的故事,网上称华为公司注册了“半部山海经”。“危机”之中,既有危险,又有机会。在“危机”面前,要把握住机会,规避危险,利用有利条件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任正非正是因为他的“居安思危”、“盛时当作衰时想”,故而早在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自主研发,才做到了从容面对此次危机。
面对矛盾,解决之道要勇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要做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要做聪明的一休,寻找办法解决矛盾,主动开展调查研究,找到制约事物发展的内因(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入实践,想办法、找差距、抓落实。“小马过河”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面前的小河你不亲自下水淌一下,永远不知道它的深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得以运用,才能对于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人类认识世界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此过程不也正是逐步解决一个又一个个矛盾的过程吗?
如今,大家都面对着工作与家庭的矛盾。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幅画,一位农民工面对孩子的内心独白“我搬起砖无法抱你,抱起你就无法养你。”有了小孩之后,我也深切的理解了这句话。这诚然是一种矛盾。在农村青壮年为养家糊口的需要,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留下了很多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作为父母谁都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可是生活的压力要求你又不得不选择出走远方。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经过暴风骤雨,寒冬腊月,骄阳似火的折磨艰难地踏着每一步直到1949年他们-中国共产党挺直了胸膛获得了今日幸福快乐的生活。
我们在世世代代的时代中不断进步,可是在生活中难免想到党。多多少少次我们都是为了党的纪念日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中我看了一本关于党的书《实践论》,故事讲的是毛泽东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和判断错误的处理方式,这本书让我们体会到毛泽东不顾一切的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且对事物发展错误有正确的处理方式,使我党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我从这本书中能看出来毛泽东的辛苦,党的艰辛,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生活中快乐,幸福从哪来的,是党是党把灵魂的火焰注入到下一代子孙身上,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生活。
认真追溯党的发展历程后,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好处。下方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好处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好处,不仅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留意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能够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必须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能够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光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能够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好处。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好处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好处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方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我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光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光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个性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这两天有点忙,博客更新慢了,现在补上一篇。
前段时间看《毛选》,读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对毛主席老人家的哲学辨证思维彻底折服了,又读了老人家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看得出蒋委员长输得应该心服口服才对、要是不输还真是奇迹了,从这些著作中看出老毛确实是雄才伟略,思维水平确实不是凡人。
《实践论》中毛主席所认识到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世界观认识方法,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是理性认识,理性知识只有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验证其合理性才是有用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东西带有真理性的东西在里面。
《矛盾论》中,毛主席对矛盾的各个方面阐述地非常清楚。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是互为依存的,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正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同时,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是统一了;矛盾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任何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些以前的主要矛盾现在可能成为次要矛盾,比如:在没有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但是日本侵华想全面占领中国(包括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赶出中国,而独占中国)后,主要矛盾变成了中华民族同日本之间的矛盾,毛、蒋派之间的矛盾转为次要矛盾。所有的世间万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思维世界,均是由矛盾形成的,矛盾促使它们发展和进步,没有矛盾也就没有了发展和进步,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进步的过程。
从毛主席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透出的哲学辨证思维深深根植于毛主席的头脑深处,比如:毛主席论证“为什么井冈山红军政权可以存在”也是从矛盾论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得出的结论,首先分析了国内的各方面势力的矛盾及其发展,然后据此得出井冈山红军政权之所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和理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同样首先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然后据此提出战略问题。
由此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钱学森回国后曾感叹“早知道马克思的哲学辨证法就好了”的感慨,毛主席其实真的就是凭借这一科学思维方式来统一中国的,尽管可能不够全面,但是至少应该是武装了马克思哲学辨证思维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吧。
此外,从毛主席著作中,看出了“尊重事实、尊重现实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基于此一客观基础而制定方针、政策”,对国民党政权的强大和在中国大中城市的主导统治地位从未否认,而是正视这一现实,从而制定战争的方针和政策、策略;同时,毛选著作中无不透出哲学的辨证思维、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如:内线和外线的关系、战略和战术的关系、阵地战和运动战的关系、时间和形势变化的关系、主次要矛盾的转化关系。
由这些东西联想到现在的企业发展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首先解决的应该是“如何发掘客户需求”和“客户的真正潜在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客户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而企业呢又希望能够从用户的口中得出一些看似是需求其实未必是真正需求的东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我看来,只有深入了解人性,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研发出符合客户潜在真实需要的产品。
在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积极努力的实践.实践论是一篇讨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文章,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懂得哲学,才能深刻理解事物,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才能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不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论引导着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深远意义.我们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是我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还有一些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光景.人们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想要得到滋生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成长.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需要提高的认识和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想现在的我们,都会找一些兼职做,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又了经历,也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 实践论心得体会
★ 实践论读书笔记
★ 实践论读后感
★ 寒假读好书征文
★ 悦读纪征文
★ 亲子共读征文
★ 读一本好书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