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冰灯教学方案(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suyu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了解父亲给孩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呵护、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看是什么:墙上有根藤,藤上结个瓜,说它是瓜又不是瓜。请问这是什么?猜一生活用品。
那你们都知道哪些灯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灯有关系。请同学们把小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你们想知道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篇课文,在读课文之前先看看老师黑板上提的要求:
1、边读边勾画出生字、新词。
2、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二部分(1——4)
⑴孩子们初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你们读得真仔细,脑筋动的真快。老师也有个疑问:为什么“我”让父亲为“我”做一盏灯笼?请一位同学来读读1——4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思考。
⑵原来在我们乡下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大军的灯笼很漂亮,请孩子们用“——”画出描写大军灯笼的句子。并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⑶看到这样一盏漂亮的灯笼,“我”的心情怎样?羡慕。用这种心情读出你心里的感受。先个别读再集体体会。
“我”要父亲为“我”做一盏什么样的灯笼呢?透亮。
2、学习第三部分(5——10)
⑴父亲答应为“我”做灯笼了吗?那父亲是怎样为“我”做灯笼的呢?默读第5——10自然段,用“——”勾画出父亲为“我”做灯笼的句子。
这个句子带给你什么感受?父亲做灯不容易,请你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读这个句子,哪些动作可以看出父亲做灯不容易呢?
⑵师:父亲做灯笼确实不容易呀。同学们假如你是这个孩子看到父亲这么艰难地做灯笼,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文中的“我”也和你们一样,都是懂事的好孩子,他是怎么做的呢?找出他怎么做的句子。
此时此刻“我”心里怎样想的呢?“我”心里一定非常心疼父亲,后悔要一盏透亮的灯笼,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两段话。
⑶师:读得真好,感情真到位,老师听了非常的感动。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为什么?
“父亲看见了,赶快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撩起的棉被一把按下,连声说道:‘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⑷师: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父亲爱“我”,“我”也爱父亲的父子情深。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分角色朗读5——10自然段。
3、⑴父亲为“我”做的这盏灯怎么样呢?当“我”提着父亲为“我”做的灯来到小伙伴面前,他们是怎样称赞的?小伙伴们可能会说些什么?此时,“我”听到小伙伴们的称赞心情怎么样呢?同学们你们又想对文中的“我”说写什么?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
⑵但是这灯毕竟是冰做的,难免会融化,为什么说它一直留在“我”心里?是什么留在“我”心里?
这灯笼是父亲亲手为“我”做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更重要的是这灯笼包含着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所以即使它融化成一片水,却永远留在了“我”心里。
四、延伸拓展
师:在父亲为“我”做冰灯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又为你做了哪些事情?你打算怎样来回报爸爸妈妈的爱呢?请你把这些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朗读理解课文的5—10自然段,了解父亲做冰灯时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浓浓的父爱之情以及我 “后悔”的原因。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屏示)
每逢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就特别开心。在乡下,孩子们爱提着漂亮的灯笼走街串巷,那可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和享受!你们见过灯笼吗?什么样的?
除了用纸、玻璃制成的灯笼,还有用冰块做成的灯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冰灯,(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出示预习要求)
⑴ 读一读: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句子特别让你感动?感动的理由是什么?
⑶ 读完课文再说一说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
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1)接下来我们要比赛了。先看这些词语(屏示),谁会读? (指名逐行读,再出示拼音齐读)
2)生字会读了,课文呢?老师要看看谁的胆子最大,谁的读书本领最大?你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三、学习第5—10自然段。
1、是啊,因为我希望父亲能够给我做一盏透亮的灯笼,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就忙开了。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大年三十的早上,……忙着什么。这时候,我知道父亲在做冰灯吗?当时屋子里光线很暗,(屏示5)谁来读这段话?
你知道什么是炕吗?(简介)再读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光线很暗 离炕很远)接着读,谁来读好这句话?
我不知道父亲在做什么,于是我问—— (引读第六自然段)
父亲把头扭过来,(屏示7)指名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材料、疼爱、对比)谁能把父亲的言行表演给大家看看?谁来配合?(#6、7)(评议,集体表演读)(板书:打磨冰块)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我,看着父亲用力地打磨冰块,你能睡得着吗?(指答) 为什么?
是啊,(屏示8)我再也睡不着了。直接指名读。(师点评)
父亲看见了,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指答屏示9)小组读,(屏示另句)另组读,跟我们刚才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屏示两句)这几个词语能省去吗?说说理由。(父亲疼爱儿子)读好句子,突出词语。
父亲担心我着凉,可是——(屏示10—1)范读,(板书:手真凉)为什么这么凉?(指答)他是在为了能够给我做一盏透亮的灯笼。(屏示10—2)齐读。为什么后悔了?为什么说真不该呢?(指答)
看到父亲为了帮助自己实现愿望在忍受着寒冷,“我”是又后悔又心疼。谁能读出这种又后悔又心疼的感觉?(指读,齐读)
3、(机动)学到这里,你知道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了吗?
4、(据板书)……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让我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5—10自然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父亲忍着寒冷为我做了一盏透亮的冰灯,那么我怎么会想要父亲做一盏透亮的冰灯的,这盏冰灯又给了我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2、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屏示)
第一题:朗读课文,练写生字词语。
第二题:自由选择一个: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编一个课本剧。也可以选择一个事例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习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习、掌握生字。
四、学习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设计理念】
《冰灯》是一篇语言朴实自然的名篇佳作。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从这些饱含深情的语言着手,引导学生读、悟、品,同时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到文中的父子情深。
【教材分析】
《冰灯》一文记述了作者的父亲为儿子制作冰灯的故事,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描摹深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的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学情分析】
本文作者马德是北方人,受地域、年龄及认知水平所限,本地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心理变化。
2、认字13个,写字8个,学习多音字“答”“应”。
3、理解“走街串巷”、“乐趣”、“享受”、“合适”、“后悔”、“称赞”、“融化”、“适应”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1、结合上下文理解“走街串巷”、“乐趣”、“享受”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流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谈过年。
2、猜谜语。
3、展示灯笼和冰灯,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4、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文本,细细品味。
1、学习自然段。
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笼?
(结合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走街串巷”、“乐趣”、“享受”。指导学生读出第二自然段的羡慕之情)
2、父亲答应了“我”的要求吗?他为什么给我做灯笼呢?他是怎么做的呢?
要求:默读⑸~⑽自然段,并用____划出有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3、学习第⑾自然段。
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
理解“最特别”、“它”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畅谈亲情。
1、同组倾情交流。
2、配乐汇报。
五、温馨作业、感恩父母。
1、近期作业:制作圣诞节或元旦贺卡送给父母,写上自己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2、长期作业: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关心、体贴父母,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板书设计】
《冰灯》教学反思
《冰灯》一课,记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深沉的爱。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伟大而深沉的爱,从而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
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父亲的心情。
教学准备:课件(或者小黑板);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准备,创设情境。
1、课前回忆《妈妈的爱》。“同学们,还记得《妈妈的爱》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学生背诵全诗。
2、激情导入:“是呀。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因为有了一颗颗伟大无私的慈母心,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美丽多娇,可大家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份同样的伟大无私的爱,那就是深沉宽厚的父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冰灯》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一说冰灯的知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检查生字,正音。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朗读、体验情感。
1、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你被感动的原因。
2、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可以读一读表达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用课件出示相关的语句)
1)第3―4自然段:
父亲尽管没有钱给我买高级玻璃灯笼,可还是答应给人做一个,可以看出父亲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满足我的愿望,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
2)第5―10自然段: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a、父亲做灯很不容易、很辛苦,主要体现在:
从 “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可以知道父亲天还没亮就起床做冰灯了;从“冰太凉,每磨一阵子,父亲就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到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呀!”可以知道父亲做冰灯手冰的很凉;从“我被一阵沙沙、沙沙的声音吵醒了。”“继续用力磨起来。”可以知道父亲做灯很费劲。
b、第9自然段:从父亲的动作、语言中可以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心、爱护。
c、看到父亲做冰灯这么辛苦,我的心情怎样呢?
“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一边说,一边掀开了自己盖的被子。”
“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真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
(我心疼父亲,对自己的行为后悔。)
3)第十一自然段,我提着冰灯时心情怎么样。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1、从父亲为我做冰灯这样一件小事中,我们感受到父亲对我的那份深沉的爱,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发生着这样感人的事,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一想,我们的父母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你有什么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说。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学写生字,重点指导“巷”“赞”“融”。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中“抄一抄”的部分词语。“合适”“后悔”“称赞”“融化”“走街穿巷”
六、拓展习题,全文小结。
1、比一比,组成词语。
俗( )适( )悔( )溶( )绵( )
浴( )甜( )诲( )融( )棉( )
2、猜灯谜。
(1)岁末迎春书画展(打一成语)――(笔走龙蛇 )
(2)故园中忆旧时花(打一奥运冠军名字)――(袁华)
(3)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打 一焦点新闻词语)――(入世)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
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学情分析〗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意,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并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从而理解父母的心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学会通过阅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录音机播放抒情音乐)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得到父母的关爱。我们就来说一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吧。(小组中讲述,倾听,感受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冰灯》一课讲的是什么事儿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词语。第一组词语逐一出示:走街串巷、称赞、融化、习俗、棉被(学生抢读,认得快的可以连读两遍)第二组分组出示:适应合适;废玻璃浪费;腊月蜡烛;后悔教诲;提着问题(在认读词语中发现并辨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2.接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请4名学生接读,随机正音)
听完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会从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等方面来说明自己的收获,教师激励为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以便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随机板书:爹为我做冰灯。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便于以学定教。)
(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领悟品味
师:除了我们刚才知道的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猜想学生的问题:父亲为什么做冰灯?父亲为什么起那么早?“我”看到父亲做冰灯,为什么后悔?……)
不管学生有没有提到课文后面设计的问题,教师都要激励引导:同学们记着我们的问题,用心读课文后就会明白。(课文后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出示问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自学,画出相关的词句,并记上自己的想法。(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学会边读边想,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记下来。)
教师巡回察看,指导学困生品味重点词句,学习简单记录。
(四)交流、指导,解决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说明自己的想法,展示思维过程,学习读书方法。)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会父子情深:
(1)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为了给我做灯笼,父亲起的很早)
(2)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3)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父亲很不容易,太辛苦。)
(如果学生从其他方面来谈,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全文,只要敢于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说明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与赞赏。)
(五)朗读训练,积淀语感
1.小组分工合作,朗读第5-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分别扮父与子。
师生共同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并指导读出感情:
(1)“我”问的是否急切;
(2)当我发现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的语气(联系生活实际,着急时语速是急速还是缓慢;怎样说话才是“喊”呢?);
(3)“连声说”在语速上是否紧凑。
3.生生合作:同桌分别扮父与子。(在合作中,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六)想像情境,升华感情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想像小伙伴见了“我”会怎么说呢?(“哎呀,你的灯笼真不一般,还透亮来!”“这么漂亮的灯笼,比买的还迷人呢!”“这么冷的天,谁给你做的?他怎么做出来的呀?一定不容易。”“你爹真好!我也让爹给我做一盏。”……)
“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这一句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联系全文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它”表面上指冰灯,实际上指父亲对我的关爱。)对呀,那是父亲对我的爱呀!我们怎么会忘记?
(七)综合实践设计
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做呢?(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实践性作业,如:复习字词、读书、上网查有关冰灯的资料,帮助父母做事等。)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 俗 菱 适 炕 棉 爹 扭 废 袄 悔 融
(请单行的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习俗 菱形 炕上 爹爹 棉袄 合适 废玻璃 扭头 融化 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 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意,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并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从而理解父母的心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学会通过阅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录音机播放抒情音乐)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就得到父母的关爱。我们就来说一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吧。(小组中讲述,倾听,感受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师:《冰灯》一课讲的`是什么事儿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了解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词语。第一组词语逐一出示:走街串巷、称赞、融化、习俗、棉被(学生抢读,认得快的可以连读两遍)第二组分组出示:适应合适;废玻璃浪费;腊月蜡烛;后悔教诲;提着问题(在认读词语中发现并辨别同音字、形近字,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2.接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请4名学生接读,随机正音)
听完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会从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等方面来说明自己的收获,教师激励为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明白,以便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随机板书:爹为我做冰灯。发现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便于以学定教。)
(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领悟品味
师:除了我们刚才知道的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猜想学生的问题:父亲为什么做冰灯?父亲为什么起那么早?“我”看到父亲做冰灯,为什么后悔?……)
不管学生有没有提到课文后面设计的问题,教师都要激励引导:同学们记着我们的问题,用心读课文后就会明白。(课文后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出示问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指导学习:重点学习课文第5—10自然段。自学,画出相关的词句,并记上自己的想法。(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逐步学会边读边想,并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简要地记下来。)
教师巡回察看,指导学困生品味重点词句,学习简单记录。
(四)交流、指导,解决问题
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说明自己的想法,展示思维过程,学习读书方法。)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语句,体会父子情深:
(1)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为了给我做灯笼,父亲起的很早)
(2)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
(3)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父亲很不容易,太辛苦。)
(如果学生从其他方面来谈,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联系全文,只要敢于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说明白,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与赞赏。)
(五)朗读训练,积淀语感
1.小组分工合作,朗读第5—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分别扮父与子。
师生共同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并指导读出感情:(1)“我”问的是否急切;(2)当我发现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的语气(联系生活实际,着急时语速是急速还是缓慢;怎样说话才是“喊”呢?); (3)“连声说”在语速上是否紧凑。
3.生生合作:同桌分别扮父与子。(在合作中,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六)想像情境,升华感情
“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想像小伙伴见了“我”会怎么说呢?(“哎呀,你的灯笼真不一般,还透亮来!”“这么漂亮的灯笼,比买的还迷人呢!”“这么冷的天,谁给你做的?他怎么做出来的呀?一定不容易。”“你爹真好!我也让爹给我做一盏。”……)
“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这一句中的“它”指的是什么?(联系全文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它”表面上指冰灯,实际上指父亲对我的关爱。)对呀,那是父亲对我的爱呀!我们怎么会忘记?
(七)综合实践设计
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做呢?(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实践性作业,如:复习字词、读书、上网查有关冰灯的资料,帮助父母做事等。)
【教学反思】
这节课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对情感的感悟,通过学生自读、自悟,逐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更注重问题的生成。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动笔的良好读书习惯,受益终生。另外,这节课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想像说话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很自然的渗透了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
《冰灯》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苦恼,现在的孩子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孩子对学习经常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教师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想很多的策略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过有一次在一节语文上孩子的表现,让我有了新的一些收获。
那是一篇叫做《冰灯》的课文,课文中提到小军的爸爸用钱给小军买了一个很美的玻璃灯,作者也很喜欢透明的等,就让爸爸做一个,家里没有玻璃,爸爸为了做这个灯,就冻了一块冰,在除夕早上起来,磨冰块,做冰灯。为了让孩子感悟爸爸的爱,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思考,讨论的余地,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冰灯更美一些?
有学生回答我:"老师我觉得小军的灯更美,因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灯是爸爸做的,还是用冰做得,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这时候,很多学生愣了一下,大家对这种想法都有点意外,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多人开始思索,有人马上去读课文。
我咋一听也觉得学生是不是没有理解课文中得含义呢,我很想引导他理解这层含义,可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尊重一下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再读一读,和同学讨论一下,再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场小小的争论呢?新课程不是很注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吗?我也尊重一下学生。学生经过读、讨论,开始发言。
一学生:"老师我还是觉得'我'的冰灯更美,因为那是爸爸忍受着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这是包含着爸爸对我深深的爱的冰灯,所以……"然后学生还读了书中的词句来说明。大家也很赞同他的看法。因势利导,我就让他们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读得特别认真。读完后,那个我让另一方的同学来发表他的意见。
一学生说:"老师,你们都说那个冰灯含着爸爸对'我'的爱,那小军的玻璃灯不也包含着他的爸爸对他的爱。"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我也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呀!我让他继续说说他的看法:"小军的爸爸给小军买的冰灯不也是爸爸跑到镇里买的,这也是爱的表现,另外,他爸爸买的冰灯比较贵,要花很多钱,而这些钱不也是爸爸辛苦挣来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灯不是一样的吗?"
我真佩服孩子这种独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样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赞同,当然其他孩子也针锋相对,认为'我'的爸爸的爱更美什么的,但是在争论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过一次次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发表各自的意见,朗读,效果很好。
在另外一篇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学习《电话的发明》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一句话"……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个孩子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个"又"字,马上提出:"老师,课文只讲到他们做的一次实验,为什么这里还用'又'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注意到,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很有兴趣,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再读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来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爱读,来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趣,很多孩子认真读起课文,寻找原因。经过这么一读,他们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时他们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兴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像都不放过课文中的每个字眼。
以上两个的小环节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这样,对很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只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抓住这个特点,抓住孩子每一次的灵感的闪现,抛弃原来固化的模式和你原来的打算,让孩子自发的对学习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发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孩子自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样不就是所谓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作为老师,我想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设置有时还得鼓励;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灵光的闪现,要捕捉住那一瞬间,因为有时候那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光"就是一闪而过的;老师更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让孩子用兴趣引导学习;老师还得要有热情,我发现如果老师能够像孩子一样,兴奋地、热情地对待这些瞬间,孩子也对因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1.初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朗读理解课文的5-10自然段,了解父亲做冰灯时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浓浓的父爱之情以及我“后悔”的原因。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浓浓的父爱之情以及我“后悔”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俗菱适炕棉爹扭废袄悔融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习俗菱形炕上爹爹棉袄合适废玻璃扭头融化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_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_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_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_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_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_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理解课文的5-10自然段,了解父亲做冰灯时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屏示)
每逢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就特别开心。在乡下,孩子们爱提着漂亮的灯笼走街串巷,那可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和享受!你们见过灯笼吗?什么样的?
除了用纸、玻璃制成的灯笼,还有用冰块做成的灯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冰灯,(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出示预习要求) ⑴读一读: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句子特别让你感动?感动的理由是什么? ⑶读完课文再说一说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 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1)接下来我们要比赛了。先看这些词语(屏示),谁会读?(指名逐行读,再出示拼音齐读)
2)生字会读了,课文呢?老师要看看谁的胆子最大,谁的读书本领最大?你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三、学习第5—10自然段。
1.是啊,因为我希望父亲能够给我做一盏透亮的灯笼,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就忙开了。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_大年三十的早上,……忙着什么。这时候,我知道父亲在做冰灯吗?当时屋子里光线很暗,(屏示5)谁来读这段话?
你知道什么是炕吗?(简介)再读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光线很暗离炕很远)接着读,谁来读好这句话?
看到父亲为了帮助自己实现愿望在忍受着寒冷,“我”是又后悔又心疼。谁能读出这种又后悔又心疼的感觉?(指读,齐读)
3.(机动)学到这里,你知道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了吗? 4.(据板书)……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让我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5—10自然段。
四、总结。父亲忍着寒冷为我做了一盏透亮的冰灯,那么我怎么会想要父亲做一盏透亮的冰灯的,这盏冰灯又给了我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设计:
要灯笼(起因) “我” 冰灯做灯庞(经过) (羡慕) 父亲特别灯笼(结果)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你们组谈谈体会。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生5:“冰灯融化了,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留下的就是爸爸对他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了解了父亲的爱,让我们再在小组中深情地读读这一部分。
(三)拓展延伸
师:父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点点滴滴都有着父母的爱,想想你的爸爸妈妈对你有没有像课文中这样感人的事。先和小组同学说说。
师:谁和大家说说你感到的父爱。
生1:我看到小饭桌有溜肉段,和爸爸说我想吃,那天中午我爸爸就给我做了溜肉段,那是他打电话问别人学着做的。我知道,那盘溜肉段就是爸爸的爱。
生2:我的小车子扎了,我爸修了一晚上,第二天,我又骑上小车子了。这也是爸爸的爱。
生3:我叔叔家买了一台游戏机。我去玩,给弄坏了。我以为爸爸能打我呢。结果他没打我,帮叔叔修理好了游戏机,还给我买了一个新的游戏机,那就是爸爸的爱。
师:他们说得老师都感动了。爸爸是如此地疼爱我们,文中小作者是怎么对爸爸的呢?
生:小作者也爱爸爸。
师:从哪能看出来呢?
生1:他让爸爸到被里暖手。
生2:他后悔就是爱爸爸。
生3:他说把冰灯留在心里,也是记住爸爸的爱。
师:大家看得真明白,说得也很清楚。那么你想怎么对待爸爸妈妈呢?
生1: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报爸爸妈妈。
师:不错,可有点远,现在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生1:我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洗碗、擦桌子,扫地。
生:到他们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们礼物。
师: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你洗过脚吗?
生:洗过。
师:今天,让你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能洗吗?
生:能。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给爸爸或妈妈洗脚,并且写成一篇日记。看谁做得好。看谁写得好。
(四)结束
让我们带着真挚的情感,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表达子女对父母的爱。
〖教学反思〗
《冰灯》这节教学结束了,我还沉浸在课文那浓浓的亲情中,沉浸在课堂上学生那活跃的思维中。如今的孩子,享受着亲人的爱已习以为常。感受别人的爱却很迟钝。真诚回报亲人的为数不多。本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拓展。擦亮了学生爱的心灵之眼。有的学生下课还围着我说:“老师今早我还感到妈妈的爱。出门时她让我系围巾,怕我冻着。”
尤其是“洗脚日记”这一课外延伸,还有颇多趣事、乐事、感人事。一个学生写道:我给爸爸洗脚,以为爸爸的脚很臭,结果,爸爸的脚不香也不臭。又一个学生写道:妈妈说养女儿真好,还能给妈妈洗脚。我感到给妈妈洗脚,她很幸福,我很快乐。
班级有一个学生的父亲是聋哑人,只靠装车挣钱。这个孩子写道:爸爸的脚上有土又有泥,还有水泡,我一点点洗着,一块块搓着,爸爸哭了,我也哭了,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再不让爸爸干这么重的活。
也许我执教的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但我觉得让学生有情可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也算是有所收益了。
〖案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上讲:“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听完张老师执教的《冰灯》这一课,我深深地被感动着。我被这篇优美的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所感动。被张老师为孩子搭建的平台所感动,为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真正起到了组织、引导、激励的作用。引导着孩子和书本一次次地对话,在充分的对话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张老师趁热打铁,又将话题引入到生活之中。让孩子们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感人的事,这也是张老师把学语文延伸到家里,延伸到学生的情感中的一种巧妙的做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们爱自己的父母,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使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冰灯是北方的孩子非常熟悉的事物,在熟悉的事物中,孩子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得到了净化。同时,张老师还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冰灯》优质教学课件模板
《看冰灯》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冬冬观赏冰灯后异常兴奋的心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引人注目”“晶莹”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掌握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的阅读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词语卡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习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五教学过程
一。点击课件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世界。(点击课件:哈尔滨的冰雕灯会)
2。说说人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24 看冰灯)
3。你看到过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成的冰灯吗?请说说。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感受冰灯之美。
2。自读课文。
3。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滨莹()烁()
(2)分析字形。重点:佛腾廊檐
(3)按结构说生字:上下结构( )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4。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冬冬在看冰灯的过程当中到过哪些地方?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后板书:
什么地方 公园门口 冰桥前 冰雕长廊 冰雕动物园 冰迷宫 冰灯前
看到什么
6。说话训练
(1)冬冬来到______(什么地方),看到________(什么东西)。
(2)冬冬看到_______(什么东西),在_________(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冬冬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神奇美丽的冰灯。那么哪一个地方的冰灯你最喜欢呢?请你美美的读读它吧!(学生自由读)
2。学习第2段
(1)指名读。
(2)品味佳句:公园里一座座冰雕晶莹透亮,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一座座”写出了什么?“闪烁”是什么意思?从“晶莹透亮”上你知道什么?
(3)朗读第2段。
3。课文哪一段最吸引你? (这里暂以第4段为例教学)
(1)有感情地读读第4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及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2)点击课件:栩栩如生的冰雕动物
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等词语。也可以做做动作理解。
(3)除了这些冰雕动物,还会有哪些冰灯?用“()的()怎么样地干什么”句式说一说。
(4)完成作业本第2题,正确搭配词语。
(5)朗读训练。
4。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再边默读边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写看到什么的词语。
(3)读读第2、3两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4)读第4、5两句,哪些词突出冰雕特点?有不理解的词吗?
四。回顾总结
如此美丽的冰雕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介绍给别人。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熟全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用作家、导游、播音员等形式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面对这神奇的冰雕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齐读全文。
二。能力训练
1。回顾课文内容: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什么地方
看到什么
2。能力训练。
(1)板书:作家播音员导游你想当什么?用什么形式把这美丽神奇的冰灯介绍给别人?
(2)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进行自由学习。
(3)交流。
请播音员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来。
请当导游的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请当作家的同学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写出来。(投影显示)
(4)评选最佳表现奖和创意奖。
3。评价。
三。总结全文
1。冬冬面对多姿多彩的迷人冰灯,心情怎么样?请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天寒地冻”。为什么天寒地冻而冬冬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呢?
3。指导朗读。
4。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四。课堂练习
1。听写词语。
2。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作业本第5题)
(1)冬冬钻过冰“迷宫”。
冬冬来到冰灯前。
(2)爷爷带冬冬到公园去。
爷爷带冬冬去观赏冰灯。
3。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句子。(作业本第7题)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最吸引自己的段落。
看冰灯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 “引人注目 晶莹”等词语。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课文,体会冰雕的美丽和观赏冰雕时的欢乐心情。
4.能仿照例句用“看望”造句。初步学会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5.能将打乱次序的6个句子,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理解第3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及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全文按方位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看望”造句。
2.默读课文,按课后第1题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你们见过冰灯吗?冰灯是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冬天的`一大景观。(读准“滨”bīn)它是用冰做成的灯。那么冰灯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着冬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冰灯吧。(板书:28.看冰灯)
2.听录音或范读,感受冰灯之美。
3.自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注音,看清形,读通文。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
4.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并按课文组词。(重点:赏shǎng、莹yíng 烁shu)
(2)分析字形,说部首、笔顺。(重点:赏、佛)
(3)(投影)按结构说生字: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
(4)词义质疑问题,理解“看望”,并口头造句。
5.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写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看冰灯?(要求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②冬冬在哪些地方看冰灯?用“——”划出。看到哪些冰灯?用“ ”划出。
③你最喜欢的冰灯有哪些?为什么喜欢?
(2)讨论交流。
(3)引说。(师说“地方”,生说“看到什么”)
6.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每个3至5遍)
(2)完成《作业本》(2)第1、3、4题。
作者:蓝色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 俗 菱 适 炕 棉 爹 扭 废 袄 悔 融
(请单行的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 习俗 菱形 炕上 爹爹 棉袄 合适 废玻璃 扭头 融化 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 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
12、过年
“我”
要灯笼(起因)
冰灯
父亲
做灯庞(经过)
特别灯笼(结果)
(羡慕)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文《冰灯》。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出示12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巷 俗 适 废 棉 悔 融 扭 菱 炕 爹 袄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街 巷 俗 适 废 棉 悔 赞 融
2、分析字型,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⑴、让学生自由写生字。
⑵、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⑶、书写生字,每字3遍。
⑷、抄写词语。
⑸、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得最快、最好的作业 。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
12、过年
冰灯
[《冰灯》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 看冰灯作文
★ 看冰灯优秀作文
★ 夜观冰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