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论张爱玲的精神(共含8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领奖小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张爱玲的精神700字
人们总在寻找一种精神,一种永存于历史而不会被湮灭的精神。我想,那是文字,一个人的文字。只有文字,才会被保留下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古今如此多的文人骚客,我却喜欢张爱玲,爱她我行我素,独标孤高,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她会在作品里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就像是雾,那片迷蒙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忧伤。“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这段话或许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的文章总是淡淡的,似乎每字每句间都透出了她的忧伤。我欣赏她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还记得:张爱玲像是一坛陈酿,久埋在岁月的深处,突然有一天,得以重见天日,那醇厚的香味,便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她把人生看透了,放弃幻想,苦中作乐地去享受。她那辉煌人生下掩饰着那苍凉的底色,看破红尘般的叹息显得她是如此怅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一生荣耀无数,但是,她的感情之路却是如此坎坷。她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她是个异数,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话在我看来一点也没错,她就像一个孤僻的怪人,愿在极度的辉煌下沉寂下去。或许从来就没有人走进过她的心,将她读懂。
她的作品亦雅亦俗,在那个**的年代,唯有她书中的那小方的天地是宁静的。她这一生,既是惊天动地的却又是落寞寂静的。
她是一个怪人,却又是如此的耀眼,但她的世界,却又是如此的空荡。
论张爱玲作文
人们总在寻找一种精神,一种永存于历史而不会被湮灭的精神。我想,那是文字,一个人的文字。只有文字,才会被保留下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古今如此多的文人骚客,我却喜欢张爱玲,爱她我行我素,独标孤高,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她会在作品里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就像是雾,那片迷蒙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忧伤。“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这段话或许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她的文章总是淡淡的,似乎每字每句间都透出了她的忧伤。我欣赏她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还记得:张爱玲像是一坛陈酿,久埋在岁月的深处,突然有一天,得以重见天日,那醇厚的香味,便丝丝缕缕地弥漫开来。她把人生看透了,放弃幻想,苦中作乐地去享受。她那辉煌人生下掩饰着那苍凉的底色,看破红尘般的叹息显得她是如此怅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她一生荣耀无数,但是,她的感情之路却是如此坎坷。她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她是个异数,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话在我看来一点也没错,她就像一个孤僻的'怪人,愿在极度的辉煌下沉寂下去。或许从来就没有人走进过她的心,将她读懂。
她的作品亦雅亦俗,在那个**的年代,唯有她书中的那小方的天地是宁静的。她这一生,既是惊天动地的却又是落寞寂静的。
她是一个怪人,却又是如此的耀眼,但她的世界,却又是如此的空荡。
论科学精神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上一些伪科学之所以仍能蛊惑愚弄民众,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含义有许多方面:从本体上,就是坚持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以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从方法论上,就是崇尚怀疑和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从内涵上,是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与人文意义、精神价值的统一;从方式上,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达到团结协作;从目的上,是科学的手段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作 者:吕前昌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社科系,东营,257061 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 “”(1) 分类号:C03 关键词:科学 科学精神 伪科学创新精神是人作为主体特有的精神,它体现在实践活动之中,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由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等因素构成.创新精神有着自己的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中发生的.创新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动力与社会进步的精神之魂,它是通过人的活动和物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作 者:颜晓峰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北京,100091 刊 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28(4) 分类号:B023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实践 社会进步一、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内涵
1、取材:平凡中有真谛
石涛生活在明末清初,一个**的年代。这种大环境下文人志士们害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多寄情于诗文书画中,来逃避现实。这种状况阻碍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发展,扼杀了中国文人的创新精神。明末清初,以董其昌和以“四王”为首的“师古派”崇尚摹古,他们强调基于前人技法上来为自己再利用,以此为“正宗”。在清政府的鼓励下,“重现古法”的风气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画法。一味的“师古法”,作品即便形象逼真,却少了鲜活的气息,显得客套死板,也因而无法摆脱前人的创作束缚,限制了绘画艺术的发展。石涛独树一帜,反对摹古仿古,倡导应该“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石涛作品取材大多是亲眼见到的景象,来源于生活所见,创作的手法和创新性的思想是和当时社会所对立的,从而体现了他超乎时代的艺术水平。
2、技法:挥洒中得心源
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石涛归纳为“三叠”(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与“两段”(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而石涛不同,多年居于深山老林,便于观察山景,章法上突破传统,远近景浑然一体,这种画是从生活中来,从心境中来,从灵感中来,若不是丰富的生活经历,很难画出这种画来。石涛把自己的章法总结为“蹊径六则”(1、对景不对山,2、对山不对景,3、倒景,4、借景,5、截断,6、险峻)。他不愿受约束于成法,随心挥洒、笔墨进行创作,抒发心中情怀,他们以一种超凡脱俗、清新自然的作画风格出现在清代的画坛上,有别于当时流行的仿古复古绘画风格,令人耳目一新。石涛向古人学习绘画技巧,不为古人的经验所束缚,活学活用,注重向大自然学习,在“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法,大胆的表达心境,为后世所学习。
3、心境:僧俗两界显高远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的文化及其价值观也已内化成为了传统中国人的一种人文思想。作为文人画家,石涛身上也同样具有深深地儒家传统文化烙印。作为一名佛门弟子,他秉承佛家淡泊名利的思想,长期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衣食起居,皆“以天为盖地为炉”。因此即便当他陷入逆境时,(和当时的画坛主流思想相抵触),他不曾消极沉沦,而是依然坚持自我,勇敢的承担起推进中国山水画向前发展的社会责任,突破陈旧的`传统束缚,大胆的革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二、石涛绘画创新精神的根源
明末董其昌以其“南北宗”文人画理论为旨,和清初画坛影响最大的“四王”一起,致力于摹古,崇尚元四家,注重笔墨,以能灵活的运用古人的笔墨技法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四王吴恽的山水画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誉,被视为“正统派”。他们的绘画注重临摹,重笔墨,轻写生,轻创作,力求一草一木皆以古画为本,画风僵硬,作品呈现出程序化的感觉。
石涛的绘画风格变化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是明朝宗室,明朝灭亡时还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选择了出家,顺治十八年,石涛在松江拜名僧旅庵为师。旅庵对石涛曾有指点:“谓余八极游放宽,局促一卷隘还陋。”指出石涛还年轻,需要瞻仰天下的名山名寺,丰富自己,不可孤陋寡闻,居于一隅。旅庵指点的不仅是佛法之路,也是艺术之路。康熙五年,石涛来到宣城,在宣城的这段时期,石涛结实了不少当地文化名流,与他们在绘画上相互交流,又曾数次与友人游黄山,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继而形成了其书画艺术的基本风格和面貌。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对于自然的真实感受和积极的探索并吸收前人技法长处,相互融会,使之更进一步强调“师法自然”。石涛提出的“一画”论,通俗地说就是他常说的“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是我师”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前提条件就是要深入生活,要有生活依据,这种观念在现在看来属于常识,可在当时就是有悖于“正统”的了。石涛的“黄山是我师”他针对的是当时的权威王时敏明确指出的只有古人才是我师,“黄山是我师”不等于消极的模拟自然,要有法。有变。“我是黄山友”,用石涛的话说,就是“黄山是我师”是“神迹”我对黄山的理解便是“迹化”。“神迹而遇迹化”便能诞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三、石涛绘画的创新精神的当代意义
1、石涛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石涛之于山水画,有自己的理论观点,有许多敢于向当时的权威挑战的见解,他的艺术理论着作《画语录》,其中谈到中国画的构成特点、画家的审美心态和画家艺术实践与素养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他提出“一画”论,即客观世界――主观感受――艺术作品三点一线的理论,“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这十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石涛能够在清代画坛有所成就,就是在尊崇古法,师承古法的前提下,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因此,中国山水画要想不断得到快速发展进步,必须要学会在结合时代背景对绘画进行创新。石涛的绘画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一方面在于他敢于摆脱传统绘画的束缚,在画坛出现“家家子久,人人大痴”的时期,敢于打破画坛的寂寞,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特点,这是值得称赞的。而另一方面,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将绘画付诸于实践之中,以真实生活为基础,以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师,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分析,用最真实的思想情感进行创作,在“师古人”、“师造化”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使阅者耳目一新。
2、石涛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启示
(1)在生活中发现美
在石涛的绘画中,多以取材于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但在创作过程中突破画家传统的绘画思想,带有较强的石涛本人的主观色彩。追求创新,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美学规范。石涛注重向前人学习,注重传统,但是“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其迹”,“具古以化”而不要“泥古不化”。在古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个人主观思想,突破传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绘画技法风格。
(2)在生活中创造美
石涛绘画以独特和个性的风格作品,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标准,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改变了当时画坛死气沉沉、一成不变的现状。当今画坛,需要学习石涛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画家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法水平,更具现实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潮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3)在生活中弘扬美
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依托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启发当今艺术家们不为世俗生活所迫,坚持住自己的创作理念与画风,如实反映社会问题,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反省现实生活问题。坚持艺术与生活结合,保持作品在艺术原创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着自身的突破,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兼具时代特色,针对当前社会问题产生特定的艺术语境的作品,创造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与时俱进,更新艺术的时代性,促进艺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画坛最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着.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殷玉琴.石涛宣城时期绘画之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3]薛永年.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晓枫.略论中国山水画的布置[D].西安美术学院20xx.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
[6]何炳谕.清初黄山画派研究[D].青岛大学20xx.
论文山精神
文天祥的世界观是唯物的,他认为道是太虚无形、冲漠无联的原始物质,又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他规定了这种道的本质属性是不息,所以,这种道在人生中的体现就是不息的人生,道不息,人生亦必不息,他的一生体现了这种不息的精神,即是不息的爱国反侵略精神、不息的改革精神和不息的反腐反奸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理想人生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文山精神.
作 者:刘仁衍 作者单位:井冈山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吉安,343009 刊 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2(1) 分类号:B244 关键词:道 不息 人生 爱国 改革 反奸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先生向我们说:“做文章,开头一定要好,起头起得好,方才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结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昧。”我们大家点头领会。她继续说道:“中间一定也要好——”还未说出所以然来,我们早巳哄堂大笑。
然而今天,当我将一篇小说写完了,抄完了,看了又看,终于摇摇头撕毁了的时候,我想到那位教师的话,不由得悲从中来。
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古时候,纸张笔墨未经发明,名贵的记录与训诲,用漆写在竹简上,手续极其累赘麻烦,人们难得有书面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作风方面力求其简短含蓄,不许有一句废话。后来呢,有了纸,有了笔,可以一摇而就,废话就渐渐多了。到了现在,印刷事业发达,写文章更成了稀松平常的事,不必郑重出之。最近纸张缺乏,上海的情形又略有变化,执笔者不得不三思而后写了。
纸的问题不过是暂时的,基本问题还是: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我并不是说有许多天才没没无闻地饿死在阁楼上。比较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也许是至理名言,也许仅仅是无足重轻的一句风趣的插浑,然而积少成多,究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项损失。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太大,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对于老年人的脱发有极其精微的观察。她说:中国老太太从前往往秃头,现在不秃了。老太爷则反是,从前不秃,现在常有秃的。外国老太大不秃而老太爷秃。为什么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结论:旧时代的中国女人梳着太紧的发髻,将头发痛苦地往后拉着,所以易秃。男子以前没有戴帽的习惯,现在的中国男子与西方人一般的长年离不开帽子,戴帽于头发的健康有碍,所以秃头的渐渐多了。然则外国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秃呢?因为外国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压在眉心,忽而钉在脑后,时时改变位置,所以不至于影响到头皮的青春活力。
诸如此类,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若是职业文人所说,我就不敢公然剽窃了,可是像他们不靠这个吃饭的,说过就算了,我就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
职业文人病在“自我表现”表现得过度,以至于无病呻吟,普遍人则表现得不够,闷得谎。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玲,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人情人理的话,也当做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真是缺乏听众的人,可以去教书,在讲堂上海阔天空,由你发挥,谁打阿欠,扣谁的分数——再痛快也没有了。不得已而求其次,惟有请人吃饭,那人家就不能不委屈一点,听你大展鸿论,推断世界大战何时结束,或是追叙你当年可歌可泣的初恋。
《笑林广记》里有一个人,专好替人写扇子。这一天,看见朋友手摇白折扇,立刻夺过来要替他写。那朋友双膝跪下。他搀扶不选道:“写一把扇子并不费事,何必行此大礼?”朋友道:“我不是求你写,我是求你别写。”
听说从前有些文人为人所忌,给他们钱叫他们别写,像我这样缺乏社会意识的,恐怕是享不得这种福了。
李签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人彀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送别,此一法也。”又要惊人,眩人,又要哄人,媚人,稳住了人,似乎是近于妻妇之道。由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讨论讨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西方有这么一句成语:“诗人向他自己说话,被世人偷听了去。”诗人之写诗,纯粹出于自然,脑子里决不能有旁人的存在。可是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极力的警告我们,作文的时候最忌自说自话,时时刻刻都得顾及读者的反应。这样究竟较为安全,除非我们确实知道自己是例外的旷世奇才。
要迎合读书的心理,办法不外这两条:(一)说人家所要说的,(二)说人家所要听的。
说人家所要说的,是代群众诉冤出气,弄得好,不难一唱百和。可是一般舆论对于左翼文学有一点常表不满,那就是“诊脉不开方”。逼急了,开个方子,不外乎阶级斗争的大屠杀。现在的知识分子之谈意识形态,正如某一时期的士大夫谈禅一般,不一定懂,可是人人会说,说得多而且精彩。女人很少有犯这毛病的,这可以说是“男人病”的一种,我在这里不打算多说了。
退一步想,专门描写生活困难吧。固然,大家都抱怨着这日子不容易过,可是你一味的说怎么苦怎么苦,还有更苦的人说:“这算得了什么?”比较富裕的人也自感到不快,因为你堵住了他的嘴,使他无从诉苦了。
那么,说人家所要听的吧。大家愿意听些什么呢?越软性越好——换言之,越秽亵越好么?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错误观念。我们拿《红楼梦》与《金瓶梅》来打比吧。抛开二者的文学价值不讲——大众的取舍并不是完全基于文学价值的——何以《红楼梦》比较通俗得多,只听见有熟读《红楼梦》的,而不大有熟读《金瓶梅》的?但看今日销路广的小说,家传户诵的也不是“香艳热情”的而是那温婉、感伤,小市民道德的爱情故事。所以秽亵不秽亵这一层倒是不成问题的。
低级趣味不得与色情趣味混作一谈,可是在广大的人群中,低级趣味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要争取众多的读者,就得注意到群众兴趣范围的限制。
作者们感到曲高和寡的苦闷,有意的去迎合低级趣味。存心迎合低级趣味的人,多半是自处甚高,不把读者看在眼里,这就种下了失败的根。既不相信他们那一套,又要利用他们那一套为号召,结果是有他们的浅薄而没有他们的真挚。读者们不是傻子,很快地就觉得了。
要低级趣味,非得从里面打出来。我们不必把人我之间划上这么清楚的界限。我们自己也喜欢看张恨水的小说,也喜欢听明皇的秘史。将自己归人读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们所要的是什么。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此外再多给他们一点别的——作者有什么可给的,就拿出来,用不着扭捏地说:“恐伯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吧?
“那不过是推诱。作者可以尽量给他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所能拿的。
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好几遍。就我自己说,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
“要一奉十”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标准。我们还是实际化一点,谈谈写小说的甘苦吧。小说,如果想引人哭,非得先把自己引哭了。若能够痛痛快快哭一场,倒又好了。无奈我所写的悲哀往往是属于“如匪浣衣”的一种。(拙作《倾城之恋》的背景即是取材于《柏舟》①那首诗上的:“……亦有兄弟,不可以据……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舰闵既多,受侮不少。……日居月诸,胡选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如匪浣衣”那一个譬喻,我尤其喜欢。堆在盆边的脏衣服的气味,恐怕不是男性读者们所能领略的吧?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伤,江南的人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心里很‘雾数’。”“雾数”二字,国语里似乎没有相等的名词。)
--------
①《诗经》中有两首题名都叫《柏舟》的诗,这里引用的是《国风·邶风》中的那首。
是个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就是麻烦。就连P.G.Wodehouse①那样的滑稽小说,也得把主人翁一步一步诱人烦恼丛中,愈陷愈深,然后再把他弄出来。快乐这东西是缺乏兴味的——尤其是他人的快乐。所以没有一出戏能够用快乐为题材。像《浮生六记》②,“闺房记乐”与“闲情记趣”是根本不便搬上舞台的,无怪话剧里的拍台拍凳自怨自艾的沈三白③有点失了真。
写小说,是为自己制造愁烦。我写小说,每一篇总是写到某一个地方便觉得不能写下去了。尤其使我痛苦的是最近做的《年轻的时候》,刚刚吃力地越过了阻碍,正可以顺流面下,放手写去,故事已经完了。这又是不由得我自己做主的……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的吧?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写这篇东西的动机本是发牢骚,中间还是兢兢业业的说了些玩话。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愿守在“文字狱”里面呢?我想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文字的韵味。譬如说,我们家里有一只旧式的朱漆皮箱,在箱盖里面我发现这样的几行宇,印成方块形:
高州钟同济
铺在粤东省城城隍庙左便旧仓巷开张自造家用皮箱农包帽盒发客贵客光顾馈认招牌为记主固不误 光绪十五年
--------
①P.G.Wodehouse,通译沃德豪斯(1881一1975),英国小说家和喜剧作家。以塑造“绅士中的绅士”吉夫斯(一位男仆)这一形象而闻名。1955年入美国籍。
②(浮生六记),笔记小说,清人沈复著。下文提到的“闺房记乐”与“闲情记趣”是该书的前两个部分。
③沈三白,即沈复,字三白。清乾隆、嘉庆时人,能文善画,有才名。
我立在凳子上,手撑着箱子盖看了两遍,因为喜欢的缘故,把它抄了下来。还有麻油店的横额大匾“自造小磨麻油卫生麻酱白花生酱提尖锡糖批发”。虽然是近代的通俗文字,和我们也像是隔了一层,略有点神秘。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中曲里的几句套语:
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
照例这是当朝宰相或是兵部尚书所唱,接着他自思自想,提起“老夫”私生活里的种种问题。若是夫人所唱,便接着“老身”的自叙。不论是“老夫”是“老身”,是“孤王”是“哀家”,他们具有同一种的宇宙观——多么天真纯洁的,光整的社会秩序:“文宫执笔安天下,武装上马定乾坤!”思之令人泪落。
(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张爱玲的《论写作》是一篇逻辑很缜密的散文,张爱玲通过极具说服力的事例论证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
张爱玲在开头通过举例中学先生在教学生作文时那种死板而可笑的语言来证明了写作文绝对不是教书先生可以教出来的,教书先生叫学生要把开头写好,这样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要把结尾写好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回味,最后又来一句叫学生要把中间也写好。这教书先生教了半天等于没教,说了半天也等于没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当然是各个部分都写好,如果你按照教书先生的方法来写作恐怕是一辈子也别想写好了。
张爱玲在文中认为其实写作并不难,因为写作不外乎是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思想,在如今印刷工业以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提笔写作,如果真要说写作难也只停留在古代没有发明纸的时候,人们运用昂贵的竹简写字,所以在写作时只能尽量省略话语,在写之前只能一想再想而深怕写错。但现在写作的纸张随处可见,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觉得写作难呢?一个人活了三四十年,经历了那么多事情,肯定多少会有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感悟。而这些感悟便是一笔巨大的宝藏,是写作最好的素材,但很多人却放弃了自己在人世中所获的这笔宝贵的财产,不能提笔写下来与人分享。有的人是因为文化不高,无法下笔,这也只能是我们的损失了。可有些人读了十六年的书,还是不能提笔写作,这不免觉得让人可笑,就是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思想有这么难吗?还是在学校被教书学生那些可笑的写作规则禁锢得连最起码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不会了?写作没有那么多规则也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技巧,其实大家写作大家只要把握一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写作了,所以写作完全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复杂。
张爱玲还在文中通过李签翁在《闲情偶寄》中对于写作的论述,西方文论对于写作的看法和学校教育对于写作的看法,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来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是有着区别的,这三种看法在每种意义上都有着一定的道理,可是当自己要运用到写作上,可能就不那么管用了,就向大家所说的写作要迎合读者,顾及读者的反应,才比较安全。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可实际运用到写作却很难,一味的迎合很容易让人感到矫揉造作,惺惺作态,没有真情实感,人们便认为写得东西是假的,当然也不会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们写文章一定不能去一味追求去迎合某一阶级的人群。张爱玲认为迎合读者应该把作品变得更加的“软性”。可以让它变得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如果一个作者不能感动自己,那就更谈不上感动别人,因此迎合是一方面,自己在作品中融入感情才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写作就是讲故事,我们把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这就是写作,写作是通过笔和纸来讲故事,平时大家的讲故事是用嘴,我相信很多人在平时都是能说会道的,心中积累下了许多故事,只要我们把它用笔和纸“讲”出来这就是写作。
★ 论税收的宪政精神
★ 张爱玲语录
★ 张爱玲语录
★ 张爱玲作者简介
★ 张爱玲经典语录
★ 张爱玲散文
★ 张爱玲语录
★ 张爱玲名言
★ 张爱玲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