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ieDavid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ieDavi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1: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摘要】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文章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细胞形态学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意见和体会,旨在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深刻认识,以便更好的掌握和理解。

篇2: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特征及其检验方法。

与临床关系及其密切,血液学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以血涂片和骨髓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改变为主要诊断依据。

细胞形态千变万化,给细胞形态的观察与辨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增加了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难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在教学中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成为检验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的改革思路和探索实践介绍如下。

1 采用新报道、新进展导课法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内容是在不断研究中发展的,仅了解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媒体报道,掌握新进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该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新进展、新报道导入法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其学习效率,增加其对本学科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地中海贫血”时,以新近报道的我国因取消婚前体检而使广东地中海贫血患儿增多,进而引出地中海贫血初筛试验及分子诊断试验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再让学生进入“地中海贫血”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讲授“白血病”部分时,首先简单介绍治疗白血病多采用联合化疗和骨髓移植,但前者副作用大且易复发,而后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寻找骨髓源困难、不易配型,使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一直非常棘手。

以最近文献报道了用一个新生儿脐血移植来治疗白血病,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不便,为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开拓了美好的前景为事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进入“白血病”的学习,难点内容变得易于攻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对比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印象

例如原始阶段的骨髓细胞形态比较相似,单纯的理论描述使学生觉得枯燥也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在看完了各系统细胞形态后摆出不同系统较难鉴别的细胞,让同学体会染色质细颗粒和粗颗粒的区别,粒系统和红系统胞浆的不同,核仁大小清晰有什么不一样。

在学到具体的病例时,我们把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的或难以鉴别的安排在一起讲。

让同学先把它们的临床表现及一些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再在显微镜摆上不同病种的标本,互相对比来看,然后互相讨论,遇到问题再问老师。

例如,在学溶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时,让同学们找出2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临床上除了骨髓细胞检查外还做哪些相关的检验等,再观察两种细胞形态的异同;在看急性白血病时同学们觉得M3和 M5 很难鉴别,我们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同学们知道粒细胞系统胞浆颗粒分布、大小和多少与单核细胞系统的不同,这样既可以消除一种一种标本看片的沉闷气氛,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不同细胞形态、不同种病例细胞形态特点的印象。

3 加强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与其它专业课不同,它主要以细胞形态学为主,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

因血细胞在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涂片上所观察到形态也不尽相同,故在学生的实验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而且每个教师需带教20多个学生,如果一一去解答这些问题,则既费时间,又费精力,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省时省力,并能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系统可把正常人或各类血液病患者的血片或骨髓涂片经显微镜放大、摄影、计算机分析、处理,把这些图像清晰地显示于电视屏幕上,并融声、形、文、动于一体。

使教学内容在表达上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深切体会各种细胞形态,起到了挂图、录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是细胞形态学教学手段的一大飞跃。

4 开展病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注意本学科与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当学完某一系统的疾病后,适当导入一些相应的病例,向学生提供其简单病史、有关检查结果、血象及骨髓象报告单、组化染色结果等,由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诊断结果,并讲述诊断依据,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者由其余同学补充,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和点拨,尽可能做到人人有观点,个个有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篇3: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临床检验血液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主要讲授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方法及技术,针对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疾病的诊断技术,以便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随着临床血液学诊断的检验项目不断增多,实验课的教学更是学生实践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众多血液学实验中,又是以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常见血液病骨髓象特点为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验人才培养目标,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采取了适当的改革措施,创建了“理论-检验-疾病”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一、改进教学方法

1.分系统循环教学骨髓细胞形态学,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是教师通过投影、挂图、幻灯或直接手绘的方式,向学生描述各种血液细胞形态的特点,然后学生在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描绘细胞形态,教师逐一在镜下辅导答疑,此种方法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不高。

分系统教学是指根据骨髓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六大系统,每一次实验教学只重点讲述一个系统,由简入难,即每一次实验课只教学一个系统,不同生长阶段的骨髓细胞,此种方法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容易掌握[1];而循环教学是指每一次实验教学都对之前课程所授细胞进行分系统回顾,不断循环,直至本学期教学结束,此法能够反复加深学生印象,有效防止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一名血液学实验带教老师往往要面对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地一一作答,或者是同样的问题重复多遍,若是遇到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很有可能错过相应的辅导,这样教师和学生会发生沟通错位以及辅导不均衡的现象。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系部购置了显微图像显示仪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

此法有利于教师对典型细胞形态的示教,亦可以实时监测全体同学实验的动态,并且进行及时交流和反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应用PBL教学法,优化实验课程内容设置。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2]。

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细胞形态系统教学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对临床血液病诊断的能力。

课前科任老师从本院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常见的血液病患者标本,此病例必须典型,难易适中,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和内容详尽,包括患者的病例、各项检查报告单和血片、骨髓片及细胞化学染色涂片等。

将学生进行分组,科任老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制订讨论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

按照疾病诊断的步骤,例如此病人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他(她)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片及骨髓片有哪些异常?确定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血液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等。

全组同学自由讨论并观察血、髓片,讨论时间过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实验组成员再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PBL教学方法使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

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等。

二、加强实验报告的书写

虽然已是数字化时代,书本上所介绍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可从网络及图谱上搜索到,但是本教研室仍然要求学生每次阅片后,对骨髓细胞形态进行分系统分阶段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主要特点。

三、完善考核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考核

为侧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制订实验考核方面主要从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实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清洁、实验纪律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占全部实验成绩的60%,实验报告主要体现学生对实验的表述和实验数据分析的能力占实验总成绩的40%

四、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血液科,检验科临床一线见习。

在血液科由临床医生的带领下,参与病患的问诊,体检,对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这些书本上只能看到图片的体征,有更直观的认识。

并且可以观察临床医生进行骨髓穿刺的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骨髓片的制作;随着血液学诊断项目不断增多,血液学的诊断早已不停留在骨髓片的观察上,而是充分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疾病。

因此,学生在检验科可以观察到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

这样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科学系统的评价疾病,对血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这也很好地契合了我们教学的初衷——“理论-检验-疾病”。

五、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血液学相关的实验技能是有帮助的,但是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我们仍然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我们要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更深层次地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忠海,侯毅鞠,李艳丽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教学效果[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32(3):178-179.

[2]孙敏,张亚丽,高丽君等.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8(11):162-164

[3]吴光之,张晓勇,刘文强,吴鑫丽.血液学课程设计有效研究[J].大学教育,,(12).

[4]王秀丽,许晶晶,胡鹏飞,郝东升.浅谈血液学检测实验教学[J].中国药业,2012,11(2):201-204.

[5]孙洁人,刘德亮,郭伯强,李俊渠.血液学课堂教学措施赏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2):156-158.

[6]巩晓杭,韩进路,陈晓伟,王海燕.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3):120-123.

[7]龙少壮,多风举,李晓雷,原萍萍.浅析血液学检测的有效实施方法[J].中外外医疗.2012,10(4):156-160:

[8]刘恰雪,贾秀红,周庆国,彭绍林.高校血液学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4: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实验课教学非常重要。

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辟校外课堂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检验人才。

篇5:血液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摘 要】《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骨髓细胞形态学学习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形态考核情况,找出教学中的死角、症结,以便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考核

《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骨髓细胞分类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对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由于血细胞种类多,又分为阶段,学生在学习血液系统疾病血细胞形态时,常常会觉得很困难,我们从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引入PBL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识别血液细胞能力取得极大提高。

在学习完正常骨髓细胞形态以后,以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作为考核内容,由教师在显微镜下找到以上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由学生辨认,使用30台显微镜观察,同系统同阶段细胞可重复出现,学生1分钟辨认一个细胞直至完成。

学生的辨认结果按照完全正确、系统划分正确而阶段划分错误、完全错误3个等级。

1.分析对象

选取11级两个平行班,1班81名学生沿用原有实践教学方式,作为对照组,2班76名学生采用新实践教学手段,作为实验组。

2.各系细胞辨认情况

3.各系细胞辨别情况分析

3.1 红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对红细胞系统掌握情况较好,实验组学生各阶段细胞辨别能力均强于对照班。

学生对于中幼及以下阶段红细胞掌握情况明显较好,基本能达到完全正确。

而对照组对于较早期的红系细胞,如原始红细胞辨认正确率较低,与平时在教学过程中,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出现频率低有一定关系,试验组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显像系统,带教老师对同学们较少见的细胞强调学习,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因此明显早期红系细胞的辨别能力强于对照组。

在早幼红细胞辨别中,能正确划分系统但阶段划分错误的比例较高,说明学生们对于早幼和中幼阶段的细胞核、浆变化掌握情况不尽如人意。

3.2 粒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粒细胞系统发育过程复杂,特异性颗粒种类多,所以学生整体对与粒细胞系统掌握情况不好。

对照组尤其对于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识别程度很低,我们在实验组特意针对细胞胞浆颗粒做出判断,提高了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的认识。

学生普遍在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过程中有一定偏差,表现在能正确划分系统,在根据细胞核的凹陷程度划分阶段时,常常分到中幼阶段,说明学生对于粒细胞系统胞浆与核的发育不能协调统一的判断。

实验组学生在对晚幼粒细胞阶段划分时有明显提高。

3.3 巨核细胞系统辨别情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巨核细胞因为胞体大,形态简单,所以学生基本能正确划分系统,但是学生在颗粒型巨核细胞阶段划分时,错误率较高。

实验组学生在实践教学时,通过采用自己寻找产板型巨核细胞与颗粒型巨核细胞,分小组讨论对比等方式,明显对于颗粒型巨核细胞的阶段划分高于对照组。

另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幼稚巨核细胞的识别能力均不高,可能与平时老师代教过程中疏忽有一定关系。

4.结论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的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识别细胞的能力有显著进步,尤其是对于骨髓片综合读片能力有所提高,进入临床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但是部分细胞识别能力较差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根据的学科发展,不断总结在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升血液学检验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曹利民.贺红艳.提高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12(14).

[2]肖芸,曾小菁,杨芳,刘咏梅.临床血液学检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及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2).

[3]姚军,钱翠娟.K-W-L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2.

[4]任谷莲.高职高专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教育园地,2007,7(20).

篇6:浅谈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经验的论文

浅谈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经验的论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例如在讲解血细胞形态时,由于细胞形态讲解比较抽象,就需要用一些比喻,如胞浆颜色像油画样深蓝色还是像天空的淡蓝色等,同时结合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加以讲解,课堂上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把病人的临床体征,检验结果展示,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个系统的的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各个阶段制成幻灯片,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少见的,典型的血液病人的'血片和骨髓片用骨髓分析系统的采集图像的功能采集并制成幻灯片给学生讲解。

3充分利用好实验课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掌握好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除了掌握好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技能如:学习涂片的制片,染色及镜检等流程,对骨髓涂片的报告内容,报告格式需要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取不同的典型的病例给学生看,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感染性骨髓象(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和空泡出现),各种贫血病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各种白血病病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一些典型病例),同时还要观察血象,有的疾病骨髓象无变化但是血象有明显变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还需要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在教学生观察血细胞形态不能凭感觉去认识细胞,要充分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各种细胞的形态特点要熟记于心,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和所看到的细胞去比较。反复辨认,这样才能慢慢掌握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4密切联系临床,掌握病人体征

血液学检验所出具的骨髓报告是一种诊断性报告,所以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仅凭显微镜下所得到的一些数据及细胞形态并不能全面及完整的反应病人的真实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与临床相结合,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才能更加准确的发出骨髓报告。

5锻炼学生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

骨髓报告和其它的报告有所不同,不是仅仅把所得数据报告给临床就可以,要通过骨髓细胞计数得到各种细胞的百分比,还需结合临床的体征,同时观察血液分析结果及生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缜密思维得出判断。

6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时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好理论和实验的时间,同时,根据教材的重点不同,时间上也要有所侧重,例如,细胞形态学是血液学的基础,也是重点要掌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详细讲解各类细胞及各阶段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复习好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取材,制片,染色的流程,而且在实习过程中要一个系统细胞和另一个系统细胞分开辨认,也就是说每一堂实习课辨认一到两个系统的细胞,把这一到两个系统的细胞的各个阶段辨认清楚,首先用正常病人的骨髓片,学会识别正常的骨髓中各个系统及各个阶段的细胞,对每个阶段的细胞的正常形态有印象,到实习后期,慢慢识别一些异常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及形态上的异常,在白血病分型中首先讲解FAB分型,再讲解WHO分型。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血液检验这门课程。

篇7:血液学检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血液学检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究论文

摘要: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该部分内容特点,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

血液学检验是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其教学难点是细胞形态学,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种类繁多。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血液学检验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其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1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特点是血液学诊断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正常细胞的形态,在后续血液疾病学习中学生才能理解异常细胞的特点。以往我们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各种细胞特点,分析细胞形态,学生被动听讲,很难有完整印象,效果很不理想[2]。因此,在这一阶段授课中,我们将骨髓细胞各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任务内容包括:将各系统细胞形态特点配图片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并且引导其他组学生在镜下找到相关细胞。这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前期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或者完全讲解错误,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对其他学生造成误导。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预先指导学生,讲清楚各系统细胞各期发育阶段的要点,列出其最突出、最易于辨认的特点,再让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细胞图片,结合课本制作PPT。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生多次试讲合格后为其他同学授课,并拍下视频作为教学资料。待学生在大脑中对细胞形态有初步印象后,立即发放骨髓片,让学生趁热打铁在镜下找到已讲解的细胞。在实验课总结阶段[3],教师可以从图库中选取细胞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形态特点再次讲述,加深学生印象。这种学生主导、任务驱动、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性,锻炼了阅读资料、归纳总结、口头表述、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能力[4]。通过初步教学应用,发现学生对细胞的认知能力、辨认准确度均有很大提高。

2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

病理骨髓细胞形态教学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包括很多内容,如红细胞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白细胞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血小板系统疾病。细胞形态变化大而奇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个体间或疾病不同发展阶段,其细胞形态也不尽相同。要在短短的实验课时内了解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因此,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也引入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理论课上,教师对某一类型血液病的某一具体病例做全面而简单的介绍,包括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结果分析[5],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骨髓涂片检查,特别是病理骨髓片在诊断这类血液病中的重要作用。理论课后,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相应疾病病例资料和显微镜系统拍摄的外周血及骨髓图谱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对骨髓象进行分析并出具诊断意见,提出相关检查。在下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讲解,再与教师和其他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结果。之后,在图谱引导下,学生再利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了解各种细胞形态,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其效果比理论课后直接让学生看骨髓片好很多。

3考核制度改革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辨认细胞的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严格的考核措施,将细胞形态考核+卷面考试形式改为过程性考核+卷面考试形式,将卷面成绩由占总成绩的.80%降至50%。改革后的过程性考核包括考勤、个人作业、团队作业、技能考核、课堂讨论等。

3.1个人作业

(1)看图认细胞[6]:针对课堂内容,从骨髓细胞资源库中选取相关细胞图片让学生辨认,学生将结果交给教师批改,教师以此了解学生理解程度[7]。我们用这种方法取代了传统依葫芦画瓢的用红蓝铅笔画出镜下细胞的方法,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2)骨髓报告书写: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让学生辨认细胞形态,容易忽视与理论的联系。我们通过考核方式改革,让学生书写骨髓检验报告,使其全面熟悉、掌握常用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学会分析骨髓象,掌握相关骨髓检验技术,并为常见病下准确诊断,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2团队作业

包括分组讲解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和分析诊断常见血液病骨髓片。高职学生普遍主动学习能力差,缺少学习动力。通过团队作业考核形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不爱学习的学生迫于环境压力参与学习,从而优化学习氛围。

3.3技能考核

(1)正常细胞形态考核[8]:在要考核的内容(包括各期粒、红、单、淋、浆、巨核细胞,还有肥大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退化细胞等其他细胞)中选取20个细胞,以PPT形式自动播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正确名称。(2)常见血液病骨髓片考核:选择形态典型的常见疾病骨髓片(正常骨髓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等骨髓片),让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要求在90分钟内完成对骨髓片的检验,包括填写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某个具体任务为线索,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其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9]。这种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主导、工作任务为主线,注重技能培训,不仅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欲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还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10]。

参考文献:

[1]侯振江,杨晓斌.血液学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唐雪元,蒋铁斌,彭伟莲,等.血细胞形态学MCAI课件教学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196-197.

[3]赵娜,黄燕,韦莹慧.提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49-150.

[4]陈伶利,李杰,卢芳国,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7-98.

[5]刘亚琳,吴迪.关于提高进修医师骨髓形态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4):476-477.

[6]魏小平,高启建,刘玉仪.血液病骨髓细胞图片资源型教学系统在血液学骨髓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84-885.

[7]牟凤林,王静,邓晶荣.血液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分析[J].网友世界,2013(Z2):94.

[8]张强,李玉云.骨髓细胞形态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67-170.

[9]张迎珍.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1):151-152.

[10]褚静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临床基础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5):44-45.

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初探

检验报告和检测报告

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情况简介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美术素描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教学方法

Flash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论文

动画制作课堂教学方法和艺术论文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