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atie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共含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ti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

篇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

1.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

C、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2.关于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对于一个受力物体,可以找到多个施力物体。

D、对于一个施力物体,可以找到多个受力物体。

3.下述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的;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

C、有的物体自己就有力,这个力不需要别的物体施力;

D、射出的箭能向前飞行,是由于受到一个向前的冲力作用。

4.关于力的概念,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接触

B、一个物体施的力不一定作用在另外的物体上

C、一个物体受了几个力,它就一定同时对别的物体施了几个力

D、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5.一个质量为60千克的人,在地球上的重力约为600N,当他登上月球时(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他的质量和重力分别为( )

A、60kg 600N B、60kg 100N

C、10kg 600N D、 10kg 100N

篇2:《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概念;

3.重力、重心;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

篇3: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篇4: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力学知识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内容,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概念以及力的运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力的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及物体发生形变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其他物体和该物体发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认识力、研究力,都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力离不开物体,每一个力都对应着一个受力物体和一个施力物体,仅有受力物体和仅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矢量性及力的图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有力的大小,还有力的方向及作用点,所以力是矢量,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今后分析研究一个力,不仅要明确它的产生条件,还要明确力的三要素,描述、表示力也要抓住这三条,所以在力的图示中为了让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必须先规定标度,为了表示方向必画箭头.

3.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要明确重力的普遍性,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不管处于静止还是各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它总是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G=mg,由于地球不同位置g不相同,所以同一物体在地球不同位置所受重力并不总是相同.

关于重力的测量,要明确测力计的读数,并不是测量了重力本身,而是根据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来测量的.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让中学生了解这四种作用,同时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索物理问题的兴趣.

篇5: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设问导入

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苹果落地、投掷标枪、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录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推进新课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力

尽量多设置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1:用细线竖直向上拉动放在桌上的钩码.

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

演示实验2:磁铁吸引铁块

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

【合作交流】 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

(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必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

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

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以上问题,估计不难答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

2.力的图示

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

(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

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

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

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

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

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

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

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

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

2.重力的三要素

A.大小

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

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

B.方向

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C.作用点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

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

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

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

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

例3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估计很多学生会选择A;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

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

《基本》练习题及答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题

《重力》优秀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重力教学反思

重力教学设计

电梯行程问题基本练习题及分析

《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例文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练习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