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超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靳家彦
--------------------------------------------------------------------------------
靳家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教学专家,曾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41年,多次应邀赴全国各省市讲学,课堂教学获天津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一等奖。《跳水》等课堂录像多次在中央及省电视台播放。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带徒30余名。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拔尖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等。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有一个小村庄
生:老师,您写错了。应该是“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您丢落了“这样”二字。
师:非常感谢你帮助老师纠正了一个错误。不管是谁,我们只服从真理。叫什么名字?来,握握手,交个朋友吧!?
生:我叫×××,谢谢老师这么真诚。
师:(补充“这样”二字)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连读三遍,突出“这样”一词。)
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
师:这是你们三读课文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画一问号,代表这个目标。?
师: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
生:靠我们自己读书,互相探究,读懂为止。
师:好!自己提出目标,自己读书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请同学们读课文吧。
生:(读全课,反复品读、体会。)?
师:怎么样,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
生:这是一个原本很美丽很富饶的小村庄,课文上概括地说它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后来这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什么也没有了。
师:理解得很准确。请大家按照课文介绍的情景,用彩笔把它怎么“美丽”画出来可以吗??
生:可以。
(生在纸上画河坡上的小村庄,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老师要求边“画”边“话”,即读、说、交流。)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画问学生)村前的小河里为什么要画上小鱼、小虾、沙石、水草?
生:用这些表现河水的“清澈”。
师:这就是想像、创造,同学们真聪明,画得这么好。(板书:清澈,教学这个词,并练习搭配。)
生:村后的山坡上,我画了又茂密又苍翠的树木,课文写的“郁郁葱葱”就是这个意思。
师:理解得很好,读书,不仅要感受,还要深入地理解。(教学“郁郁葱葱”)
生:我们为了表现出空气的清新,不但画了蓝天、白云、红日和飞鸟,还画了地上的绿草、红花、蜜蜂、蝴蝶,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空气的清新,不然空气怎么画呀??
师:读书也要有创造的思维,这样的美景人人欣赏。(比较“清澈”与“清新”)
生:我还画了田里的庄稼,长得很茂盛。
生:(反复读课文,体会意境。)
黑板上学生画出一幅美妙的图画,学生对照图画背诵课文。
生: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好像一道巨大的屏障。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庄稼长得很好。
师:老师没要求背诵,为什么能背诵下来呢??
生1:我们在品读中充分感受了课文的意境,是用心在读书。
生2: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把村前、村后、上空、地下有顺序地描写出来了,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能顺利地背诵。
生3: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像,课文变成画面,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生4:重点词语的提示帮助我们记忆。
生5:我们读了不下十几遍,记得牢固。
师:你们边读书边总结学习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是能力的核心。
师:那么,这个小村庄后来怎样了??
生:“什么都没有了”。
---------------------------
师:(板书“什么都没有了”,引导学生三次读这个句子。)又产生问题了吧?什么问题?
生:为什
语文 -有这样一个小村庄
上课内容
上课班级 泾西六(2)
上课时间
5月14日
执教者 惠丹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感知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进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生默看,指出错误。
2、齐读,突出“这样”
3、师:三读课题,问题就出来了,谁来说。
4、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本堂课的第一个目标。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5、目标是你们自己制定的.,办法是你们自己选择的,下面实践。
二、初读课文
1、 放声朗读课文。
2、 检查读书情况,相互指导。
三、欣赏、感悟小村庄的美
1、 小村庄在什么地方,指名上台把村庄画下来。
2、 指导学生把小河的“清澈”画下来。
3、 山村后是――树林,指名上黑板画树,相机理解郁郁葱葱。
4、 谁来画空气?怎么画空气?得画出什么?小组讨论后指名上台画。
5、 表演背诵。
6、 小村庄美吗?最后呢?指导朗读“什么都没有……”,三读后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四、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一、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编排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以叙述的语调,优美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小村庄早先美丽的村貌,后来由于人们随意地砍树,导致了村庄的消失。文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这些词语画面感强,读来琅琅上口,是让学生品味、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而在描写人们随意地砍树中,作者又用上了两个谁家,一个拎字,三个变成,这些关键词语以及排比的句式很好地揭示了小村庄变化、消失的原因。课堂上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涵。
二、说设计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获得思想启迪,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分析和课标对第二年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的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认读“郁郁葱葱”等10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村庄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培养环保意识,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我班学生学习的特点,我预设教学的重点为: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村庄的变化以及原因,对环保的主题能有所感染。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教学前的准备
学生方面: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方面:依据教学的要求制作课件。
(课前预习是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说教学的流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以下几个版块的教学:
课题质疑,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聚焦”美丽,引出话题――探究原因,深入话题――拓展写话,领悟内涵
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教学中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展开。
1、请学生以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默读的能力,带着问题读文,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2、反馈交流。
(1)词语认读(出示)自由读,把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认错?指导书写生字“湛”
(3)再说说你已学懂了哪个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词语教学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以上三个步骤,由感知到理解,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第三板块:聚焦美丽、深入话题
(1)填空:(第一段共有2句话,第2句话中,用了4个的词语,描写了村庄的美丽,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2)选择一个词语,说说村庄的美丽,请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理解了词义,在读中,又培养了语感,增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3)师生合作读,引导质疑,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还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早先”这个词,说说你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把话题引向深入。
第四板块:围绕变化,探究原因
教师谈话导入主题并出示句子: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之所以选择这个重点句为契入点,是因为这个句子揭示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饱一已之私,才毁去了这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们的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得知识的增量,围绕着这个重点句,我设计以下几个步骤的教学。
(1)读句子,说说感受,读出你的理解(这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珍视)
(2)再次轻声读课文2――3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村民的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预设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首先请学生轻声读句子,哪些字眼跳入你的眼睛?你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说说自已的看法,教师更要以自己激情的评价,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评价中,指导学生抓住“拎”,两个“谁家”“谁家”
读出人们砍树时的随心所欲与不假思索,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加强理解增强感受。
预设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出示句子,指名说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关注在“一栋栋、各式各样等词上,但这还不够,三个“变成”以排比的句式,突出了树被砍得多,消失得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句子,朗读感悟。为此我设计师生合作读。两次引读,语速由慢到快,引导学生体会。
②想象说话:山坡上的一棵棵大树倒下了,村子里的多了。
(通过想象写话,学生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宽度。)
③回读: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生齐读句子,师小结存疑:人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还有什么情况是人们没有想到或忽视的吗?
(以此问题为主线索,进一步探究领悟人们随意砍树付出的沉重代价,激起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预设句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请学生读句子,畅谈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②再默读课文1-3段,找一找变化的原因。生回读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回读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学生通过读,更深地领悟到导致灾难的元凶正是人类自己。)
③创设情境,激情引读:十年过去了,人们家中添置了新的家具,但……;五十年过去了,人们凭借锋利的斧头,住进了高楼,用上了时髦的家电,但……;一百年过去了,贪得无厌的人们啊,你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学生读: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通过这层层推进的引读,同步辅以多媒体把“不断”这两个词用红色的字体不断变大。看似时间越推越远了,实质是让学生感悟到森林遭受的破坏也日趋严重,环保迫在眉睫,虽然没有用语言点破,可学生已能从层次递进的朗读中领悟到这一点,这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激起了表达的需要)
第五版块:拓展写话,领悟内涵
当学生还沉浸在三次引读激起的沉思中,音乐响起,同步出示荒漠中裸露着的一根根的树根,以此为背景,请学生想象写话: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后的省略号还代表着什么变化呢?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在音乐的渲染中,在发人深省的画面下,学生蕴集的情感得以喷发,通过写话学生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更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较到的体现与落实)
就在小村庄被冲走的一个月,小村庄的村民们再次回到了家乡。村长说:“我们当时无节制地砍伐树木,造成地质灾害,让我们无家可归,从今天起,我们要重建我们的家园。”
在村长的带领下,小村庄的村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了起来。他们是如何重建家园的?村庄和村民的未来怎么样了呢?
就在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后的一个月,小村庄的村民们再次回到了家乡。这次惨痛的教训让村民们顿时明白了:过度的砍伐树木,不爱护环境,只能给他们带来眼前利益,最终还是会让他们陷入无底深渊。村长则召开了一次谈话,他说:“我们当时无节制地砍伐树木,造成我们无家可归,从今天起,我们要一起植树造林,重建我们的家园!”这句话正说到了村民们的心眼儿里。
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小村庄的村民们开始不分昼夜的种树,也许是村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村民们种下的树都长得奇快,才一年的时间,树苗儿就已经变成了大树。村庄又变回了它以前美丽的样子——山上的森林又变得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又变得清澈见底,天空又变得湛蓝深远,空气又变得清新甜润……一切似乎都回归到了它原始的样子。
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村民们的后代似乎都淡忘了祖先们告诉自己小村庄的那一次惨痛经历。
当溪水在潺潺的流动,鸟儿在轻轻的啼啭,绿叶在沙沙的作响时,一群“先进青年”瞒着村里的老人们在一间小屋里悄悄策划着什么。
青年A:“我已经找到了一支伐木队,等再过几天,老人们去赶庙会,我们就把这些树木砍掉,能卖一大笔钱呢!”
青年B:“是呀!是呀!有了这笔钱,我们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过富日子啦!”
青年C:“要我说,就开个伐木场,现在伐木行业挣的多啦!够我们享用几辈子!”
青年D还是有些心有余悸:“这样合适吗?老人们不同意呀,而且,以前小村庄也是因为……”
青年A一声喝断青年D的话:“去你的!胆小鬼,你要不敢做就随你,到时候你也别想分到一分钱!”
青年D不吭声了。没有了青年D这个绊脚石,谈话进行得十分顺利,人们都已经下定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久生存之道的“决心” 。
不久之后,又是一场倾盆的暴雨,这一次一连下了十天十夜,当黎明终于破晓时,小村庄却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一次,是真的无法再挽回了。
天边,一个疲倦而严肃的声音响彻起来:“人类啊,无知的.人类!为什么还不醒悟呢!”它久久回荡着,不愿散去……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