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若曼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共含11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若曼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

篇1: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

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 -诗词大全

松鹤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独鹤爱清幽,飞来不飞去。

篇2:松鹤,松鹤元稹,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

松鹤,松鹤元稹,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 -诗词大全

松鹤

作者:元稹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渚宫本坳下,佛庙有台阁。台下三四松,低昂势前却。

是时晴景丽,松梢残雪薄。日色相玲珑,纤云映罗幕。

逡巡九霄外,似振风中铎。渐见尺帛光,孤飞唳空鹤。

裴回耀霜雪,顾慕下寥廓。蹋动团讨Γ龙蛇互跳跃。

俯瞰九江水,旁瞻万里壑。无心眄乌鸢,有字悲城郭。

清角已沉绝,虞韶亦冥寞。N翻勿重留,幸及钧天作。

篇3:小松,小松杜荀鹤,小松的意思,小松赏析

小松,小松杜荀鹤,小松的意思,小松赏析 -诗词大全

小松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篇4:题唐兴寺小松,题唐兴寺小松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的意思,题唐兴寺小松赏析

题唐兴寺小松,题唐兴寺小松杜荀鹤,题唐兴寺小松的意思,题唐兴寺小松赏析 -诗词大全

题唐兴寺小松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虽小天然别,难将众木同。侵僧半窗月,向客满襟风。

枝拂行苔鹤,声分叫砌虫。如今未堪看,须是雪霜中。

篇5: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杜荀鹤唐诗《小松》译文及赏析

《小松》全诗借松写人,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看下!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前言】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篇6:杜荀鹤小松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及注释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péng)蒿(hāo)。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即蓬草、蒿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 ”,一字千钧,不 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 ,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预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

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生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诗情与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篇7: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小松》鉴赏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原文

小松

小刺头①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词语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杜荀鹤(890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篇8: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小松》鉴赏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小松》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原文

小松

小刺头①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词语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

④ 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鉴赏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杜荀鹤(890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温。

篇9:古诗小松杜荀鹤翻译赏析

小松

杜荀鹤 〔唐代〕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从小带松针的小松,生长在深草丛里;而今渐渐发觉,已经高出蓬蒿许多。

当时之人不认识它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木;直等它已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长得真高。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蓬蒿(pénghāo):即蓬草、蒿草。

直待:直等到。

凌云:高耸入云。

始道:才说。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咏物诗。

与其说它是一首咏物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表面上看,是写小松的无人识,“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无人识,“一生才华无人识,一朝得道天下惊。”

虽然当下诗人还很落魄困顿,有志难成,但他相信早晚有一天,一定会出人头地,让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刮目相看。

从小带松针的小松,生长在深草丛里;而今渐渐发觉,已经高出蓬蒿许多。这是写“小松之勤”。小松之所以是小松而不是小草,乃在于它的“刺”与它的“出”。“刺”是它的本质天赋,“出”则是它的勤奋努力。小松有此二者,故能与众不同,尽管别人还察觉不到,但已从本质上与小草区分开来。

当时之人不认识它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树木;直等它已高耸入云了,才说它长得真高。这是写“小松之显”。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其绝妙之处在于借小松写尽天下怀才不遇之人。诸如,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有谁知道他将是日后的“凌云木”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杜荀鹤一辈子都在等待赏识他的人,即便他等到最后的是弑君好色的朱温,也终究算是遇到伯乐,得以名扬天下,成为一棵“凌云木”了。

篇10: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杜荀鹤《小松》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阅读杜荀鹤的《小松》 一诗,完成小题。(6 分)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①不识凌云②木, 直待凌云始道③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小题1】诗的首句是抓住小松的哪两个特点来写的?(2 分)

【小题2】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你觉得作者借这首诗讽刺了什么?(2分)

【小题3】韩愈的《马说》中有一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相近,请你默写出来。(2分)

答案:

【小题1】矮或小、刺头

【小题2】讽刺了以身世取人的世俗之人目光的浅陋

【小题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写小松刚刚从草丛是露出“刺头”,小松才刚刚露出“蓬蒿”的一点点,这是要描写小松的矮小,且梢叶为刺状。

考点:诗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此类题首先要对诗歌的信息点作一梳理,抓住重点的“信息点”,看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是如何突出特点的。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题干介绍的作者身世,再理解“时人不识凌云木”一句的含义,这里的“凌云木”指的是诗人自己,讽刺了世人不识才,见识浅陋以及以地位识人的世俗风气。

考点:诗歌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诗句短小,意义明确。分析某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品析诗歌的方法之一,学习古诗要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在表达诗意诗情方面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在解答第二题的基本义,理解诗歌的含义,再联想到韩愈在《马说》里所写到的埋没人才的的句子。

二: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 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 ,后者指 。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参考答案:

(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分析:“小松”象征着诗人不甘埋没的精神。“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起初埋没在“深草里”和“蓬蒿”中,但它不甘埋没。】

(2)刺 出【一个“刺”字,不仅写出了小松的外型特点,而且写出了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显示了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出”字写出了小松出类拔萃的个性,为后来“凌云”打下基础。】

(3)未长成的小松 长成后的'松树【歌的三四句有两个“凌云”,意义不同。前一个,指未长成的小松,其内在品格尚未显现,被人小看;后一个,指长成后的松树,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它高,也算不得有眼光了。】

(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三:

①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目光短浅。

②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③三、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长成的小松,后者指长成后的小松。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

A.第一句写小松刚从土里长出来,被掩没在深草里。

B.第二句写被杂草遮掩的小松,如今已经超出蓬蒿。

C.第三句写当时之人没有认识到小松就是凌云之木。

D.第四句写直到看见别的树才意识到小松可以长高。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A.借松写人,没在深草中的小松反衬出潦倒落魄、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B.“刺头”一词不但勾勒出小松外形特点,而且把它鲜明个性勾画出来。

C.“渐觉”一词用得精当、含蓄,侧面写出了小松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D.三、四句连说两个“凌云”,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不识小松是栋梁之材。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篇11:赠鹤林上人,赠鹤林上人戴叔伦,赠鹤林上人的意思,赠鹤林上人赏析

赠鹤林上人,赠鹤林上人戴叔伦,赠鹤林上人的意思,赠鹤林上人赏析 -诗词大全

赠鹤林上人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日日涧边寻茯芩,岩扉常掩凤山青。

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

松作文350字

松间,松间王安石,松间的意思,松间赏析

松,松陆肱,松的意思,松赏析

代鹤答,代鹤答白居易,代鹤答的意思,代鹤答赏析

徐鹤宁语录

朱鹤亭语录

瑞鹤仙诗词

鹤城英雄征文

白居易《感鹤》鉴赏

仙风道骨「玄鹤子」

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松鹤,松鹤戴叔伦,松鹤的意思,松鹤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