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听百舌鸟,听百舌鸟王维,听百舌鸟的意思,听百舌鸟赏析(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莫豁我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先从整体来看一下,《听百舌鸟》这一主题点明,主体是王维,主客体是百舌鸟,次主体是汉宫。这是一首宫体诗,虽然不是核心题材。
另外,王维生活在唐代,而未央宫、建章宫是汉代的宫殿名称,故,这也是一首怀古的诗。
先看第一句: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
百度搜索里,找到一翻译:
上兰此地的门外,野草郁郁葱葱,十分茂盛。未央宫廷里,安静得很,足以让人可以在花间小眠。
我感不妥。虽然“栖”除了指“鸟在树枝或巢中停息”外,也可以指人“泛指居住或停留”。 但是,看本诗题目《听百舌鸟》,就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百舌鸟的,所以这里的“栖”,应该是指百舌鸟“栖居”在树上,而并不是指作者“驻足停留”之意。
百度“上兰”,
“上兰”是指上兰县,西汉置,属上谷郡。故城在今北京延庆县张山营镇东门营。东汉省。也就是说,西汉时确实有个上兰县,在今天的北京延庆。
但是,未央宫和建章宫是在汉和唐的古都――长安城,今天的陕西西安。
所以,诗中的.“上兰”并不是指上面的上兰县。可能应该是个小地名,或者就是那道门的名字。
这并不是本诗的重点,我们暂且就不去考究,直接译作“上兰门”。
所以这两句做这样的翻译更合适:上兰门外的草郁郁葱葱,百舌鸟栖居在未央宫里的花丛间。
第二句: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
针对这一句,百度没有找到相关释义。我原本翻译成:宫里似乎听到一大群人前前后后尾随穿过御花园,不知道是哪个王公贵族朝着金堤那边去了。
后来寻思,未央宫到唐朝时候应该也只是留下旧址了,毕竟都“门外草萋萋”了,不可能有人的踪迹。如果是作者的怀古的幻觉,那么,又偏离了“百舌鸟”这一主客体。于是,我断定,这两句写的也是百舌鸟。
所以译作:有些鸟儿伴随着百舌鸟一起飞过宫廷院落,不知道向哪个金堤飞去了。
第三句: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百度找到一译文:
刚入春时听解到千万种语声,早晨的阳光拂过比林子百鸟鸣声还早。
读罢,感觉这种翻译十分不妥。
具体理由:
首先,本诗的描写的客体是百舌鸟,“春”“千般语”,无疑描绘的是百舌鸟春天的时候模仿百鸟发声鸣叫的习性。这位翻译者,明显是不懂这一点的。所以前一句译作“刚入春时听解到千万种语声”不妥。
同理,本诗客体是百舌鸟,而这种翻译的客体变成了“阳光”,明显与上下文不符。再者,根据诗的对仗特点,上一句中的“千般语”中的“语”应该是动词,意为“鸣叫”,照此逻辑,下面对应的 “白鸟啼”中的“啼”也应该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啼叫”之意。所以后一句译作“早晨的阳光拂过比林子百鸟鸣声还早。”
故而,“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这两句翻译成这样似乎更妥:
百舌鸟在春天的时候能模仿百鸟之音,早晨天快亮的时候,先于百鸟啼鸣。
第四句: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千家万户应该都知道天亮了,建章宫何必再听公鸡打鸣呢?
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简称“汉三宫”,位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
未央宫,隶属西汉。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今址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
长乐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意为“长久快乐”。
建章宫,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
根据汉三宫的地理位置关系图,我们可以推断,王维是身在未央宫,而看到百舌鸟飞走了,料想出城了,大概飞到建章宫周围去了。它的啼叫提醒千家万户天亮了,建章宫料想也听到了它的啼叫,自然就不必再听公鸡打鸣了。
这首诗很可能是王维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之前,在长安写的。那时候,他身在长安,并不具有孤独悲伤之感,也不具有宫廷讽刺之意,仅仅只是对百舌鸟的描写而已。因为,那时候“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王维还没有被影响下狱。
据说,王维出仕后,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作者:王维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
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
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听百舌鸟字词解释:
百舌:即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止。“能辨反其舌,变易其声,以效百鸟之鸣,故谓百舌。”(《淮南子・时则》高注)
未央宫:汉长安宫殿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西南角。
若个:那个。金堤:《汉书・司马相如传》师古注:“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此指御苑中之堤。
建章:汉长安宫殿名。
作者资料: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听百舌鸟,听百舌鸟王维,听百舌鸟的意思,听百舌鸟赏析 -诗词大全
听百舌鸟作者:王维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
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百舌鸟二首,百舌鸟二首无则,百舌鸟二首的意思,百舌鸟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百舌鸟二首作者:无则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千愁万恨过花时,似向春风怨别离。
若使众禽俱解语,一生怀抱有谁知。
长截邻鸡叫五更,数般名字百般声。
饶伊摇舌先知晓,也待青天明即鸣。
赋百舌鸟,赋百舌鸟严郾,赋百舌鸟的意思,赋百舌鸟赏析 -诗词大全
赋百舌鸟作者:严郾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此禽轻巧少同伦,我听长疑舌满身。
星未没河先报晓,柳犹粘雪便迎春。
频嫌海燕巢难定,却讶林莺语不真。
莫倚春风便多事,玉楼还有晏眠人。
《听筝》赏析
【作品介绍】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原文】
听筝⑴
鸣筝金粟⑵柱⑶,素手⑷玉房⑸前。
欲得周郎⑹顾,时时误拂弦⑺。
【注释】
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白话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作者介绍】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公元770年(大历五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栖霞山中子规鸟,
口边血出啼不了。
山僧后夜初入定,
闻似不闻山月晓。
作者简介:
顾况(约727-820),字逋翁,号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今属苏州)人。曾长期定居海盐横山禅寂寺侧。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著作郎。在朝“不能慕顺”、“傲毁朝列”,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公元794年(贞元九年)秋,去职归隐,游于江、浙、皖一带。此地区,道教天师道与禅宗南宗极为发达。顾况曾从叔父虎丘僧七觉受佛经。儒家“诗教说”、庄子“天籁说”及禅宗的'“机悟说”,在顾况崇尚自然的思想中糅合为一体。《沧浪诗话》评:“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全唐诗》存其诗4卷。
注释:
①子规:鸟名,即杜鹃。相传古蜀帝杜宇亡,去化为杜鹃,于山中啼叫以至泣血。
②栖霞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约20公里。山有三峰:凤翔、龙山、虎山,并有栖霞寺、千佛崖、舍利塔等胜迹。
③后夜:佛教将一夜分为初、中、后夜。入定:指僧人静坐敛心,使心定于一带处。”
译文:
栖霞山中子规呜叫,
口边出血啼声不了。
山僧后夜已经人定,
是否听到山月知晓。
赏析:
杜鹃鸟在山中声声凄厉的啼叫,勾起世人多少愁绪、多少感伤。顾况有另一首《子规》诗,诗言:“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杜鹃的啼声对人有种感染、移情的作用。可这首《听子规》诗,偏偏写这么一位禅僧,在杜鹃鸟无休歇的泣血的啼叫声中,默然入旦定,纹丝不动。他是已参透了人世间的大喜大悲而大彻大悟,还是他入定之后,六根清静,杜鹃乌啼声已充耳不闻呢。他的表情那么淡漠,他的心思旁人无法知晓。他神情高远、静穆有如山间那一轮明月。惟有明月才是他的相知。他是否听到乌鸣,听后又是何种感受,作者将一个神秘的悬念留给了静静的山月。
刘长卿《听弹琴》 赏析
刘长卿的《听弹琴》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故事
从扬州城区沿着古运河折向东北,运河转了一个大湾,此湾系大运河由北向南进入市区的第一湾,故名湾头,古时称为茱萸湾,因这里地多茱萸树而得名。由茱萸湾向北数里,地距湾头和邵伯湖口之间的运河东岸,有一块土地肥美,河道密集,景色幽静的地域,这就是今天的邗江泰安。紧贴泰安乡境的古运河东侧,唐代有一个风景优美,颇多野趣的村庄叫“半逻”,宋代的《大观图经》和清代的《江都县志》都说,半逻在郡城之北十八里,和渎渠(即古运河)旁,此处乃是中唐著名诗人刘长卿晚年的寄家之地,他在这里生活了将近六年,直至逝世。
刘长卿是中唐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国运民瘼的关切和忧虑。他的写景诗清赡闲雅,寄托遥深,余韵悠然,为人们所称道。其中尤以五言诗轻园纯熟,气韵流动,最受人们赞赏,被誉为“五言长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刘长卿是河北河间人,从小即富才名,青年时期曾是年轻举子中的领袖人物。但他命运不济,长时间屡试不第,知道三十二岁时才中进士。与之相应的是他的官运亦复不佳,曾经遭人诬陷,两次贬谪,甚至被系入狱。到了五十五岁时终于被任命为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相当于今天一个地级市的最高行政长官,职务不能算低了。然而,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节度使们专横跋扈,经常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刘长卿的州府即被一个名叫李希烈的军阀和他的部下霸占,使他无法行使职权,成了空架子。最后,由于李希烈的反叛,到任没两年的刘长卿莫名其妙地被迫失去了职位。诗人身心交瘁,只好从随州避地江南,在经过一番比较之后,六十岁的诗人最终选择了扬州,并把古运河旁的半逻作为自己的居家之地。
刘长卿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浙江湖州的崔真甫,小女儿嫁给扬州人李穆。李穆是个才子,而且还是个诗人,翁婿经常唱和,《全唐诗》里有几首他们之间的唱和诗,翁婿相处得很好。李穆的家就在半逻。李穆在刘长卿五十六岁的时候,到随州娶了诗人的小女儿回扬。谁知第二年,刘长卿即失去了随州刺史的职务,到江南丹阳溧阳一带从事朝廷任命的临时工作。在去江南之前,诗人抽空到扬州半逻村看望李穆夫妇,并在半逻生活了一些日子,正是这段时光,使他对泰安这块地方,特别是半逻的美妙环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一年正好是建中四年(783)的初春,新年刚刚过后,半逻已经充满春天的气息,浓密的树林里群莺争飞,到处是此起彼落的莺啼。刘长卿这几天身心极为愉快,失去职务的烦忧已被父女相聚的亲情和此地清新美好的田园风光所排解。他乘着一条小船沿着古运河漫无目的地闲游,意在寻找灵感写几首好诗。半逻的春天是水乡的春天,柳树已经摇漾起鹅黄的翠缕,柳树间夹杂着众多梅树,粉红而娇艳的梅花正在怒放,梅柳红黄相间,浓艳一片,一直伸向远方。偶尔有一两只漂亮的翠鸟含着小鱼从水面掠过。在春阳的照耀和微风的吹佛下,诗人已入忘我之境,忽然他闻到一股幽微的.香气,原来是一阵花瓣如雪片似地扑入船中,有的还飞到他脸上。那落在水上的花片,正随着初泛的明镜的春水打着转转,向西流去,如一条长长的彩锦,在水面上浮动。诗人为之神往,他听任小船随着水流漂浮,跟着落花一同远去,像桃花源中的渔人,忘记了路的远近。也不知飘了多少时间,只见河水带着花片转了一个大湾,小船由西折而南下,一座寺庙的红墙闪现在眼前,那正是禅智寺,有钟磬的乐音缭绕于空际。诗人不知不觉已到了湾头。仿佛在梦幻和仙境中旅游一般,此情此景久久浮现于脑际,渐渐孕育成了美妙的诗句,只是诗人还没有及时写出来罢了。
几天后,刘长卿离开了扬州回到江南。到扬州定居的念头已油然而生,而且越来越强烈,倘若不是从生计和王命来考虑,他也许就此留下了。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刘长卿的两个女婿分别从湖州和扬州去溧阳看望他,他们在丈人家里度过了一个欢快的春节,节后崔真甫将随李穆到扬州旅游。在饯别的酒宴上,诗人乘着酒兴,写诗为两个女婿送行,一年来思念扬州的眷恋之情终于化为美妙的诗句从心底喷薄而出,他将他乘舟从半逻村漫游茱萸湾的难忘情景再现于笔端,诗人不假雕饰,纯用白描,一挥而就,于是我们读到了在唐人诗歌中从未出现过的茱萸湾这个地名,还有名不见经传,至今叫许多注家困惑,弄不懂是形容还是地名的半逻。这组诗共四首,题名叫《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今录前二首如下:
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
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
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前一首写诗人送两个女婿至扬州,正值初春,江南山地下的泉流已化作涧水从地表潺潺流出,渡口边的梅花已经开放,扬州的气候和江南相似,此刻该是春草萌发,梅花争放,一片盎然生机之时,崔真甫作为客人北去扬州,这将是一次多么愉快而令人羡慕的旅行啊!第二首,诗人把他去年在茱萸湾泛舟的场景用寥寥二十字浓缩,使我们如见一幅诗人茱萸湾初春放舟的美丽画面,充溢着诗人对半逻和茱萸湾的一腔挚爱。茱萸湾和半逻从此生光添彩,为人们所想往,成为咏扬州,特别是茱萸湾和泰安镇的名篇。
使刘长卿深感高兴的是,就在写了这组诗不久,刘长卿原先的上司和朋友杜亚调任淮南节度使,成为扬州所属淮南道七洲郡的一方大员,他深知刘长卿的才干,而诗人也想去扬州任职,机缘如此之巧,机会实在难得,刘长卿当然不会放过。诗人乃于贞元元年(785)的秋天入淮南幕府,成了杜亚麾下的一名高级幕僚。诗人此时正好六十岁,能够在扬州安度晚年,且有女儿女婿为伴,在半逻筑几间朴素的房舍,公余之暇以诗酒自娱,同鱼鸟为侣,作为一个命运多舛,经常漂泊的诗人,晚年诸事这般顺遂,他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
当然诗人没有闲着,有如此闲适的环境和安宁的生活条件,诗人的诗情又一次高涨,他又写了不少诗,诗人的技巧更为娴熟,诗句也更为凝练幽健。在这其间,他有一首题作《茱萸湾北答崔载华问》的诗篇,那是诗人回答一位远方朋友关于扬州隋代故宫的现存情况的诗,诗题中注明写作地点为茱萸湾之北,毫无疑问,那正是他在半逻村家居时的作品。诗人终于在泰安的半逻找到了晚年的最佳归宿。半逻也因为有这样一位诗人曾经在这里寄居,而为人们所怀念。
如今半逻的地名虽已不再使用,诗人当年家居的村落,却仍在泰安境内,这儿的刘家庄和李家庄的村民,据说就是刘长卿和他女婿李穆的后裔。尽管岁月已流逝了一千二百余年,今日寻访当年诗人的足迹,品味那浓郁的诗意,仍然令人流连逡巡。
★ 听寓言故事
★ 听成语故事
★ “听”论
★ 作文 听
★ 听党课
★ 听睡前故事
★ 听英语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