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成功创业应该依靠的是什么(共含4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R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告诉他们,说服投资人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创业,快速发展,然后实话实说;接下来他们问,那该怎么快速发展?他们又想知道“技巧”,我们只能告诉他们:最好方式,就是做点人们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创业者总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原因,我认为就是他们总在找“技巧”。
所以,接下来我想讲的创业反直觉第三点:创业中,“游戏”那一套东西行不通。如果你是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游戏可能还有点用,比如通过巴结一个正确的人,制造自己富有生产力的假象,但创业,这些都没用。没有老板可以欺骗,只有用户,而所有用户,只在意你产品是不是他们需要。
创业和物理学一样不近人情,你必须做点人们想要的东西;而且你有多成功,只取决你在满足用户这件事上,做到了什么程度。
危险的是,“造假”这种东西,一些程度上,能对投资者起作用,如果你非常擅长伪装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你能愚弄投资者至少一轮融资,甚至有可能是两轮。但这一点意义也没,这样的公司注定失败,而所有你做的事,也只是浪费自己时间而已。
所以停止找“技巧”。和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创业也有捷径,但这种捷径,比起真正重要的问题差得太远。一个对融资一无所知、但用户很喜欢他做出来东西的创业者,比那种知道书上写的所有“技巧”、但用户反应平平的创业者,更容易得到融资。更重要的是,那个做出用户喜欢东西的创业者,他在融资后,将依然成功。
其实,知道创业里“游戏”那套东西不管用,这事还是挺让人兴奋的。想想看:世上居然有这么个地方,只要你干得漂亮,你就能赢。如果我在大学里能意识到世上还有些地方,游戏系统不管用,或作用会弱,我将非常开心。我觉得你在考虑自己将来时,理解这种“差异性”非常重要:你在哪种类型的工作中能赢?以及,你喜欢通过哪种方式赢?
全心投入
反直觉第四点:创业需要全心投入。如果你开始创业,它会接管你整个生活到一种你无法想象的程度。甚至如果创业成功,它会长时间占据你生活:至少几年,可能是十年,也可能,是你接下来整个职业生涯。所以,这是实打实的机会成本。
拉里.佩奇似乎有个令人羡慕的工作,但他也有不值得羡慕的一面。基本上,他在 25 岁时,就很少有时间停下喘口气。谷歌帝国每天都有大量狗屎一样的事发生,并且只有 CEO 才能解决,而佩奇作为 CEO,他必须解决,哪怕只是用一个礼拜时间去度假,他就会积累整整一周的工作。而且,他还得忍受不能抱怨:一方面,作为老大,他不能流露任何恐惧或软弱的一面;另一面,一个亿万富翁抱怨自己生活困难,绝对得不到任何同情。成功创业者的难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YC 投资了几家成功公司,创始人感觉都一样,事情从不会变得更容易,只是面对的问题在发生变化,焦虑总量永远不会减少,即使变化,也只会变得更多。
许多学生对创业有兴趣,觉得还在读大学时就该去创业。而大学在想什么呢?跟着潮流走,以确保学生能得到很好的知识供给。那么,学校到底能不能教学生这些东西?答案是肯定,也是否定。
学校能教你一些关于创业的东西,但上面我说过了,这些东西不是你需要知道的。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用户的需求,而这些东西,得你真的开了公司才能了解。所以创业是实践出真知,因此,在大学期间创业几乎不可能,因为创业会占据你全部生活,如果你真的开始了,你就不再是个学生,你可能还是个名义上的“学生”,但基本上,你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两个角色。
鉴于这种二分法,现在是选择学业还是创业?我的答案是:别在大学里创业。其实,如何开始创业,只是一个更大问题的一部分,这个更大问题是:如何拥有一个好的生活。虽然对很多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创业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 20 多岁,不是开始创业的最佳时机,创业就是个野蛮的“快速深度”挖掘过程,而大多数人,20 多岁时还在有关“广度”的勘探阶段。
事实上,你 20 多岁时可以做些很多这个年龄前或年龄后不能做的事,比如一时兴起投入一个项目,或是来一场没截止时间的超低成本旅行。对胸无大志的人,这种事可能是可怕的“失败”,但对那些雄心勃勃的人来说,这种探究的价值本身无可比拟。如果你在 20 岁时开始创业并成功,你要知道,你再也不会做这些事了,扎克伯格虽然能做大部分人不能做的事,但他将永远无法像个“流浪汉”那样身处国外。
这个问题上,甚至谈不到取舍。如果 20 岁时没创业,你没损失任何东西,因为等一段时间,你更有可能成功。而在一些不太可能的案例里,你正处 20 多岁,其中一个项目像Facebook 那样已经腾飞,你面临是否要继续运营的选择,那这时候的合理选择,就是继续,但项目起飞原因,通常是创业者让它起飞的,20 岁时做这样的事是没必要地愚蠢。
尝试去做
那么如果创业太难,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我要说的反直觉第五点:你不知道。
目前为止,生活可能已经给你关于一些愿景问题的答案,比如:你想成为一个数学家,或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但除非你已有的生活,已经足够奇怪丰富多彩,否则,你还不能知道创业者经历的生活。创业将在各个方面很大程度改变你,所以你要努力评估的,不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你将“成长”为什么样子,以及是否能做到?
过去 9 年,我的工作,就是一直在评估人是否具备成功创业者需要的素质。我发现,可能很容易就能知道某些人聪明与否,但艰难的部分在于:要如何评估这些创业者会有多坚强,及具备多大的野心。作为一个专家,我对此事的了解程度,也不多,事实上我已经学会:在什么样的创业公司会变成明星这件事上,保持完全开放心态。
创业者最初的态度,和他公司能做得多好,没有太多相关性。我知道的类似例子,还有关于军队,趾高气扬吹嘘自大的新兵,不见得比性格安静的士兵更有毅力,而且这很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军队采用的测试内容,与他们之前的生活如此不同。
如果你对开始创业感到恐惧,那就不要开始。但如果你只是不确定,那唯一方式就是试一试,只不过不是现在。
创业点子
那么如果你已决定有天要创业,现在你该在学校里学些什么?最初的两个必备要素是:一个创业点子,和一个联合创始人。这和我要说的第六点反直觉有关,即获取创业点子的路径,肯定不是去努力思考创业点子。
简单说,如果你刻意思考,你想出来的点子不但不好,而且还可能很合理。这就意味:在你意识到这是个坏想法前,你会在它身上浪费很多时间。
如果你希望想出好的创业想法,那就后退一步,不要刻意去想。事实上,当你不经意想到一个好点子,你甚至都不会意识到,它可以用来创业。苹果、雅虎、谷歌和 Facebook 都是这样开始的,最开始,只是个副业项目,而非可以将其发展为公司。最好的创业几乎都这样,因为那些好想法如此与众不同,使得你的理智,拒绝将其作为创业想法。
好了,现在你如何把你的无意识想法变成创业点子?(1)学习与重要问题相关的知识(2)致力你感兴趣的问题(3)和你喜欢并敬佩的人一起工作。而第三部分,就是如何在具备想法同时,得到一个联合创始人。
其实我第一次写这段话时,写的不是“学习与重要问题相关的知识”,而是“在某些技术领域做到优秀”。但这个描述,虽然够,但还太窄。
什么是 Brian Chesky 和 Joe Gebbia 特别之处?不是因为他们在技术领域是专家,事实上,他们同时在设计方面也很好,并且也许更重要的,他们在组织人和让项目发生方面,也做得很好。所以,你不必只在技术领域孜孜以求,只要你致力“问题需求”的工作能足够延展。
这里一个核心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在做的事,是真正的那个东西?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但我想:真正的问题通常是有趣的,在意义判断这件事上,我总是自我放纵,我倾向做一些有趣的事,即使这些东西,没人在乎(事实上,尤其是没人在乎时)。这点上,我相当放任自己,而且我发现,很难让我去做那种很无聊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可能很重要。
而在我决定开始致力有趣的工作后,我的生活,就被接踵而至的工作填满。接下来会发生的是,你会发现:从世俗的角度,这些工作也有用。我在 YC 工作,是出于兴趣,所以我内心可以为我指明方向,但我其实,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也许,当我对这个问题思考更多时,我可以给出一个较好答案,现在我能给的最好建议是:如果你真对一件事很感兴趣,那就积极投入。大力纵容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是准备创业的最好方式,事实上,也许这也是最好的去生活的方式。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有趣”?我不能在一般意义上解释这个问题,但可以说它们的共同点。如果你认为:科技是种像是什么不规则的东西在蔓延,那么在边缘移动的每个点,它就代表一个有趣问题。所以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较好创业点子的方法是:让你自己处于科技领域前沿,就像 Paul Buchheit 说的:让你自己“活在未来”。当你到达这样的境界,那些对别人来说非常有预见性的想法,对你来说,根本就显而易见。你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创业想法”,但你会知道:这些东西应该存在。比如 90 年代中期,我有个朋友是哈佛大学生,他写出了自己的 IP 语音软件。他最初做这个,从没想过创业,也没试图把它变成公司,他这么做,只是为与远在台湾的女友通话,而不要支付长途话费,而因为他是网络专家,把声音转成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送,基本对他来说显而易见。除了和女友通话,他没用这个软件干过其他事,但这恰恰是,开始创业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想在大学毕业后创业,你在大学里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强大的东西。如果你有真正的好奇心,基本上,好奇心自然会引你到达那里,你只需跟着感觉走就行。创业真正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领域里的专业知识,要成为拉里.佩奇,是先成为搜索专家,而要成为搜索专家,是在巨大好奇心驱动下实现,这里没什么居心叵测或心怀鬼胎的东西。
这就是我给立志于创业的年轻人的建议,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学习。
提要:事实上,年轻创业者一个最常见错误,就是不够相信自己对“人”的直觉,他们总是和看上去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心怀疑虑的人合作,等到后来事情闹大,他们说:“我早就知道这人不太对劲,但他看上去太厉害,所以我就忽略掉内心感觉。”
创业公司都非常反直觉,我不清楚其中原因,可能因为创业有关的知识,还没渗入到我们文化。但不管原因为何,开始创业,就意味你不能总相信你的直觉。现在,我开始说第一部分,如果你准备自己创业,需要记住哪些事。
反直觉
创业是件很奇怪的事,如果相信直觉,你会犯很多错。做 YC 时,我曾开玩笑:我的职责,就是提醒创业者将忽视的事。情况也如此,我们提醒了一批又一批创业者,但他们总是忽略,接着回过头说:当初我听了你们建议就好了。
创业里很多事与你直觉相悖,听上去好像是错,但“创业反直觉”的第一件事,就是:创业者在对“人”的直觉方面,可以相信自己直觉。
事实上,年轻创业者一个最常见错误,就是不够相信自己对“人”的直觉,他们总是和看上去让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心怀疑虑的人合作,等到后来事情闹大,他们说:“我早就知道这人不太对劲,但他看上去太厉害,所以我就忽略掉内心感觉。”
如果你打算和以下任何人合作,无论这个人是作为你的联合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或收购方,如果你有疑虑,就相信自己直觉。如果你觉得某人很滑头、虚假或像个混蛋,不要忽略这种感觉。看人方面,可以自我放纵点,和那些你真正喜欢或已认识时间足够久可以确定你喜欢他们的人一起工作。
专业知识
第二个反直觉的点:创业者是否知道大量创业知识不重要。一个公司成功与否,与创始人是否是创业领域专家无关。成功,只取决于你是否在自己领域的用户方面成为专家,并解决用户问题。扎克伯格不是因为他是创业方面行家而成功,他成功,是因为他在理解他的用户方面做得很好。
所以如果你啥也不知道,比如怎么拿天使,也没什么大问题。这种事你需要时,自然就可以学,然后做完就忘掉它。
事实上,我担心学习了解关于创业结构的大量细节不仅没必要,而且有可能很危险。如果我遇到一个大学生,他对“可转债协议”(Convertible Notes)和“雇员协议”等一系列东西非常了解,我不会认为这是个同龄中的佼佼者。
相反,我脑中警报会响起,因为没经验的创业者,常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按步骤创业。他们编造一些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想法,以一个好的价格融资,然后租个很酷的办公室,雇佣一帮人,但忙完所有步骤后,突然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件最本质的事,那就是:做点人们想要的东西。
游戏
年轻创业者经常通过系列“动作”,来开始创业,因为他们的生活,一直在被训练这么做。想想看,你进入大学前,被要求做些什么,我不是在以这种方式攻击教育体系,但当你被教导一些东西,并衡量它的表现,这里会有一定量的“虚假”存在。
我承认:我在大学也这么干过。有些考试,我研究方式,不是去掌握课上教的那些东西,而是花时间去列一个潜在试题清单,然后搞出答案。当我走进考场,我就在好奇:到底哪些问题将被验证出现。这就像是场“游戏”。
当整个生活都被这样训练,演出诸如此类的创业游戏,也不奇怪。年轻创业者启动创业的第一个冲动,就是努力找到一个新游戏“技巧”,而由于融资,很明显已成为衡量创业公司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另一个经典小白错误),他们总想知道:怎么搞定投资人的技巧。
“女人如何做老板?”这是身边的朋友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本身有些抵触心理,我并不太赞同这种社会眼光的分法,老板就是老板,不应该什么事情都牵扯到性别上来。但虽说如此,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潜移默化、业已成规的二元体系。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男性的企业家,我们总会称呼他为“著名企业家XXX”,而对于一个女性企业家来说,我们则习惯称呼她为“著名女企业家XXX”,好像“企业家”一词本身就包含了“他是个男性”的意思,同样的命名规则也可见于“总裁”、“总统”、“经理”等等。这一点让人感到非常的不服气,我觉得,“老板”绝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同样可以做好老板。那么,女人究竟如何才能做好老板呢?
进突破行不的局限
这是女人做老板要突破的第一关,要突破这一点不算容易。“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存活了上千年,根深蒂固,不易根除。虽然进入现代社会后,在男人们心中,“男女平等”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强烈,但女人本身是否能够打破这一局限,反倒成了问题的关键。在“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开始出现,那就是社会对于女人过度的让步和呵护,让女人从狂风骤雨中的弱者再次成为了温室中的弱者。渐渐的,女人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可以轻轻松松、毫无作为地走完一生,男人们在外打拼,自己逛街购物,仿佛这才是一种尊贵的体现。
有太多的女人,被安逸磨掉了棱角,被懒惰侵蚀了梦想。“男女平等”不只是男人的问题,更是女人的问题,如果思想不转变,平等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此,在创业开始前,女人先要甩掉这个思想上的包袱,不要让自己的偏见把自己先限制住,当你自信、光彩照人地走在人前时,你会发现,原来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你对自己的态度,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天生的领导性格
女人天生的三个性格特点,恰好是一名出色领导需要具备的。
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最起码的三种素质是:执着、宽容和时时地反思。
先说执着,如果我说女人比男人更执着,我想不会有人反对,不说别的,单看女人对于爱情的态度,就能清楚地看到,女人更为专一、更为坚定,一旦认准就轻易不会改变,这一点用在事业上就是执着,就是对于认定的事业的忠诚。
再说宽容,这一点更好解释,一般的男性,在略有成就后总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我膨胀中,更有甚者则会发展成唯我独尊、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话。而女人在这一点又有着优势,在这个社会中,女人是相对的弱者,而弱者会有一种近乎天生的谦卑,她不会轻易的认为自己比别人有什么了不起,而且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她也会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尊重,这让女人有能力成为一个谦逊的倾听者、一个宽容的领导者。
最后说反思,其实道理和“宽容”是一样的,成功男人的自负会让他失去反思的能力,从而在一个错误中越陷越深,而女人则会耐心的聆听、反思,善于调整与修正,其实在创业路上,比较的不一定是做了多少对的事情,而是看谁少犯错,细致的女性在这点上也很有优势。所以我认为,女性同样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领导者,并且这种可能性一点也不比男人低。
进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这是很多女人都非常欠缺的一点,不善于投资脖子以上的部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具备两种素质,一个是“术”,一个是“道”,缺一不可。“术”指的是一些基本技能,比如计算机操作、各类技能、沟通能力、执行力等;而“道”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素质,它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看待世界、处理世事的方法,是一种源自意识的眼光与境界。“术”容易得到,而“道”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领悟。
那么“道”来自哪里?就来自那些被人类称为经典的书籍中,就来自那些智慧先师的讲述中,而通往“道”的过程,则需要你具备超常的领悟力,“道”来自书本,更来自于你心中的顿悟,此所谓“悟道”。
如果你有着非常出色的“术”,那么你或许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工程师或技术总监,如果你有“术”更有“道”,那么你绝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企业家,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悟道难,难于上青天”,它需要你博览群书,需要你遍访名人,需要你思考不止,需要你求问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人不能只专注于“术”,那会让一个人变得世故而善于钻营或者迂腐而失掉本性;而“道”则会帮你把持住一股真气,回到心中那个本来的面目,坦荡一生,聪慧一世。
女人做老板并不比男人做老板更难,当然也不会更容易。我们都不过是上帝面前的学徒,走在各自奋斗的路上,梦想着通往永恒。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我仍在路上,希望就不会熄灭。
就读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建贵,专业是工商管理,他从当初缺乏经验、缺乏人脉、缺乏资本的“小白”,到现今拥有水吧、快餐食品店和培训学校多项经营、年收入300万元的“校园达人”,经媒体报道后,张建贵在重庆各大高校人气飙升。“校园创业达人”、“励志哥”……各种头衔纷至沓来。
今年和前几年一样,同样被贴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以至于说到就业总让毕业生感叹“人艰不拆”。然而,像张建贵这样不愿去挤就业独木桥的学生,成为众多学子艳羡的对象。
校园创业应该怎么创才成功?作为亲历者,12月18日,张建贵向记者亲述他的创业经历和故事,记者总结了最核心的七条干货:苦难的“钉子思维”、遍处觅食的嗅觉、时刻为自己创造逆境、“义务猎头”拉来的朋友圈、囊中仅有68元钱仍在坚持、名人传记是最好的老师、校园刮起的“募捐风暴”,现分享之,请诸位自行思考。
干货一:苦难中的“钉子思维”
作为一位来自贵州遵义“犄角旮旯”的张建贵,父母长期以农为生,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从小过惯了穷日子,吃过不少苦。
小学时,每天他要跟二哥往返6个小时,走上好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因家里穷,屡次因交不起学费,被赶出教室,甚至家里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揭不开锅。
没雨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小时的困难日子让他炼就了一种独特的“钉子思维”的赚钱之道。“在合法的前提下,我就如同一根钉子,哪里有能赚钱的空,就往哪里钻。”张建贵告诉记者,他比同龄人更渴望赚钱,更渴望成功。
五年级时,小建贵开始和同学批发冰棍、雪糕等冷饮到他们的小镇上卖。“每一根冰棍进价一毛钱,卖三毛钱,每根雪糕进价三毛钱,卖五毛钱。”他回忆那段经历说,从家到镇上每天往返要走4小时的山路,但意识到“自己能赚钱了”很开心,“小孩子的快乐总是那么简单”。
他从小学就开始近视,上课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一直想买一副眼镜,但因为家庭拮据,父母答应他“说好了的眼镜”一直悬而未决。终于等到初二的时候,张建贵答应替舅舅带一个星期的表妹。结束时,舅舅给了他300元钱。钱一到手,他就径直走向眼镜店,为自己添置了一副眼镜,以至于好几天都处于“自嗨”状态。
20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南大学。入校前的暑假,张建贵在老家遵义培训学校做兼职赚了4000元。8月,他带着这笔4000元的学费孑然一身来到学校。
以上故事像很多的传奇人物传记一样,是以困难的童年作为开头。这一切皆在昭示,张建贵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
商界点评:当苦难来访时,有些人跟着一飞冲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不是每一个人的成功都要靠苦难来激进,可张建贵在苦难中磨炼出的“钉子思维”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不满足现状、敢于拼搏,想要成功的人来说,苦难绝对是一笔用之不竭的财富。
干货二:遍处觅食的嗅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一个“农民之子“,来到陌生的重庆,高高矗立的大楼、绚丽的霓虹灯让张建贵有点目眩,有点好奇。他暗自给自己鼓气——活出一个人样来。
进入大学不久,他就开始“觅商机”。他发现,大学生普遍的宅寝现象:打游戏,看电影,看书,除了上课和一日三餐,几乎都不愿出去。意识到这点,他的第一份兼职应运而生,就是晚上在宿舍楼卖包子。“从校园小吃街批发包子,运到寝室卖,一晚上就卖一两个小时,平均每天能赚五六十元钱。”他说。
第一份兼职因为宿管的介入而终止。他开始寻觅其他商机。卖棉絮、卖电话卡、带旅游团、成立广告工作室、开培训班、开水吧、开快餐店……他总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商机,发现赚钱的项目。大学四年,他尝试了多种兼职,多种创业,也体验了“百味人生”。
大二新生入学之际,张建贵开始谋划成立一个“重庆一日游”的小团队,目标市场就盯着新来的家长和学生。他和他的小伙伴硬是拉到50名家长和学生参加了重庆一日游的旅游团。他身兼领队、导游,带团去逛了一趟解放碑、朝天门等地。
大二上学期,张建贵萌生了开实体店的想法。他和同学邹阳商议,在学校南区美食城开了一家名叫“创意广告“的工作室,各出一半资金。当时,他找同学东拼西凑借来6000元,租房子、购买机器,三天“创艺广告”就正式开业。本项目没赚到什么钱,但却让他汲取到很多经验。
大二下期,张建贵找到同学李明慧,共同在重庆垫江创办了培训学校,并组建了80余人的师资团队,最多的时候在重庆各区县成立了十二个分校,培训学校让张建贵累计赚到7万元。
大三,他利用之前开培训学校赚到的7万元,再加上之前的一些积存,和同学雷根共同投资30万在西南大学南区美食城开了一家名叫“水滴石”的水吧,每月的营业收入达到10万元。
今年年初,张建贵又和两个同学投资了35万,在杏园美食街开了一个快餐超市,月营业收入达到15万。现今,他又在四川资阳投资了一个培训学校,累计投入40万余元。
★ 作文依靠勤奋成功
★ 依靠 作文
★ 成功创业六大因素
★ 创业成功故事案例
★ 90创业成功案例
★ 成功创业人物故事
★ 没钱如何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