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SDSAD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SDSA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

篇1: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

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

K12评论     -04-04     K12网友 Peter

中学生周晓旭死了,14岁的孩子,竟然死于“压力太大,劳累过度”。压力从何而来?为什么劳累?是应试教育压力,孩子梦中都担心的无穷的考试/排名。但据说还有所谓的“素质教育”的压力,各项活动都要拿金牌奖状。这是素质教育吗?这是变了相、扩大了的应试教育,把语数外政史地方面的应试扩大到什么弹琴书法而已。我们过分注重考试排名,太急功近利,往往事与愿违。种种考试排名,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光了孩子们的时间精力,最后葬送了孩子。

过分强调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必然会损害其他方面,因而损害整体。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这样走极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使孩子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是和谐的教育,首先是健康,身心健康。我们注意到了吗?我们看看真正懂教育的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当然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他们始终注意学生的和谐发展--特别是注意到我们搞应试教育甚至搞所谓的“素质教育”时忽视或不屑一顾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如控制学习时间。举世闻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和家长要竭力做到使学生在课桌上的学习和家里在桌上做作业的时间,一年级不超过两小时,二年级不超过两个半小时,三年级不超过三小时,四年级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四个半小时,七到十年级不超过五个半小时。”(真难以想象,我们要多少小时?我们肯定要喊:这哪行啊?这还能考重点啊?)

再看睡眠。他谈到:要保证“7-12岁儿童睡眠10小时,学龄中晚期睡眠8-8.5小时。其40-45%分配在午夜12点前。”--苏氏是“根据30年的细心观察得出的结论”,他反复向家长们强调睡眠少的危害--危害健康也影响学习。(我们奇怪:教育家还研究睡觉?苏氏可能更奇怪:不研究孩子睡觉还叫教育、教育家、素质教育?)

还有活动,玩。他指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5-7!我们多少小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苏氏的帕夫雷什学校一直上半天课,600多学生,有120多各类活动小组每天下午进行学生热爱的文体科技兴趣活动。(我们是越来越多的强化班封闭式!)

还有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家务,公益劳动和工作。“我校学生从进校的最初日子就从事体力劳动……学龄中晚期的'户外劳动每天达两三个小时。”(我们呢?据报上讲是世界最少之一。)

那是外国,不合中国国情?五十多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大声呼吁:“在现状下,尤需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点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还是在背道而驰呢?我们一直讲学习陶行知,为什么不实行这六大解放?

不给孩子自由,剥夺他们的睡眠活动劳动的时间,是什么教育?谈得上是素质教育吗?那是对孩子的摧残!觉都不让孩子们睡好,不是摧残是什么?能说得过去吗?

只有全局(孩子的整体发展)在胸,才能投下好棋子,才能搞好素质教育。

如果有学校说办得好,或者说素质教育搞得好,我想我们首先应该问:你们的学生们睡眠充分吗?玩得开心吗?享受到劳动的愉快吗?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吗?如果有一项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一票否决。

我们对教育科学研究太少。或者凭某种愿望,或者迫于压力,拼命要孩子学这学那,结果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越是“听话的好孩子”心理压力越大,疲于奔命,身体越来越弱以至于崩溃、周晓旭只是许多例子中的又一个(人们会悔恨交加而又悔之莫及:我们不要什么100分第一名金牌十佳了……我们要孩子!)如果不认真吸取教训,还会有多少类似的情况发生呢?

我们都说爱孩子,许诺给孩子幸福。我们现在的条件不是很差嘛,有的地方已经是小康了。可是因为思想上的偏颇,我们没有保护好孩子,连让孩子好好睡个觉都做不到,连让孩子痛快玩玩都不行,有意无意地榨干他们所有的时间,非把孩子一个个弄成近视眼豆芽菜神经衰弱甚至……我们成人没有尽到责任啊!我们枉为家长,羞为老师,愧为校长,教育某长是怎么当的?

应该猛醒,应该行动了。提出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经好些年了,可往往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喊口号贴标签搞花架子却没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变本加厉到了登峰造极)。我们要实在的,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先让他们多睡点好觉,多玩玩,多享受劳动的乐趣……

救救孩子!这也是救我们自己,救我们这个民族。

篇2:如何给孩子自由

孩子的自由是在家庭规则、家庭秩序和安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对照老师讲的六大自由对比孩子平时的自由。

1.让孩子的头脑获得自由

爸爸平时比较注意给头脑的自由的,从他上学期起我们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只要求把老师要求写认真专注完成即行。凡事比较喜欢 问为什么?对于问的问题不管是我们看来是不是幼稚的问题,我们都很认真听他讲,很郑重的回答他的提问。对于我们不会的告诉他爸爸妈 妈也不会,但我们告诉一起看书找答案,所以现在一遇到问题就会说赶紧去看书找答案。

2.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获得双手获得自由

这一点我们平时也比较注意培养,从小只要是和姐姐喜欢干的我们从不阻拦,有时爸爸对给于和姐姐双手的自由都有点过,小时候喜欢拿着笔画画,经常会在墙上画,我要制止,爸爸说“墙脏了可以重新涂,孩子的培养过了这点就回不来了。”其实爸爸的这点我一直是不赞同的,这其实是有点纵容了。平时应该引导孩子画画要在纸上画,这是从前没制定家庭规则的结果。

3.给孩子嘴巴的自由

姐姐和从小都喜欢说话,喜欢听故事,他们在家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前提是不许说脏话怪话。

4.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自由

爸爸这点做的是值得表扬的,只要爸爸有空,星期六星期天都是爸爸带他出去爬山,去海边(我们这里靠海、靠山)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爸爸最近还带玩他自己小时候玩的拱铁环。每年都带他们外地出去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5.给于孩子时间的自由

这点在写作业上原来做的不好,原来我喜欢让他们在我规定的时间写作业,有时侯孩子在我规定的时间段不想写我也不通融,认为这是培养学习习惯。通过学习我才明白要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学习时间,自从前一阵给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自己做时间的主人,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提高,干事的热情也提高,我也从天天催写作业中解放出来。

6.给于孩子充分的民主生活

这点本来做的也不好,前一阵要去学写字,我送他去了几次,路途太远,我带有暗示性与他商量不去学了,爸爸为此批评我,说我嘴上是与商量不去学,其实话语就是不让孩子去,说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让他去,路途远点我们家长自己克服。现在是只要说要做的事,只是在家庭规则、家庭秩序和安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我都让他做,哪怕这事他做错了,我也不反对,只是与他分析错的原因及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现在我还让孩子参与到我们家庭生活中,比如我们家要添置东西,我们都会让他参与进来,培养他的家庭责任感。昨天我送上学前发现2个红领巾脏了,我说我们去重新买一个好不好,结果说他认为重买一个浪费钱,把现有的两个洗一洗就行了,孩子说的用道理我自然接受孩子的建议。

在以后的孩子教育过程中,我要遵循这些原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篇3:《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很多朋友告诉我,教育丛书里育儿手记类书籍最好读,读起来既亲切有共鸣,又生活化不费脑力。看小巫的书总是充满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刚刚度过母乳喂养的艰难期,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虽然我自己已是一个有八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但面对一个如此幼小而又可爱的孩子,我还是觉得责任重大,真的不希望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害了孩子,这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想法吧。

《给孩子自由》给了我很多启示,在具体事例方面,比如我的宝宝在与小朋友接触中,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受到别人攻击时,也不会还手。说心理话,孩子挨打我不心疼的,因为小孩子总是要在这样的事情中成长起来的,但我很怕孩子这样是懦弱的表现。小巫提到了这个事情,也给出了明确的解答,让我很是安心。

另外,不威胁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从对我宝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效果。

小巫的这本新书《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手记》就是育儿手记,果然,亲切有共鸣而生活化,文中讲述的经历几乎是任何1~3岁半的幼儿的家长都会遇到的日常状况:是不是坚持母乳喂养?训练大小便、社交能力培养、自由与规则的建立、保姆的寻找与培训、语言教育、就医经历、选择幼儿园、女孩和男孩不一样的养育特性、携子旅游等等,每每读到会心处,必狂笑,想起自己也有过的种种故事及尴尬,但这本书又不是那种读完后仅获得安慰和认同感的普通育儿手记,身为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的小巫,在自己的育儿实践记录中,加入了教育学理论的阐述和自己的反思,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成长,又研习西方教育理论精髓的独一无二的作者视角,造就了这本书深刻而精辟独到的立论,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巫的这本书恰好引着读者去思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之后隐藏着的教育问题,给大家一个东西方教育理念冲撞与对比下的全面的思考视角,鼓励每位家长在孩子的人之初,就思考出自己的教育大方针,指导着今后的各个阶段,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具体实施教育计划。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本书不仅读来有趣,而且引人入胜。

篇4:《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

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

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篇5:《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

篇6: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

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

我们家附近有不少小学,这个时间应该是放暑假了,可是每天能看到好多孩子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好多爸爸妈妈给孩子报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也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而是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想法去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的.压力。

我认为这是不尊重孩子,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想想,孩子虽然是孩子,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识。他们清楚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是做爸爸妈妈根本就不会为孩子想这些,说强迫,也不为过。再想想,为什么上学会有寒假、暑假啊?那当然是为了让孩子们歇歇,休息休息。

当然做爸爸妈妈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限制孩子的兴趣,就是打击了他的自尊。放假了,孩子们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吧!孩子也有自由的。

篇7: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首先说说,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三岁男孩的母亲

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

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

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

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

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

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

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

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给孩子自由,其实是我读的小巫的第二本书。

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平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

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

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

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

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

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

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

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我衷心感谢小巫的系列育儿书籍!

给孩子一点点自由作文500字

《解放孩子的潜能》读后感

教育札记心得体会:怎样给孩子自由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教育随笔

给孩子表扬信

给孩子评语

给孩子祝福语

培养孩子自由观念的的家庭教育

不带孩子自由了的说说

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素质教育: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