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教育随笔(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丫架子熬白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教育随笔
昨天下午的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选择了喜欢的区域开始活动了,我在巡回指导。“实验室”的孩子们已经通过努力探索、操作,小灯泡亮了起来,益智区的孩子正在玩着登山棋,美工区的孩子们折的小花也已经成型,有的孩子还添画了其他景物,孩子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姐姐,姐姐”张蕾蕾在编织区编了一个大苹果,只见她兴奋的拿着自己的大苹果朝着张蓓蓓叫起来。张蓓蓓和张蕾蕾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张蓓蓓在“实验室”,张蕾蕾在美工区,张蕾蕾在美工区编了一个大苹果想让姐姐分享一下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时张蓓蓓也听到妹妹的叫声,看到妹妹举着编好的大苹果,她也把自己做好的实验成果举起来,姐妹俩来了个空中展示。看到这儿,我说:“蕾蕾,你可以过去让姐姐看看,也可以看看姐姐的实验。”蕾蕾高兴的拿着自己编的大苹果,走到张蓓蓓那儿,高兴地和姐姐交流着。
“孩子们,如果你的作品已经完成,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分享一下。”我适时引导着。孩子们听到我的.话后,开始下位互动起来,虽然看起来很乱,但我认为让孩子之间学会分享,分享别人的喜悦,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是孩子们区域活动的一部分。
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吧,不要总是让孩子们有条不紊的很有秩序的去干自己的事情,不要总是板板正正的规定孩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互动起来,孩子们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快乐,那是别人教不会的,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给孩子更多的支配权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户外进行晨间锻炼。今天安排的是玩沙包,到塑胶场地上,孩子们就选起了心爱的沙包,高兴的玩了起来。
看着大家都拿到沙包了,我就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今天我们还是和上次一样两个小朋友一组互相抛接沙包好吗?”
“不好!”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使我很惊讶,平时我只要说玩什么,大家都会同意的,而且沙包平时孩子们也是非常喜欢玩的,怎么今天都不想玩了?“为什么呀?”我不解得问。“老师我想丢沙包”“我想扔沙包”“我想顶沙包”……奥,原来孩子们不是不想玩沙包,而是不想总以同一种方式玩,他们想用自己的方法玩,玩的与别人不一样。
孩子们叽里呱啦的说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后,都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其实我也很高兴看见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有想法的孩子才聪明吗!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好吧,看你们这么棒,今天老师就听你们的,不限制你们的玩法了,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好了,去玩吧!”紧接着一阵欢呼,大家一下子在塑胶场地上散开了,各自玩着自己的沙包。
我站在一边,看着孩子们在场地上,是那样的高兴。他们在场地上,拼命的扔,大声的呼唤着,是那样的放纵自己。时间也在孩子们的笑声中过去了,孩子们的兴趣未尽,嚷着还要玩,我答应孩子们,下次一定再让他们自由玩沙包。
教育随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
转眼孩子们进入大班已经有两个月了,回想起这两个月来的点点滴滴,孩子们的进步不止一点点,现在孩子们能把自己的被子叠得很整齐;小组长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一组;还能帮助老师们做很多事情,看着孩子们长大了,进步了,真为他们感到高兴。翻看孩子们以前的照片,一点一滴都重新浮现在脑海里,仿佛还是昨天,一个个哭着鼻子,跟在老师后面,什么事情都需要老师和嬷嬷帮忙,看着这些照片,才想起这帮孩子还有半年就要毕业了,想到这里心里就有些不舍和伤感,脑海中常常浮现他们离开时的场景。还剩下仅仅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为孩子们留下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更多的时候对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我总是严厉地斥责,甚至当众批评,大概在孩子们眼里我是一个比较“凶”的老师,所以从现在开始,要经常的微笑,常常高兴的和他们说话,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微笑着和他们拥抱。
很多时候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比如家长的电话,问候晚来的孩子种种原因,经常不得不打断正在继续的课堂,孩子们在我干“私事”的时候便开始聊天、大声说话。在剩下的半年时间里,我要认真准备好每节课,认认真真上课,不为“私事”而剥夺孩子们的时间,有事情也要等到带班结束后去解决。
或许我年轻,对孩子们的个别关注不是很多,对个别孩子身上发现的`问题也不善于总结,有些平时不爱说话比较文静的孩子总是不能引起我对他的特别的关注,对他们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原地。也有时候孩子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一些新鲜的事,我总是冷淡地点点头或简单地回答一下,浇灭了孩子们的热情,今天起,做个细心观察的老师,仔细地观察每个孩子,热情地与孩子们相处,多跟孩子们聊天多跟孩子们一起玩。
剩下半的时间内,认真上课,多关注孩子,多与家长交流,面带微笑……
想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会努力去做好,努力为我们最后相处陪伴的时间制造很多很多的快乐和幸福,铭记每一点滴的时光。
一,失败的自由
经常接触一些家长,在关于孩子的课程学习上,总是说,跟孩子商量一下。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自由。
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架构分析,有些家长,或许内心有一种补偿机制,即在他的儿童时代,是缺乏爱和自由的。
老一辈的家长教育知识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填鸭模式,不知道怎么表现,以至于子女成人,痛定思痛,就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 ,有些家长会尊重孩子意愿,不愿过多约束。
但不约束的后果却很不妥。比如手机,电视,游戏,一切社交类的事物,都会成为孩子逆反的心理肇因。这时,家长往往喜欢抱怨或者付诸武力,孩子不高兴,家长也沮丧。
徐静蕾就是典型的例子。父亲高压,让她少年时间毫无自由。以至于她回想去那些时间,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用十年的生命去换回。
有时候,一段所谓的成功,是用暗无天日的局促和逼仄去换,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她这样想,也是补偿机制。如果没有后天的调节,这样当了妈妈,后面的教育也会出现失败。
二,失败的界限
我们都爱孩子,嘘寒问暖,陪伴成长,这些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吗?有时候,家长需要思考,想一想是基于什么想法去爱孩子。
比如,开车出行,孩子想坐副驾位上,但这样一是不安全,二是法规不允许。常识大家都有,当孩子坚持,又哭又闹,有些家长就会妥协了。
对孩子来说,一是真有危险,二是他们知道有些规则可以哭闹争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界限意识。
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没有界限的自由,是无能。
当家长不能拒绝孩子非合理要求,不能跟孩子构建框架和边界。就是一切失衡的开始。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依赖。这种依赖,会导致他们与孩子的妥协。潜意识可能会有担心:害怕对孩子的教育,会拉开和他的距离,而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依恋。
而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潜意识,所以孩子学会了威胁,比如得不到,就离家出走。或者一意孤行,跟家长对着干。
所以,我们要去内省,是真的爱,给他自由。还是内心恐惧、焦虑失去。
三,怎样建立界限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
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
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
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给孩子自信教育随笔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篇题为“被家长‘忽悠’长大的孩子更优秀”的文章,文中说道,某教师在家长会上与孩子的妈妈沟通时,说了孩子总是坐不住的.缺点。这位妈妈很有智慧,回家后跟孩子说,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以前只能安静地坐2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有进步了。孩子听后很开心,渐渐地他能安静地坐5分钟、l0分钟、15分钟……后来成为了优秀的大学生。故事中,妈妈以善意的谎言让被老师批评的孩子重新焕发自信,逐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妈妈的“谎言”与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现象不谋而合。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触动,因为我班也有这么一位总是安静不下来的孩子,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没能改变他的行为。我想能否借鉴故事中妈妈的方式?我立刻和班上另一位教师沟通,并达成了共识。
在一次午饭前,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我发现业业又开始“动”了起来,一会儿逗旁边的孩子说话,一会儿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我忍住了想要批评他的冲动:“哟!业业刚才安静地坐了3分钟,有进步!”业业看了看我,马上坐了下来。一段时间过去了,我们一直坚持采用这种方式引导业业,我发现他好像有了一些变化。
一天,业业来到积木区玩了起来,我特意观察他能专心玩多久。可没过一会儿,他就“蠢蠢欲动”了。这时,我连忙对他说:“业业,你刚才专注地坐了5分钟,还搭了一间小房子,有进步,真棒!”听了我的话,业业继续玩起了积木。还说:“老师,我要搭一间高高的房子。”我说:“好!那你专心搭房子,我等会再过来欣赏。”又过了几分钟,业业还在专注地搭房子,我依约欣赏了他搭的房子。游戏结束后,我奖励了他一张漂亮的贴画。他笑得很灿烂。
虽然孩子的进步有些缓慢,但他的确在一点一滴地提高着专注力,现在我似乎领会到了“你想让他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这句话的含义。
三,怎样建立界限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
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
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
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作者:敏大叔
公众号:敏大叔
一,失败的自由
经常接触一些家长,在关于孩子的课程学习上,总是说,跟孩子商量一下。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自由。
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架构分析,有些家长,或许内心有一种补偿机制,即在他的儿童时代,是缺乏爱和自由的。
老一辈的家长教育知识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填鸭模式,不知道怎么表现,以至于子女成人,痛定思痛,就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 ,有些家长会尊重孩子意愿,不愿过多约束。
但不约束的后果却很不妥。比如手机,电视,游戏,一切社交类的事物,都会成为孩子逆反的心理肇因。这时,家长往往喜欢抱怨或者付诸武力,孩子不高兴,家长也沮丧。
徐静蕾就是典型的例子。父亲高压,让她少年时间毫无自由。以至于她回想去那些时间,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用十年的生命去换回。
有时候,一段所谓的成功,是用暗无天日的局促和逼仄去换,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她这样想,也是补偿机制。如果没有后天的调节,这样当了妈妈,后面的教育也会出现失败。
二,失败的界限
我们都爱孩子,嘘寒问暖,陪伴成长,这些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吗?有时候,家长需要思考,想一想是基于什么想法去爱孩子。
比如,开车出行,孩子想坐副驾位上,但这样一是不安全,二是法规不允许。常识大家都有,当孩子坚持,又哭又闹,有些家长就会妥协了。
对孩子来说,一是真有危险,二是他们知道有些规则可以哭闹争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界限意识。
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没有界限的自由,是无能。
当家长不能拒绝孩子非合理要求,不能跟孩子构建框架和边界。就是一切失衡的开始。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依赖。这种依赖,会导致他们与孩子的妥协。潜意识可能会有担心:害怕对孩子的教育,会拉开和他的距离,而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依恋。
而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潜意识,所以孩子学会了威胁,比如得不到,就离家出走。或者一意孤行,跟家长对着干。
所以,我们要去内省,是真的爱,给他自由。还是内心恐惧、焦虑失去。
给孩子树立榜样教育随笔
有些时候,老师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总说,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言传身教中学到更多的东西,确实如此,“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师为孩子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孩子最具感染力。毕竟,孩子总是把教师看做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师德感染人,以整洁大方的仪表影响人,以耐心、细心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今天,上课用橡皮泥做房子时,婷婷把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于是我训斥了婷婷说:“你怎么可以把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呢?橡皮是在泥工板上玩的,不然发泥工板给你有什么用呢?”这一切都被铎铎看在眼里,身为第6组的小组长,他一直是认真负责的孩子,昊昊在一旁玩彩泥,正要把他做的房子给我看,就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还没等我说话,铎铎就大声说道:“昊昊,你怎么把把橡皮泥弄得到处都是呢?橡皮是在泥工板上玩的,不然发泥工板给你有什么用呢?”我对着铎铎笑了笑,把他拉到一边说道:“铎铎,昊昊是不下心的,你教育昊昊是好事,可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对同学这么凶,不然下次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你交朋友了。”铎铎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我这才发现,其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模仿的.对象,孩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面鲜活的镜子,也许我们一些不太在意的微小的举动都可能被孩子记住并模仿,而由于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又很强,可能会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幼儿撑起一片蓝天。
多给孩子一点爱,看到这几个字,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飞飞天真的笑脸。飞飞是我工作第一年遇到的孩子,顽皮,不服管教,是很多老师心目中的“坏孩子”。接手这个班级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已经是第九个老师了,大班孩子本身想法就多,再加上频繁更换教师,很多小朋友都很浮躁,而飞飞则是浮躁的N次方,集体活动时间从来都坐不定,手一会玩玩箩筐里的文具,一会玩衣服鞋子,还会去引逗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吵;吃饭时间不好好吃饭总是各种玩饭菜,午睡时间只要老师的视线一离开,就开始各种捣蛋,扔枕头、坐起来、发出怪声……心平气和讲道理他嬉皮笑脸,板着脸批评他又是一副你奈我何的姿态,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飞飞简直就是我的噩梦。
转变发生在一次午睡后,经过一番斗争,飞飞终于睡着了,看着熟睡中的飞飞,我不禁感叹,这么可爱的孩子,我好想喜欢他,可他怎么就这么让人头疼呢?午睡起来后,我拉着飞飞,既没有讲道理,也没有批评,而是像对着一个大人一样跟他说:“飞飞,你知道吗?其实你很可爱,刚才你睡着的时候我一直在边上看着你,我想这么可爱的小孩,我真是喜欢,可是你醒了怎么就那么让人头大呢?”这句话用专业的眼光来评论,可能有很多不适宜的地方,说出这句话我也完全没有经过思考,只是把我的感觉告诉了飞飞。可是转变就在那一次后悄悄的发生了。吃完点心,飞飞走到我边上跟我说:“沈老师,其实我也很喜欢你的。”听他这么说我先是心里一喜,然后很委屈的说:“我怎么没看出来你喜欢我,一点都不听我的话,还总是惹我生气欺负我。”飞飞听了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没有欺负你啊,我就是有点没劲。”“你没劲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呀,这样自己学不到本领,而且还影响其他小朋友,还不尊重老师。”飞飞笑笑说:“那我下次乖一点好了。”从那次之后,飞飞虽然还是会调皮捣蛋,但是会注意到我的感受了,再去提醒他有意识去控制自己了,尽管可能只有一会会。飞飞彻底转变发生他一次生病后,午睡时候,平时活跃的他没什么精神,小脸红扑扑的,我去摸了一下,身上好烫,赶紧打电话给他家长,可是爸爸妈妈都不接电话,问他知不知道奶奶的电话(平时都是奶奶接送的),飞飞把奶奶电话告诉了我,打完电话,我帮他一起把衣服穿好,然后给他倒开水,让他喝水,看他很想睡觉,坐在位置上又没法睡,就让他靠在我腿上先睡一会,他奶奶来了之后看到很是感动,把家里的事情云云都告诉了我们,说感谢我们对飞飞的肯定和照顾。那次之后,飞飞仍然调皮,但学会了控制,只要一个眼神提醒,就能让他集中精神回到集体,而我也跟飞飞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直到现在毕业两年了,他还会时不时跟我打电话问候。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最最质朴的平等和爱也许就能带来最好的效果。静下心来诚心的对待孩子,多给孩子一点爱,就能发现孩子身上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闪光点,也能得到孩子们最让人惊喜的回馈。
我班转入了一名女孩,她长得挺漂亮的,她叫杨晴芳。她很乖、很懂事,可她的话语不多,看上去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我们都很喜欢她。平时没有看到孩子脸上应有的笑容,她有着这个年龄所不该有的“沉默”,是什么让她如此忧愁呢?由于孩子不爱说话,所以和小朋友们不合群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变得活泼一些,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原来杨晴芳小朋友是单亲家庭,她三岁时,爸妈就离婚了,妈妈另有归宿,爸爸长期在外工作,她一直和奶奶相依为命过日子,她奶奶又是一个独臂老人。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从来不完成家园联系上的作业了。
我要给孩子更多的爱,也算是我对她受伤的心灵做一点补偿吧!从此,她的家园联系册再没有带“回家”,是我们代替了她的家长,家园开放日、小小运动会,老师给她当妈妈,同她一起参加活动。记得那次小小运动会上,其中一个项目是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都拿好参加的号码,准备进行夹球比赛。我看那杨晴芳小朋友脸上露出的忧愁样子,就代替了她的家长参加了这次运动会,在活动中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她和老师的配合下,比赛得了第二名,那时,她是那么的开心。平时在生活中,给她剪指甲、天冷了把她的棉被加厚等等,在我们的关心下,孩子渐渐变得活泼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和小朋友们一起欢笑,一起舞蹈,一起游戏,她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以上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艰辛。我们幼儿教师是扮演着多种角色:要像爸爸妈妈一样爱孩子;要像爷爷奶奶一样疼孩子;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心和帮助孩子。爱能温暖着孩子的心,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那就让我们倾注所有的爱,同时让我们的爱多分一点给那些更需要关心的孩子。我们既要让孩子在幼儿园感到家的温暖,还要体会到集体的温馨。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活泼地成长。
有人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爱,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它给予孩子亲近感、信任感,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老师的爱的熏陶,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我班的汤洋阳小朋友今年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我班,他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常常“惹是生非”,总给人不安分的感觉。游戏时争抢玩具、欺负同伴;上课时扰乱秩序,故意踩别人的脚、拉别人的头发,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每天告他状的孩子接连不断,常常是老师苦口婆心地批评教育半天,但语音刚落,他又故技重演,真是让人头疼。
一天午睡起床后,小朋友们都在吃午点,只有他东张西望,一会用勺子敲别人的碗,一会找别人讲话,点心掉得桌上、地上全是,我真想大声训斥他,但转念一想,对这样的孩子,我何不换种方法呢?
此时,我正在为女孩子梳头,我笑着对他说:“汤洋阳,快吃,吃完了来梳头。”他先是一楞,然后摸了摸自己的头,好像在说:“我不用梳头啊。”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说:“老师喜欢你啊,想把你的头发弄得更好看啊。”听了这话,他似乎被什么感染了,再也不东张西望了,一会儿就吃完了。我马上表扬了他,轻轻地用梳子把的头发梳了梳,他高兴地对同伴说:“老师喜欢我,也帮我梳头了。”神情特别兴奋,还把自己的玩具让给了别的小朋友玩,我抓住机会肯定了他的行为:“小朋友,你们看汤洋阳小朋友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我们给他鼓掌,好不好?汤洋阳真长大了,老师特别高兴。”听到我表扬他,小朋友也为他鼓掌,他开心地笑了。
以后每看到他一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进行表扬他、鼓励他,并趁机指出一个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如“要是你也能排队滑滑梯,那就更棒了。”“要是你不抢别人的玩具,你会玩得更开心。”对他的过错,我也不大声呵斥,多用激励、认同、微笑来感化、教育他,有一天散步时,孩子们告诉我:“杨老师,汤洋阳采花了。”抬头望去,只见他手里捧着一些花朵和树叶,兴奋地向我走来。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这朵花多好看。还有这片叶子的形状很有趣。”
望着他那高兴的样儿,我不急于批评他采了花,却微笑地对他说:“你真行!让老师也看看!真漂亮!可是花被你采了别人看什么呢?”他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要紧。重要的是我有这么漂亮的花,比谁都行!”我肯定地说:“你是挺能干的。可是其他小朋友知道采了小花,小花会疼的。别人就不能观赏到美丽的花了。你看,小花躺在地上疼得直叫呢。”“是吗?”他惊讶地说,“老师,是我不好,我再也不采花了。”望着他知错的脸,使我再次感到爱所带来的效果。慢慢地,我和他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喜欢亲近我,也能友好地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了,集体活动中自控能力提高了。他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很是激动,在交谈中,我也请家长能对他多进行鼓励和肯定,巩固在幼儿园的教育效果。
《爱的教育》一书有这样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班都有调皮的孩子,他们由于管不住自己的行为而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老师对他们的批评只是讨厌他们,却不知是为他们好,往往批评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所以作为老师除了对孩子严格要求外,还应多给调皮孩子一点爱,用爱心拉近孩子与老师间的距离,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幼儿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随笔――再给孩子五分钟
刚开始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老师抱着睡觉,有一天我突然想试一下,如果不抱他们会睡觉吗?结果证明因为老师每天抱孩子睡已成习惯,有一部分孩子不在按时睡觉,而是在哪玩不肯睡。尤其是妞妞因为刚进园时年龄较小,一直都是老师陪着睡觉,由于那天中午没有陪她睡,孩子几乎是哭着进入梦乡的,虽然很心疼但我还是从那天开始,不在抱她睡觉,而让她自己睡觉。并每天给孩子商量说老师今天不会抱小朋友睡觉,你们要自己睡觉,并学会独立。
自从孩子自己开始睡觉后,有一段时间很乖,每个孩子都睡得很早,可是这几天我突然发现,孩子不在按时睡觉了,一直在那说个不停,老师管他们了就会安静,如果不管就在那一直嘀嘀咕咕,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并上网查找其中原因。最后得知孩子是到了 有自己的`“思维考虑模式的阶段”。
记得在很早之前就听过一个专家的讲座:再给孩子5分钟。听后感触很多,虽然中间隔了一段时间,但我仍清楚的记得这其中的内容。我也时常把这个方法用于教育自己的方法上,效果还是那样的好。今天我想把这个方法用于在这群孩子身上。
那天我要去开会了,临走时看到孩子们不在那睡觉,却一直在哪玩个不停,看到这样的场面后,我愣了一下,最后,我想到了“再给孩子5分钟”的方法。便开始跟孩子沟通“从躺床上开始前5分钟,可以自由讲话,自己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5分钟之内全部做完。但是,当老师喊停的时候,就是从第6分钟开始,所有孩子必须进入安静状态,谁也不许讲话,孩子们也都赞同这个方法。
办法实施了,前5分钟孩子们像砸开了锅一般,但我一喊停,所有孩子都嘎然而止,静静的躺在床上。虽然有个别孩子还在做着鬼脸,但我感觉特别的高兴,因为只是满足了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要求,孩子们却变的如此听话。
再给孩子5分钟,这个办法不错,希望您也试一下,或许对孩子会很有用。
教育随笔:多给孩子一点爱
我们班上有个特别聪明漂亮活泼的小宝贝,英文名叫xx,不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她都能很快的学会,也很听话。所以,不单是老师们喜欢她爱她,连小朋友们也都很喜欢她。可是,由于家庭一些关系,她现在变得特别没有安全感及自信心。和小朋友们接触的少了,也不爱说话了,总喜欢自己一人坐在椅子上发呆。而且,一碰到什么事总喜欢用哭来解决。有一次,小朋友轻轻不小心碰到她一下,马上就嚎啕大哭了,还有一次,鞋子上的小花掉了,就站在那里就开始哭了,也不说话,把你急的。看到这样的她,我们都很担心,于是,通过了解了一些情况,我们商讨了一些办法。
每天,我们都会很热情的和她说话,总会不时的抱抱她亲亲她,多鼓励她。在课上,我们总会让她积极的发言,积极的表扬她。在游戏时,我们也会让小朋友们领着她一起玩,一起闹。在休息时,我们都会有老师陪在她身边和她聊聊天并告诉她,她今天做了什么,那些事是不应该的`。
让她知道,她并不孤单,她有这么多人爱着她,有老师,有小朋友们,我们都会陪在她身边。这样,一星期下来,果然有了很大的效果,小宝贝又变回了以前的她,还是那么活泼,那么聪明,但还是喜欢哭。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是爱孩子们的,她们总会越变越棒的,我们有信心,对这些孩子们更充满了信心。
只要给予孩子们爱,孩子们回报给我们的也一定是爱。
教育随笔:留点空间给孩子
马上要吃午饭了,孩子们开始走进盥洗室洗手,陆陆续续差不多都要洗完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声音:毛巾呢,毛巾怎么都没有了?我一看,原来新毛巾还没挂上去,转念一想应该让他们自己把毛巾找出来挂到自己的名字下面。于是我说:“昨天下午毛巾们和高老师说了几句悄悄话,它们说今天要和小朋友们捉迷藏,现在它就在盥洗室里,哪位小朋友先找到了它们,就可以第一个把它挂到自己的毛巾架上。”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便四下里行动起来,有的甚至着急的走出了盥洗室,在老师的再次提示下又回来继续找,不多会儿,有孩子发现了壁橱架上的黄盒子,马上指着说:“是不是在那里?”我故意拿出错的给他看,孩子一看不是说:“快找吧,它是不是被别人拿走了。”又有孩子提议查看壁橱和壁柜有没有。几番周折之后再次有人提出壁架上的两个黄盒子:“会不会在那里?”我拿下正确的一个放在矮架上,里面是干净的'毛巾,孩子们高兴极了,每个人用最快的速度挂上了自己的毛巾,有的孩子还吐了口长气,可能感觉好不容易吧,五分钟之后,我们非常高兴地走出了盥洗室准备吃早餐。以后应该这样,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给孩子创设能力发展的空间。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教育随笔
我们总说,要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多给孩子一些爱护,也许有人觉得,给孩子关心和爱护,就是让他们吃好穿好,好好玩儿就足够了,但其实我们更应该给孩子的是鼓励,和帮助,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是对他最大的关爱!这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插班生,一个文静又内向的小女孩——刘宏语。平时不声不响,也不和同伴交往,上课老师提问也不爱回答,性格比较孤僻,经常自己静静地坐在一旁,不搭理人,渐渐其他小朋友也不爱跟她玩了。
有一天,袁老师上了手工课,我正帮着收拾废纸,看到刘宏语低着头在玩纸,就问:“谁愿意帮老师把这些废纸拿去扔掉?”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我来,我来。”这时,刘宏语也怯怯地望了我一眼,我赶紧抓住机会,“小语你来。”她点点头,有了一次经验,以后日子里,我经常请她做事,帮我分碗,分汤匙,整理桌椅等,还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她,渐渐地,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为了能让她更快地融入集体氛围,我还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帮她,每当晨间活动时,请小朋友一她一起玩,她有什么事我请小朋友一起帮她,在区域活动时,请小朋友邀请她到娃娃家、理发店、小吃店一起扮演角色,有的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的礼物送给她,教室里、活动室,操场上再也看不到孤单的小语了。
让一个孩子,从孤单变得乐观,朋友多多,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不由得想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内防的想法与需求,而这些他们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该对孩子多一些关注与鼓励,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走进他们童真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健康人格。
★ 孩子吃饭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