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口腔龋病论文范文(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会飞的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首先,乳牙因龋坏致牙体缺损,特别是在磨牙区广泛而严重的龋坏使得儿童的咀嚼功能明显降低。这对儿童的健康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好多东西吃不动,咬不烂,儿童就不愿意吃,渐渐地偏爱细软的食品,少吃粗纤维食品,导致营养摄入失衡。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缺少任何营养都会妨碍其发育。另外,咀嚼功能下降,使得颌面部骨骼、肌肉得到充分刺激,发育减慢甚至不足,将来恒牙萌出会拥挤,不齐甚至反。
其次,乳牙龋坏,对将来要萌出的恒牙有很大影响。乳牙上大大小小的龋洞内充满了细菌,而刷不掉的食物残渣、软垢正好提供了极好的营养,细菌大肆繁殖,使得口腔卫生差,龈炎、根尖周等炎症在乳牙的里面、外面两面夹击,而恒牙的胚就在乳牙下面,炎症向下发展,正好破坏恒牙胚,乳牙坏了也许问题不大,恒牙坏了或不脆不长了那可是个大问题,将来全口就少那么一两颗影响美观是小事,重要的是引起其它牙的移位、倾斜,就因为这一颗牙坏了一口好牙,那可亏大了。
再者,乳牙龋坏,导致残根残冠,儿童的口腔粘膜是非常幼嫩的,经不起这样的摩擦,会发红、充血、甚至溃疡,口腔内有溃疡非常痛,小孩哪还愿意好好吃饭,吃饭不好,危害多大,父母们都清楚。
另外,儿童正是学习语言的时期,要是前面几颗门牙掉了,说话呼呼漏气儿,哪能正确掌握发音,长久下去,会形成不良的发音习惯,一旦这种习惯形成了,要纠正就不是轻儿易举的事了。
最后,做家长的不能只注重儿童身体的发育而忽视了心理的发育,其实儿童时期也是心理发育的高速期,儿童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群体及其它个体相比较,如果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相反,儿童看见其它小孩们牙齿掉,说话不漏气,就会迷惑,产生消积心理,加之其它小孩的嘲弄,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甚至发生心理障碍,极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以上只是初略的谈了谈乳牙龋齿可产生的危害,父母们一定要走出误区,不要以为乳牙迟早要掉,坏了没关系,为了您的孩子的全面健康,父母们要行动起来,积极预防乳牙龋病的发生,如有龋病,应尽早治疗。
龋病是人类广泛流行的慢性病,是牙齿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硬组织的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当前龋病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民间对龋病素有“虫牙”之说,这种概念是错误的,龋病的发生经研究已证实是由细菌、口腔环境,机体和牙齿的状况以及时间等四联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龋病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则会引起一系列口腔疾病,如牙髓炎、根尖周炎。通常先是表现为刺激疼,到后的表现为难忍的牙痛,不敢咀嚼,面部肿胀。还会造成牙冠大部分缺损,成为残根等,这样不仅影响消化功能,对于儿童来说,甚至影响到颌骨发育,造成牙齿排列异常,并且后期的治疗也比较困难,损伤大,“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很恰当地说明了这道理,由此龋病的危害可见一斑。从而龋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自我诊断就显得重要,这也是自我保健的一部分,
早期预防针对个人要做到口腔保健清洁,破坏细菌的生存环境,坚持饭后、睡前刷牙;同时也应限制糖食,尤其蔗糖,因为它是细菌的培养基,近年来氟化物的应用也很广泛,如饮用水中加氟,使用含氟牙膏,并且我们可以摄入含氟食品,如饮茶,尤其粗老茶叶可以很好地防龋,针对儿童的已经有一种很好的防龋涂料,也叫窝沟封闭剂,它的应用已经有了良好的防龋效果。
除了做些预防措施,经常检查自己的牙齿,也能使我们早期发现龋病。正常的牙齿成均匀一致的白色或淡黄色,并且富有光泽。如果发现牙齿某处失去了光泽,出现白垩色,褐色斑点或泡状黑线或完全形成黑色斑块,这就得要怀疑是否是龋病的表现,当我们用较细的探针探牙齿,若有变软之处,有能探入的小洞或探到某处有疼痛感,这也可能是龋齿的表现,这一点对儿童尤为重要,儿童刚萌出的牙齿, 面的沟、窝、点除深,食物容易滞留,是龋齿好发部位,家长经常探探,有利于早期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咀嚼时有否塞牙缝现象,注意牙齿对冷、热、酸、甜的反应,如对这些刺激有不适感或有塞牙缝现象,很可能龋齿已经发生,另外每隔半年到医院检查一下牙齿也是必要的,早期发现是受益非浅的。
总之,牙齿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龋病的危害性是大的,为了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能够做到简单的预防和自我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龋病预防进展论文
就近年来我国儿童龋病及其预防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1.我国儿童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1995年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6.55%,城市75.69%,农村78.28%;乳牙龋均4.48,城市4.32,农村4.80乳牙龋患严重,一些地区恒牙龋上升。儿童龋病的现状是患龋率高,患龋年龄小,就诊率低,发病率上升
2.致龋细菌和因素
2.1致龋相关细菌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乳杆菌与龋病有关,是重要的致龋菌它们通过对牙面的粘附,形成牙菌斑,然后利用糖产酸,导致牙齿脱矿,产生龋病变链菌的致龋能力主要是发酵蔗糖和耐酸,龋病的发生状况及进展与菌斑中变链菌的量成正相关关系远缘链球菌主要导致牙光滑面龋的发生乳杆菌极为耐酸,缺乏在牙菌斑中附着和聚集的能力,但龋损一旦形成,乳杆菌就会对龋病发展起作甩龋病的发生过程取决于牙釉2.2致龋相关因素
2.2.1出生状况邹静等认为新生儿出生状况对其乳牙患龋有明显影响,早产儿到学龄前其患龋情况较足月产新生儿到学龄前的患龋情况严重这是由于早产儿出现较严重的低钙血症,乳牙釉质矿化程度降低,对龋的敏感性增加
2.2.2喂养方式婴幼儿龋病(ECC)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主要特点是侵害上颌前牙,然后累及乳磨牙。研究证实ECC与喂养方式有一定关系,其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不适当的喂养方式造成的引起龋损的优势病原菌是变链菌、远缘链球菌、乳杆菌
2.2.3饮食习惯粘性固体含糖食物具有明显的致龋性已有定论而饮料对牙齿的危害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饮料对牙釉质具有脱矿作用,脱矿作用的强弱与饮料的种类有关,果汁类最强,钙奶最弱。饮用的饮料越多,频率越高,饮用速度越慢,牙酸蚀越重
2.2.4固定矫治固定矫治过程是诱发正畸儿童龋病的一个因素。华咏梅等以龋病活跃性的检测察,证实戴用固定矫正器的儿童龋病活跃性度数增加,龋病敏感度增强
2.2.5其它家长的文化程度和素质以及专业人员的宣教力度,都与儿童患龋率有关。儿童牙齿龋坏与家庭相关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
3.龋病的预防
3.1窝沟封闭目前普遍应用于乳磨禾年轻恒牙的耠面,能有效地预防窝沟龋及抑制初期?封闭剂防齿禹的关键是提高涂膜保留率。临床观察显示,封闭剂年时的完全保留率为43.82%~49.49%,封闭剂的防龋效果逐年提高。封闭剂类型基本上不影响封闭效果
3.2氟化物
3.2.1含氟牙膏含氟牙膏可以增强完整釉质的抗酸溶钙能力。用含氟牙膏刷牙后,升高了牙菌斑及唾液中氟浓度,可有效地抑制菌斑细菌的糖酵解过程,降低细菌产酸量,从而起到防龋作甩但在牙齿形成和矿化期间摄入过多氟化物可能导致氟牙症为减少幼儿牙膏的误咽量,家长应对孩子的刷牙进行监督指导,牙膏的用量约为豌豆大小的一半3建议学龄前幼儿使用低氟浓度牙膏[9]
3.2.2含氟涂料是一种新型的防龋材料,通常含有0.1%~5%的氟化钠,用于预防儿童龋病如邻面龋窝沟点隙龋猖獗性奶瓶龋?正畸患者托槽周围及带环下所发生的龋坏等。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效率高,所需剂量小,安全但在对婴幼儿使用时仍须小心。
3.2.3氟化泡沫含有较高浓度的氟和较低的PH值,与牙齿作用后,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提高釉质表面和釉质内的氟含量,从而增强牙齿的抗龋力。氟化泡沫使用时用量较小,因此较凝胶更为安全,注意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防止误吞。
3.2.4氟钼酸铵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促进龋损再矿化修复,抑制胶原酶等方面的抗龋作甩有较强的防龋抑龋作用。不引起牙髓刺激症状,不使牙变色,并且不引起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及皮肤粘膜损伤。
3.2.5氟化牛奶饮用氟奶是一种全身用氟的方法,儿童通过饮用氟奶可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饮用氟奶后氟的生物利用率是足够高的。但氟奶中氟的最佳剂量值还有待确定
3.3茶茶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及鞣酸是天然防龋物质,能抑制致龋菌的生长、产酸及其在牙
从而减少龋病的发生。茶饮料的防龋效果是安全而肯定的
3.4中草药从一些中草药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对致龋菌有较强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如黄连大黄、虎杖、五倍子根朴、金银花、红花蜂胶、罗汉果有较好的抗致龋菌作用,五倍子、甘草、植物红花等能抑制菌斑的.形成
3.5菌斑控制化学制剂主要有表面活性剂、酚类化合物、重金属盐类、酶、氧化剂?卤族元素等,通过干扰菌斑的形成和杀菌起到防龋作甩3.6其它磷酸多肽?美兰分别通过加强牙齿再矿化过程抑制变链菌产酸而起到预防龋病的作用。
4.结语
儿童龋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ECC首先侵犯前牙,而后累及乳磨牙,儿童早期恒牙龋主要发生在牙齿的窝沟点隙部位儿童龋病给儿童、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痛苦及损失是巨大的。目前的共识是儿童龋病的预防应从妊娠妇女开始妇女怀孕前应处理患牙,接受口腔卫生宣教,定期做口腔检查怀孕时可采用小剂量的氟化物和洗必太含漱,降低唾液变链菌的水平,干扰母亲和婴儿间唾液变链菌的传播,延迟ECC的发生。同时应加强对孕妇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减少早产,加强对早产儿新生儿的护理,防止乳牙釉质发育不全的发生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应加强对母亲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预防和控制ECC的发生大力开展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提高易患龋儿童的健康意识,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少食用甜、粘的食物和对牙釉质有脱矿作用的饮料口腔医学工作者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以减少儿童龋病的发生目前新的防龋方法如免疫防龋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如葡糖基转移酶防龋疫苗通过抑制葡糖基转移酶(GTFs)活性而有效降低龋的发生率,GTFs防龋疫苗简便、高效,适用于儿童龋病的群体预防。对人工被动免疫防龋也有较多研究:单克隆抗体既能阻止外源性变链菌在牙面附着,又能抑制自身变链菌在牙面聚集,从而预防龋齿的发生;多克隆抗体如牛奶中的抗体可以抑制变链菌的生长繁殖及GTFs乳酸脱氢酶葡萄糖一磷酸转移酶的活性,抗体成分可以牢固地吸附在牙面,通过干扰菌斑中变链菌的集聚、干扰致龋菌的生长繁殖和产酸而达到防龋目的牛奶产量高,消费普遍,作为被动免疫防术生产转基因植物疫苗,将因其产量大价格低、安全、使用方便而更易被人们接受。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DNA疫,是一种全新免疫预防概念DNA疫苗因其具有长期稳定表达抗原蛋白,在宿主体内表达的蛋白与天然构象更为接近等优点,为龋病的免疫预防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中 龋
[概述]
中龋龋损已由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浅层。此时因牙本质较牙釉质有机物成份多,且有许多牙本质小管,因此,龋病进展较快。当龋病发展到釉牙本质界时,可迅速横向发展,并沿牙本质小管纵深发展,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龋洞。
中龋患者多有主观症状。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和病变进展速度的不同,症状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当龋病进展缓慢,在相应髓腔壁上形成的修复性牙本质。足以阻挡外界刺激的传人时,患者就可以完全没有主观症状。相反,急性龋因病变进展迅速,相应髓腔壁来不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界刺激较易传人牙髓时,患者就会有较明显的自觉症状。
[诊断要点]
1.患者遇酸甜饮食有酸痛感,对过冷、过热食物也有类似不适,冷刺激更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2.检查可发现肉眼可见的龋洞,呈棕黑色。龋洞内有软化牙本质、食物残渣、大量细菌及其产物等腐质,去净腐质后洞底位于牙本质浅层。
3.探查洞底时,患者可感觉酸痛,术者有明显软感。
注意:邻面中龋症状不明显,探查不仔细时较易漏诊。故怀疑有邻面龋时,可借助x线片(患牙邻面有x线透射区)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中龋有典型的色、形、质改变,因此诊断不难,临床也无类似病变需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中龋一旦发现,应彻底去净龋坏组织并予充填修复,以及时终止龋病发展,恢复患牙固有的形态、美观和功能。
[病例分析]
某患者,女,36岁。因左侧后牙遇甜食酸软不适就诊。近中牙合面有一墨浸状、直径约3 mm的圆龋洞,探诊该洞深约3mm,有软感和酸痛感,去净腐质后达牙本质浅层,请问其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诊断 左上6面中龋。
诊断依据:左上6近中牙合面有色、形、质改变,且已形成中等深度的龋洞。本例患牙中龋,病变已侵犯到牙本质层,故对酸甜和探诊等理、化刺激敏感。
2.治疗 常规去龋,备洞,消毒,干燥,垫底,银汞合金永久充填。
3.注意事项 中龋治疗时应予垫底,以免理、化刺激对牙髓的损伤。
[思考题]
1.试述中龋的诊断要点。
2.试述中龋的治疗原则。
3.中龋行充填修复术时,为什么要垫底?
三、深 龋
[概述]
深龋龋损已进展到牙本质深层。临床上可见很深的棕黑色龋洞,即使是邻面深龋也可在患牙拾面边缘嵴的相应部位透出墨浸状黑色,较易探查到。洞内有大量腐质,机械去除腐质时,患者大多感觉酸痛难忍。
深龋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多有激发痛(比中龋更明显)和食物嵌塞痛。但某些慢性龋患者,因修复性牙本质较厚,对温度、化学刺激和探诊检查可无明显疼痛反应。
[诊断要点]
1.患者大多遇冷、热、酸、甜饮食出现明显激发痛,尤其对冷刺激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注意:深龋绝无自发痛。
2.检查患牙有深达牙本质深层的棕黑色深洞,洞内有大量软化牙本质、食物残渣,易于探查。邻面隐匿性龋,临床检查较难发现,应结合患者主观症状,仔细检查。必要时可在处理过程中除去无基釉质后再行诊断。
3.探查洞底时患者极为敏感,但无露髓孔。
4.叩诊无不适。
5.牙髓活力测试,反应与正常对照牙相同。
[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深龋鉴别诊断时,确定牙髓状况最为重要。如将慢性牙髓炎误诊为深龋而进行充填,则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可复性牙髓炎 其鉴别依据主要是牙髓活力测试的反应:温度测试时,可复性牙髓炎会出现短暂的“一过性”疼痛,去除刺激后,疼痛持续片刻即消失;而深龋患牙,只要刺激不进入龋洞就不会出现激发痛。临床难以鉴别时,可先行安抚、观察,然后再酌情处理。
2.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慢性闭锁性牙髓炎多有自发性隐痛,或有急性发作史,晚期患牙有叩诊不适。机械去腐或洞底探查反应迟钝,牙髓活力测试迟钝或出现迟缓性反应;深龋无叩诊不适感,无自发痛,牙髓活力测试反应正常,去净腐质后探查洞底极其敏感。
[治疗原则]
1.术前确定患牙牙髓状况以防误诊误治;术中注意保护牙髓,严防意外穿髓。
2.根据患牙牙髓状况和龋坏组织去除的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法:(1)能去净腐质,牙髓活力测试正常者,行双层垫底永久充填。
(2)能去净腐质,牙髓活力测试出现“一过性疼痛”者,先安抚再酌情处理。
(3)患牙不能去净腐质的近髓深龋,牙髓活力测试正常时,行间接盖髓术,一般选用“二次去龋法”。
(4)近髓深龋难以与可复性牙髓炎鉴别时,可先行安抚治疗观察,然后再酌情处理。
[病例分析]
某患者,男,48岁。因左侧后牙进食常有嵌塞痛就诊。
检查:左下6远中邻面有一深龋洞,洞内有大量腐质,探诊洞底酸痛明显,机械去腐敏感,叩诊(—),冷热诊反应同对照牙,但如冷刺激进入到龋洞时,有明显激发痛,刺激去除后激发痛立即消失。请问其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诊断 左下6牙合面深龋诊断依据:左下6近中牙合面色、形、质改变明显,已形成深龋洞;患者有冷热刺激痛和食物嵌塞痛等症状,但无自发痛,冷热诊反应同对照牙。
2.治疗 常规去龋,备洞,消毒,干燥,行间接盖髓术。
3.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避免或尽量减低对牙髓的损伤,严禁意外穿髓。
(2)行间接盖髓术时,应依据患牙洞底牙本质厚度决定:是采用一次去龋法还是二次去龋法;如为一次去龋法,其垫底是采用常规双层垫底还是常规三层垫底。
[思考题]
1.试述深龋的诊断要点。
2.试述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的诊断要点。
3.试述深龋与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的鉴别要点。
4.临床上如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难以鉴别时,其处理原则是什么?
5.试述深龋的治疗原则。
一、浅 龋
[概述]
浅龋病损仅限于牙齿表层,发生于牙冠部者为釉质龋,如发生于牙颈部者,则为牙骨质龋。位于牙冠的浅龋又可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浅龋一般无主观症状,遭受外界理、化刺激亦无明显反应,故多在口腔检查时被发现,也有少数患者是因牙面变黑而就诊的。
[诊断要点]
1.窝沟浅龋
(1)视诊窝沟周围有色泽改变,呈墨浸状、不透明。
(2)探诊有粗糙感;或用探针尖端稍加压力即可插入,有软感不易取出(卡针感);或用探针尖端能钩住浅洞。
2.平滑面浅龋
(1)视诊釉质色泽改变,早期呈白垩色,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变为黄褐色或褐色。
(2)邻面龋早期多无主观症状,也无冷、热、甜、酸等刺激反应,故不易觉察,应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检查,配合x线片作出早期诊断。
注意:早期疑为浅龋时,可定期追踪复查,或借助于其他诊断手段,如荧光显示法检查,可有助于早期诊断。
[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1.正常窝沟 窝沟浅龋和正常窝沟均可表现为黑褐色,但窝沟龋色素弥散呈墨浸状,探针有时可插入;而正常窝沟的色素多可被刮除,且探诊无卡针感或软感。有些窝沟较深,色素较重,难以刮除或难以鉴别时,应诊断为可疑龋,定期观察。
2.轻症釉质发育不全 平滑面浅龋和轻症釉质发育不全均可有色、形改变,但平滑面浅龋同时有质的改变,即釉质疏松粗糙或变软,而轻症釉质发育不全探诊患处时表现为质硬而光滑。此外,二者好发牙位及其部位明显不同,也可有助于鉴别。
3.氟牙症 氟牙症受损牙面呈白垩色或褐色的斑块损害,患牙为对称性分布,并有地区流行史;探诊患处时表现为质硬而光滑。
[治疗原则]
1.光滑面早期龋斑可选用再矿化疗法。
2.接近替换期的乳牙大面积早期浅龋或恒磨牙平滑面初龋可选用药物疗法。
3.已经有实质性缺损并形成浅洞的,应行充填修复术,以终止龋病发展,恢复患牙固有的形态、美观和功能。
[病例分析]
某患者,男,17岁。因上前牙边缘变黑要求治疗。
检查:左上1右上1近中面有一长椭圆形黄褐色区,探诊质软,两牙近中面各有一长约3mm、宽约2mm、深约1mm的龋洞。请问其诊断、治疗方法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诊断 左上1近中面浅龋,右上1近中面浅龋。
诊断依据:两牙近中面均有典型的龋病色、形、质改变,且已形成浅洞。本例因为龋损仅限于釉质层,故患者无自觉症状。
2.治疗 常规去龋,备洞,消毒,干燥,衬洞,光敏树脂充填。
3.注意事项 两牙同为近中面患龋,互为邻面,故充填时,应注意用聚酯薄膜分开,保持各牙充填体独立。
[思考题]
1.试述窝沟浅龋的诊断要点。
2.试述平滑面浅龋的诊断要点。
3.试述窝沟浅龋与正常窝沟的鉴别要点。
4.试述浅龋的治疗原则。
5.试述药物治疗、再矿化治疗、窝沟封闭治疗的适应证。
龋病是发生在牙齿上的多因素复合作用导致的疾病,必须采用综合方法才能有效地预防龋病,归纳如下:
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减少粘附在牙表面的细菌及牙菌斑定期到医院洁牙,小孩从3岁开始教会其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各一次,饭后漱口;
氟化物防龋,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抑制细菌生长,抵抗酸腐蚀目前应较为普遍的方式是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等,还有饮水加氟,但这需要有关部门严格周密地安排进行,因为含氟量过高又会出现另外的问题。
控制食用糖的摄入量和次数,口腔细菌利用糖的发酵产酸,腐蚀牙齿,所以提倡少吃糖果,特别是临睡前。
窝沟封闭,在磨牙、双尖牙的窝沟处涂封闭剂,可以防止微生行和食物碎屑在窝沟的堆积,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儿童半年一次,成人一年一次,及时发现早期的龋病,及早治疗。
深龋治疗的失败病例探析论文
0 引言
深龋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牙髓病之一,因龋坏达牙本质深层,治疗过程中,即使应用保护牙髓的盖髓剂也会出现治疗失败的病例。失败病例患者会在数日内或数月内因牙疼就诊。本文就近几年来临床出现的失败病例就其主诉,检查,诊断,处理等方面做一分析并浅谈治疗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自 年至 年,我科收集深龋治疗病例 1460 例,含失败病例 55 例,失败病例中患者:男 21例、女 34 例,上下磨牙 46 棵、前磨牙 6 棵、前牙 3 棵。5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是 43 岁。
1.2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视为治疗失败
1.2.1 26 例病例因冷热刺激疼 , 自发疼,阵发疼等就诊 , 其中 11 例男性患者,牙位是后磨牙 , 以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龋洞多见;15 例女性患者,磨牙 12 颗,前牙 3 颗,临床检查患牙冷诊明显疼痛 , 叩疼轻微 , 以急性牙髓炎或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收治病人。
1.2.2 19 例为充填体脱落的患者再次充填治疗后出现咬物疼,不敢用患侧咀嚼,或有热刺激疼,几日甚至几月后症状不见好转来医院就诊,其中 7 例男性患者和 12 例女性患者均发生在后磨牙,临床检查患牙叩疼较明显,冷诊迟钝,热诊敏感,x 光片示:根尖区未见明显异常。打开牙髓腔探及部分牙髓坏死或根髓疼痛。临床以残髓炎收治患牙。
1.2.3 10 例患者自述患牙补后咬物酸疼,遇冷风刺激疼,临床检查:患牙冷诊刺激疼痛,冷风吹试亦疼痛。刺激去除,症状即消失。患者治疗后一周左右就诊。其中男性患者 3 例,发生在前磨牙颈部龋坏;女性患者 7 例,前磨牙 3 颗 , 磨牙4 颗 . 患牙多是唇颊侧牙颈部龋坏。以牙齿敏感症收治患者。
2 分析与治疗体会
2.1 患牙确诊为深龋的准确性。如果患牙深龋近髓,患者否认牙疼病史,仅仅是牙有洞要求充填。这种患牙在备洞过程中,有的人牙敏感,有的人牙不敏感。有的人敏感强烈,有的人不强烈。在患牙其它症状缺如的情况下,我们对患牙不敏感和感觉不强烈的患者应该考虑到慢性牙髓炎和牙髓部分坏死的可能性。慢性牙髓炎牙髓未暴露,髓腔呈闭缩状态时,龋洞底部会探诊敏感,易误诊为深龋;慢性牙髓炎在牙髓暴露长久后会形成牙本质桥,为一层不规则的钙化组织,其下方是密集的白细胞浸润,以及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使炎症局限,象是一个“安全筏”,使得牙髓可以长时间抵御并延缓广泛性的破坏[2],患牙平时无明显症状。我们不难理解这种患牙的患者说不出牙疼史。对于磨牙的远中邻面龋坏,特别是第二和第三磨牙,由于术区的视野及患者的开口度的原因,使我们不能仔细清楚的判断洞底的'情况。加上磨牙个别的髓室角高,距离龋洞底近,使得牙髓易被感染。
本组失败病例 55 颗患牙中后磨牙为 46 颗,占较高比例(83.6%)。牙髓炎一旦误诊为深龋,充填治疗数日或数周内会因牙疼就诊,也就形成了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对于患者的“有过一次轻微的自发性隐疼”、“仅仅一次咬物不适”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龋洞深度,及深度龋坏常有的症状,如嵌塞食物疼、冷热刺激敏感等;告知患者深度龋坏一般能引起牙髓组织的修复性反应[1],起到保护牙髓的作用,患牙无症状可能是患者抵抗力强而牙髓健康;患牙无症状也可能是患牙慢性炎症或牙髓部分坏死;告知患者患牙补后若出现明显牙疼及时就诊。
2.2 充填物脱落的患牙再次充填治疗失败原因。曾有充填体的患牙由于修复体边缘渗漏,通过牙体微细结构牙本质小管,细菌可能感染牙神经[1].曾有的充填史因为去腐备洞、机械性刺激,产热,还有对窝洞的干燥过程会使牙本质小管内容物产生影响,近而刺激牙神经[2].各种窝洞清洁剂和酸蚀剂的使用,会加大牙本质小管的开口,增加牙本质的通透性,造成牙髓损伤[2].曾有过充填史的患牙,由于多方面原因患牙可能感染牙神经。若患者自述无牙疼史,我们会以为牙髓尚属健康,行间接盖髓治疗。补后患牙咬物不适,不敢咬物,或者出现其它牙髓发炎症状,前来就诊,我们才知道治疗失败。
在临床操作中,对于有充填脱落病史的患牙,除了向患者详细询问患牙以往补牙的时间,次数及充填物脱落的时间等病史外,我们应该仔细检查患牙洞底情况,看有无穿髓点,洞底处牙本质的颜色,质地如何;用探针探查牙本质的敏感情况。谨慎进行一次性盖髓树脂补牙,减少深龋治疗失败。
2.3 患牙的敏感症。对于患牙治疗后咬物酸痛,冷风刺激疼,能明确指出患牙,患牙症状疼痛尖锐、短暂,应考虑到患牙敏感症的可能。牙齿敏感症成因涉及两个因素:①牙本质小管口的开放产生疼痛的传导。 ②由于微环境的改变,牙髓周边神经纤维疼痛阈值降低[2].患牙在咀嚼时产生的压力,可能导致窝洞所及的牙本质小管液体流动,于是机械性的搅动牙髓内容物,间接地兴奋了其中游离神经末梢而引起酸疼[3].在患牙敏感症出现后,由于本症存在自发性脱敏过程[1],首先建议观察患牙,一段时间后若症状减轻,可不予治疗,若敏感症状不消退可对患牙脱敏治疗(临床应用 0.76% 单氟磷酸钠凝胶,在补牙材料周边的牙体表面反复涂擦 3 分钟)效果较好。敏感难以忍受者,磨除补牙材料,用玻璃离子粘固粉安抚。
2.4 年龄因素与性别因素。本组病例 34 例为女性,年龄多超过 35 岁,21 例男性患者中年龄多在 38 岁以下。本组 55例病例中 , 女性多于男性 . 女性平均年龄大于男性平均年龄。原因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细胞成分减少,牙本质的修复力降低,一些经过反复操作、龋坏和充填物刺激的患牙预后较差[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新牙本质[2],女性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牙齿的敏感性较强,造成治疗失败病例相对较多。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 . 牙体牙髓病学 [M]. 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5;91;135;204;205.
[2] 林均棨 . 牙髓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6;40;43;61;258.
[3] 张举之 . 口腔内科学 [M]. 第 3 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9.
探析口腔伤的流行病学特点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对锐器伤发生时机、器具结合口腔医护员工的日常操作行为,针对性的对某些条目进行适当的修改,以期更准确的分析出口腔临床诊疗行为中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按照按调查对象的工作类别不同,划分为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学生(包括实习和进修)以及工勤人员等层次,每层的调查人数依据各层的总人数按比例分配后进行简单随机抽样,通过查阅文献,估算出最小样本量约为医院总人数的30%。被调查者匿名参加答题。
1.2质量控制
由专职感染管理人员培训专职调查员人员下科室发放第一部分问卷,一对一指导医务人员正确填写并统一回收,对发生锐器伤者发放第二部分问卷,现场填写后由专职人员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检查核对后密封,交给数据录入员。
1.3数据录入
数据由南京医科大学实习学生盲法录入,本调查研究者负责审核。使用SPSS14.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人数、例次数、构成比等统计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本调查获得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者向被调查者说明了此次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被调查者自愿参加并可随时退出。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医院共有员工469人,查阅文献,估算最小样本量约为140人,按照各层兼顾的原则,本次调查共发问卷169份,回收问卷169份,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8%;其中男43人,占25.7%;女124人,占74.3%;医生63人,占37.7%;护士44人,占26.3%;学生35人(包括实习生和进修生),占20.9%;医技8人(检验、药剂、麻醉),占4.8%;工勤17人,占10.2%,平均年龄为33岁。
2.2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构成比
调查结果显示,医生锐器伤涉及的前三项操作为手术缝针、根管治疗、尖锐物品穿出;护士锐器伤涉及的前三项操作为针头或器械传递、整理或清理物品、套回针头套。其余锐器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构成比情况。
2.3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及培训参与和报告情况
62.3%的被调查者(104例)参加过培训,35.9%(60例)未参加过培训,1.8%(3例)不确定。167例被刺伤人员中,77.2%的被调查者能采用“挤血+冲洗+消毒”的正确局部处理,但仅26例(15.5%)上报院感科,其中24例(14.3%)进行了血源性暴露源的检测,有2例涉及的锐器显示含有血源性传染疾病,检测结果为HBs(+)。
3讨论
3.1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特点
我院的平均发生率高达65.9%,平均频次为1.62次/(人・年),可能与口腔诊疗操作侵入性操作多,接触锐器频繁以及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有关。本次调查显示,护士、医生和工勤人员居报告人群的前3位。而在职业暴露的'场所除了传统意义的高危科室如手术室和供应室发生率高外,也体现出专科的特殊性,比如牙体牙髓科也是锐器伤的高发场所,因为专科特有的根管治疗操作因为在操作中需要频繁的接触尖锐的扩大针(锉)等,也较易发生职业暴露。在护士发生的职业暴露中,针头或器械传递位居危险因素首位,说明不安全、不规范操作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关注。建议通过有效地培训养成使用弯盘传递锐器的习惯。
3.2认知程度和培训效果分析
对锐器伤的危险认识不足,虽然有62.3%曾经参加过培训,77.2%的被调查者在受伤后能采用“挤血+冲洗+消毒”的正确局部处理,但仅有15.5%的医护人员刺伤后上报院感科。说明现有的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感染管理科每年应根据医务人员所处科室、工作环境、业务特点等不同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培训,培训的形式和手段应该多样化。还应该定期深入高发科室,现场督查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及防护工具使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指正,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本次调查所反映出的另一个特点是口腔科由于多数操作在门诊进行,大多数的暴露源是未知且难以追踪的。建议通过完善门诊日志,推行门诊电子病历等方法更好实现对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动态监控。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防护导则》,进一步强调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重要性。但就各个医疗机构而言,重视程度还远不够,口腔专业的医务人员由于其专科特殊性,面临较高的血源性疾病暴露风险,更应该加强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教育。通过完善管理流程、积极开展培训,改变错误的习惯行为,推荐使用安全器械,实施标准的全防护等措施来切实有效的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4小结
本次调查由于回顾性问卷调查本身的误差和匿名调查追踪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尚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改进和追踪。
★ 口腔病治疗心得
★ 婴幼儿致龋的原因
★ 口腔护士自荐信
★ 口腔健康个人简历
★ 口腔护士辞职报告
★ 口腔健康标语
★ 口腔医生工作总结
★ 口腔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