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伊丽莎白镇》观后感(共含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okem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电影的开头,德鲁的人生几乎是令人羡慕的,在一个大公司任职、得到老板的赏识、设计的产品获得“成功”、有一个美艳的女朋友。但是,很快一个转折,德鲁几乎又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设计的产品被召回、让公司损失近十亿美金、老板失望、同事白眼、被炒鱿鱼、女友也离开了……就在德鲁准备自杀时,又传来了一个噩耗:父亲在故乡伊丽莎白镇去世了。德鲁只能先暂停自杀计划,回到陌生的故乡参加父亲的葬礼。在飞机上,德鲁认识了独具一格的空姐克莱尔,并与之在伊丽莎白镇相知,相爱……在伊丽莎白镇的日子,德鲁才渐渐了解父亲,了解到一些以前自己从未认识过的东西。一场克莱尔准备的公路旅行,也将德鲁的心境引向另一处风景……
这是一部悲伤,苦笑和欢乐并存的电影吧,德鲁牺牲与家庭欢聚的时间设计出来的产品,到头来却让自己一头扎进低谷,回到故乡的德鲁,发现更多的是陌生,但也渐渐改变。
德鲁的父亲是电影的“灵魂”人物,他平凡,却又伟大——他的死引起整个小镇的悼念。为了爱情与责任,他没有留在故乡;但与亲友的情谊,却也让他最终偶然地落叶归根。一个人是否优秀、成功,判断的标准不是他取得了多少多大的成就,就向德鲁的母亲所说,没有人在乎他走了,除了我们。德鲁的父亲完成了许许多多普通却又宏伟的目标,他平凡、普通却伟大着。影片的最后有一个德鲁的父亲潇洒的背影的镜头,或许,他的人生就是如此的潇洒吧……或许,葬礼并不仅仅可以是一个只允许悲伤存在的地方,怀念和鼓励,也是重要的。
德鲁的母亲在开始时因为丈夫的死变得有些神经兮兮,但那些看似逃避的行动,或许也是爱的表现吧。在丈夫的葬礼上讲着笑话,为丈夫献上一曲生前最爱的舞蹈,不太专业的翩翩起舞,却也像只蝴蝶般飞舞。
克莱尔是一个经历过许多无奈的人吧,她乐观,她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想法别具一格,但也经历一些无奈的失去,好在她一直保持这那开朗的性格,感染着消沉的德鲁。
德鲁的公路旅行,蕴含的东西太多。在无人的林荫小道上挥舞,聆听感受马克·吐温的思绪,感受马丁·路德·金的人生……
这几天看了一部片子名叫《伊丽莎白镇》,片名听起很美。当看完这影片后,觉得故事也那么美,充满着寓意。
故事讲述着一位27岁的运动鞋设计师德鲁在事业上升阶段,由于一次设计给公司损失了将近10亿美元,公司因此决定把他fire了,而公司里的女朋友为此也与他断绝了关系。这个马上要到而立之年的打击让德鲁看到了生活的绝望,当他准备在家自杀的时候,一个从伊丽莎白镇传来的噩耗打消了他轻生的念头,他的父亲去世了,作为家中唯一的长子他不得不去伊丽莎白镇处理自己父亲的后事。故事也因此开始了。在飞机上遇见了一位名叫克莱尔的空姐,于是在伊丽莎白镇他们发生了许多浪漫的故事……
这部片子表达了许多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对于生老病死。当男主角载着车拿着克莱尔自制的地图,走着那些以前父亲留下的足迹的时候,把骨灰洒向每一个留下回忆的地方,突然觉得生命真的很短暂,似乎可以触摸到尽头。地图的最后是在一个集市找一位戴红帽子的女孩,其实就是这位克莱尔。
伊丽莎白镇,应该是一个幻想之地,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但叫了也的确让人遐想。伊丽莎白给人以高贵的感觉,但现实的平凡也许给人巨大的冲击。这可能也是影片重点烘托的地方。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特别的一部爱情片,或者说是励志片。影片给我太多惊喜,当德鲁风华正茂却遭遇致命的打击,当德鲁正欲自杀却愕听父亲的死讯,当德鲁背债近十亿是邂逅善良空姐。此时人物的心理挣扎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前路并非充满期待;勇于冒险,才能成功。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我不禁想到言兑网上的一句话:当你面对悬崖的时候,不要犹豫,让自己跳下去,逼自己在下降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来。编剧没让德鲁意外中彩票,没让德鲁的鞋子突然热销,也没让德鲁前后照应地死去。相反的,德鲁最后接受了失败,“最后一眼”的鉴定专家收获了爱情。失败的时候,我们要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的来说,影片在悲喜中顽强地挺过来了。可以说是那位有魅力的逝者将影片凑起来,将人们的心聚拢起来。这是一部深奥的爱情片。
这是一部没看透的电影,我总觉得电影所包含的要比我感受到的多更多。还是那个老话题,如何来定义成功,如何来定义幸福!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失败而企图盲目自杀时,才发现原来追求的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幸亏,男主角在伊丽莎白镇找到了正确的答案。生命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
就像斯嘉丽那句经典的“tommorrow is another day!”
我时常想应该去追寻什么,是实在的物质还是飘忽不定的感觉?有很多人为了稳定的生活而放弃了梦想,也有人因为执着于梦想而成就了一生。()本来我想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而搁浅梦想的,又怕这条路最终到不了幸福的终点,反而只有追寻着梦想,我就能找到想要的那个我!或许,这也是背叛自己梦想的代价吧!
男主角终于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对鞋子的热情和创造,虽然失败了,但并不是终点,只是路还长,我们要有耐心!来自伊丽莎白镇的温馨,打断了处于低谷的失落。很佩服他的母亲在追悼会上的致辞,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感动,同时不要忘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珍惜现在啊!
缠绕在影片中的爱情也是那么脉脉的!浪漫的元素就在最后的那张地图!记得女主角有一句话:“每个人都要自己一个人去做一次旅行。”在那段浪漫的旅程上,有音乐,有过去,有故事,很好,就是这样被打动的!可是,在地图的最后还有未知的答案,就是到底能否获得爱情?这样的问号,或许是任何人都抗拒不了的吧!
《伊丽莎白镇》Elizabethtown
剧情简介:
德鲁是一家国际顶尖运动鞋品牌的首席设计师,才华横溢的他是老板的宠臣。然而,他花费了8年的时间废寝忘食地研发的新产品,因致命问题被回收,公司顷刻间将承担近1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职场的幸运儿顿时跌入万丈深渊……德鲁彻底绝望了,甚至准备一死了之。恰逢此时,妹妹来电话说,爸爸死了-回老家时突然心脏病发作而死!真是祸不单行,德鲁被突然降临的厄运打懵了。在去机场的路上,妈妈提醒他:你爸爸常说什么来着?德鲁和妈妈、妹妹齐声道:“假如这么做行不通,一定还有别的办法!”在飞机上,德鲁邂逅了乐观、开朗的空姐克莱尔。克莱尔对德鲁说:你想变得伟大吗?那就鼓足勇气去面对失败,让人们看到你还能笑得出来—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职场启示:
这么做行不通,一定有别的办法。
失败只是表明没有成功而已。无论是多么惨痛的失败,其实都不是世界末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令我们感到绝望无助的情绪。因为任何事情,假如这么做行不通,一定还有别的办法——人生的路,绝对不止一条!这道理听上去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人们顺利的时候很容易保持高昂的气势,但是大难当头却难保不气馁、不放弃。但是绝望只会令人感到更加无助,并不能帮我们走出低谷。大难当前不妨试着笑一笑,你会发现:冬天过后,春天一定再来。
伊丽莎白・泰勒(伊丽莎白・泰勒)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她被誉为是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瑰宝,被看做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好莱坞色彩的人物,一度为好莱坞电影女王,尤其以一双漂亮的紫罗兰色眼睛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头号美人”。纵横好莱坞60年,并且凭借《青楼艳妓》和《灵欲春宵》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另以《埃及艳后》成为史上第一个片酬百万美元的演员,被誉为“好莱坞的常青树”。她与理查德・伯顿的爱情更让她成为风云人物。,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7名。被封为爵士。3月23日因多年病魔缠身而去世,享年79岁。
目录 个人生活 人生经历 星路历程 主要作品 收缩展开 个人生活
基本信息
逝世年龄:79岁 信仰:基督教(泰勒说:“我从危难中存活,是上帝恩赐我的奇迹,我必须把上帝赐我的爱,分享给更多人。”) 地位: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影后 密友:迈克尔・杰克逊(世界流行天王) 教育:洛杉矶高中 活跃年代:1941年- 出道日期:1941年 身高:157cm 生命奇迹:泰勒曾经做过百次手术,均成功 出道作品:《每分钟出生一个孩子》 影迷信箱:William Morris Agency、151 El Camino、Beverly Hills、Ca 90212、USA 【人物喜好】 喜欢的歌剧名伶:安德烈・波切利 喜欢的女歌手:苏珊大妈、惠特尼・休斯顿 喜欢的迪斯科曲:《周末的狂热》 喜欢的收藏物品:钻石、珠宝 喜欢的动物:宠物狗 喜欢的书籍:《圣经》 最爱的人:理查德伯顿
家庭成员
父亲:弗朗西斯・泰勒(Francis Lenn Taylor,18 - 1968年)画商 母亲:萨拉・泰勒(Sara Taylor,19 - 1994年)话剧演员 哥哥:霍华德・泰勒(Howard Taylor,1928年出生) 长子:迈克尔・霍华德・威尔丁 Michael Wilding Jr(1953年1月6日出生)(与第二任丈夫所生) 次子:克里斯托弗・爱德华・威尔丁 Christopher Wilding(1955年2月28日出生)(与第二任丈夫所生) 女儿:伊丽莎白・弗朗西丝・托德 Elizabeth Frances Todd(1957年8月6日出生)(与第三任丈夫所生) 养女:玛丽亚・伯顿 Maria Burton(1961年8月1日出生 )(与第五、六任丈夫所收养) 【补充说明】伊丽莎白・泰勒另有9个孙子女 第一任丈夫 尼克・希尔顿 Conrad Hilton(1950-1951) 第二任丈夫 迈克尔・瓦尔汀 Michael Wilding(1952-1957)演员 第三任丈夫 迈克・托德 Mike Todd(1957-1958)制片人 第四任丈夫 艾迪・费歇尔 Eddie Fisher歌手、演员 第五、六任丈夫 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演员(最爱的丈夫) 第七任丈夫 约翰・沃纳 John Warner(1976-1982)参议员 第八任丈夫 福坦・斯基Larry Fortensky(1991-)司机 生前男友 贾森・温特斯 Jason Winters经纪人
人生经历
个人早年生活
伊丽莎白・泰勒于1932年2月27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出生的准确时间是格林威治时间凌晨两点十五分。虽然生为英国公民,但她的父母都是美国人,母亲有德国血统,父亲有苏格兰-爱尔兰血统。 父母都是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艺术品商人,父亲在伦敦开办了一家画廊。伊丽莎白的母亲是名舞台剧演员,结婚后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伊丽莎白自幼习舞,在伦敦长到7岁,1939年,当二战的阴云开始笼罩在欧洲上空时,她随全家回到了美国,只留下父亲打理画廊最后的事务。伊丽莎白的母亲随着娘家定居在洛杉矶,随后她的父亲也来到了新家。
好莱坞之梦
伊丽莎白・泰勒生下就注定要当明星,曾是演员的母亲从小就培养她。1942年她在10岁便与环球公司签约,12岁主演了系列影片《灵犬莱西》,小有名气。16岁时的伊丽莎白・泰勒拍摄一组令人惊艳的性感照片摆脱了少女形象。 19时主演了《阳光照耀之地》(郎心如铁),美丽形象深入人心,从此开始了她大明星的生涯。 伊丽莎白・泰勒与詹姆士・迪恩合演了《巨人》与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合演了《阳光照耀之地》和《雨树县》与保罗・纽曼合演了《豪门巧妇》(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还因为《第德菲尔德第八》和《谁害怕弗吉尼亚・吾尔夫》分别获第33届和第38届奥斯卡金像。不过伊丽莎白・泰勒最著名的影片却是历史被称为最烂的影片《埃及艳后》。 在伊丽莎白.泰勒的生活中存在着几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她的母亲萨拉・泰勒无疑是第一位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萨拉・泰勒,伊丽莎白・泰勒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泰勒夫妇虽然没有足够的财力让孩子们上私立学校,但是,萨拉・泰勒坚持让泰勒去和电影厂老板们的女儿在一起上舞蹈课。萨拉・泰勒通过舞蹈班上一位同学的父母,使泰勒获得了去米高梅影片公司试镜头的机会。而且,弗朗西斯・泰勒艺术画廊的一位老主顾也邀请她去环球影片公司试镜头。萨拉・泰勒深信这是由于自己多年虔诚的信仰产生了效用,便对兴奋不已的八岁女儿说,如果上帝要她当演员,她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演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上帝都是仁慈的,他的爱总会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 为了去影片公司试镜头,萨拉・泰勒把小泰勒精心打扮了一番,买不起昂贵的真丝长统袜,便在腿上涂一层防晒霜假冒,并用眉笔画上一道黑色棱线。去米高梅影片公司之前,萨拉・泰勒还让女儿拿着一本基督教的祷告书,静静地坐着,祈望基督保佑,成就自己的梦想。米高梅和环球这两家影片公司都非常愿意接受泰勒这个美丽动人的小女孩。 在与米高梅影片公司签约以后,萨拉・泰勒每天晚上都把泰勒浓密的黑发用布条扎起来,以使她美丽的卷发不至于变形。她总是领着女儿去研学那些与演艺有关的科目,如唱歌、舞蹈、化妆等等。到早上的时候,她总是要女儿学会如何不用眼睛就能踏准地板上的目标,如何在中心光环下表演。萨拉・泰勒为此煞费苦心。萨拉・泰勒还一直都认为是虔诚的信仰保佑了女儿泰勒,所以即使在摄影棚,她也要泰勒找空闲时间看《圣经》。 萨拉・泰勒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伊丽莎白・泰勒成功地给环球电影公司的领导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一纸合约,开始了她传奇的电影生涯,成为好莱坞的童星。12岁主演《玉女神驹》引起轰动,此后片约不断。1956年主演的《岳父大人》,则是其青春期代表作。其后曾以《战国佳人》、《朱门巧妇》及《夏日痴魂》三度获得奥斯卡提名,而《青楼艳妓》及《灵欲春宵》则让她两度登上影后宝座。从童星到贵妇,伊丽莎白・泰勒演艺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女明星之一。在6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泰勒曾经五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得奥斯卡小金人。在80年代之后泰勒的演出大减,多为电影及电视系列剧的客串演出。
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不知不觉中,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泰勒已经长大了,同事们发现她孩童时代的腼腆也正在慢慢地逝去,她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美貌和与众不同的聪明…… 由于婚姻上的诸多问题,萨拉・泰勒变得暴躁起来,有一天她甚至在米高梅影片公司与女儿吵架,她大骂泰勒戏演得太糟。当时仍然是孩子的泰勒竟像大人般写了张纸条向母亲道歉:“对不起,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一辈子我想做的事就是拍电影,我已经不能离开它了。如果不让我干,就好比砍掉了一棵树的根,我很快就会枯萎,变成一个没有生命的废物。” 萨拉・泰勒并不反对女儿学成人打扮的做法。相反,她希望泰勒尽快步入成熟女子的行列。在泰勒13岁去华盛顿和杜鲁门夫人在白宫发起的募捐运动时,萨拉・泰勒给泰勒穿的是一件黑色丝绒裙、白色皮外套,以及一双无缝尼龙长袜。她把泰勒打扮得看上去像琼・克劳馥般轻佻的女人。 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杂志的摄影记者邀请泰勒拍泳装照。在与母亲商量后,她穿着薄薄的白色游泳衣,摆出各种姿势让摄影记者拍了上千张照片。摄影记者告诉泰勒说:“你的角度不错,我认为你是我拍过照的最漂亮的女人。”而作家J・P・塞林格在第一次见到泰勒时也曾为她的美貌倾倒:“她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女人。” 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女儿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萨拉・泰勒非常高兴,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好友海达・霍珀――好莱坞的一个专栏作家。于是,泰勒很快被宣布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她就像温室中的一朵粉红色的蔷薇,悄然绽开了。 为了宣传漂亮的女歌星简・鲍威尔,米高梅影片公司决定充分利用这朵温室中悄然绽开的花朵,他们让娇艳欲滴的泰勒参加《朱迪的约会》的拍摄。泰勒在这部影片中饰演一个漂亮的被宠坏了的贵小姐。这部影片使泰勒由童星一跃成为大明星,在与电影同行的生命中,她的魅力与日俱增。《纽约先驱者论坛报》认为泰勒不再是《玉女神驹》中的那个小女孩,她已经成长为一位“真正的百分之百的美女,而且前程不可限量。”
钻石玉婆
伊丽莎白一生酷爱钻石、珠宝。她收藏了一些世界上最珍贵的珠宝,其中包括33克拉的“克鲁伯钻石”、温莎公爵夫人的钻石胸针、俄皇公主的翡翠、“拉佩雷吉纳珍珠(LaPeregina Pearl)”(丈夫理查德・伯顿送给她的情人节礼物)、以及著名的69克拉、珍珠形状的“伯顿・卡蒂亚钻石”,这枚伯顿1969年送给她的`钻石经常被人称作“伯顿・泰勒钻石”。 “伯顿-泰勒钻石”是1969年理查德・伯顿从珠宝品牌卡蒂亚那为伊丽莎白买下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钻石之一,这枚钻石未加工前重244克拉,1966年产于南非。珠宝商哈里・温斯顿在切割打磨之后拍卖,并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拍出,而伯顿在拍卖第二天以1百零六万九千美元的价格从卡蒂亚手中买下这枚钻石送给伊丽莎白。多出的部分价格则作为卡蒂亚小小的宣传伎俩――将“伯顿-卡蒂亚钻石”卖给“世界上最著名的夫妇”。十年后,经历了两次与伯顿的婚姻后,伊丽莎白拍卖了这枚钻石,筹款在南非的博茨瓦纳建造了一家医院。这枚钻石最后的售出记录是1979年被沙特一位不知名的买主以三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此戒指就是著名系列喜剧“Here's Lucy”(1968),第三季第一集“Lucy Meets the Burtons”(1970)中用到的戒指。因为用到实物拍摄,本集为此剧最昂贵的一集。剧中Lucy因抢着试戴而把这枚著名的戒指卡在手指上。)伊丽莎白曾拍卖她与理查德・伯顿的钻石翡翠订婚戒指为艾滋病慈善事业捐款。伊丽莎白的第三任丈夫迈克尔・托德曾送给她一枚29克拉的钻石戒指,第四任丈夫艾迪・费舍尔曾说,一颗价值五万美元的钻石能让泰勒保持大约四天的快乐心情。 伊丽莎白泰勒可谓是宝格丽(Bvlgari)的忠实拥趸。在巴黎大皇宫落幕的“125年意大利经典璀璨回眸--宝格丽历史回顾展”上专门辟出一个展厅,以展示她的绚丽、华美的私人珠宝珍藏。在谈及伊丽莎白泰勒对宝格丽珠宝的钟情时,她的前夫理查德・伯顿曾经这样谈到:“她唯一知道的意大利语就是Bvlgari(宝格丽)。”特别是这枚宝格丽(Bvlgari)祖母绿胸针,其祖母绿主石重18克拉,是由理查德・伯顿于1962年作为订婚礼物赠送给伊丽莎白泰勒。
伊丽莎白・泰勒,1932年2月27日出生于英国伦敦,7岁随父母移居美国,1942年初登银幕。 1944年,12岁的泰勒凭借电影《玉女神驹》蜚声世界,从此活跃影坛60余年。 15岁那年,泰勒就和好莱坞的重量级演员威廉・鲍威尔、艾琳・邓恩、沙苏・皮茨同台献技,出演了《伴父生涯》(Life with Father)(1947)。 1954年是泰勒最繁忙的一年,一口气拍了4部片子:《狂想曲》(Rhapsody)、《浪子回头》(Beau Brummell)、《魂断巴黎》(The Last TimeI Saw Paris)和《象宫鸳劫》(Elephant Walk),22岁的泰勒被誉为世界级的大美女。 1956年,泰勒出演了倍受影评界非议的《战国佳人》 ,并因此获奥斯卡提名,但最终失利于主演《三面夏娃》的乔安妮・伍德沃。 1958年,泰勒在《朱门巧妇》(Catona Hot Tin Roof)(1958)中饰演女主角马吉・波利特。影片获得评论界如潮好评,泰勒再次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但最终还是输给了主演《我要活下去》。 1959年,泰勒出演了另外一部轰动性的影片――《夏日痴魂》,第三次入围奥斯卡影后的角逐,不幸再次失手。 1960年,泰勒终于如愿以偿,凭《青楼艳妓》抱回家一尊影后级的奥斯卡小金人。 1963年,泰勒主演了当时制作成本最高的影片《埃及艳后》(Cleopatra),她获得的片酬也高达100万美元。这时候,她遇到了自己未来的第五、六任丈夫理查德・伯顿。 19,她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7名。 20,泰勒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以表彰她的贡献。 7月,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洛杉矶分院宣布,学院将颁发大不列颠杰出成就奖,给出生于伦敦的美国银幕传奇巨星伊丽莎白・泰勒。
伊丽莎白泰勒经典语录
1、我非常喜欢冒险,世界上有许多门都是开着的,我不怕看到门背后的东西。
2、我一生爱过7个男人,有过八次婚姻。上帝给了我美貌、声名、成功和财富,所以没有给我幸福。
3、我不会假装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
4、你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所能做的就是去尽可能的帮助他人,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再去进一步帮助他人。
5、妈妈说,我出生后8天没有睁眼。而当我一睁开我看到的是一枚订婚戒指。我是被迷住了。
6、现在对我来说,表演是假的。看人们遭受痛苦是真实的。没有比这个再真实的了。有些人不喜欢面对这些,因为太令人痛苦了。但是如果没人正视它的话,一切都不会发生改变。
7、我想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些人害怕长大,似乎男人年龄越来越大,他们的妻子会越来越年轻。
8、我喜欢佩戴珠宝,但并不是因为它们属于我。你无法拥有光彩,你只能赞美它。
9、关键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得到的过程。
10、成功是一种了不起的`除臭剂。它能带走所有你过去的味道。
11、除非我死了,我以我自己的方式将会一直去享受生活的无尽乐趣。祝各位愉快!
12、婚姻是一所好大学。
13、我想在我的甜蜜心灵中增加一些美好的东西。请永远让爱和人道主意常驻你心。
14、当你深陷绯闻和诽谤中时,才会知道谁是真正的朋友。
15、我拥有一个女人的身体和一个孩子的情感。
16、不要让自己越过自己的情感、心理等去进行一些无所谓的胡思乱想。
17、我料想在到达一定年龄之后,有些男人就害怕成长了,似乎男人们年纪越大,他们的妻子就越年轻。
18、如果不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金钱究竟是为什么存在的?
一·苦难中的幸存者
在当时的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来说,生活与幸福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在于方向的不同。芙蓉镇中的胡玉音本来是一个贫苦的底层劳动人民,住的是破败不堪的木板房,每天早起贪黑地工作。
但如此苦难之人,我却将她称为是苦难中的幸存者。
何为苦难?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她与她的丈夫不辞辛劳,他们用心血垒砌的劳动成果却被当时的政策视为资本、压迫、剥削、勾结。在当时来说就是富农,农村阶级斗争的最大敌人。在权威的压榨下,她不得不被扣上新富农的黑锅,被舆论所淹没。她有什么错?但她却成为了社会变革的牺牲品。以至于沦落到了当时众叛亲离的凄凉境地。
又何来幸存?还记得有一幕,李常委正在批斗大台上,将胡玉音推上了风口浪尖,并把一位同样悲惨的所谓“极大反动派”骂的体无完肤。她当时还未意识到自己所坚守的运动立场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就像被阶级级斗争的布条蒙蔽了双眼,她自恃大义凛然,在众人面前高呼平等、民主,但她自己却浑然不知,这样偏执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引向冲突的中心。而她所保护的底层人民其实只是想要过过平淡的日子,但她却以政常委的权利盖过了民愤。
“阶级立场,将运动坚守到底”的口号迫使民众不得不抛弃情义,以求自保,而在权利,意见,情感交织的模糊地带,必定会产生矛盾,从而掀起滔天巨浪。当平日里大喝一声,众人便战战兢兢的政委被迫戴上了“破鞋”,狼狈地向小红卫兵腆着脸苦求解释的时候,她是多么的可笑。而当她在落魄到扫大街的时候,依旧不卑不亢地拒绝她眼中的“反动主义者”的好意时,她是多么的可悲!
相比而言,胡玉音虽然不明不白的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却并未在当中使自己道德沦丧,价值偏移。她虽被批判抵制,却也能最起码生活得平平淡淡。在诸多磨难之下,她的内心有这样一片净土,它未经扭曲或污染,在那里珍藏着当时许多人都不屑一顾的,人,最基本的素养。
二·假亦真时真亦假
在动荡与不安之中,众人所能做到的只有保护自己,从而盲目地听取上级指挥。但在故事中,有一个人,他被最多人所抛弃。但我认为,他是最真实,最令我敬佩的人。
他因为收集民歌被人视为“反动派”,就连刷一个大字报都会被批斗。这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王洛宾先生。作为西北民歌的收集者,他一生大多漂泊流浪,甚至好几次出入监狱,却在狱中还将自己的口粮对换别人那几曲残缺不全的歌词。他坚信,这是精神的力量,民族的智慧,文化的传承,希望的源泉。他所搜集的西北民歌,至今也广为流传。
再看故事中的这个人,他没有人帮助,没有人可怜,甚至在政府的疯狂批斗下没有尊严可言。他一无所有,却显得最知足、充实。在别人落寞之际,他也会对之报以真诚,尽管大多收到的是抗拒与鄙夷。
所谓的真理往往摇摇欲坠,所谓的真情却还暗藏杀机。但故事中的他,虽被贴满了世俗争议的标签,却从没有偏离那做人根本的轨迹。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真理吗?在苦难之中拾取希望的微光,在混沌之中坚守最无华的情操,这让我想起了《活着》中的一句话: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依然是那个芙蓉镇,那个饱受沧桑的背影,在缓缓模糊的霞光中渐渐远去。我听到他苍老的嗓音从远方传来,在空旷的傍晚随风飞扬。黄昏转瞬即逝,召唤黑夜的来临,大梦初醒,迎接崭新的黎明。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简介
公元1533~公元1603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1536年安娜被斩首,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宣布当时三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这一直是大多数英国天主教徒的看法,因为他们认为亨利和原配妻子离婚是非法的)。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当伊丽莎白13岁的时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随后的十一年中英国统治者的功绩并不是特别突出。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兄长爱德华六世从1547年执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统治下,政府推行坚决支持英国新教的政策。玛丽女王一世在其随后当政的五年期间,支持罗马教皇的至高权力,恢复了罗马天主教。
在玛丽统治期间,英国国教徒遭到迫害,约有300人被处以死刑(这使女王有了一个不光彩的绰号“血腥玛丽”)。伊丽莎白被逮捕,并被押在伦敦塔,虽然后来被释放,但在一个时期内生命仍处于危险之中。1558年当玛丽死去由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时,举国一片欢腾。
年轻的女王即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法国的战争;与苏格兰和西班牙的紧张关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国国内的宗教派别之间的尖锐矛盾。
后一个问题首先得到了解决。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这使温和的英国国教徒感到满意,然而清教徒想要进行一场更激进的改革。但是伊丽莎白在其整个统治期间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坚决的贯彻执行。
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处境使宗教形势复杂化了。玛丽被迫离开苏格兰,来到英格兰避难。在那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伊丽莎白的阶下囚。伊丽莎白没有采取武断行为。玛丽是罗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权继承英国王位。这意味着在叛乱或暗杀得逞的情况下,英国还会再有一个天主教女王。事实上在玛丽被监禁的期间,发生了几起反对伊丽莎白的阴谋,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玛丽参与了这些阴谋。1587年玛丽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伊丽莎白勉强在死刑执行书上签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数议员巴不得早就把玛丽处以死刑。
宗教斗争不可避免地给伊丽莎白带来了危险。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把她逐出教会,下令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杀伊丽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势也有对伊丽莎白有利的一面。她执政期间英国教徒总是担心天主教会在英格兰复辟,而伊丽莎白对此有所防御。这确实是她受广大教徒欢迎的主要原因。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势却迫使英国与西班牙发生了冲突。伊丽莎白企图避免战争,但是由于16世纪西班牙有好战的天主教势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国之间的战争大概是无法避免。发生在荷兰的一场反对西班牙统治的叛乱是起积极作用的一个因素。荷兰的叛乱分子大多数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图平息这场叛乱,于是伊丽莎白就对荷兰叛乱分子予以援助。伊丽莎白本人并不十分热衷于战争,但是大多数英国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议会倒比她更热衷于战争。因此当与西班牙的战争最终在16世纪80年代末期爆发时,英国人民是坚决支持伊丽莎白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为了入侵英国迅速发展了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无敌舰队。无敌舰队所拥有的舰只几乎和英国舰队相差无几,但是水兵的数目却比后者少得多;况且英国水兵训练有素,船只的质量较好,并拥有更多的火力装备。1588年双方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总是勤俭持国。在她早期执政的岁月里,英国国王政府的财政状况很好。但是由于与西班牙战争耗资巨大,在她晚期执政的岁月里,国库状况不佳。但由于国王政府保持廉洁,整个国家还是比她登基时繁荣昌盛。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这也许是因为她担心无论谁被指定为继承人都会很快成为她的危险对手。不论伊丽莎白未提继承人的理由是什么,她假如早亡(假设真的死在苏格兰的玛丽之前任何时候),英国也许会为继承人问题陷入一场内战。但是英国是幸运的,因为伊丽莎白一直活到70岁。她在临终遗嘱中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苏格兰玛丽之子)为她的继承人。虽然这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属于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却是一个前途未卜的选择。詹姆斯和他的儿子都是独裁者,在大不列颠不得民心,结果在该世纪中期爆发了一场内战。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她显然讨厌战争和流血,但是需要时她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她公开宣称操守贞洁终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认为她是异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错误的。恰恰相反,她喜欢男子,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伊丽莎白在挑选大臣方面颇具匠心。当然她的功绩的一部分应归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勋爵),他从1558年直到15死时一直是她的首席顾问。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国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本册中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本书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伟大的发明家和创立新思想或改变政策的人物。伊丽莎白不是发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谨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统治下所取得的进步远远超过了那些认真实行改革的大多数统治者在当权中所取得的进步。
伊丽莎白无心处理议会和国王之间相对权力这个棘手的问题。她从不当暴君,这对于发展不列颠民主也许比她颁布一部民主宪法更有利。伊丽莎白不追逐军事功勋,对建立庞大帝国也不感兴趣。的确,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英国不是一个帝国。但是她给英国留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为随后发展起来的大不列颠帝国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在海外众多附属国是在伊丽莎白死后获取的──大多数是在她死后很久获取的。许多其他人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无论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欧洲的全盘扩张和英国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应该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欧洲国家(法国、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为巨大的海外帝国。
同样,伊丽莎白在反对西班牙的威胁、保卫英国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夸大。回过头来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对英国的独立构成真正严重的威胁。我们应该记得英国舰队和无敌舰队之间的战斗根本没有完结(英方未损失一只军舰)。进一步来说,即使西班牙军队在英格兰登陆成功,也极不可能会征服该国,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其它地区也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兰所发生的一场叛乱,实际上它就不会有征服英国的机会,这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到了16世纪英格兰的民族主义非常强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么应该给伊丽莎白排个什么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人物,与俄国彼得大帝相比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虑到彼得的创造精神远比伊丽莎白要大以及他将俄国引上了崭新的行程,我觉得要把伊丽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难于说服一个不偏不倚的俄国人。但是考虑到英国和英国人自从伊丽莎白以来几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丽莎白远远排在彼得之后也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俩相匹敌,这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
Queen’s Christmas Broadcast 1988
In the year just past, Prince Philip and I have joined in the celebration of some notable anniversaries. The events which they marked were hundreds of years apart, but each was important enough to get much attention in 1988.
The earliest event which we remembered was the encounter with the Spanish Armada in 1588. The 400th anniversary fell in the same year in which we were able to mark the happy relations between Britain and Spain which now exist, by our State Visit to Madrid.
Four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winds blew” and the Spanish ships were scattered, the events were remembered, without animosity, in both countries.
These prints from the Royal Library at Windsor illustrate the battles and some of the great fleet which gathered. This year, the present King of Spain showed me the rooms in the Escorial, where his predecessor, Philip the Second, planned the campaign. Had the fortunes of war gone against us, how very differently events in Britain and Europe would have unfolded?
Earlier in the year, we marked another event of the first importance in our history �C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what is popularly known a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The invitation to King William and Queen Mary to accept the thrones of England and Scotland finally laid to rest the “enterprise of England” which Philip of Spain set in hand.
It thus gave the particular direction to our history, which was to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nd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toleration which Britain enjoys today.
It was a great pleasure for us to celebrate that event in the company of the Crown Prince of the Netherlands. Together we visited Torbay �C which was where King William landed in 1688.
It was shrouded with fog when we were there, but we did manage to see through the mist some of the hundreds of British and Dutch yachts that had assembled there.
Three hundred years may seem a long time ago,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objects here in Buckingham Palace which bring to life William and Mary as people �C and one which I particularly treasure is this little patch box that belonged to The Queen and which caries her monogram entwined with William’s on the lid.
The 1988 anniversary season opened in Australia �C with a grand party on Australia Day to mark the country’s 200th birthday. It was a party which went on for most of the year, but Prince Philip and I joined in the festivities in April and May.
Like so many visitors in Bicentennial year, we brought home some souvenirs of our visit. In our case, it was some delightful early prints of Sydney, which served to remind us of the extraordinary development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in Australia in the short space of two hundred years.
Contrast this scene of Sydney Harbour with the pictures we all saw of the crowded waters around the Opera House and the famous bridge in January this year.
Centenaries may seem rather arbitrary occasions, but they nonetheless prompt us to look back into the past. When we do so, we can draw hope from seeing how ancient enmities have vanished; and how new nations have grown and established themselves in vigour and wisdom.
Equally, they make us reflect on injustices and tragedies and inspire us to do our best to learn from these as well.
To do that, we surely should draw inspiration from one other anniversary �C the one we celebrate every year at this time, the birth of Christ.
There are many grand and splendid pictures in the Royal Collection that illustrate this event, but one which gives me particular pleasure is this precious, almost jewel-like book.
It is a “Book of Hours”, full of prayers and devotional readings. It’s in Latin, but it contains the most exquisite illuminations and it is these that speak to us most movingly.
The anonymous person who drew the pictures nearly five hundred years ago has included all the familiar elements of the Christmas story which we hear with such pleasure every year.
Here are the angels, bringing the glad tidings to the shepherds, who listen attentively. Down here, where baby Jesus lies in the stall, you can see Mary and Joseph, watching over him, quite unmoved, it seems, by the man playing the bagpipes overhead.
The star over the stable has lit the way for all of us ever since and there should be no one who feels shut out from that welcoming and guiding light. The legends of Christmas about the ox and the ass suggest that even the animals are not outside that loving care.
Recently, many of you will have set up and decorated a Christmas tree in your homes. Often these are put by a window and the bright and shining tree is there for every passer-by to see and share. I like to think that if someone who feels lonely and unloved should see such a tree, that person might feel: ‘It was meant for me’.
May the Christmas story encourage you, for it is a message of hope every year, not for a few, but for all.
So in sending you my Christmas greeting, I pray that God may bless you �C every one.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圣诞致辞]
莎士比亚、培根活跃于什么时期?什么时候英国人在北美设立了第一块殖民地?“日不落帝国”是从什么时期发展起来的呢?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答案,“伊丽莎白时代”。
在历史上,名字后面能够加“时代”两个字的君主非常少。而在英国人心中,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是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BBC曾经组织过一次评选,请民众选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伊丽莎白名列第七,超过了英国历史上所有的君王。后来,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对英国历史上的各位重要的君主进行了评分,评分标准涉及军事力量、影响力等六项指数,得分最高的还是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著名王室传记作家艾莉森•威尔(Alison Weir)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以及民间传说、小说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伊丽莎白女王作为一名女性,一位君主,还有“父权家长制时代的异类”的多维面孔。
伊丽莎白走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
伊丽莎白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
女性身份会给伊丽莎白带来什么障碍,她是怎么看待婚姻和爱情的?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对英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非凡的影响?
★ 芙蓉镇观后感
★ 《六堡镇》观后感
★ 镇工作报告
★ 镇工作总结
★ 《芙蓉镇》读后感
★ 镇下半年工作计划
★ 镇工会工作报告
★ 镇环保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