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印刷厂心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动风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参观印刷厂心得(共含9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动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参观印刷厂心得

篇1:参观印刷厂心得

当你每天走过报亭看到里面一沓沓的报纸时,有没有想过这些报纸是怎样制成的?2月4日,参加小记者高能培训班的小记者们参观了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发行中心,了解了报纸的整个印刷过程。活动结束后,不少小记者说大开眼界,还意犹未尽,要写体验后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记者们的采访心得体会吧!

参观济南日报印刷厂

星期一晚上,我们都市女报小记者团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济南日报印务中心。我一听就有些好奇,为什么我们白天不去而晚上去呢?带着好奇的心情,我开始了参观。

整个印刷厂的规模很大,有长约40米、宽20米的几间屋子组成。在这几间屋子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笨重的机器。讲解员叔叔提醒我们不要超过地上的黄线,离着工作中的机器太近会有危险。随后,我们开始观察印刷的整个过程。原来印刷是要用4种颜色:黑、黄、红和蓝。一条长长的传送带,速度飞快的把报纸从机器中传了出去,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熟练的把报纸摆放整齐,新一期的报纸就这样诞生了。

参观完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发行中心,我的疑问全部解开了。我们晚上来参观是因为报纸是晚上开始印刷,白天记者收集新闻,晚上把报纸印出来,这样大家才能在第二天早上看到最新的消息。

印刷厂都是浓浓的油墨味儿,工人还要忍受着这刺鼻的味道忙碌着。通过这次体验,我意识到我们一定要爱护报纸,珍惜纸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周一晚上,天气寒冷,都市女报的小记者们又聚在一起,我们坐着济南日报社的大巴车,去采访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发行中心。

首先,我们跟随讲解员叔叔来到了排版车间,几位穿着工作服的工人,拿着刚排好版硬报纸,报纸是用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印刷的。把它们放在履带上,履带缓慢的把报纸一点一点的运送到一个机器里,机器再把所有的版都输送到电脑里,下一步就是按电脑里的版来印刷报纸啦。接下来,我们来到印刷车间。我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机器上面挂着一张重达500多斤的大纸,然后一个来自丹麦的高科技印刷机,刷刷地把报纸印刷出来了。最后,经过一个机器时,纸张被切割开来,自动折叠成我们平时看到的报纸。由工作人员把它们搬放到运输的卡车上,发送给卖报纸的小商贩手里。这样,大家就可以在早上看到最新的报纸了!

望着这些报纸,我们目瞪口呆。体会到叔叔阿姨们晚上工作的辛苦,以前我看完报纸就随手乱扔,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份报。

篇2:参观印刷厂观后感

一直以为印刷厂是这么样一种存在,一间厂房,一台印刷机,足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位于义乌郊区的威斯特彩印厂,袖珍的门面掩盖了它庞大的真面目,整个印刷厂内部错综复杂、巷道交错,多栋楼房连接在一起,由于印刷机的放置,楼层高度不一,因此,整个的参观过程感觉就是不停的上楼梯、下楼梯,从一条走廊到另一条走廊,如果没有人带路真的会在里面迷路。

话说最壮观的当属报纸印刷车间,多台机组并列的排放在那里,印刷成品的传送通道如钢铁巨龙般盘桓在天花板上,置身于该车间,真的如同身处巨兽体内一般。由于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该车间并没有在工作,所以没能看到报纸印刷的情景。但看着那一卷卷一千公斤的纸张,看着那一条条连接着机器上下的狭窄楼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器运转时的繁忙和震撼。卷纸从机器的入口进入,走过四个机组,分别印上红黄绿黑四个颜色,成为了一张报纸,然后进入传送通道,经过天花板最终到达出口,整个过程及其迅速,其间机器轰鸣,工作人员上上下下,煞是忙碌。

在CTP室里看到了闻名已久的CTP,只是由于并没有运行,因此对整个机器的运行状况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没有亲眼看到PS版,颇为遗憾。听工作人员介绍,CTP因为费用高昂,所以较少的出版社会采用这种方式。

威斯特彩印里有目前浙江省拥有的最先进的装订线,但同CTP一样,并没有运行,倒是看到了许多条普通装订线的工作流程。先按顺序将需装订的纸张放置在传送带上,在装订处装订,而后还有切边设备,最后由人工捆绑包裹。根据装订线的不同,纸张放置这一环节既有人工完成的,也有机器完成的。个人认为,虽然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机器工作的效率会更胜一筹,但由于印刷设备昂贵,所以旧的机型不会被轻易抛弃,这也是该印刷厂内各种新旧机型并存、同时工作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报纸印刷机,据介绍,这台印刷机至今仍在使用,但只能用于单色印刷。

参观过程中最令我惊奇的莫过于折纸机了,一直没有思考报纸杂志的折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日一见,恍然大悟。折纸机上有一个卡尺,可以调整需折纸的位置。但由于纸张的放置是人工的,因此很容易出现由于放置不妥产生的折纸错误,仅就我们参观这一环节短短的几分钟,就折错3张纸,若是有机器执行,可能错误率会更低。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活动的收获颇丰,彻底改变了我对印刷厂的错误认识

篇3: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

印刷工艺认识体会报告

作为平面设计的学生,印刷工艺实习是实习中必不可少的部门,本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0级视觉传达的全体同学去了学校附近的实习工厂去考察和通过听讲座,参观现代化印刷企业,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印刷工艺过程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参观一些制印刷企业及相关工厂的生产过程,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工艺过程及设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实习内容:

我们参观的是广东信源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在这里有健全的设备,先进的印刷机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师团队,实习实践老师掌握的都是最先进的技能,虽然我们不属于印刷行业的专业人才,但既然选择了印刷实践实习就应该对印刷知识有一些了解,就实习之前对印刷业的了解,我们平常所谓的印刷就是在机器的设备上进行的一系列的印刷,

习的地方,但是经过着五天的实习,

流程,单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印刷过程就包括三个部分,上纸部分,印刷部分,收纸部分,每部分都很复杂,要控制和掌握印刷机,不能出一点差错,

导致整个印刷以失败告终,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加工,排版,拼晒版的流程等等,整个印刷流程中印刷部分是最关键的部分,五天的实习很短暂,

的印象。

如下几点是在工厂实习期间,就我的工作需要,

一些心得。

首先我们学习了单色印刷和双色印刷,单色印刷是一个印刷过程中,只在承印物上印刷一种墨色。所谓单色印刷指的是一个颜色印刷,也可印刷双色,但是效果不好。单色印刷为多种:单色轮转印刷,单色平版印刷。主要印刷范围是书刊和报纸杂志。单色印刷有一种称之为氧化锌版。印刷清晰度类似与复印的清晰度。这种单色印刷可以用书稿直接来印刷。也叫纸版印刷。纸版印刷方便快捷,比复印保存的长久。

单色印刷,在工艺上较为简单,而双色印刷比较难,首先,其设计所用色彩限制颇多,顾名思义,双色印刷只能出现两种颜色,

效果——如果选择的两种颜色都不是正色,

种颜色的搭配关系:颜色对比是否明显,成品是否有视觉冲击力,色彩搭配是否具有美感。其次,在用色的面积上,双色印刷由于使用纸张的影响,

大面积用深色,否则色彩会在印刷过程中发生渗透,

很重要,工厂最常用的纸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

多产品也都可以选用MDF。对于一些想节省成本的客户来说可以推荐一用。一般的工厂这些常规纸在仓库里都备有一定数量的库存,

规纸(除非客户定购的产品数量庞大值得工厂采购另外一些昂贵的纸)

技术、生产周期、生长成本等都会有所帮助。

其次我们又了解了一些有关印刷的机器,有海德堡

对此不是很了解,后来我细心听师傅的教导与讲解,

且还学会了相关的操作过程。然后我们还学习了上墨和洗墨,虽然弄得我们的手五颜六色,但我仍为我能学到知识而感到高兴。

来说都是机器自动操作,比如CNC

一般都能产生较高的效率。虽然说工厂对于大多数的纸制产品都能生产,

沟通过程中,在尽量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还要尽量站在工厂的立场上考虑。比如,可以向客户推荐一些外形相同,但是做法简单,

本,而且还可以提高效率。 一张订单的完成,工厂都会把每道环节都会安排到位。因此,在和客户确认订单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要求都确认完整。没有什么值得学知道了它拥有复杂的工艺在它看来,一毫米的错误可能就会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是留给我们很深刻主要学习到的'一些知识以及由此得到的 既要考虑印刷在印刷完成后总是有一色彩度不够,又要考虑两一般不能大面积用色块,特别忌讳导致背面无法印刷。印刷中纸的选用也 工厂中MDF纸也是常用的材质之一。很其他的也有备量,但是一般都要尽量推荐选用常,这对于工厂的加工 GTO印刷机和樱井印刷机。起初我我初步认知了此类机器的有关知识,而许多工厂所采用的机器都比较先进,一般,立轴机等。所以,只要操作得当,人员安排合理,但是以后在和客户这对于工厂来说不但可以降低成有些客户在白身做完以后,油漆对印刷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设计时选择颜色就是第一大问题。在加工方面,数控机结构清晰的样品。

没有确定,这样搁在一边的话,不但产品容易变形,而且也影响了订单的进度,给工厂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图1:

印刷设备:

图2:

再次,我们需洗了印前处理和印后加工。印前处理是印刷品生产的重要环节,包含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分色、制版及打样的内容,也包括平版、凸版、凹版、丝网版几种不同的制版方法。而且我们学习了相应的操作步骤。

相对来说印后加工就比较繁琐了,印后加工就是使印刷品获得所要求的形状和使用性能的生产工序,例如:订口:指书刊应订联部分的位置。前口:也称口子,指与订口折缝边相对的阅读翻阅边。天头:书刊正文最上面一行字到书页上边沿处的空白。地脚:书刊正文最下面一行字到书页下边沿处的空白。书背:也称后背,指书帖配册后需粘联(或订联)的平齐部分。精装书背有圆和方背之分。扉页: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刀花:切口出现凹凸不平的刀痕。小页:书帖中小于裁切尺寸的书页。方背:精装的一种。书背平直且与封面封底垂直。包角:在书封壳的前口两角上包一层皮革或织品。书槽:又称书沟或沟槽,指精装书套合后,封面和封底与书脊连接部分压进去的沟槽。针距:锁线订中,同一书帖上相邻两个针位的距离。针数:锁线订中,书册订缝的针眼数等无数繁琐环节。

最后我们学习了晒版与拼版。晒版就是用用接触曝光的方法把阴图或阳图底片的信息转移到印版或其他感光材料上的过程。 晒版是将分色制版图片原版上的图文网点,用感光方式转移到印刷版材上,对平版印刷来说,还要使印版的图文网点部位具有亲油墨性能,空白部位有亲水排斥油墨性能,这一图像转移程序,为平印晒版。只有将原版图片晒制成印刷图版,形成着墨图文,再通过印刷转移到纸张上,才能完成图文的复制再现。 晒版是制版与印刷的桥梁工序。上对分色制版,要求不变形地把原版图片的图文转移过来。下对印刷,要求图文部分亲墨性能和空白部位的亲水性能分明,同时,又要能经受住数万次的压印摩擦力,而不改变其着墨与亲水性能。 然而,既是一个中间转移工序,变化是必然要发生的,为求其稳定而少变化,就要对版材感光性能、晒版操作工艺、图像转移数据、以及对印刷的适应性能等,控制在制版印刷工序整体规范数据之中,保证顺利而良好地完成复制再现。 晒版在整个复制工艺流程中要经过两次,一次晒打样版,一次晒印刷版。所以晒版在整个复制工艺中十分重要,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印品质量和印刷效率。但当前晒版工艺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打样与印刷多数采用不同的版材,两者的网点变化差异甚大;打样与印刷的网点扩大不一致,需要通过晒版来合理地调节;晒版本身质量不稳定,造成较多的返工。因此,当前强化晒版工艺规范化、数据化质量管理,达到稳定和优化晒版的质量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图示)印刷工艺流程

一件印刷品的完成,无论采用哪一种印刷方法,一般要经过原稿的设计和选择,原版的制作,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其工艺流程如下:

篇4: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

当你每天走过报亭看到里面一沓沓的报纸时,有没有想过这些报纸是怎样制成的?2月4日,参加小记者高能培训班的小记者们参观了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发行中心,了解了报纸的整个印刷过程。活动结束后,不少小记者说大开眼界,还意犹未尽,要写体验后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记者们的采访心得体会吧!

参观济南日报印刷厂

星期一晚上,我们都市女报小记者团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济南日报印务中心。我一听就有些好奇,为什么我们白天不去而晚上去呢?带着好奇的心情,我开始了参观。

整个印刷厂的规模很大,有长约40米、宽20米的几间屋子组成。在这几间屋子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笨重的机器。讲解员叔叔提醒我们不要超过地上的黄线,离着工作中的机器太近会有危险。随后,我们开始观察印刷的整个过程。原来印刷是要用4种颜色:黑、黄、红和蓝。一条长长的传送带,速度飞快的把报纸从机器中传了出去,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熟练的把报纸摆放整齐,新一期的报纸就这样诞生了。

参观完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发行中心,我的疑问全部解开了。我们晚上来参观是因为报纸是晚上开始印刷,白天记者收集新闻,晚上把报纸印出来,这样大家才能在第二天早上看到最新的消息。

印刷厂都是浓浓的油墨味儿,工人还要忍受着这刺鼻的味道忙碌着。通过这次体验,我意识到我们一定要爱护报纸,珍惜纸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篇5: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

风和日丽的周六午后,我们小记者来到宁夏银报智能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进入公司后,在公司几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一楼和三楼的电子排版、印刷、装订车间,这里面全部都是全自动化的高科技设备,所有出的报纸和书本,全都是通过一条龙的生产线一次完成。这让我们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参观完车间,老师又带着我们来到了会议室。两位老师分别就中国文字的起源、传承到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变迁进行了讲解,让我们大家从中知道了中国文字的发明者仓颉,活字印刷的始祖毕升,以及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活动结束后,我的脑海中似乎还留有印刷厂浓浓的油墨味儿,想到工人们还要忍受着刺鼻的味道每天辛苦忙碌着。我心中不由自主地感慨!

通过本次来之不易的学习和参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一定要爱护书本,珍惜纸张,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篇6:参观印刷厂实习报告

大三下学期开设了印刷材料与工艺这门课,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和将来的上岗工作,能较快的适应现代市场对平面设计的各种需求。一月四号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河北省新华印刷一厂,河北新华印刷一厂主要是经营书刊印刷、印刷器材及配件、纸张销售,纸塑料制品加工,纸制品加工、制造等,是许多高校相关专业大学生参观实习的基地。

在经验丰富的吴师傅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印刷厂。听说这个印刷厂建于1938年,车间和楼房都带着岁月荏苒的痕迹,满墙爬山虎在冬日阳光照耀下的影子绘成一幅单线图,煞是好看。我们首先来到一楼大厅,在那里吴师傅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印刷原理。包括印刷制版(软件排版、出菲林片、ps版),印刷,书籍装订等工作流程。在一楼我们来到了轮卷印刷车间。轮卷印刷机主要用于彩色杂志、高档商业广告、高档宣传品、画报等的印刷,它的特点是产量大,效率高,但是品质相对较低。轮卷印刷的工作原理是靠网点的面积来进行的。调幅网点是目前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点。它的网点密度是固定的,通过调整网点的大小来表现色彩的深浅,从而实现了色调的过渡。在印刷中,调幅网点的使用主要需要考虑网点大小、网点形状、网点角度、网线精度等因素。通过曝光的强弱,每个单位面积网点的变化来表现颜色的变化。一张张对开的纸在机器的高速运转下实现了纸张的印刷,不得不叹服机器化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在轮卷印刷机的旁边是台自动折页机,它可以把轮卷印刷机出来的纸张进行自动折页,方便下面的工作流程。

接着在吴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三楼。三楼主要是平版印刷机。凡是印刷部份与非印刷部分均没有高低之差别,亦即是平面的,利用水油不相混合原理使印纹部分保持一层富有油脂的油膜,而非印纹部分上的`版面则可以吸收适当的水分,设想在版面上油墨之后,印纹部分便排斥水分而吸收了油墨,而非印纹部分则吸收水分而形成抗墨作用,利用此种方法印刷的方法,就称为“平版印刷”。平版印刷印版上的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印刷时,为了能使油墨区分印版的图文部分还是非图文部分,首先由印版部件的供水装置向印版的非图文部分供水,从而保护了印版的非图文部分不受油墨的浸湿。然后,由印刷部件的供墨装置向印版供墨,由于印版的非图文部分受到水的保护,因此,油墨只能供到印版的图文部分。最后是将印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橡皮布上,再利用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将橡皮布上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一次印刷,所以,平版印刷是一种间接的印刷方式。平版印刷基于油水相斥原理,其印刷工艺过程如下:首先,在平版上形成着墨的图像部分。图像能够直接用油性铅笔在平版上画出,也可用照相方法形成;其次,给印版

整个版面覆盖一层油墨,因为油水相斥,油墨被着水部分所排斥,所以油墨黏附到油性图像上;然后,纸张被压印在平版表面,着墨的图像也就转移到了纸上。平版印刷通常也被称为胶印。与凸版印刷及凹版印刷不同,平版印刷的印刷图像仅仅平置于印版表面上。在印刷过程中,纸张和图像相摩擦,图像很快就会被磨损,当印版用于高速运转的印刷机上时尤其如此。为了减少印版上图像的磨损,图像首先应被转移到橡皮布上。平版印刷的优点是:制版工作简便,成本低廉。套色装版准确,印刷版复制容易。印刷物柔和软调。可以承印大数量印刷;缺点是:因印刷时水胶之影响,色调再现力减低,鲜艳度缺乏。

在那里我们还看到了该厂从德国进口的四色印刷机,听吴师傅说那台是厂里最好的四色印刷机。在三楼的还有制版中心,我们随吴师傅去了那里。在制版中心室内环境特别干净,整洁。技术人员正坐在电脑前进用电脑软件排版定稿。老师说他们所用的软件就是我们平常学习所用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软件。还讲到了我们课上经常讲到的“出血”的问题,现代的出血标准是3mm,这对于我们以后实习或是参加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定稿之后的程序就是进行分色出菲林片了。印刷制版所用的胶片就是菲林片,用菲林片晒PS版即可上机,就相当于照片的底片一样。在精度印刷时是必不可少一道工序。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边角一般有一个英文的符号,是菲林的编号,标明该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张,是cmyk的其中一个(或专色号),表示这张菲林是什么色输出的,如果没有,可以看挂网的角度,来辨别是什么色。旁边的阶梯状的色条是用来进行网点密度校对的。色条除了看网点密度是否正常,还是一个就是看CMYK,色条在左下角是C,色条在左上角是M,在右上角是Y,在右下角是K,所以只要根据色条印刷厂就知道CMYK了。也就是说为了方便检验菲林显影的浓度,菲林片的角上有颜色编号。而至于印多少颜色根据每张菲林片的网线来定的。吴师傅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菲林片,让我们大开眼界。

出菲林片之后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PS版上晒菲林了。Ps版一般都是铝版,通常PS版经过曝光,显影,修版,上胶之后就可以印刷了;但是为了增加PS版的耐印率,确认版上无脏之后,涂上一层烤版保护胶,然后在230℃~~250℃的恒温之下烘烤5~8分钟之间,是原来绿色变成棕红色,再用显影液进行第二次显影,用清水清洗版面后,擦上胶,即可上机印刷耐印率可提高3~~5倍。在那里我们也见到了工人们正在用ps版烤菲林片的过程。

参观完制版中心后,我们又来到了四楼精装车间。一般精装书的装订过程是:印刷--折页--配页(套书)--锁线--打捆--书脊涂胶--分书--定型--修边--裱书脊纸--裱衬纸--做封皮(通常叫包皮壳)--上皮壳--定型--出书。在前面的车间里我们都已经看到了折页和配页的

再往里就看到几个工作人员在把书打捆,然后放在传送带上,机器会自动把书籍涂上胶,在这过程中还会对书籍施以压力,使其更加整齐。最震撼的就是裁切的环节,一本本边缘参差不齐的书在经过三块又大又厚重的裁切刀裁切之后变的整齐完美。本以为裁切刀肯定是锋利无比,其实并不见得,听吴师傅说,这种力量是靠压力施以的,真是大开眼界了。当时他们在装订一本《中华医药大典》,我们顺着流水线依次看了他们的制作过程,看到一本本书到最后完美“诞生”,我想那些工人们应该特有成就感吧。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二楼平装书的装订车间。相较于精装书时先裁切后装壳,平装书是先装壳后裁切。平装书的制作流程是印刷--折页--配页(套书)--锁线--下封面胶书--整书--三面刀修边。所以说平装书的制作是相对简单点的。

参观基本上快结束了,最后我们来到了印刷后期的包装车间。在那里吴师傅向我们展示了书籍中制作异形用的模切板,在刀片周围是有弹性的泡沫,这样通过泡沫的反弹力就把异形给切出来了。还见到了六色印刷机,经过吴师傅解释,六色印刷机就是除了CMYK四色之外,还可以印刷一些书籍中带有的专色,或是烫金烫银。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的参观就结束了。在和吴师傅道谢之后我们回到了学校。通过这次参观更加透彻地了解了书籍的印刷制作过程,明白了日常生活中用的,看的书籍都是经过很繁琐的程序才做出来的。前段时间在课堂上学习了印刷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这次的参观中也相应地看到了实践的过程,相信将更加有利于以后的设计和将来的工作,从而能更快的适应现代市场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篇7:参观印刷厂实习报告

印刷厂参观实习报告 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电子专业的同学们有幸来到了联兴盛业和教图精印印刷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

原以为印刷是个简单的体力活,但是经过郑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原来还分有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厂。在参观印刷厂时看到工人师傅们一丝不苟地拼版,听他们说,两个版之间不能超过 1毫米的误差,我大为吃惊,我看到有位师傅为了拼好一块版,来来回回地比对、测量、重新拼版不下五六回,我不禁暗暗佩服拼版工人的细心和耐心。原来拼版并不只是简单的体力活,更是一份考验人耐心与职业道德的工作。

因为我们学校最有特点的专业就是印刷,学校之前也有安排我们去学校的印刷厂实习,所以我本身对印刷厂也有些了解,但是到了这么大的印刷厂我还是觉得自己想错了许多。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印刷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印刷机,所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平时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一层次,更形象的了解。在印刷厂我们参观了书籍的流水线装订过程,主要有骑马钉和胶装两种。大约有四五位工人师傅一字排开,站在各自的操作机器前,随时往机器上补充杂志的纸张。而机器就像流水一般,流经每个人面前时,都会稍稍停顿一下,等杂志的书页落下来后,就往下走,在下个工作台前又会停顿一会,继续等杂志的书页落下,最后一道程序就是装订,我原以为骑马钉是人拿着订书机装订的,没想到也是机器完成的。等走完整个流水线,就呈现出一份完整的杂志。如果是32开的杂志,一般要切四刀,除正常的上切口、下切口、右切口之外,中间还要切一刀,把原先印刷好的的杂志一切为二,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杂志的装订过程,这也正好解释了我先前产生的疑惑。原来,在拼版的时候,工人师傅就已经考虑到印刷成品装订时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节约成本。图书的胶装过程比杂志的骑马订过程要复杂得多,一开始跟骑马订的流水线过程一样,先把书页叠加成册,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它还要经过机器的铣背,然后再上胶,最后与封面粘在一起。与杂志一样,它也要经过切的程序,分别切在上切口、下切口、右切口。最后,压一下,整个工序就算完成了。

我们还参观了印刷的整个过程。看到如布匹般的纸张经过轰鸣的印刷机,每经过一组机器,就上一种颜色。印刷好了之后,再由机器进行折页,就直接上流水线,工人师傅再把它分装。在数字印刷厂,我们看到了很多由教图精印制作的数字印刷产品,有书籍、台历、相册、菜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含常见的东西,猛然间才感觉到印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真的离不开印刷。

最后老师还带我们去参观了他们的办公楼,看到了数字印刷的总流程,也知道了一个大的印刷公司的具体结构以及数字印刷的相关知识。

经过两个下午的印刷厂参观之后,我觉得获益非浅。正像一句古语说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老师们虽然讲过印刷的过程,但是总觉得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经过实地的参观、学习,与工人师傅们零距离的交流中,明白了很多以前模糊的知识,对书是如何印刷成品的过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篇8:参观印刷厂作文500字

参观印刷厂作文500字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看书吧?可是你们知道书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以前,我很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这本书,其中一本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里面就有活字印刷术。

原来,很早以前,古代的`人印书是把字都可刻在一块木板上。后来,有个叫毕升的人,靠雕刻印刷度日,看到自己雕刻的木板,印完书后便被丢掉,非常心疼。他想:要是这些字能一个个拆下来就好了。于是,他挖来胶泥,用水调匀夯实,再把胶泥反复揉合,做成一个个长方块,在每块上面刻一个阳文反手字。刻好后,把这些泥字放进窑里,用火烧硬,泥活字就做好了。然后是制版,在一块铁板上铺一层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四周围上铁框。在铁框内按照文章的字句、段落排列活字,排满一铁框后,就将铁板放到火上去烤。烘烤时,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加压,把字面压平整。冷却后,一块活字印版就制好了,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古代的活字印刷术

前几天,我们参观了郑州的一家现代化的印刷厂。现在科技很发达,也很方便,人们已经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了,而是直接用电脑排版了。排好版,把胶片放在自动显影机上,这样上面就有字了,可这些还都是黑色的,也是透明的。然后工作人员把这些胶片送到彩印车间,那里有四开四色印刷机,对开四色印刷机和对开八色印刷机。有的人要问,这下该好了吧?其实还没完,下面还有胶轮车间,也就是印刷车间。那里的纸都是一大卷一大卷的,纸从入口进去后往上走,然后从出口出去,这样字就印上去了。你可别小看这一大卷纸,它伸展开以后可达一万米呢!然后就是装订车间,在这里把印刷好的纸订在一起,然后用程控裁割机把它们裁齐。这样一本本书就做好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看的书是怎样印出来的了吗?印一本书需要这么多工序,以后我们一定要爱惜书本。

篇9:参观印刷厂的心得体会

一直以为印刷厂是这么样一种存在,一间厂房,一台印刷机,足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位于湖北日报社后面的楚天印务,袖珍的门面掩盖了它庞大的真面目,整个印刷厂内部错综复杂、巷道交错,多栋楼房连接在一起,由于印刷机的放置,楼层高度不一,因此,整个的参观过程感觉就是不停的上楼梯、下楼梯,从一条走廊到另一条走廊,如果没有人带路真的会在里面迷路。

话说最壮观的当属报纸印刷车间,多台机组并列的排放在那里,印刷成品的传送通道如钢铁巨龙般盘桓在天花板上,置身于该车间,真的如同身处巨兽体内一般。由于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该车间并没有在工作,所以没能看到报纸印刷的情景。但看着那一卷卷一千公斤的纸张,看着那一条条连接着机器上下的狭窄楼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器运转时的繁忙和震撼。卷纸从机器的入口进入,走过四个机组,分别印上红黄绿黑四个颜色,成为了一张报纸,然后进入传送通道,经过天花板最终到达出口,整个过程及其迅速,其间机器轰鸣,工作人员上上下下,煞是忙碌。

在CTP室里看到了闻名已久的CTP,只是由于并没有运行,因此对整个机器的运行状况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没有亲眼看到PS版,颇为遗憾。听工作人员介绍,CTP因为费用高昂,所以较少的出版社会采用这种方式。

楚天印务里有目前湖北省拥有的最先进的装订线,但同CTP一样,并没有运行,倒是看到了许多条普通装订线的工作流程。先按顺序将需装订的纸张放置在传送带上,在装订处装订,而后还有切边设备,最后由人工捆-绑包裹。根据装订线的不同,纸张放置这一环节既有人工完成的,也有机器完成的。个人认为,虽然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机器工作的效率会更胜一筹,但由于印刷设备昂贵,所以旧的机型不会被轻易抛弃,这也是该印刷厂内各种新旧机型并存、同时工作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报纸印刷机,据介绍,这台印刷机至今仍在使用,但只能用于单色印刷。

参观过程中最令我惊奇的莫过于折纸机了,一直没有思考报纸杂志的折页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日一见,恍然大悟。折纸机上有一个卡尺,可以调整需折纸的位置。但由于纸张的放置是人工的,因此很容易出现由于放置不妥产生的折纸错误,仅就我们参观这一环节短短的几分钟,就折错3张纸,若是有机器执行,可能错误率会更低。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活动的收获颇丰,彻底改变了我对印刷厂的错误认识。

看过参观印刷厂的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参观印刷厂实习报告

对联印刷厂

参观小学心得

印刷厂实习报告

印刷厂规章制度条款

印刷厂实习总结

印刷厂保密协议书

印刷厂管理规章制度

印刷厂全员劳动合同

参观民俗馆心得

参观印刷厂心得(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参观印刷厂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