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菩提》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想睡

下面给大家分享《情的菩提》读后感(共含12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想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情的菩提》读后感

篇1: 情的菩提读后感

情的菩提读后感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篇2: 《情的菩提》读后感

当我们曾经深切地爱过一个人之后,就不要再恨他了吧,如果不能再爱,就把爱化成关心,化成理解,化成澄澈的智慧与明心。”这段话,是我在林清玄的散文集《情的菩提》中读到的。很有感触,因为暗合了我此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林清玄的菩提系列散文共有十册,是作者写作中的重要之作。20xx年作者将其中的精品分编为《情的菩提》和《心的菩提》,而我拜读的是前者。

菩提,何为菩提?其实菩提就是一种觉悟,一种觉悟的境界。从作者写的文章中可以看见都是对生活的觉悟,对世间任何细微事物的觉悟。

面对红灯绿酒、变化无常的世事,人心固然会迷惘,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位置,从而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虚无的物质,最终这些会让心变得浮华、空虚。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觉悟,从心而生的觉悟,理性的觉悟。这可以让你摆脱物质的给养,拥有一个干净、素朴的心灵。觉悟更可以让那些命运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与信心。

觉悟并不是让你无欲无求、碌碌无为。菩提是源自佛,则觉悟是一种禅境,而佛家中的禅境是为了更好的审视世界,重新的认识自己,使自己远离苦海,以一种淡泊、纯净的心去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世间最可贵的,可贵在于它很少的被人做到,甚为难得。但它却是最简单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就能诠释它的真谛。

虽我功力尚浅,不知道林清玄是否真的觉悟,看淡了一切。但我知道他的灵魂已超越了普通的人,人间的七情六欲已不能操控他,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如天空中翱翔的飞燕,栖息到属于自己心的归属,直到在世间消逝。

请静下来吧,找个空闲时间,去读一读这本书,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吧!

篇3:情的菩提的读后感

情的菩提的读后感

所谓菩提,是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而觉悟的开始,正是菩提的芽尖。在烦躁之中,寻找着身体心灵合一的感觉;在领略着佛教的故事中,寻找着第一流人物。

书中的文字总是需要缓缓地咀嚼,像是品一杯清茶,不是追求着味蕾上的享受,只是沉淀着内心的平静。淡泊清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质朴的精神境界。那里的一朵花,一棵树,一轮明月,以及一段段的回忆和生活中的细节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在困顿之中,得到智慧明光,所谓自然的恩泽。

林清玄似乎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每每都有心灵的深深颤动。我仍深记着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光是这句话本身,还喜欢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在我看来,《情的'菩提》就是林清玄对这句话的品读。清淡似乎贯穿了全书。因为在寻找着林清玄认为的清欢,所以才会有了阅读的兴趣。体会着林清玄的清欢,才会慢慢醒悟过来,俗世中的清欢虽渺小,虽不可多得,但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沉静的心,而被世俗磨灭的也正是那样的一颗心。

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的深情,对不幸者的同情……林清玄用这些情感来弥补着我们所缺失的那颗心。而那清欢,是一种调和剂。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利用着“最少的就是最珍贵”的思想,让被利欲熏心的我们去追逐着。在一次一次的平静之后,我们有了菩提的芽尖,领悟到清欢的真谛。林清玄用他那平实的语言操控着我们的心,顺着他的思路一步步地往世俗之外的美好中走去,在那里能闻到富人家里种的梅花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第一流人物,不在于拥有多少物,拥有多少情,而在于能不能再旧物里找到新的启示,能不能在旧情里找到新的智慧,进出无碍。”第一流人物,他们所追求的向往的只不过是清欢。然而,在由黄金打造的茧面前,谁舍得咬破?

阅读《情的菩提》,我们追求着清欢,只是成为不了第一流人物。阅读、感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不定在某一天,在俗世和清欢之间找到平衡、顿悟,菩提开花。

【点评】

所谓菩提的芽尖,指的是顿悟的开始,也是文中所谓的“清欢”状态。不管看过多少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悟。作者能在文字沉淀了之后,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似一杯放在案头的泥水,拥有一种沉淀后的澄澈,而这种沉淀后的澄澈的价值是一杯清水所无法比拟的。本文题目意蕴深长,含义深刻,很有吸引力。

篇4: 《凤眼菩提》读后感

《凤眼菩提》读后感800字

林清玄,一个喜欢谈禅,喜欢说佛经故事的人,我特爱他的菩提系列散文十书,《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清幽大气,是以一个佛教徒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文章委婉轻柔,充满悲悯情怀。他没有简单地讲经说道,而是用一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经文,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现象说开去,让道理渗透到日常最简单最普通的生活和感受中。

林清玄曾在《凤眼菩提》的自序中说:“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他时,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凤眼菩提》书中一文《重瓣水仙》里的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一位花贩把自已照顾成一朵花那么细致与美,那么她卖的花一定不会太坏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我喜欢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我最喜欢菜市场卖菜的一位阿婆,因为她梳理得最整洁,笑起来温馨自然,就像她架子上的青菜可惜,这样的惊见是不多的,所以我珍惜这样的缘。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时,我的眼前不禁出现了作者所描述的如此认真对待生活的人。如花的姑娘、充满书卷气的书店老板、温馨自然的卖菜阿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仅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这份爱生活、爱工作的.情绪还会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连没有看到他们的我,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快乐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家对“将就”这个词语一定不陌生吧,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一出面,麻烦的问题基本就能解决了。它有个孪生兄弟――“讲究”,人们不太喜欢它,因为它的出现代表着事情将会变得复杂,很多人都怕麻烦,所以喜欢将就不喜欢讲究。当我们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向充满书卷气的老板买书时,不正是因为他们的讲究,他们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而心动吗?如果生活多一点讲究,少一些将就,一切都将变得更美好起来。联想到自己老师的身份,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们为人处世之道,那么这份讲究的生活态度,不正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好朋友吗?

《凤眼菩提》用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

篇5:黄昏菩提读后感

我喜欢黄昏的时候在红砖道上散步,因为不管什么天气,黄昏的光总让人感觉特别的安静,能较深刻省思自已与城市共同的心灵。但那种安静只是心情的,只要心情一离开或者木棉或者杜鹃或者菩提树,一回头,人声车声哗然醒来,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红灯里,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

现代人更需要诚恳的、关心的沟通,有情的、安定的讯息。生活在这样的都市里,我们都是菩提树,拥有的土地虽少,勉力抬头仍可看见广大的天空;“一棵树需要什么呢?”;园艺专家在电视上说:“阳光、空气、和水而已。还有一点点关心。”

活在都市的人也一样吧!除了食物和工作,只要渴求着明澈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不被污染的水,以及一点点有良知的关心。

我们是像那样沉默的榕树一样渺小,最需要的是自在地活着,走路时不必担心亡命的来车,呼吸时能品味到空气的香甜,搭公车时不失去人的尊严,在深夜的黑巷中散步也能和陌生人微笑招呼,时常听到这个社会的良知正在觉醒,也就够了。我们对都市风格、人民品质的忧心是不是过度了呢?

都市的树也是树,都市的人仍然是人。

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黄昏时,那一轮金橙色的夕阳离我们极远极远,但我们一发出智慧的声音,他就会安静地挂在树梢上,俯身来听,然后我感觉,夕阳只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永远不受城市的染着,他的清明需要一些赞美。

每天我走完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声赞美与感激的话。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听完感恩与赞美,夕阳就点点头,躲到群山之背面,只留下满天羞红的双颊。

篇6:黄昏菩提读后感

菩提是佛祖何时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即使冥冥中也没有一点回忆,我想这对佛祖是一种亵渎、大不敬。为了赎罪,我常常想佛的智慧,菩提树下的冥思苦想以及慈悲为怀的宽容之心。于是菩提也就成为我心中的圣洁之物。

最早接触菩提是读六朝慧能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于学识和年青,对这种一切归于虚无的博大思想还只是似懂非懂。但一种向往,一种神圣,一种不可侵犯还是由心底升起。后来进了大学,学校在一座山的东麓,山上有寺,住持还挺有名,晨起锻炼,黄昏散步就经常光临,那时的山、寺皆不收门票,进的山门拾级而上,一步一级本身就是对佛的礼拜,于是就想对佛了解更多。读完《六祖坛经》和其它一些介绍佛教的着作,才知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悟道,佛教从此才发扬光大,菩提也就成为佛祖的象征,成为佛教的圣树。从此就有了对菩提的景仰。但生长于北方的我始终没有能见过菩提蔓妙的风姿。之后的多年虽也多次到南方,但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即使修的百年,换来的也只是擦肩而过,菩提对于我始终是一种无和梦。于是我想到了“无提无树,无镜无台,本无一物,哪有尘埃?”

这几年潜心工作,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也不作他想。倒经常上网逛逛,偶尔去聊天室看看,不期遇一福建网友名曰:黄昏菩提,勾起我许多对佛的记忆。问名字来由,答曰:黄昏菩提名字来自于一次泉州之行,那次到开元寺是傍晚,站在菩提树下抬起头,看到透过树叶的夕阳格外炫目的美丽,菩提树叶与夕阳交相映衬,越发让人目不转睛,那一刻我就被震撼被感动了。当然没过多久夕阳西下后这份震撼人心的美就消失了。不过让我感动的是在消失之前的绚烂的美。所以我叫自己黄昏菩提,我希望自己接近黄昏的岁月能有一份绚烂,哪怕只有片刻,毕竟绚烂过呢。梦中的菩提何在?

人到四十体力明显不行,忙完一段感觉精气神都已没有,同事说出去玩吧,于是决定到八闽大地,那里有山有水有大海,有黄昏菩提,还有心中的圣树。南方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感觉挺好,就是太阳有点大。在集美游玩时同事都去游泳,我站在树下纳凉,远处鸥鹭掠过,()海天一色,厦门大桥如长虹连接陆岛。近处同事在池中嬉戏,一脸笑容,一身轻松。导游过来问我为什么不去,我笑了笑没有作答,想能看到别人幸福也是一种幸福。导游指着我身后的树说:“这是菩提树你认识吗?”这就是菩提,我心中的圣树。来的突然我到显得很是平静,抬头看看树叶,摸摸树干,百年的承诺换来的并不只是擦肩而过,闭上眼睛我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几个女同事过来要合影,我站在中间,就站在菩提圣树之下,我微笑着,女同事也微笑着,镜头闪过,这一刻是否已凝固?我想佛祖的伟大,并不只是其大智慧,更在于他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而且愿意为别人去创造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佛的真谛并不是只无,还有有,给予。但佛祖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他把一切奉献给了他的信徒,没为自己留下任何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又是无。

在福建的日子,和黄昏菩提通了几次短信,但始终没有见面,很是遗憾。回来后我发信给她,说想念她,她回信说也很想念我。因为工作关系,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网找她了,她也改了名字叫踏遍清秋,但经常留言给我。前段时间她说身体不好,很是担心了一回。人们说闭上眼睛花儿都归于寂,对于她,虽远隔万里,未曾谋面,我还是能真实的感觉到她的存在。

昨夜刮了一场秋风,雨也下了一会,园林过处,落叶满地,湿湿的、黄黄的,身在其中,一园秋色,满眼清风。秋是收获的季节,秋也是感伤的季节,不知远处的菩提是否依然。

篇7:《心的菩提》读后感

林先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切身感想着笔而写,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以及内心的美好都化作一篇篇清新、哲理的文章,这些文章淡雅、智慧、简朴,使人们尘封已久或蒙蔽已久的心灵在自然流淌的语言中受到启迪、感化与洗礼。

《佛鼓》中写到先生住在佛寺里,佛寺里的木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敲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长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警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长醒。”

与佛结缘,是因家人皆为信徒。林清玄老师的文字,有着淡雅的意蕴。他有一颗佛心,慈悲而明净,如同温柔延展的莲花一般。于细微之中见佛理,以凡间俗事说慈悲。这是我所欢喜的文字,有精致的姿态。品读他的文字,如同是冬日于屋中品茗一盏铁观音,清香袭人,温暖弥漫。 林清玄说:“心若能持平,清静入水,装在圆的或方的容器里,甚至在溪流大孩子中,又有什么损伤呢?水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包容,因为水性永远不二„„” 哦,原来是人心变了,或者说是:失其本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人们不用自己辛苦的下地耕种,布网打渔,这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富贵奢侈的思想,渐渐地使人们脱离了本心。他们开始为了能更好地享受而努力挣钱,钱,似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抢手的东西,但它确实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分文不值,可笑啊!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只为了寻找自己用血汗钱换来的,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快乐,这又是何苦呢,何必呢?

林清玄老师说,人人都有一颗柔软心,只是有些人尚未得到启发。柔软心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当欲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的妄执所缠缚,无法挣脱,因而痛苦不堪。若愿得菩提,则须手刃我执,须历过那痛彻心扉的割与舍,才见清明。 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为泥而开放。 若能菩提,若得菩提,要有多好。

篇8:《心的菩提》读后感

《心的菩提》是一本散文作品集,文章意境清净淡泊,语句含蓄内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不断地观照、感悟,不断丰富自我。《生命的化妆》是我喜欢一篇文章。化妆一直是女性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文中说“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他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妆”,也就是说精心化过的妆是应该真实自然的,让人根本看不出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读到这里,我们有了更深的感悟,表相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而是要从内在里改革。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自然,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静,方能让自己呈现给世人一个平和的表相,一个自然的表相,一个优美的表象,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林清玄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最让我感动的是《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林清玄运用富有禅意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颗细腻的柔软心。作为人师,拥有一颗柔软心是何其重要。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一颗颗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叶子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潜下心来,认真的读读林清玄的散文,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世界的一次雨露滋润。读完他的散文确实有一种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以安宁的感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散文 盘桓

2.林清玄散文精选《空心看世界》

3.《佛鼓》林清玄阅读答案

4.林清玄《捡到一条旧鞋带》阅读答案

5.林清玄《记忆的版图》阅读题及答案

6.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

7.读林清玄的《心的菩提》有感

8.林清玄文章摘抄

9.林清玄:30岁之后开始觉悟

10.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练习及答案

篇9:心的菩提读后感

心的菩提读后感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当我第一次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文章语句优美,富有人生哲理,读后给人深深的启迪,文中的第一株百合背负了多少讥笑和讽刺而得到果实。那么,我想人生旅途就是这样,莫过于充满荆棘,变幻莫测。人生都必须经历困难和挫折,经受考验,才能雨过天晴,散发出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光彩!从此我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林清玄。今年暑假里计划买几本好书来读一读,在当当网上搜索发现林清玄菩提系列的书,心里十分渴望读到这些书,立刻邮购了这一套书,书自落户我家就一直放在床头陪伴我。其中最喜欢读的是《心的菩提》《情的菩提》,每当愤怒时、烦恼时、沮丧时、闲暇时我都会拿来读一读,柔美的文字如一阵清风佛过我的心灵,给我带来宁静与沉醉。

菩提就喻指佛教中觉悟的境界。面对世事纷扰,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也常常怀疑自己对职业的选择,工作压力大,而且待遇又差,导致内心迷惘,陷入身心疲惫、浮躁、颓废之中。林清玄以他优美、清醒的文笔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我的心灯点燃。读完后,觉得每篇文章内容寓意深刻,文字精练优美,风格清新隽永。他的语言朴素、浅显,但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追求超凡脱俗,淡泊清静,充满禅境的喜悦,我十分喜欢这些作品。这些好的书籍引领我找到方向,带我一个中年人进入淡定、淡然、丰富、质朴的精神境界。

最有趣的是读《猫头鹰人》一文,讲述一个卖猫头鹰人的长相发生变化,由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猫头鹰的长相。作者和朋友谈起猫头鹰人长相变异的故事,朋友说:“其实,变得不只是卖鹰的人,你对人的观照也改变了。卖鹰者的长相本来就是那样子,只是习气和生活的濡染改变了他的神色与气质罢了。”听了朋友的话,作者说:“卖猫头鹰的人每天面对猫头鹰,就像照镜子,我们面对自己俗恶和习气,何尝不是在照镜子呢?”读到到这里,引起我的深思,难怪人们常说,环境会塑造人,也会改变一个人。在生活中,每当我走进社会与人交流,别人总会对我说:“一看就知道你是老师。”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师的职业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长相”吗?那么,这个“长相”是不是受孩子和社会的认可?也许,孩子们就是我们的镜子,要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与昨日的不同,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当然,人的长相可以化妆,让你的外表变得永远美丽。一个进入中年的女人,我渴望年轻,渴望美丽,渴望青春永驻。静静的夜晚,躺在床上翻到林先生的《生命的化妆》一文,当时我想化妆一直是我们每个女人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于是,细心品读,文中作者带着好奇心访问著名的女化妆师,交谈中作者把化妆归纳为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可是,作者心中最大的疑惑是化妆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女化妆师告诉作者最高境界就是两个字“自然”。这几句话让我对化妆有了更深的领悟,原来表相的美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涵。那么,改变一个人表相气质的最好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变。也就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书籍是我们女人最好的化妆品。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走进大自然,让自己的心灵时常敏感着,清静着。一个进入不惑之年的女人,我没有一套化妆品,不懂化妆知识。要是与作者讲的三种境界对照,至少可以算是生命的化妆吧!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闲下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尽管记忆力减退,记不住了,可是书籍愉悦我的心灵。对文字情有独钟,文字的诱惑常常激励我写日志,写游记等文字,朋友和家人总说我是个电脑迷。除此外还喜欢外出旅游,拍照片,这些爱好都成为我的高级化妆品。

最让我感动的是读《柔软心》一文,作者说:“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相见。”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和谐;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宽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单纯;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软心是包容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洋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作为人师,拥有一颗柔软心是何其重要。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一颗稚嫩的心灵,去宽容,去呵护。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森林更绿,比大海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永恒的。合上《心的菩提》一书,闭眼深思,什么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心里的觉悟。我宁静,我淡定,所以我快乐。

是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林清玄的《心的菩提》给了我许多启迪和感悟,在此,我把这本书也推荐给同行朋友们,相信大家也会喜欢。

篇10:心之菩提读后感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作品,有种清新、安静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读,于是乎,我从网上买了两本林清玄的作品《心的菩提》《情的菩提》,自己的书,可以慢慢读,细细品味,可以勾勾画画,以记下印记再反复重读。

怀着一颗菩提心,怀着一颗慈悲的心,细读每一篇散文,寻找心灵的安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能够有如此让人宁心静气的文字,真的很少见。

也许作者是学佛的缘故,每一篇文字都会归结到心灵,周围的人和事,周围的一草一木,周围的一切的变化,都会表现出对生命的最深刻理解。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又感性的胸怀,见到西风里凋零的碧树心有所感,在内心里有理想的抱负与未来的追寻,所有孤独与苍茫之感,但有远见,对生命有辽阔的视野。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识是说不只要有追求理想的热情与勇气,还要有坚持、有执着,去实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变消瘦了来了,衣带渐宽了,也能百折不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阑处”。意思是说经过长久的努力追寻,饱受人生的沧桑,到后来猛然回首,那要追寻的却在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灯火阑珊处。

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深刻理解,只有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历程之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与感悟。只有内心的最深刻的体悟,才能走向生命的大美。

对生命的化妆,只有体会到对生命最深层次的化妆,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篇11:心之菩提读后感

《 心的菩提》是一本散文作品集,文章意境清净淡泊,语句含蓄内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世,不断地观照、感悟,不断丰富自我。《生命的化妆》是我喜欢一篇文章。化妆一直是女性渴望改变长相的一个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文中说“化妆”有三个境界,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他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妆”,也就是说精心化过的妆是应该真实自然的,让人根本看不出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读到这里,我们有了更深的感悟,表相不是独立存在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而是要从内在里改革。我们需要脸上的化妆,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和生命的化妆,用智慧和知识让自己青春永驻。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学会欣赏,学会接近自然,让自己的心灵敏锐而清静,方能让自己呈现给世人一个平和的表相,一个自然的表相,一个优美的表象,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林清玄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 清雅和娓娓道来的散淡以及那种充满禅意的心境, 最让我感动的是《柔软心》,“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林清玄运用富有禅意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颗细腻的柔软心。作为人师,拥有一颗柔软心是何其重要。我们要用这样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一颗颗水晶般的心灵,去宽容,去爱护。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叶子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具有柔软心的人,即使面对的是草木,也能将心比心,也能与草木至诚地相见。

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后,潜下心来,认真的读读林清玄的散文,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世界的一次雨露滋润。读完他的散文确实有一种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以安宁的感觉。

篇12: 《情系向日葵》读后感

《情系向日葵》读后感

炎炎夏日,大汗淋漓地走进教室,同桌正在给柜子上的一盆吊兰浇水,让我想起了近些天看过的一篇文章。它讲的是作者与一位好友在学校种下了两株向日葵苗,那段时间里,作者十分担心那两株小苗能否活下去,于是施肥,扎篱笆,忙得不亦乐乎!小苗一天天长高,作者无限开心,还为向日葵编了一首歌:“葵花葵花,是太阳花,我们有颗向阳心……种花植树,美化环境,多么愉快,多么高兴。

这篇文章感触很深的主要原因,是我也有同样的一段经历。上幼儿园时,老师带我们去龙泉山上植树,第二天,小朋友有带樟树树苗的,有带杨树苗的,我带的是一株玫瑰苗。来到龙泉山上,我们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用又大又重的铲子往泥土里一插,跑到杆尾用力一按,按不下,叫了很多个同学一起按,终于按了下去,松土挖坑种苗,最后又浇了一点水,大功告成。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每次去爬龙泉山都会爬到顶部,因为那里有我种下的小树苗,我会为它浇水,为它除虫,跟书中的作者一样怀着对它的喜爱用心爱护它,呵护它。

这样的日子一直向前。不知在暑假中的哪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早晨我心急火燎去了山顶,心爱的玫瑰倒在风雨中了,遍体鳞伤,看来无法挽回了,我非常伤心,当时的心情,一刹那仿佛天也黑了许多。有了这种感受的我才能体会作者情系向日葵的心情。我那时是一种无限后悔怨恨自己没有保护好玫瑰的心情。

爸爸见我那样伤心,就上网找了一些资料,后来把捣碎的鸡蛋放在土里,结果玫瑰还真的活了过来,我开心极了。

人人为大地添一点绿,世界会更加美好。

情战癌魔读后感

菩提非菩提作文400字

《共情力》读后感作文

散文:菩提岁月 安然春秋

星月菩提苹果珠作文

菩提偈原文及翻译

佛语禅心菩提的经典语录

落叶枫情《青春无悔》读后感

关于金刚菩提的佛教名言

心灵渡口,爱之菩提散文欣赏

《情的菩提》读后感(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情的菩提》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