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晓风散文读书心得(共含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ure巧克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篇《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
散文作者没有用太多语言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她借助一个故事来说明问题。奇怪的是,这个看来似曾相识的故事并没有曲折离奇的地方,却在平淡从容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那是真实的魅力,是带着悲剧色彩的人生真谛的魅力。
与过去读过的三兄弟探宝,付出愈多收获愈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叙述模式相比,张晓风的故事要严酷得多也煞风景得多。第三个年轻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并没有得到鲜花和掌声,也没有看到无限风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独和渺小。是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这才是人们到达某种人生境界后必然的感受。也许这种感受带着浓重的悲剧意味,从来也没有到达或接近这一境界的人意识不到这种孤独和渺小,但并不等于孤独和渺小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艰险,明知顶峰的荒凉,明知个体的渺小,
,他仍然奋力前行,为的是探究真理,寻找梦想,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张晓风在散文的最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
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在众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它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张晓风散文》。
经老师推荐,我在初一有幸认识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着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它。在阅读完第一篇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比精美的封面还要美。一口气我通篇读完了它,认识了它,通过了解它懂得了许多生活哲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我知道了除记叙文与诗歌外还有一种写作方式——散文。
通过了解它,我认为散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文体,不仅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无限表达自己的意愿。
张晓风散文的特点是:语言精炼,文笔优美。当你大致看一遍时,会觉得内容显得庸俗,但只要你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章具有许多的散光点,无论是写法,语言都写的十分到位,把作者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是“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啊!
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因为本书的散文对象十分广泛,有写生活的、有写友谊的、有写亲情的、有写想象的,丰富极了,这使我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踏实的写作能力。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母亲的羽衣》,这篇向我们讲述的伟大的母亲对我们无私无尽的爱,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时时尊爱我们的母亲,好好善待每一位母亲。
在接触的众多散文集中,我很喜欢《张晓风散文》,作者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值得我去学习,特别是每篇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用精炼和优美的语言来修饰,读完令人回味无穷。
每当我重读此书,我又感到惊奇,惊奇我在日常的写作中不知不觉的会运用散文中的佳词和名句,同时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渐渐的让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写作文体,观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强。我真为自己能有幸拜读此书而感到欣慰。
读过《张晓风散文》的人都会有一种难以忘记的感觉,对读者来说,或多或少都有帮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后只要多看、多写,我也能写出那样棒的文章,为了这一目标,让我继续努力吧!
散文本来就是一种奇妙的文体,我认为它之所以为“散文”在于它形式的“散”。它并没有像传统诗歌那么严格的要求,反而这种无拘无束的文章体裁更能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这也正是我喜欢散文的原因——形散而情不散!
读罢张晓风的散文,我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她一直在讲故事,这些故事乍看很陌生但细读进去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竟组成了人生——每一个人都需经历的一生。与其说她是在讲故事,不如说她是在解读人生。
世间本无事,庸人方自扰。人生为何?人生本身就是没有谜底的谜语,在《人生的什么与什么》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有必要吗?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和什么’吗?”人生真是太复杂了,如果人生是全集,那么里面的元素需要自己去填充,集合中没有重复的元素,人生中也没有重复的时光。人活着只为初心,只为追求原本心中的梦。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生活奔波,却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未来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元素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对我而言,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不忘初心的心,带着纯真与梦想的心起航,伴着充实满足的心归港——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好的一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生,完美是难以冀求的,它如同天上的星星,总看到它一闪一闪的,如此美丽,伸手向他的方向,它又如此飘渺,难以摘到,难以拥有。人生可以不完美,但必是因自己而精彩的!就如《玉想》中“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在现实人生中,请给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无瑕的伪玉。”愿我们在属于自己的一生中入玉一般的晶莹柔润又熠熠生辉!
人生匆匆,回忆如残网,自己织起,却又缚了自己,回忆会向我们诉说无人知晓的爱与恨,会告诉我们错过了什么,珍惜了什么,什么会刻骨铭心,什么却只是擦肩而过。但最终它低声又坚决地说:“来过了就不必后悔,错过了后悔也无用。”正如“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的认识谁,原来我也是如此的无知无识。”有人告诉我回忆是用来珍惜的,但最终回忆是用来忘记的,人活着的时候,全世界都跟他一起活——但人死的时候,谁来陪他一起死呢?
看淡了阴晴圆缺,最终就释然了。“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一个人在旅途的路上走得久了,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知道最初的相逢,却无法预见最后的离别,以往只觉得,人生苦短,切莫留下太多缺憾,所以梦梦惊。哪怕是寻常的风景,平凡的感情都耿耿于怀。读罢此书,方知人间万事不可强求,看惯了日月流逝,离合变迁,倒有了从容的境界。在这珍贵的一生中与其小心翼翼的虚度,不如简简单单活出自己。
我喜欢张晓风的散文,“喜欢可以不知不识,像婴儿喜欢清风拂面的感觉是不必研究气流风向的。”她的文字仿佛这风,吹尽你的内心,漾起了无限的生机。“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感性素描。
趁一切还来得及,收拾好入潮的回忆,背上希望的行囊,不再逗留,不再依赖,做一个淡看落花,努力追梦的人,和檐角时光,一起静听一篇关于张晓风的故事……
在这样的一个凉爽的秋日里,我将左臂撑在碧色的实验桌上,侧头静静地看着散文。都说诗人是敏感的,在平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会在诗人的笔下如此的有情调。这不禁也让我开始变得对周围事物密切注视且观察着,似乎有了一份诗人的敏感。
对于其中的几篇文章,我读时有些感触,有些惊讶,便想要记录下来。
我十分佩服笔者细腻的内心,她可以这样描述一种颜色:祭红、牙白、娇黄、茶叶末、鹧鸪斑、霁青、鹦哥绿、炼蜜丹枣、桃花水、砚水冻……颜色,它本应属于美术领域,不过,在中国,它也属于文学。当眼前无形无色的时候,一位笔者单凭纸上几个字,也可以想见“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川胜色。一位笔者他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写出如此流金泛彩的文章作品,让我们一读立刻进入“色彩情况”。不仅在小说,而且在诗词中,色彩世界的密度大而繁复,这也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世界之大,何处无色,何时无色,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不嫌麻烦地想出那么多出人意表的字眼来描绘它,恐怕也只有中文了。诗词作者顺其自然地将诸多颜色用于自己的作品,才写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类的好句子,让人目不暇接。
既然说到了这,那就说一下《第一副画》吧。画面总是会给人联想。作者曾要了一幅画,画面灰蓝灰蓝的,其中灰蓝部分透露的是无比的安详与沉静,好像只有欧洲才能那么安静。但由于灰蓝之外,有那么一点仿佛立刻要抓到而又立刻要逃跑的光,所以画面便有那么些闪闪忽忽像夏天萤火般的光质。东方的绘画美在线条,但对那无可奈何的光,便只好用大片金色去弥补,可惜金色富丽斑斓,像温庭筠的词里所写的“画屏金鹧鸪”。日本人也爱用金色敷抹屏风,但太炫丽的东西,最后总不免落入装饰趣味。一旦沦为装饰,就难免有“小气”的嫌疑。
美,有很多种。有时候,残缺其实也是一种美。我对《月,阙也》这篇文章印象较深,“月,阙也”,那是一本两千年前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中国人大多喜欢花好月圆一类的词语或事物,但其实现实中并没有圆得很完美的东西,真正的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嫩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放时,花在那里。当香消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叶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作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作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
同样是生活,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像诗人,像笔者一样诗意地生活吧。
人 生 的 风
风,轻盈而柔软,吹过大地,吹过江河,也吹进人生。晓风,则又添了一份希望与光芒。她的文章也是如此,充满光明,轻抚人生。
这本书是散文集,即是由一个个零散的故事拼凑起来的,像一本课本。不同的篇目隐含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串起来,便是一阵吹抚人生的风。看似杂乱无章,却包含了人生深处的规律。
每个人都很伟大,都是英雄,正如第一篇中所说的宝石,我们的眼睛亦可折射出万道彩华。我们处于平凡之中,向往着天马行空的神话,菩萨头上的宝石便成了通往神话的大门,聚集着人们的思念。人们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的庄严,亦可灿烂无比,尤胜于深山莲座上的石佛。繁重的课业,疲惫的身躯,血红的眼睛,让我们忘却了自己存在的目的,痴迷于卷子上的评分,如同供奉神明一般。还有谁记得那个光彩照人的自己?在读“生命的计量单位”时,也会感叹自己的特别,人生不需要单位,不以金钱、学业、名誉计量,因为一个人的伟大,无法用来计量。生命就是这么特别,人生就是平凡而又辉煌。
青春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林中杂想”里无所畏惧的武松;只因革命热情而回国冒险的孙中山,都体现了一个道理----年轻拥有大把岁月的筹码,不应该踌躇。年轻的孩子害怕仇恨,害怕受伤,害怕绝望,害怕结束,害怕后悔,看似单纯的青春却让人捉摸不透,只是因为年轻。少女们站在秋千上,以那微微扬起的角度,窥探外面的世,只因为年轻的心向往着外界。这就是青春,生机勃勃而任性无比。
友情和爱情也算青春的一部分,有和阳光的男生共同观看流星的浪漫,有在山村学堂与老师共勉的真挚,有和卖柑老妇谈心的巧合,还有与好友生死别离的痛苦。世棠,作者从孩子时代到长大成人的好友,无论何时都是一个逗笑大家的人,但死神却没有放过他,残忍地夺走了他的心脏,留下无言的悲伤。交朋友或许就要这样,要交就交一个开玩笑开到老的朋友。在星空下契约,约定相伴终生,作者没有轰轰烈的爱情,有的只是可以互相依靠的彼此。或许,只有经历过青春年少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爱情。
书中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识。有悲壮的司马迁,有傲世的李斯,有亡国的后主,有驰骋的铁木真;还有很深的宗教蕴味,上帝与天使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儒家、佛教、道教也是应有尽有。反观我自己,自以为会背几首诗词便是个小学士了,才发现自己连作者的冰山一角也不如。
读完这本书,就像经历了一个人生,一个在众人中并不耀眼的平凡人生。不管作者是多么意气风发,她的文字始终朴实地诉说着一个个的人生哲理,伟大的生命,热血的青春,单纯的友谊,星下的爱慕,仿佛一位长者的人生日记,又像黎明的风,吹过我的心头。
说实话我对散文集这种书从来没有产生过兴趣——我偏爱小说带来的新鲜刺激,散文我也没接触过多少。
应老师的要求,我和妈妈去购买了一本《张晓风散文》。得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对景物,心理等的描写真是无微不至且恰到好处,普通人难以做到她那样的语句优美,仿佛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从《到山中去》这篇文章中闻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气息”。
那种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现在的文字越来越浮夸了,总能看见许多新词新用法——时代在进步。但在这样躁动的中国文坛里,已难以看到张晓风这样的古典气息,一种浪漫。或许是她超乎常人的细腻与深度才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词好句建筑起的风花雪月,看似优美,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卖弄自己的那一点点的文采。这样不是在污辱文字吗?!所以这就是我喜欢她的一点,她不会让我觉得她故弄玄虚。
看完整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我从内心里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观察与思考,配合她精准的描写……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学习的。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还远远不够。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后,我才懂得这一点。
夜晚,临睡前,端起一本书,关掉了爱听的流行音乐。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种在现代化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质朴,从她字里行间里对情,爱,树,山,人的叙述中体现。浮躁而疲惫的心竟在看书时变得清爽畅快,这想来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样形容,她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凉与温暖我都能感受,或许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给我一抹触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熏陶着,这里有无限的可能,天马行空。
唯有一个“美”字能形容这座宁静的心灵花园,被细雨滋润,同时又被阳光包围,灿烂而悲伤地开满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笔尖的旋转下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会一直追随着,抵达彼岸。
说实话我对散文集这种书从来没有产生过兴趣我偏爱小说带来的新鲜刺激,散文我也没接触过多少。
应老师的要求,我和妈妈去购买了一本《张晓风散文》。得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对景物,心理等的描写真是无微不至且恰到好处,普通人难以做到她那样的语句优美,仿佛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从《到山中去》这篇文章中闻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气息。
那种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现在的文字越来越浮夸了,总能看见许多新词新用法时代在进步。但在这样躁动的中国文坛里,已难以看到张晓风这样的古典气息,一种浪漫。或许是她超乎常人的细腻与深度才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词好句建筑起的风花雪月,看似优美,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卖弄自己的那一点点的文采。这样不是在污辱文字吗?!所以这就是我喜欢她的一点,她不会让我觉得她故弄玄虚。
看完整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我从内心里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观察与思考,配合她精准的描写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学习的。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还远远不够。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后,我才懂得这一点。
夜晚,临睡前,端起一本书,关掉了爱听的流行音乐。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种在现代化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质朴,从她字里行间里对情,爱,树,山,人的叙述中体现。浮躁而疲惫的心竟在看书时变得清爽畅快,这想来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样形容,她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凉与温暖我都能感受,或许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给我一抹触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熏陶着,这里有无限的可能,天马行空。
唯有一个美字能形容这座宁静的心灵花园,被细雨滋润,同时又被阳光包围,灿烂而悲伤地开满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笔尖的旋转下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会一直追随着,抵达彼岸。
诗诗,我的孩子:
如果五月的花香有其源自,如果十二月的星光有其出发的处所,我知道,你便是从那里来的。
这些日子以来,痛苦和欢欣都如此尖锐,我惊奇在它们之间区别竟是这样的少。每当我为你受苦的时候,总觉得那十字架是那样轻省,于是我忽然了解了我对你的爱情,你是早春,把芬芳秘密地带给了园。
在全人类里,我有权利成为第一个爱你的人。他们必须看见你,了解你,认识你而后决定爱你,但我不需要。你的笑貌在我的梦里翱翔,具体而又真实。我爱你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事实上没有人能忍得住对孩子的爱情。
你来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一个爱思想的人,我从来没有这样深思过生命的意义,这样敬重过生命的价值,我第一次被生命的神圣和庄严感动了。
因着你,我爱了全人类,甚至那些金黄色的雏鸡,甚至那些走起路来摇摆不定的小树,它们全都让我爱得心疼。
我无可避免的想到战争,想到人类最不可抵御的一种悲剧。我们这一代人像菌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我们的童年便在拥塞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海船里度过。而你,我能给你怎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既不能回到诗一般的十九世纪,也不能隐向神话般的阿尔卑斯山,我们注定生活在这苦难的年代、以及苦难的中国。
孩子,每思及此,我就对你抱歉,人类的愚蠢和卑劣把自己陷在悲惨的命运里。而令,在这充满核子恐怖的地球上,我们有什么给新生的婴儿?不是金锁片,不是香摈酒,而是每人平均相当一百万吨TNT的核子威力。孩子,当你用完全信任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是否看得见那些残忍的武器正悬在你小小的摇篮上?以及你父母亲的大床上?
我生你于这样一个世界,我也许是错了。天知道我们为你安排了一段怎样的旅程。
但是,孩子,我们仍然要你来,我们愿意你和我们一起学习爱人类,并且和人类一起受苦。不久,你将学会为这一切的悲剧而流泪——而我们的世代多么需要这样的泪水和祈祷。
诗诗,我的孩子,有了你我开始变得坚韧而勇敢。我竟然可以面对着冰冷的死亡而无惧于它的毒钩,我正视着生产的苦难而仍觉做然。为你,孩子,我会去胜过它们。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过生命,你教会我这样多成熟的思想和高贵的情操,我为你而献上感谢。
前些日子,我忽然想起《新约》上的那句话:“你们虽然没有邮过他,却是爱他。”我立刻明白爱是一种怎样独立的感情。当油加利的梢头掠过更多的北风,当高山的峰巅开始落下第一片初雷的莹白,你便会来到。而在你珊瑚色的四肢还没有开始在这个世界挥舞以前,在你黑玉的瞳仁还没有照耀这个城市之先,你已拥有我们完整的爱情,我们会教导你在孩提以前先了解被爱。诗诗,我们答应你要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写到这里,我又模糊地忆起江南那些那么好的春天,而我们总是伏在火车的小窗上,火车绕着山和水而行,日子似乎就那样延续着,我仍记得那满山满谷的野杜鹃!满山满谷又凄凉又美丽的忧愁!
我们是太早懂得忧愁的一代。
而诗诗,你的时代未必就没有忧愁,但我们总会给你一个丰富的童年,在你所居住的屋顶上没有屋子这个世界的财富,但有许多的爱,许多的书,许多的理想和梦幻。我们会为你砌一座故事里的玫瑰花床,你便在那柔软的花瓣上游戏和休息。
当你渐渐认识你的父亲,诗诗,你会惊奇于自己的幸运,他诚实百高贵,他亲切而善良。慢慢地你也会发现你的父母相爱得有多么深。经过这样多年,他们的爱仍然像林间的松风,清馨而又新鲜。
诗诗,我的孩子,不要以为这是必然的,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这个世界不是每一对父母都相爱的。曾有多少个孩子在黑夜里独泣,在他们还没有正式投入人生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便已经否定了。诗诗,诗诗,你不会了解那种幻灭的痛苦,在所有的悲剧之前,那是第一出悲剧。而事实上,整个人类都在相残着,历史并没有教会人类相爱。诗诗,你去教他们相爱吧,像那位诗哲所说的:
他们残暴地贪婪着,嫉妒着,他们的言辞有如隐藏的刀锋正渴于仗血。
去,我的孩子,去站在他们不欢之心的中间,让你温和的眼睛落在他们身上,有如黄昏的柔霭淹没那日间的争扰。
让他们看你的脸,我的孩子,因而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让他们爱你,因而彼此相爱。
诗诗,有一天你会明白,上苍不会容许你吝守着你所继承的爱,诗诗,爱是蕾,它必须绽放。它必须在疼痛的破拆中献芳香。
诗诗,也教导我们学习更多更高的爱。记得前几天,一则药商的广告使我惊骇不己。那广告是这样说的:“孩子,不该比别人的衰弱,下一代的健康关系着我们的面子。要是孩子长得比别人的健康、美丽、快乐,该多好多荣耀啊。”诗诗,人性的卑劣使我不禁齿冷。诗诗,我爱你,我答应你,永不在我对你的爱里掺入不纯洁的成分,你就是你,你永不会被我们拿来和别人比较,你不需要为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痛苦。你在我们眼中永远杰出,你可以贫穷、可以失败、甚至可以潦倒。诗诗,如果我们骄傲,是为你本身而骄傲,不是为你的健康美丽或者聪明。你是人,不是我们培养的灌木,我们决不会把你修剪成某种形态来使别人称赞我们的园艺天才。你可以照你的倾向生长,你选择什么样式,我们都会喜欢——或者学习着去喜欢。
我们会竭力地去了解你,我们会慎重地俯下身去听你述说一个孩童的秘密愿望,我们会带着同情与谅解帮助你度过忧闷的少年时期。而当你成年,诗诗,我们仍愿分担你的哀伤,人生总有那么些悲怆和无奈的事,诗诗,如果在未来的日子里你感觉孤单,请记住你的母亲,我们的生命曾一度相系,我会努力使这种系联持续到永恒。我再说,诗诗,我们会试着了解你,以及属于你的时代。我们会信任你——上帝从不赐下坏的婴孩。
我们会为你祈祷,孩子,我们不知道那些古老而太平的岁月会在什么时候重现。那种好日子终我们一生也许都看不见了。
如果这种承平永远不会再重现,那么,诗诗,那也是无可抗拒无可挽回的事。我只有祝福你的心灵,能在苦难的岁月里有内在的宁静。
常常记得,诗诗,你不单是我们的孩子,你也属于山,属于海,属于五月里无云的天空——而这一切,将永远是人类欢乐的主题。
你即将长大,孩子,每一次当你轻轻地颤动,爱情便在我的心里急速涨潮,你是小芽,蕴藏在我最深的深心里,如同音乐蕴藏在长长的萧笛中。
前些日子,有人告诉我一则美丽的日本故事。说到每年冬天,当初雪落下的那一天,人们便坐在庭院里,穆然无言地凝望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
那是一种怎样虔敬动人的景象!那时候,我就想到你,诗诗,你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初雪,纯洁而高贵,深深地撼动着我。那些对生命的惊服和热爱,常使我在静穆中有哭泣的冲动。
诗诗,给我们的大地一些美丽的白色。诗诗,我们的初雪。
我和俞大纲老师的认识是颇为戏剧性的,那是八年以前,我去听他演讲,活动是李曼瑰老师办的,地点在中国话剧欣赏委员会,地方小,到会的人也少,大家听完了也就零零落落地散去了。
但对我而言,那是个截然不同的晚上,也不管夜深了,我走上台去找他,连自我介绍都省了,就留在李老师那套破旧的椅子上继续向他请教。
俞老师是一个谈起话来就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我们愈谈愈晚,后来他忽然问了一句:
“你在什么学校?”
“东吴——”
“东吴有一个人,”他很起劲地说,“你去找她谈谈,她叫张晓风。”
我一下愣住了,原来俞老师竟知道我而器重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也会留心当代文学,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兴奋得要轰然一声烧起来,可惜我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我立刻就忍不住告诉他我就是张晓风。
然后他告诉我他喜欢的我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认为深得中国文学中的阴柔之美,我其实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很羞于启齿,由于年轻和浮浅,我把许多好东西写得糟极了,但被俞老师在这种情形下无心地盛赞一番,仍使我窃喜不己。接着又谈了一些话,他忽然说:
“白先勇你认识吗?”
“认识。”那时候他刚好约我在他的晨钟出版社出书。
“他的《游园惊梦》里有一点小错,”他很认真的说,“吹腔,不等于昆曲,下回告诉他改过来。”
我真的惊讶于他的细腻。
后来,我就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理直气壮的穿过怡太旅行社业务部而直趋他的办公室里聊起天来。
“办公室”设在馆前街,天晓得俞老师用什么时间办“正务”,总之那间属于怡太旅行社的办公室,时而是戏剧研究所的教室,时而又似乎是振兴国剧委员地的兔费会议厅,有时是某个杂志的顾问室……总之,印象是满屋子全是人,有的人来晚了,到外面再搬张椅子将自己塞挤进来,有的人有事便径自先行离去,前前后后,川流不息,仿佛开着流水席,反正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做学术上的或艺术上的打尖。
也许是缘于我的自入,我自己虽也多次从这类当面的和电话聊天中得到许多好处,但我却不赞成俞老师如此无日无夜的来者不拒。我固执的认为,不留下文字,其他都是不可信赖的,即使是嫡传弟子,复述自己言论的时候也难免有失实之处,这话不好直说,我只能间接催老师。
小径的尽头,在芦苇的缺口处,可以俯看大汉溪。
溪极绿。
暮色渐渐深了,奇怪的是溪水的绿色顽强的裂开暮色,坚持地维护着自己的色调。
天全黑了,我惊讶地发现那道绿,仍然虎虎有力地在流,在黑暗里我闭了眼都能看得见。
或见或不见,我知道它在那里绿着。
赏梅,于梅花未着时
庭中有梅,大约一百本。
“花期还有三、四十天。”山庄里的人这样告诉我,虽然已是已凉未寒的天气。
梅叶已凋尽,梅花尚未剪裁,我只能仁立细赏梅树清奇磊落的骨格。
梅骨是极深的土褐色,和岩石同色。更像岩石的是,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岩石的裂痕、岩石的苍老嶙刚、梅的枝枝柯柯交抱成一把,竟是抽成线状的岩石。
不可想象的是,这样寂然不动的岩石里,怎能迸出花来呢?
如何那枯瘠的.皴枝中竟锁有那样多莹光四射的花瓣?以及那么多日后绿得透明的小叶子,它们此刻在哪里?为什么独有怀孕的花树如此清癯苍古?那万千花胎怎会藏得如此秘密?
我几乎想剖开枝子掘开地,看看那来日要在月下浮动的暗香在哪里?看看来日可以欺霜傲雪的洁白在哪里?他们必然正在斋戒沐浴,等候神圣的召唤,在某一个北风凄紧的夜里,他们会忽然一起白给天下看。
隔着千里,王维能回首看见故乡绮窗下记忆中的那株寒梅。隔着三四十天的花期,我在枯皴的树臂中预见想象中的璀璨。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原来并不是不可以的!
张晓风经典散文
诗诗,我的孩子:
如果五月的花香有其源自,如果十二月的星光有其出发的处所,我知道,你便是从那里来的。
这些日子以来,痛苦和欢欣都如此尖锐,我惊奇在它们之间区别竟是这样的少。每当我为你受苦的时候,总觉得那十字架是那样轻省,于是我忽然了解了我对你的爱情,你是早春,把芬芳秘密地带给了园。
在全人类里,我有权利成为第一个爱你的人。他们必须看见你,了解你,认识你而后决定爱你,但我不需要。你的笑貌在我的梦里翱翔,具体而又真实。我爱你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事实上没有人能忍得住对孩子的爱情。
你来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一个爱思想的人,我从来没有这样深思过生命的意义,这样敬重过生命的价值,我第一次被生命的神圣和庄严感动了。
因着你,我爱了全人类,甚至那些金黄色的雏鸡,甚至那些走起路来摇摆不定的小树,它们全都让我爱得心疼。
我无可避免的想到战争,想到人类最不可抵御的一种悲剧。我们这一代人像菌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我们的童年便在拥塞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海船里度过。而你,我能给你怎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既不能回到诗一般的十九世纪,也不能隐向神话般的阿尔卑斯山,我们注定生活在这苦难的年代、以及苦难的中国。
孩子,每思及此,我就对你抱歉,人类的愚蠢和卑劣把自己陷在悲惨的命运里。而令,在这充满核子恐怖的地球上,我们有什么给新生的婴儿?不是金锁片,不是香摈酒,而是每人平均相当一百万吨TNT的核子威力。孩子,当你用完全信任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是否看得见那些残忍的武器正悬在你小小的摇篮上?以及你父母亲的大床上?
我生你于这样一个世界,我也许是错了。天知道我们为你安排了一段怎样的旅程。
但是,孩子,我们仍然要你来,我们愿意你和我们一起学习爱人类,并且和人类一起受苦。不久,你将学会为这一切的悲剧而流泪--而我们的世代多么需要这样的泪水和祈祷。
诗诗,我的孩子,有了你我开始变得坚韧而勇敢。我竟然可以面对着冰冷的死亡而无惧于它的毒钩,我正视着生产的苦难而仍觉做然。为你,孩子,我会去胜过它们。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过生命,你教会我这样多成熟的思想和高贵的情操,我为你而献上感谢。
前些日子,我忽然想起《新约》上的那句话:“你们虽然没有邮过他,却是爱他。”我立刻明白爱是一种怎样独立的感情。当油加利的梢头掠过更多的北风,当高山的峰巅开始落下第一片初雷的莹白,你便会来到。而在你珊瑚色的四肢还没有开始在这个世界挥舞以前,在你黑玉的瞳仁还没有照耀这个城市之先,你已拥有我们完整的爱情,我们会教导你在孩提以前先了解被爱。诗诗,我们答应你要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写到这里,我又模糊地忆起江南那些那么好的春天,而我们总是伏在火车的小窗上,火车绕着山和水而行,日子似乎就那样延续着,我仍记得那满山满谷的野杜鹃!满山满谷又凄凉又美丽的忧愁!
我们是太早懂得忧愁的一代。
而诗诗,你的时代未必就没有忧愁,但我们总会给你一个丰富的童年,在你所居住的屋顶上没有屋子这个世界的财富,但有许多的爱,许多的书,许多的理想和梦幻。我们会为你砌一座故事里的玫瑰花床,你便在那柔软的花瓣上游戏和休息。
当你渐渐认识你的父亲,诗诗,你会惊奇于自己的幸运,他诚实而高贵,他亲切而善良。慢慢地你也会发现你的父母相爱得有多么深。经过这样多年,他们的爱仍然像林间的松风,清馨而又新鲜。
诗诗,我的孩子,不要以为这是必然的,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这个世界不是每一对父母都相爱的。曾有多少个孩子在黑夜里独泣,在他们还没有正式投入人生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便已经否定了。诗诗,诗诗,你不会了解那种幻灭的痛苦,在所有的悲剧之前,那是第一出悲剧。而事实上,整个人类都在相残着,历史并没有教会人类相爱。诗诗,你去教他们相爱吧,像那位诗哲所说的:
他们残暴地贪婪着,嫉妒着,他们的言辞有如隐藏的刀锋正渴于仗血。
去,我的孩子,去站在他们不欢之心的中间,让你温和的眼睛落在他们身上,有如黄昏的柔霭淹没那日间的争扰。
让他们看你的脸,我的孩子,因而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让他们爱你,因而彼此相爱。
诗诗,有一天你会明白,上苍不会容许你吝守着你所继承的爱,诗诗,爱是蕾,它必须绽放。它必须在疼痛的破拆中献芳香。
诗诗,也教导我们学习更多更高的爱。记得前几天,一则药商的广告使我惊骇不己。那广告是这样说的:“孩子,不该比别人的衰弱,下一代的健康关系着我们的面子。要是孩子长得比别人的健康、美丽、快乐,该多好多荣耀啊。”诗诗,人性的卑劣使我不禁齿冷。诗诗,我爱你,我答应你,永不在我对你的爱里掺入不纯洁的成分,你就是你,你永不会被我们拿来和别人比较,你不需要为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痛苦。你在我们眼中永远杰出,你可以贫穷、可以失败、甚至可以潦倒。诗诗,如果我们骄傲,是为你本身而骄傲,不是为你的健康美丽或者聪明。你是人,不是我们培养的灌木,我们决不会把你修剪成某种形态来使别人称赞我们的园艺天才。你可以照你的倾向生长,你选择什么样式,我们都会喜欢--或者学习着去喜欢。
我们会竭力地去了解你,我们会慎重地俯下身去听你述说一个孩童的秘密愿望,我们会带着同情与谅解帮助你度过忧闷的少年时期。而当你成年,诗诗,我们仍愿分担你的哀伤,人生总有那么些悲怆和无奈的事,诗诗,如果在未来的日子里你感觉孤单,请记住你的母亲,我们的生命曾一度相系,我会努力使这种系联持续到永恒。我再说,诗诗,我们会试着了解你,以及属于你的时代。我们会信任你--上帝从不赐下坏的婴孩。
我们会为你祈祷,孩子,我们不知道那些古老而太平的岁月会在什么时候重现。那种好日子终我们一生也许都看不见了。
如果这种承平永远不会再重现,那么,诗诗,那也是无可抗拒无可挽回的事。我只有祝福你的心灵,能在苦难的岁月里有内在的宁静。
常常记得,诗诗,你不单是我们的孩子,你也属于山,属于海,属于五月里无云的天空--而这一切,将永远是人类欢乐的主题。
你即将长大,孩子,每一次当你轻轻地颤动,爱情便在我的心里急速涨潮,你是小芽,蕴藏在我最深的深心里,如同音乐蕴藏在长长的萧笛中。
前些日子,有人告诉我一则美丽的日本故事。说到每年冬天,当初雪落下的那一天,人们便坐在庭院里,穆然无言地凝望那一片片轻柔的白色。
那是一种怎样虔敬动人的景象!那时候,我就想到你,诗诗,你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初雪,纯洁而高贵,深深地撼动着我。那些对生命的惊服和热爱,常使我在静穆中有哭泣的.冲动。
诗诗,给我们的大地一些美丽的白色。诗诗,我们的初雪。
【张晓风散文初雪读后感】
“如果五月的花香有其源自,如果十二月的星光有其出发的处所。”
那么,父母对于我们无私的爱又何尝不是从哪里来的!
文章以母亲的口吻写给她腹中的女儿,而我也从侧面看到了每一对父母对于儿女说不出言不尽的爱,作者笔下,初雪意味着生命的纯美洁净,是啊,生命如初雪,爱亦如初雪,让人在静穆中虔诚地观望、感受。
如果时光倒流,曾经的父母也是有“权利”爱我们的第一个人,他们不需要看见我,了解我,认识我而后才决定爱我,我的笑貌在他们的梦里翱翔,具体而真实。
我被这样的心境所感动了,亲情仿佛一段纯净的芬芳,缠绵飘散在我们最初的日子里,仿佛一寸寸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稚嫩的脸庞。它绵长,温和,浸润了我们生命的角落,于是银铃般的欢笑、无忧的歌声才同意入住我们的心灵。
是的,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曾经一度相系,然而我们无法将这种联系持续到永恒。每每想至此,我便觉得这殷殷爱情过于短暂,无论今日的欢乐让我们感到怎样的可靠,终于有一天,那个我们最初与世界相连的地方终会轰然倒塌。而整个宇宙的浩渺无边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段苦涩而孤独的旅程。
回望过去的16年已经匆匆而过,我们的生命太短太短,我们和父母享受血脉之亲的日子却有三分之一已悄悄溜走······
小的时候,我们或许只懂得游戏,懂得累了要回家,懂得受了委屈扑进父母的怀报,我们的懂得是因为我们的不懂。如今那只羽翼渐丰的鸟儿眼中已有了几分成熟,我从那份爱的背后体会到了艰辛和疲惫,我知道生命不是无穷尽的。
那么父母,请原谅我的口拙,我不知道怎样言爱,我把它在心底酝酿了好久, 如今的我只想用稚嫩的双手表达感恩。
然而,感恩是什么?我何曾知道它的意义!而让感恩伴我成长,这是不是太像一个目标,一份工作报告?
我只是觉得,感恩父母太温情也太严肃,我面对它甚至感到有点束手无策。晚自修回到家已经10点了,亲爱的妈妈,我明天穿的衣服自己理,你先去睡吧。冬天下雪太冷了,爸爸你不要去加班了,家里一切都很好。周日晚餐后的疲倦留给我吧,让电视开着,我来洗碗。春天的中午您还是那样困倦吗?让我自己骑车去学校吧······
滴水之恩尚要涌泉相报,而然,面对父母这样江流水涌般的爱,渺小而羞惭的我应该怎样去写感恩二字?我说不出,我写不下,而唯有泪水盈盈。
我们长大了,他们苍老了,那份芬芳开始古旧和沉重起来,弥漫着生命最初的无邪走向另一端。我必定要有一天,褪去不敢表达感恩的青涩,为父母的居所扫地,为他们煮饭,在夕阳下陪他们散步,倾听他们最初的那些故事,注定有一天,我要为他们而奔波,任他们发脾气,承受他们衰老流泪的苦涩。
然而,我愿意!
那段爱的纯净芬芳发源于父母,受之于我,又渐渐发之于我,受之于父母,最终合二为一,达到生命的圆满。我渴望这样的圆满,失却感恩的成长使爱的芬芳枯竭,而我更愿意时时刻刻地呼吸它,感受它,让它在我和父母的日子里熠熠闪光。
爱是一段太纯净的芬芳。
★ 张晓风散文
★ 张晓风散文初雪
★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 张晓风散文:我在
★ 张晓风的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