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原本大学微言》读后感(共含14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马嘉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终于粗略读完了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感触至深的有两点:一是经历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的洗礼;二是南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可以概括为“因为深知,所以真爱。”
之所以说是传统文化思想史,因为南师在讲解《大学》原文本义的过程中,基本上极为详尽地讲解了中国从尧舜禹以降到清末之间数千年的文化思想发展始,当然,有些地方是讲历史,阐释人世间诸多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而更多时候,是在讲述中国文化思想的演进。
之所以说“因为深知,所以真爱”,是因为读南师此书以及其他若干书籍,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意激荡心间。南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自小受此教育,一生研习不辍、思辨不息,在不同文化比对中生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但他并不是夜郎自大式的盲目自恋,而是因为懂得,因为深知而生发的热爱。
对于当下有关传统文化的置疑、反思和辩论,针对代表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当然,这种态度对于所有的传统文化经典都是适用的――南师说:“可是中国人到现在,仍然对读经与不读经的争议,还在喋喋不休。其实,读‘四书’、‘五经’是为了知道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根本来源,它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以及国运的强盛富有,不能混为一谈。事在人为,不是事在书为啊!传统文化的诗书并不害人,只怕自作高明的人为害了诗书的精义而已。”
对此,笔者略有心得,那就是文化好比土壤,虽然好的土壤能滋养得植物枝繁叶茂,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植物都开花结果。当然,沙漠更多只能长出仙人掌,而肥沃土地除了可以滋育光长刺少开花的仙人掌,也可以滋育既长刺又开花的玫瑰,还可以长出又开花又结果的各种水果、干果等等。这一切当然与土壤关系重大,但又不是唯土壤可以决定的。而传统文化在其传承演化过程中被误传、歪曲,以至于被肆意曲解,也是有的。另外,我们目前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实际上被很多人视为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随之而呈现出来的许多不良现象,很难令人信服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缺点,相反,到经常可以被看作是背弃传统而带来的问题。
南师自己并不守旧,我们其实也没必要守旧。所以也并不是说我们认定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良的东西,就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恰好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雍容大度、兼收并蓄的特性。至于眼下在所谓强势文化冲击下,有些溃不成军的表象,其实也不足畏惧,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符合人类本性的根结,这一点是没有障碍国界和文化隔阂的。
而南师在全书最后的结语,确值得我们玩味:“我现在对你们重新提出中国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学》,对照历代历史的现实演变来讲,是要大家明白,我们的国家几千年来,是仁义博厚,恪守宽容忍让,希望天下人类,真能达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没有侵占其他国家的利益,更没有压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时也没有自认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们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负重的文化根基,也绝不甘愿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压迫,虽然在极度的艰苦危难中,也必然自强奋发,终于做到以德化人,以礼让相安为志。……它是做人之学的重要纲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以及如何齐家之道;至于治国、平大下不过是圣人的余事,内圣(明)的发挥而已。我希望通过这次原本《大学》的讲述,还它本来的面目,也希望中国人了解本国的文化精神,开拓未来要走的.道路,并正告一些存有成见、偏见,或居心叵测的外国人士,能够知道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我们的民族性。”
又说了好些废话,引了好多原文,恐难免遭到笑骂,在所不惜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中翻看到了南怀瑾先生著作的《原本大学微言》,随意翻了几下,立即被作者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所吸引,爱不释手。由于自己有收藏好书的习惯,所以回家立马上网淘了一本,闲暇无事时好读几页,思所得,察所失。
怀师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作了深刻的揭示,其中不乏给我们知识的乐趣和人生的启悟。他以“经史互参”、“以史注经”的传统治学方法,并结合儒、释、道互相比较对照来解读《大学》这一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其充满睿智、诙谐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深入浅出,让我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古人的学问和智慧。
《原本大学微言》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已有好几遍,书中对《大学》的内涵详细的阐述与历史史实相结合。让我读后对《大学》的内容有较全面的的认识与理解,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内容博大精深,需要反复阅读,而且许多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慢慢体会、感悟。读书最忌讳急躁,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领悟。
《大学》的“三纲、七证、八目”,构成了儒家思想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真正立心做学问的人,以毕生这精力去探求都不为过。
首先,谈谈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其实就是树立一个人生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在大学阶段,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和钻研,学会为人的道理,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传之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直至做到最好。
在怀师的讲述中,儒、释、道通讲,而恰恰是佛学中的“定静”功夫来诠释《大学》中的“定、静、安、虑、得”。“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从书中感悟最多的就是这七证了,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是对人的修养、思想的一种锻炼,是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维过程。接下来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层面上DD“了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实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试图了解自己。读着读着,我就不经意的思考人生,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唯有思考,才能察自己得失,明白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所谓何事。有时候,静下来思考,可以让自己走出迷茫,活的不是那么漫无目的,而是觉得自己真正有所存在的意义。
这本书确实让我收获了许多。其实自己一直只顾着“格物”,想着怎样才能学好知识,后来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七证”都没掌握,而且没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样的目标作为动力。从大师的深刻讲解中,我才慢慢体会出了作学问最根本的道。
如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事实很有趣,我也常把东西方文化相互对比,以太阳绕地球一昼夜作比方,却发现东西两方人类历史文化的变化现象,同在五百年之间,必有王者兴,几乎完全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我们的历史,到了春秋以后,名王迭起,而有道之士的哲人也应运而生。中国有个齐桓公,配上一个管仲。而在西方,也是名王配名师,凑巧的真有趣。欧洲有个亚历山大,配上一个亚里士多德。印度也有一个阿育王,配上一个优婆鞠多尊者。当然,在这个阶段,什么日本、美国,连个影子还没有呢!
但是,以中国历史的习惯来说,三代以后,所谓历史上的名王,最了不起的,也只能算做英雄,决不是圣人。所谓这些英雄的名王们,也都像我小时候的一位老辈的诗说:“江山代有英雄出,扰乱苍生数十年”,如此而已。他们与《大学》的“明德”外用(王)之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岂只似是而非,可说都是背道而驰的。
花了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拜读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书中对《大学》的内涵详细的阐述及与历史史实相结合。使我读后对《大学》的内容有较全面的的认识与理解。这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我从中收获颇多。不过,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我尚不能完全理解,须日后反复阅读才行,而且书中内容博大精深,许多都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慢慢体会、感悟。一下就选我感触较深的一些谈谈自己看书后对《大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大学》主要传授我们,从现代的方式来讲,就是进入大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理想、追求,要着手作一番事业的人要首先学会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即四纲的首纲:大学之道。
《大学》最核心的是它的四纲、七证、八目。其余均是对他们的阐述与扩展。
首先,谈谈其他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纲就是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在大学阶段,自己不断的学习知识并不断钻研、学会为人的道理等,然后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传之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直至做到最好。
七个修正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从书中感悟最多的就是这七证了,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是对人的修养、思想的一种锻炼,对自己作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维过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我来说,感觉最重要的是前面两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尤其是知、止。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很多都是不知该怎么做,而且更多的是知却不能止!很多东西知道却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到“知止”,人的思想,想法非常之多,自己也常常有很多好的计划,却往往不能始终如一的做下去,就是不能止住脑中的思想的洪水以至朝令夕改,而且不能始终做到坚持。“知止”看是简单,其实做起来十分不易,如能始终能做到知止,就必能有所成就。《大学》真是把为人之道写得如此的精确、精炼啊!止、定、静、安都是心里内在的静的境界的程度(这一段还不是很明白,这是我的理解),就是让自己达到心无旁骛,不被外界干扰,甚至达到与世隔绝的境界;这样人才能专心的作学问,才能学好东西,才能有所得。这非常符合平常的经验,要是能看进书,真正学进去时,必是安安静静得一个人学,而且学到不知时间等,有时真的感觉到那种心里很“清”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虑”就能“得”。
接下来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现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层面上DD“了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实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试图了解自己。我从小学学到现在,这么多年来一直做的只是这人生“八步”一小步。明白大学里,并不是仅仅学习知识,还有许许多多的要学习!
这八目里面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诚意和齐家”,先说诚意:
书中说得好:“自欺,欺人,被人欺”,真是至理名言,在生活中均是如此。翻过来讲,就是人先要现对自己真诚,才能真诚地对待别人,才能使别人对你真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自己真诚,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自己对自己真诚,即不自欺,说出来的话才会是实话,才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唉,看过这一段时,真是常常感慨自己都已经习惯说谎了;很多东西自己不完全懂,但自己又没深究,别人问时就直接告诉别人,给别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完全懂一样,这不是先自欺,再欺人,之后,问别人的,别人告诉你的不也是如此吗?所以就最终被人欺!诚意:自净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讼!若能做到“诚意”,就不再有“心兵”“自讼”了,就不会有不断的徘徊,犹豫,做事才会更坚定,更执着。
“齐家”,以前的家与现代的家虽不同,但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最重要的,人的性格,品行受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影响是相互的,齐家,是对自己各方面的修养的挑战与修正,是对自己的一个完善过程,反过来,齐了家会对自己没大的好处。齐了家,才能专心于事业。齐家确实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好学问的保证。
从这本书中我确实得到许多收获,一直只顾着“格物”,想着怎么才能学好知识,才发现自己连基本的“七证”都没掌握,而且没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样的目标作为动力,方向。感谢老师的这一课,给我这个为人,作学问的最根本的道。
从东周开始,直自秦汉以下而到清末,每朝每代的帝王家庭,都是有大问题的家庭。甚至可以说,大多数都是一团糟的宫廷,哪里够得上“家齐而后国治”的标准。所以孔子著《春秋》,第一笔账“郑伯克段于鄢”,就是记载由于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偏爱心理所造成的过错。从此以后,所谓春秋时期一两百年间的“五霸”,如齐桓公、晋文公等辈开始,直到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君主,大部分都是出生在大有问题的家庭,造成心理的不正常,当然够不上讲什么“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了。
战国时期结束,秦始皇的王朝建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为中国的历史文明划了一道重要的界限。从此以后,中国才真正步入以一家一姓建立的帝室王朝,长达两千年左右。不过,由秦而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路下来,除了几个创业帝王,可说是有分量的英雄人物之外,其他的子孙皇帝,我叫他们是“职业皇帝”。因为他们命定出生在现成帝室家庭,生在深宫之中,长养在宫妃太监之手,菽麦不分,完全没有亲自体认民间疾苦。这些职业皇帝,可以说大部分是不懂事的血肉机器人,但他们要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如果要求他们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岂不是对牛弹琴,白费心力吗?也许我又说错了,据说,牛也会懂得琴声,只是我不懂而已。况且,这些天生做职业皇帝的,其中也真有几个是了不起的人物,不可一笔抹杀。
历史上描写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事实上,刘邦还不及齐桓公的胸襟。他因为鲍叔牙的话,提醒他的兴趣,就赦免了管仲,甚至把整个政权都交给他办,委任为相,还尊称他叫仲父,等于现代人叫干爸或大爷,因为管仲比他岁数大得多。
最重要的重点,要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
管仲说:“斧钺之人也,幸以护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我是应该被你砍头的罪人,但非常侥幸的,你能原谅放过我,还保全了我的头和腰身连在一起活着,只要你给我一口饭吃就好了。如果要我担任国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胜任的吧!
齐桓公很干脆地说:“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担任国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国家领导的重任。如果你不肯担任重责,我恐怕自己会搅崩了!
你看他说得多么坦白诚恳,所以管仲也很快地答应了。这叫做早已两厢情愿,彼此客气一番,当然一拍即合。好比现在京戏上唱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是彼此心照不宣了。历史政治上,有时是很讨厌、很可怕的。但有时真如儿戏,一场天下大事,只在三言两语谈笑间决定了全盘的命运。犹如赌徒,挥手一掷,满盘皆赢,但也可能一败涂地。所以古人说:“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他从万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余卷,共六十多万字。明朝末年,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并在通州练新兵,主张采用西方火炮。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公元16,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16译完前六卷。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直到晚清时代,《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的。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当时创造的。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精细研究煞费苦心的。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的、朝鲜各国。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徐光启当时记作“平边三角形”;“比”,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清康熙帝时,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书,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大。
到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几何学方成为学校中必修科目之一。到这时才出现了徐光启所预料的`“必人人而习之”的情况
也许这算不上是个谜。稍具文化修养的人都会告诉你,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是明末传入的,它的译者是徐光启与利玛窦。但究竟何时传入,在中外科技史界却一直是一个悬案。
着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有理由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学大约在公元1275年通过阿拉伯人第一次传到中国,但没有多少学者对它感兴趣,即使有过一个译本,不久也就失传了。”这并非离奇之谈,元代一位老穆斯林技术人员曾为蒙古人服务,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叙利亚景教徒爱萨曾是翰林院学士和大臣。波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曾为忽必烈设计过《万年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通过这方面的交往带到中国的。14世纪中期成书的《元秘书监志》卷七曾有记载:当时官方天文学家曾研究某些西方着作,其中包括兀忽烈的的《四季算法段数》15册,这部书于1273年收入皇家书库。“兀忽烈的”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另一种音译,“四擘”
是阿拉伯语“原本”的音译。着名的数学史家严敦杰认为传播者是纳西尔。丁。土西,一位波斯着名的天文学家的。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任何一种阿拉伯译本都没有多于13册,因为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增辑了最后两册,因此对元代时就有15册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之说似难首肯。
有的史家提出原文可能仍是阿拉伯文,而中国人只译出了书名。也有的认为演绎几何学知识在中国传播得这样迟缓,以后若干世纪都看不到这种影响,说明元代显然不存在有《几何原本》中译本的可能性。也有的学者提出假设:皇家天文台搞了一个译本,可能由于它与的中国数学传统背道而驰而引不起广泛的兴趣的。
真正在中国发生影响的译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克拉维斯的注解本。但有的同志认为这算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因为利玛窦老师的这个底本共十五卷,利玛窦只译出了前六卷,认为已达到他们用数学来笼络人心的目的,于是没有答应徐光启希望全部译完的要求。200 多年后,后九卷才由着名数学家李善兰与美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完成,也就是说,直到1857年这部古希腊的数学名着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中译本。那么,这能否说:《几何原本》的完整意义上的传入中国是在近代呢?(邹振环)
《此岸与彼岸》是贲友林老师的数学教学手记。
书一共有四部分组成:前行中的t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我深深地被贲老师那富有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教育方法所吸引。它们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深远、动人。我也为自己在平常的教育中曾经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成功的教育方法而高兴,因为它竟然与贲老师的方法相同,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贲老师的书中引用了许多名人名言,他自己也说:“当我对一些问题窘迫之际,我钻进书堆。
”我想,正因为贲老师广泛地读书和思考,才成就了他的年轻有为。我想,这也是我以后的教育生活中必须转变的,将读书和反思进行到底。我们常常鼓励孩子,凡事要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实对于我们教师何尝不需要如此呢?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是抱着“让它去”的态度,还是针对问题进行诊断、反思、改进呢?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的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的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
阅读了他的数学教学手记《此岸与彼岸》,我感觉字里行间流淌的是贲老师的从容,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作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没有对学生那么挚热的爱,怎么会有书中与孩子精彩的互动;没有对教育事业挚热的爱,怎么能做到天天坚持写反思呢?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回想自己,为人师也有十年了,在这虽是短暂却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不知多少次由于感触教育的烦琐、苦涩、艰辛,疲劳、困惑常常萦饶着我。有老师说,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但贲老师的《此岸与彼岸》让我感受到教育、研究竟也如此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带着抱怨去工作,那你就永远也不会快乐、幸福,如果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一段都是关于“止”的。进入师门最先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寻找到愿景。师父一直反复强调愿景的重要性,惭愧的是,我找了两年多才基本确定自己的愿景。也就是说,在找到愿景之前,我都不如黄鸟。
我问过一些朋友,一部分是有愿景的,也有一部分是没有愿景的。有愿景的也都是以利益为出发点,都是想赚大钱、当大官、买大房子、开好车,我们姑且说他们是想明白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是什么都没想明白,连在物质方面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物质和名利都不是我们所应止于的“森林”,我们的“止”,在自己的心中。文中告诉我们几种社会身份需要“止”的地方。“为人君,止于仁”,作为领导应该要有仁者爱人的精神;“为人臣,止于敬”,作为下属对待领导要有恭敬心,对待职位所要办的事情要有敬畏心;“为人子,止于孝”,孝是儒家八德之首,孝的文化体现出儒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作为子女,我们如果连孝都不懂,我们就不配作为人;“为人父,止于慈”,作为子女的,要讲孝道。作为老人不能倚老卖老,老人要讲慈道。慈是要心慈、口慈、手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与别人的交往,要从信任开始。
我们的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在这几种关系当中,主要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只要心中有一个想好的念,这就是“止”的开始。
前不久,我刚刚看完了《怪物公司》的前传――《怪兽大学》。
这部电影还是讲的大眼仔和毛怪的故事,只不过是他们在大学时候的往事:
当大眼仔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就梦想能到怪物公司去工作,当一个能吓人的厉害的怪兽,于是,他立下志向,长大后一定要到怪兽大学去学习。
大眼仔长大以后,真的进了怪兽大学。那时的毛怪还是个高傲自大的小混混,并不把大眼仔看在眼里。但当期末测试的时候,他们俩闯了大祸,校长把他们俩赶出了惊吓学院。但大眼仔并不气馁,他报名参加了惊吓比赛,毛怪和另外四名队员加入了大眼仔的团队,名叫――万事OK!
大眼仔把一群长得可爱又不会吓人的怪兽们利用他们的特长,把他们变成了超级厉害的怪兽,他们在最后的比赛赢了,但其实是毛怪作了弊,大眼仔知道后很生气,因为毛怪认为大眼仔不够吓人。大眼仔想看看自己到底吓不吓人,于是,他偷偷的进了一扇门,却因为不够吓人而惹出了大祸,毛怪去救他,但最后他们是因为大眼仔想出的办法才逃了出去的。可是因为他们闯了许多大祸,被校长开除了。但他们真的进了怪物公司工作,当了最厉害的怪兽。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我们不好就要,而是要勇往直前,向着自己的梦想奋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
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情在哪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在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毅又在哪里?难道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词、高考作文"gt;高考作文中的钱币?难道它们只配做我们奔向所谓的“天堂大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吗?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商品坏了还可以做一件,而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到娘胎里再活一次?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最近我又看了一本书《我的大学》。
高尔基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似乎命运非凡喜欢捉弄他,梦想破灭,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 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真让人敬佩啊!他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经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还有一位老警察盘问阿廖沙看过哪些书,警告他不要看XX,但对与阿廖沙来说,那些所谓的XX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的,因为只有它们才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没有知识,没有文化,阿廖沙努力读书也不就是想改变社会吗?
本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罗马西的深沉干练,杰年科夫的温柔善良,老警察的居心叵测,纺织工的质朴纯真,杰年科娃的矫揉造作,托尔斯泰主义者的口是心非;都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
少年阿廖沙努力学习,工作是还不忘读书,若是我,一部好看的电视,一次快乐的游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早把我的魂都钩跑了,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看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不用成为高尔基一样的文学家,只须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材!
★ 微言高三作文
★ 微言高中作文
★ 微言大指成语解析
★ 《大学》读后感
★ 大学读后感
★ 读后感大学
★ 几何原本得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