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子解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雨中上帝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的句子解析(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雨中上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言文》的句子解析

篇1:《文言文》的句子解析

《文言文两则》的句子解析

一、学弈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其中的一个人学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思想从不想别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人与另一学棋人的不同之处,也使我们明白了他能学好围棋的.原因。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人远远不及专心的人学得好。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说后一个学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非然也。”

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个设问的。意思是: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

二、两小儿辩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中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太阳刚出来时凉丝丝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5、“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篇2:文言文《乘船》解析

文言文《乘船》解析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

俱:一同、一起。

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丢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

疑,迟疑。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yé)通假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字子鱼

【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了,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王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篇3:《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淨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言文解读

1 试据本文,分别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说明莲花的特质。

(1)生长环境:莲花长在淤泥中而不受污染,在纯净透明的水波中洗涤而不妖冶。

(2)形态:莲花的花柄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像蔓草般依附别的东西生长,也不枝节旁生。

(3)香气:莲花的气味飘到远处,更加清香。

2 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哪些特质相似?试分点说明:

(1)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出身于恶劣的环境,也不同流合污。

(2)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爱,态度不妖媚。

(3)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4)不蔓不枝:不攀附权势,做事专心致志。

(5)香远益清:品格高尚,声名远播。

(6)亭亭净植:卓然独立,不偏不倚。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端庄严正,受人敬重。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接受。)

3 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提示: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多为黄色。)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是因为:

(1)菊花的颜色不鲜艳,而且在百花凋谢后才开放,不争妍斗丽。

(2)菊花能抗寒霜,表现出节操。

4 试推想作者为甚么说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提示:牡丹是落叶小灌木,初夏开花,大型,白、红或紫色,为著名观赏植物。)

作者认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是因为:

(1)牡丹在初夏开花,与其他花卉争妍斗丽。

(2)牡丹花瓣繁多,花形硕大,像衣着华丽的富贵人家。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在以上的`文字中寄托了甚么感慨?

作者所寄托的感慨是:旷达清高的隐士,自陶渊明之后便很少了;好像他自己这样的君子,也不会有多少人;但爱好富贵的社会大众,却几乎人人都是。

6 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哪三类不同的人生态度?你喜欢哪一类?为甚么?

(1)爱菊代表品行清高,不问世事的隐士;爱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不慕荣华、不求名利、恬静寡欲、耿介孤高的君子;爱牡丹代表贪慕荣华富贵的社会大众。

(2)学生自由作答。

作法讨论

7 本文题为「爱莲说」,为甚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要提起「水陆草木之花」?

因为花朵一般可分为长在水里的、陆地上的,草本的和木本的四大类,作者以这句话概括一切花朵,作为文章的起头,再集中谈「莲花」。

8 作者写自己喜爱莲花,为甚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

(1)作者先写陶渊明爱菊花和世人甚爱牡丹,目的是衬托自己喜爱莲花。

(2)作者选择这两种花作为衬托,因为这三种花所代表的人物,对「俗世」有不同的态度。菊花代表隐逸者,对「俗世」采取隔绝的态度;牡丹花代表富贵者,对「俗世」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而莲花代表君子,对「俗世」并不取离弃的态度,也不会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能在「俗世」中保持高尚的情操。用这两种各趋极端的花,正好衬托出莲花(君子)的特质。

9 试以本文为例,说明「说」这种文体的功用。

「说」,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议论事理,也可以透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说明事理。本文借着莲花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特质的说明,赞美君子的品格高尚,发挥了「说」咏物说理的功用。

篇4:文言文解析参考:《狼》

文言文解析参考:《狼》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⑵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词语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

③词类活用

名词修饰动词: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毙之”即“使之毙”。

④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⑤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篇5: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两篇及答案解析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B、六岁便属文(写)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D、少孤贫(孤独)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泯然众人矣 尘气莽莽然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为其名

C、与革充卧具而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D、乃脱所著襦 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C

3、①仲永的父亲每天带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②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4、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

不同点: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启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后天教育和勤奋学习比天分更重要。

(意思对即可)

篇6:文言文史记精彩节选及解析

关于文言文史记精彩节选及解析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8分)

【甲】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 不可。”

【乙】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①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②,射阔狭③以饮。专以射为戏,竟④死。广之将兵,乏绝⑤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注释】①猨:同“猿”。②陈:阵。③射阔狭:射中窄的行列为胜,射中宽的行列为负。④竟:一直 ⑤乏绝:指断粮缺水。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⑴故所向克捷( ) ⑵撼岳家军难( )

⑶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 ⑷广之将兵(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卒夜宿;卒辇而致之。

B.亲为调药;专以射为戏。

C.张俊尝问用兵之术;尝射于家囿。

D.其善射亦天性也;称善者久之。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译文:

⑵随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译文:

8.岳飞和李光对待下属的态度有何共同之处?请根据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9.阅读下面材料,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3分)

材料一:

岳母刺字 还我山河

材料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选自岳飞《满江红》)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参考答案:

5.⑴所以 ⑵动,动摇⑶就 ⑷带领

6.C

7⑴(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百姓的财物。

⑵即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

8.示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注重奖赏、关爱士兵。岳飞将皇上的.赏赐犒劳都分给将士,并亲自为生病的士兵调药;李广也是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他的部下,在断粮缺水时总是先为士兵着想。

9.示例:“精忠报国”是岳飞一生的追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努力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评分意见:第5题4分。(每小题1分)

第6题3分

第7题4分。(每小题2分)

第8题4分。

第9题3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7:荀子劝学文言文解析

荀子劝学文言文解析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 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 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人教课本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关于《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补充材料】:

【作文万花筒】

古代的“劝学诗”

1 .劝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 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 劝勉惜时的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4. 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相关链接】

(一) 《荀子》和荀况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很大。

荀况(约公元前3~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曾游于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废,便安家于兰陵, 著书数万言而卒。荀卿之儒与孟轲之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著不同。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与孟子异。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唯物主义观点。

(二) 时代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三) 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 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篇8:杨氏之子文言文解析

杨氏之子文言文解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 之: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 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字义:甚:很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指:拜见 乃:就,于是 示 :给 看 曰:说 未:没有

孩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爱莲说》文言文解析

文言文真题解析

文言文陋室铭详细解析

文言文解析参考:《狼》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

文言文《战国策》练习题及解析

经典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文言文名篇观潮翻译及解析

《应科目时与人书》文言文解析

《文言文》的句子解析(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文言文》的句子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