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渡河度的小学语文词语辨析(共含4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躲避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渡河度的小学语文词语辨析
亲爱小朋友们,今天为你准备了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努力做、开动脑筋,做出满意的答卷。加油啊!!!
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
看两句话:
(1)我在农村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
(2)农村已经从贫困过度到了小康。
很明显,这两句话中的'“渡”和“度”都用错了,交换过来才对。出错的原因是对“渡”和“度”的含义没有了解。
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载运过河;渡口。
度:计量单位;程度;限度;过……
比较以后知道,“渡”字与“水”有关,它是形声字,“氵”表意。而“度”字在原句中指的是“过日子”。因此“渡过……暑假”用错了,“度暑假”是指过一段时间,不是“从此到彼”,且与“水”义无关。
我们还应分清下列两组词的区别:
[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等。注意,“困难时期”当然也是属时间,但这里已比喻为“像渡过河一样”,从“此岸”到“彼岸”,有明确起点,因此要用“渡”。
[度过]指时间,如“度过假日”“度过岁月”“度过光阴”“度过一天”等。
[过渡]乘船过河;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期”“过渡到共产主义”)
[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如“疲劳过度”“用脑过度”等。
另,“度越”可通“渡越”,如“度越险阻”与“渡越险阻”通用,但作“超过”“胜过”用时,只能写“度越前人”,不能写成“渡越前人”。
以上就是语文词语辨析:“度”“渡”莫混用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词语辨析
小学语文词语辨析
语文词语辨析:“隹”和“佳”
“隹”读zhuī,字形和“佳”jiā相近,因而很容易混淆,有人把“佳节”写成“隹节”,也有人把字典里的“隹”部念成“佳”部。
“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尾巴短的鸟。它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椎、锥、睢、崔、催、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雕、雁、雉、睢、隼”,就是各种类型的鸟的名称。又如“集”字的.本义是鸟落在树上。“雇”字的本义是鸟立在门上,后来把鸟踩着的“半扇门”(户)移到上面,就形成了现在写法的“雇”字。“霍”的繁体字,在雨字头下面排写着三个“隹”,表示暴雨袭来,群鸟“霍”的一声,骤然惊起,可见它是个描摹声音的字。至于“隽”字,最早是鸟肥的意思。我们常用“隽永”这个词形容文章写得意味深长,这个意思就来自肥鸟清香可口,吃到嘴里,“味美而长”。
再如古书上写道:“雄,鸡父也;雌,鸡母也;雏,鸡子也。”现在,这几个用“隹”作形旁的字,表达的意思已经远远超出“鸡”的范围。“雌”“雄”成了生物性别的标志,“雏”字也不再专指小鸡,人们不仅可以把任何幼禽称之为“雏”,甚至对初具规模的事物,也称作“略具雏形”了。
同学们朗读课文时,对“了”字的读音往往拿不准。该读“le”时,错读为“liǎo”;当读“liǎo”时误读成“le”,甚至还读成“liào”。其实,“了”字有两个读音。即——le和“liǎo”。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读“le”呢?
读“le”时,“了”字都作助词。
1.当“了”字在句子中间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时读“le”。如:“她买了一本书。”“水位高了二尺。”这两句话中的“了”字分别放在动词“买”和形容词“高”的后边,表示这一动作和变化已经完成。
2.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劝阻或命令的语气。如“好了”“不要说话了”“别大意了”等。
3.用在句尾,表示确定语气,着重指明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某种情况时,读“le”。如:“明天就是星期日了”“天快亮了”等。
4.用在句尾表假设时读“le”。如:“你早来一天就见着他了。”
5.用来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催促或劝止时读“le”。如:“算了,不要老说这些事!”
6.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语气。如:“太棒了!”太不应该了!“
在哪种情况下读“liǎo”呢?
1.作副词,多用于否定,表示“全然”时读“liǎo”。如:“了无痕迹”。
2.表示“完结、结束”时读“liǎo”。如:“说话没完没了。”
3.在动词后,跟“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时也读“liǎo”。如:“这本书我看不了。”“我去得了。”
最后有必要提醒同学们:“了”字与“瞭”不能混用,不能互相代替,“了”字没有“liào”这一读音。
以上就是语文词语辨析:“了”字读音知多少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小学频道六年级语文试题
1.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正例:这帮人无所不为,简直和土匪没有两样。(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622)
误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95高考题)
修改:无坚不摧。
2.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者遭遇灾难。当,承受。冲,要冲。
正例:即今天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巴金《家》22)
误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95高考题)
3. 屡试不爽:屡次实验都不错。爽,差错。
正例:科研小组自制的地震预测仪灵敏可靠,屡试不爽。(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77)
误例:这个实验已经进行了多次,虽屡试不爽,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把实验进行到底,终于取得了成功。(《中国考试》72页 2002-4、5合期)
4. 想入非非(佛教的说法,指一般识力所达不到的地方)——想象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正例: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原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根据“世上偏就是这点奇怪,……”的理由,而先发制人,诬蔑别人为“抄袭”,……(《鲁迅全集》)
误例: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95高考题)
修改:异想天开。
5. 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来也形容来人或者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例子:图书馆里挤满了人,有还书的、有借书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6. 美不胜(全部)收(接受)——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正例:展览大厅陈列着许多新产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4)
误例: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进,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美不胜收。(《2001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统一练习一》)
修改:应接不暇。
7. 莘莘学子——众多学子。
误例: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97高考题)
8. 不孚众望——不符合众人的期望。
误例: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他。他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果然不负众望,多次破门得分。
分析修改:不负众望。
9.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98高考题)
10.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
正例:可是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却处心积虑地要破坏和消灭解放区的军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正例:明天是校长赐宴,陪客又有我,他们处心积虑,一定要我去和银行家扳谈,苦哉苦哉!(《鲁迅全集》)
误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98高考题)
修改:千方百计地盘算。
11.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苦,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
正例:李虎臣诡计多端,又命令许旅打头阵,替他“火中取栗”。(李健彤《刘志丹》)
误例: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是火中取栗。(98高考题)
误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2004普高招生试题全国卷1》)
12.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形容期望的殷切或对某件事的实现。
误例: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98高考题)
13.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正例: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99高考题)
14. 美轮(高大状)美奂(众多状)——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误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任务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99高考题)
15.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正例:所以当章士钊炙手可热之际,《大同晚报》曾称他们为“东吉祥派的正人君子”,虽然他们那时并没有开什么“公理”会。(鲁迅《“公理”的把戏》)
误例: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99高考题)
16.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误例: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99高考题)
17. 汗牛(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充栋)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
正例:生活书店所出版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误例:.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高考题)
18.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正例:这三首中的无论哪一首,虽只寥寥二十字,但将市民的见解,对于革命政府的关系,对于革命者的感情,却已经写得淋漓尽致。(鲁迅《三闲集·太平歌诀》)
误例: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66页)
分析:对象是文章或说话。强调透彻。与语境“驳”不符。修改:体无完肤。
19. 洗心(清除坏思想)革面(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正例: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识,完全洗心革面,重新做起。(闻一多《神话与诗》)
正例:《政府公报》上,是天天看见党人脱党饿广告,说是先前为友人所拉,误入该党,现在自知迷谬,从此脱离,要洗心革面的做好人了。(《鲁迅全集》)
误例: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高考题)
20. 左右逢(遇到)源(水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正例:她善于交际,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从不得罪人。(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814)
误例: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2000高考题)
修改:。
21. 不可开交(结束):没法解脱。(只用于否定)
正例:他这几天正忙得不可开交,以后再找他吧。(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4)
误例:规模相当大的百货商场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22. 身临其境:
正例:但这不过是一个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临其境,实在有些说不清。(鲁迅《记“发薪”》)
误例: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想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这样责难我了。(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第317页1986-4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设身处地。
23.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者法则。
正例:“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误例: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高考语文专题教程》33页)
修改:不必大惊小怪。
24. 异曲同工:不同的做法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误例:他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虽然题材不同,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异曲同工,在评论界引起很大反响。
误例:三十年前,他学建筑,我学法律,如今我们异曲同工,为开发地区经济贡献力量。(《教与学整体设计》91)
修改:殊途同归。
25.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否定句或反问句)
正例:但这是我们对于原来是敌对阶级的人们所强迫地施行的,和我们对于革命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不能相提并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正例:仅仅就这一点,我就要说,严赵两大师,实有虎狗之差,不能相提并论的。(《鲁迅全集》)
正例:今之论者,常将“打死老虎”与“打落水狗”相提并论,以为都近于卑怯。(《鲁迅全集》)
误例: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和宝钗两位姑娘,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加以评论。
26. 等量齐观:同等看待。
正例:书贾也象别的商人一样,惟利是图;他的出版或发议论的“动机”,谁也知道他“不纯洁”,决不至于和大学教授的来等量齐观。(《鲁迅全集》)
误例: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但我父亲并不像有的人那样重男轻女,他对我们兄弟姐妹等量齐观,毫无偏向。(倪宝元《成语辨析》第51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一视同仁。
27. 狗尾续貂:把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后面。
误例:本文五、六段之间原先衔接得非常顺畅,修改者却在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的过渡句,这样一来,反而给人以狗尾续貂之感。
28. 蓬荜生辉:蓬门荜户,形容穷人的家。使贫家增添光辉。
误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高考题)
29.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情,议论纷纷。现在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楚国跟晋国作战,楚望窥探敌情,对侍臣说:‘甚嚣,且尘上矣。’意思使救国军队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30. 人浮(超过)于事:人员过多,而可干事情很少。
正例:有的部门或是人浮于事,或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地方不减员、不裁官行不行?(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正例:如今兄弟这里,人浮于事,实在用不开。(《儿女英雄传》)
31.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多用于文艺作品。凡响:平凡的音乐。
正例:这个那里: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鲁迅《摩罗诗力说》)
误例:他这个人脾气很怪,跟一般人都合不来,一举一动都不同凡响,同学们都怕跟他打交道。(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第38页1986-4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与众不同。
32. 出类拔萃:比喻聚在一起的人或者无。超出同类,高于一般。形容品德或者才能出众。
误例: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多厘米,即使到了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人教社语文第六册教案第224页)
33. 同日而语:
正例:留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有钱,或由政府派遣,为的是将来给家族或国家增光,贫穷和受不到教育的女人怎么能同日而语。(《鲁迅全集》)
34. 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像活的一样。
正例:不但所写的农民矿工以及知识阶级,皆栩栩如生,且多格言,汲之不尽,实在是新文学中一个大炬火。(《鲁迅全集》)
误例:清清的江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好一幅美丽的栩栩如生的“春水鱼游图”。 (《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35. 休戚相关:祸福互相关联。
正例:小一点,就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文学家”根本上只同外国主子休戚相关。(《鲁迅全集》)
误例:提高质量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品的质量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2)
误例:提高师资的质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倪宝元《成语辨析》第301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息息相关。
36.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正例: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正例:他们都爱他,尊敬他,对他发生了那么深的息息相关的感情。(巴金《新声集》)
误例:
37. 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即使人难受,又使人发笑的尴尬处境。
正例:这就是说,用这些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谈茶馆》老舍)
误例:在动物园举办的动物认养活动中,许多认提出的问题让饲养员啼笑皆非,难以回答。(《语文之友》2002-9、10期,31页)
38.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正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个人,个人是多么微不足道!(杨沫《青春之歌》)
误例:病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对人民的危害却非常严重。(《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205页)(倪宝元《成语辨析》第257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分析:强调价值小。语境强调细菌很小。两者不符。修改:微乎其微。
39.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敲打战鼓,比喻事情终止或者收场。
正例:
误例:对于“和平号”的坠落,美国人应该高兴,因为强大的对手偃旗息鼓了,他们可以放下多年压在心头的石头了。(《语文之友》2002-9、10期,31页)
误例: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高考全国2002卷)
40. 混为一谈:不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正例:中国人办事和做戏太混为一谈,而别人却很切实。(《鲁迅全集》)
误例:这几幅画都是他的早期作品,自然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混为一谈了。(《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41. 举足轻重:一抬脚就会影响左右的轻重。比喻地位重要或者实力强大,一有举动就会影响全局。
正例:我们认为,美国发起战争的时候,基辛格在美国权力机构中是个举足轻重的关键任务,因此他必须对这场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的损失和痛苦负责。(《参考消息》02418)
误例: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一样举足轻重的划时代作家。(北京西城区2002年抽样测试)
42. 翻云覆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诗歌)比喻反复无常或者玩弄手段。
正例:他对于敌人决不宽容……对于翻云覆雨,毫无操守,而偏偏俨然自居的丑角,也决不宽容!(茅盾《“宽容”之道》)
误例1:李白的例子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写豪情壮志,在盛唐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误例2:队里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起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捉摸不定,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倪宝元《成语辨析》第66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误例2修改:朝三暮四。
43.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正例:象牙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巧夺天工。
误例:桂林山水,如诗如画,巧夺天工,怪不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44. 耿耿于怀:
误例:这样,张定边对北汉基业耿耿于怀、不计个人得失的性格得到很好的表现,较之原作丰满得多了。(《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47页)
分析:强调忠诚。而非心里有疙瘩解不开。修改:忠心耿耿。
45. 未雨绸缪:比喻事前做好准备。绸缪:用绳索缠捆。
误例:领导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未雨绸缪,而不该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46.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反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误例:本来是自己惹的祸,却千方百计转嫁给别人,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着实令人气愤。(《会考模拟试题精编》)
47. 越俎代庖:掌管祭祀的人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于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的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
误例:我们有的老师讲课,对于那些学生本来看看书稍加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力求讲得十分清楚透彻,这种越俎代庖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教与学整体设计》96)
48. 罪不容诛(处死):罪恶极大,判处死刑还不足以抵偿。
正例:他拐卖妇女儿童,丧尽天良,真是罪不容诛。
误例:刘金凤罪大恶极但罪不容诛(不能判处死罪),如果留下她的话,那么听到她的忏悔声音,世人会不会受到更大的警示呢?(《中国考试》67页 2002-4、5合期)
49. 势如破竹:形容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正例:朱仙镇大捷之后,岳家军挥师北上,势如破竹,把金军赶过了黄河。(中华书局《成语词典》529)
误例: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使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难以复苏。(《中国考试》67页 2002-4、5合期)
修改:一泻千里。
50. 蚍蜉撼树:力量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误例: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蚍蜉撼树。(《高考语文专题教程》33页)
51. 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就当是坐车。
误例: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高考题)
修改:徒步行走.
52. 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误例:他虽然已是成功人士,但仍不忘创业的艰难,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2002黑吉辽三省三校联考语文质量检测题》)
53. 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误例:欲壑难填啊,人的物质欲望是永无休止的,因此,为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焚膏继晷、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
(《高中语文》题选活页2页)
54. 讳莫如深:原谓事情重大,因而隐藏不言。深:事情重。
误例:生与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不愿说死,更不愿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热点重点难点28》)
55. 弹冠相庆: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误例:建业队终于在客场战胜了对手,当球迷们弹冠相庆时,队员们已经在为下一场的拼搏做准备了。(《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56.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误例:工会主席的讲话微言大义,话语虽亲切但寓意深远。(《金版专辑》61)
57. 俾昼作夜:形容日夜颠倒,生活不正常。
误例:他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决不是偶然的,一年来,他勤奋刻苦,俾昼作夜,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学习。(《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58. 不赞一辞:①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②现指一词不发,《史记·孔子世家》“至干为春秋,笔则复,削则削,了复之徒不能赞一词”
误例:我的态度很鲜明,对***练习者的言论不赞一辞,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59. 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反浮动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
误例:广场上人们欢声雷动,口号声和欢呼声响遏行云。(《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0. 挥洒自如:指写作诗文或书画,运用笔墨自如,不受拘束。
误例:他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说话做事都挥洒自如,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1.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删去。
误例: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教与学整体设计》92)
修改:文理不通。
62. 从长计议:慢慢儿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
误例: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2004普招北京卷》)
63. 老气横秋:①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②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误例:想不到这几年祖父变化那么大,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耳聋眼花,老气横秋,连走路夜很困难了。(《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4.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误例:40多年来,雷锋,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为人民所铭记,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金版专辑》68)
65. 不遗余力: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
误例: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6.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情态。也形容畏惧又愤怒的样子。
正例:
误例:几年的时间,他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修改:刮目相看。
67. 相濡(沾湿)以沫(唾沫):用唾沫互相润湿。比喻人在困难处境中用微薄的力量来相互求助。
正例: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和妻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
误例: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68. 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到极点。
误例:洪水气势汹汹地涌来,眼看大堤支持不住,在这危急关头,张平硬是带领战士们冲上去,,筑成一道间不容发的人堤。(《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9. 不易之论: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议论。形容论断或意见正确。
误例: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可称得上不易之论得改革方案得初稿。(《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0. 不刊(改动)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正例:
误例:这一期看来又得延期出版,来稿虽多,但都是不刊之论,很少能用的。(《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26页)
分析:误把“刊”理解为“刊登”。改为:空发议论。
★ 相似的词语辨析
★ 词语大辨析精讲
★ 小学语文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