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说课稿(共含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宇宙最强少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
(2)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可供拆装的计算机。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的世界每一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计算机是当今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信息处理工具,今天老师将带你走进计算机的世界。
一、介绍计算机种类
让学生先发言
师指出按综合性能指标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
我们用的是微型机。
二、计算机硬件
1、什么是计算机硬件?是不是计算机里面硬的东西就是硬件?软的东西就是软件?
学生讨论
引出定义:在计算机系统里面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就是计算机硬件。
2、计算机硬件有哪些呢?讲出大家会知道的硬件
学生抢答,同时教师用实物展示。
教师打开几个机箱,学生分组看看,动手摸摸,教师用多种方式补充介绍。
显示器、音箱、键盘、鼠标、光驱、软驱、硬盘、内存、显卡、网卡、主板、打印机、扫描仪等,师在讲一下I/O接口。特别展示cpu,相当于人的大脑。
多媒体展示各种硬件从过去到现在的图片以及现在这些硬件大概价格。
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
1、先讲人是怎么处理信息的?以人计算9+6=?为例,人要先通过什么获取这个信息?眼睛、耳朵,存在大脑中记忆单元里,然后通过大脑部件运算,得出结论,最后答案用手写出或用嘴巴说出。引出计算机处理信息流程来让学生了解
2、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流程
看图2―2,对比与人处理信息方式
(1)首先我们要将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要用到的设备把它称为输入设备。输入设备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2)输入电脑后计算机要先把信息存储起来,所用的东西叫做存储器
教师展示内存、硬盘、软盘、光盘、U盘
讲解它们的区别、应用,特别强调内存又分为RAM和ROM以及它们的区别
(3)我们在输入信息、存储信息时都需要控制器的控制。看书找出控制器的作用。
(4)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让运算器处理信息,看书找出运算器的作用。
(5)最后结果由输出设备输出。那输出设备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6)强调CPU。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他的大脑。
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可以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形成现在的'CPU。
四、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课外知识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学生自己课外阅读)
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原理,这只是刚刚掀起计算机世界的一个角,计算机从开始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五、六十年,但它的发展速度却不是任何一个其它产品所能比拟的。几乎,几个月,便有一个新的硬件产品产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用这句话来形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最恰当不过的。请大家阅读书本P23知识窗。
五、小结,布置作业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未来的世界会有更多的精彩等待同学们去体验和感受,只要同学们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并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辅助,我相信未来的世界是永远属于你们的!
作业:利用周未时间完成P23试一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我采用先介绍主机然后引出主机内部结构这一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特别是主机部分的设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第三、利用课件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实物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1.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计算机硬件维护,并不是对计算机出现的较大故障进行维修,而是以预防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以此来保证计算机的性能、使用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达到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
计算机硬件设备如同人的身体,尤其要注重平时的保养,一旦硬件出现问题,通常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处理起来会相当棘手。
因此,对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
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开关机是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每次都涉及到的操作。
切记计算机开机前要先开电源,在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待电压稳定后再开机启动系统,长时间的规范操作能有效延长计算机电源等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我国国内生活用电电源电压基本都是220V,但计算机设备使用的电源电压一般为110V,如果在启动电源后,马上开机启动系统,很容易导致由于计算机电压突然增大,造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过早老化。
计算机关机,如果遇到计算机死机的特殊情况,应该首先考虑使用系统关机,而不是盲目的按主机系统上的开关,盲目的按启动开关很容易导致操作系统损坏。
在计算机关机完成后,最好切断电源,不但能节约用电,关键是能彻底杜绝火灾安全隐患。
2)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常识。
当前计算机用户应用,多集中在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上,多数人对软件的维护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相对欠缺;因此,为方便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维护、使用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的最佳摆放位置为尽量靠近窗口等通风好的位置,有利于计算机硬件及时散热;如果遇到雷雨天气,应尽可能的减少计算机使用时间,以免设备因雷击产生的涌浪电、感应电传入计算机设备使用线路,造成硬件损坏。
1.2 环境清洁,及时检测
正常情况下,计算机硬件设备工作环境为18-30℃之间,工作环境长时间温过高都会造成硬件设备提前老化。
因此,计算机设备要存放于空气流通好、干燥的地方,有利于计算机设备工作温度的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阳光对计算机设备的直接照身,特别是在夏季整体环境温度偏高的情况,避免因阳光直射造成计算机设备温度升高,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荧光物质同样害怕阳光直射。
计算机正常的环境湿度最好在40%-70%之间,环境湿度过大,很容易造成计算机设备表面结露,进而引起电路板元器件、触点等的锈蚀和发霉等问题,造成硬件设备电路故障,甚至短路;环境湿度过低,同样会引发设备故障,过度的干燥容易使设备产生静电,产生错误信息等,造成电路元器件损坏。
所以,北方干燥秋冬季节,要适时调节房内湿度;南方多雨季节,则要注意保持设备的干燥。
诸多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的产生,都与工作使用环境密切有关。
在进行故障排查时,先彻底清洁主机内部,排除污染物引起的故障,再进行其他故障检测。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使计算机作用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为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与带来了很大便利。
但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各种计算机故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如可能更好的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计算机维护,一方面能够为用户节约维修费用、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欲就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问题,作初步探讨。
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科技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其中尤以计算机的发展最为迅速。
就目前来看,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使用工具,而不仅仅只是高端人士所拥有的一种高科技产品。
计算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实时共享和快速传递,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内外界因素造成计算机硬件故障问题,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强化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计算机操作与维护人员需根据计算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利用所掌握的最实用技术进行维修,有效提升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整体技术水平。
本文在计算机硬件组成设备的基本维护原则基础上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技术做深入探析。
1.1 预防为主的原则
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计算机使用中最常进行的操作是开关机,在计算机开机前需先打开电源,并在电源接通、电压稳定后再进行开机启动.相关研究发现,规范操作能够延长计算机电源等相关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我国生活用电电压通常为22OV,而计算机设备电源电压通常为110V,因而倘若电源启动后直接开启计算机开机系统,极易由于计算机电压突增导致计算机硬件寿命降低或硬件损坏。
计算机关机时倘若遇到死机等特殊情况,首先需要考虑利用系统进行关机,而不是直接按主机开关,以免造成操作系统损坏。
二是强化计算机使用常识。
如计算机应摆放在靠近窗口的通风位置,利于计算机硬件散热;倘若遇到雷雨天气,应尽量减少计算机使用时间,以避免雷击产生的感应电流导入计算机设备,造成硬件损坏[1]。
1.2 做好环境控制工作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工作环境温度在18-3OC之间,长期处于温度较高的工作环境之中,极易造成硬件设备老化。
因而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设备通常存放于窗口等空气流通好且干燥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应尽量减少阳光直射计算机设备,尤其是夏季环境温度整体较高时更应避免阳光直射。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硬件设备工作环境湿度在40%-70%之间,环境湿度较低,极易引发设备故障。
如受静电影响,产生错误信息等,造成元器件损坏;环境湿度较大时,极易使计算机设备表面出现结露,从而使电路板元器件等出现锈蚀问题,导致硬件设备电路出现故障。
2.1 整机的维护
计算机整机要存放在相对清洁、通风条件好的房间,相对清洁、通风条件好的环境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设备温度过高和过多的灰尘对于计算机硬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长期不用计算机的存放,应当切断电源,为保证设备正运转应当定期开机运行,每次开机运行时间尽量保持在2小时以上,设备运行散热显著驱散设备潮气,避免由于室内潮气对电子器件造成的损坏。
2.2 电源的维护
计算机电源是计算机设备主要的供电装置,为避免长时间用电造成线路过热,应当配以独立电源插座;在购买时更要选择质量较好的电源,同时对计算机主机箱内的电源盒定期进行清洁操作,避免长时间的灰尘聚积,产生安全隐患。
2.3 显示器的维护
显示器作为计算机主要的输出设备,其对清洁环境要求较高,定期对显示进行清洁非常重要,但操作过程尽量选择不要选择使用酒精对其进行清洗擦拭,使用酒精擦拭会对显示器外表涂层产生腐蚀,尤其是液晶显示器会造成永久性损伤。
通常使用专用擦拭纸,专用擦拭纸不会产生绒毛,清洁显示器效果较好。
对于显示器的维护,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强静电,其多由表多过多灰尘引起。
关于显示器自身的亮度和对比度的设置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强,稍微降低一下显示的亮度可以有效减缓显像管灯丝、荧光粉的老化速度,延长显示器磷光粉使用寿命。
对于显示器分辨率的设置,要依据显示性能选择,过多的分辨率反而会降低显示器的使用寿命。
2.4 主板的维护
主板是计算机主机系统中的关键硬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能否正常运行;如果计算机主板发生故障,通常整个计算机系统会无法运转;因此,要特别注重对计算机主板的维护。
主板维护,首先要注意清洁工作,除尘过程中最好拔下各部件来清理,如使用羊毛刷清扫去除灰尘,清扫过程中要避免主板以外其他部件的'碰触。
清洁完主板后,要注意用遮盖物遮盖对其进行阴干,或者用用烘干机彻底干燥,以免主板湿度过高积尘锈蚀。
对于主板上的电容,要特别防止与接触酸性物质。
2.5 中央处理器的维护
中央处理器以称CPU,对于CPU的维护,首先要保证其在额定频率下运转,过多的超高频使用会缩短CPU使用寿命,过早的出现性能下降。
同时,保证CPU工作环境的通风顺畅,散热不畅很容易导致CPU运转异常,计算机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重启,严重者造成CPU损坏。
因此,CPU风扇的要选择性能较好的风扇,并经常对CPU散热片和散热风扇进行除尘,避免过多的灰尘累积造成通风不畅,引发CPU故障。
2.6 内存条的维护
内存条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配件,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首先,内存升级过程中要尽量选择与计算机原配置相同品牌以及同样外聘设备进行使用,这样能够避免系统的不兼容问题;致计算机运行不够稳定。
其次,在内存条与适配卡之间有一铜层间隔,如果内存条使用时间过长会在表面发生氧化作用,导致与内存插槽会接触不良,造成系统开机启动报警故障。
在内存条出现氧化现象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橡皮擦擦拭,避免使用砂纸类物品,以免对内存条镀层造成损伤。
2.7 硬盘的维护
硬盘是所有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比较脆弱的一个部件,明显的振动对硬盘产生的损坏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计算机使用、运行过程中应当避免搬动,造成较大振动。
另外,硬盘作为一种存储介质,使用方式不当会造成硬盘超负荷运转而影响计算机运行效率。
比如:看过于高清晰的影片、长时间不间断的P2P技术下载、频繁使用Windows系统还原功能等,都会造成硬盘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
2.8 鼠标的维护
鼠标是我们使用最多、最频繁,也是最容易出故障的配件。
对其平时要特别注意维护,使用过程中避免大力猛击、长时间连击操作。
对于光电鼠标要定期清洗附着在光敏二、三极管上的污垢,保证鼠标灵敏性。
2.9 驱动器的维护
驱动器故障,主要表现为不读碟或者读碟速度过慢,这一问题一般是由激光头故障引发导致。
除了激光头有其自身使用寿命限制以外,过多灰尘的堆积也有可能造成光驱故障。
灰尘大量堆积不但会对激光头读盘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光驱内部各零部件的精度也会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驱动器要注重日常的清洁和保养工作,一般可以选择使用棉签蘸酒精的方式对光驱内部各机械配件进行擦拭,激光头的擦拭则需要使用专业清洁剂或者是使用专用气囊吹拭。
3 结束语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现,计算机已近成社会普及状态,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对于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的保养成为每个计算机用户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只有切实保养、维护好计算机,才能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才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的得力工具。
参考文献:
[1]朱伟健,浅谈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修与维护[J].电子世界,(17).
2.1 计算机整机的维护技术
在进行计算机整机维护时,应将其放置在通风条件较好、环境相对洁净的区域,因为通风条件较好、环境相对清洁的环境可降低灰尘过多、设备温度过高等因素对计算机硬件设备产生的影响。
对于停用时间较长的计算机,应切断电源,为保证设备以后使用时可正常运转需定期开机运行(尽量保持开机运行时间在2小时以上),通过开机运行,可将设备中存留的潮气通过运行散热的方式清除,减少室内潮气对计算机硬件设备造成的损坏。
2.2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维护技术
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硬件组成中的控制设备,对CPU进行维护,首要的一点是确保其在具有一定额定频率的条件下运转,长时间处在频率较高的条件下会缩短中央处理器的使用寿命,使CPU的性能下降。
再者,还需营造通风顺畅的CPU工作环境,倘若散热不畅极易导致CPU运行异常,这种条件下计算机极有可能出现原因不明重启,严重时会损坏计算机的CPU。
因而,在进行CPU维护时,应选用性能较好的CPU风扇,并定期对散热风扇和CPU散热片进行除尘,减少灰尘累积过多引起的通风不畅,造成计算机CPU故障[2]。
2.3 计算机电源的维护技术
计算机设备的主要供电装置便是计算机电源,通过配备独立电源插座减少由于长时间使用电源造成线路过热问题。
在实际选购电源时,应选择具有较好质量的电源,并定期对计算机主机箱内配备的电源盒进行深度清洁,减少由于灰尘长时间聚积,产生的计算机电源使用安全隐患。
2.4 计算机显示器的维护技术
计算机的主要输出设备便是显示器,显示器对环境清洁度要求较高,因而对显示进行定期清洁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清晰擦拭过程中,应尽量不选用含有酒精的清洗剂,因为酒精会腐蚀计算机的显示器外表涂层,特别是对于目前常见的液晶显示器腐蚀更为严重。
因而在清洁显示器时通常选用专用擦拭纸,该擦拭纸在擦拭显示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绒毛,因而具有较好的显示器清洁效果。
再者,对显示器进行维护时,还应当加强对显示器的防强静电维护工作,强静电的产生通常是由于灰尘过多而引起的;显示器自身对比度和亮度的设置应相对较暗,降低显示亮度可有效减缓荧光粉、显像管灯丝的老化速度,可使显示器磷光粉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应依据显示性能合理设置显示器分辨率,分辨率过大会使显示器使用寿命降低。
2.5 计算机硬盘的维护技术
相对而言,硬盘是计算机硬件系统中较为脆弱的一个重要部件,通常明显振动便会对硬盘产生致命损坏。
因而在计算机的使用运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移动,从而避免由于振动造成的硬盘损坏。
再者,硬盘是计算机的一种存储介质,日常使用时硬盘超负荷运转会对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PZP技术下载、看清晰度较高的影片等,都会造成计算机超负荷运转,从而增加了硬盘损坏的几率。
2.6 计算机主板的维护技术
计算机主机系统的关键硬件是主板,主板性能的好坏会对计算机能否正常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
倘若计算机主板出现故障,通常会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无法正常运转。
因而,在实际的计算机硬件维护过程中,应强化对主板的维护工作。
进行主板维护时,首先须做好主板清洁工作,拔下各部件进行灰尘清理,使用羊毛刷将各部件上存留的灰尘进行清扫,清扫过程中应注意不可碰触主板以外的其他部件。
主板清洁结束后,应使用烘干机进行彻底烘干或是遮盖进行阴干,以避免积尘附着在湿度过高的主板上,造成主板锈蚀[3]。
2.7 计算机内存条的维护技术
在进行内存条维护时,如发现内存条表面发生氧化,造成接触不良时,应使用橡皮擦进行擦拭,不可使用砂纸等进行擦拭,以免损伤内存条镀层。
3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频率也不断增大。
计算机硬件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好坏不仅会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影响存储文件和数据信息的安全。
因而,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为了确保其正常稳定、安全运行,应做好定期维护工作,运用先进的维护技术,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确保计算机设备的稳定正常运行,消除其在人们生活、学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童.计算机硬件组成设备维护浅析[J].硅谷,2012,20:30-31.
[2]闫岩.计算机硬件故障分析与维护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3:312,319.
[3]朱力牧.计算机硬件故障分析与维护处理策略研究[J].电子制作,,6:101.
1、运算器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
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与Control Unit共同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2、控制器
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中心,它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地工作,保证计算机按照预先规定的目标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及处理。
硬件系统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 CPU)。它主要由控制器、运算器等组成,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制成的芯片,又称微处理器芯片。
3、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
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InputDevice)是人或外部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一种装置,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
计算机能够接收各种各样的数据,既可以是数值型的数据,也可以是各种非数值型的数据,如图形、图像、声音等都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处理和输出。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是计算机的终端设备,用于接收计算机数据的输出显示、打印、声音、控制外围设备操作等。也是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
我们去选购电脑,首先接触的一个东西就是“配置”,所谓配置,就是计算机的主要硬件构成,通常,我们看一台电脑,无论是家用的还是商用的,都有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几部分。表面上看起来,各种品牌、型号的电脑都差不多,只是外观上有一些区别罢了。
但决定电脑性能或者说价格的关键硬件都在我们一眼无法看透的主机箱内,也就是厂商提供的配置清单上列在前面的那些。
包括:
1、系统主板,又叫主机板,或简称主板、母板,
2、中央处理器,通常简称作CPU。
3、内存条,简称内存。
4、显示卡,简称显卡。
5、硬盘驱动器,简称硬盘。
6、光盘驱动器,
本文出自:www.st99.com/101634P.html
计算机硬件组成 电脑的主要硬件有哪些? - 电脑知道网
《计算机硬件系统》说课稿示例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本课选自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的第一章第七课。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思路进行简单地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七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这一课叫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了简单介绍,学生通过对计算机感性的认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五大功能部件),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确定依据:根据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计算机产生感性认识,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学生能指出名称,所以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的了解
确定依据:理论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二、教法阐述
计算机硬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些操作,某几种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环境:有40 台机器的机房多媒体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自制导课课件
五、教学过程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教师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我设计了介绍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这样的环节,请一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好朋友,在学生介绍后,我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它认识一下?出示课题:常见的微型计算机。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的。本课题要紧扣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开展,既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利于缩小学生对于化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电解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开始的,在此过程中,直观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与方法,这种展现方法能够有效的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的氧气的知识,能够区别并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对水的分解反应的认识学习,深化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的生成,但元素种类不变。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化学式打下了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过程中体会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电解水的化学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对生活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四)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和区分。
(五)教具准备
试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电解水装置。
二、说学生
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
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取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最优组织。
四、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说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讲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
然燃烧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原来这场大火和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组成。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入本课题。
(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1.通过我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此时,再引导他们猜想、思考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接下来通过气体检验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仪器做化学实验的能力。最后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加深他们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②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猜测,调动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习观察、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阅读第47页有关氢气性质
的内容,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出氢气的性质,并加深学生对于氢气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检验纯度这一认识,之后再为学生演示氢气验纯这一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并尝试写出化学式。最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是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在交流讨论后,询问学生的交流结果,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总结,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两个重要结论。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绍氢气的多种用途:①高能清洁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②最常见的用途是充填氢气球和氢气飞艇;③氢气跟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焰可达3000℃的高温,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④利用氢气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重要的金属。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①拓展学生视野,活泼课堂气氛;②引导学生放宽眼界,不要拘泥于课本,更多的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一、说教材。
探究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
(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水的组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