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八塔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共含6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八塔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篇1:高一化学最简单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高一化学最简单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二、学生分析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1、引入

通过一段生活录像引入,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复习通过燃烧产物来确定所含元素的实验,进入最简单的烃——甲烷的学习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课堂探究练习2]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空间构型又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反应类型,对于实验的处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实验现象不利于后排学生观察,播放实验录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4、练习巩固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篇2: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练基础落实

1.下列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烷烃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递

变到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则为固态

B.烷烃同系物的密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逐渐增大

C.烷烃跟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它们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烷烃同系物都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根据下列数据判断丙烷的沸点可能是( )

物质 甲烷 乙烷 丁烷 戊烷

沸点 -162 ℃ -89 ℃ -1 ℃ +36 ℃

A.约-40 ℃ B.低于-162 ℃

C.低于-89 ℃ D.高于+36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烃分子中,碳原子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这一系列化

合物的分子通式为CnH2n+2

B.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C.烷烃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碳原子有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D. 、CH4、CH3CH2CH3互为同系物

4.丁烷(化学式C4H10)是家庭用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一,也用于打火机中作燃料,下列

关于丁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温下,C4H10是气体

B.C4H10与CH4互为同系物

C.丁烷有正丁烷与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D.C4H10进行一氯取代后生成两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5.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结构,则其六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6.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6 C.C2H2 D.C5H12

7.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有机产物的烷烃是( )

A.(CH3)2CH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练方法技巧 ——类比法

8.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结构与烷烃相似。下列有关说法

中错误的是( )

A.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

B.甲硅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甲硅烷(SiH4)的密度小于甲烷(CH4)

D.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练综合拓展

9.0.5 mol某烃完全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若将该混合气体全部通

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洗气瓶内产生白色沉淀100 g;若将该混合气体全部

通入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干燥管的质量增加30 g。

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该烃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该烃是否为烷烃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物质中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

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

(1)液氯 (2)白磷 (3)

(4)氯气 (5) (6)氯水

(7)

(8) (9)3517Cl

(10)红磷 (11)3717Cl (12)

参考答案

1.D [烷烃的性质与甲烷的性质相似,不能与溴水、酸性KMnO4溶液反应,依据甲烷的性质即可推得该题答案。]

2.A [烷烃的熔、沸点随碳原子个数的增多而升高,故丙烷的沸点介于-89 ℃和-1 ℃之间,故A项正确。]

3.D [烷烃定义中,除了要求碳原子间都以单键结合,其余价键全都连氢外,还要求碳原子间形成链状,如果碳原子间相连成环,分子式便不再符合烷烃的通式,而形成一个新的系列——环烷烃,所以A项错误;与每一个碳原子相连的四个原子构成四面体结构,不是直线和平面结构,碳原子不都在一条直线上,通过碳碳单键结合成的碳链是锯齿状的,任何相邻的三个碳原子都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C项错误;对于同系物,定义要求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这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所以B项的说法不严密;而D项中的三种化合物虽然形状上看似不同,但它们实际上结构相似,性质也相似,都属于烷烃,属于同系物,所以D项正确。]

4.D [丁烷分子中碳原子数为4,故常温下为气态,A项正确;从丁烷分子中碳原子可能的连接方式来看有如下两种情况:正丁烷 ,异丁烷 ,这两种分子的一氯代物各有两种结构,故D项中应有4种不同沸点的产物。]

5.C

6.A [由于12 g碳完全燃烧仅消耗1 mol O2,而12 g 氢完全燃烧消耗3 mol O2,故烃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其耗氧量越大。A中H的质量分数最大。]

7.D [烃中有多少种等效氢原子,就有多少种一卤代物。等效氢的判断方法:①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②同一碳原子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等效;③处于镜面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等效。将本题各项分子展开,然后按上述原则判断。

可见A、B中各含四种等效氢原子,C中含两种,只有D中含三种,即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8.C [甲硅烷性质类似甲烷,A、B项正确;C项,SiH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大于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SiH4密度大于CH4;D项,非金属性:C>Si,热稳定性:CH4>SiH4。]

9.(1)C2H4 (2)否 C2H4不符合烷烃通式CnH2n+2

解析 (1)烃是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烃与CO2之间保持碳元素的质量守恒,烃与H2O之间保持氢元素的质量守恒。100 g白色沉淀是CaCO3,其物质的量是1 mol,与其对应的CO2的物质的量也是1 mol。设CO2使盛Na2O2的干燥管增加的质量是x。则:

2Na2O2+2CO2===2Na2CO3+O2 Δm

2 mol 56g

1 mol x

x=1 mol×56 g÷2 mol=28 g。

H2O使盛Na2O2的干燥管增加的质量是30 g-28 g=2 g。

设H2O的物质的量是y,则:

2Na2O2+2H2O===4NaOH+O2↑ Δm

2 mol 4 g

y2 g

y=2 mol×2 g÷4 g=1 mol。

0.5 mol烃完全燃烧生成1 mol CO2和1 mol H2O,则每摩尔烃含2 mol C和4 mol H,烃的化学式为C2H4。

(2)烷烃分子组成的通式为CnH2n+2,C2H4不是烷烃。

10.(1)(4)、(5)(12) (5)(8)、(8)(12)

(9)(11) (2)(10)

解析 (1)液氯是液态的氯气,属于纯净物,(6)氯水属于混合物,故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5)与(12)中的原子个数、连接顺序完全一样,故为同一种物质。

篇3:有机化合物甲烷课后巩固题

有机化合物甲烷课后巩固题

练基础落实

1.下列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烷烃同系物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熔、沸点逐渐升高;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递

变到液态,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则为固态

B.烷烃同系物的密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大逐渐增大

C.烷烃跟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它们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烷烃同系物都能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根据下列数据判断丙烷的沸点可能是( )

物质 甲烷 乙烷 丁烷 戊烷

沸点 -162 ℃ -89 ℃ -1 ℃ +36 ℃

A.约-40 ℃ B.低于-162 ℃

C.低于-89 ℃ D.高于+36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烃分子中,碳原子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这一系列化

合物的分子通式为CnH2n+2

B.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C.烷烃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碳原子有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D. 、CH4、CH3CH2CH3互为同系物

4.丁烷(化学式C4H10)是家庭用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一,也用于打火机中作燃料,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温下,C4H10是气体

B.C4H10与CH4互为同系物

C.丁烷有正丁烷与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D.C4H10进行一氯取代后生成两种沸点不同的产物

5.已知丙烷的二氯代物有四种结构,则其六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6.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CH4 B.C2H6 C.C2H2 D.C5H12

7.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有机产物的.烷烃是( )

A.(CH3)2CH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8.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的分子结构与烷烃相似。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

B.甲硅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甲硅烷(SiH4)的密度小于甲烷(CH4)

D.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

练综合拓展

9.0.5 mol某烃完全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若将该混合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洗气瓶内产生白色沉淀100 g;若将该混合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过氧化钠的干燥管,干燥管的质量增加30 g。

试完成下列问题:

(1)该烃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该烃是否为烷烃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物质中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

(1)液氯 (2)白磷 (3)

(4)氯气 (5) (6)氯水

(7)3517Cl

(8)红磷 (9)3717Cl

篇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作者:陈风雷

化学教学 07期

一、课标要求与学情基础

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科书的编排

关于《化学2》中的“甲烷”,《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1]。《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其细化为“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甲烷的来源,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应等性质及主要用途”[2]。

人教版教科书以“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为题,将其安排在《化学2》第3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3]。教科书以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我国使用天然气的历史以及“西气东输”的现状、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等导入新课,然后介绍了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并设计了制作正四面体和甲烷球棍模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甲烷分子的结构特征。关于甲烷的性质,在回忆初中已知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首先介绍“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强酸、强碱等反应,然后依次介绍了甲烷的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在取代反应中,教科书通过“科学探究”栏目采用“减法原理”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将“一支试管用黑纸包好”,人为地去除了“光”的因素,并与没有包裹黑纸的试管进行比较,让学生获得“光”是甲烷取代反应必备条件的事实材料[4]。

综上可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甲烷的结构和性质,重点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和取代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认识,并了解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2.学情基础

学生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甲烷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在《化学1》中又较系统地学习了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了解了认识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了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这都为学习有机化合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受《课程标准》的限制,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对于无机化合物的知识,“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5]。所以,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不是非常的深刻。而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更需要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其反应的机理,所以,逐步建立起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开启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甲烷等有机物结构的化学史实、对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以及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的事实,认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特征。

通过天然气、可燃冰、页岩气等图片的介绍,了解甲烷的来源。

在回忆初中所学甲烷知识的基础上巩固甲烷的可燃性,进一步体会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认识甲烷的取代反应等性质,知道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合对甲烷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的认识,并激发起对有机化学领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录

1.播放新闻,引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它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请大家看一个新闻视频。

[视频]5月21日中俄两国签署了30年天然气“供气框架协议”。

[师]4000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的协议总额,这份“世纪大单”足以震惊世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生]甲烷。

[师]它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视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甲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激发学生学习甲烷的热情,并将燃料作为甲烷学习的情景线索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2.分析图片,回顾旧知

[师]除了天然气以外,你知道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形式吗?

[生]沼气、油田气、煤矿坑道气、可燃冰等。

[投影]图片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示意图、农村沼气池、煤矿坑道气、油田气、可燃冰、深海机器人潜入海底探寻可燃冰。

[师]新华网报道,德国已成功制造深海机器人,能潜入6000m深的海底探寻可燃冰。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甲烷,你对甲烷有哪些了解呢?

[生]甲烷的分子式是,通常情况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有可燃性,可做燃料。

[投影]这些是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分子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对甲烷已有的认识,教师再从4个方面进行总结,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获得新的认识,体现课堂的前后呼应。这也符合学生的新知识生长在旧知识之上的一般规律。

3.分析史料,认识结构

[师]下面请大家写出甲烷的电子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书写甲烷的电子式。

[师]在化学上,常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这种形式叫做结构式。请写出甲烷的结构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书写甲烷的结构式。

[师]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早在18,“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就开始甲烷分子结构的研究。随后,在德国凯库勒、俄国布特列洛夫等一批科学巨匠的努力下,有机化合物的经典结构理论基本建立,人们提出了一些甲烷分子结构的猜想。1874年,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范特霍夫提出了碳原子具有四面体结构的假说。下面请同学们搭出历史上科学家猜想的甲烷分子结构。

[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

[师]请一组代表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告诉大家你们搭了几种结构?你们觉得哪一种是合理的?为什么?

[生]我们一共搭了3种结构,有平面正方形、四棱锥形和正四面体形。我们认为正四面体形是合理的,因为甲烷分子中的4对共用电子对在碳原子的核外应该是均等分布的,平面正方形和四棱锥形的共用电子对在碳原子的四周都不是完全均等分布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这里有4个气球,现在用皮筋把它们扎在一起,请大家看一看它们将怎样分布?(四面体分布)我现在把这4个气球在黑板上压在一个平面中,现在是什么形状?(平面正方形),用力往上抛(将4个气球用一个手指弹离黑板),再看!!是什么形状?4个气球又呈正四面体的分布,这说明四面体才是它的自然状态。如果将这4个气球看成碳原子周围的4个共用电子对,这个中心就是碳原子的核,甲烷分子结构的自然取向应该是正四面体。近代,科学家通过X-射线和电子衍射等科学实验都证实了这一假说。在甲烷分子中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

[投影]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衍射试验仪;甲烷分子的键长、键能、键角。

设计意图: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甲烷立体结构的探索历程,并让学生自己搭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促进学生对甲烷立体结构的认识。借助气球演示,引导学生从粒子之间作用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立体结构,突破难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甲烷正四面体结构的认识。

4.操作实验,探究性质

[师]刚才大家搭建的甲烷分子模型是球棍模型,这是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呈现模型)。我们知道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高效清洁能源,请大家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师]25℃、1.01×Pa时,1mol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能放出890kJ的热量。天然气能作为燃料正是利用该反应放出的能量。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甲烷被氧气――氧化,甲烷发生了――氧化反应,体现了甲烷的――还原性。我们在讨论有机物的性质时,经常从有机物的角度判断反应的类型,也就是说在这个反应中甲烷发生了氧化反应,该反应的类型通常简称为氧化反应。

[师]实验室可以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

[生]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双氧水。

[师]我们知道高锰酸钾也是一种强氧化剂,甲烷具有还原性,那么甲烷是否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甲烷是否能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投影]实验试剂:甲烷气体(小针筒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实验仪器:白色点滴板。实验操作:(1)将2~3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在白色点滴板上;(2)将点滴板上的试剂抽人针筒,并塞上塞子,轻轻晃动;(3)实验结束时,将针筒内试液保留,等课后处理。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实验操作要点,其他同学听清楚了再开始实验。

[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请一组代表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实验现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没有褪色。

[师]这说明在通常情况下,甲烷还是比较稳定的,它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另外,甲烷也不能与强酸或强碱反应。

[师]在实验室里,可以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氯气也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甲烷能与氯气反应吗?课前老师利用一组装置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下面请大家来看实验的录像视频。

[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实验的录像视频。

[师]在3只U型管中均装满饱和食盐水,然后在U型管1的右侧充入25mL甲烷和25mL氯气,在U型管2的右侧充入50mL氯气,在U型管3的右侧充入25mL甲烷和25mL氯气。U型管1和U型管2用白色冷光源节能灯进行光照,U型管3用黑纸包裹。思考,这样的实验设计意图是什么?

[生]用两个字概括――对比。其中,有反应条件光照和不光照的对比,还有单独氯气光照和混合气体光照的对比。

[师]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U型管1液面明显上升,U型管2和U型管3液面无明显变化。U型管1内液面上方形成白雾,管壁出现少量油状液滴,黄绿色褪去。取U型管1内少量液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由此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说明在光照条件下,氯气和甲烷发生了化学反应。

[师]请大家判断反应的生成物。

[生]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反应有酸性物质生成;管内出现白雾,说明有液态小滴生成。

[师]非常好!其中酸性物质应该是――氯化氢,氯化氢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哪里?氯原子来自哪里?

[生]氢原子来自甲烷分子,氯原子来自氯气分子。

[师]那么,除了氯化氢以外,还有什么物质生成?请大家完成化学方程式。

[生]一位学生上黑板板书: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

[师]我们把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这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已知一氯甲烷是无色气体,那么还有什么实验现象没有得到解释?

[生]管壁还有油状小液滴。

[师]说明甲烷与氯气反应除了有一氯甲烷生成以外,还有其他产物生成。你们认为生成物还有怎样的可能?为什么?

[生]甲烷分子中的4个氢原子完全相同,除了生成一氯甲烷外,应该还能进一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或四氯甲烷。

[师]分析的有理有据。请大家写出其他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一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甲烷和氯化氢;二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和氯化氢;三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四氯甲烷和氯化氢。

[师]甲烷氯代的产物可能有4种,其中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都是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三氯甲烷又名氯仿,它和四氯化碳都是重要的有机溶剂。虽然氯气和氧气都是氧化剂,但甲烷与氧气和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有所不同。甲烷与氧气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这就决定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甲烷以及后面要学习的其他烷烃与氯气反应所生成的一系列氯代烃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这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意图: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氧气、高锰酸钾到氯气的演绎,将甲烷的化学性质进行有机联系并加以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条理化和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实验装置的优化和对比实验的设计,又能使学生体会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条件,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有关思路和一般方法。

5.搭建模型,深化认识

[师]请通过模型搭建来检验下列推理:因为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所以甲烷分子的结构是正四面体形而不是平面正方形。

[生]小组合作完成。

[师]请一组同学通过你们搭建的模型来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生]如果甲烷分子是平面正方形,两个氯原子可以处于邻位或者对位,那么二氯甲烷就有两种结构。而如果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形,怎么替换都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有机物学习与无机物的显著不同就是分子结构的重要性。通过二氯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搭建,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甲烷分子正四面体结构的认识。

6.再播视频,拓展认识

[视频]能源与军事。

[投影]甲烷的广泛应用:汽车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陶瓷行业。

[师]甲烷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军事、汽车等行业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利用甲烷发生氧化反应时所放出的能量;工业上还经常通过直接转化法或间接转化法,将甲烷用于制取甲醇、甲醛,以及氨气、二甲醚等化工产品。

[师]大家听说过页岩气吗?

[投影]页岩气图片。

[师]目前一些国家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了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人们称其为页岩气。打个比方,岩石就像是人的肌肉,而页岩气就是渗透在肌肉中的血液,开发常规的天然气是在静脉中采血,而开发页岩气就如同直接从毛细血管中采血。美国是最早开发利用页岩气的国家。在,页岩气产量不足美国天然气供应的1%,而今天已经占到30%。日前从在上海举行的“ECF亚洲页岩气峰会”传来消息,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能够使用自主技术进行页岩气商用开采的国家。有专家预测,它将极大地改变世界能源格局。我想人类孜孜不倦地对甲烷的存在进行探索,这恰恰说明――探索来自需求。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对甲烷用途和自然界存在的了解,打开资源利用和能源发现的新视角。

7.归纳总结,结束新课

[师]今天我们对甲烷又有了新的认识,谁能总结一下!

[生]我们学习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以及甲烷的广泛用途,了解了页岩气等甲烷的存在情况。

[师]今天我们对甲烷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用4个关键词来对应:结构、性质、存在、用途。

[投影]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对应甲烷,4个氢原子分别对应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图略)。

[师]本课从甲烷立体结构的分析,到甲烷化学性质的探究,借助模型的搭建,学习了甲烷的空间结构和化学性质,还学习了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这其实就是我们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投影]有机化学杂志《Tetrahedron》的封面。

[师]这是国际上一本权威的有机化学杂志,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本杂志的名称?

[生]四面体。

[师]四面体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基本结构,正是它的发现揭开了其他复杂有机物结构的神奇面纱!我想以这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探索来自需求,神奇出自平凡,创新源于思考。今天我们打开了有机化学学习的大门,让我们慢慢体会有机化学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反思

1.利用已有知识

关于甲烷,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中有“了解使用天然气(或沼气)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等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学生已经了解了甲烷的主要物理性质以及甲烷的可燃性。奥苏伯尔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6]。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对甲烷的物理性质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了直接利用,关于甲烷的可燃性没有再通过有关实验探究其燃烧产物,而是直接书写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在分析甲烷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有机物反应类型的判断角度,说明甲烷的燃烧虽然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在有机化学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发生的反应为叙说主体,把该反应称为“甲烷的氧化反应”或简称为“氧化反应”。这样既避免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重复讲解,也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留下宝贵的时间。

2.注重结构主线

通过结构理解性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策略,这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甲烷的正四面体是有机物结构中的一种典型代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教科书安排了制作正四面体和甲烷球棍模型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结构对性质的意义以及正四面体是甲烷分子的必然结构,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一条结构主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活动。(1)介绍了道尔顿、凯库勒、布特列洛夫、范特霍夫等科学家对甲烷或有机物结构的探索历程;(2)组织学生根据科学家的猜想搭建甲烷分子的可能结构;(3)用气球模拟4对共用电子对的自然取向;(4)结合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的事实进一步体会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5)借用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总结甲烷的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6)以《四面体》杂志的封面说明四面体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基本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甲烷的立体结构,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结构意识。

3.突出实验探究

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中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关于甲烷的化学性质,本课主要涉及了甲烷与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等三种氧化剂的作用,其中甲烷的可燃性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因此本课只剩两个化学实验。其中,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教科书没有安排实验,但是由于操作简单,于是就增设了相应的学生实验。关于甲烷的取代反应,教科书的对比实验,是用“减法原理”将一支试管用黑纸包好,以避免光照,但是实验中发现不包黑纸的试管中反应也比较慢,于是又用“加法原理”改进实验,用光源照射不包黑纸的试管。这样,不仅“加”光和“减”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加快了反应的速率,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了明显的现象,为分析甲烷的取代反应提供了足够的感性材料,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实验观,提升他们的实验素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紧密联系实际

甲烷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自从“西气东输”工程实施以来,几乎惠及每一个家庭。所以,教科书以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我国使用天然气的历史以及“西气东输”的现状、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等导入新课,完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充分展示甲烷的能源意义,本课又搜集并介绍了中俄两国天然气“供气框架协议”的签订、页岩气的开采等有关甲烷作为能源的最新动态。但是仅强调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学生对甲烷社会价值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初中水平。为此,本课在比较甲烷与氧气、氯气两种氧化剂反应情况后指出,甲烷燃烧放热决定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而甲烷以及后面要学习的其他烷烃与氯气反应所生成一系列氯代烃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对于有机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学习甲烷取代反应的意义,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学科价值观,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注:作者执教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培训活动”中获特等奖。

作者介绍:陈风雷,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篇5:高一化学《硅及其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五、总结

篇6:《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节教材在编写中,由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即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累积与迁移应用。但教材又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地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化合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介绍乙醇,它在烃的衍生物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乙醇的结构、主要性质;了解乙醇的主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加工能力。

4. 选定该课时内容作为网络课内容的依据:

(1)教材特点决定该节内容可以作为网络课的内容。首先,教材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贴近生活,难度不大,没有抽象的、纯理论的知识,而且限于教材篇幅,所涵盖的信息有限,希望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其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途径。

(2)学生实际情况决定他们可以采用络网互动的`形式进行学习。首先,酒精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频繁的一种物质,而且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其组成、燃烧等知识,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更深知识的能力。其次,在高一阶段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的素养。如:会打字,会使用鼠标,具有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

(3)从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网络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5.网络课件的设计

在设计网络课件时,我始终抓住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的用途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这条主线索。所以在课件设计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物质——酒,出发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具体物质——乙醇;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的应用,设计习题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它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等)。通过[问题过渡] 乙醇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引出下一个环节——乙醇结构的探索。在这个环节介绍了乙醇的元素组成、结构式、展示分子静态与动态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其结构与乙烷、水有何区别,为接下来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作结构上的铺垫。在设计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时,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情境将问题引出:

问题情境1:

[设疑]:前面分析我们知道乙醇的结构可以看成水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而形成的。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那么乙醇的性质与水是否有相似之处呢?比如:水可以和活泼金属钠反应,乙醇是否也具有呢?

[实验]: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发生的现象,检验生成的气体。

[思考]:钠与乙醇反应有何现象?与钠和水反应现象有何区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情境2:

[场景]:某一公路上,驾驶员正在接受交警的检查,交警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三氧化铬(CrO3)的硅胶测试仪,而后断定该驾驶员过量饮酒驾车,属于违规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交警通过酒精测试仪就知道驾驶员是否过量饮酒?这与乙醇的什么性质有关?

[设计实验]:向试管里注入约2mL无水乙醇,取一根光洁的铜丝绕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然后伸入无水乙醇中反复几次,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 。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再思考]:

①该实验说明了乙醇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②该实验对你解释“为什么交警通过酒精测试仪就知道驾驶员是否过量饮酒”有何启发?

③你知道酒精在人体中是如何代谢的吗?

通过这两个情境探究总结出乙醇的化学性质;而后根据性质决定用途,总结出乙醇的用途。最后围绕三维目标,设计了一份含有10道选择题的练习,同时还设计了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与弊。

② 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③ 乙醇作为未来的一种理想的新能源,它有什么优点?(目的在于——再次体现了教学设计围绕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的用途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这条主线索。同时,考虑到网络课堂的延续性,知识的学习不应下课铃声的响起而跟着结束。)

由于该节课是设计成网络课的形式,因此这两个实验,就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二、教学方法

与非在线教学法相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法真正做到加大教学密度、及时反馈教学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分层次教学等优点。

1.大教学密度: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该节网络课所涵盖的知识容量是非在线课堂无法达到的,就这样4 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和延长了。

2. 及时反馈教学成果

计算机联网中CAI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为知识反馈释疑和进一步深化的及时性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主机的监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形成了课时内讲、练、评一体化。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分层次教学而言: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生在网络课堂上不象在非在线课堂那样跟着老师齐步走,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自己控制学习步调,真正满足好的学生吃得饱,学习薄弱的学生吃得到。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归纳总结

在线研讨

导入新课

布置作业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网络课堂核心环节

1.引入新课(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酒的国度,酒几乎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长眠不绝。酒与各民族文化相结合,组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就让咱们在“品酒文化”的过程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吧。

首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历代哪些名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

接着,请学生欣赏几句脍炙人口的诗词。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的美,通过历代名人了解酒的发展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提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

〖学生发言

〖小结过渡(交代注意事项)

酒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酒精。咱们今天就来学习酒精这种物质。考虑到大家对它都比较熟悉,而且初中也学了它的组成以及一些简单的性质,所以这节课咱们就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应用老师制作的课件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我先简单介绍课件的内容。它包括教材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其中学习内容又包含结构、性质、应用、练习。大伙儿自主学习的重点主要在“学习内容”这个部分。老师再交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家应注意哪些问题:①依据课件进行自主学习;②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将存在的问题留在留言板上;

2. 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研讨过程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活动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将存在的问题提交给论坛。

〖教师活动适时跟踪论坛,留意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交流研讨的过程可以说是网络课堂最精彩的环节,师生如何互动、互动的情况怎样,可以间接反馈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所使用的在线交流方式主要有:网络教室专门的课堂讨论系统、建阳一中网站的“在线论坛”、教研组自己的博客等。本节课主要使用建阳一中网站的“在线论坛”作为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将问题发布在上面,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提问作出回答,甚至可以就同学的回答做出点评。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不因课堂时空的限制,而受到“冷落”,教师则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地对精彩的留言作出点评,并不是抛出一些问题,引导整个讨论过程向着有利与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真正体现教师是“平等中首席”的地位。

3. 归纳总结

就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统一再解答一次,再一次给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4.布置作业

课堂讨论的三题中选择一题,写成小论文。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说课稿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净化技术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

初中甲烷化学说课稿

化学《甲烷》的说课稿

高一化学《化学键》说课稿

高一化学《氨》说课稿

有机合成说课稿

《金属化学性质》高一化学说课稿

固体表面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性质

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化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