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优秀篇(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acenergy_s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优秀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 :
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 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 、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5、分析鉴赏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 景物 情感
(即景 ………… 生情)
触景 ——————〉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写《黄鹤楼》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
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
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
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
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略)
2 、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
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
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 景与情的关系: 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 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 、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略)
六、分析鉴赏:
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介绍传说(略)
2、提问、交流:
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的富丽宫苑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景与情的关系: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
(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5、分析鉴赏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景物情感
(即景…………生情)
触景——————〉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
“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
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话题导入
激发兴趣
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统治的时间加到一起才270多年,政权更迭频繁。 )
2、回忆初中学习过的有关金陵的怀古诗作。(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泊秦淮》,李商隐《南朝》和《咏史》等,都抒发了历史沧桑变化的兴亡之叹。)
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读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金陵古都的相关历史,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关怀古诗作的回忆也便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积累,更轻松地进入本诗的学习。
从标题入手理清思路
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交待背景: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它的旨趣是什么呢?
齐读。结合题目,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找出诗歌点题以及怀古写景的语句。
齐读。找到首联、颔联、颈联。“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才是永恒的存在!
颔联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颈联中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仅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 “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理解诗人的感情一定要依托于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思路的把握。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古典诗歌品读能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深入诗歌
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1、反复朗读诗歌,诗人结尾说“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缘何而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运用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运用借代:用京城长安指代朝廷和皇帝。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史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不见长安”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愁绪理解:一说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诗人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二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总之尾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包含个人命运的感伤,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
(1)知人论世,根据注解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此处的提问以及讨论中要注重学生方法的点拨与引导。 (2)学习古典诗歌要善于抓住题眼、文眼、中心句,对此中心句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同学间可充分探讨,教师可在课堂上适机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解答,勿包办代替。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必须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尽量让学生进入李白的内心世界,分享诗人的痛苦与愁绪,理解他的经历,激起情感的共鸣。
深入文本
探究诗歌的整体思路。诗歌首联、颔联、颈联所写内容与尾联诗人的愁绪有什么关系?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首联颔联感叹六朝繁华转瞬即逝,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的沧桑巨变,颈联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古都而今的寥落荒凉,往昔豪华一去不返,兴亡变化描写无形之中与今时对比,“兴废由人事” ,作者忧心的长安的前途如何?诗人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对于当今国家和自己的复杂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诗歌讲究整体阅读,学生既要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又要能理解整首诗歌的情感脉络,把握作者所选意象与主旨的关系,这是诗歌阅读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布置作业
1、选择另一首你所喜爱的有关金陵古都的怀古诗,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300字左右)
2、摘抄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完成作业。
把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鉴赏与表达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登黄鹤楼》的赛诗传说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歌不同的感情色彩,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意象比较两首诗歌的高下,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背诵诗歌。
2、本诗颈联写景富有表现力,请作简单评析。3、尾联中李白的“愁”应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本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A.内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 白马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