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周六梦见了树人

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共含19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周六梦见了树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

篇1: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穿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 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分析:围绕纺车纺线其乐无穷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2.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作者为什么先写“足食”,后写“丰衣”?

分析:这样写,一是根据“吃得饱,穿得暖”的习惯顺序来写的(吃饭的确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更重要的是,后写“丰衣”,与下文也接得更紧。

3.本文是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来描写纺车,抒发对纺车的感情的?

分析:本文第1节将纺车喻为“旅伴”“战友”,把纺车人格化,突出了纺车与人们的关系的密切、重要。第2节又将纺车喻为“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笔”,既突出了与纺车的亲密关系,又贴切地说明纺车的重要,对革命的贡献,对人民的作用。在第5~10节,将纺车纺线喻为“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不但形似、声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将停着的纺车比作“露出头角的蜗牛”“着陆停驶的飞机”,描绘中渗入了焦急和盼望的心情。写纺车上的线穗子“像成熟了的肥桃”,极为形象地表现出劳动的喜悦。“凯旋的战士对战马的感情”以及“‘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这是以情喻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喻手法十分高超。

4.末段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什么这样作结?

分析:破折号有收束全文的作用,相当于,“因此”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既点了题,又是对全文的.总结,且意味深长。

5.跟困难作斗争,可以说是艰苦的。“乐”在何处呢?怎样理解这个“乐”呢?

分析: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作者将纺车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直接联系起来,充满自豪的心情。延安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跟困难作斗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最大的欢乐。

纺线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作者把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纺线,看作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时可以产生艺术创作的快感,那纺线时嗡嗡、嘤嘤的声音似和谐、优美的音乐。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到豪迈快乐的是纺线竞赛。

劳动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其乐无穷。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很少有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个人的什么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共产主义精神,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6.课文开头、结尾两次抒情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分析:课文这两处都是抒发对纺车的怀念之情,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一段抒情是点明题意,拎起引线,开启下文。结尾的抒情,是在对延安劳动生活的'回忆之后的再次抒情,并借以对全文进行.总结。这里抒发的感情比第一段更强烈、更深沉。这样安排,也使全文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7.《记一辆纺车》的主要特色。

分析:《记一辆纺车》一文,以怀念纺车为线索,记叙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即“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叙事、抒情与议论的紧密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延安的生活有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作者要把这些丰富深厚的感受和体验告诉读者,有时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或直接说明一点道理;更多的是贯穿在有关纺线的许多生动描写和叙述中,写得那样真切,那样动人。如第二部分,作者着重写纺车在延安军民生活中所发挥的战斗作用。政治上,粉碎了敌人围困所造成的精神压力;物质上,“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不仅如此,作者还具体表现了延安的同志,穿着自己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时那种珍惜、喜爱而又自豪的感情。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哪怕是一副手套,一双草鞋,因为它们凝结着自己劳动的汗水,所以格外珍惜。“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而对那些华丽的服饰,反党“碍眼”。把同志们艰苦朴素的优秀品德、纯真健康的审美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与上段议论互相补充。

又如写学习纺线,始终贯穿着对纺线人心情的描写。从初学纺线“不知道劲往哪儿使”,到“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以至最后达到“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作者描述这个学习过程,不仅具体,而且紧紧扣住了纺线人的心理变化。那种由急躁、气恼,到耐下性来,心平气和,最后终于掌握了纺线技巧的情景,写得多么逼真,多么富于感情!

总之,全文叙事、抒情、议论自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表达和突出了主题,哪里是抒情,哪里是叙事,哪里是议论,很难截然划分,它们完全融为一体了。

8.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感情充沛、想象丰富的特点,写来妙趣横生,记叙十分自然。

文章以一辆纺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展现了当年延安艰苦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线索分明,结构严谨,正是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结尾是对开头的回应,起着重复强调的作用,再一次表达作者对纺车,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无限依恋。

9.本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这篇文章有很浓的抒情味,这种真挚、恳切的抒情味跟语言的节奏感是分不开的。语言的节奏主要是利用词语的重复和句子的对称而构成的。词语的重复在意思上造成短暂的停顿,声音上因复沓而自然地舒缓;对称的句子不但音节整齐,而且由于声音的回环而形成和谐的节奏,在意思上则往往是前后互相补充的。这种手法在第一段中“想起它”的三次重复,“想起战友”和“想起旅伴”的对称用过以后,下面又多次运用。例如:第4段:“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如果把这几句话改写成“破旧的衣服,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就洗,破了就补,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这样写意思与原文没有什么差别,但原文的韵味却消失了。

用舒缓的语势和音节的回环往复来表现怀念的深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这篇文章运用得很成功。

文中比喻十分丰富,有暗喻、明喻十多处。一些比喻直接表现人对纺车的怀念深情和人在纺线劳动中的喜悦感情;另一些比喻或传达纺车的谐音。或表现技巧的纯熟,或形容纺手的风姿,或描写纺线场面的规模,无不景中寓情,体现出对纺车由衷的热爱和赞美。如纺车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纺车“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站着纺线像“白鹤亮翅”等,写得贴切、优美、生动,又触发读者联想。如“沙场秋点兵”这一比喻,使人联想起广阔的田野、荷枪持戟的队伍、遮天蔽日的旌旗,这样的场面多么壮观、隆重,但气氛确是过于严肃,所以又比作“节日赛会”,这样才把人声鼎沸、兴高采烈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1段。

教师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预习提示”第2段。

教师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

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

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3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

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二、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个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间隙(jiàn,jiān中间)

②称心(chèn,chēng称道)

③从容(cōng,cóng顺从)

④散马蹄(shàn,shǎn零散)

⑤自力更生(gàng,gèng更加)

2.给加点字注音,写出它的形近字并注音。(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气概(gài,感慨kǎi)

②坪坝(píng,秤杆chèng)

③纱锭(diáng,破绽zhàn)

④连绵(mián,棉花mián、锦缎jǐn)

⑤敝帚(bì,隐蔽bì、弊端bì)

⑥熟练(liàn,锻炼liàn)

⑦性子躁(zào,干燥zào、噪音zào)

③烘晒(hōng,环拱gǒng、洪水hóng、供应gòng)

3.给加点字注音,按注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1)间xì(隙)(2)敝帚(zhǒu)(3)匀净(yún)

(4)和谐(xié)(5)méng lóng(朦胧)

(6)沉甸甸(diàn) (7)比拟(nǐ)

(8)飞niáo(猱) (9)liàng(晾)翅

(10)机械(xiè) (11)chuō(搓)条

三、划分层次结构。

同学快速阅读,勾画各段重点词句,讨论层次结构,教师归纳板书(其中部分随分析进程补全)。

篇2:《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串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把第二部分作为讲读重点,尤其应把分析的重点放到第6段和第9段上。

2、课文语言质朴,大多不需细讲,应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在朗读中接受感情的熏陶,领悟语言的妙处。对比喻的分析,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应就其表达的效果点拨。

3、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题、正音正字。

2、划分层次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一段。

教师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预习提示”第二段。

教师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

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

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

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二、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给加黑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个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间隙(jiàn,jiān中间)

②称心(chèn,chēng称道)

③从容(cōng,cóng顺从)

④散马蹄(shàn,shǎn零散)

⑤自力更生(gēng,gèng更加)

2、给加黑字注音,写出它的形近字并注音。(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气概(gài,感慨kǎi)

②坪坝(píng,秤杆chèng)

③纱锭(dìng,破绽zhàn)

④连绵(mián,棉花mián、锦缎jǐn)

⑤敝帚(bì,隐蔽bì、弊端bì)

⑥熟练(liàn,锻炼liàn)

⑦性子躁(zào,干燥zào、噪音zào)

⑧烘晒(hōng,环拱gǒng、洪水hóng、供应gòng)

3、给加黑字注音,按注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1)间xì(隙)(2)敝帚(zhǒu)(3)匀净(yún)

(4)和谐(xié)(5)ménglóng(朦胧)

(6)沉甸甸(diàn)(7)比拟(nǐ)

(8)飞niáo(猱)(9)liàng翅(晾)

(10)机械(xiè)(11)chuō条(搓)

三、划分层次结构

同学快速阅读,勾画各段重点词句,讨论层次结构,教师归纳板书(其中部分随分析进程补全)。

四、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提问:这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归纳:一辆意义非同寻常的纺车。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旅伴”、“战友”表明这一点。

作者的感情是“怀念”。“怀念”,一直萦系于心,感情色彩重于“想念、思念”。前面又加“充满”“深切”,抒情色彩更浓。

文章起笔点明物线:纺车,情线:怀念。朗读时应适当放慢,并强调重点词语。

同学齐读第一段。

2、为什么想起纺车,“就像想起旅伴”呢?指名朗读第二段。

提问:第一段说纺车意义非同寻常,其实这纺车又很普通。这一段从两方面说它普通,重点在第二方面。普通在哪里呢?

归纳:其一,数量多(“上千上万辆”);其二,使用广(“谁没有使用过呢?”反问句);其三,经常用(“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连用三个比喻)

提问:第一段明喻“像想起旅伴”,这一段用暗喻“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旅伴”、“伙伴”呢?

归纳: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亲密伙伴,革命征途上的旅伴。

3、普通的纺车的确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战友”、“战斗的武器”,指名朗读第三、第四段。

提问:纺车作为战斗的`武器,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请根据第三段回答。

归纳:在艰苦的年月,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粉碎了敌人阴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小小纺车是“丰衣的保证”,关系到革命的胜利。

提问:第四段具体阐述了这一意义,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归纳:一方面斗争生活中实现了自给;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美的观念,这是思想上的意义。

提问:第四段的记叙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请举例分析。

归纳:

其一,词语的运用。例如定语“自己纺的”“亲手纺的”;状语“甚至”、“格外”、“很”、“更”;语气助词“呢”。表达了一种自豪感。

其二,句式的运用。例如整句“穿了一水又一水,穿了一年又一年”,散句“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朴素幽默,真切优美。朗读时要注意重读与节奏。

4、同学齐读第二至第四段。

五、简析第二部分

1、同学讨论课后练习二。

归纳:不能改动颠倒。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各种姿势;只有劳动熟练了,才会有技术改革;只有改革技术,提高生产,才能形成竞赛。这一部分围绕纺线写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指名朗读第五段,同学们边听边将最能表现乐观志趣的词语勾画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归纳:这段略写“辛苦”,详说“兴趣”,用“不过”转折,带出乐观情绪。“抽”与“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呼应,正是“艺术创作”独有的高雅“快感”。两种音乐比喻,将艰苦劳动诗意化。“声音”、“弦乐”、“唱歌”、“乐音”、“歌声”用词具体准确;“嗡嗡”、“嘤嘤”、“轻轻”、“有节奏”、“和谐”、“优美”的形容充满深情,使比喻的形容作用更鲜明,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3、同学齐读第五段。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

2、预习:三,五,六。

3、参照课上对第五段的分析及课后练习二、2的要求,处理第六至第九段。

篇3:记一辆纺车 教案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车 教案教学设计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 华美学园(510520) hmcgr@163.net]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串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1.课文较长,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把第二部分作为讲读重点,尤其应把分析的重点放到第6段和第9段上。

2.课文语言质朴,大多不需细讲,应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在朗读中接受感情的熏陶,领悟语言的妙处。对比喻的分析,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应就其表达的效果点拨。

3.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题、正音正字。

2.划分层次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一段。

教师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预习提示”第二段。

教师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

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

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

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二、正音正字: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给加黑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个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间隙(jiàn,jiān中间)

②称心(chèn,chēng称道)

③从容(cōng,cóng顺从)

④散马蹄(shàn,shǎn零散)

⑤自力更生(gēng,gèng更加)

2.给加黑字注音,写出它的形近字并注音。(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①气概(gài,感慨kǎi)

②坪坝(píng,秤杆chèng)

③纱锭(dìng,破绽zhàn)

④连绵(mián,棉花mián、锦缎jǐn)

⑤敝帚(bì,隐蔽bì、弊端bì)

⑥熟练(liàn,锻炼liàn)

⑦性子躁(zào,干燥zào、噪音zào)

⑧烘晒(hōng,环拱gǒng、洪水hóng、供应gòng)

3.给加黑字注音,按注音组词。(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

(1)间xì(隙)(2)敝帚(zhǒu)(3)匀净(yún)

(4) 和谐(xié)(5)méng lóng(朦胧)

(6)沉甸甸(diàn)(7)比拟(nǐ)

(8)飞niáo(猱)(9)liàng翅(晾)

(10)机械(xiè)(11)chuō条(搓)

三、划分层次结构

同学快速阅读,勾画各段重点词句,讨论层次结构,教师归纳板书(其中部分随分析进程补全)。

四、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提问:这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归纳:一辆意义非同寻常的纺车。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旅伴”、“战友”表明这一点。

作者的感情是“怀念”。“怀念”,一直萦系于心,感情色彩重于“想念、思念”。前面又加“充满”“深切”,抒情色彩更浓。

文章起笔点明物线:纺车,情线:怀念。朗读时应适当放慢,并强调重点词语。

同学齐读第一段。

2.为什么想起纺车,“就像想起旅伴”呢?指名朗读第二段。

提问:第一段说纺车意义非同寻常,其实这纺车又很普通。这一段从两方面说它普通,重点在第二方面。普通在哪里呢?

归纳:其一,数量多(“上千上万辆”);其二,使用广(“谁没有使用过呢?”反问句);其三,经常用(“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连用三个比喻)

提问:第一段明喻“像想起旅伴”,这一段用暗喻“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旅伴”、“伙伴”呢?

归纳: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亲密伙伴,革命征途上的旅伴。

3.普通的纺车的确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战友”、“战斗的武器”,指名朗读第三、第四段。

提问:纺车作为战斗的武器,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请根据第三段回答。

归纳:在艰苦的年月,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粉碎了敌人阴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小小纺车是“丰衣的保证”,关系到革命的胜利。

提问:第四段具体阐述了这一意义,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归纳:一方面斗争生活中实现了自给;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美的观念,这是思想上的意义。

提问:第四段的记叙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请举例分析。

归纳:其一,词语的运用。例如定语“自己纺的”“亲手纺的”;状语“甚至”、“格外”、“很”、“更”;语气助词“呢”。表达了一种自豪感。其二,句式的运用。例如整句“穿了一水又一水,穿了一年又一年”,散句“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朴素幽默,真切优美。朗读时要注意重读与节奏。

4.同学齐读第二至第四段。

五、简析第二部分。

1.同学讨论课后练习二、1。

归纳:不能改动颠倒。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各种姿势;只有劳动熟练了,才会有技术改革;只有改革技术,提高生产,才能形成竞赛。这一部分围绕纺线写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指名朗读第五段,同学们边听边将最能表现乐观志趣的词语勾画出来。

同学讨论,教师归纳:这段略写“辛苦”,详说“兴趣”,用“不过”转折,带出乐观情绪。“抽”与“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呼应,正是“艺术创作”独有的高雅“快感”。两种音乐比喻,将艰苦劳动诗意化。“声音”、“弦乐”、“唱歌”、“乐音”、“歌声”用词具体准确;“嗡嗡”、“嘤嘤”、“轻轻”、“有节奏”、“和谐”、“优美”的形容充满深情,使比喻的形容作用更鲜明,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3.同学齐读第五段。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1,四。

2.预习:三,五,六。

3.参照课上对第五段的分析及课后练习二、2的要求,处理第六至第九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课文第六、第九段。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六段。

1.指名朗读第六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划分层次。

归纳:可分两层。前四句是对纺线也需要技术的说明。第一句又为第一小层,既总领这一层,又是这一段的首括句。第二部分各段大体都有表明段意的首括句。其后为第二小层。

第五句至本段结尾是第二层,全段主体,描写纺线技术熟练的过程。它也可以分为两小层,在“等待,等待。”之后划分:前半写技术不熟练时的情景,后半写技术熟练后的情景。

2.教师范读第一层(“纺线也需要技术……等待,等待。”)

提问:这几句说明文字,采取了什么写法?

归纳:对照的写法。2、3句说明技术不熟练与4句说明技巧熟练对照。2句、3句之间也就摇车、抽线配合不当的两种情况对照说明;对偶的句式增强了对照效果。朗读时要注意在平实中体现对照效果。

3.教师范读第二层(“初学纺线……对良弓的感情”。)同学找出并勾画表现人们在掌握纺线技术过程中先是急躁、生气,后是愉快、自豪的语句。

同学讨论前一小层,教师归纳:“一会儿……一会儿……急得……”多重复句,用反复修辞,写出急躁。“性子躁一些……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反问句,写出生气。”尽管……像……像……”人车相映衬,一动一静,幽默风趣。“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纺车却“总是安安稳稳,一声不响”。两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描摹出纺车“等待,等待”的情状。“等待”什么呢?等待“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等待纺线的人技术熟练了:这是多好的“伙伴”和“战友”啊。同学讨论后一小层,教师归纳:“像魔术家……”比喻句,上一段着眼于“兴趣”,用音乐为喻;这里着眼于“熟练”,所以用魔术为喻。“仿佛不是……而是……”,对照并列句,想象丰富贴切,正扣住魔术的神奇。“像成熟了的肥桃,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连用二喻,贴切而有关联,的确是“收获的愉快”。“那种感情……是……是……”两个并列比喻,饱含胜利豪情,引用诗句,更有文采,更添豪迈气概,的确不愧“伙伴”、“战友”的称谓。同学朗读急躁、生气的前半,要读出幽默风趣表现纺车的可亲可爱;朗读愉快、自豪的后半,要充分体现无可比拟的愉快和豪迈,从而表现对纺车的喜爱赞美。

4.同学齐读第六段。

二、简析第七、第八段。

教师点拨:第七段写纺线的几种姿势,详写的是哪种姿势?“白鹤晾翅”和“舞蹈”的比喻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第八段先写“技术改革”,后写“技术经验”,层次从哪里划分?各举了什么实例?通过纺线,思想上有什么提高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讨论。

同学齐读第七、第八段。

三、讲析第九段。

1.教师点拨:第九段写“开展竞赛”。在段落层次上与第六段有类似点。首括句之后先用平实的语句简介竞赛办法,然后生动描写竞赛场面。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势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线竞赛的?同学阅读、勾画、完成表格。

同学讨论表达效果,教师归纳:描写竞赛场面,多方比较,比喻贴切,引文精当,对偶句音调铿锵,排比句、反问句气势不凡。

提问:如此壮阔的场面描写,如此豪迈的抒情渲染,目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归纳:目的在于表现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由“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和“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等语句可以看出。在朗读中要体现这种豪迈的精神风貌。

2.教师范读,同学齐读。

四、简析第十段。

1.教师点拨:第十段是第二部分的小结,“不只……不只……而且……”的句子,表明了纺线劳动在经济、本领、思想上的多重意义。重点在思想上,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体现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里引用了马克思、列宁的论述,具体而深刻。读时要清晰、强调。

2.同学齐读第十段。

五、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十一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归纳:深切怀念那辆纺车的原因。呼应开头,间隔反复,抒情深切。

提问:只怀念纺车吗?

归纳:还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提问:延安生活总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丰富。

提问:作者用怎样精辟的语句概括这种精神生活的呢?

归纳:“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在下一段,作者用更精练的语句概括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就是延安精神,是作者号召人们发扬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2.提问:对第十三段中的破折号作怎样理解?

归纳:“──”可理解为“就因为这些”、“因此”,为了避免与第十一段开头重复,并使行文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用了破折号。

3.这一段只有与标题相同的五个字,意义何在?

归纳:反复、呼应、总结、强调:纺车是全文线索,又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单设一段,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4.同学齐读第三部分。

六、对照板书,结合练习,总结。

1.线索。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2.中心。呼唤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延安精神。

3.质朴优美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2.准备课后练习七(口述)、八(朗读)、九(回答),下节课上讨论交流。

3.将本课字词(见第一课时“正音正字”)记入字词积累本。

4.将本课贴切生动的比喻记入写作积累本,并酌情评点或仿写。

篇4:《记一辆纺车》教学反思

《记一辆纺车》教学反思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语文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会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学的即时反思,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在时间上强调这种即时效应,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还有一种反思就是阶段性反思。

笔者经常在执教一个专题性教学后进行一种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是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事实,依据这一个阶段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提出比较合理的修改措施,从而使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近来,笔者正在进行作文专题训练,在练—改----评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化,这种模式化既有利又有弊,利表现在功利的教学下,能见到一些教学实效,而弊在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于是,在经过了一阶段的作文教学后,笔者写下了如下的教学反思:“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解除心灵枷锁,抒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而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恰恰异化了这种写作的真正意义,使其成为一个纯技术,纯功利的写作教学的模式,要多动脑,采取多样的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写作方面一定要多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知道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困惑等。”

从反思的内容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对经验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训的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反思,对学生实际情况预估的反思,对备课的反思,对教师自身把握课堂的反思,对课堂实效的反思等等。

拿以上列举的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记一辆纺车》教学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于老师在她的教后记中也写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不但激励自己。这就是于老师自觉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从反思的态度上来说,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的行为,如今许多学校的备课本上都设有“教后记”这一内容,然而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教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酝酿,思考,琢磨的结晶,绝不能只是肤浅地笼统地随意待之,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桑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反思是要求教师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篇5:《记一辆纺车》的教学反思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著名的孙启民老师曾经在《说反思》一文中这样说道: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成功的课堂教学在的重要性。

什么是教学反思?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的途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

从反思的时间上来说:分为教学后的即时反思和阶段反思。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的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我们不喜欢(异口同声)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语文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会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学的即时反思,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在时间上强调这种即时效应,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还有一种反思就是阶段性反思。

笔者经常在执教一个专题性教学后进行一种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是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事实,依据这一个阶段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提出比较合理的修改措施,从而使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近来,笔者正在进行作文专题训练,在练—改----评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化,这种模式化既有利又有弊,利表现在功利的教学下,能见到一些教学实效,而弊在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于是,在经过了一阶段的作文教学后,笔者写下了如下的教学反思:“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解除心灵枷锁,抒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而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恰恰异化了这种写作的真正意义,使其成为一个纯技术,纯功利的写作教学的模式,要多动脑,采取多样的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写作方面一定要多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知道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困惑等。”

从反思的内容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对经验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训的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反思,对学生实际情况预估的反思,对备课的反思,对教师自身把握课堂的反思,对课堂实效的反思等等。

拿以上列举的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记一辆纺车》教学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于老师在她的教后记中也写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不但激励自己。这就是于老师自觉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从反思的态度上来说,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的行为,如今许多学校的备课本上都设有“教后记”这一内容,然而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教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酝酿,思考,琢磨的结晶,绝不能只是肤浅地笼统地随意待之,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桑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反思是要求教师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篇6:记一辆纺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磊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贯穿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要求:

1分析课文宜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用“理解分析”中的三道题目引导研讨。只要抓住“大处”“细处”“深处”三种着眼点就比较容易摸清作者思路。

2多朗读。

3研读精彩片段,指导学生精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

2体会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是如何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来描写纺车,抒发对纺车的感情的?

分析: 本文第l节将纺车喻为“旅伴”“战友”,把纺车人格化,突出了纺车与人们的关系的密切、重要。第2节又将纺车喻为“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笔”,既突出了与纺车的亲密关系,又贴切地说明纺车的重要,对革命的贡献,对人民的作用。在第5一10节,将纺车纺线喻为“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不但形似、声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将停着的纺车比作“露出头角的蜗牛”“着陆停驶的飞机”,描绘中渗入了焦急和盼望的心情。写纺车上的线穗子“像成熟了的肥桃”,极为形象地表现出劳动的喜悦。“凯旋的战士对战马的感情”以及“‘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这是以情喻,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喻手法十分高超。

教学难点

1本文是围绕什么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分析:围绕纺车纺线其乐无穷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2末段破折号有什么作用?最后为什么这样作结?

分析:破折号有收束全文的作用,相当于,“因此”的意思;最后一句话既点了题,又是对全文的总结,且意味深长。

3跟困难作斗争,可以说是艰苦的。“乐”在何处呢?怎样理解这个“乐”呢?

分析: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作者将纺车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直接联系起来,充满自豪的心情。延安生产运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跟困难作斗争,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最大的欢乐。

纺线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作者把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纺线,看作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时可以产生艺术创作的快感,那纺线时嗡嗡、嘤嘤的声音似和谐、优美的音乐。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更令人感到豪迈快乐的是纺线竞赛。

劳动使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其乐无穷。为了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很少有人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个人的什么计较,倒是为集体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才感到真正的幸福,同志的友谊,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把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共产主义精神,提高了思想境界,并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4课文开头、结尾两次抒情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分析:课文这两处都是抒发对纺车的怀念之情,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一段抒情是点明题意,拎起引线,开启下文。结尾的抒情,是在对延安劳动生活的回忆之后的再次抒情,并借以对全文进行总结。这里抒发的感情比第一段更强烈、更深沉。这样安排,也便全文前后照应,结构完整、严谨。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记一辆纺车》这篇文章具有结构紧密、层次分明、感情充沛、想象丰富的特点,写来妙趣横生,记叙十分自然。

文章以一辆纺车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对一辆纺车的回忆,展现了当年延安艰苦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线索分明,结构严谨,正是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结尾是对开头的回应,起着重复强调的作用,再一次表达作者对纺车,对延安战斗生活的无限依恋。

6本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这篇文章有很浓的抒情味,这种真挚、恳切的抒情味跟语言的节奏感是分不开的。

语言的节奏主要是利用词语的重复和句子的对称而构成的。词语的重复在意思上造成短暂的停顿,声音上因复沓而自然地舒缓;对称的句子不但音节整齐,而且由于声音的回环而形成和谐的节奏,在意思上则往往是前后互相补充的。这种手法在第一段中“想起它”的三次重复,“想起战友”和“想起旅伴”的对称用过以后,下面又多次运用。例如:第4段:“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如果把这几句话改写成“破旧的衣服,也 ‘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总是脏了就洗,破了就补,一件衣服往往要穿好几年。”这样写意思与原文没有什么差别,但原文的韵味却消失了。

用舒缓的语势和音节的回环往复来表现怀念的深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手法。这篇文章运用得很成功。

文中比喻十分丰富,有暗喻、明喻十多处。一些比喻直接表现人对纺车的怀念深情和人在纺线劳动中的喜悦感情;另一些比喻或传达纺车的谐音。或表现技巧的纯熟,或形容纺手的风姿,或描写纺线场面的规模,无不景申寓情,体现出对纺车由衷的热爱和赞美。如纺车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纺车“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站着纺线像“白鹤晾翅”等,写得贴切、优美、生动,又触发读者联想。如“沙场秋点兵”这一比喻,使人联想起广阔的田野、荷枪持戟的队伍、遮夭蔽目的旌旗,这样的场面多么壮观、隆重,但气氛确是过于严肃,所以又比作“节日赛会”,这样才把人声鼎沸、兴高采烈的情景表现了出来。

课时安排:

1、2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3、4课时:分析课文,讨论预习

预习作业

l 本文是一篇                   散文。选自1961年             ,作者是                  。

2“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作者对于“普通”的含义是怎样解释的?

3文中说:“纺车跟……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句中有三个短语省略了,按应 有的顺序填写出来,并说明是什么短语。

4文章2、3、4三段是围绕什么中心写的?

5文章5一9段又围绕一个什么内容来写的?

6纺线是“很有兴趣的生活”对此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记叙?

7文章第10段有一个复句“不只……,不只……,而且……”这是一个什么复句?表 达了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8第1l段开头说:“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其中“这些”指的是什么?

9本文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请将A组(本体)与B组(喻体)恰当地搭配起来。

A                                                             B

①纺车                                                        Ⅰ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

②纺车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                      Ⅱ “沙场秋点兵”或许能有的那种气派

③从锭子上取下穗子                                  Ⅲ 像“白鹤晾翅”

④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发出的声音    Ⅳ 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⑤站着纺线的姿势                                      Ⅴ 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

⑥竞赛的阵容                                             Ⅵ 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

⑦纺线竞赛,百车齐鸣的响声                   Ⅶ 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

10解释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敝帚自珍(      )           从容自如 (      )

俯身散马蹄 (    )    沙场秋点兵(     )

幕天席地 (      )(      )

答:

l 叙事,人民文学,吴伯箫。

2一是指纺车的外形的构造“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是指当时在延安很多人都使用过这样的纺车,“是延安上干上万纺车中的一辆”。

3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名词短语。

4纺车的不普通,回答了它值得怀念的原因之一-- 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来使用的。

5围绕纺线“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来写的。

6先点明纺线是艺术性的劳动,写了纺线的“乐趣”。接写纺线“技术”,而后再写纺线“姿势”,最后写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一个侧面--纺线运动,其中包括技术革新和纺线竞赛。

7递进复句。表达了纺线既取得了经济上、物质上的收获,也取得了技术上、思想上的丰收。此句概括地总结为纺线的成果,指出了纺线的意义。

8指上文所写内容。一是纺车是战斗的武器;二是纺线是有趣的生活。这正是作者怀念纺车的原因。

9①-Ⅶ     ②-Ⅵ    ③-Ⅴ    ④-Ⅳ    ⑤-Ⅲ    ⑥-Ⅱ     ⑦-Ⅰ

10敝 (破旧), 自如 (得心应手),散 (射破),

沙场 (平沙旷野,一般指战场),幕(把……当作幕)    席 (把……当作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1段。

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 “预习提示”第2段。

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

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

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3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

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三、导入新课

四、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2、讨论预习题

五、分析课文

(一) 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l段。

①  这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一辆意义非同寻常的纺车。作者连用两个比喻“旅伴”、“战友”表明这一点。

作者的感情是“怀念”。“怀念”,一直萦系于心,感情色彩重于“想念、思念”。前面又加“充满”“深切”,抒情色彩更浓。

文章起笔点明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②   同学齐读第1段。

2、 为什么想起纺车,“就像想起旅伴”呢? 读第2段。

①   第l段说纺车意义非同寻常,其实这纺车又很普通。这一段从两方面说它普通,重点在第二方面。普通在哪里呢?

归纳:其一,数量多(“上干上万辆”);

其二,使用广(“谁没有使用过呢?”反问句);

其三,经常用 (“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连用三个比喻)。

②   提问:第一段明喻“像想起旅伴”,这一段用暗喻“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旅伴”、“伙伴”呢?

归纳: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亲密伙伴,革命征途上的旅伴。

3普通的纺车的确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战友”、“战斗的武器”,朗读第3、第4段。

①   提问:纺车作为战斗的武器,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请根据第3段回答。

归纳:在艰苦的年月,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粉碎了敌人阴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小小纺车是“丰衣的保证”,关系到革命的胜利。

②  提问:第4段具体阐述了这一意义,它包括哪两个方面?

归纳:一方面斗争生活中实现了自给;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美的观念,这是思想上的意义。

③   提问:第4段的.记叙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请举例分析。

归纳:其一,词语的运用。

例如定语 “自已纺的”“亲手纺的”;状语“甚至”、“格外”、“很”、“更”;语气助词“呢”。表达了一种自豪感。

其二,句式的运用。

例如整句“穿了一水又穿二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散句“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朴素幽默,真切优美。

4、同学齐读第2至第4段。

(二)   简析第二部分。

1、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二、1。

归纳:不能改动颠倒。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各种姿势;只有劳动熟练了,才会有技术改革;只有改革技术,提高生产,才能形成竞赛。这一部分围绕纺线写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 朗读第5段,将最能表现乐观志趣的词语勾画出来。

归纳:这段略写“辛苦”,详说“兴趣”,用“不过”转折,带出乐观情绪。“抽”与“又细又长”,“连绵不断”呼应,正是“艺术创作”独有的高雅“快感”。两种音乐比喻,将艰苦劳动诗意化。“声音”、“弦乐”、“唱歌”、“乐音”、“歌声”用词具体准确;“嗡嗡”、“嘤嘤”、“轻轻”、“有节奏”、“和谐”、“优美”的形容充满深情,使比喻的形容作用更鲜明,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3、   同学齐读第5段。

(三)   讲析第6段。

1、  朗读第6段,划分层次。

归纳:可分两层。前四句是对纺线也需要技术的说明。第一句又为第一小层,既总领这一层,又是这一段的首括句。第二部分各段大体都有表明段意的首括句。其后为第二小层。

第五句至本段结尾是第二层,全段主体,描写纺线技术熟练的过程。它也可以分为两小层,在“等待,等待。”之后划分:前半写技术不熟练时的情景,后半写技术熟练后的情景。

2、 读第一层 (“纺线也需要技术……等待,等待。”)

提问:这几句说明文字,采取了什么写法?

归纳:对照的写法。2、3句说明技术不熟练与4句说明技巧熟练对照。2句、3句之间也就摇车、抽线配合不当的两种情况对照说明;对偶的句式增强了对照效果。

3、 读第二层(“初学纺线……对良弓的感情”。)同学找出并勾画表现人们在掌握纺线技术过程中先是急躁、生气,后是愉快、自豪的语句。

同学讨论前一小层,教师归纳:“一会儿……一会儿……急得……”多重复句,用反复修辞,写出急躁。“性子躁一些……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反问句,写出生气。“尽管……像……像……”人车相映衬,一动一静,幽默风趣。“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纺车却“总是安安稳稳,一声不响”。两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描摹出纺车“等待,等待”的情状。“等待”什么呢?等待“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等待纺线的人技术熟练了:这是多好的“伙伴”和“战友”啊。

讨论后一小层,教师归纳:“像魔术家……”比喻句,上一段着眼于“兴趣”,用音乐为喻;这里着眼于“熟练”,所以用魔术为喻。“仿佛不是……而是……”,对照并列句,想象丰富贴切,正扣住魔术的神奇。“像成熟了的肥桃,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连用二喻,贴切而有关联,的确是“收获的愉快”。“那种感情……是……是……”两个并列比喻,饱含胜利豪情,引用诗句,更有文采,更添豪迈气概,的确不愧“伙伴”、“战友”的称谓。

4、 同学齐读第6段。

(四) 简析第7、第8段。

思考、讨论:

第7段写纺线的几种姿势,详写的是哪种姿势,?

“白鹤晾翅”和“舞蹈”的比喻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

第8段先写“技术改革”,后写“技术经验”,层次从哪里划?各举了什么实例?

通过纺线,思想上有什么提高?

(五)  讲析第9段。

l、   第9段写“开展竞赛”。在段落层次上与第6段有类似点。首括句用平实的语句简介竞赛办法,然后生动描写竞赛场面。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气势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线竞赛的?

(同学阅读、勾画、完成表格。)

2、 如此壮阔的场面描写,如此豪迈的抒情渲染,目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归纳:目的在于表现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由“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和“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等语句可以看出。

(六) 简析第10段。

l、 第10段是第二部分的小结,“不只……不只……而且……”的句子,表明了纺线劳动在经济、本领、思想上的多重意义。重点在思想上,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体现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里引用了马克思、列宁的论述,具体而深刻。

2、同学齐读第10段。

(七) 讲析第三部分。

l、  朗读第11段。

①   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归纳:深切怀念那辆纺车的原因。呼应开头,间隔反复,抒情深切。

②  只怀念纺车吗?

归纳:还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③  延安生活总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丰富。

④  作者用怎样精辟的语句概括这种精神生活的呢?

归纳:“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在下一段,作者用更精练的语句概括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就是延安精神,是作者号召人们发扬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2、 对第13段中的破折号作怎样理解?

归纳:可理解为“就因为这些”、“因此”,为了避免与第l1段开头重复,并使行文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用了破折号。

3、 这一段只有与标题相同的五个字,意义何在?

归纳:反复、呼应、总结;强调:纺车是全文线索,又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单设一段,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4、 同学齐读第三部分。

六、教学小结

1、线索。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2、中心。呼唤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延安精神。

3、质朴优美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

七、布置作业

篇7:《记一辆纺车》的比喻艺术

《记一辆纺车》的比喻艺术

[作者]  姚绍益

[内容]

《记一辆纺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单是文章中俯拾皆是的比喻,便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这里就其中的一些喻体来加以分析。

把纺车比作“旅伴”、“战友”――这里分别说纺车曾伴随“我”度过在延安的一段革命历程以及和“我”一起战斗,战胜敌人的封锁。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与“纺车”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和战斗情谊。

把纺车比作“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亲密的伙伴”――这里使用人们熟悉的枪、犁、书、笔、伙伴等形象设喻,把纺车的性质、作用,把作者对它异常珍爱之情全面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极富于感染力。

把纺车的声音比作“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这里用音乐来作比,将艰苦的劳动诗意化,给人以美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在愉快而有节奏的劳动中陶然欲醉的感情,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把呆在那里的纺车比作“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这两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纺手的形体和神态,使人联想到更多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人们干着急,没办法,纺车就是转不起来的那一种情态。

把纺线抽纱的动作比作“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纺手熟练协调的纺线动作,逼真地传达出纺手悠然自如、怡然自得、兴趣盎然地欣赏自己手艺的神情,表现了艺术创造的快感和劳动的愉快之情。

把站着纺线的动作比作“白鹤晾翅”――这一比喻拟物喻人,着力描绘劳动者动作形态之美,表现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总之,运用这些贴切的比喻,不但使无形事物变得形象可感,即使有形的事物也在其中渗进了作者的浓情蜜意,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篇8:《记一辆纺车》的比喻艺术

[作者]  姚绍益

[内容]

《记一辆纺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单是文章中俯拾皆是的比喻,便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这里就其中的一些喻体来加以分析。

把纺车比作“旅伴”、“战友”――这里分别说纺车曾伴随“我”度过在延安的一段革命历程以及和“我”一起战斗,战胜敌人的封锁。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与“纺车”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和战斗情谊。

把纺车比作“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亲密的伙伴”――这里使用人们熟悉的枪、犁、书、笔、伙伴等形象设喻,把纺车的性质、作用,把作者对它异常珍爱之情全面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极富于感染力。

把纺车的声音比作“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这里用音乐来作比,将艰苦的劳动诗意化,给人以美的感受,表现出一种在愉快而有节奏的劳动中陶然欲醉的感情,充分抒发了“乐观的志趣”。

把呆在那里的纺车比作“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这两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纺手的形体和神态,使人联想到更多的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人们干着急,没办法,纺车就是转不起来的那一种情态。

把纺线抽纱的动作比作“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纺手熟练协调的纺线动作,逼真地传达出纺手悠然自如、怡然自得、兴趣盎然地欣赏自己手艺的神情,表现了艺术创造的快感和劳动的愉快之情。

把站着纺线的动作比作“白鹤晾翅”――这一比喻拟物喻人,着力描绘劳动者动作形态之美,表现了作者的赞赏之情。

总之,运用这些贴切的比喻,不但使无形事物变得形象可感,即使有形的事物也在其中渗进了作者的浓情蜜意,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篇9:岁月是母亲摇着的一辆纺车散文

岁月是母亲摇着的一辆纺车散文

以往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仿若昨天那一辆还未停止轮转,嗡嗡作响的母亲的纺车,虽说事搁置年,但在记忆中,母亲的那一辆纺车,始终在我记忆的深处嗡嗡作响,斑驳着我的记忆,潋滟着我的回忆,在岁月的光阴中落落生情,尽管流年似水,听惯了母亲纺车的声音,还真难以割舍那一段如花似锦的岁月。

故乡依恋在山的周围,一条延绵流淌的小河,穿越了故乡千年的尘岁,一眼望去,层层梯田遥上云端,一朵朵祥云宛若浮萍,浮在碧空如洗的蓝天,飘然于岁月宁静的时空,田间,是一片片绿茵茵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苍绿,故乡的老屋在岁月的深处彰显得更加古朴,斑斑迹迹,老屋的东边有一棵与我年龄相仿的桃树,一到每年的春天,桃花便绽露枝头,芬芳在故乡的老屋,又静静的散落在老屋最美的光阴里。

每年一到开春的季节,田间,乡村的小路便开满了不知名的金黄色的小花,小花在柔软的春风中摇曳,摇曳着新一轮岁月的开始,信手捻上一朵,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和一缕泥土的芬芳,乡间的小路婉婉延绵,曾走过村庄多少回流年岁月的沧桑,那古朴的村庄在若大的山间依旧是那样的深沉,如一座庄严肃穆的雕像屹立在千年流经的光阴里。

特别是每年的三月,老屋前的桃树旖旎芬芳,桃花绽满枝桠,在软绵的春风里滋滋生香,缠缠绕绕,花香弥漫在房前屋后,氤氲在老屋的光阴里,蜜蜂嗅着花香,仿若从千里之外赶来,一饱花的蜜饯,忙于穿行在桃花馨香的时光里,三月的春天是妩媚的,也是柔软的,似一缕缕柳丝摇曳在软绵的春风里,故乡的风也是清新的,清新的让你贪婪在苍绿的山野,田间,还有清浅的小河。

傍晚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村庄的天空,桃树垂影在黯淡的暮色里,那纵横交错的村庄,在明月的映衬下显得是那样的安宁,就连忙活了一天的老黄牛也静下心来,安然于暮色的时光里,贪睡在宁静的村庄里。

每年的三月,母亲都要从古屋,搬出她那一辆陈旧的纺车,在桃树下纺织,那嗡嗡作响的`纺车,仿佛织出了村庄光阴的曼妙,和那岁月的繁华,那一瓣瓣桃花的芳香,也随着纺车织进母亲一生的辛劳,母亲一手摇着纺车,一手拿着散乱的棉絮,那桃花一瓣瓣的飘落在母亲细腻的手上,指尖划过桃花的芬芳,晕染在母亲最美的光阴里。

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有道的主妇,在我记忆最为犹新的岁月里,母亲的纺花一直印在我深深的脑海,潋滟在我的心灵,却从未淡忘,也未能抹去那一轮陈旧如履的岁月。

如今事搁置年,二十多年如弹指一挥,那隐隐约约的一段年华,宛若从母亲嗡嗡作响的纺车里走来,里面有母亲让岁月熬着的苍老的面容,和那一双逐渐粗糙的手,更有一轮母亲陈旧的岁月,流经在我的心田,承载着一种深深的思念,轮回在我那斑驳如织岁月的童年里,母亲用纺花赚来的钱来贴补家里的生活开支,和我们姐妹之间用的一些临花钱,那钱里有着母亲浅腥的汗渍,和那老屋前一抹古树桃花的清香。

我,总是站在岁月的窗口,眺望远岱,总想再回到故乡的怀抱,行经在故乡的小径,再采一束金黄的野花,闻着泥土的芳香,用我现在有力的双手,去摇曳老屋前的桃树,让它再一次桃花盛开,开在我童年的岁月,开在母亲嗡嗡作响的纺车里。

如今,古老的村庄,现在已是繁华的小镇,街道已不是从前风来就尘土飞扬的街道,而是宽敞,在阳光下闪着光亮的柏油马路,村庄的平房早己盖起了楼房,古朴的老屋在现代的岁月里早已失去了他的面目,桃树己不见了踪迹,但那母亲陈旧的纺车,仿佛依然在桃花盛开的树下,浅吟低唱,在陈旧的岁月里嗡嗡作响,宛若近在咫尺,至到我生命最终的尽头,那一辆在岁月里,嗡嗡作响的母亲的纺车。

篇10:《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20xx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第2节

授课时间:

高一(13)班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教学设想:

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善学善问的能力,力争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得出文章结构: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结构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

二、分析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状语后置;承接连词)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3、文章一开始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较,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基础,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依据。(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

三、分析第二、三段(指名朗读)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

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状语后置)

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

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志,知道;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问:“噌宏”和“款坎镗溻”是什么声音?

明确:“水石相搏”的声音,两个象声词。

问:这些声音曾经给作者什么样的感觉?试从书上找出有关句子来。

明确:“舟人大恐”、“余方心动欲还”,这声音曾经让作者十分恐惧,

问:无射和歌钟是古代帝王用的十分有名的乐器,声音美妙动听,为什么作者把这些让他吓得魂不附体的声音比成仙乐一般美妙的声音呢?(讨论)

明确:①声音相似(为什么不干脆说像“钟”而非比成那么有名的乐器呢?)

②这与作者的心情有关,因为作者经历了那么艰险的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所以心里高兴,听这个水石相搏的声音就像乐器奏出的音乐一样美妙了

③这种高兴的心情表现在这一句的哪一个字上?

明确:笑

问:(大家前后翻翻,本文共有几处“笑”?)

明确:四处“笑”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怀疑、否定的笑,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还笑他们和李渤的观点一样)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拟人)

③因笑谓迈曰。(高兴、欣慰、开心的笑,作者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④而笑李渤之陋也。(嘲讽的笑)

问:苏轼为什么要嘲笑李渤?

明确:笑李渤没有深入实地去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无”。对,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

伸发问:李渤真的可笑吗?(学生讨论)

明确:我认为李渤不应该被嘲笑,因为他能够对郦道元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考证它,得出新的结论,这和苏轼同样可贵,而且苏轼笑李渤也是不对的,如果这样,后人也同样可以笑苏轼,因为在后人看来,苏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运用辨证的观点去思考)。

总结:学习《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的启示。

问:大师质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难能可贵,大爱能不能举出一些敢于质疑的例子?

举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布鲁诺誓死捍卫“日心说”;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和革命家,他们这些思想都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同样要培养这种质疑精神,用胡适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且运用辩证的方法去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三、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质疑―――――探疑―――――结论

笑寺僧、小童的行为―――――怀疑的笑

笑疑问的破解―――――高兴的笑

笑李渤的不切实际―――――嘲讽的笑

篇11:《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3.板书:

对旧说质疑――实地考察中所见――结论

(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说明:在分析主旨和结构时,可依次写出,最后用线连结如图,不要等到分析完毕再写。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五)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啤庇搿案T坎镗O”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啤敝声→大石中的“T坎镗O”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六)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七)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八)比较、辨析。

1.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

2.教师将本文改成一篇说明文,学生听后再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本文的特点。

改写如下: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③微波入之,涵滔澎湃,④有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⑤近港口处,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则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发为T坎镗O之声,与噌普呦嘤Γ如乐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郦元注《水经》,但云⑥“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可谓⑦言之不详。⑧唐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其实悖矣。

说明:教师读的速度要慢一些。读前告诉学生,用铅笔划出书上的语句,并标上句子的序号。便于学生连缀成文。

从比较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①苏文的内容核心是说明性的,跟考察记相近。但作者把考察的内容跟记游结合在一起,不仅写了景物,也写了自己的心态,这就属于生动的说明了。由此可见,从基本性质来说,本文文体应定为考察记。

②作者的考察目的是补郦说之不足,破李说之陋。由此自然生发出“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的议论。

③文中的记叙成分只有“元本七年……所谓石钟者”这一小段,是为了说明考察缘由的;描写成分只有“大石侧立……此鹳鹤也”这一小段,是为了说明考察之不易的。

篇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教师出示苏轼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一、文化常识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父亲苏洵;其弟苏辙。)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2726首;词398首,散文4800余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使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提诗、攥文,以记胜抒怀。

二、听名家朗诵,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

原文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原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⒅瓜焯冢余韵徐歇。

译文:

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原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发出声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原文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译文:

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原文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译文:

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原文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迫缰庸牟痪。

译文:

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凄频叵熳畔瘢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

原文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译文:

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

原文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T坎镗O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这些(典故)吗?”那噌频南焐,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T坎镗O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原文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文:

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原文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文:

(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原文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文:

(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原文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崆崆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语谓语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

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

识=志,记住。

研习思考:第一自然段

朗读第二段,思考:

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

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

结果如何?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朗读第三段,思考: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

表明写作意图。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五、课堂练习

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C)

A.桴止响腾(fú)无射(shè)

B.栖鹘(hú)磔磔(zhè)

C.石穴罅(xià)U(kuǎn)坎镗O(tà)

D.汝识之乎(shí)噌(shēn)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C)

①自以为得其实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自以为得之矣④得双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A.①⑤⑥/②/③④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②③④/⑤/⑥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B)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汝识之乎?噌普撸周景王之无射也

六、拓展提高

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法东汉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七、作业布置

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你还能分享这节课其他的收获与感悟吗?

篇13:《墨池记》教学设计

莫晖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

篇14:《竹溪记》教学设计

《竹溪记》教学设计

课 题

竹 溪 记

课 型

新授

课时

2

备课时间

2-2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批评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那些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重点阐述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主旨。

难点突破

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主旨。

教具准备

主 备

徐开明

审核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绝徼(jiáo) 薪之(xīn) 芟而去焉(shān)

毋(wú) 辄(zhé) 蓊然(wěng)

深好(hào) 绰约(chu) 孑孑然(jié)

偃蹇(yǎn jiǎn) 裘马(qiú) 僮奴(tóng)

酣嗜(shì) 凛然(lǐn) 臭味(xiù) 溺(nì)

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大意。

二、导入。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竹的认识,各抒已见。教师引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他写过一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而引入新课。

作者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著作有《荆川先生文集》。

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本文是作者为园林写的“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京师:京城,首都,此指北京。

侯家:指封侯的显贵人家。

绝徼:极边远之地。徼,边赛。

薪之:把它当作柴草。薪,柴草,这里用作动词。之,指竹子。

或芟而去焉:有时就将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当于“之”,指竹子。

又稿以死:例又冻枯而死,稿,通“槁”,枯。

则人益贵之:那么人们就更珍爱它。贵,动词,重视,珍爱。

分析:

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接着两句,写竹子在作者家乡—江南的命运。人们把把竹子砍掉当柴草烧。要建造园林,总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说“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宁可花“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也决不要一竿竹。最后两句写京城人贵竹,不惜数千钱而致一竹,但因为气候关系,往往难以成活,所以愈显珍贵。听说京城人贵竹,江南人还会感到可笑:“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这一段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江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学生朗读第二、三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为……所:表被动。

无以:没有什么。

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

一旦,忽然有一天。

不胜笑:笑也笑不完。

语云:常言道。

去乡:离乡。

以此言之:如此说来。

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装。

分析:

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奇花异石虽为京师人和江南人所贵,但在其产地一定与竹子在江南的命运相似。反之,在奇花异石的家乡“绝徼海外”,或者在其他从来不产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见竹子,又必定比京师的人更加珍爱它。这里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和“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 可笑的现象。

第三段,作者深入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面对这种习俗的偏见,作者忍不住发问:“事之好丑,亦何常有之乎?”这一反诘句,有力地表现了对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见的强烈不满之情。

五、小结

第一至第三段,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这一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段),记述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表议论,指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以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说明世人的好恶无常。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篇15: 黄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四)、语文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课后学习;

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奇峰

古松

总写―― 分写―― 怪石 ―― 温泉

山上 山下

烟云

日出

篇16: 黄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

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难点:

见“教学目标”1、3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中岳嵩山 云雾

东岳泰山 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 高、秀

西岳华山 险要

北岳恒山 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二、诵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 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四、赏析第一部分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 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 ,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 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五、赏析第 二部分(即时发言)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 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 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 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三、四部分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对比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 手法 感情

蜀道 险 神话

高 夸张 畏途f岩不可攀

想象 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 险 拟人 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 比喻 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 诗文、神话,与自然完美融合。

对比

夸张

三、拓展问题: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 。但我 们 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相关链接:导学案 八年级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

篇17:墨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王羲之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对王羲之成就的简介,引起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

环节二 简介文史知识

1.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3. 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和本文有关的人物及景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篇18:《黄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过程和方法:诵读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阅读理解:

(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

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

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2、填空:黄山的地理位置:xxx,成因xxx,范围:xxx、xxx这段介绍突出一个“xxx”字。

3、本文的主题

明确:黄山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本文的构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三)、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明确: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意,欣赏本文在语言构思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本文的语言特点: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五、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

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五、小结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情”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篇19:《黄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悭吝qiān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糗qiǔ(干粮)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了心思。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形容很高的山峰。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快而多。瞬:眨眼,息:呼吸;瞬息: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

拾级而登:逐步登阶。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第一段: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简析课文

第三部分: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小结:

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业:

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记一辆纺车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介绍纺车的作文

记一次游戏教学设计

安全记心上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整理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记一辆纺车》的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