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鼓励教学设计(共含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李洛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境,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语言的动机,然而,交际情境的创设又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体的实际情景,让学生在交际的情景中学会交际,是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关心他人,鼓励他人。
2、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提高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3、在交流时能做到态度温和大方,语言文明有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一猜,老师现在的心情怎样?
2、当学生说到“紧张”教师顺势引导:你们能对我说些什么,让我不感到紧张吗?(学生回答完,教师及时表示感谢)
3、你紧张吗?为什么?
我也想来鼓励鼓励你可以吗?只要我们把心中真实的想法与在座的同学、老师尽情的交流,我们就一定会表现精彩,有信心吗?我觉得我也不紧张了。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吗?
4、我想说:“鼓励真好!”(板书:鼓励)它让我们的心走的更近了,让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困难。
[评析]从即时情景导入,亲切;学生根据生活的真实体验进行交流,自然。
二、创设情景,提炼方法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出示孩子难过照片,他叫姚望,瞧,他怎么啦?
2、如果你是姚望,你会为什么事心烦、难过呢?
3、刚才有同学说,可能是姚望考试没考好,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4、作为一名学生,考试没考好,怎么会不伤心?怎么会不难过呢?请这些姚望走上讲台,我们给他们一点鼓励好吗?
5、大姚望,听了同学们的.鼓励,你想说些什么?小姚望呢?(引导学生对别人的鼓励即使表示感谢)
同学们真厉害,三言两语就为姚望找回了自信,还有心烦的姚望吗?(如有,则让他说说想法,让学生再次鼓励他,直到他获得信心。)
6、大姚望,小姚望都有信心,有勇气了,可我这个大大姚望却仍然很难过。你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我已经失败七次了呀,怎么就没有一次成功呢?我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作业,还找来课外习题做,我的学习难道还不认真吗?唉,我真没用。
学生再次鼓励。
7、听了同学们一番情真意切的鼓励,我忽然觉得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同学们的笑容格外灿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一定要向着我的目标前进,我一定要学好语文,哪怕再次经历失败,但我不会再退缩,因为有你们的鼓励陪伴,谢谢大家。
8、看着灿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一个个姚望的脸上,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既然鼓励如此重要,我们就更应该学会鼓励。(补充板书:学会)
9、回顾我们刚才的鼓励,姚望们,你们听出了什么?你最喜欢谁的鼓励?
针对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态度真诚,语言委婉
有道理,能说服人
能提出好的建议
[评析]教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平台,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教师参与其中,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使口语交际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课堂实践,学会鼓励
1、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让我们失望、难过,有的让我们犹豫不前,说说你有什么烦心事吗?
2、把你的这些烦恼尽情地向你的同桌倾诉吧!也让我们捧出一分爱,给他们最大的鼓励和勇气吧!
3、老师从你的脸上看到了灿烂的微笑,你的朋友一定已经成功鼓励你了,是吗?你们怎么交流的?来,让同学们能从你们的对话中有所启发,好吗?
4、小结:从他们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心与心的交流,只要你我敞开心扉,只要你我真诚的去鼓励他人,只要你我能真心地接受他人的鼓励,我们就能如此的愉快和幸福。
[评析]教师将课堂交际与生活交际两者自然地衔接起来,让学生“跳出”自己所置身的课堂环境,自然地进入口语交际情境之中,扩大交际的“面”与“量”。让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其实,不仅我们的同学、朋友需要鼓励,还有?你会鼓励他们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2、师生表演:妈妈唉声叹气,孩子询问原因,妈妈讲述:今天主任找我谈话,让我代表溧阳市去参加江苏省的朗诵比赛,面对那么多的高手,我真是担心会给家乡抹黑。生鼓励。妈妈赞扬:好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学会关心人,鼓励人了。无论结果如何,妈妈都会欣然接受,因为我在刚才收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谢谢。
3、短短的三十几分钟,我就和大家一起学会了鼓励,而且还从同学们那里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的勇气,谢谢大家。
4、没有鼓励的世界是可怕的,可是,回顾我们的生活,运动场上,我们常常为落后者鼓掌加油吗?学习中,我们常常给那些后进的同学以安慰和帮助吗?生活中,我们又是否常常给失意的人以关心和抚慰呢?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会鼓励,而是常常忘记了鼓励,让鼓励深深地在我们心中扎根吧,让我们把鼓励带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愿有你们的地方便有鼓励。
[评析]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将学生口语交际的对话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引向母子之间,使师生角色不断发生变化,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口语交际平台。
[总评]
一、是设计的层次性。在设计上,教师没有将口语交际的话题局限于同一认知层面的反复循环,而是通过灵活自如的调控,将话题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层次性。
二、是交流的互动性。整堂课上教师对每一次回答,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时刻刻注意鼓励学生,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于尝试。课堂上有生生、师生等不同形式的互动,也有个体、集体、个体与集体等不同层面的互动,将口语交际课“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特点表露无遗。
三、是内容的生活性。话题撷取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植根生活实践、服务口语实践的教学要求。
学会鼓励教学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那么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是退缩?还是迎难直上?挫折的经验是生命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重要的是面对挫折、失败时要有一颗爱心鼓励他人,有一颗信心激励自己。《学会鼓励》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本节课我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鼓励别人,掌握鼓励别人的技巧,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本节课我多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景,学会鼓励
设计理念在互动交际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讨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来 “自觉地”去关心鼓励他人。课件播放飞人刘翔因脚伤退赛的痛苦视频,唤醒学生鼓励这一体育明星的欲望。先展示社会各界对这位明星的鼓励,如刘德华画漫画鼓励,姚明发短信鼓励。在这样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鼓励,才会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从而初步了解鼓励的技巧,师生共同总结礼貌真诚、树立信心、讲讲故事、找找优点、引用名言、给予帮助。
二、情境对话,掌握方法
课前我让两位学生排好小品,在课堂中展示,让学生评价鼓励者的优点与不足。在直观的展示中,学生的评价更好地了解方法。接着用教材中的'的两个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他们可以更放松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有条理地说,从容地讲。我巡走于各小组中,他们谈笑风生,自信、快乐地分享着自己的看法,享受学习。
三、链接生活,真情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条上,投入“烦恼投递箱”。课上我安排一个名为“快乐驿站”的环节,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将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大家打开心窗,互励互勉。我穿巡在他们中间,倾听着、感动着,细细品味着来自于学生个人世界的美好情感和他们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这也学要我们教者走近小组,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好学、乐学。
《学会鼓励》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一则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真诚地鼓励别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鼓励”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学会坦诚地给予鼓励,并用适当的方式接受别人的鼓励,掌握鼓励他人的技巧。针对话题,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本话题的生活性来展开,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源泉、找内容、找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鼓励,而是缺少鼓励别人的意识。教师针对这点,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唤醒学生的反思意识,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深入其中,真实地讲出自己心里的话,以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兴趣和愿望。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很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第二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讲故事”、“观看真实生活中实情的录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知道怎样鼓励别人,在情境中培养学生鼓励别人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还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的话题“运动会”,孩子们对刚刚举行的运动会还历历在目,很多学生都有过这种经历,学生们滔滔不绝、娓娓道来,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说一说你遇到的不开心的事和你成功鼓励过别人的事情”这一教学环节中,孩子们群情激昂,竟相讲述自己付出的“爱”和得到的“爱”。教师穿巡在他们中间,倾听着、感动着,细细品味着来自于学生个人世界的美好情感和他们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课堂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生的思维平和而积极,表演的同学都极为投入,有几个在平时中从没有表现过的同学在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课末,教师对学生说出这样的话: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假如当你不开心时没有人鼓励你,你该怎么办?对!鼓励自己!用积极的口吻对自己:“我一定会好的!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这节课的表现中,你想怎样来鼓励自己呢?做上手势大声对自己说:“我真棒!”,对你的朋友说:“你真棒!”
另外,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也易出现一些尴尬场面,老师讲得唾沫横飞不停的'往里带,可学生无动于衷就是进不去,甚至嘻嘻笑笑全当好玩儿。教师在第一次试讲时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当时的情境是班上的运动员比赛失利了,很难过,需要鼓励。可是学生不论台上还是台下都哄堂大笑,完全进不了状态。这个时候,也不能批评学生调皮捣蛋,因为入不了戏也许是导演的问题,也许是剧本的原因。于是,第二次上课,教师将情境换成了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退出比赛时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悲伤的音乐、痛哭的观众、刘翔落寞的背影,瞬时就将学生打动,不少人看完视频后已热泪盈眶,于是,“入境”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从这件事情,发现教师在把学生带入情境时,可能要花一些心思,教师的表演、语气、态度都至关重要。另外,一些教学素材合理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一首切合情境的音乐、几张感染力强大的图片等,可能比老师的苦口婆心要来的实用、有效。
未尽事宜,不能一一尽述,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学会鼓励》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练习6的口语交际课《学会鼓励》。感觉整堂课上得还比较顺畅,教学效果较好。
在导入时,由于结合当前国家、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所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是这样导入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为此几万人死亡,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亲人,家园被毁。对于失去亲人,家园被毁的地震灾区的的人们,很多人都变得郁郁寡欢,精神不能振作;当你兴高采烈地拿出刚买的衣服准备穿时,却发现裤裆坏了,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当某老师刚走入教室,就又听到某某同学的作业又没有完成,或者某某同学又在大家早读的时候随便讲话报告时,皱起了眉头;某某同学再一次考了个不及格,感到灰心气馁;手工制作课上,别的同学都能顺利地制作了摩天大厦或立交桥时,某同学却什么也没有制作好,想打退堂鼓;某家长因为他的孩子又逃学上网了,变得心灰意冷。等等,同学们,当你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会如何做呢?生:我会安慰、鼓励他们。师:对,我们要鼓励他们。因为往往几句鼓励的话语就能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有时候,那几句鼓励的话语,就如同那涓涓溪流流入人们那即将看干涸的心田,让人们重拾生活、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同学们很有爱心,这么小就懂得了关心他人,鼓励他人。为自己的懂事鼓鼓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鼓励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当然,鼓励也要一定的方法。那如何鼓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会鼓励(结合板书)。
接下来,学生自读题目中的内容,思考:对于题目中的三个人遇到这样的困难时,你会如何去鼓励?鼓励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汇报。汇报时,老师结合进行指导。其中有三个同学的鼓励让我印象深刻。孙乾说:张为民,鼓起勇气去退货。我们是消费者,买了东西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劣质产品应该找他退货,这是你的权利。尹俊杰说:茅义军,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瓦特发明蒸汽机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最后才取得成功的。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你才两次就打退堂鼓啦?总结经验再来,你定会成功的。我相信你!吴梦凡说:宗家玮,你一直都是最棒的。你目前这种状态是正常的,这是你思想上有包袱造成的。你不要想那么多,你要把比赛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把比赛当作一种包袱。只要你轻松上阵,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再说只要你尽力了,即使你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也一定会为你加油的,会为你感到骄傲的。再汇报了对书上的几个例子的鼓励后,我让学生鼓励那些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同胞们。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其中,鲍俊荣的发言最让我感动,也博得了全班同学长时间的掌声。她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同胞们,我对你们的遭遇表示十分的同情。我与你们一样感到悲痛。但事实已是不容改变了。你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你们的后面有13亿全体中国人作后盾,我们的党和政府一定会妥善安排好你们的一切的。我们在地震中幸存了下来,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只有好好的活着,才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亲人吗。相信他们在那一边也希望我们活下来的人能好好地活着,坚强地活着。你们说是吗?
汇报完后,我又指导了学生进行台前表演。学生先两个人在台下试着表演其中的一个,然后老师指名台前表演。通过表演,激发了学生鼓励别人的欲望,并在一定的情境中掌握了鼓励别人的技巧,特别是在首次鼓励之后,对方仍信心不足时,懂得趁热打铁,继续鼓励。同时,被鼓励人懂得了对别人的真诚鼓励和帮助表示感谢。
【教学目标】
(一)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和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和对儿子的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大家欣赏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出示课件)
2。师:是啊,世上最最伟大的爱,人间最最深厚的真情——那是母爱。母爱是大树,为我们遮荫蔽日;母爱是暖茶,使我们清凉解渴;母爱是春风,让我们神清气爽……。可是,现在有一个母亲,在她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却做出了异于常人的举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翻开105面《学会看病》,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课文,思考:(课件)(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2)、你同意母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2。读后交流(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请生回答)
(2)母亲究竟是怎样一步步逼着儿子去看病的呢?来看看儿子和母亲的对话(出示课件)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3)从对话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预设:残忍、狠心、冷漠、(4)师:如果你是这位儿子,你赞同母亲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生各抒己见)。
(三)研读课文:
1师: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子生病了,作为父母的肯定也会心痛,相信这位母亲也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她究竟为什么让儿子独自到医院看病呢?她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走进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这位母亲的心情。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情感变化。
2。读后交流(生找到描写木清心理活动的句子后交流理解体会)(1)“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看到儿子的依赖下定决心让儿子独立)
(2)“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犹豫矛盾,爱子之心显而易见)(3)“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4)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深深后悔,体现的是爱子情深)
(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3师小结:从母亲的这些心理活动,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母亲。 4文中还有一句话写出了母亲在儿子出门后极度担心的心情。是哪一段?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在儿子出门后极度担心,度日如年的心情。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此时母亲的心情?
(心急如焚、如坐针毡、坐立不安、度日如年)四.总结升华
1师:学到这,我们完全理解了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那种不忍心可是又不得不狠下心来的心情对母亲来说确实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磨炼。稳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课件)“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写的就是这种做法不仅对儿子是一种考验,对母亲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考验。(理解两个“磨炼”的意思)2师:那么母亲培养孩子独立仅仅是让他学会独自看病吗?她还可能在哪些事上也会教给孩子独立呢?(生自由谈)
3母亲的良苦用心有效果吗?她别样的爱让儿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会了独立)
4。假如你是儿子,相信你也会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此时,你又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课堂练笔)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这种别样的父爱或者母爱吗?以前你是怎么想的?学了这一课后你又是怎么想的?请写下来。
板书: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儿子────
尽责的“爱”
学会独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二、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四、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交流成果,初步感知检查交流预习成果。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四、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3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4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七、教师小结: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
八、布置作业: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人物语言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
课文通过一次锻炼,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很多话说,都是家长不放心让他们去做一些很简单的小事,引导他们收集起来,正好作为习作的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浏览等方法,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艰涩”等词语的意思,借助“按图索骥”一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还原感受,走进母亲让儿子去看病时的内心世界。
3、通过阅读,自主建构,认识到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母亲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文中母爱的真谛。
一、导入
师: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都是讲父母对儿女的爱,这些浓浓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我,龙其是妈妈的爱,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们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母亲?(残忍)
师板书:残忍
师:不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阿姨写的《学会看病》,来看个究竟。(师板书:《学会看病》)
二、初读课文
1、初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碰到有注音的生字词语发出声音拼一拼,把文章读通顺(2。)、读完后先借助课题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课件显示)
师:请同学们读齐朗读提示,(生读)师:开始读。
2、检查预习情况
师:好,都差不多了,头抬起来!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齐读,
4、我们再来看第二题,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师提示文中有一个词语“按图索骥”是什么意思?“骥”是什么意思?“图”是什么意思?“索”又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师:这个词在文中什么意思,快速浏览。)儿子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结果怎样?儿子学会了看病
师:很好。儿子生病了,母亲让他独自去看病,儿子看完病,骄傲地回来向母亲汇报。
师: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谈话:初步了解母亲的苦心。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还认为这位母亲是残忍的吗?生:不是。
师:好,用一个字来说。生:爱。(师板书;爱)
师:恩,爱,母亲是爱儿子的,是对儿子的一种磨练。(师板书:磨练)
2、品味母子的收获。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我自己。)师:儿子磨练到什么了?(学会自己一个人看病)师:以前儿子是什么样的?(依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依赖性很强的儿子最终学会了看病,在次磨练中儿子学到了什么?(独立,不依赖父母。)
师:是啊!第一次独自走出家门,不依赖父母,自己独立把病看好。看来他真的是长大了很多。在这次磨练中得到了很多。师:再读这句话,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她为什么磨练了儿子也磨练自己?)
师:恩,问题提得很好。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是啊,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为什么说磨练了儿子也磨练了自己呢?
师:咱们也不着急回答。看着默读提示,再次走进课文,你可以一目十行。 (默读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在感触特别深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出了这句话,自己再读读这句话,把它读通顺了。(出示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谁站起来把它读一读。
师:从这一句话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提示:有没有不懂的词语?注意沙漏,又称“沙钟”,是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数量来计量时间,沙子流的速度非常缓慢。
沙漏
沙漏也叫做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西方沙漏由两个玻璃球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该沙漏可以被颠倒以测量时间了,一般的沙漏有一个名义上的运行时间1小时。)
师:(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读出时间过得??,像什么一样过得很慢?看病是件??)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时间像沙漏过的很慢、读出了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情。)
师:反复提到了时间。
师:时间像沙漏,就是觉得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从她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时间过得很慢?(还没有,费时间,忐忑不安,坠入,艰涩。)师:艰涩,艰涩什么意思?生:艰难。
师:把艰难写在这个词旁边,你还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时间的漫长?时间像什么过得很慢?生:沙漏。
师:恩,很好,谁有感觉时间过得很慢的经历吗?(暑假快到的时候时间很慢,等计程车,很无聊的时候。)
师: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种经历。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时间过得缓慢。{指导朗读)
师:一起再读一遍。(学生齐读第22自然段)
师:一个人站起来读。(抽生读22自然段,教师指导点评)师:谁再来?
(抽生读22自然段,教师指导点评)师:自己再读一遍。(学生自由读)}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好,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母亲当时的心情。(度日如年,心急如焚,如坐针毡,焦急不安)
师:如果你是这位母亲,在家等待的过程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出示:30分钟过去了,儿子没有回来,
;
一个小时过去了,儿子没有回来,
;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儿子没有回来,
;
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
。)师:你得在后面写,母亲想或者母亲怎么做?
(提示:儿子可是几乎没有去过医院,他要自己打车、挂号、找内科、找分诊台、查体温等)
师:咱们请四个同学合作完成。
(老师边读,学生边填空。母亲想:不知道儿子是不是顺利地到达了医院;母亲想:儿子,你挂上号了吗?找到内科了吗?你一定要耐心地等一等啊!母亲想:儿子,你量好体温,拿好药了吗?应该准备回家了吧?母亲想:儿子应该回来了呀!怎么还没回来呢?会不会出了什么意外呢?我真不该让他一个人去看病。)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母亲为什么说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也经受了担心与煎熬,所以说,母亲也磨炼了自己。)
师:那母亲又为什么要磨炼儿子,也磨炼自己呢?是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爱)师:这种爱是对儿子的磨练,是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师:这里母亲讲到了路线图,这里的路线图是不是文中所说的去医院的路线图呢?(不是,是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时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了母亲口授的“路线图”,相信儿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从容应对了。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对自己“残忍”。这样,等到我们必须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就都能从容应对,而不用让母亲担心了。
师:文中还有很多对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同学们用刚才这种方法自己回去学习。四:拓展
师:每个母亲都是爱孩子的,虽然表面看来,这位母亲很残忍,可正是母亲的“残忍”才让儿子学会了独立,母亲的这种残忍,实际上是对儿子深深的爱。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寒冷的冬天,早上,你很早就要来学校上学,你多么希望父母能送送你,可父母却不送你,要你独自去上学,这时,你有什么想法呢?(觉得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捡来的。)师:当你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打你时,你会怎么想?(母亲是为我好)师:其实,天下的母亲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同。母亲的爱可以是一杯牛奶,也可以是一块面包,还可以是一个巴掌??我相信学习了这个单元后,同学们一定能体会到母亲对我们的爱,你也一定同样爱你的母亲,那下面,就让我们用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吧!
《学会控制情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情绪是不稳定的,明白情绪是可以主观调控的。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
2、形成自我调控、自我控制的习惯
情感目标:
1、懂得调控自己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合理调控情绪,让自己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3、学会观注他人的情绪,尊重他人,适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学重点:
调控情绪的方法
教学难点:
调控情绪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气量狭小的弱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三国演义》中周瑜是怎么死的?(被气死)设问:
1、周瑜是怎么死的?(气死的)
2、他为什么会被气死?(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引导)
人有七情六欲,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话,就不会被人气死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意、不如意),因此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做情绪的奴隶,听任情绪的摆布,我们应该做情绪的主人,学会用理智的力量控制情绪,用适当方式来转移、调整自己的情绪。
二、学会调控情绪(板书)
(一)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板书)
活动1:学生看教材上的图片,讨论:对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总结出: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要想积极地对待生活,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使自己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另外,生活的视角也需要调整。人的眼睛就像是一部摄像机,随时拍摄生活的各个场面,如果不调整“拍摄”的视角,总是悲观地盯着生活中的阴暗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就会感到烦躁、忧愁、焦虑,许多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如果你能够关注生活中积极的、美好的一面,你就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你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排解不良情绪(板书)
活动二:模拟情景:李伟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李伟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总结:初中生的情绪特点:不稳定性、强烈性、自控能力差
活动三:学生看教材上65页的故事,讨论:不良情绪对人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有什么消极影响?
多变的情绪,不能使我们专心做事;这不仅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人际交往。甚至有些初中生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
所以,我们更应该对情绪进行调节。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教师总结即可。(学生谈的方法多集中在前两种)
活动四:出谋划策
请你给下面的同学出主意,开处方,帮助他们调控情绪。(见课本P66)
老师总结:我们同学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转移话题、改变环境,我们把他们叫做:转移注意力。在适合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写日记,我们把他们叫做:合理发泄法。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学会升华,我们把他们叫做:理智控制法。
具体介绍各方法的含义和方式
1、注意转移法: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
改变注意焦点;做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事;
改变环境,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去郊游或散步……
2、合理发泄法:遇到不良情绪时,通过简单的“宣泄”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或将不良情绪通过别的方式宣泄出来。
在适当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
进行剧烈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叫;
听听音乐;发发牢骚;写写日记;
声声吁叹……
3、理智控制法:
人都是有理智的,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应调动自己理智的闸门,去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愉悦起来。
(1)自我暗示:
(学生活动):
1、考试时很紧张,这时我会_______。
2、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刚要发怒,我会_______。
3、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会_______。
这些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理智去控制不良情绪,这种方法就是自我暗示,不是通过外界条件来调节。
(2)自我激励:
通过外界的人、事物来约束、激励自己,使自己获得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像林则徐的“制怒”条幅,时刻提醒自己。
(3)心理换位: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与他人互换角色、位置,这样有利于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消除一些不良情绪。我们同学之间、与家长之间、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4)升华法:
将痛苦、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而采取的有益行为,产生积极情绪。战国时期孙膑被砍去双脚后,怒而发愤,写出《孙膑兵法》,歌德在失恋的基础上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完成《史记》,贝多芬再遭受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命运交响曲》。
(三)、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我们已经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了,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发泄情绪,调适情绪要注意场合了?下面看看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中午,期中考试成绩发下来了,李晔考得很不好,想到回家要挨妈妈的批评,他心里非常难过,也很懊恼。邻座王强考得不错,他不禁喜形于色,大声地对周围同学说:“我妈说了,如果这次考好了,就给我买全套的《网球王子》光碟,到时候,我借给你们看。”张亮听到这话,一声不响地走出教室……
王强当时的情绪表达是否合适?
你能想象当时李晔的心情吗?
情绪的表达是否只是自己的事情?
我们在运用一些方法调控情绪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老师归纳: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不同、遭遇不同的事情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感受,但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最好能考虑场合和他人的感受,否则有可能引起不尊重甚至伤害他人的情况。
老师总结:表面上情绪似乎是个人情感,其实不然,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中,而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情绪表达需要考虑他人感受,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喜怒有常,喜怒有度,这是我们调控情绪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对别人的情绪给与更多的关心,尝试去共享彼此的各种情绪,那么,我们的喜悦将加倍,而痛苦会减半,同学们的情谊也将更加深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会有不良情绪的产生,一旦有不良情绪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调节,及时地加以排解,我们要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主动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让你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教学目的:
1、通过选择辨析一天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加强德育渗透。
2、了解写一件事要选材真实,内容具体,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构思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记叙一件事时,如何“把文章的内容写具体”是这次习作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场景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导审题
(1)教学日记格式
(2)了解日记的选材:
一.指导选材: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看看发生在我们小主人公一天发生的事,同时思考每段录像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是什么,然后回答。
二、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的观察、发言,我们明确了这次作文的写作范围,既可以写发生在学校里的小事,又可以写发生在家庭里的小事,还可以写发生在社会上的小事;不但可以写正面的,也就是好的方面的小事,还可以写反面的,不好的事;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也能写你看到的、听到的小事,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同学们选择的材料必定要真实,希望同学们做到心中有事可说,有事想说,有事要说,有事敢说。
三、讨论发言,开拓思路,指导选材。
4、写作指导
(1)出示幻灯,简介内容。
(2)出示例文,师生评析。
A、例文
出示运动会的例文
B、同学们看了例文后觉得好不好?为什么?再加些什么就好了?
C、引导学生明确怎样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记叙一件事,总离不开必定的人物活动、细致的人物描写,能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
5、练习写作
(1)给学生5分钟的准备时间,运用教师教给大家的方法,把自己的一件事口述下来。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件事,大家一起评析。
6、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写日记,知道了日记的格式,选材要真实,文章的内容要写具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资料,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能够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样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齐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资料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明白了什
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明白就应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应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忙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职责。”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潜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就应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潜力,这是父母的职责。)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主角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能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资料,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能够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样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齐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资料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用上“打蔫、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明白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明白就应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应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忙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职责。”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潜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就应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潜力,这是父母的职责。)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主角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文章当中母亲有一句话“我想我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能够是文中的原话,也能够用自己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能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学习作者透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述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应对生活、磨练意志的潜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这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样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明白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能够是对母亲的敬佩,能够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能够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述中,自己明白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明白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主角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主角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主角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够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能够对儿子独立应对生活的称赞,能够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就应如何克服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潜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应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述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课前欣赏VCD《母亲》,感受母爱。
导入新课:
◆欣赏过歌曲,大家的情绪必须很不平静吧?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但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却十分的“狠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咱们一齐来学习20、《学会看病》(幻灯片1)
二、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吧?咱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新词
认读词语(出示幻灯片2)
打蔫儿噢怔住喋喋不休摇摇晃晃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坠入忐忑不安毫无疑义拖沓倚靠磨炼冷漠埋怨来日方长聊胜于无(自己认读、自愿领读、开火车读)
◆老师明白,我们班有很多朗读能手。你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吗?
三、阅读课文,理解“母爱”
1、感受母亲的“狠心”
⑴文章当中母亲有这样一句话“我想我必须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出示幻灯片3)她到底狠心在哪里呢?请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用j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
⑵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狠心?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2、理解母亲的“狠心”
⑴大家真的认为这是位狠心的母亲吗?(不是)那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再读读课文,用_画出有关的句子,同样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⑵交流反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她不是一位狠心的母亲呢?(指名说自己的理由,并说说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教师做适当的阐述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却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她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潜力,忍痛让儿子独自找医生看病。同学们,你必须为母亲这种用心良苦的爱子真情深受感动吧!回想我们自己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此时你又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把对母亲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桃红心形纸片)《母亲》的音乐再次响起。
师:(教师巡视指导,可指名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能够把自己写好的话,念给同学听听,再贴到黑板上。想一想就应怎样贴?生:妈妈,以前你每次打我的时候,我都很恨你,此刻,我才明白,其实,你是深爱着我的呀,你打得越重,你就爱我越深,你的心也越痛呀!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会看病”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潜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爱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是千篇 一律的。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我们的母亲吧!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