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苹果小丸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共含1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苹果小丸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1:《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正确认读“成功、实验、教育家、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课题,感悟课文内容

请用你们的朗读告诉老师这是几次成功的实验;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再读。

师: 朗读的重音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还会认吗?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

(2)抽生领读小黑板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

据生回答板书课文的叙述顺序: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成功原因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品格

(一)学习“实验准备”部分

1.师:教育家在实验前做了哪些准备?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小圆点标出表示教育家做实验准备的动作词。

2.学生标画,并小声练读,感悟用词的准确

3.齐读本段,感悟动词的准确用法。

(二)学习“实验经过”部分,理解实验成功原因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那么,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孩子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大家自由轻声读36段,边读边勾画,边做批注。

2.学生自学。

3.反馈:

(1)孩子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井口很窄 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这只是一般的困难吗?(副板书:危险)

(2)还从哪里看出情况很危险?指导读教育家的话,体验情况的危急。

师:假如教室现在就是一口井,如果你们面临同样的危险,会怎样做?

(3)小姑娘是怎样说的?抽读。从她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据生发言板书:先人后己 沉着冷静 处事果断)反复指导读好小姑娘的话。(评价: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

(4)师:“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生接读“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从那些此你感受到实验很成功。(板书:刚……就 顺利 一个一个)

(5)分角色朗读36段,感受小姑娘的品质。

(6)仅仅是小姑娘先人后己的精神导致了这次试验的成功吗?(板书:合作)

(三)学习“成功原因”部分,深入体会小姑娘品质

1.师:实验成功后,教育家和小姑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同桌份角色读读着几段话,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2.学生读课文。

3.据生回答重点指导: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1)“不假思索”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她说话时的神态,在想象他数当时面临的危险,你体会到什么?(师:它面临的是一般的危险吗?)说明她“舍己为人”的思想早已扎根心中。

(2)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这句话。评读,范读,齐读。

4.教育家听了小姑娘的话,心情怎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5.教育家的激动仅仅是因为这次实验做过很多次才成功了吗?(引导学生理解驾驭家激动时被小姑娘的品质和伙伴们的合作精神感动。)

6.全班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赞美人物,感悟表达方式

1.学到这里,孩子们,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几个孩子说吗?

小节:是呀,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具有合作精神,才能做成功一件事情。合作精神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特别是当我们面临危险或者诱惑的时候,我们是否都应该像小女孩一样,首先想到别人的安全。

2.指板书小节:这篇课文按照“实验准备、实验经过、实验结果”的顺序,把这件事介绍得很清楚,我们上办企业学过一篇写实验的文章《蜜蜂》,他的结构也和这篇文章差不多。以后我们写这方面的习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来写作。

板书:

实验准备 拿出 取出……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实验经过 刚……就 顺利 一个一个

成功原因 沉着冷静 先人后己 合作

[《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2:《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科学家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或写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学生:搜集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教材简析

一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特殊实验,一份鲜血染红的实验报告,一种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无不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第1段概括叙述这次特殊的实验,第2~4段具体描写科学家被毒蛇咬伤后忍着剧痛做科学记录的经过。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刻画、生动感人的描写,将我们领进实验室,目睹科学家卡尔施密特长达五个小时与剧痛较量,为科学事业留下珍贵资料的过程。读着课文的一字一句,我们的心被紧紧地揪着,情被时时牵动,无限的敬意在心中涌动。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好教材。教学时应突出“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之中,用心去读书。通过勾画、朗读、想象、用心体会,感受科学家顽强的毅力和崇高的精神,感悟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中体会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的崇高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1段:概括介绍这次特殊的实验。本段最后一句总揽全文,点明课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重点句自主质疑,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如: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科学家是怎样完成这次实验的?)

* 第2段:记叙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幸被毒蛇咬伤。可引导学生勾画、品读描写毒蛇的句子,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了解毒蛇的凶恶,为感悟科学家的勇敢精神做好铺垫。

* 作者在写作中注意了用词的生动和准确。如:“白发苍苍”,可让学生理解到施密特博士是一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但他却仍然投身于科学事业中;“突然”反映出事情发生非常的快,让人没有任何准备;“拼尽全力”说明施密特的高度责任感。

* 这一部分具体描写了施密特博士这次的实验工作,同时写出了施密特博士受伤的原因。

“拼尽全力”可见施密特捉蛇的困难。

* 第3~4段:生动感人地描述了科学家被毒蛇咬伤后,忍着剧痛做科学记录的经过。作者对科学家受伤后身体产生的变化及动作、表情、心理活动作了细致的描写。可让学生用心去读文,找出最受感动的句子细细品读,读出情,读出味,并乐意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悟,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科学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科学事业留下珍贵的资料,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可见他对科学事业的爱已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学生可抓住“详尽”、“认真”、“仔细”和“像往常一样”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透过 “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和嘴开始淌出血来”等重点词句感受科学家经受的痛苦之剧烈,体会他的执著和顽强。

* “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这几句话写出作者矛盾的心理,应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时间啊,你慢些走),对科学家正遭受的折磨的心痛和不忍(时间你快些走)。

* 记录的内容反映出这份资料得来不易,是以这位可敬的科学家的生命为代价的。最后一句话与课文第一段的第二句话照应,并点明了课题,这的确是“一次特殊的实验”。

* 识字写字教学:应启发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用个性化、生活化的方法识记生字,区别形近字、同音字。本课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再正确书写。“博”、“锁”、“惧”、“拼”、“障”、“绷”、“腋”、“燥”、“噪”左窄右宽。注意区分“燥”与“噪”的字形及字意。

* 课后第1题: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不幸被毒蛇咬伤,忍着中剧毒后的各种折磨做科学记录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科学家的怜惜之情、崇敬之意。因此,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找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体会交流。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了解这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

* 课后第2题:用一个二字词语和一个四字词语写一个句子,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练习。

* 课后第3题:可在学文时处理,让学生用心体会带点词语包含的矛盾心情。

教学设计参考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 抽读课题,你为什么这样读?

从这个课题看,你认为应该抓住什么来学?(特殊。)

2. 再读课题,围绕这个词,你有什么问题吗?(将学生质疑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相机解决一些问题。)

(①这次特殊的实验是谁做的?②为什么是特殊的实验?特殊在哪里?③这次特殊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④这个特殊的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3. 学生运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教师补充(完成①)。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 通过预习,你都了解到哪些知识(课内、课外)?

2. 检查生字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思考好之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补充,集体汇报。

3. 默读课文,把让你感动的地方勾出来,多读几遍。抽读。

三、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

1. 自学③,问:这次特殊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1)自读课文,勾画。

(2)小组交流,讨论研究。

(3)集体汇报。

小结:是啊,多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以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 感情朗读。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在你心中卡尔施密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研读旁批

过渡:纵观整个科学史,我们看到优秀的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卡尔施密特的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勾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

1. 自学勾画,研读旁批。

2.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3. 集体汇报交流,抓住重点句子研讨:卡尔施密特的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

A:课件出示:他想:“完了,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① 认真朗读体会。

② 如果是你,此时该做些什么?

③ 卡尔施密特做了什么?朗读回答。

过渡:当他无法逃脱死神的袭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留下其他遗言,却以惊人的毅力记下了毒蛇咬伤后自身的反应。

B:课件出示:他把体温表夹在腋下,抬头看看手表,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觉详尽地写下来,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体温很快升到了39.5度……胃剧痛……”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动,他感到从来没有过的燥热,想喝口水……突然,他什么也听不见了,耳朵里像有什么东西在发出噪音,但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睁开眼时,眼皮疼……快4个小时了……”

①“像往常一样”, 卡尔施密特往常是怎样的?

② 指导朗读。哪些词句最感人,加上“”体会旁批。

(抓住动词“夹”、“抬头看看”、“写”、“淌着”、“抽动”、“记录”来体会。)

③ 你体会到什么?(热爱科学、造福人类,献身科学、意志坚定……)

④ 感情朗读,仔细体会文中的省略号,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卡尔施密特的内心世界。

小结。

C:课件出示:时间啊,你慢些走,让博士完成他最后一个实验,实现他的心愿。不!时间你快些走,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要再受痛苦的折磨……

① 抓住带点词语,想象当时的情景,你体会到什么?

② 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卡尔施密特的什么感情?

③ 抽读、齐读。

过渡:引读:可是“时间依然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

生:“我已经看不见体温表了……全部力量。”

4. 学生自由读,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小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留下其他遗言,却以惊人的毅力记下了毒蛇咬伤后自身的反应,这篇用血和生命写成的记录,为后人鉴别诊断蛇毒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是一首为科学而献身的壮丽史诗。

五、总结提升

1. 为什么是特殊的实验?

2. 这次特殊的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小结:是的,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令人折服,会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六、拓展联系

过渡:正是这种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激起了科学家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1. 课件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居里夫人、诺贝尔、发明家爱迪生……

2.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请讲一讲。(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小结: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会永远警示我们对学习、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乃至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以及我们对理想、对信念、对人生目标的执著追求。

参考资料

☆科学家名言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凡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大有建树的人,都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

-茅以升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牛顿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3:《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探 究

1.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特殊的实验?

特殊在这是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是科学家卡尔施密特长达五个小时与剧痛较量,为科学事业留下珍贵资料的过程。

2. 这个特殊的实验有什么意义?

为后人鉴别诊断蛇毒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份用血和生命写成的记录是一首为科学而献身的壮丽史诗。科学家卡尔施密特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令人折服,会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烙印。

感 悟

1.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纪录下来。”他把体温表夹在腋下,抬头看看手表,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感觉详尽地写下来,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际,科学家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为科学事业留下珍贵的资料,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可见他对科学事业的爱已融进了自己的生命。 “详尽”、“认真”、“仔细”和“像往常一样”反映出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时间啊,你慢些走,让博士完成他最后一个实验,实现他的心愿。不!时间你快些走,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要再受痛苦的折磨……

“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这几句话写出作者矛盾的心理。 作者敬仰科学家的敬业精神(时间啊,你慢些走),但对科学家正遭受的折磨又感到心痛和不忍(时间你快些走)。

[《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4:《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弊灾魇蹲郑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崩斫饪挝哪谌荩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写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学生:收集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碧富耙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弊远量挝模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毙∽槟诮涣骰惚ㄗ匝收获。

4备餍∽橥萍鲆晃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蓖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倍量挝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倍磷趴挝模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痹谛∽槟诮涣鳌T谛∽槌さ陌才畔乱来卫识磷约鹤钍芨卸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互相补充或提问。

3比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彼狄凰嫡獯问笛樘厥庠谀睦铩4耸贝丝蹋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详尽 认真 仔细 像往常 珍贵的记录

抽动 燥热 耳鸣 淌血 英勇献身

[《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5: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初步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办好事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3.熟读课文,能按照提纲展开想象,详细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

4.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灌溉。

重点难点:

1.通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19.西门豹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查字典理解词义: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读通课文,给文章标上小节号。

(3)思考:西门豹管理邺地时做了哪三件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2.交流。

(1)“开火车”分节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解词:田地荒芜,田地因无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烟,是炊烟。文中是指居住的人很少。

这两个词写出了西门豹去邺地时,邺地的情况。

(3)本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一节~第九节)

第二段:(第+节~第+二节)

第三段:(第+节~第+四节)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交代了些什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战国时候(距今两千多年);

地点:邺地;主要人物:西门豹;事情:西门豹调查情况

2.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西门豹为了调查情况,向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提了几个问题,内容是什么?用表示。

3.轻声读者大爷回答的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西门豹了解到的情况。

交流:

(1)“河伯娶媳妇”造成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以巫婆和官绅为首骗钱害人

(3)穷人的孩子受害最深

(4)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反而年年闹旱灾。

4.从这些情况中,你看出了什么?

说明“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借口;也说明西门豹是个办事注重调查研究的官吏。

5.轻声读第九节,思考:

西门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为什么不马上惩办恶人,反而说下次河伯娶亲时去送新娘呢?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说明西门豹做事讲究策略,准备将计就计惩治恶人。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承上层下的过渡作用。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段,引人第二段。

齐读第一段,指名说说段意

师述: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严惩巫婆和官绅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的第2段。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下令禁止给河伯娶亲?西门豹想了哪些计策分别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和其他官绅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2.“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官绅看到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都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出?

提心吊胆,形容+分担心或害怕。文中是指官绅门知道河里哪有什么河伯?投下河去只有死路一条。他们亲眼目睹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被投下河后的下场,害怕极了。

3.指名读第十二节,思考,文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官绅们的丑态?

磕头,求饶

4.轻声读第2段,思考。

西门豹为什么会想出“投入河中”的方法来严惩恶人的?(西门豹巧妙地当众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不仅揭露了他们骗钱害人的阴谋,而且有力地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群众。)

5.齐读第2段,概括段意。

三、根据提纲,展开想象复述第2段。

1.看到西门豹带着卫士也来到漳河边,巫婆、官绅会怎么想?

2.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分别惩办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的?恶人们当时的丑态是怎样的?

3. 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后,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时“娶亲”场所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怎样。

4. 西门豹终于松了口,让官绅们回去,这时老百姓和官绅们会有怎样的不同表现。

第三教时

一、指名复述第2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第三段,思考,文中的“从此”指的是什么?

“从此”是指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恶人以后。

2.再读第三段,思考,兴修水利与破除迷信有什么联系?出示填空。(填写关联词)

()禁绝河伯娶媳妇,()能使老百姓安心地开凿渠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3.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学习了本文后,你知道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四、练习。

1.课后练习4: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1)都是阿伯娶媳妇给闹的。(这句话中的“闹”是“造成”的意思。文中指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造成的。)

(2)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这句中的“闹”是搞;弄的意思。文中是指巫婆勾结官绅,每年都要搞一次给河伯娶媳妇的鬼把戏,每次都要捞取大量钱财,骗财害老百姓。)

(3)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这句中的“闹”是发生的意思。文中是指邺地夏天雨水少,旱灾年年都会发生。)

2.把词语补写完整,再说说意思。

田地(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磕头(求饶)。跪在地上,两手扶地,用头碰地以求得对方宽恕。

面如(土色)。脸色难看,形容+分害怕。

3.写反义词。

沉(浮)旱(涝)漂亮(丑陋)迎接(送别)稀少(稠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课外阅读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篇7: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32+35+97147+100867+98496+3002.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第2个加数98有什么特点?

学生:98接近100。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简便计算,请同学们分4人小组进行研究。

3 .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答题板上写出计算过程。

第1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说明:98接近100,我们把867+98看成867+100,这样很快就算出得数了。

第2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967,967-2=965。说明:我们赞成把98看成100,但是100比98多了2,所以867+100以后要用得数减2才正确。

第3组展示计算过程:867+98=867+100-2=967-2=965。说明:我们同意第2组的看法,但不同意他们的写法,既然98只是接近100,它并不能等于100,所以像第2组那样写成867+98=867+100是不对……

4.教师: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请你选择,哪个组的算法和写法都合理。

5.学生用手势选择第3组。

6.教师:这里为什么要减2?学生:把加98看成加100,多加了2,所以要减2。

7.教师用红笔强调“-2”。教师:一个数加接近整百的数时,可以看成是一个数加整百数,但要注意多加了几就要再减几。

8.学生简便计算298+99,135+97。

[点评:一方面教学注意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迫切想探究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8:西门豹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3. 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一、导入新课

1. 揭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板书)。

2. 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2.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 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段)

1. 带着问题默读: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摸清底细”的?

2. 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后评议。

3. 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首恶者;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4. 引导学生探究。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打算怎样“送”?

四、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段)

1. 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2)交流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汇报。

(1)分三步汇报: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将汇报、朗读与评议结合。

(3)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将汇报交流引向深入。如:“麻烦”是礼貌用语,这里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3.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并讨论: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 引导探究。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师生共同归纳: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2)再进一步探究:西门豹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一下,哪种办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3)渗透思想教育: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调查仔细;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决心。)

五、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段)

六、复述课文

七、演课本剧《送送新娘》

1. 小组排练。准备道具,分配角色,设计台词、动作等。

2. 在班上表演,互相评议、学习。

板书设计参考:西门豹摸清底细 调查研究

破除迷信 将计就计

惩办恶人

兴修水利 为民除害(才智过人)

[西门豹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9: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夹竹桃的婉美、韧性的特点,了解作者看到夹竹桃时的想象。

2.学习作者由眼前景物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边读一边想文字所描绘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夹竹桃的特点。难点是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师导: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到季羡林爷爷家去欣赏夹竹桃。

二.品读语句,体会感悟。

师导: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作者来说,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可见作者多么的爱夹竹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个语句点明了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

反馈后,出示课件,读这句话。

师导:夹竹桃的婉美、韧性表现在哪里呢?它又引起我怎样的想象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 体会婉美。

1、.教师指名说“婉美”的意思。引导学生用换词等方法。(美丽;美好)

2、自由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夹竹桃婉美的句子,指名反馈,教师出示课件,教师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3、出示图片,体会“融洽”一词,再指导学生读出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因为夹竹桃如此婉美,所以我爱上了夹竹桃。还因为它的韧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体会韧性。

1、出示句子“这一点韧性,同院子别的花比起来,不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吗?”

师:读这句话,它是一个什么句式?改成陈述句。比较两个语句语气强度。

2、拓展思维,激发词语。:我们常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韧性”的呢?(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等)

3、轻声读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指名反馈后,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4、引导学生用上面的句子“夹竹桃,你  ,我           你!”

句式读句子,读出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师小结:无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在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盈盈;在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这不正体现它难能可贵的韧性吗?

(三)了解想象。

1、师:作者喜欢夹竹桃,因为它婉美,它的韧性,还因为它让作者产生了许多想象,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想象呢?

2、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教师出示要求: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想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哪些想象?

3、集体反馈。

(1) 指名反馈: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我的想象?

(2) 指导朗读,将学生领入情境。

4、教师创设语言情景: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我恍恍惚惚了,想象到了……(学生自然地接着说课文的内容)

4、拓展想象,同学们,你们还想象到了什么?(仿造我想象到它是         句式说话)

5、有感情地读这一段,教师相机指导。

6、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三、回顾全文,总结全文。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地段落。

2、 说说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关系。

3、教师总结: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的婉美,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吧!

四、拓展训练。

你喜欢什么花,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同学听,再写写。

五、板书设计

13夹竹桃

婉美

爱夹竹桃            韧性

产生想象

[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10:13 夹竹桃(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第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附板书:

韧性

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13 夹竹桃(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1: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第 二 课 时

一、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篇12: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     (静态-动态)              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13:21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西门豹》可谓是一篇“历史悠久”的课文。我上小学时就学习这篇文章,如今我做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反反复复讲了好几回了。这次翻开课本,我足足冥思苦想了两节课也没有发现出“彩”的地方。内心不禁感叹:“西门豹呀!西门豹呀!多少年来多少名师新秀都把你给挖空了。”猛然一个念头如电石闪烁一样在我的脑海中划过。既然不能从巧上突破,那就去掉繁华留下其真淳;既然不能设计出“彩”,那就索性不设计。

我们先看看本课的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理解西门豹注重调查研究,将计就计的惩罚首恶,教育群众及兴修水利事业的事迹,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人物。

3.正确熟练地读课文。

另外我还想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本次教学中培养学生汲取语文信息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词语。

其次,熟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

再有,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了解本课涉及到的资料。

第一课时:去华丽的导入,落实基础知识

一、板书课题激趣: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自由说。(简介西门豹)

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战国时邺令。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到邺这个地方后,经过细致调查,发现了此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兴利除弊,很快使此地民富兵强,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二、.抓好文字训练: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记忆字形,提问:课文的生字中哪些最容易记?哪些容易出错?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效果。

看拼音写词语

比一比,再组词

绅漂( )骗()扔( )

伸()飘( )翩()仍( )

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强调:“荒”的中间是“亡”不要多点。凿(业)部魏(鬼)部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14)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记述了西门豹在治理邺时,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惩治了首恶的巫婆及官员,以及兴修水利的为民做好事)

2.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西门豹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最后又做了什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西门豹先进行调查研究,接着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官绅,最后兴修水利。)

3.试根据上面的提示给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第二部分:10-13自然段;第三部分:14自然段

4. 集中交流,梳理问题

一、(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二、(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三、(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通过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教师要对有关知识进行指导

四、作业:

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去掉华丽的表演,落实品味语言。

一、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出示:①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培养学生汲取语文信息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要全面。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课文--讨论:这部分主要写西门豹到邺后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摸清了原因,了解了官绅与巫婆勾结坑害百姓的真相。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说出来。

学生复述

二、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默读、边读边思考,体会西门豹办法巧妙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展开想象体会西门豹的机智

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课文中说“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经把巫婆和官绅都投进了河里,坏人已经惩办完了,他为什么还那么长时间站在河岸上?

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有官绅、老百姓、老人、小孩等,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

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三、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生自学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四、小结:

西门豹正是经过调查研究,采用将计就计的办法惩治了首恶,教育了百姓,然后兴修水利,时邺这个地方逐渐富裕起来,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人们感谢他。

五、板书:

西门豹 (破除迷信 为民除害兴利)

新娘不漂亮 巫婆

将计就计、惩办首恶 教育老百姓

催一催 官绅头子

兴修水利有好收成

六、作业:

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1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4:那只松鼠(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想。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松鼠图片)

孩子们,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它吗?

一位小姑娘,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她梦寐以求有一只小松鼠作伴。有一天,她的父亲在山林路边等车,意外地逮到一只小松鼠,准备送给女儿。可是,父亲最终放了那只松鼠。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只松鼠。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勾生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并把疑难生字向同桌提个醒。

3、出示小黑板上的生词,请生读,齐读,了解自学生字情况。

4、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父亲意外捉到一只松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是他居然把它放回了山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

5、师边叙述边板书:逮--放--惦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㈠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1、我们去瞧睢父亲逮松鼠吧。请孩子们自由读第三段。用横线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⑴松鼠是什么样的?从松鼠外形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⑵当父亲去逮松鼠,松鼠要逃跑,课文是怎样写松鼠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树梢。~~~~~那些小精灵呢,~~~~~~”

A、④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松鼠怎样?

B 、这句中的省略号表明什么?

C、这些语句该怎样读呢?

⑶这样一只活泼伶俐的松鼠,父亲是怎样逮住它的?

3、父亲费了很大的劲才逮到一只松鼠,心情怎样?联系前面的语句来说。(心里非常高兴)

4、领读感悟。是呀,小松鼠机灵、敏捷,父亲逮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课文都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再去感受感受一下吧。老师引读第三段。

㈡合作学习“放松鼠”部分。

1、过渡语:多么伶俐,多么惹人喜爱的小松鼠呀,却被父亲逮住了。假如你看到这只可爱的小松鼠,你会怎么做?文中的父亲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四至六段。分小组合作学习,请齐读学习要求:

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

⑴小组内读四五六段。

⑵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松鼠神情、动作的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⑶用三角形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亲的心情。

2、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⑴出示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神情的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A、生读这句话,说体会。

B、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是呀,这只小松鼠也向往自由,向往家园,向往能逃脱,但它却无可耐何,让我们再去感受小松鼠的这种心情吧!齐读此句。

⑵交流描写父亲动作的语句,体会心情。

⑶父亲咬咬牙,把松鼠放了,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引导板书:热爱自然,关爱动物。)

3、生朗读第七段。

㈢放手学习“惦松鼠”的部分。

虽然这事过了许久,但父亲始终忘不了那只松鼠,忘不了它的眼神。在一次晚餐时,得意忘形的父亲还是讲了那只松鼠的故事。

1、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

2、得意忘形后父亲的心情怎样?女儿又怎样?

3、“一块石头”指什么?为什么一块石头落地了?

是呀,父亲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行为影响了女儿,在女儿的心中播下了这颗种子,也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这颗种子。我相信,孩子们和文中的女儿一样会让这颗种子扎根、生长。

四、拓展延伸。

学到这儿,你们一定有说的话想对文中的父女俩说点什么吧?用笔写一写。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只松鼠》,懂得了我们要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做动物的朋友。

[那只松鼠(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5: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弊灾魇蹲郑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比鲜兑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倍量挝奶饽浚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毖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笔υ倥湟韵喙鼗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惫椿生字、新词。

2弊灾魇蹲郑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笨挝闹饕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弊执实募觳椤W⒁狻巴丁薄ⅰ懊弧薄ⅰ吧琛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笨挝闹饕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蹦阕钕不兑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倍潦弊⒁夤椿、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毙∽榻涣鳌⒉钩洹⑵兰邸

4比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 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闭舛蚊栊戳巳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北径沃械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泵蓝帘径危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 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 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闭獠糠帜谌菔前凑帐裁此承蛎栊匆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币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彼邓嫡馊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逼肺觥熬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蓖卣梗阂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庇懈星榈囟炼恋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钡闫溃浩莱鲅У米詈玫模要求阐述理由。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合不兜亩温洌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毖Я吮疚暮螅你有什么收获?

2背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附:板书设计

2 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 形态美 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 鹰 停 秃 枝 天空背景 喜爱 赞美情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6: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同时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银杏树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在第一自然有“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这个比喻看出作者多么喜欢这些银杏树啊,仿佛他们彼此爱恋一般。“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作者观察的很仔细,比喻很贴切,的确如此,冬天了,光秃秃的银杏树枝头上突出一个个像牛奶头一样的东西,如果不注意,是不会看到这些的。所以,由此看出叶圣陶是多么细心,同时反映了他对银杏树的关心和喜爱。第三自然段中“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这是一个拟人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兴奋,一个“又”字看出作者一直在等待银杏叶长出的这一天,等了很久了,原因是银杏叶只要长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第五自然段中有“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绿玉”就让人感到白果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吃”足见“我”身边的人对白果的喜爱。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把落叶比作蝴蝶,没有丝毫凋零的悲伤,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孩子独有的快乐。“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苍鹰立于银杏枝上,背景为天空,在作者眼里,就是一幅古画。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同时,我们看出冬天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同样是美的。

纵观全文,我们看出一年四季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美丽的,作者不仅在每个自然段描写了银杏树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尤其课文的3--7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看到了银杏树的干、支、叶、花、果的特点,看到了银杏树带给“我”的快乐,体会到作者的对银杏树的喜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喜爱。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偶然 袅袅 屈曲 歇口气 一缕缕 剥掉壳 赤裸裸 新衣裳

扮演 喜剧 吸一管烟 煮一锅饭 黄叶落尽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主要想我么介绍了银杏树的位置、年纪、干、支、叶、花、果的特点。

4 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银杏树在作者眼中的可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

5 模仿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的生动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策略:1 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展开想象,借助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文字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银杏树图片叶圣陶介绍

教学流程:

一拍手诵读童谣--银杏树,导入新课。

门前一株银杏树,

数人拉手抱不住。

长的叶子像把扇,

椭圆果子成嘟噜。

银杏树是风景树,

大家一定要爱护。

二(音乐课件)交流介绍银杏树,认识叶圣陶。

1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银杏树的知识。

2 教师配乐(放出课件--银杏树)介绍小结。同学们,银杏树是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俗称白果树。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到了孙子辈才结果。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树叶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春天,银杏树开花,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3 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

4 介绍作者--叶圣陶(课件图片加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以后又在中学、大学任教。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直坚持写作,发表了很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是我国童话创作的优秀作品。他有很多的名言,其中老师最喜欢的一则名言是--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过渡:在他老家的屋后,有三棵银杏树,他们树龄久远,主干停滞,叶儿美丽,花朵很小,果实似玉。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认识一下三棵银杏树,感受银杏树带给叶圣陶的快乐。请再来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天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再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1 读准字音,读懂句子。

2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 思考完成填空。(课件)

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_______的银杏树。

4 检查。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多种方式读词语。

(2)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的银杏树。

预设:高大年龄很大枝干很直叶子茂盛果子好吃树叶美丽……

5 再读课文,思考,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的银杏树。

6 交流:预设--非常令人喜爱高大美丽让他快乐像美丽的古画……

四结合具体语段,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1 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_的银杏树。我是从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中知道的。

2 要求,说出这是三棵怎样的银杏树,再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根据。

3 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自己练习,准备发言。

4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给作者带来的欢乐。

5 交流预设:

(1)这是三棵年代久远或者说年龄很大的银杏树。(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抓住“年纪”一词,体会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因为年纪一般用来问人有大,在这儿问银杏树多大年纪了,是把银杏树看成了人来着。

过渡:这么大年纪的三棵银杏树,在作者眼里还有什么特点呢?继续交流。

(3)很美的银杏树或者带给我们快乐的银杏树。

师:谈谈你的理由,你从课文的那些句段感受到了银杏树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3--7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悟。重点根据学情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体会和感悟。

(1)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师:这里用了一个叹号,说明了什么?请读出我们的欢喜;另外,这里的“又”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请读出你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银杏树长了叶子这么欢喜呢?

请展开想象--我们在浓密的树荫下怎样做游戏?

--我们会唱什么歌谣?

--我们会玩哪些游戏?

--想一想,我们还会做什么?请写写吧!

交流后,教师小结。所以啊,故乡的银杏树不管在春天还是在夏天,它是美丽了,因为它带给了我的童年无限的快乐。大家想想,叶圣陶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写到银杏树又穿上了新衣裳,他会是怎样的心情。的确,是开心的,快乐的。银杏树下不仅有孩子,还有大人呢。课件--出示句子:经过的船……袅袅地升起来了。引导:在浓密的树荫下,大人们一边吸烟,一边煮饭,轻烟袅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感悟果实的美以及吃白果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继续交流,银杏树的美或者说银杏树带给我们的快乐还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来。

创设情景:老师扮演卖白果的,孩子们买白果,吃白果。秋天到了,银杏果成熟了,这时你会听到“烫手罗,卖白果!”“刚刚考好的白果,别有清味,快来买吆!”“谁来买吆!”--相机采访:小娃娃,你在吃什么?--孩子,这个白果好吃吗?--白果听说是你家乡的特产,给我介绍一下好吗?

(3)引导交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就这样,银杏树奉献了它的果实给了我们,待秋风出来,黄叶飞舞,(课件)音乐《琵琶语》想起,此时的作者还感受的到银杏树美丽吗?--学生交流,教师根据点拨和评价。--启发想象,秋天来了,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引导学生说话。--师:到了冬天,当所有的黄叶落尽时,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齐读--

“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正像一幅古画。”

教师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朗读,学生发言交流。

师:根据这美丽的文字和画面,老师情不自禁吟诗一首,请大家一起看--

《银杏歌》

秋风瑟瑟叶满天,

恰似黄蝶舞翩翩。

古怪支干停苍鹰,

美丽画面衬苍穹。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故乡的银杏树,这生三棵银杏树就长在叶圣陶先生家的后院,--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齐读带过。多少年后,它们一直装在叶先生的心里。在老年,他要求自己去世后把骨灰埋在老家三棵银杏树树下,他说这才叫叶落归根哪。大家说,叶圣陶先生仅仅是为了表达对银杏树的喜爱吗?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表白自己热爱家乡的一颗心哪!

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师生轻轻吟诵--诗歌(引用)--

故乡的银杏树

想到你

涌动的是乡愁

勾起的

是对童年的回忆

古树下奔走嬉戏

秋日里摘果品尝

一幅心中的丹青水墨

那是我勾勒的故乡

常常入梦寻访

梦里落叶穿着金色的衣裳

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都有淡淡的银杏香

故乡的银杏啊

愿你的浓阴

依旧像昨日

有你的梦里

快乐如温暖的阳光

下课!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7: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2、师补充:

3、师生简介叶圣陶。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

(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听全文朗读,再次体会每段的意思。

5、生词新词

(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一学生或者几名学生上讲台画。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说明了什么?(表达了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学,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是按银杏树的(位置、树龄、外形)三个方面叙述的。其中外形这个部分又是从(干、茎、叶、花、果)这五个部分展开描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步出示投影:

位置(屋后空地上) 干

三棵银杏树 树龄(古老)芽

外形------ 叶

二、检查自学,了解外形各部分的特点。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在自学课文时,我们是运用“读课文、找句子、点词语”的方法完成填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来看银杏树的位置。生答:屋后的空地上投影出示确切的位置呢?引读第一节。

(出示比喻句)作者把两棵银杏树比作。

师: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读出喜爱之情。

2、引读课文第二节。银杏树非常古老(出示)后引读。

3、银杏树的干、茎、叶、花、果又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过程中,能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更好。

(1)干:直偶尔弯曲(板书出示)

生A:银杏树干的特点是“直偶尔弯曲”。文中的句子是(板书句1)从句中的很直,直的多,偶尔屈曲,看出银杏树干大多是直,偶有屈曲。

师:!来读一读这句,读出挺拔。生齐读。

(2)芽:多像奶头(观察仔细)

叶:折扇形春绿秋黄(作药作书签)

花:小白里带黄花叶同放(很好的蜜源植物花香晚上开放)

果:壳白仁绿味香(营养价值高做药做蜜饯等)

注:学生必须先说特点,再找句子,说明特点,再联系课外知识说说,再带领学生齐读。

4、多么诱人的白果啊!现在让我们完整地体会一下银杏树的外形。引读板书

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体会喜爱之情。

俗话说:咏物言志,状物抒情。叶圣陶爷爷对银杏树如此细致形象的刻划,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那种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在银杏树那片广大的绿荫下开始滋生。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让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喜爱,以句一为例: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1、齐读后提问:“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是指什么呢?可以读它上文。

(生答:即是指银杏树又长出了折扇形的绿叶。)穿新衣裳都是用来写人的,作者把银杏树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自由读这句话,体会高兴的心情。示范读齐读

3、树木长出叶子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高兴呢?我们来读第三节有关的句子,引读上下文。

冬天,银杏树的枝干都是(),上面只长着()。春天()多美啊!下文讲道,炎热的夏天到了,()。

4、学生再读上下文,体会喜爱之情。(同桌讨论)

5、交流(上文中,冬天树木赤裸裸,不好看,春天长出新叶子,美,感到高兴。下文中,形成绿荫,可以玩,高兴,大人们在绿荫下休息,高兴。)

小结:孩子们在绿荫下尽情地玩耍,船家在树荫下悠然自得休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叫人怎么能不喜爱它呢?难怪我们会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1、小组齐读句二:

一生:这句话的上文是“银杏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父亲笑着说:……”

(一学生:这里的第一句说银杏的花很小,看到它不容易,刚才我们在学习银杏树的花知道了银杏树花几乎与叶同时长出,它的叶子那么引人注目。那么小的花当然不引人注目。而且银杏花是晚上开放的,一开花就谢,说明了花是很难看到的。现在作者终于看到了,他一定会很开心,可见对银杏树的喜爱。)

一生说:这里的第二句话是“我”和父亲的对话。从对话中我知道作者本来是以为银杏树不开花的,可从父亲的话中又得到银杏树肯定会开花的,只不过要留心看。我想作者听了父亲的话,一定期待着看到花。现在看到了,当然高兴,说明他对银杏树更喜爱了。

一生说:这句话的下文是:几乎跟叶子……很可爱的……这句话是直接描写银杏树花。作者没有想到看到这样美的花,真高兴啊!

一生说: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表现了作者的高兴。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这里有一个“了”字,表示作者终于看到了他期待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包含了作者许许多多的快乐。

学生读这句话。齐读体会。

小结:极普通的小花,在小作者的眼里是如此的娇小、可爱,表达了作者是多么喜爱银杏树。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小组齐读第三句。一生:这句话是比喻句。比喻句的上文“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风又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说明句中的“黄蝴蝶”是指秋风吹起的落叶。一群群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是很美丽的,作者把这样美丽的景象来比喻银杏叶飘落下来在空中飞舞的景象,可见他是非常喜爱银杏树的。(谁来读出喜爱。)

师:秋风中,满天的黄叶飒飒地落下来,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孩子们在欢呼,在雀跃。同学们能想象一下那时那刻的情景吗?

出示投影: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学生想象说话。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秋天的欢乐中时,冬天已经来临--待黄叶落尽……像一幅古画。

能理解一下吗?

叶子落了,老树变得光秃秃了,应该说这样一点也不美,不过赤裸裸的枝干上停着一两只鹰,一动也不动,背后衬着蓝天,真的像一幅古画。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种古朴的美,苍劲的美,在这种美中,孕育着春天,孕育着勃勃生机。再读这段话。

师:初夏秋冬,银杏树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欢乐,成了孩子们童年中最好的朋友。

师引读全文。

四、美文欣赏。

多么奇特的一幅古画呀!那三棵银杏树像一尊雕像隽永久远。那无数小芽就像无数首抒情诗清新勃发。当我们读懂了银杏树的丰硕、繁茂、宁静时,我们已开始喜欢上了这三棵银杏树,其实,事间万物都有其蕴味。当我们用喜爱的目光注视时,它们便会显示自身的美丽。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几段话。

松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根石缝间钻出来。即使是面对无情的岩石,它们也要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它栖身的岩石。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8:《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揣摩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请看大屏幕(课件)这么多小松鼠,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小松鼠吗?、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许多这样的活泼伶俐、可爱至极的小松鼠,,但是有一只松鼠让作者格外偏爱,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就来学习第六课《那只松鼠》。(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多音字(课件)

3、快读:找出课文中这样的词组(课件)

4、通过几次的读文,你知道课文先写了什么?有写了什么?

5、交代文章的写作顺序:倒叙并解释

三、精读品味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中的那只松鼠,看一看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松鼠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读第二段。没有了生命是什么样的感觉?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时候吗?你能带着你所说的这种感觉来读一读吗?(无助、无能为力)

2、师:此时,通过他的读,你体会到了松鼠的心里充满了什么?(生说绝望、恐惧)

3、过渡:这只小松鼠如此可怜,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作者网袋里的一个“小俘虏”(课件)自由读(5段)

4、作者为什么在“小俘虏”上加双引号?

(1)能不能想象一下“俘虏”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生说)但是作者是想把它杀死吗?(生说)你从哪句话感受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生读)师:但是小松鼠心情能从哪可以看出来?(生读)指导读几个人,通过你的读让我感受到了绝望、抗拒、乞求

(2)师:如果此时你就是那只躺在网袋里一动不动的小松鼠,你那古怪的目光里充满了绝望,你在想什么?(生)你那古怪的目光里充满了抗拒,你在抗拒什么?你古怪的目光里充满了乞求,你想说什么?

(3)师:正是因为那只小松鼠有太多的担心和害怕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那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引读,像是----------是----------像是-------(课件)

(4)多么可怜呀,在它被逮住前又是什么样子?自由读书中第4段,

课件:同桌练读指名读,出示窜、蹿。用动作演示。

(5)师生配合,师:作者。生:松鼠。让我们共同感受那只松鼠原来的快乐。

(6)作者是像你们说的这样做的吗?指名读第七段,他为什么要长叹一声?

(7)既然舍不得却还是把它放了,说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8)我们理解了松鼠的原因,可他的女儿理解吗?读一读文章的结尾,从女儿的话语中你受到了什么?(善良、关爱生命、关爱小动物)

四、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那只松鼠,它活泼怜俐,可爱至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又认识这样一对父女,心中虽有不舍,却仍然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那只松鼠》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实验教学设计

赠汪伦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积累与运用(四)(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4 猪八戒吃西瓜(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狼群》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高山流水(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八)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次特殊的实验》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