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获奖的课件(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瓦瓦月亮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生获奖的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警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说理文文体特点,领悟说理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理文文体特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典型事例证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出示成语: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
3.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习说理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近他们与说理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警枕、稍微、期末、校园、习惯、基础、一遍、剥离、良训
资治通鉴、毫不气馁、名列前茅、远渡重洋
①指名读词并相机正音。
②学生自由交流理解的生字词。
③写字指导,重点指导写“枕”“惯”“末”。先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再指导并范写,最后学生练写并评议。评议不仅要注意写正确,还要注意写匀称、美观。
【设计意图:写字虽不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但不能忽视,要注意抓住重点和难点,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再出手,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3.师: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 ,然后用 和 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说理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让学生依据填空练习,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说理文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
2.师: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词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习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1)引导学生抓住 “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感悟司马光的勤奋。
(2)引读,加深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师:盛夏酷暑,屋内闷热,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师:秋高气爽,满山红叶,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师: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哥哥、弟弟读了一会书就去玩了——(生读)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警枕”什么意思?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样的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师:读了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师:司马光勤奋成才的事例,说明——(生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6.小结学法:抓关键词句感悟说明的道理。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说理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交流。
(1)引导学生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读书”、“睡觉前总是回顾” 等关键词,感悟童第周的勤奋。
(2)对比阅读,领悟说理文引用事例的特点。
师:默读补充材料,想一想,与课文中写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相比,哪个具体?为什么课文中的事例不写那么具体呢?
(出示补充材料)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3)师:童第周的勤奋,让你想起了哪些成语?
(4)师:读了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5)齐读:(课件出示)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奋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①交流有关华罗庚的资料。
②联系童第周和你知道的其他勤奋成才的事例,说说你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
③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奋的名言?
(出示名言)齐读: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茅以升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
4.师:童第周勤奋成才的事例,也说明——(生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设计意图: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补充材料进行对比阅读,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说理文引用事例的目的是说“理”,语言要简洁、概括。】
四、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1.师: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说勤奋”的?
引导学生领悟:
首先,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接着,证明观点——司马光和童第周靠勤奋成才;
最后,深化观点——要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2.师:司马光和童第周都是靠勤奋成才的,这两个事例不是有些重复吗?
引导学生领悟:
司马光:古代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童第周:现代的,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
3.师:说理文要选择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作者说——(生读)“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的?
4.质疑练笔。
(1)引导质疑。师:你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有什么疑问?
(2)课堂练笔。师:你能帮助作者补充一个外国人的事例来说“勤奋”吗?请学习文中用“童第周勤奋成才”说勤奋的写法,写一段话,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异同,有利于学生领悟说理文如何选取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说理文语言要准确、严密,所举的事例要典型、全面,也使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型新年联欢晚会,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2.能熟练诵读课文F部分的英语歌谣;
3.介绍自己家乡的新年风俗,并邀请同学合作完成一项新年的活动。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熟练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熟练的使用语言进行口头、笔头交际。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英语歌曲Happy new year!、教学磁带等。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师生问候。
2.演唱英语歌曲Happy new year!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课文D部分
T: Now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Many people buy flowers and put them in their homes. Please read Part D and tell me:
What do people say when they meet?
What can children get from their parents, uncles and aunties?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Step 3 Practice
1.听课文D部分录音,跟读。然后完成笔头练习。
2.学习课文F部分英语歌谣。
Step 4 Consolidation
全班一起举行一个小型的新年晚会。教师首先放音乐Happy New Year!,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然后,由学生们一起诵读课文F部分英语歌谣。
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Let’s spend the time together and share the happiness.
S1: The Spring Festival is here, everybody is happy. Let’s sing and dance.
2.创设情景,自由会话。
情景:过年。让学生们自由组合,组成家。各家讨论如何欢度即将到来的春节。然后挑选其中一家,将他们过年的情形表演出来。
3.评价。
4.练习。
教学目标:
1. Enable to introduce some important festival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2. Enable to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3. To teach students to know more custom and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t’s good for their studying and using English.
教学策略:
以旧引新,通过孩子们之前所学的有关节日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圣诞节的相关内容
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给孩子设定学习任务,通过孩子阅读、理解、讨论课文,解决问题来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
设计chant、游戏和写作等情境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孩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Free talk.
T:Hello, boys and girls.
S:Hello, teacher.
T:How are you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通过简单的问候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并且引出日期的表达方式。
二、Presentation
T: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
本课表达日期是要用到月份,通过这个环节来复习之前学过的12个月份。 T: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about festivals. Guess what festival is it?
1、Easter
T: What festival is it?
When is it?
2、Thanksgiving
T: What festival is it?
When is it?
(Show:in+月份或季节)
3、National Day
T: What festival is it?
When is it?
(Show: on + 具体日期)
T:My birthday is on the first of Octo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通过之前所学节日的有关图片让孩子们复习一些节日的名称和时间,从而引导出在表达在某个月份、季节和几月几日的.介词的不同用法。其次通过表达自己的生日来进一步巩固日期的表达方式
三、Practice
1、T:Which festival is it ? 观看网络搜集到的和圣诞节相关的视频资源。 S:Christmas.
T: Let’s 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大屏幕出示网络搜集到的和圣诞节相关的图片,复习有关圣诞节的相关物品的英语名称。
T: (Show some pictures) What are they? (适时板书)
2、T:Let’s listen and look at some pictures.
对圣诞节的来历、文化、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渗透西方文化。
3、T:Show fiv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Read them and try to understand. T: Play the vide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T: Read the dialogue and find the answers.
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T: Listen and repeat.
5、Look at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describe Christmas.
让孩子们在学习完对话后能够简单的复述出课文。
6、Say a chant.
将课文内容改编为一个chant,进一步巩固课文,从而调节课堂氛围。
四、Production
1. Fill in the blanks.
2.Guessing game. Show some pictures of festivals(来自于网络的各个国家节日的场景图片)。 Describe them in your groups. Then show a festival and four red packets. Choose a red packet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festival.
通过选红包猜节日的游戏,让孩子充分了解区分每个节日的特点,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3、T: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Halloween(Show the passage and read it)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rite them on the paper.
通过前面对节日做的铺垫,让孩子能够独立描写一个节日
五、Summar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
六、Homework
Listen and repeat the dialogue.
Write an email to your friend and tell him or her about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登高获奖课件
1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杜甫的《登高》感情浓烈深沉,适于朗诵,而学生平时对于朗诵这一块不是非常重视,本节课力图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老人内心的悲情,在反复不断的朗诵中感受这种诗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登高》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下面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
活动2【讲授】介绍背景
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
活动4【讲授】赏析诗歌
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感情充沛,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情感基调:悲)
诗人的这种悲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生分组自由讨论
(一)前两联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六种。有风、天、猿、渚、沙、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②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③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和诗人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这是完全不同的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师作朗读指导:现在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两种,落木、长江。
师:“落木”指什么?
明确:落叶。
师: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明确:落木让人联想到的是急风劲吹,吹落满地黄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而落叶就只见树叶。
师: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师:如果落木有人生短暂之感,“不尽长江”又指什么?
明确: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一对矛盾的?
明确: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师作朗读指导: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他知道人终有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要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班齐读)
小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二)后两联
师: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明确:抒情。
师: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
师作朗读指导: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明确: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国若破,家焉存,国破和家亡是因果关系,诗人很遗憾自己过早的白了双鬓,残躯病体,不能多为国家出,所有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
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他曾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也曾低吟“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明确: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忧国忧民的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师作朗读指导:“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五、整体小结
1、小结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2、朗读
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5.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完成《名校学案》相关练习。
2、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3、收集古诗歌中有关于秋的诗句,并小组交流。
I.教学内容
In a Fast-food Restaurant
Waiter: Hello, can I help you?
Mum: Yes. What would you like, Dick?
Dick: I’d like a hamburger.
Mum: Me, too.
Waiter: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Mum: Oh, yes. Two glasses of orange juice, please.
Dick: Mum, can I have an ice-cream?
Mum: Sure. Two hamburgers, two glasses of orange juice and an
ice-cream.
Waiter: OK. Here you are. 38 yuan, please.
Mum: Here the money.
Waiter: Thanks.
生词:fast-food / resaurant / hamburger
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II、教学目标:
1. 能听、读、说fist-food/restaurant/hamburger,并了解其含义;
2.能灵活运用重点句型,并清楚其运用的场合和语气;
(1) What would you like?
(2)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3.能模仿本文对话,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4.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能力。
III、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句型:
(1)What would you like?
(2)I’d like ...
(3)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4)…,please.
2.掌握有关食物名称的词汇。
III、教具准备:
食物图片:ice-cream, hamburger, cake, bread, juice, milk, water,
hot-dog, Frenh fries等。
食物和饮料:hamburger,cake,bread,milk,orangejuice,cola等。
道具:服务员工作帽、围裙、托盘。 多媒体课件一套。
IV、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activities
(1)Do it! (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T:Stand up!/Sit down!/Sit down!/Stand up! (教师辅以手势)
T:Walk!/Stop!/Jump 5 times!/Stop!/Push!/Stop!/Run!/Stop!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每个动作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师突然说:“Stop!”要求学生立刻停下来。)
(2)Do as 1 do?(教师做动作并表达,引导学生边做边说:“Me,t00.”)
教师做睡觉状,并用低缓语调说:“I’m tired.”引导学生说:“Me,t00.”
教师做笑脸状,并用欢快语调说:“I’m happy.”引导学生说:“Me,t00.”
教师做干渴状,并说:“I’m thirsty.”引导学生说:“Me,.too.”
教师手摸肚子,并说:“I’m hungry. ”引导学生说:“Me,.too.”
(3)Listen and act!(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教师说:“Let’s eat!"(做吃东西状),学生跟着做动作。
指令依次为:Eat slowly!/Eat fast!/Let’s drink!/Drink slowly!/Drink / fast! /Eat fast! (通过此活动,操练对话中的有关单词,例如:eat,drink,fast。)
Step 2.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教师问:“What do you like to eat?”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已学句型“I like…”回答。
(2)教师出示卡片hamburger,并问:“Do you like a hamburger?”
(3)学生学说hamburger一词,教师板书单词,并抽查一组学生,学生快速读词。
(4)出示有关食物的'卡片(hamburger,cake,ice-cream,iuice,milk,…),让学生认读。
(5)做游戏:“What’s missing?'’(教师从卡片中任意抽掉一张,再让学生看卡片读单词,然后让学生说出拿掉的是哪一张卡片。)
Step 3. Pattem drills and dialogue teaching
(1)选取单词卡片4—5张,同时出示给学生,并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引导学生回答:“I’d like…”教师把该卡片送给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
(2)教师把手中卡片送完后摊开双手说:“No food lefi! But
don’t worry,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You can choose whatever you like.”
(3)屏幕上出现单词RESTAURANT及三幅食物图片:noodles,fish,rice。教师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用“I’d like ...”回答。当学生选中一种食物时,教师点击该图,出现该食物的价格。教师对该生做手势并说:“20/30 yuan,please.'’引导学生说:“Here’s the money.”当屏幕上显示的是免费食物时,教师则带领全班学生对该学生说:“Conigatulations!”
(noodles—20 yuan;fish—free;rice—10 yuan)
(4)屏幕上出现单词BAR和三幅图片:wine,coffee,juice (wine—600 yuxm,coffee—30 yuan,juice—free),教师请一学生提问并操作(练习方式同上)。
(5)教师指着,juice说:
“I’d like juice very much.I even drink juice on my birtllday.”屏幕上出现Happy Birthday to you! 和一只蛋糕。教师说:“Suppose today was your birthday,what would you like?'’引导学生用“I’d like…”句型表达自己的愿望。
(6)屏幕上出现一叠叠钱的画面。教师问:“If you had lots of money,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继续用“I’d like...”句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A car? A computer?”等,拓展学生的思维。
(7)教师说:“If I had lots of money,I’d like to open a big fast-food restaurant.”自然引出对话主题。教师出示快餐店图片,并介绍说:“Look,this is a fast-food restaurant.A big nice fast-food restaurant! We sense hot-dogs,hamburger,salad,French fries…” (出示食物图片)
(8)让学生模仿跟读单词fast-food restaurant,并选1、2组学生朗读,教师板书该词。
(9)教师系上围裙,拿起装有食物(cake,hamburger,bread,juice,milk,water,ice-cream)的托盘,扮演服务员,并说:“Are you hungry?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该食物。
(10)当食物分完后,教师解下围裙,做出疲倦状,并说:“Oh,I’m tired and hungry.”引导学生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教师收回学生所选的食物后说:“I’m full.I’m not hungry.But I’m thirsty now.”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What would you like?”
(11)教师说:“I’m not hungry and thirsty now.Thank you,boys and girls.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today.”
Step 4. Communicative practice
(1)屏幕上出现招聘服务员的海报,教师扮成快餐店经理,并说:“Our fast-food restaurant needs a waiter or a waitress.Who’d like to have a try?'’
(2)邀请几位学生上来,给他们戴上服务员的帽子,并让他们站成一排;然后,教师(扮演经理)对“应聘者”发指令:“Line up!Turn left!Turn right!Smile and say:Welcome! 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每做几个动作,就请不合要求的“应聘者”回去,最后剩下两位“应聘者”。
(3)教师对全班学生说:“Who’s the best one?Please discuss in pairs.”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以确定最后被“录用者”。
(4)请几组学生扮演顾客,来快餐店购物,比较两位应聘者所提供的服务。
(5)最后选出最佳“服务员”。
(6)教师说:“Now 1et’s open our fast-food restaurant.”教师出示有关食物,引导所选的“服务员”与全班同学进行以下对话:
W:Can I help you?
Ss:Yes.
W:What would you like?
Ss:I’d like a hamburger.
W: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Ss:Two glasses of orange juice.
W:OK.Here you are.48 yuan, please.
Ss:Here’s the money.
W:Thanks.
Step 5.Dialogue practice
屏幕上出现课文对话。教师让学生先听对话并跟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大胆想象“如果我能飞“的乐趣。
2、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如果我能飞”来进行思维想象、创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诗歌《如果我能飞》挂图。
2、美丽的翅膀若干;太阳、月亮、小船等卡片。
3、背景音乐《隐形的翅膀》。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主题
1、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有什么会飞呀?(鼓励幼儿说一说:小鸟、飞机、蜻蜓、蝴蝶……)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飞行吗?(引导幼儿说一说)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也能飞翔,你最想做什么?
2、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飞行的乐趣。(教师引导:“飞呀飞,我们飞到哪里了?”)
3、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如果我能飞》,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诵一遍课题《如果我能飞》
(二)教幼儿学习朗诵散文诗
1、师:下面,请小朋友听老师把这首诗歌朗诵一遍好吗?
2、幼儿看挂图,完整地欣赏老师朗诵的诗歌《如果我能飞》。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4、教师教幼儿朗诵诗歌,教师读一句,幼儿读一句。(教师领读2遍)
(三)、引导幼儿拓展想象
1、师:“我”都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一边看图一边说一说。)
2、师:小朋友,如果你能飞,也飞到了蓝天上,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教师顺势贴出卡片太阳、月亮、云朵……)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也飞到大海上,飞到森林里,最想变成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顺势贴出小船、海鸥、灯塔等)
4、小结:哦,原来想象是这么神奇,我们想飞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想变成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学习仿编诗歌
1、师:小朋友,老师有一双美丽的翅膀。(教师一边做飞的动作,一边说:哦,会飞的感觉真美呀!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上海世博园里,变成可爱的海宝,为游人导游;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首都北京,变成美丽的百灵鸟,祝福祖国妈妈;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美丽的草原上,变成喜洋洋,战胜灰太狼……)
2、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双美丽的翅膀?老师为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双翅膀。(教师帮幼儿带上翅膀)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长上翅膀之后,想象力一定会更加丰富了。
3、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模仿飞一飞,相互交流一下自己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
4、播放背景音乐,幼儿展开想象,大胆尝试仿编(教师适时引导,并给予鼓励)
(五)、展示仿编的诗歌
师:长有翅膀的小朋友,你们快点飞成一对吧!谁能飞到老师的面前,告诉老师,刚才你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老师用笔帮你记录下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自己长上翅膀想到的画下来送给爸爸妈妈看。
变色龙获奖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文中的语言,结合观赏音像资料等,较细致地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及捕食过程。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动物奥秘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们和教师课前共同收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闭上;
两只眼睛看左边,两只眼睛看右边;
两只眼睛看前面,两只眼睛看后面;
一只眼睛看前面,一只眼睛看后面。
能做到吗?为什么?你知道这叫什么本领吗?这叫做“一目二视”,你有这样的本领吗?知道谁有这样的本领?-----变色龙。
二、直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端详变色龙
1、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看图片。作者又是怎样来看的呢?(端详)什么叫“端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2、学生们读书,交流(根据学生们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那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4、学生们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
5、合作学习,交流。
A、外形
(1)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们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们看着图片
(2)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请学生们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动物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生说,师指图相关部位。这是从整体着眼,然后分别介绍了各个部位。当然,只要是循着一定的次序,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一起读,留意变色龙外形的各个部位。
②变色龙的这写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
③根据插图,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变色龙。
(3)是啊!看着这变色龙,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板书“怪”
(4)作者观察的真仔细,让我们想起了哪些关于观察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B、捕食
(1)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你同样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板书:快
(2)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自己读读第12节,在相关的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3)交流(迅雷不及掩耳:雷声传得快,来不及遮掩耳朵,书上用它来说什么快?变色龙的舌头快,来不及——眨眼睛,只听得——“刷”的一声,食物到哪儿了?——(肚子里)。看捕食视频
(4)哇!真是太厉害了!再送它一个字,既快又“准”,板书“准”)
(5)朗读第12节
变色龙之所以能既快又准地捕获食物,靠的'是什么?
交流:
1、应该说靠它与众不同的舌头?怎么不同?一个身长三十厘米的变色龙,舌头有多长?
它的舌头一伸一卷,一只飞舞的蝴蝶就成了口中的美餐,是所有的舌头都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将飞虫尽收囊中吗?(因为变色龙的舌头上有粘液,所以能粘住食物)(长、准、快)这又说明了那个字“怪”
2、还靠什么?也应该说——(靠它与众不同的眼睛),它的眼睛究竟有哪些特异功能?(每只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两眼同时注视前方就会产生立体感)。
能不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都连起来,像讲故事一样全面地介绍一下它的眼睛。
这种带着表情的、流畅而生动的介绍,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绘声绘色”。你能用“绘声绘色”造句吗?
过渡:除了外形怪、捕食怪,变色龙还有什么怪?
C、变色
问: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①朋加沙实验了几次?书上是用什么词连接起来的?(板书:先接着再)
师:如果做更四次实验,你会用什么词来连接呢?五次呢?(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小结:用上这些连接的词,我们读起来就很有条理性。
②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香蕉叶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③课文中用了哪些表示变的词语?(变成、变为、变为)
④仔细观察图,体会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让学生们尝试着说说看,教师出示相应的视频
⑤如果你是掌握了变色技术的科学家,你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哪些方面?(迷彩服,还有科学家通过对变色龙变色的研究,研制出来可以随着人心情变化的涂料、织物等,来满足人们的生活。)
⑥由于变色龙有变色保护自己的特点,所以常常被用来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⑦看到这一幕,你还会说它是怪物吗?你会怎样称赞它?
朗读句子:“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名:变色龙,副:符合,实:会变色)
⑧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⑨老师再送给大家这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三、引入课文第一部分:发现变色龙
1、变色龙如此多变,想要发现变色龙容易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
2、学生们自己读课文
3、交流(不容易)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4、那为什么如此不易被发现呢?
5、朗读句子,出示:“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6、是啊!变色龙隐藏的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那我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讶,怎样的惊喜啊!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课文1-8节,一人读中非工人,一人读小李,旁白一起读。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
7、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课文1-8节
8、指名朗读,集体朗读(男生读中非工人,女生读小李、旁白一起读)
四、放回变色龙
1、如果此时,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的是你,你会怎样处置它?
2、学生们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3、那作者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4、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数量少)
五、激发探究
1、你还收集到哪些变色龙的资料,集体交流
2、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广博的知识、无穷的奥秘。其中许多动物都和变色龙一样,有着自己的特异功能。你看,(课件展示)枯叶蝶能乱真、蚯蚓避虎能再生……很多动物界的奇异现象等着我们去研究呢。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积累相关的语言。
2、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学习本文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起课文:
㈠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他在做小说编辑期间,叶圣陶先生发现并扶植过的作家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诸人,堪称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伯乐”。
㈡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上集各家之长,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以其风格迥异、独具匠心受到世界注目,继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又于年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占据二席。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㈢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中学时代他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先生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先生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慨然允诺。课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他在序文中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他写的《苏州园林》从欣赏者的角度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对象,用横线标出苏州园林给人的总体印象,用序号标出说明顺序,用波浪线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用批注点明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的结构与中心。
老师指导学生梳理:
语音:倘(tǎng)若 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 阑干(lán)
说明对象: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总特点:“处处入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㈠理解说明文的整体结构。
1、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点题:各地园林的标本
总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大处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人如在图画中
分说: 每个角落的图画美
细处着眼 门窗雕镂琢磨工夫
建筑材质颜色搭配
结语:可以说的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非常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言其共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完美的图画。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从主到次,使文章条理清晰。
㈡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说明文的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学习课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文的要素及语言。
㈠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要素
1、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叫“标本”?它呼应下面哪一句话?本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标本”在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
呼应的话是: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主要写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特点?园林的建设者是如何体现这个共同特点的?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苏州园林追求的标准非常高。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精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主要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图画来比方,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案画,不对称的建筑比作美术画,这样浅显好懂,也为后文的比较奠定了基础,后文将美术画与园林画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精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池沼有什么特点?
明确: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的宽敞,以池沼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如池水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构成一幅画的效果。
5、精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本段采用了从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在着眼于画意,再从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互搭配说明树的栽种着眼于画意,接着从修剪成的各种状态说明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
6、精读课文最后四段,思考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明确: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是:使之层次多,景致深。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是:注意画图美。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工细而决不庸俗,形成高度的图案美。
色彩讲究:极少用彩绘,讲究色彩的.相互映衬,讲究与草木之色的配合,让人感到安静闲适,各种花开的时节,使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㈡指导学生理解本课语言
1、找出能体现本文平实准确风格的语句加以分析:
⑴“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
“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⑵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
明确:前一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而后一句用“全”就太绝对了,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核实,就不宜这样说。
⑶“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明确: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
2、积累下列词语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闲适:闲静舒适。
3、将上述词语连词成段,要求写出创新与个性,不少于150字。
4、写完后组织学生交流,然后评讲、总结。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读写结合,质疑问难。
㈠读写结合
1、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的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相同点,然后再分别从大处着眼、小处讲究的角度具体加以介绍,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2、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以介绍某处公园或农家乐为内容,写成提纲,然后交流。
3、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讲评、总结。
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提出不懂之处或不赞同作者看法之处,然后讨论解答。
三、总结本课所学
㈠指导学生归结本课应积累的语言。
㈡指导学生归结阅读事物类说明文的方法。
㈢指导学生总结总分式结构的运用与作用。
㈣指导学生思考学了本课在鉴赏园林方面有何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将课内完成的提纲修改后写成一篇不少600字的作文。
2、预习。
鲁迅自传获奖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2、了解鲁迅的生平,学习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概要记述鲁迅一生的写法;
2、难点:理解鲁迅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尤其是弃医从文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读写结合;2、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学习过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大家对于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的经历可能知道得还不是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自己所写的一篇自传。
二、通读课文后,检查预习:要求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文中找出鲁迅先生在1881年至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文共有四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第一段:家庭状况;第二段:求学过程;
第三段:工作简历;第四段:创作成果。
四、思考:
1、鲁迅少年时期总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这是为什么?
这表明鲁迅既不愿意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出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2、鲁迅青年时期弃医从文,这又是为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都是为了救国。可见,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3、走过几条路?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道路:少年时期:不做幕友和商人
青年时期:走实业之路
走医学之路
走文学之路
精神: 爱国 勤奋 坚韧
五、总结:
总之,从这篇文字简练、语言朴实的自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而且还能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思想与勤奋创作、不懈奋斗的'精神。
六、布置习作:
1、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1)从立传人物来看,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
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2)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小传和大传。
(3)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 ;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
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2、学习写一篇《个人自传》。
3、附例文(拓宽知识面):
老舍自传
解放前,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事,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 长江之歌获奖课件
★ 小学生获奖感言
★ 小学生获奖颁奖词
★ 小学生获奖作文
★ 小学生家课件
★ 小学生体育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