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数学四年级上学期教案(共含1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t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数学四年级上学期教案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运算,由于学生已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两个数相乘”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以及对简便运算方法的提升。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和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日常的自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重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渐提高,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整理算式。
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能说一说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用字母表示)
3、猜测:乘法中会有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猜一猜是怎样的'吗?
4、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书P33-35
2、反馈:你们学懂了什么?
(1)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说一说吗?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在哪些地方运用到它?
(2)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3、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质疑、解决。
4、比较沟通: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发现了什么?(交换律:都是两个数相加、相乘,交换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都是三个数相加、相乘,前面两个数相加(乘),也可以把后面两个数相加(乘),和(积)是不变的)
三、巩固运用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2、针对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3、做一做:第1题,你有什么想法?
4、解决问题: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你们在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
2、102×1398×13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4
口算训练P15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学,效果非常好,节时高效。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倍感兴趣,他们时而点一点,时而圈一圈,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他们还提出了问题:如果是四个数相乘,能够运用乘法结合律先把中间两个数相乘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即便是更多的数,也可以把中间两个数先乘。
四 运算律
一、单元分析:
(1)课标分析: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第七课,属于小学中年级的内容。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加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这对今后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所以说本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用到以前的知识,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主要解决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明白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学会应用,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算律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列举例子,再举例子中运用,使用各种方法计算答案。
运算律首先告诉学生学习原因,帮助学生探索运算律获得的原因,其次告诉学生运算律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运算律,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运算律来解决。运算律有很多种,本节课只学习加法的交换律a+b =b+c,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课本上举男生女生跳绳踢毽子 的例子,由学生熟悉的出发,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最后得到相同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加法的结合律是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又是一重点,难点。在检查一道加法题是,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验证是否算的准确
(3)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中年级,已经学习加法了,掌握了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但是还没接触过运算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东西,新概念。运算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时期,要帮助他们完成好这个转化。既要向他们呈现具体的失事例,也要帮他们形成抽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对具体的事例,可爱的图片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一起他们的兴趣。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之前加法学的不好的学生,这是难上加难,必须要注重这类学生的需求,从最简单的开始,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4)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到苏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进行指导,解答疑问。一到学生自己发现探索问题,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有些困难,让小组同学在一起,既有利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一起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
第1课时 买文具 (中括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一、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五、小结本课: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中括号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第2课时 练一练
1.口算。
24×5= 18×30= 200×6= 19×40=
25×40= 260×3= 14×30= 125×80=
2.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96×42≈( )。
(2)30800×5的末尾有( )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判断题。
(1)370×50与3700×5的积相等。 ( )
(2)89×99+89=89×(99+1) ( )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
4.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简算。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
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
(3)□÷86=240,□里应填( )
①320 ②180 ③210
5.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6.应用题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365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
第3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材分析: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不出现计数公理,但无论是通过直观还是借助具体情节内容来说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无形之中都用上了计数公理。其实,计数公理所反映的事实,儿童早就有所感悟,只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罢了。例1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重点: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师:同学们,陈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
生:我家有。
师: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
生:妈妈(我)骑的。
师: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自行车骑妈妈了。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句话。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鱼在钓小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再看25这个数中的“2”和“5”的位置可以交换吗?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52了,数字变大了。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能不能交换位置啊?
生:不能。
师: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4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生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有)
(师取下这4道算式)
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师: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1:交换加数的位置。
生2:和不变。
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愿意为这个规律起个名称?(抽生回答)
生: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齐读加法交换律内容)
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加法的交换律?(抽生回答)(板书:a+b=b+a)。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
20 + 30 = ( ) + ( )
524 + 678 = ( ) + 524
□ + ( ) = ○ + ( )
3 + ( ) = Y + ( )
师及时反馈
2.乘法交换律
1、师: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生:没有。
师:请学生汇报情况,师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规律起一个名称呢?(抽生回答)
生::乘法交换律(教师板书,全班学生齐乘法交换律内容 )
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答)
生:(a×b=b×a)
2、及时练习。(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口答)
10 × 5 = ( ) × ( )
( ) × △ = ( ) × ☆
C × ( ) = F × ( )
25 ×18 × 4 = 25 ×( ) × ( )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师: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验算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
1.(1) 7 4 验算:
+ 6 4 1
(2) 6 4 验算: 2 7
× 2 7 × 6 4
4 4 8
1 2 8
1 7 2 8
2、运用定律计算。
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37×4 40+35+60+265 125×23×8
3、拓展练习:32×125 25×16×125
五、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60和6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第4课时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4一15页。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在连加法运算顺序发生变化结果不变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同加法交换律相比比较抽象,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尝试探究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内容。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仅能够分散教学难点,而且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了教学关键,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从近期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例2连加法做好铺垫。]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 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敢用,强化简算意识。]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说明:清除练习中的障碍与疑点,使学生真正学懂会用。]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把两道例题放在解决应用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说明: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教育。]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说明:巩固结合律,打好基础。]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说明:巩固例题,打好基础。]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
[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创造性以及较高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第5课时: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优辅差: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测评反馈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7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乘法运算定律》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地点、班级:
杭州长青小学四班类型:现场新授课
执教:
蓝金霞
课堂谈话:
互相认识
一、引入
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生:a+b=b+a(a+b)+c=a+(b+c)
二、新知
1、猜测:乘法中有什么运算定律呢?
2、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2+12=()+21
51+13+17=51+(()+17)
12*7=7*()
11*14*5=11*(14*())
生填空,并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律。
我们来研究研究后面两个算式(板书这两个算式)
3、看12*7=7*12
对照加法交换律,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这样的'算式你们能不能举个例子?17*5=5*17
引导得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们会吗?
生:a*b=b*a
A和B可以是哪些数?
4、小巩固
我是小法官:
54*72=72*54()
890*120=120*980()
160*38=38+160()
5、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式子11*14*5=11*(14*5)
同桌讨论一下你发现什么?
反馈:运算顺序变了,积不变。
就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第一个先算11*14,第二个先算14*5
那个方便一些?
这两个算式可以填什么符号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得出: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生:a*b*c=a*(b*c)
6、回到刚才的算式里这两条条用了什么定律?
再加上一条
6*13*5=13*(5*6)怎么填?用了什么定律?
7、19*B*8=19*(()*8)
填什么?这个B可以代表什么数?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23*15*25*37*2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课件讲解
2、你能很快算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积吗?
4、34、55、12、1110、25、2
3、仔细思考,你能很快算出它的积吗?
25*9*125*4*8
这几天我连续听了四位老师执教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她们有的是引用竞赛机制导入新课,有的是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运用知识迁移作好铺垫。然后在讲授新课内容时,都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重点,而在认识这个重点的过程中,又把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先是进行一些有特点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50×2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举例验证的过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四位老师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上,重要的是她们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的位置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前几天听了一位四年级老师上的课《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迁移而来的。课上老师把课堂调控得有声有色,学生也学得有滋有味。
教师在新授乘法结合律时是这样教学的:
师:(出示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了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同学们,看了这道题,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吗?
生1:我用5×6×23算到一共有690人参加比赛。
生2:我用23×5×6也算到一共有690人参加比赛。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用5×6算到全校一共有几个班,再乘23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生2:我是这样想的,先用23×5算到一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乘6就算到一共有690人了。
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对。也就是――(板书:23×5×6=23×(×),这里的空格你们会填吗?
生:会,23×5×6=23×(5×6)。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条等式,你知道“=”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乘数是一样的。
生2: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
生3: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但是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生4:老师,我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乘数不变,运算顺序不同,思路也不同,但是它们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师:说得真好!看来几个乘数相乘,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积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结合律。你们会用字母式来表示吗?
生:(a×b)×c=a×(b×c)
课上到这儿,似乎顺理成章,师生合作得很和谐,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都掌握得不错。可是听着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反复想了想,豁然开朗。我们都知道“数学来自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而这个环节缺少的就是数学的应用,以上的教学中,我们能学会知识,但是却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而这恰恰是数学课要给予学生的极其重要的东西,究其实质,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正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去应用知识,体会乘法结合律给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带来简便的数学价值。所以,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在学生得出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式之前,教师作了如下设计,课就显得厚重得多了,从中学生能体会到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
师:说得真好!看来几个乘数相乘,改变它们的运算顺序,积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结合律。那么在刚才的等式中,你觉得哪边和计算比较简单呢?
生:当然是23×(5×6)简单。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先算5×6正好算到整数,这样算比较好算。
师:是啊,有了乘法结合律,可以把复杂的计算变简便了,这个知识真有用!你能把刚才这个等式用字母式来表示吗?
生:(a×b)×c=a×(b×c)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自主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规律。
我设计这节课时,从主题图入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并让学生通过找出相类似的例子,验证了以上猜想,然后尝试总结归纳出乘法交换律。随后,我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使知识点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建构模型。最后,学生用具体的例子应用深化,加深对乘法交换律的认识和理解。以上的教学思路同时也应用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当中。总的来说,如此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建立模型→运用规律这五个步骤,通过由数学现象的引入,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渗透了类比、简化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整堂课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在应用环节,我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自主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使一些什么特征的乘法题计算简便,并引导学生将具有这种特征的乘法算式进行了归纳。学生在情感的互动中 ,在思维的碰撞中 ,掌握了学习方法,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获得了真正的发展。本堂课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时间的把握;课中如何激发学生互相评价促进互动等等。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不断改善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 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 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
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
=100+45+100
=245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
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个人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学生发现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后练习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的是: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应该在课前出几个口算题,如:25×4、125×8、50×2等等。在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主要是我没有扩展来说一说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不管是先用哪两个数相乘结果都不变。导致有一道扩展题有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宿豫区实验小学 张雪婷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教 材 简 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 标 预 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 计 理 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 计 思 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 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 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 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 = 35+( ) a+12 =12+( )
23+( )= 178+( ) ( )+98 = ( )+56 ( )+( ) = ( )+( )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690+174= 583+68=
三、深入探究,找寻规律(加法结合律)
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1、出示第三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列式,说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组织交流想法,比较算式。
这些算式它们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选择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 = 28+(17+23)
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如果给你选,你会选做哪一题?为什么?(计算更简便)
3、继续认识这样的等式。完成书上填空,分组计算。
4、谈话:这些加法算式里又会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各小组自己去探讨,有没 有信心?
出示自主学习单(二),小组探讨加法结合律
自主学习单(二)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12+18)+42○12+(18+42)
(1)观察三个等式,说说看,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猜想:这个加法算式里有规律吗?
(3)验证:小组同学一起举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结论:先用语言描述这个运算律,再用字母表示规律。
如果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规律,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a+b)+c=a+(b+c)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那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
6、运用加法结合律完成填空。
指名口答,集体校对。
四、对比归纳,明析结论
运算律 字母表示式 变 没变
加法交换律 a+b=b+a 位置 数据、运算符号、结果
加法结合律 (a+b)+c=a+(b+c) 计算顺序 数据、运算符号、
结果、位置
五、巩固内化,反馈点评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单(三)
自主练习单(三)
( )里应填上什么?你会填吗?
96+35=35+( ) x+y= ( )+x
(45+36)+64=45+( + ) 560+(140+70)=(560+ )+( )
35+(b+m)=b+( + )
订正交流
再次出示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提问:高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六、总结归纳,拾遗补缺。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是什么呢?你会用字母表示吗?
七、布置作业,加深巩固。
“练习九”第1题,第8题。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则是: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回忆整数乘法中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1)0.5×0.2= (2)50×0.2= (3)500×0.2=
(4) 2.5×4= (5)2.5×0.4= (6)0.25×40=
(7)0.125×8= (8)12.5×8= (9)1.25×80=
学生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和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这三个方面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和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 (b×c)
乘法分配律:(a+b) ×c = a×c+b×c
(二)在整数乘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单,那么对于小数乘法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问题。(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二、探索新知,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总结并应用规律
(一)验证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猜想验证。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出示第12页例7上面的内容。怎样验证小精灵的猜想对不对呢?
2.验证。
3.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4.小结:我们通过实例推导证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了。
(二)教学例7
1.课件出示例7(1)运用运算定律计算
请你试着做一做,并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个运算定律。(强调:注意观察数的特点。)
运用运算定律计算
0.25×4.78×4
=
=
=
0.65×202
=
=
=
(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因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及怎样计算才能更简便,然后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3.小结: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各个数的特点,看其是否符合某一乘法运算定律,再计算。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1、2题
活动4【活动】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研究,你觉得要做计算研究你自身得具备些什么?(仔细,敏锐的观察力)(板书观察)
师:我们先来小试牛刀!
1、学生口答1.8×20.2×1.91.9+0.6
0.125×825×0.42.4-0.5
2、混合运算(口答):22-18+60.2+(1.5-0.8)(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是的,我们知道小数加减混合的顺序跟整数一样。
50-12×40.8+0.4×0.2(这里有新学的小数乘法,你还会吗)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也是一样的?
师:确实如此,(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板书:整数)
师:你看,整数和小数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3、简便计算(加法运算定律)
7.5+1.8+0.2(你是怎么算的?你是运用了……?)
师小结:是呀,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法”。
(磁贴:整数加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法)
活动2【活动】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整理提升,提出猜想
师:现在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乘法,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
生: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让学生重复一遍:你听到他刚说了什么?)
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到底适不适用用于小数乘法呢?对此我们还存在疑问(板书:?)需要我们来验证。那么怎样来验证呢?(板书:举例)
师提示:诶,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经验,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探究的?
生:首先回想有哪几个加法运算定律,再举例,计算一下看看两边是不是相等的……
师:那怎样验证乘法运算定律呢?举例之前,首先回忆一下有哪些定律?再举例(板书定律)。
2、律验证猜想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想法,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能完成吗?我们可以借助这张探究记录单来完成,先看一看,想想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师:读一读方法提示,读的时候想一想注意什么?
方法提示:写一写:根据每个乘法定律编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
算一算:算出两边算式的结果,看是否相等。
想一想: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师:举例是要注意什么?(举小数乘法的例子)
独立验证:一曲音乐的时间,独立完成探究记录单。
探究记录单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小数乘法?
乘法运算定律
举例说明
我的结论:
乘法律
乘法律
乘法律
汇报。
学生汇报
教师相应板书在黑板上。
师反问:其它同学根据乘法运算定律举出的例子,计算时发现两边不相等的有吗?
师:如果给你们足够多的时间,像这样的例子你举得完吗?(板书:……)
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的概括它们吗?(板书:字母式)(一个一个来)
板书同时教师完整表述: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得出结论:
师: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消除了我们的疑问,一致认为……(擦掉?)
师:来,请你一起自豪的读一读我们的发现。
加深理解: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里的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能是“小数”(板书:小数)
活动3【练习】三、实践应用
师:下面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快速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快乐填一填
4.2×1.96=×
2.5×(0.4×0.77)=(×)×
7.2×8.4+2.8×8.4=(+)×
7.2×8.4+×=(+)×
师:还能怎么填?注意听,你发现他是将两个数都成--(8.4或7.2)
填的完吗?但无论怎么填,我们都要保证有一个……(共同因数)
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填写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运算定律的'“结构”了。(板书:结构)
2、简便计算
课件隐去拓展部分,提问:对于这个算式你能快速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在计算--(右边)
追问:如果以后碰到的是左边的算式呢?
生:根据乘法分配律转化为右边的形式。
师:看来,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师:接下来我们来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并说想法)
(1)0.25×4.78×4师追问:你为什么想到把0.25和4先乘?你还碰到过像这样的数字朋友吗?比如说……
0.65×202师追问:为什么把202拆成两数之和的形式呢?(板书:+)为什么是200和2?强调:200×0.65和2×0.65都很简便。
师:我发现,大家在简便计算时,都做到了观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师:下面我们就来突破下自己,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更有挑战性的计算,有信心吗?
(2)4.75×101-4.750.125×1613.7-3.7×3
全班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投影校对。
将学生作业收两份上来。(最后一题一个对,一个错进行对比)
师:他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看来他只关注了数据,而忽略了……(手指向乘法分配律)
如果要按他的方法解答,题目得怎么修改?13.7×3-3.7×3
师:学到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观察时不仅关注数据还要关注结构。(教师再次强调)
小结:我们发现有些算式符合运算定律的结构,并能对数据适当处理,确实能让计算变得“简便”(板书)。而有些不符合结构或数据没有特点的,就不能简便了,可以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3、连线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在观察结构和数据上突破自己,先观察,再连线!
4.8×9.96.7×a+a37.6×99+376×0.1
(6.7+1)×a37.6×(99+0.1)4.8×10-4.8×0.1
对于第三个:师:你们都连好了,那剩下的两个无疑就是一组了!……怎么了?
师:观察下面这个算式,将上面的算式怎么修改?
如果保持上面的算式不变,又怎么改变下面的算式呢?
师:由此可见,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4、解决问题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计算中研究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其实,这样的定律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赵大伯在一块长方形菜地里种了茄子和辣椒,
4m茄子辣椒
7.5m2.5m
问:赵大伯家的菜地有多大?(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并分别完整汇报方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理解算式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师:你看,除了计算,生活中的问题也帮我们验证了哪个运算定律。
拓展:出示长a,b,宽c,你还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字母式)
师:在图形面积计算上,你发现了吗?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证明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证明了……(读题)
只要我们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离知识更近!
活动4【作业】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
师小结: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适用小数加法,用以前的学习经验帮助了我们今天的学习,得出了结论,使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完整,概括为一句话:整数的运算定律都适用于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得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板书:分数),那请你来猜猜看,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学什么知识,今后我们也可以像这节课一样来研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探究记录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发思考。
想一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吗?(一样)
2、观察发现。
观察下面的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分别运用了什么定律?
7×12○12×7
(8×5)×4○8×(5×4)
(24+36)×5○24×5+36×5
(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
3、提出问题。
顽皮的小精灵给上面各题中的数加上了小数点,不用计算,你能很快知道答案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4、质疑,揭题。
整数乘法变成了小数乘法,它们能应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生动的情境和亲切的开场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知识铺垫的复习题以添上小数点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究新知
1、验证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探究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小精灵的猜想对不对呢?
预设生1:看两边的算式结果是否相等。
生2:举例验证。
(2)验证。
①笔算验证。
师:动笔算一算,运用运算定律得到的算式结果与原式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②举例验证。
小组合作:根据每个运算定律写一个小数乘法的例子,算出两边算式的结果,看是否相等,并填写探究记录单。
③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小结:我们通过实例推导证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讨论等形式验证小精灵的猜想,从而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例7。
(1)课件出示例7中的第1道小题。
师:请你试着做一做,并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个运算定律。
(学生试做,并板演汇报)
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
=4.78
强调: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观察数的特点。
(2)课件出示例7中的第2道小题。
师:你认为解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预设生:先把202改写成200+2,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师:你会做吗?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例7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训练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回答)
5、7×3.9=□×□
12、5×0.9×8=□×□×□
2、1×2.4+2.1×7.6=(□+□)×□
2、用简便方法计算。(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再指名板演,最后集体交流)
1、25×17×80
3、65×2.8+3.65×7.2
5、4×199
3、判断。
(1)8.6×1.01=8.6+8.6×0.01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2.5×0.32=2.5×4×0.8=8()
(3)0.25×9.9=0.25×(10-1)=0.25×10-0.25×1=2.25()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4题。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a×b=b×a(a×b)×c=a×(b×c)(a+b)×c=a×c+b×c
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7及练习三。
内容简析
例7由前面的三组算式经过转变,得出前后的结果相同,引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3.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对比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主要是运用迁移类推和对比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乘法,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方法得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迁移类推、比较、概括、应用等方法来学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计算方法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竞赛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进行课前比赛,看谁的知识学得棒。
第一轮:看谁算得对(口算)。
25×4=25×2=125×8=25×10=50×2=125×10=
4×8= 4×5= 5×8= 20×5= 32×5= 22×10=
学生口答。
第二轮:看谁算得巧。
25×73×468×125×8125×(10+8)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学生上台板演。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什么定律
【品析:亲切的开场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知识铺垫的复习题,用竞赛的方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谈话导入:
师:谁来说说在整数乘法中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师适当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 =a×c+b×c。 (板书)
师:那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是否同样适用呢(板书课题)
【品析: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从而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是否同样适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课件引入:
(出示PPT课件:内容是整数乘法简便算法与得数相连,用篮筐和篮球表示算式和得数)
师:你能将篮球投入相应的篮筐里面吗(学生依次回答)
师:这是什么运算(整数乘法简便运算)
师:那么,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用课件设置情景图连线题引入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方法,进一步追
问在小数乘法中是否同样适用,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2页例7上面的三组算式,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第一组算式前后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
②第二组算式前一个算式先算前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乘,后一个算式先算后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③第三组算式前一个算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同第三个数相乘,后一个算式先分别求出积,再把两个积相加。
(2)提出的问题。
如:每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比后发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根据学习经验,出示另一组是整数乘法的三组算式,和现在的三组算式进行比较,学生可以自己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虽然学生现在还不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但是经过回顾分析,可以发现相同点。此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结果,会发现下面几种规律:(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发现:整数乘法交换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发现:整数乘法结合律对于小数也适用。
发现:整数乘法分配律对于小数也适用。
【品析:本环节中借助例7上面的三组算式,通过计算发现三组算式中的数没变,只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进行计算,但结果不变。随即出示三组整数的乘法,让学生通过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对比,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迁移类推到小数乘法中来,要鼓励学生重点讨论,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算式转化思想,这种数学思想是需要逐步培养的,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而本节课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知识,恰恰可以使学生建立数学转化思想,实际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时要及时提示,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转化到小数乘法的过程和算式之间的转化过程。】
◎顺承算式,研学例7。
在总结完三组算式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例7。
学生经过简单的交流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两个算式分别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然后选派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解答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品析:本环节是在研讨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个过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参与推导转化的每一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出各种运算定律的转化和灵活应用。本环节中主要的教法是转化和应用,主要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和应用。】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在0.25×4.78×4中先算0.25×4.78,或是0.25×4还是4.78×4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应该先算0.25×4,再同4.78相乘,因为0.25×4能凑成整数,再同4.78相乘比较简便。
质疑二:在0.65×202中,把202分成200+2时为什么一定要加括号呢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明白把202分成200+2后,如果不加括号会改变原来算式的意义和数值的大小,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先做初步探究得出结论:只有加上括号后,才不改变题意,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节知识是通过整数乘法推
广到小数乘法,对于学生而言,从整数乘法转化到小数乘法,真正地明白算理是难点,通过再次质疑和研讨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乘法运算定律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怎样灵活应用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和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使学生真正明白了运算定律的算式转化道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对于一步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时的转化过程弄不清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 乘法结合律教案
★ 乘法交换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