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不追星的老少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追星的老少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篇1: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迟老师执教的《复习乘法运算律》一课,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前及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复习乘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乘法运算律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节复习课旨在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深化、突破、超越。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学生自己出练习卷题。

课前迟老师布置同学们复习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律,并根据自己在做题中的体会,遇到的问题,易混易错的地方,例如

(1)25×(4×17)和25×(4+17);

(2) 78×99

= 78×(99+1)

等情况,自己尝试着出练习卷,既巩固自己所学知识也提醒别人注意此类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复习的题目都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讲解,课堂上始终是学生唱“主角”,而老师只是一个“配角”,

老师一直关注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复习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一时想不出如何解答或答案不正确,都不要紧,毕竟他在参与。

这节课,迟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极力探索和理解问题的良好课堂气氛,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表达,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成果,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主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使练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习题设计层次化。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综合练习。迟老师出示了两组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A组 25×9×4 B组 45×99+45

7×125×8 125×72

(10+4)×25 101×34

48×79+48×21 25×5×4×12

53×99 31×18-31-31×7

A组题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而B组题则是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既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训练学生思维发展题,体现了练习题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

出示两组题后,迟老师对同学们说,你喜欢作哪组题就作哪组题!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了。

建议:有的题目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也会更理想。

篇2: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评课稿

听了葛老师的课,很有收获。学生从学习乘法就开始接触乘法运算率,对乘法运算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律,这是学习乘法运算律的基础。葛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对本节课谈一下感受:

1、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新课的有效展开创设了条件。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主动参与,使学生有话敢说。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并为课堂上的猜想验证提供了知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的价值在于服务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乘法运算律的优点,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篇3:四年数学《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四年数学《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迟老师执教的《乘法运算律》一课,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前及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复习乘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乘法运算律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这节复习课旨在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深化、突破、超越。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学生自己出练习卷题。

课前迟老师布置同学们复习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律,并根据自己在做题中的体会,遇到的问题,易混易错的地方,例如

(1)25×(4×17)和25×(4+17);

(2) 78×99

= 78×(99+1)

等情况,自己尝试着出练习卷,既巩固自己所学知识也提醒别人注意此类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复习的题目都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讲解,课堂上始终是学生唱“主角”,而老师只是一个“配角”,

老师一直关注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复习过程中,也许有的学生一时想不出如何解答或答案不正确,都不要紧,毕竟他在参与。

这节课,迟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极力探索和理解问题的良好课堂气氛,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表达,对不同答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成果,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主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使练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习题设计层次化。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综合练习。迟老师出示了两组不同程度的练习题:

A组 25×9×4 B组 45×99+45

7×125×8 125×72

(10+4)×25 101×34

48×79+48×21 25×5×4×12

53×99 31×18-31-31×7

A组题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而B组题则是鼓励更多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既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训练学生思维发展题,体现了练习题既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

出示两组题后,迟老师对同学们说,你喜欢作哪组题就作哪组题!课堂气氛和谐轻松!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了。

建议:有的题目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也会更理想。

篇4:四年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律》评课稿

四年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律》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进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篇5:乘法运算律练习题

乘法运算律练习题大全

一、填空

35×2×5=35×(2×___)(60×25)×4=60×(___×4)

(125×5)×8=(___×___)×5(3×4)×5×6=(__×__)×(__×__)

二、利用发现的规律,计算。

25×17×4(25×125)×(8×4)38×125×8×3

125×32125×32×438×25×4

42×125×8125×32125×32×4

38×25×442×125×8

三、列式计算我最棒

1、125与12的和的8倍是多少?

2、比99的75倍还多75的数是多少?

3、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运算律练习题(青岛版):1800除以9的'商再除以20的结果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

1、学校图书室有9个同样的书柜,每个书柜有4层,平均每层放250本书。学校图书室一共摆放了多少本书?

2、工程队要挖一条长米的水渠,第一周平均每天挖132米,第二周平均每天挖148米。他们两周能完成这项工程吗?

3、学校艺术节上,老师参展的绘画作品有68件,学生参展作品数是老师的19倍。本次艺术节上师生参展的作品共有多少件?

4、饲养场有136头牛和136只羊,1头牛每星期平均吃65千克草,1只羊每星期平均吃35千克草,每星期要准备多少千克草?

篇6:乘法运算律测试题

一、先填空,再想想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45×16=16×5×(14×9)=(5×)×

6×13×5=13×(×)

二、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填上适当的`数。

(32+25)×4=()×4+()×4

(64+12)×3=()×()+()×()

8×5+6×5=()×(+)

三、不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

(132×8)×125○132×(8×125)

4×150×25○4×25×150

125×(8×40)○125×8×40

四、火眼金睛辨对错。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同步练题:25×(8×7)=(25×8)×7()200×b=b+20()

15×9×4=9×(15×4)()48+2×10=50×10()

五、用简便方法计算

487-187-139-6138×1011825-(625+90)

12×29+1258×197+58×3125×(80+8)

101×56-5679×34+34125×48

(80+8)×2532×(200+3)38×39+38

94+38+106+62125×15×825×32×125

125÷25×8125×48989-186-14

4600÷25÷4136×101-13632×37+47×37+21×37

99×77+7799×878×37-37×68

篇7:《探讨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探讨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运算律》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以及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探讨乘法运算律。在教材处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的。

在教材处理上,以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为教学基础,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自己探讨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探讨出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完全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探讨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探讨乘法运算律之前,让学生反思刚才探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方法,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地探讨其它三种运算有无运算律。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猜一猜,在四则运算中,除已经学习过的加法以外,其它的运算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根据各自的猜测结果,用数学上的列举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这样又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解答问题。从课堂之初到整个探讨的过程直到探讨出最后结果,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阶段,他们面对的是有一定知识作基础的.,却又是崭新的问题,他们心中有底但又没有充足的把握,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更加愿意尽快地找出结论来证明自己在学习数学上的成绩,因此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

三、形成知识间的网络。

这节课是以探讨运算律为主,同时又得出了减法和除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结论。在教材的处理上比较独特,将小学阶段的四则运算联系起来,交织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会这样想问题,既然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会有这两个运算律吗?在过去的教学中一般没有涉及到减法和除法的问题。这里单独地提出来,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很好地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既突出了加法和乘法的一致性又从对比的角度明确了减法和除法不具备这两个运算律,也解决了学生在做减法和除法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意识贯穿始终,他们自主与学习伙伴一起进行知识的探讨。他们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聆听伙伴的发言,从中受到启迪,他们在课堂上角色意识表现得恰到好处。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位置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合作轻松、愉快。

篇8:加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加法运算律的评课稿

今天张老师执教的《加法运算律》这节课。张老师的课总的来说条理比较清晰,课堂师生互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本节课张老师能以合理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伊始出示例题让学生列式解答,学生自然而然会有28+17和17+28这两种算式,张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观察两道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两道算式的加数相同,位置交换,结果也相同。这时张老师巧妙地把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这时有个小细节张老师擦去了原来的计算结果,再改成“=”,这里是否能换个方式,将原来的结果板书时写在算式的下方,当学生发现它们的结果相同时,直接划上等号是否更合适?(另外老师板书时等号最好也要用直尺,给学生做好示范)

张老师在讲授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等式举例,并且在举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具体的算式抽象成用图形、符号或语言描述来表达,既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又能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总结出要学习的新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不过,当学生用□+△=△+□时,张老师又引导学生说“你们说说方框表示什么三角表示什么”学生这时似乎没能听懂老师的问题,所以出现了一些答非所问的情况,转了几个弯,最后老师只得自己说出来。其实张老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说出表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如果我们换个方式问“在加法算式中,我们把它们叫作什么?”估计学生应该能明白。

《混合运算》评课稿

口算乘法评课稿

认识乘法评课稿

运算律练习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高速山东 乘法运算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In the library评课稿

课文评课稿

《实数》评课稿

数学评课稿

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乘法运算律的评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