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隔壁老杨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共含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隔壁老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篇1: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文为小学数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上完课后,对上课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我在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同时根据上课反馈情况,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在上评课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上课要求,紧扣小学数学课堂规范,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收获:

通过参加讲课,我深刻地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规范,对规范中数学新授课的四个步骤的意义、作用与实际教学中的相互衔接有了更加准确地认识。

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课前,我向其他班的数学教师了解到,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对整百整十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口算乘法中,不理解三位数的百位数如何参加运算。对于这个新情况,我迅速调整教学步骤,在复习两位数乘法后,临时增加了321×3的练习,让两位数乘法向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中间的过渡难度变小,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减轻了学生直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练习,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时,基本没有出错,效果较好。这让我再次意识到,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

篇3: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具有生活情境的例题运算练习,让学生形成由课本向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学习迁移;

(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 我把知识技能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问题解决目标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理念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构知识。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结合学情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

(一)讲授法。通过乘法顺序和数位对位等新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了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运算规则;

(二)情景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情境呈现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三)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与研讨不同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相互间交流与探讨的乐趣;

(四)练习巩固法。通过新知识学习之后的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迁移式指导学习法。在学生充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情境案例,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把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达到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本节课的顺利展开,我准备了教学PPT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一:复习导入,情境呈现(8分钟)

上课初试阶段,我会由简到难地呈现出一些复习题,如:10×10;30×40;90×70;19×20;38×80等。让学生以小组之间“开小火车”的方式完成,每列“小火车”开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拼,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拉回到课堂上来。

在学生逐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后,我会呈现出一个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境:“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一套课外书,这套课外书总共有12本,每一本的价格是24元。妈妈给小红出了一个难题,问小红总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帮助小红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

情境呈现之后,我再辅以小小的奖励措施激励,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同桌或小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竞争,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活动中来。

环节二:成果评价,新知讲授(20分钟)

1.在学生参与讨论的时候,我会进行课堂巡视,发现不同的问题解决途径,然后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呈现研讨的成果并进行鼓励,最终通过全班同学投票选择最为便捷的运算方法。若是没有学生呈现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方法,我会给出这种方法――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出优劣性的评价。

2.对于新知识的呈现,不可避免的存在运算规则和运算技能上的问题,这时我会板书具体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程序,以及每个步骤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和注意事项:包括数位对位法则,乘法顺序法则,积的写法顺序法则等,并使用彩色粉笔以及醒目的箭头标志和特殊符号使用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提醒。

3.在完成初步的新知识讲授之后,为了加深记忆,我会让学生复述整个运算流程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学生的复述和我的补充,最终完成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文字规则描述,并督促学生记录在课本上。

环节三:随堂练习,巩固提高(8分钟)

上述环节进行之后,我将布置教材63页“做一做”中的8个题目,让学生随堂练习,同时,我会把这8个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让具有代表性的同学上黑板完成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会随堂巡视,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我会结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上黑板完成题目的学生成果进行评价,找出呈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环节四:课堂总结,思路整理(4分钟)

最后一个环节,我会提出一个总结性的问题:“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节内容学习的收获。这时,我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表达,帮助其作出自我总结。

七、说板书和作业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一个作业: 把课后“练习十五”中的1――4题做在课后作业本上。 以下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指导批评。

篇4: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本季节收获水果脐橙为背景,通过探索采摘的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迁移等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通过幻灯片凸显算理直观,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现在是脐橙成熟的季节,(课件)“小林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采摘脐(qí)橙,每小时采摘53千克,他在果园里工作了32个小时,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个小时,谁采摘的多一些?”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生)那要求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53乘32)那要求张阿姨一共采摘的脐橙又该怎么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32乘1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一个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边说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学习,尝试探究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能估算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生答,师板书“大约6767”在两个算式的前面)那我们能根据这个估算的结果就判断小林采摘的多一些吗?(生:不行)那怎么办呢?(生)对,我们就得精确计算,(在课题后面板书“的笔算”)

2、那我们行动起来,先用竖式计算小林采摘的脐橙一共多少千克.(请一个孩子板演),大家都完成了吗?眼神聚焦到这里,我采访一下你,你是怎样计算的?(随着孩子的回答,板书2×53 30×53 53×32),你认为他做对了吗?你呢?真棒!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算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大家一起来猜想一下,(在132×13的下面板书一个括号,)这个结果会是谁和谁的积?(生)(板书3×132的积)那这儿呢?(板书下一个括号)(板书10×132的积)那最后的这个结果是谁和谁的积(板书132×13的积),同学们,你们是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猜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每一步是谁乘谁的积,那现在大家就用你们知道的这个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开始。(巡视:找到错例,并用白板记录下来,贴在黑板右边备用)全班订正,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填空。看来大家已经会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大家看看这里,这个“0”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这样处理的好处就在于更加简洁、方便,而且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那现在我们能比较谁摘得脐橙多一些吗?(生)和我们根据估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一样吗?(生)看来,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得精确计算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板书(1716千克>1696千克,答:――――我们一起来口答一遍。) 教师:这个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教师等待学生的反应)大家既然已经认可了,学会了,那咱们是不是就可以下课了?(学生反映不能下课,表现出与问题要研究)不下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啊?

(三)借助模型,引导学生经历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1.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请三个学生) (可能出现的回答) 学生:我早就会计算这样的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计算过程。 教师:问得好,做题做事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学生:黑板上的做法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 教师:你不仅知道方法,还要了解方法背后的道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老师还应该出点练习题,让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教师:嗯,你都知道我们需要用练习来巩固新知识,真不错! 教师: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让我想到了一点,刚才的错题到底错在哪了?计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都值得我们来深入的研究。那我们就借助这个示意图(课件出示13个132)来进一步研究,看看我们又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2、师:在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用到了几句口诀的结果,这几句口诀在图中能找到吗?学生带着问题在示意图中找答案。(学生边说,课件边演示) 第一句是“二三得六”,它的结果在哪儿,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两根)课件强调 第二句“三三得九”,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3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三十)课件强调(那就是90) 第三句“一三得三”, 用两位数个位上的“3”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3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3个一百)课件强调(那就是三百)第四句“一二得二”, 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个位上的“2”,表示什么?(10个二)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二)课件将两个十根变成两小捆强调10个二就是二十 第五句“一三得三”, 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10个三十)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三十)课件将三个十小捆变成三大捆(3个一百)强调10个三十就是3个一百。 第六句“一一得一”, 用两位数十位上的“1”去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表示什么?(10个一百)请孩子到课件上找一找,(10个一百)课件将十个一大捆变成一超大捆(1个一千)强调10个一百就是一千。 现在我们的示意图太乱了,我们整理一下,(课件出示)1个千、6个百、11个十、6个一,有问题吗?(课件变化10个十又是一个百,)这就是我们在两积相加的时候进的这个1(指着板书)最后出现的就是1个千、7个百、1个十、6个一,(课件出示算式132×13=1716) 小结: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虽然10分钟就认同了计算的结果,但由于大家不满足于只找到计算的结果,而是不断的追问为什么?让我们利用示意图,不仅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还使我们找到了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

3.研究错误的产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刚才这几个同学错在了哪里,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其实这些同学的错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大家通过一起分析,一定能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4、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读题: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2)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要用乘法?(因为是求27个324是多少)

(3)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4)我怎么觉得大家这一次计算没有上一道题那么顺利呢?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连续进位),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不会忘记进位的数呢?(写小一点、记在心里) 课件订正答案,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

(三)巩固练习

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们操练起来课件出示

1.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

2.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 全班练习,集体订正

(四)认识数量关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今天解决的几个问题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本节课接触到的五道题: 每小时采摘23千克,工作了32个小时,一共采摘了多少千克?

张阿姨每时采摘132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13时,张阿姨13时一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李叔叔每天包装324kg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小明每分钟能打115个字,24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235米,17天能修多少米?

这里用紫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工作效率,(课件出示)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那用蓝色标注的数学信息呢,课件出示(工作时间)那黑色的部分又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请大家小组讨论(课件出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五)拓展延伸

1.创编题:有关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题目

篇5: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下面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和作业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篇6: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单元测试卷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单元测试卷

一、计算。

1、笔算下面各题

146×15=

258×45=

476×59=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0×44=

530×80=

103×40=

二、选择。

1、236×12在竖式计算中,十位上的1乘236得

A、236

B、2 360

C、472

2、512×29的积最接近()

A、15000

B、10000

C、1500

3、6□8×39≈28000,□里可以填()

A、0

B、2

C、9

4、张师傅每天加工零件492个,第三季度大约能生产()个零件。

A、1500

B、45000

C、15000

三、填空。

1、蜗牛爬行的'速度是每小时8.5米,可写作。

2、甲地至乙地的路程是160千米,李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2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千米,李叔叔开车的速度是。

3、人造卫星6秒运行48千米,它的速度是。

4、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

5、两个因数同时除以10,积应。

6、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

7、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42×78=3276

42×39=

84×78=

15×16=240

60×16=

15×320=

四、判断。

1、一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至少有几个0…… √×

2、两个因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因数都大…… √×

3、一个因数变小,另一个因数变大,积不变…… √×

4、一个因数乘8,要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也要乘8…… √×

5、一个数乘5再除以5,结果还是这个数…… √×

6、不用计算,判断对错。

158×28=4530…… √×

231×42=7702…… √×

209×19=2171…… √×

五、列式计算

1、一个因数是327,另一个因数是52,积大约是多少?

列式:

答:积大约是。

2、430的98倍是多少?

列式:

答:430的98倍是。

六、解决问题

1、甲、乙两地的水路长1357千米.一艘快艇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每小时可达98千米,它13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吗?

列式:

答:它13小时到达乙地。

2、修路队修路,平均每天修145米,已经修了42天,还剩470米未修好,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列式:

答:这条路全长米。

3、鸵鸟的速度是72千米/时,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7小时跑的路程,非洲野狗需要几小时才能跑完?

列式:

答:非洲野狗需要小时才能跑完。

交 卷

篇7: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8: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学习计算,是要把计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为现实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本节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所创设的“帮老师解决买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一情景贯穿全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估算意识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渗透,在解决问题中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

三、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在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性强。首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再通过“王老师发现买这种书太少了,所以又选择了每套18本的书”这一过渡把12改为18,让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两位数乘一位数,遇到进位怎么办?接着在解决“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引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层层递进,加深难度,并让学生通过解决214×3和241×3两个题,自然地理解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位,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位的原则。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中边探究边练习,探究与练习交替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地解决了自己碰到的数学问题,分散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作为计算教学,及时、有效、多样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本节课的设计中虽然注意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但练习题量设计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及时巩固。另外,教师语言的不简练,也导致了教学环节的拖沓,罗嗦,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篇9: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

1.以时效为课堂本色,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曾一度迷失在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轻易抛弃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花上大力气为学生组织新材料,当然必要的整合是需要的,但新材料就真的适合学生的学习?新颖材料就更有学习价值?本案例中我就以书本中的情境为学习材料,简单呈现,直接入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于节省时间以投入到有效学习中。

现代教育更重视“因人施教”关注“人的发展”,即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实在课堂就是注重学生情感与能力层面的培养。这一点在本案例中体现在:

(1)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允许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小棒法、画图法、口算法和竖式计算法;通过多样算法的展示构建丰富学习的平台为思维碰撞提供机会,即有说的机会。

(2)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即有说的氛围。

(3)让学生自主归纳算理、优化算法、总结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较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即有用的方法。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其实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问题主动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产生迁移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掌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本章内容中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教师只要提供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适时小结,其他的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主要体现在:

(1)竖式计算时允许从高位算起和从低位算起并存,等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进位)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2)学习竖式计算法的目的。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数据简单,学生的解决策略是多样化的,而竖式计算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计算表达方式。为了学生的后续学习除了要指导学生书写竖式的规范,还要沟通它与其他算法的相通之处,尽显它的优越性,这也是案例中彰现的重要教学思想。

篇10: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借助点子图,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与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在相互比较中,自主掌握优化的方法。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点子图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估算:

我们能不能估计出它的结果?估一估,14×12大约是多少?比如

A:14估成10,12估成10,10×10=100。

B:14估成10,10×12=120。

C:12估成10,14×10=140。

……

追问:那到底少估了多少呢?B:少估了4个12,C:少估了2个14

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

2、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计算14×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部分学困生。

3、同桌交流:

能不能当小老师给你的`同桌讲明白呢?(学生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14+14+…+14=168(12个14相加)

或者12+12+12+……+12+12=168(14个12相加)

(2)连乘:14×2×6=168,14×3×4=168……

(3)拆数:14×10+14×2=168,12×10+12×4=168

(4)竖式:

14

×12

―――――

28

14

―――――

168

逐一请学生上台汇报,把竖式和拆数两种典型思路板书在黑板上。

(反馈的顺序:横式、正确的竖式、竖式错例、非典型算法可以省略)

5、共同探究笔算、口算之间的联系

14

×12

―――――

28……2套书的本数……14×2=28

14……10套书的本数……14×10=140

168……12套书的本数……28+140=168

三、专项练习

数学课本第47页“练习十”第一题:22×13

借助几何直观,笔算的每一步从左边的点子图上圈出来,巩固算理。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让学生安静地笔算)(好孩子的速度快可以多做,全班4道)P46页做一做

23×13、33×31、43×12、11×22

2、错误医院:“练习十”第三题(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成错误)

3、(机动)解决问题:练习十第五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最关键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作者:苍南县龙港镇第七小学 吴传奉

篇11: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学习计算,是要把计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为现实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成功之处: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所创设的帮老师解决买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一情景贯穿全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在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次性强。首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再通过王老师发现买这种书太少了,所以又选择了每套18本的书 这一过渡把12改为18,让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两位数乘一位数,遇到进位怎么办?接着在解决 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引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层层递进,加深难度,并让学生通过解决2143和2413两个题,自然地理解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位,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位的原则。学生在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中边探究边练习,探究与练习交替进行,循序渐进,主动地解决了自己碰到的数学问题,分散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不足之处:

作为计算教学,及时、有效、多样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本节课的设计中虽然注意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但练习题量设计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及时巩固。另外,我的教学语言还有些不简炼,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篇12: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从本班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我在课堂开始就从班级买作业本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估一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13:小学数学四年级《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上课后,对上课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我在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代老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不足:

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仓促,对练习题的处理没留出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习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没的目标,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正是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够,让我反思平时上课时同样出现这个毛病,平常上课没有对每一节课各环节的时间把握。有时在课中由于拖拉,一节课讲不完,由于又进行的过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这需要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备课,切实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三、感想: 通过本次讲课,我觉得受到最大教育的不是教室里的学生,恰恰是站在讲台上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认真学习,争取将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真正实践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

篇14:四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有少数学生已对此知识进行了提前预习,学生掌握应该很轻松,但出乎意料的是上完新知后,学生的`练习却是错误百出。之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了:

(1)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时,学生还没理解为什么要与十位对齐。在上节课讲解算例时,学生把理与法分开理解的,理是理,法是法,没有融合在一起理解。

(2)数字较大时学生忘记进位或进位算错。今天的教学主要与之前的区别就是有了进位,所以在这里要重点处理进位问题,进位该写在哪里,写多大合适,什么时候加,应该细讲,不能把学生估得太高,放手太早。

(3)粗心看错数。抄错数是现在学生出错较多的现象,我想在今后应该加如听算式、抄算式的练习,比一比谁记得算是快、准,可能是避免这种错误的一种方法。

(4)个位与十位乘完后,应该是加起来,有些同学还是乘法。今后在做题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在这一步写上运算符号,以免出现这种错误。出现以上四个原因关键在于,首先在新授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应让学生明白它的算理,然后给学生一个探索的平台,让他们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还应该让他们养成仔细检查的习惯。

篇15:四年级笔算乘法的数学评课稿

四年级笔算乘法的数学评课稿

我听了《笔算乘法》的课后,感触颇深。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们看自己喜爱的城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看图后,能正确列式,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算理,同时,教师在计算时,特别说明两位数乘三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交换,积不变的关系,数学突破重点,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课堂教学效率。

整节课的练习设计与生活中数学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对笔算乘法有了更刻的认识,每个题目之间导语生动有趣,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为了学生避免计算错误,还让学生当小医生,对典型“病例”进行诊断开方、治疗,在处置的过程中,学生懂得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整节课始终把数学同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与以往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生活中有数学以往的计算教学单纯以计算为主,枯燥乏味的计算有着极大的区别,教师的计算教学具趣味性,能激发的求知欲。

总之,这节课,教学目标非常清晰,重点突出,对学生的训练到位,教学效率是很高,这些都说明这一位教师严谨治学的好老师,向这位老师学习,以上是本人拙见,有不当之处敬评批评指正。

篇16: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数学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并能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笔算

409×72800×5

380×6207×8

二、自主探究

1、练习二十第5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导学生把算出的积填在表格相应的位置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让算错的`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提问:四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读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二十第7题

先要求学生检查判断每道题有无错误。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

2、练习二十第8题

观察、找特征,可以看出;连加题中是几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因此,可以用最中间的那个数乘加数的个数。

四、梳理整合

1、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比较简便?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981+982+983+984+985+986+987

=984×( )

=( )

篇17: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周初学笔算乘法,首先学习不进位乘法,问题不是很大;后学习进位乘法,问题就出现了,我认为原因是:

1、学生计算基础差。有一部分学生口算加减法本身就不过关,乘法口诀背得乱七八糟,在进位乘法中计算过程有乘法还有加法,对这部分同学来说就更难了。

2、算理不明白。有一部分同学对竖式计算算理不明白,如向前一位进的数这部分学生都在最高位相加;还有一部分学生进的数与得数再相乘。所以错误百出。

3、计算步骤较多。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成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与进位的数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的方法是:

1、加强口算训练。

2、加强学生对计算理的理解。

3、多进行强化训练,直到掌握为止。

篇18: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是《笔算乘法》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内容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引路课,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表内乘法,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计算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学的。我教学的知识目标是:1、借助算用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不进位)的必要性。2、通过算用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模型,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能力目标是:1、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用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3、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很成功的。

一、基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下上笔算课,情境创设为教学服务。

例题,我创设了一个“为地震中的儿童捐书”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解读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解决第1个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笔算的必要必性;同时,通过几个措施理清算理和算法。最后通过对比,将估算、口算、笔算建立联系。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结论是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时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万变不离其中。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巩固2位数乘1位数的算理与算法。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是让学 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让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算式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综合练习题,我创设了一个“老师们为地震中的人们捐衣”的情境,目的是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二、让学生主动学,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为起点。

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并连问:你能估算吗?怎么估?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因为之前刚刚学过,很容易就唤醒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估完后,问学生,能口算吗?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再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笔算乘法的必要性,展开新课。

三、练习设计有思维增量。

基础题:一组笔算题。3×2 23×2 223×2 之前面设及的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此组题中有三位数乘一位数,先让学生说说223×2算理与算法,再让学生对比三道算式,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方法是一样的,再在223前面添一个2,让学生感悟。

综合题:老师们为灾区捐衣物。在掌握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数形结合题:(1)先估后算。(2)先移后算。

本课节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面对学生的多种解法,还可以站得更高。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让学生分类,按解题思路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会有所帮助。

2、31×2+33,应该问问学生31×2表示什么意思?而不只是为有新的解法而解题,是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3、在对比口算、笔算有什么相同处时,事先需要沟通,先要让学生理解,教研员 田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在让学生口算时,将过程板书下来,说一说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笔算之后,再对比,就有对比的依据。

篇19: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代老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

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对知识传授过程中细节的处理,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不足

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仓促,对练习题的处理没留出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习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没的目标,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正是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够,让我反思平时上课时同样出现这个毛病,平常上课没有对每一节课各环节的时间把握。有时在课中由于拖拉,一节课讲不完,由于又进行的过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这需要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备课,切实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三、感想

通过本次讲课,我觉得受到最大教育的不是教室里的学生,恰恰是站在讲台上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认真学习,争取将每一节课都上成优质课,真正实践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

篇20: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小学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高中数学的说课稿 推荐度:初一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推荐度:高中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教材中只给了两名同学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出了竖式,又强调了竖式中没一步的算理。

二、说学情:

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之后,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学生通过预习例题,家长提前辅导都能利用四句乘法口诀顺利地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往模式是重算法,忽视算理,本节课我设计时重点在于重算理,明算法。给学生点子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拉近算式与生活的联系,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本节课我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领学生不断探索。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节课我主要利用点子图这一研究工具,为学生创设了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努力使数学计算课堂换发新的生命力.学生通过预习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如何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我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学生能直观感悟计算的道理。开始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教师给学生提供点子图,让学生把一本书看作一个点在图上分一分,算一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本,学生操作过程中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效果,不会算的学生他们无意识的在14×12的点子图中进行划分,计算出各个部分的结果之后进行累加,算出结果。

3、试做竖式,探究算理

而对于会计算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划分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只要计算出一部分的结果通过乘份数方式就可以达到计算出结果的目的,预设方法同学们没想到比如3个4套的分法。或4个3套的分法,学生们都是分的两部分。有横着分两份的,有竖着分两份的。还有一部分同学有意识地在14×12的点子图中结合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划分——就是2个14与10个14。这样的学生是在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基础上能够自主探索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我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习探究时间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这些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说出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先分后合”,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由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先放后收方式进行。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再进行引导反思,教师让学生试着竖式计算,找计算正确学生板演,说说是怎样算的,应用4句口诀。

4、解疑算式,深化算理

教师再重复强调竖式书写方法。这里也是本节课重点,学生在应用一四得四这句口诀时4还容易写在个位。重点讲解。然后引领学生将竖式与点子图进行结合看哪种方案与竖式计算过程相吻合。此时所有学生从无意识思考到有意识思考,教师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会很容易找到与竖式匹配的方案。再让学生将竖式计算过程与点子图相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又探索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了。最后引领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口诀算式进行完善,学生又进一步思考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才是由掌握算法转向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

(三)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四)课堂小结,思想升华。

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笔算乘法单元测试卷

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上册的“笔算乘法”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