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共含12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哇哇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2 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 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2 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 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题、作者、导入。
《示儿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示儿的意思?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在诗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诗人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全诗,读通意思。
三、读诗句,看注解,试讲意思,讨论问题:
1、诗人临死时为什么而悲痛?“但”是什么意思?诗人不为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而悲伤,只为未见国家统一而悲痛,这表现了诗人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叮嘱他的儿子“无忘”什么事?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诗人即将辞别亲人时,并没有牵挂家事,留恋亲情,他毕生的心事和唯一的希望只是收复失地统一本国,即使死后,他还嘱咐儿子把中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强烈地爱国热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五、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 “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 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关于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五、教学结束: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吧。
【原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②之:往,去。
③广陵:扬州的旧名。
④故人:老朋友。
⑤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⑥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⑦下:沿江顺流而下。
⑧尽:消失。
⑨惟见:只能见到。
⑩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中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8篇】
翻译1
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翻译2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在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县)。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送孟浩然之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