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鼎不住鼎不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鼎不住鼎不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

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篇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格式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诵、抄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想象诗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谊。

3、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初步掌握学习诗句的方法。

课前谈话:

学习流程: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 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 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 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我特别欣赏xx把……读得好,这一份依依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欣赏谁的朗诵呢?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六、板书:

篇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格式

西辞 事

目送 景

教后反思:

教后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从开始的读懂诗题到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再到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到最后的欣赏性朗读,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经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经典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篇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篇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翻译】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评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读通古诗

简介

篇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拓展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

课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简单讲解可参考另附资料《金陵酒肆留别》)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阅读量,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四)全文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篇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篇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篇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8篇】

篇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

今天早上,我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广陵,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去送他。一路上,只见春光明媚、繁花似锦,路边栽满了桃树,刚开的桃花朵朵争奇斗艳,还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桃花旁翩翩飞舞。风景很美,可我心中更多的是对朋友的不舍。

很快我们到了一个老字号饭馆,点了些饭菜与几瓶上等的白酒。菜一上桌我们俩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了去广陵的事。很快,两个时辰过去了,一位奴仆走了过来,说道:“大人,您的航程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出发了。请大人注意时间!”

“好,我知道了。”孟浩然说。

“兄台,今日你一走,还不知道我们何日才能再相见。让你我二人再干一杯吧!”我说完便端起一杯酒下了肚。孟浩然答道:“兄台,感谢你今日来送我,干杯!”

二人上了马,一路陷入了沉默,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到了黄鹤楼前面的江边,只见江河碧波千里,水浩浩荡荡的翻滚着,一条船也已在江边等候。

“我孟浩然好不容易交到你这个朋友,可如今却要分开!哎!不说了!告辞,保重!”说完,孟浩然抱了抱拳,背过身便上了船,而船也缓缓开动了。

“后会有期!”我大声说道。心中虽有不舍,可他有自己的正事要办,毕竟不能挽留。

不知为何,这江中明明有几十条船,可在我眼中只有孟浩然所在的那一条。我静静地看着他慢慢地消失在我的眼中,情绪越发忧伤起来,我叫仆人拿来了纸和笔,提笔写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15篇)】

篇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天的早晨别有一番风景。羊肠小路,通向涛涛波浪的长江。山,被浓雾笼罩着,披上了一层纱衣。草,是那么的嫩,那么的绿,它们刚从泥土里钻出来,还留恋着土中的被窝。花儿的脸上已有了“泪珠”,那是高兴的泪水,它们仿佛在迎接春姑娘的到来。柳树刚发芽,在它枯黄的枝条上点缀了一点点绿色,使它的辫子变得如此漂亮。暖洋洋的春风吹来,它的“辫子”跳起了辫子舞。小鸟为它助唱,花儿与它共舞,“叽叽喳,叽叽喳”所有的鸟儿都来助唱了,有百灵。麻雀。黄鹂。燕子……它们的共同合唱组成了优美的旋律。风就是观众,它享受着春的气息,看着优美的舞蹈,听着悦耳的旋律……

在小道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个人,一个是李白,另一个就是孟浩然了。孟浩然今日要下扬州去,李白与他亲如兄弟,难舍难分。在他们的身后,还跟着各自的书童。他们俩来到了黄鹤楼,李白说“仁兄今日要下扬州,贤弟我实在不舍啊!想起从前,春天我们饮酒取乐,夏天吟诗作画,如今你就要走了,我怎肯放手让你去呀!”“贤弟,我这次去扬州,说不定会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啊!”“仁兄,我这儿有千年人参一支,是前年皇上赏赐给我的,送你做留念吧!”“贤弟呀,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我很喜欢,我这儿有300粒梅花种子,也就送你吧!”在船家的催促下,孟浩然上了船,“再见了,仁兄!”“后会有期,贤弟!”孟浩然乘的船漂远了,只能看见若隐若现的船影。过了一会儿,船影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无情地拍打着岩石,然而,从李白的嘴里说出了一首千古佳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意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推荐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优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