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溶液的配制教案(共含13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zfush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溶液的配制教案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这里以10%NaCl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有3步,第一步是??)
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
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
几小格就可,挺方便)
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
二、新课
【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
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
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
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
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
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
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
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技能准备】
①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并用蒸馏水洗净。
②不能用作物质反应或溶解或稀释的容器,热溶液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③不能长期存放溶液。
【学生操作】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领取任务
分成4个实验小组,每组领取一个实验任务
2.清点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
3.执行任务:对照教材上的操作提示,操作体验一次。
【操作后交流】
1.如何将烧杯中的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借助玻璃棒,且玻璃棒不能与容量瓶口接触,防止溶液外流)
2.为什么要洗涤玻璃棒和烧杯?(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减少实验误差)
3.若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能用胶头滴管把多余的液体取出吗?若不能那又该怎么办?(倒掉,重新配制)
4.定容时俯视刻度线结果会怎样?
5.定容好的容量瓶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还能再加水补充至刻度线吗?(不能,否则将使溶液体积变大,使浓度变小)
三、课堂反馈
(一)欲配制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1.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克。
2.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 中加蒸馏水将其溶解,待 后将溶液沿 移入mL的容量瓶中。
3.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次,将冲洗液移入中,在操作过程中不
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 。
4.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时,改用 小心地加水至溶液凹液面
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应该 。
5.盖好瓶盖, 将配好的溶液移入 中并贴好标签。
(二) 若在配制过程中有以下行为,将会对配制结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容量瓶事先用蒸馏水洗涤,没有干燥就进行实验 ( )
2.称量溶质时,托盘天平左右托盘的物品放反( )
3.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溶质时,用力过猛,一部分液体溅出烧杯 ( )
4.转移时,少量液体溅出容量瓶( )
5.转移完毕后,没有洗涤操作直接加水定容 ( )
6.定容时加水不小心超过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液体吸出( )
7.定容后对容量瓶内的溶液上下颠倒摇匀,发现凹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 )
8.当摇匀后凹液面低于刻度线,立即加水至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相切 ( )
9.配制100ml 1mol/L的NaCl溶液,事先用1mol/L的NaCl溶液润洗容量瓶( )
10.配制NaOH时,溶解后,未经冷却将较浓的NaOH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 )
四、技能拓展
在微生物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大量开发的今天,相应培养基的配制是一门必备技能,其中很多溶液的浓度都是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下次课将带大家为生物组织培养室配制培养母液,期待你们的积极参与哟!
配制溶液注意事项
1、取用一定量固体药品,需要使用托盘天平进行称取;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需要使用量筒进行量取;
2、使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时,操作中需要进行固体物质的称取和水的量取,合称称量;
3、使用液体物质配制溶液时,操作中只需要对液体物质进行量取。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的教案
缓冲溶液及其作用机制(教学教案)
授课时间:20分钟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
23O+
+Ac-
+
左移3O+ 抗酸成分
+
抗碱成分 右移-
2H2O
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 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 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 。“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 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 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 “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 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9.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投影]将1 g食盐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1 g·cm) [提问]1.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回答]1.稀释前溶质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9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质量是20 g,溶质质量分数是5%。 2.稀释后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溶质质量不变。 [讨论]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板书]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3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例题: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设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怎样列出计算的方程式? [学生讨论] [提示]若设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x,请同学们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50 g+x)×20%
解析:(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上练习,教师强调做题格式) 解法1:解: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98%=(50 g+x)×20% x=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提示]若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请同学列出方程式。 [学生活动]50g×98%=x×20% 解析:(同上方法)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 x=245 g 245 g-50 g=195 g 答: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195 g。 [课堂练习]1.把200g 20%的食盐水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把30 g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到100 g。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200 g 2.6%
[投影]某工厂化验室配制5000g 20%的盐酸,需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多少毫升?
-3[提问]此题与上述练习有何异同?能否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回答]1.相同点都是溶液稀释问题。不同点是上述练习中已知和求都指质量,而此题已知质量求体积。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质量比不能用体积直接带入公式计算。
[提问]已知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你能否写出求溶质质量的计算公式。 [回答并板书]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问]根据上述公式,并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相等,你能否列出方程式? 解:设需38%的盐酸体积为x。 5000 g×20%=1.19 g·cm×x×38%, x≈2211 mL。
答:需38%的盐酸221l mL。
[过渡]以上所有计算均是有关稀释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遇到溶液间化学反应的问题,需要用化学方程式解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 [板书]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0 g×98%=x×20%
[提问]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回答]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设问]根据以上分析,求解此题。 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3,
x=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作业]习题
2、
4、
6、8 板书设计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溶液》复习课
一、情境反思
将某物质加入到水中
1.预测会出现几种现象?为什么?
2.那么分别形成什么体系?各有什么特点?
3.若固体为硝酸钾所形成的溶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4.若固体为生石灰,则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取上层清液,叫什么?溶质是什么?
5.还能说明该石灰水是什么溶液?如果水刚好为100 克,则里面所含的溶质的质量又是什么?
6.若要使该石灰水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 7.若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什么方法?若要从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8.若要从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最好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9.若该溶液100 克中含有 10 克食盐,则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0.若要使上述氯化钠溶液 ⑴ 稀释成 5 % 的溶液,则应加多少克水?若要浓缩为 20%的溶液,应蒸发多少克水?或加入多少克溶质?
11.若要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60克,则应加多少克溶质?多少克水?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方案?
12.若将 10% 的氯化钠溶液58.5 克中加入 155.85 克硝酸银溶液 ⑴、则可以得到多少克沉淀 ?⑵、该硝酸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知识整合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溶液
特征:均
一、稳定
现象:溶解中的温度变 组成——溶质、溶剂 根据溶质、溶剂 相对量粗略分类 根据溶解能力分类 浓溶液 稀溶液 饱和溶液 (加溶剂) (变温) (加溶质) (蒸发溶剂) (变温) 不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 o o o o o o 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溶液的组成 → 溶质的质量分数 结晶和乳化现象 分类 量度
气体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三、练习达标
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置强化和补充性练习题。
容量瓶(Volumetric flask)是实验室中用于精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玻璃或塑胶仪器。 容量瓶通常是透明的,但有些用于处理光敏化合物(如硝酸银和维生素A)的容量瓶可能是琥珀色的。
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的方法是:
(1)使用前检查瓶塞处是否漏水。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容量瓶内装入半瓶水,塞紧瓶塞,用右手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五指托住容量瓶底,将其倒立(瓶口朝下),观察容量瓶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将瓶正立且将瓶塞旋转180°后,再次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两次操作,容量瓶瓶塞周围皆无水漏出,即表明容量瓶不漏水。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
(2)把准确称量好的固体溶质放在烧杯中,用少量溶剂溶解。然后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里。为保证溶质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要用溶剂多次洗涤烧杯,并把洗涤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里。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方法是将玻璃棒一端靠在容量瓶颈内壁上,注意不要让玻璃棒其它部位触及容量瓶口,防止液体流到容量瓶外壁上
(3)向容量瓶内加入的液体液面离标线1厘米左右时,应改用滴管小心滴加,最后使液体的弯月面与标线正好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则需重新配制。
(4)盖紧瓶塞,用倒转和摇动的方法使瓶内的液体混合均匀。静置后如果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因为容量瓶内极少量溶液在瓶颈处润湿所损耗,所以并不影响所配制溶液的浓度,故不要在瓶内添水,否则,将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降低
使用容量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容量瓶的容积是特定的,刻度不连续,所以一种型号的容量瓶只能配制同一体积的溶液。在配制溶液前,先要弄清楚需要配制的溶液的体积,然后再选用相同规格的容量瓶。
(2)易溶解且不发热的物质可直接用漏斗到入容量瓶中溶解,其他物质基本不能在容量瓶里进行溶质的溶解,应将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转移到容量瓶里。
(3)用于洗涤烧杯的溶剂总量不能超过容量瓶的标线。
(4)容量瓶不能进行加热。如果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放热,要待溶液冷却后再进行转移,因为一般的容量瓶是在20℃的温度下标定的,若将温度较高或较低的溶液注入容量瓶,容量瓶则会热胀冷缩,所量体积就会不准确,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不准确。
(5)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溶液,不能储存溶液,因为溶液可能会对瓶体进行腐蚀,从而使容量瓶的精度受到影响。
(6)容量瓶用毕应及时洗涤干净,塞上瓶塞,并在塞子与瓶口之间夹一条纸条,防止瓶塞与瓶口粘连。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不注意。定容时,不能用手掌握着瓶肚,这样会给其加热,从而造成定容浓度的不准。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反思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是学生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 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亮点一: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给定题目---配制50克5%的`食盐溶液,然后让学生自选药品,自主设计方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设计讨论更多的方案,最后重点讨论如何用固体食盐配制食盐溶液。
亮点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定量配制溶液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在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细节上学生容易忽略,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亮点三:对于误差分析这一教学难点,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错误操作引导学生从溶质,溶剂两方面分析突破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很高,使得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较轻。
亮点四:把溶液的稀释问题这个教学难点结合学生溶液配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溶液质量、密度、体积、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有所用,联系实际。
建议: 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问题,学生有些错误操作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与指出。
教学工具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评课稿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老师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科学组人员在听课过程当中给赵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的亮点,但也挖掘了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赵老师本人及我们共同的组员有了很多借鉴之处。
观察点一:师生互动等级
赵老师先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提问完成:.5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 克,水 克。 (请你完成)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溶液的配置,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就顺次出现,溶液的配置需要什么仪器?需要什么试剂?各个仪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以问 题推进互动,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又可以突出重点,问题环环相扣,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紧凑。思维非常慎密层层推进化繁为简,提问的`语气语速表情控制的很好,对 学生的启发作用引领作用很好。既有问题的推进,又有评价推进,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强烈的需求,但是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较拘束。
观察点二: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采用边问边答(集体回答形式)方式,贯穿整节课,参与人数有2/3以上,学生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溶液配置的操作,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计算板演来看,程度较好的的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遗憾的是,没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引起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或偏大的原因也进行了集体讨论,大约只有1/2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观察点三: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本节课本身就是一节实验操作课,经过杨老 师巧妙地设计,把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溶液的稀释、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计算,和实验操作有机的融合在整堂课当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提 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整堂课提问内容不是很多,大多数为机械性质的问题,理解和运用性质的问题不是很多,且个体和讨论探究性问题过少,鼓励性问题相对缺乏。
观察点四: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熟练地驾驭与课堂当中,富有教学机智,对学生在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能一一给与解决,如在溶液的配置过程当中需要什么仪器,学生遗落了配置的烧杯,赵老师及时给与提醒,溶液应配置在烧杯内。学生板演出现了500ml*20%=98%*V,赵老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错误,然后在黑板上跟上了500ml*1.14g/cm3*20%=98%*1.84cm3*V.在讨论配置的过程当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时,对于液体的体积的读数俯视液面最低处和仰视液面最低处会造成质量分数的偏大还是偏小,赵老师通过画图进行了细致地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在搅拌时,玻璃棒碰到了杯底和杯壁,赵老师没有发现,忽视了。
单位
中学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第三节常见的溶液的优秀教案
【课标导航】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复习过程】
1、认识溶解现象
(1)物质的溶解: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随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2)溶液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溶液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条件不变时,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练一练: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
2、溶液中至少有两种物质。( )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4、将蔗糖溶于水形成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要
高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
(3)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溶解溶质的物质
练习: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 液 溶质名称 溶剂名称
消毒用酒精
生理盐水
碘酒
盐酸
石灰水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想一想: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1)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3)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融化;
(4)食盐溶于水后能导电,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4)溶液的性质
a、少量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b、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
导电的原因:这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例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所以食盐水溶液能导电;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不能导电。
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溶液的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思考:
在常温下配制蔗糖溶液:A、20g水中加入3g蔗糖;B、50g水中加入5g蔗糖。请分析:当蔗糖完全溶解后,两种溶液中 (填“A”或“B”)更甜一些。请你通过有关数据来说明: 。
(A,溶液A:(3/23)×100%= 13% 溶液B:(5/55)×100%= 9% 。)
溶质质量
×100%
溶液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越高。
练一练:
1、用400g甘油溶于100g水中,配制的甘油护肤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 k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3)溶液稀释的计算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想一想:
3、把50g98%的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需要水多少克?
4、实验室用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cm-3)配制11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浓盐酸多少毫升?
请判断: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在100g水中溶解20g食盐,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2)100g硫酸铜溶液中含有17g硫酸铜。若再往其中加入1g无水硫酸铜,并使其完全溶解,则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8%;
(3)从质量分数为20%的100g碳酸钠溶液中取出10g,则取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
【知识回顾】
1、认识溶解现象
(1)物质的溶解
(2)溶液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溶质
溶剂
(3)溶液的组成
(4)溶液的性质
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100%
溶液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稀释的计算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课外作业】
现有 80g 质量分数为 10% 的硝酸钠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硝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和溶剂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 g 水,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20 g 硝酸钠(完全溶解),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20%,则应加入硝酸钠多少克?
5、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20%,则应蒸发水多少克?
6、若使上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5%,则应加水多少克?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 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 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例4 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 脱皮溶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