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七点三刻

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共含3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七点三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篇1: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7.

(1)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2)从氯化钠中除去混有的少量硝酸钾

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溶解

②蒸发结晶

③趁热过滤

④洗涤、烘干。

(3)在流程题中,经过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溶液通常是常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要通过降温结晶获得溶质,通常的操作步骤是:

①蒸发浓缩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8.溶解度曲线A下面的点M,表示T2℃时的A物质不饱和溶液。要使其达到N点,应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该溶质至饱和;如果对N点溶液降温,则N点沿溶解度曲线左移;如果升温,N点水平右移。

9.生石灰放入常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会与水反应并且放热,当恢复至原温后,最终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与生石灰反应消耗),溶质氢氧化钙减少(因水少而析出),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室温的饱和溶液)。

10.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11.气体溶质形成的溶液不能通过蒸发浓缩达到一定的浓度,因为气体溶质会挥发。

1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如何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

①m(溶液)=m(溶质)+m(溶剂)

注意:溶剂的质量包括了原溶液中的溶剂水和生成的水两方面,不能遗漏。

②m(溶液)=m(总质量)-m(固体)-m(气体)

注意:此计算方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直接得到了溶液的质量,不必再算生成水的质量了,避免与方法①混淆。

建议:先用方法②计算更简便。

初中化学的正确学习方法

要重视基础知识

想要学好化学就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才能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讲究方法记忆

不要孤立地去记忆新学的知识,而应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要联系前面所学化合价的知识来记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要重视实验

做好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不仅课堂做,课后还要多做,可以用vcm仿真实验,一种专门做实验的软件.每次实验牢记实验装置的要点,按照操作步骤,细致认真地操作.其次要学会观察实验,留心观察反应物的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要注重小结定期复习

“化学易学,易懂,易忘”,很多初学化学的同学都有此体会.要想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每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小结,系统复习.最好趁热打铁.也就是说,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这样遗忘的程度小,学习效果好.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也要不时抽空浏览一遍,“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使知识掌握得牢固.

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要你用功夫进去学,初中化学一点也不难学的.

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篇2: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测试题

1. 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碳酸钙粉末 B.面粉 C.菜籽油 D.白砂糖

2.准确量取14.9 mL硫酸溶液,应选用的量筒是( )

A.10 mL量筒 B. 20 mL量筒 C. 50 mL量筒 D.100 mL量筒

3.20 ℃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其中最不易溶于水的是( )

A.0.2 g甲溶于1 g水 B. 1502 g乙溶于100 g水

C. 50 g丙溶于300 g水 D. 1 g丁溶于20 g水

4.浓溶液在用水稀释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液质量 B.溶液体积 C.溶质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5.要使已被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倒出少量溶剂 B.投入硝酸铵 C.蒸发部分水 D.适当降温

6.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浓溶液     B. 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C. 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D.投入固体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

7.有20 ℃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200 g,从中取出100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此物质的溶解度(20 ℃时)不变

C.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不变  D.此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一半

8.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 g,该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a,b的关系为( )

A. a 〉b B. a < b C. a = b D.不能确定

9.下列条件下的氯化氢气体的溶液即为盐酸,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 20 ℃的饱和溶液 B. 20 ℃的不饱和溶液

C.80 ℃的饱和溶液 D. 80 ℃的不饱和溶液

10.现有下列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烧杯 ③集气瓶 ④药匙 ⑤玻璃棒 ⑥水槽 ⑦量筒,现配制含溶质x%的食盐水,应用到的仪器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②③④⑤⑦

11.现有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他们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状态 溶于水的情况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I 固体 不溶于水 ──

Ⅱ 固体 溶于水 较小

Ⅲ 固体 溶于水 较小

要将此固体混合物分离,不需要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蒸馏 C.结晶 D.冷却饱和溶液

12.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则配制时,在100 g水中需溶解氯化钠( )

A.15 g B.20 g C.25 g D. 30 g

13.把40 g 20%的氯化铵溶液与60 g 30%的氯化铵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应( )

A.大于30% B.小于20% C.等于25% D.在20%~30%之间

篇3:2022化学溶液知识点

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4)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必背知识点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案

化学知识点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学习方法

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中考化学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合集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年级下化学溶液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