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充qian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含16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充qian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谁来了?

生:阿凡提

师:同学们对阿凡提都很熟悉,下面我们侃侃他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2、师: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那么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是阿凡提得到金币,也可能是吝啬的大财主得到金币。

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把它叫做可能性。

3、师: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节目分别有唱歌、跳舞,等等,那么如果让你抽的话,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呢?

生: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有可能是其他的节目。

师;对于这件事情结果,我们同样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师:以上这些都是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都

属于可能性事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5、师课件演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巩固练习

(一)教学例题1

1、师: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1号盒子、2号盒子。

2、师: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盒子中球的颜色、数量。1号盒子中装有8个红球。2号盒子中装有2个红球,2个黄球,2个黑球,2个绿球。

3、问题

(1)师:从1号盒子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师: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生:一定是红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1号盒子里面装的全部是红球。

(3)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子,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猜测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真聪明。

(4)师:从2号盒子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5)师: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生随机汇报。

(6)老师可根据盒子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根据要求装不同颜色小球的游戏。

师出示条件

(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以放红、黄、黑色三种颜色的球,也可以放红、黄两种颜色球,还可以放红、绿色两种颜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生按照要求操作

3、师巡视指导

4、生操作完一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汇报,并说明为什么。

(三)教学例题2

1、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明天可能下雪……(请学生举例几个)

2、生汇报

3、师演示例2图片

⑴看图判断

⑵说说为什么,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完整的表述。

图片5时,学生读题后,师展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⑶汇报、讲评。

(四)考考你

1、师:刚才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2、师课件演示题目: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

)停止。

3、指导生认真读题,并分析说出为什么。

(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可能)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不可能)停止。

(五)连一连

1、师: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2、师指导生认真读题,分析过程

3、师课件演示结果,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

(六)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下面这些城市你们去过吗?

2、生汇报

3、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那些地方看看,他们那里的冬天会下雪吗?

4、师课件演示图片

5、通过刚才对资料了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一下呢?

6、生回答

7、师指导描述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2、师: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P108

2、3

五、教后反思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创设问题情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主体对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活动中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首先出示一面圆形镜子,问:同学们你们看着老师手中拿着的这面圆形镜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甲生说:圆形镜子的半径是多少?乙生说:圆形镜子的直径是多少?丙生说:圆形镜子的周长是多少?丁生说:圆形镜子的面积是多少?随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立即投入到思索与讨论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氛围,而不是去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的研究,使我领悟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创设益于学生自主探

索的氛围;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创设自由、活泼、主动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示自我,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篇3: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

6

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

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2

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4: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将你学到的圆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学生在小组中整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1)圆的基本特征。

(2)圆的周长计算。

(3)圆的面积计算。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4.根据整理的知识点,指名说说每个知识点具体的内容。

5.小结:学是为了用,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l)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2)说说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追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1)提问:要求“从小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题中的信息,怎样求有多少米呢?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7.作业:练习与应用第7~13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圆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多不多?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然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周长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篇5: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孕伏新知。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 问

(1)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

(2)可写成比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

(3:4=6:8=9 :12)

(4)这三个比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5)回忆: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有什么性质?他们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4、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5、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问: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54:18

(2)引导学生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6、化简下列各比

(1)问: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10:3/83/5:5/8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7、化简下列各比

(1)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25:4 2.7:18

(2)由学生小结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生共同总结化简比的方法:先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不是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最简整数比。

8、练习:化简比

60:24 5/8:7/245/4:0.75

三、巩固练习

1、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2、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的双数与九月份生产的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xx双,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双?

四、课堂总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5、7、8

篇6: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篇7: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量 教学内容: 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学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一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是常用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后面学习建立千米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中对分米也作了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计量较重的和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两个计量单位,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初步观念很困难。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实践、观测和推算,初步建立千米和吨的观念。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单位间的换算,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千米、吨的认识,使学生记住进率,重点不是讲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观念。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理,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1吨重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吨”的轻重。 课时划分:8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例题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六、课堂作业 一、 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 6×7= 45÷5=    二、填空 3厘米=( )毫米 (  )厘米=5分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  )分米=4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换算。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和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由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术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  135厘米 小红身高  60厘米 小刀长  15米 黑板长  18厘米 铅笔长  4米 二、按要求画线段 1、  画一条35厘米长的线段。 2、  画一条比35厘米短10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三、 提问:我们学了那些长度单位,请大家按从小到大排列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教师小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 完成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4题 1、  1米-2分米=( )分米 提问:米和分米都是什么单位?那1米减2分米该怎样减? 2、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提问:这一道题又该怎样思考呢?这一道题和刚才的一道题有什么区别呢? 五、学生独立练习24厘米+56厘米=(  )毫米=(  )厘米 35厘米+25厘米=(  )厘米=(  )分米 78厘米-38厘米=(  )厘米=(  )分米 82厘米-42厘米=(  )毫米=(  )厘米 1米-7分米=( )分米 1厘米-6毫米=(  )毫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集体讲评。 六、完成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集体讲评。 七、完成教科书的6页练习一第6题 提问:你是怎样思考的? 八、课堂作业: 1、 40分米=( )米  3分米=(  )厘米 10厘米=( )米  60毫米=( )厘米 8厘米=(  )毫米  300毫米=(  )厘米   5分米=(  )毫米  30米=(  )分米 2、34米+23米=(  )米 28分米-4分米=( )分米 76厘米-56厘米=(  )厘米 3米-30分米=(  )分米 37毫米+53毫米=(  )厘米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教科书的7―8页的例题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以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能运用概念正确表示长度。 教具准备:卷尺、教科书中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认识了那些长度单位?(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模拟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我们就来一起表示吧,老师说着,同桌互看着做。注意不对的要改正归来。 二、讲授新课 1、  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比如说,我买了2米布,这根木头长4米等,这些都是用米做单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问: 从武汉到北京看奥运有多远?这时用“米”去量就非常麻烦,所以这时还需要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计量,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就用千米做单位。 2、教学例题3。 (1) 出示教科书第7页的第一幅图。   教师: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 教师:说明公路边上里程碑上的“35千米”指的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距离是35千米。 教师:“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这里的千米也叫公里,他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大家还在那里见过使用千米这个单位? 运动会上有3千米的长跑。等等。 (3)大家想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出示跑道的图)   标准的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 那1千米运动员要在运动场上跑几圈呢? 教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教师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提问:为什么1千米能和1000米之间写等号?说明他们所表示的长度单位怎样?什么相同?什么不同?“米”、“千米”哪一个计量单位大?要判断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指看数字?还要看什么呢?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的不行有的骑自行车,还有的坐公共汽车的。人步行行每小时可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3、教学例题4。   教师拿着一卷尺学生到操场上,以人或

篇8: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2.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2.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

(1)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小写字母a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面积用大写字母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交流汇报

2.探究活动二: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一些简写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p46页相关内容。

(2)整理汇报,并举例说明

①字母和字母相乘 。

②字母和数字相乘 。

③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 。

④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

3. 探究活动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如果上题中,正方形的边长a=6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三、课堂达标

1. 判断。

(1)10个a的和可以简便记作10a。 ( )

(2)因为2 =22,所以5 =52。 ( )

(3)4a =4aa。 ( )

(4)a 一定比2a大。 ( )

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的操场其中正方形边长为a,小长方形长为b,怎样表示大长方形操场的面积?

3.小明家的客厅和厨房的平面图。(如黑板)

(1)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2)当B=6时,求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四、知识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1)当x=( )时,x >2x (2)当x=( )时,x <2x

(3)当x=( )时,x =2x。

篇9: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篇10: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换算。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展示问题:

①常用的长度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那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顺式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师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正方体、提出问题。

2.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3.出示例题:“体积单位的改写”

4.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P51第一题

2.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2题。

3.教材第51页“练一练”的第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篇11: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积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篇12: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篇1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批 注

教学(后记)反思:

篇14: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 0.56×100= 3.78×100=

3.215×100= 0.8×10= 4.08×100=

⑵4.1×9= 1.2×3= 5×5.8= 0.28×3= 16.5×4= 0.796×7=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 )×( ).表示求( )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 )×( ),先得出积( ),再从右起点出( )位小数,得( )。

3.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 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 1.4×16=22.4(元)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根据24×25=600,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0×25=( )

(2)2.4×25=( )

(3)( ) ×25=0.6

思路导引

(1)24 × 25 = 600 (1)24 × 25 = 600

↓×10 ↓不变 ↓×10 ↓÷10 ↓不变 ↓÷10

240 × 25 = (6000) 2.4 × 25 = ( 60 )

(3) 24 × 25 = 600

↓÷1000 ↓不变 ↓÷1000

( 0.024 ) × 25 = 0.6X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组织学生列出竖式,0 33×4= (千米)求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2.用竖式计算。4.6×6= 8.9×7= 15.6×13=

0.18×15= 0.025×14= 3.06×36=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买四赠一”

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批 注

教学(后记)反思:

篇15:《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约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篇16: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搭配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约分》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