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哔卟叭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共含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哔卟叭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篇1: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创设情境,引出小数

同学们平时跟自己的父母去逛过超市吗?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超市看看。(播放课件)

这些图片认识吗?是什么?(标价)那你们认识这些标价吗?待会高老师要考考大家。

昨晚高老师特意去超市调查了四种商品的价格(课件展示四种商品价格),大家先观察下标价中的数字。(张贴小数:5.9823.700.852.60)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中间有个点)象这样的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

这些小数中间的点叫什么呢?(小数点)板书:小数点

二、认识小数

1、读小数

我想请一些同学来读读这些小数。请个别生读,然后全部齐读。读23.70这个小数时多请几个,并请大家思考:刚才在读这个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小数点右边的数在读法上有区别吗?

生汇报小数的读法

师总结:读小数的时候,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板书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板书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它的数字,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数:0.852.60

2、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大家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们知道吗?高老师要开始考考大家了。播课件

商品名称价格/元表示

火腿肠5.98元角分

牛奶糖0.85元角分

面包2.60元角分

文具盒23.70元角分

生答,有异议的多请几个同学回答。

看来大家确实都看得懂这些价格,那谁来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什么?(角)第二位表示什么?(分)

在小数上方板书:元角分

二、教学例1

1、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你们的桌面上或者文具盒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有小数存在。生回答。

我们水笔上的小数0.5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毫米,它表示笔芯的粗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除了毫米,还有米,分米,厘米。大家还记得一米有多长吗?伸出你的手比划下。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课件展示1米有多长。课件边演示,教师边讲解

如果把这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

那它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

因此1分米也就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10米)

当天它也可以用今天刚认识的小数来表示也就是0.1米。(板书:0.1米)

大家看看,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什么?(生答1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这都答对了。那既然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那二分米呢?生答师板书:2分米=2/10米=0.2米,并请生说说想法。

既然1分米,2分米可以写成0.1米、0.2米,那4分米呢?生答师板书:4分米可以写才0.4米也就表示4/10米。

1分米、2分米、4分米用米怎么我们已经学会了,那3分米。5分米,7分米你们会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1页,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的第(1)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讲评。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们发现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分米是1米得1/10,1厘米又是1米的几分之几呢?(1/100)

是几分之几米呢?(1/100米)

那用小数会表示么?(0.01米)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真是聪明,大家看看,这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的是?(厘米)

3厘米用米你会表示吗?生答

板书:3厘米=3/100米=0.03米

老师想把问题的难度加大,那么18厘米你会转化么?用米做单位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8厘米=18/100米=0.18米

请同学们比较下,0.10.20.4和0.010.030.18这两组小数,都是小数,他们有什么不同?(0.10.20.4小数点后面都是一位数,0.010.030.18小数点后面都是两位数。)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0.10.20.4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像0.010.030.18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两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同桌互相商量下。

师:哪个同学来说交流的结果。生答。

师总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全部齐读。

4、用米来表示身高

前面我们用小数表示的长度都不足一米,那如果超过一米还能用小数表示吗?

比如老师的身高是162厘米,能用小数表示吗?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同桌互相讨论下。生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162厘米==1.62米

再次提问:小数点左边的1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的数表示?

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写下自己的身高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教师巡视。

请个同学介绍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是多少米?生答

5、放松练习

真了不起,大家都会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了,接下来我们来个小游戏放松下。

我说,你们来听,猜猜它是谁?

1、它是世界上的动物,它有长长的鼻子……生猜

世界上有记录的的长颈鹿是一只叫乔治的长颈鹿,你们想知道它有多高吗?课件展示6米9厘米。你能用小数表示他的身高吗?生在本子上作答。教师巡视。

2、它是陆地的动物。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课件展示非洲象高3米5分米。用小数表示它的身高。生在本子上作答。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小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价格,长度,还可以表示高度,重量。其实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大家回去留心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

篇2:三年级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绝招》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绝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组关于“童年”主题中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按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课文还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对学生很有启发,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绝招。

2.教师:。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交流法,朗读感悟法,拓展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谁啊?他有什么本领呀?说来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喜欢……,他有……

师:这些是不是他们的绝招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绝招》这篇课文。

2.板书课题:16绝招,齐读

3.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叫绝招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绝招:别人不易学的技艺,即绝技。)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4页,老师想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课前提示,谁来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着课前提示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生字词(出示:憋气、腮帮子、蔫蔫、铲馅、攥饺子、炕上、尴尬、下巴颏、咧开、握拳倒立、禁不住、脱口而出等词语)

4.刚刚老师让大家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那现在谁能和大家说说呢?(文中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干了什么?)

文中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他们三个比试绝招的事。

板书:三胖

二福

小柱子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接下来,我们再默读课文,看看他们比了几轮绝招?分别比了什么?结果如何?

(出示表格)

2.指名汇报第一轮比绝招,边说边填 (1-5自然段)

人物

第一轮

结果怎样

第二轮

结果怎样

三胖

憋气

竖起拇指

二福

空翻

禁不住叫好

小柱子

靠树倒立

撒开腿跑

3.同学们答得真好!看来都能够认真的默读课文了。

(1)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小柱子第一次比输了,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蔫蔫)

(2)后来,小柱子听了谁的话受到启发而苦练绝招的?(奶奶)

①出示句子: 奶奶说:“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得胖,力量比别人大;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

②那从奶奶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天生才能

苦练成才

③你们都读懂了奶奶的话,那小柱子读懂了吗?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读懂了,他正在暗暗地练自己的绝招呢。)

过渡: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又再次比绝招了,看看这次的结果与上次一样吗?接下来,我再叫同学来回答。谁愿意来?

4.指名汇报第二轮比试,边说边填。(13-15自然段)

(出示表格)

(出示表格)

人物

第一轮

结果怎样

第二轮

结果怎样

三胖

憋气

竖起拇指

憋气

二福

空翻

禁不住叫好

单臂倒立

小柱子

靠树倒立

撒开腿跑

口算两位数乘法

羡慕地竖起拇指

5.深入体会,深入理解。

师:乘法同学们都会,老师出几道乘法算式,看哪个同学算得最快,不用举手。

7X8 5X6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说出了答案,课文哪个词写了一下子就说出答案的。(解:脱口而出)老师再出“17X29”

师:你看,要做到脱口而出并不容易,而小柱子做到了,所以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姆指说“……。”(“绝招,太绝了!”)

6.小结: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认真观察一下表格,从这两轮的绝招比试,你最佩服谁的绝招?为什么?(不怕苦不怕累、勤练绝招,而且这绝招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

人物

第一轮

结果怎样

第二轮

结果怎样

三胖

憋气

竖起拇指

憋气

二福

空翻

禁不住叫好

单臂倒立

小柱子

靠树倒立

撒开腿跑

口算两位数乘法

羡慕地竖起拇指

四、总结全文

1.小柱子和小伙伴约定今年暑假再来比一比绝招,那他对大家有什么要求呢?

(出示:小柱子高兴地说:“咱们定个日子再比一比,条件是绝招一定是练出来的,而且要有用。”伙伴们都说行。)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呢?

(这句话点明了的中心。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小结:同学们,小柱子从失败中苦练成绝招(板书:从失败中苦练成才 ),其实,几乎所有的绝招都是通过勤学苦练练成的。(板书:勤练出绝招)。绝招不光要勤学苦练,而且要练就要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绝招。只要我们也像小柱子一样发愤学习,刻苦钻研,你也会有一种让大家都佩服的绝招。

五、拓展延伸

过渡: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那他这个绝招是怎样练出来的呢?

1.同学们,课文并没有说,请你也来当作小作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①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柱子——(就早早起床,开始练习。)

②夜深人静,只有星星在眨着眼睛时,小柱子——(还在练习。)

③每当别的小朋友在尽情玩耍时,小柱子——(多想去玩,但他人仍然在练。)

④当他练绝招遇到困难时,小柱子——(请教老师。)

2.你有什么绝招?谁来和大家说说你的绝招?

六、布置作业

相信小柱子他们今年暑假的比赛将更精彩。请同学们课下续编故事,想象下一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板书设计:

16*绝招

三胖:天生才能

二福:苦练成才 勤学苦练

小柱子:从失败中苦练成才

篇3: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指导看图;学习生字新词;初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释题。

二、指导看图。

1、图上重点画的是什么飞鸟?

提示:先观察它的外行,再观察活动情况。

2、从图上看到燕子是什么样的?

(鸟里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3、观察燕子的活动情况。

提示:由近及远。

(一队燕子正从这边稻田飞到那边的柔柳之下。一队燕子掠过湖面,平静的湖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远处有几队燕子落在电线上,远看象几个小黑点。)

4、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燕子、柔柳、青草、绿叶、花。)

5、看了彩图后你有什么感觉?(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使人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

三、初步学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俊俏”、“眉眼”“伶俐”、“生趣”、“偶尔”等词。

2、听范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的?(先写燕子的外形,然后写春天的特色,再写燕子活动的情况,最后写燕子休息时的情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

篇4: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篇5: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十一: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P3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你能帮助小强的妈妈,王阿姨,解决她们遇到的问题吗?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例题创设为实际情景)。

二、组织学生辩论,以辩明理。

1、出示例12

①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展示可能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②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大胆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明确瓶数取整数,6。25按四舍五入法应舍去25,但实际装油时,6个瓶子不够装,因此瓶数应比计算结果多1个。

2、再来看看王阿姨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①先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盒数取整数,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丝带不够包装第17个,因此个数应比计算结果少1。

3、生谈感受。

师小结:看来,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多一点,有时要少一点。

4、生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P33“做一做”

如何处理的结果?为什么这样处理?

2、P356、7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篇7: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篇8: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一、复习铺垫,引出策略

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再提出问题:如果我想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讨论并动手画一画。

接着让学生交流方法,预设:1、可以把长增加。2、可以把宽增加。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题,感知策略

1、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说说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帮助理解题目。

3、让学生说说画图有哪些技巧,画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列式解答后再和学生一起回顾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将文字转化成图形思考起来更方便,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三、尝试应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境,出示“试一试”。刚才例题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而“试一试”则是把长方形的宽减少。

有了刚才的画图经验,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

2、在交流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画图过程。

3、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示意图进行解答。

4、看图比较: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运用策略

1、出示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不同?

在教学中先帮学生分析题中关键的一句话(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然后再由学生尝试画图。图画好后边看课件演示边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口头列式。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再根据图动脑想出解题的多种方法。

之后结合课件进行交流。

3、小结:让学生说说通过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体会。

五、总结全课,提升策略

最后我进行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运用了画图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再提出两个问题回顾本课知识:画图的策略有什么优点?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篇9: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4 13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二、指导练习。

1. p104 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2. p105 14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明白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15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16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表扬鼓励。

篇10: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篇11: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5、7、8题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2、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五、教学准备: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师出示书店买书的情境图

让学生找出问题,独立解决。

2、师出示森林餐厅的情景图,让学生先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问:是不是平均分的事情?是怎样分的?

那么该如何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汇报不同解决办法。

3、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4、观察花店的图,把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列出来。理解题目的要求。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5、给班级分组,怎样分比较科学,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聪聪陪妈妈去水果市场买水果,妈妈说:“聪聪,我想买35个苹果、28个梨子、32个橘子,然后你按4个苹果、5个梨子、6个橘子装一袋,看看可以装几袋?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篇12: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篇13: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学校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2.知道共同的生活需要规则,通过制定班级公约,培养初步的民主意识、规则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朋友,从你们进校以来,你们的学习、生活兴趣各方面有什么进步?

二、出示画面

讨论:图中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得对吗?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说说自己在学校生活中发现或遇到过这类问题、困难和烦恼。你又上怎样解决它的呢?以后又如何保证不让这些问题再发生?

小结:学生发现学校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要针对问题多角度地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的,鼓励大家相互启发,相互完善。

四、在学习方面,小朋友对老师有什么意见或要求,请大家提出来。

五、总结

一起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知道共同的生活需要规则,通过制定班级公约,培养初步的民主意识、规则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小朋友们已经通过讨论知道在学习生活上发现或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应该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为了防止以后不再重犯前面的错误,我们要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制约大家。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二、制定班级公约

1.制定班级公约要民主。就是要大家共同参与。

2.班级公约的内容要大家照着去做。

三、小组讨论班级公约的内容。

四、修改班级公约的内容。

五、公布班级公约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吆喝》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名数的改写》第一课时教案

《四季》第一课时教案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Clothes》第一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