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大地上的事情》教案教学设计(共含13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son053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天不封阳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阳台这件小事生发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展的大道理,真可谓观察入微,匠心独运。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导入意在激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鹞子 (yào) 鹧鸪(zhègū) 贫瘠(jí) 飒飒(sàsà)
挥霍 (huò) 汲取(jí) 梭罗(suō) 用之不竭 (jié)
2、作者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课文两个片段分别写了什么?(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点拨:
(1)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2)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活动:思考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点拨: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觅食,结果徒劳无获。
2、那么为何会徒劳无获呢?
3、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唇亡齿寒 相互依存 息息相关
5、思考:你认为选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予以证明。此环节设计意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下列语句理解“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事贫瘠无比的。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她的生命的关系。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二)语言特色探究
1、酝酿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小组派代表开展朗读竞赛。
2、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找描写生动,议论深刻的句子,诵读体会。)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点拨:这里的“贫瘠”是指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点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点拨:有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军费开支,大搞强权政治,到处插手,到处干预,动辄狂轰乱炸。“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老子天下第一”。它们也是以掠夺地球、毁坏地球为代价的。
(4)“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中的“已近”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去掉就变成野兔完全绝迹了,与事实不符。
(5)梭罗认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句中的“贫瘠无比”的内涵是什么?
点拨: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四、拓展延伸
1、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和以上的分析,你认为这样的大地还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居住的天堂吗?这种现状又是怎么造成的?
明确:不是天堂,这种现状是由于人类对地球滥采滥伐,任意掠夺,肆意扩张,滥垦滥猎所造成的。
2、你认为人与地球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人和地球应该和谐相处。
3、说说我们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
明确:(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等等。
五、总结全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这才是和谐的自然组合,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六、布置作业
1、练笔: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丽画面。
2、整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①我观察过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②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它静静地盘旋,长久浮在空中。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我想象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预言过的野兔:“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看到兔子和鹧鸪跑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木叶一样。不管发生怎么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③看到一只在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我想起田野往昔的繁荣。
④写《自然与人生》的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观察过日落,他记录太阳有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仿佛有什么阻力,太阳艰难地向上跃动,伸缩着挺进,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⑤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⑥在一所小学教室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写自己家庭的作文。一个孩子写道:他的爸爸是工厂干部,妈妈是中学教师,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星期天常常带他去山边玩,他有许多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他感到很幸福。但是妈妈对他管教很严,命令他放学必须直接回家,回家第一件事是用肥皂洗手。为此他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⑦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它套上羁绊的人。
⑧我时常忆起一个情景,它发生在午后时分。如大兵压境,滚滚而来的黑云,很快占据了整面天空。随后,闪电进绽,雷蓬轰鸣,分币大的雨点砸在地上,烟雾四起,骤雨像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就在这万物偃息的时刻,我看到一只衔虫的麻雀从远处飞回,雷雨没能拦住它,它的窝在雨幕后面的屋檐下。在它从空中降落飞进檐间的一瞬,它的姿势和蜂鸟在花丛前一样美丽。
⑨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⑩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⑪捕鸟人天不亮就动身,鸟群天亮开始飞翔。捕鸟人采到一片果园,他支起三张大网,呈三角状。一棵果树被围在里面。捕鸟人将带来的鸟笼,挂在这棵树上,然后隐在一旁。捕鸟人称笼鸟为“游子”,它们的作用是呼喊。游子在笼里不懈地转动,每当鸟群从空中飞过,它们便急切地扑翅呼应。它们凄怆的悲鸣,使飞翔的鸟群回转。一些鸟撞到网上,一些鸟落在网外的树上,稍后依然扑向鸟笼。鸟像树叶一般,坠满网片。
⑫子恺先生把诱引羊群走向屠场的老羊,称作“羊奸”。我不称这些游子为“鸟奸”,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受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分配:
一、导入新课
《明天不封阳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阳台这件小事生发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展的大道理,真可谓观察入微,匠心独运。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鹞子(yào)鹧鸪(zhègū)贫瘠(jí)飒飒(sàsà)
挥霍(hu)汲取(jí)梭罗(suō)用之不竭(jié)
2、作者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课文两个片段分别写了什么?(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点拨:
(1)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2)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活动:思考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点拨: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觅食,结果徒劳无获。
2、那么为何会徒劳无获呢?
3、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5、思考:你认为选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予以证明。此环节设计意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事贫瘠无比的。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她的生命的关系。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二)语言特色探究
1、酝酿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小组派代表开展朗读竞赛。
2、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点拨:这里的“贫瘠”是指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点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点拨:有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军费开支,大搞强权政治,到处插手,到处干预,动辄狂轰乱炸。“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老子天下第一”。它们也是以掠夺地球、毁坏地球为代价的。
(4)“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中的“已近”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去掉就变成野兔完全绝迹了,与事实不符。
(5)梭罗认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句中的“贫瘠无比”的内涵是什么?
点拨: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四、拓展延伸
1、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和以上的分析,你认为这样的大地还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居住的天堂吗?这种现状又是怎么造成的?
明确:不是天堂,这种现状是由于人类对地球滥采滥伐,任意掠夺,肆意扩张,滥垦滥猎所造成的。
2、你认为人与地球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人和地球应该和谐相处。
3、说说我们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
明确:
(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等等。
五、总结全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这才是和谐的自然组合,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六、布置作业
1、练笔: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丽画面。
2、整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目标:
1、诵读选段,说出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思。
2、分析讨论,说出两个片段共同的主题。
3、动笔写作,在写作中体会大地的丰富和美丽,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进一步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
目标预测:
这两段文字并不容易懂,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所见、所想、所思。其中重点又是指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哲理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二、目标告知:
1、诵读短文,能说出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想。
2、分析讨论,两篇短文的相同之处。
3、写一段自己笔下的“大地上的事情”的文笔精华。
三、知识形成:
1、学生个人读选文,梳理问题、赏析精妙之处。
2、小组读选文,解决组内的疑难问题,赏析精妙之处。
3、组内推生提出问题,任人答疑。推生赏析精妙之处,其他组员可发表不同见解。
4、教师发表意见,并总结:这两篇短文是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的节选。《大地上的事情》是一篇随笔、随感。作者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用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他对自然的观察、领悟和思考。这两个片段重在呼吁人类爱护环境。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美丽。在他笔下,每一种色彩都有生命,每一种事物都有灵气,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音符。这是对美的呼唤,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在一串串如珠玉般的文字里,你会情不自禁的爱上这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不信请听:《大地上的事情》的其他精彩片段。(教师朗读)。
四、达标检测:
请同学展开想像的翅膀,把你对大地的观察、你的所见、所想、所思写下来,让大家一起见证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让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挑生念自己写的文笔精华。)
五、堂清:
小组内交流,帮助最差的学生完成片段精华任务。
六、教师总结:
今天,太阳犹如躲进了原始森林的七星瓢虫,大地犹如掉进了冰窖的深井。昨天还阳光融融,今天却冷得出奇。一阵风吹来,真有一种刀片划过的感觉。早晨,天还在朦胧的暮色里,孩子们刚上完了早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几个孩子弯腰在打扫花园;一个高个子的女孩一手揣在口袋里,另一只拿着扫帚的手却停住了,她仰着头,似乎在看那颗掉光了叶子的银杏树。我来到教室,许多孩子已经在早读了。再冷的天,也挡不住出发的脚步。这就是大地上的事情,每天都在演绎着......
学习目标
1.明白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华,散文家。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因病去世。
二、你会读吗?
鹞子鹧鸪贫瘠
飒飒汲取梭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挥霍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意义深刻的句子。
思考一下: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四、分析课文
(一)片段一
作者是由什么事物而引发的思考?又由此联想到什么?
动脑筋
1.鹞子为什么徒劳盘旋?
2.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片段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
明确: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动脑筋
1.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2.体育比赛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
五、想一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吗?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请设计一条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标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采取新行动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苏教版《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教学目标:
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教 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受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分配: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天不封阳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阳台这件小事生发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展的大道理,真可谓观察入微,匠心独运。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导入意在激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鹞子 (yào) 鹧鸪(zhègū) 贫瘠(jí) 飒飒(sàsà)
挥霍 (hu) 汲取(jí) 梭罗(suō) 用之不竭 (jié)
2、作者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课文两个片段分别写了什么?(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点拨:
(1)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2)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活动:思考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点拨: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觅食,结果徒劳无获。
2、那么为何会徒劳无获呢?
3、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唇亡齿寒 相互依存 息息相关
5、思考:你认为选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予以证明。此环节设计意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下列语句理解“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事贫瘠无比的。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她的生命的关系。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二)语言特色探究
1、酝酿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小组派代表开展朗读竞赛。
2、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找描写生动,议论深刻的句子,诵读体会。)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点拨:这里的“贫瘠”是指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点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点拨:有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军费开支,大搞强权政治,到处插手,到处干预,动辄狂轰乱炸。“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老子天下第一”。它们也是以掠夺地球、毁坏地球为代价的。
(4)“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中的“已近”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去掉就变成野兔完全绝迹了,与事实不符。
(5)梭罗认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句中的“贫瘠无比”的内涵是什么?
点拨: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四、拓展延伸
1、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和以上的分析,你认为这样的大地还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居住的天堂吗?这种现状又是怎么造成的?
明确:不是天堂,这种现状是由于人类对地球滥采滥伐,任意掠夺,肆意扩张,滥垦滥猎所造成的。
2、你认为人与地球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人和地球应该和谐相处。
3、说说我们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
明确:
(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等等。
五、总结全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这才是和谐的自然组合,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六、布置作业
1、练笔: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丽画面。
2、整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文笔精华
鹞子徒劳
田野贫瘠
地球空乏
人类痛悔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大地上的事情》教学反思
1、学习效果:
课上的朗读,孩子们很投入,师生都很感动。课后学生要求将课件留在教室电脑中,因为还没读够,还想读。帮助录像的老师说,教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注意过这篇课文,今天才发现苇岸和《大地上的事情》的价值,并且知道以后怎样向孩子们推荐值得阅读的.书了。后来,这位老师用这个课件到自己教的两个班去上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读,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贴近作品和作者的心灵。
2、不足之处:
(1)虽然要求孩子们预习,但能按要求做好预习的孩子不多,为剩下时间给后面的诵读,对课内两篇选文处理过于潦草。既然只是将教材所选文段作为引子,可以稍作诵读指导,引出随笔的特点,再导出《生灵的礼赞――大地上的事情》。这里所做的朗读指导,也可为接下来的朗读做示范,帮助学生读得更好。
(2)根据学生的反应,我认为这些学习内容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更好。一来可以做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二来可以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理解;第三,还可以顺带说说写作上的可学之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学习的内容和朗读的功效。
苇岸对世界的要求并不多。他住在乡下,对物质的需求几乎降至最低——就像他所崇拜的梭罗;他吃素食,粗茶淡饭,朋友也不多;他的节俭甚至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他读得多而写得少,谨于言而慎于行,这么多年,我只读到过他一本散文集子,就是1995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印行的《大地上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关注他的存在,如同没有人在意原野上一只羚羊的存在。可上帝还是收走了他。上帝是多么刻薄。
我是关注他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面。几年中我们只通过有限的几次电话。1月24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有机会与我坐在一起交谈。但是他住得太远,我这个人又一向比较懒,一直没去找他,想必他也不善交际,故而我也从未在圈子里某一次小聚时碰到他。今年新生代散文界在楼肇明先生的策动下搞了一个散文朗诵会,我当时只因贪心看一场球赛,便没有参加,不知苇岸去了没有——我想他是应该去的。总之我不知道自己和苇岸之间算不算是朋友,但这种不需时时提起却又彼此挂记的淡淡的情感却令我感到温暖。
苇岸在那封信中还说:“你具有一种我不具备的(亦是令我钦慕的)快速运用文字的能力,这与思维的敏捷相关。我则迟讷得多,故我有些反现代(它的效率和竞争)。”他说得不无道理。上帝为我们安排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我奔忙的岁月中,效率成为我保持创作状态的惟一途径,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吉光片羽,那末它们就将弃我而去,永不回头;而在苇岸那里,时光则从容悠缓得多。所以他的文章很浓稠——要过很长时间,才从身体里榨出一滴汁液。这是他作品的价值所在。他热爱他的文字,仿佛上帝热爱他所创造的世界。他说:“作家应该是文字的母亲,她熟悉她所有的儿女,他们每个人的技能和特长,当她坐在案前感到孤单,她只要轻轻呼唤,孩子们便从四方欢叫着跑来,簇拥在她的身边。”(《作家生涯·文字的母亲》)
他的素食主义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个人的癖好,而是得之于一种深刻的理念,那就是对物欲的节制和对精神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他并非主张禁欲,但他号召节制,遵循自然的法度。非常年代里曾经盛行的禁欲主义是物质生活贫乏的结果,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纵欲和贪婪因没有物质基础而显得可怕,因而禁欲固然违背人性,却实出无奈。所以,道德的修行,为社会生产的危机罩上了一层安全网。而目前,我们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物质进步的同时,潘多拉的盒子也被打开,欲望与邪恶没有限度地泛滥,加速了人类精神的沉沦。所以,后工业时代里苇岸的抉择同工业时代里梭罗的抉择有着相同的意义,他们都是“把思想与行为完美地结为一体的人”(《人必须忠于自己》)。苇岸的节制是理性与智慧的产物,是对人类的忠告。他说:“土地借助利奥波德之口,向忘形于主人幻象中的人类,发出最后呼声。这呼声包含一个内容:‘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对此,阅尽人间的土地,充满信心。”(《土地道德》)这种感悟可能是他长期与自然、与土地对话的结果。他感悟自然,是为了倾听自然的秘语,并以信使的身份,将它们传递给愚顽的人类。泛滥的欲望正在毁掉我们苦心孤诣地创造的文明,在这个时代里,节制,无疑成了最高贵的品德。他写道:“《历史研究》的著者汤因比即认为,工业革命以来被刺激的人类贪欲和消费主义,短短二三百年间,便导致了地球资源趋于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对未来,人类不能再心存科学无敌的幻觉,科学虽有消除灾害的一面,但(现实已经表明)一种新的科学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灾害的起因。人类长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于: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即厉行节俭,抑制贪欲。
“而在自律方面,曾严厉抨击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的索尔仁尼琴,反对‘贪婪的文明’和‘无限的进步’,提出应把‘悔过和自我克制’作为国家生活的准则。因为纯洁的社会气氛要靠道德的自我完善来造成,稳定的社会只能在人人自觉地进行自我克制的基础上建立。托尔斯泰也曾讲过,人类不容置疑的进步只有一个,这就是精神上的进步,就是每个人的自我完善,人类如果没有内心精神上的提高,那么徒有外部体制上的改革,也是枉然的。”(《素食主义》)他对奉行素食主义的梭罗、列夫·托尔斯泰和萧伯纳推崇备至。素食主义在苇岸的生命中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但他至少以此表达了他与物质文化对峙的决心。这是他所选择的自我救赎之路,我们也可以从中思索己身的出路。
很多过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那个人情冷、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着大地,即将逝的母亲最后一次抚自己的孩。眷恋、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
一个孩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坦然面对。一旦强烈的拒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的猫问候。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有人认为,苇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我却认为未必是这样。他活着,虽然有麻雀,胡蜂,蚂蚁,小麦,雪等的陪伴,但他也会对那些贪婪、功利之人充满愤恨或是别的不高兴的情感。他对现代科技越是抵触,就对人性恶的一面越是失望。他活着,虽有一颗慈悲的心却并不如神佛那般无忧无虑。
大地上的事情总是如苇岸描写的那样动人美好的吗?他不断赞美农业和人类初始文明但这些东西真的就是我们应该放弃科技的理由吗?
我认为尽管人类文历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这应该归纳为一个新的人类历史章程。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说我们的境遇与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与古人的相比。古人最为珍贵的境界,可能是“忧国忧民”。而现在我们却有了很多种选择。可以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自然,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教育,造福人类”……只要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类上。
在这个新的章程,我们再无绝对可言。信仰和生存是可以并存的;婚姻和爱情可以并存,那么自然与科技也一定可以并存。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但前面说过,在崭新的时代,一切再无绝对可言。我们只要肯去创造就一定可以找到这种平衡。但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没有过多贪婪,过多欲望。不想要不属于自己的,只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边生存,一边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们不必为了一个方面去牺牲其他,不为金钱牺牲信仰,不为思然牺牲生命;不为科技发展牺牲自然环境,不为自然环境停止科学的进步。当然这个平衡是人类控制的,控制到位,我们就赢了。
就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切在科学中获得福利,一边在自然中找到快乐。我想这才是苇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如果说海子是麦地诗人,那么苇岸就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诗人,尽管他的诗远不如他的散文有名和好。他曾借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话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这也正是苇岸的思想和信仰。现代环保主义的兴起无疑是给了苇岸以巨大影响的,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吸收或为之欢欣鼓舞。因为他对环保主义的认同不是出于对破坏性掠夺后果的恐惧或具有前瞻的眼光,而是出自于爱,出自于对土地和生命、出自于对生活的爱。不是理性而是感情。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我想,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苇岸生命中简单而充盈的伟大,也造就了他真正的诗人气质。
尽管有时我会不同意他文中流露出的一些观点,比如,他的《观〈动物世界〉》我就觉得他的仁慈和善良有时反而会阻隔他和大自然精神的共鸣,因为“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他自己身上适用”。但或许我们应该这么理解苇岸,他是那种属于土地上的人,传统的农业经验和19世纪的外国文学才是他生长的土壤。可惜即便是这样一个简约而善良的人,这么一个可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文学带来新的希望的人,也只能永远地留在了39岁。
“从海洋来的雨,还要被河流带回海洋。那吃草的,亦被草吃;那吃羊的,亦进羊的腹里。”生命循环往复,苇岸走得很平静。不管是否会被后人忆起,他播撒下的种子都会静静地生长在偏僻的角落,只等你偶然一瞥,便送上青青的绿荫。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上面一句话是作者在思索日出与日落分别经历的时间时留在段尾的,总让我觉得,这世界实在太善变了。或许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看到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富强了;但不容忽视的是,新事物的崛起意味着旧事物的衰落。最浅显的便是垃圾变多,人们逐渐学会了浪费。很多过去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
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归那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因为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犹如即将逝去的母亲最后一次。抚自己的孩。。眷恋、恬静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恍惚。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
一个孩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去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认为,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去坦然面对。一旦因为强烈的拒绝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去,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因为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寒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因为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叫声。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的猫问候。
想念一只猫,如同想念一种生活。生活不再,人生也便没了趣味。生活的美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也需要心灵的抚慰。
★ 大地上的风景作文
★ 大单元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