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英语第11周教案(共含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卫斯理八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11周教案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七年级(上) 周 次 备课 时间 主备 教师 集体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单元 Unit5 Lessons33―37 备 注 第一课时 Lesson 33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family,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daughter, son, young, yea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aunt, uncle, cousin, love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How old are you? I am ____ (years old). How old is she / he? She / He is _____ (years old).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ask about people’s ag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Learn the expressions to introduce their family member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 Mr… b. Count from one to twenty. Step II Presentation a. Show two pictures to present “young” and “old”. One is a picture of an old man and the other of a young man. T: (Point to the old man.) He is old. Old. Ss: Old.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and answer T: Now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fter listening, the teacher asks and the Ss answer. T: How old is Li Ming? S1: He is twelve years old. T: How old is Danny? S2: He is thirteen years old. 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c. Ask and answer in a chain. Ste IV Presenta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the student book of Li Ming’s family and read the words several times. Step V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The teacher writes som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hen Ss retell according to these words. b. Learn 1. In English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aunt”, “uncle”, “cousin”, “brother”, and “sister”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2. I have no … or … e.g. I ha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I have no car or house. c. Draw their own family trees and talk about “My Family.” T: This is Ling Ming’s family tree. There are ten members. 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draw your family trees. Then show your picture and tell us the members of your family. Then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present in front of class. T: Good job. Next class you could take a photo of your family if you like. Then you can introduce your family member to us. OK? Ss: OK. Step VI Homework a. Finish the exercise in the activity book. b. Recite the passage in this lesson and write a short one about your family. c. Preview Lesson 34. 第二课时 Lesson 34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her, my, his, name, bus, Mr., Mrs., student, police officer, driver, bus driver, worker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My ___ is a ___. Her / His name is _____. She lives in Canada. We are the Smith family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introduce their family member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Learn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members’ jobs and name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 Mr… b. Ask and answer about each other’s ages. c. Introduce the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family tree or the photo. T: Is there anyone who take the photo of your family? If you take the photo, show it and introduce them to us. Step II Presentation Introduce Li Ming’s family, present the verb form for the third person singular form and explain the use of them. T: This is Li Ming’s family. He lives in Canada. He has no brothers or sisters. His mother and father only have one son, Li Ming. His uncle and aunt have one daughter, Jing. He loves his family.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re does Jenny live? (She lives in Canada.) 2. Who is Mr. Smith? (He is Jenny’s father.) 3. What is her brother’s name? (Her brother’s name is Bob.) 4. Who is Lynn? (She is Jenny’s sister.) b.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c. Draw and talk Let the students draw their family trees and exchange them with their partners. Then talk about their partners’ family trees. Step IV Presentation Show picture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 “bus driver”, “worker”, and “policeman” and read the words several times. Step V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 What’s Jenny’s mother, Mrs. Smith?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n Chinese.) 1. the Smith family = the Smiths 2. The family are watching TV. “Family” refers to “family members”. 3. The Smith family is a happy one. In this sentence, “family” is regarded as one group. So “is” is used. d. Pair work T: We have known Jenny’s family. Now let’s have a pair work. One acts as Jenny. One ask and answer about Jenny’s family in pairs. A sample dialog: S1: What’s your name? S2: My name is Jenny. S1: How old are you? S2: I’m twelve years old. Step VI Homework a.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b. Recite the introduction about Jenny’s family. c. Preview Lesson 35. 第三课时 Lesson 35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birthday, party, candle, present, tonight, will, really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I will have a birthday party tonight. Happy birthday to you. Will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too?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talk about their birthday part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Learn to talk about their birthday party.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Miss / Mr… b. Tell something about Jenny’s family. Step II Presentation a. Introduce “birthday party. And tell them the birthday party is a very important family activity. 背景知识:英美人士对自己和亲友的生日都很重视,特别是年轻人。每次过生日都要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party. 其中尤以16岁,18岁,21岁的生日party最重要。 b. Show pictures and introduce “birthday cake”, “candles”, “present” and read the new words several times. And tell the origin of the candles on the birthday cake。 见教学资源库1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b.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 with “will”. c. Practice and act. Read the dialogue with a partner and then act it out. Step IV Si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his is a traditional English song that you sing to someone on their birthday, usually just be fore they blow out their birthday candles. Tell the students that a name gives in the blank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Step V Activity book Fill in to the blanks with the proper words. Step VI Homework a.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the activity book. b. Practice reading the dialogue in the lesson. c. Preview Lesson 36. 第四课时 Lesson 36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1. Words and phrases 生词和短语 above, below, beside, bed, TV, telephone, computer, radio, bedroom, lamp 2. Key sentences 重点句子 Where is it? It’s above / beside / below _____.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ow to talk about the positions of the object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Revision a. Greeting b. Read the dialogue in Lesson 35. c. Ask and answer T: Where is your classroom? Ss: Here it is. Step II Presentation Show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words of “bedroom” “bed” “lamp” “TV” “telephone” “computer” and “ radio”. Lead them to read the words several times. T: They are the necessities in our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family own the modern objects. What else do you know? Let Ss try their best to give more answers. Step III Practice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b. Ask and answer. The teacher points to different pictures and asks the students or lets the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IV Presentation Put an object in the classroom in different place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 “above” “below” and “beside” and lead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several times. “Obove” means higher than sth. “Below” means at or to a lower position, level, rank, etc than sth. Step V Practice a. Listen and answer. T: Listen to the tap七年级英语第11单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发表意见”,具体涉及用英语谈论电视节目,时尚流行,以及学生围绕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谈论不同程度的喜好,并发表见解。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几乎都围绕“发表见解”这一中心话题设计的。
1.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能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soap, situation, sitcom, nothing, mind, host, agree, belt, wallet, fashion, idea, colorful.
短语:(think of, soap opera, talk show, sports show, don’t mind, can’t stand, game show, agree with..
2.语言技能目标
听:能捕捉特定信息,抓住关键词(如can’t stand , don’t mind 等.。
说:能熟练掌握与话题相关的常用词汇与表达。如: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不同意见,如何表达自己对事物不同程度的喜好,使学生能就话题较好的完成一些开放性话题,以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读:获取关于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的相关信息,且进行一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如训练学生通过阅读搜索信息和获取main idea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为我所用。
写:教材要求学生根据西方老太太对生活的态度,对时尚的追求写一篇自己看法的作文。考虑到部分学生写这类作文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写这一环节上,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分层教学的原则,让能力不够的学生,通过欣赏美文,模仿写一篇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uniform?的文章。
3.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用英语思维和发表意见的能力,以及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各类电视节目,对各类电视节目有筛选性的进行收看。
2.引导学生用得体的语言表达不同程度的喜好,培养发表不同见解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看过的各类电视节目,对各类电视节目有筛选性的进行收看。然后根据要求发表信息,达到语言表达流利,说法得当之目的。
三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词汇: soap, soap opera, situation, sitcom, nothing, ha, stand, mind, king, How about…?, in fact, culture, host, agree, sunglasses, key ring, belt, wallet, fashion, said, article, put, idea, colorful
2. 句型结构: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I can’t stand them. I don’t mind .I don’t, either. I do ,too.
教学难点: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like, can’t stand, don’t mind 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四 说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1.教法:
(1.情景交际教学法:本单元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2.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多种任务活动,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策略:
(1.通过表演、猜词、记忆等一系列比赛,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2.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主动探究和学习语言。
五、教学安排
1、课时及内容建议
本单元建议用4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section A 1a/1b/1c/2a/2b/2c/ Grammar focus
第二课时 section A 3a/3b/4
第三课时Section B 1a/1b/2a/2b/3a
第四课时Section B 3b/2c/Selfcheck
2、各课时中部分环节设计思路
PERIOD 1:SECTION A
☆创设情景,以旧引新:Play a popular TV show and let them enjoy it.
T: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 Yes. I like them very much..
T: What kinds of TV shows do you know?
S: (T helps) talk shows, sports shows, game shows, sitcoms, soap operas, news, ads.
在这一过程中,边教新词,边放相应的电视节目,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各类电视节目。
1a Match the TV shows with the pictures.
MATCH的活动往往让学生觉得过于平淡,缺乏兴趣。所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利用多媒体,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呈献给他们。
然后以GUESSING GAME的形式,用描述,猜出节目类型的方式进行巩固,(课前分好A与B.比只是看图搭配更有乐趣,同时锻炼了学生根据直观形象进行准确恰当描述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于抽象描述的判断能力。
Guessing game(可用各种不同的计时方式.陈述TV shows的情景,如:1.A man is playing basketball.(sports show)
2.A funny show. The people on TV do or say things that make TV watchers laugh.(sitcom)
1c PAIRWORK
☆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讲关于自己对各类电视节目不同程度的喜好,老师先做example通过体态、夸张的语言来突出love,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 这几个词所表达的不同喜好程度,让学生再次直观的体验其情感态度,再引导学生相互问答组成小对话。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所学词汇和句型的巩固。在课本的教学要求中,只要表达喜好就可以了,但是,考虑到实际的交际需求以及对之前学习的巩固,在对话练习中,我要求学生必须要给出自己的理由。而且,如果只机械地pair work, 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没有激情,所以可采取比赛机制,让学生在pair work 中一定要用语言体现出喜好的程度,根据学生不同的表演能力给予不同的加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运用、巩固知识的活动也在表演中达到了高潮。
2a & 2b LISTEN
在听录音跟读时,请学生在书本上标出重读与升降调,以便更好地模仿朗读。
2c Practice in pairs内容主要是对2b的练习,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对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一环节就要让学生脱离课本,enjoy a short play:灰姑娘。进而让学生对灰姑娘、继母及继母的两个女儿进行评价,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
HOMEWORK: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考虑到下节课要学习部分中央台电视节目的名称,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后就利用电脑,报纸等媒介工具完成课前参与。除此之外,象SOAP OPERA 等名称的来历都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还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和积极地去寻求和学习这些重要又有趣的文化知识,这既是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兴趣的激发。
PERIOD 2:
3a PAIRWORK
在做3a之前,检查课前参与内容,将这些节目:Tell it like it is,Legal Report,CCTV News, News in 30 Minutes,Man and Nature,Chinese Cooking,Around China,Sports news,Lucky52,Animal World,Culture China, Healthy Living与中文相匹配。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给与鼓励,以激励他们今后会更加自主学习。
3a引入AGREE WITH的讲解,在学生发现两人观点始终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简单的点拨,体会这一词组的准确含义,自然而轻松地学习这一语言点。在这一课时内容较少,我们可适当加入一篇与本单元有关的阅读。即是巩固又起到延伸的作用。
教学4 Survey time
“我做小记者”。在班级内调查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收视率. 学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其他同学。
1) What do you think of …? Why?
2) Do you like …? Why?
3) How about …?
最后经过调查让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CCTV programs,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PERIOD 3
SECTION B 1a
通过图片呈现给学生这些fashionable things,迅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请学生作为小老师,教授新单词,新颖而高效。接着让学生介绍:I have a watch, a scarf, and… 时刻给学生表现先自我的舞台。
任务性活动中:Talk Show电视台要举办 一次有关时尚话题的“脱口秀”,邀请你们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六人一组展开讨论后,进行汇报表演,即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
3a 语法较少,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处理。
HOMEWORK:在作业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英语基础的差异,允许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写写自己熟悉的SCHOOL UNIFORM,而程度好的同学,就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模仿3a写一写WHAT IS COOL?
PERIOD 4
Self Check 1这一环节上转换“老师”与“学生”的模式关系,四人一小组教学self check中1部分的单词,相互纠正发音,检查单词的拼写。利用第一部分中的单词,在班上快速轮流做句子,要求不能重复运用同一个句式。
Self Cheek 3可打破常规,先听后读,再评议。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Homework:在作业设计中,采用了备战辩论赛的形式,给出了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good for us! 请学生自己选择正方或是反方,并且收集和整理支持自己观点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被激发了,因为人人都想要张扬自我,并期待认可。所以,有部分学生会在课堂外获取新的知识,达到了课外有效学习的体验。而这一次作业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学生心理的洞悉和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现代的英语课堂应是一个能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即: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场合和机会,努力为学会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使学生“沉浸”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是呈现者;组织指挥者。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求真、探索的潜能,使学生用心去体验集体的力量,去感悟合作的无穷魅力,在任务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
以上是自己的说课材料,不妥之处难免,望同仁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七年级下教案(第11课)
第11课 白居易诗二首 教学目标: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表达的哲理。2、通过品读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3、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说明: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这篇文章偏重于理性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作用,并能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收集白居易诗歌中名句交流。例: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下(今陕西渭南人)。少年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十二、三岁便离乡到越中避乱。后来,考中进士,两年后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始了仕宦生涯。在政治上他曾受到排挤和贬官。 三、初读文本:《放言五首》(其三)㈠背景介绍: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问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了五首《放言》诗奉和。㈡典故简介: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末代汉时,假装谦恭,曾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卑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目的。㈢哲理情感:哲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情感:白居易通过诗歌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也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平。 《卖炭翁》㈠背景介绍: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这里的“宫市”是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㈡内容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何而知?时间:一个严冬的早上一直到中午“夜来城外一尺雪”(冬)“晓驾炭车辗冰辙”(早)“牛困人饥日已高”(午)地点:“南山中”“市南门外泥中歇”(路途遥远) 结果:被宫使以低价掠去!“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掠)“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低价)㈢情感:对宫廷肆意盘剥的痛恨和对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研读文本:《放言五首》(其三):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与形象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卖炭翁》表现手法上,从肖像、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 人物形象。灵活运用陪衬、反衬 肖像:“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 黑”一个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跃然而出。活画出他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动作:“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说明炭来之不易。“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是天寒地冻,只能“辗冰辙”前行,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 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 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的艰辛、凄苦!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将老人孤苦无助、急于通过买卖获取生活资料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五、小结归纳:《放言五首》(其三)告诉我们: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卖炭翁》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节诗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节诗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拓展训练: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请结合《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七、课后作业:1、抄读两首诗歌并背诵。(必做)2、上网下载白居易的相关风格的诗句。品味欣赏,并谈谈其写作风格。(选做)一 现状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35人。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有个别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组织观念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拖欠作业﹑书写潦草,自习课堂说闲话。
二﹑前半学期主要干的工作
1﹑建立了一支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确立了班干部轮渡值周制度。
2、能按时召开主题班会,召开了以“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和学习习惯。建立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同时在班会课上能及时作出值周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对违纪的学生及时作出处罚。
3、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各项比赛,培养学生自信心和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与人别学生谈心交流,每周定期一次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于:efrom____________
甲:尊敬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甲:今天的联合晨会由我们三(4)中队来主持,我是主持人季园园
乙:我是主持人孙长乐
【升旗手、护旗手事迹介绍】
甲:担任本周光荣升旗手的是来自我们三(4)中队的 马艺恬 和 黄嘉洛 同学,担任护旗手的是 王毅 和 薛旻翼 同学。
乙: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的介绍吧(自我介绍)
(升旗手及护旗手事迹介绍)
【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
甲:现在我宣布升旗仪式正式开始,全体立正!
乙:升国旗,奏国歌!
甲:礼毕,唱国歌。
乙:下面有请王婧晶作国旗下讲话。
【学生展示】
甲:孙长乐,你知道吗?勤业中学的`花样跳绳是全国有闻名的。可是我们班也有一群会跳花样跳绳的小机灵,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乙:好!
乙:(采访)嘿,徐可鹏,这是什么呀?这个器材是谁做的?你怎么会喜欢玩这个?能给我们说说吗?
【上周工作总结、颁流动红旗、小助理交接仪式】(3分钟)
乙:下面有请校长小助理作上周工作总结并宣布上周获得流动红旗的班级。报到的班级代表到台上来。
(颁发流动红旗)
甲:让我们祝贺他们。(鼓掌)
合:升旗仪式到此结束,各班按次序退场。
七年级英语上册复习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3复习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一、重点句型。
1.I’mdressingupasaghost.我在装扮成一个魔鬼。
(1)dressup通常指小孩穿别人的衣服闹着玩,装扮;还只“穿上盛装,打扮”
MrSmithdressesupasFatherChristmasonChristmasEve.
史密斯先生在平安夜装扮成圣诞老人。
(2)as在句中用作介词,意为“好像”。(注意与dressupin的区别)
Asastudent,youshouldworkhard.作为学生,你应该努力学习。
2.GettingreadyforHalloween.为万圣节做准备。
getreadyfor意为“为……做准备”,后接名词或代词。
Wearegetreadyfortheparty.我们正在为聚会做准备。
3.Weplayagamecalled“trickortreat”.我们玩一个叫“不招待就是坏”的游戏。
agamecalled……:一个叫……的游戏;
called“trickortreat”是后置定语,用来修饰前面的游戏
a.Themancalled(named)Jamesismycousin.那个叫詹姆斯的'人是我的表哥。
b.TheycallhimJames.他们叫他詹姆斯。
4.Weknockonpeople’sdoorsandshout“trickortreat”.
(1)knockonpeople’sdoors意为“敲人家的门”,此处on可以用at代替。
Theteacherknockson(at)hisdesk.
(2)shout可以和at或者to连用,意为“朝着……喊叫”
Don’tshoutatothers.It’snotpolite.不要朝别人喊叫,这是不礼貌的
5.Usually,theygiveussomecandyasatreat.通常他们都用糖果招待我们。
givesbsthasatreat=givesbatreatofsth=givesthtosb.asatreat用某物招待某人
Theygiveusdumplingsasatreat.他们给我们饺子作为招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Iftheydon’tgiveusatreat,wecanplayatrickonthem.(if表示如果,假如)
(1)giveusatreat意为“招待我们”,这是givesb.sth.的结构,可用givesth.tosb.代替
(2)playatrick(tricks)onsb.属于固定结构,意为“作弄某人”。
Don’tplaytricksontheoldman.
7.Sometimeswepaintourfacesandpeopledonotknowwhoweare.
paint意为“给…..涂色”通常用于“paint+sth.+颜色”的结构。
Pleasepaintthewallgreen.请把墙涂绿。
8.Wecutouttheeyes,thenoseandthesharpteeth.
cutout在句子中意为“剪出,切出”
Ioftencutoutarticlesfromnewspapers.我经常从报纸上剪文章。
9.wearspecialcostumeswithmaskswith表示有或伴随的状态,是介词
Isawagirlwithredhair.我看见一个红头发的女孩。
10.make......outof……用…制成…
Wemakemodelplanesoutofpaper.我们用纸做成了模型飞机。
11.Wehavehotdrinksandeatlotsofnice,hotfood.
(1)drink饮料,food食物。一般是不可数,表示各种饮料和食物时,可当可数名词。
Let’shavesomedrink./manydifferentknidsofdrinks
(2)hotdrinks,热饮;colddrinks,冷饮。
(3)drimk也有动词是意思。如:Iwanttodrinksomewater.
二、词组归纳。
1.Let’scelebrate!
2.Whatareyoudoing?
3.dressupas
4.peopleintheUSA
5.getcardsandpresents
6.paintourfaces
7.ChineseNewYear
8.DragonBoatFestival
9.Mid-Autumnfestival
10.atHalloween
11.liketodosth.
12.atigercostume
13.getreadyfor
14.makelanternsoutoforanges
15.thanksb.fordoingsth.
16.tellsb.aboutsth.
17.celebrateChristmas
18.haveaspecialparty
19.ontheeveningofOctober31st
20.dosth.for
21.agamecalled“trickortreat”
22.knockon/at
23.givesb.sth.asatreat
24.playatrickonsb.
25.specialcostumeswithmasks
26.makepumpkinlanterns
27.cutoutthesharpteeth
28.eatturkey
29.eatricedumplings
让我们来庆祝!
你在干什么?
装扮成……样子
美国人
收到卡片和礼物
涂脸
中国的新年(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在万圣节
喜欢做某事
一件老虎戏服
为……做准备
用橘子做灯笼
感谢某人做某事
告诉某人有关某事
庆祝圣诞节
举行特殊的晚会
在十月三十一日的晚上
为……做某事
一个叫“不招待就使坏”的游戏
敲(门或窗)
以……招待某人
对某人使恶作剧
带面具的特别服装
制作南瓜灯
切、割出锋利的牙齿
吃火鸡
吃粽子
Lesson 11
教学目标 :
Make the students know:
1 Why do plants need sunlight and water .
2 The function of glass .
3 How to look after the plant .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Know and remember why plants need sunlight , water ;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glass .
2 Write something about how to look after the plant .
教具:一盆植物,浇水用的小水壶,松土用的小铲子等。
词汇:sprout over cover look after
句型:Why do sb.(sth.) need……?
教学设计:
1 向学生问候,复习前面学过的关于天气、学习等常用语句;复习前面课文学过的植物的组成部分,植物是如何种植和生长的'等内容。
2 说明本课内容: 如何照顾植物。
3介绍本课词汇和句型以及它们的用法。
4 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与课文。
5 通过对话练习来巩固本课内容。
6 演示如何给植物浇水、松土,然后让同学上来做。
7 指导学生阅读“读物”,做“活动手册”上的练习题。
8 布置作业 :背诵和抄写生词,熟读课文,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描述如何照顾植物,完成练习题。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周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
2、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由叙而议,叙议结合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与态度
学习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品质。
2学情分析
九年级(4)是我校本年级的平行班,基础薄弱,静心阅读能力较差。因而,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然后尽情的朗读出自身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重点难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周处的性格,把握课文的主旨。
3、 从周处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过自新的重要意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习过《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它出自哪里?
(《世说新语》。)
2、谁来介绍一下《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3、教师补充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其中有些故事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传奇故事《周处》。
《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在做御史中丞时,纠察弹劾官员的错误,即使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氐人齐万年造反,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道周处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周处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箭尽,临危不退,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就是这样一个刚直不阿、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在少年时期却曾是一个被乡人憎恨的祸害。《周处》一文用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周处形象。
活动2【活动】朗读课文,了解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读准字音。
周处 chǔ 三横hèng 或说shuì 蛟龙jiāo 蹉跎cuō tuó 更相庆gēng
不彰邪zhāng yé
2、读好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句。(并、横、尤、没、俱、更、竟、始、蹉跎、彰;
(1)解释加点的字:
周处年少时 少: 年纪小,少年
凶强侠气 凶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为: 被 患:认为是祸害
并皆暴犯百姓 并: 一起 皆: 都 暴犯:侵害
义兴人谓为三横 谓:称作 为:是 横: 祸害
而处尤剧 尤: 更加,特别 剧:厉害
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 有人 说: 劝说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冀: 希望 其:其中的
蛟或浮或没 或:有时 没:沉没
处与之俱 之:它,代蛟 俱: 在一起。
乡里皆谓已死 谓:说,认为
更相庆 更:交替,互相
竟杀蛟而出 竟: 终,最终 而:表承接
始知为人情所患 始:才 为:被 患:认为是祸害
有自改意 意:想法,思想
具以情告 具:全部,详细 以:把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并:并且 云:说 而:表转折,可是 修改: 改正过错 蹉跎: 因浪费光阴而一事无成,文中指过时的意思
终无所成 终: 最终,终究
古人贵朝闻夕死 贵:以……为贵 朝:早上 夕: 晚上
早晨听闻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
且人患志之不立 且:况且 患:担忧,害怕
何忧令名不彰邪 令:美好的 彰: 显露,传扬 邪:呢
处遂改励 遂: 于是,就 改过自新
终为忠臣 为:成为
(2)指导翻译下列句子:
A、被动句:周处年少时,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
(“为……所……”,被动句式,“为乡里所患”,就是“被本乡的人认为是祸害。”)
B、倒装句: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就是“以情具告”的倒置。)
C、固定句式: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D、中心句: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3、疏通翻译课文
(1)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3)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活动3【活动】再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
1、 问题一:在乡里人的眼里,周处是个怎样的人?
(凶强侠气,祸害,是三横之一)
2、问题二: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
(1) 斩杀蛟和虎:勇猛、武艺高强
(2) 知道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 入吴寻二陆:虚心接受,知错就改 。
3、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行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到任何时候,想要改过都是可以做到的。)
活动4【讲授】总结
“ 知耻而后勇”,周处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一起记住文末的一句话:“人患志之不立”吧!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实词,翻译文中有句式特点的语句。
2、思考练习:再读课文划分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侯晓旭
一、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zhàn ( )酒 划jiǎng( ) 缠guǒ( ) nà( )喊
2.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3.文中第二自然段“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们组探寻的收获,请完成下列两题。
有关端午节的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自主预学
(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 泅( )水 峒( ) 擂( )鼓
鹳( ) 呐( )喊 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燥__( ) 浆__( ) 戍__( )
躁__( ) 桨__( ) 戌__( )
戊__( )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写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重点研讨第1自然段。
1.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通过什么手法写出了当天热闹的气氛?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在描写赛龙船的盛况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讨课文第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充分发挥想像,口头描绘追鸭的场面。(可相互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第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章描写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从全文看,作者写了哪三个场面?其中详写的是什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手段:
《佛教传入路线图》等图片资料、多媒体演示文稿、专题网站学习。
五、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1、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2、资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
(前2――前2);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
(约前138年――前1)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㈣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第一章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数?
学生:自然数
问题2:为了表示“没有”,我们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学生:0(0也是自然数)
问题3: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进了什么数?
学生:分数(小数)
问题4: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都记作5℃,我们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那么应该要怎么表示呢?
要清楚的表示这两个量,我们以前的数就不够用了。为了表示这些量,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新数,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正数和负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相反意义的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①气温有零上7℃和零下7℃;②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③收入200元和支出100元;④高于海平面8844m和低于海平面150m。
学生讨论:上面例子出现的各对量,虽然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什么?
教师归纳: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零上和零下、向东和向西、收入和支出、高于和低于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意义相反;二是在具有相反意义的基础上要有量值。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1,2,3,4
2、课本P4例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教材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运算。
课本首先通过实例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介绍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整式等有关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明确了同类项可合并的道理,明确了整式加减法的法则和去括号法则.这些内容也是对前一章内容的进一步认识。
本章在呈现形式上突出了整式加减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力求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法则的掌握。
本教案处理去括号法则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并对某些内容和例题作了小范围的调整和增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及有关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准确地去括号。
4、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出单项式、多项和整式等有关概念。
2、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地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观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整式的加减去处理运算是重点;正确区分单项式的次数与多项式的次数,括号前是负数时去括号是难点。
课时分配
2.1整式 ………………………………… 3课时
2.2整式的加减……………………………………… 3课时
本章小结 ………………………………………… 2课时
苏教版第11册音乐教案
《我爱米兰》(第一教时)一、 教学内容
唱:《我爱米兰》
二、 教学目的
学习深情、富有表情的歌唱,二部合唱和谐,把对教师的热爱、尊敬的感情在歌声中充分体现出来。
三、 分析及重点、难点
《我爱米兰》原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通俗歌曲,后来改编成童声合唱的。它用借喻的手法赞颂了老师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精神,曲调流畅感人、情真意切。歌曲用主副歌形式写成,主歌是旋律相似的两个乐句,以较平稳的音调赞颂了老师窗前的米兰花默默向人间播洒花香,用青春装点祖国的高尚品质。副歌部分从“啊,米兰”处开始,逐渐推向高潮。曲调逐渐上行,层层推进,又逐渐回落,歌词的写作笔锋一转,使人恍然大悟,原来是借米兰来赞颂老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敬爱和衷心的感激之情,听来感人肺腑。加上合唱的低声部,使歌曲更加丰满动听。
重点:二部合唱。
难点:二部合唱。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师:9月10日是什么节?
答:教师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歌,一首尊师重教的歌曲《我爱米兰》
3. 新授:
(1) 复习C大调音符,告诉学生“do”是可以流动的,“do”的位置改变了,其他音的位置也会相应改变。
(2) 老师和学生一起给小音符“搬家”,并结合歌曲的旋律,练唱几句G调记谱的旋律。
(3) 学习歌谱:(第一声部)
采用视唱与听唱、老师唱谱,学生找旋律的方法学习歌谱。(注意: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有附点,第二乐句没有附点)
学习歌谱:(第二声部)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多听、多唱。注意两声部的和谐。
(4) 学习歌词:
跟琴哼唱。
听录音范唱。
有感情地演唱。
后半段如“啊,米兰”、“我爱,老师”等处要唱得较连贯、激动,充满感情,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变化。
两声部演唱和谐。
4.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爱米兰》这首歌,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请大家课后练好歌曲,在9月10日这天全体起立,向你们的任课老师深情地唱起《我爱米兰》,观察你们的老师收到这份新颖而有意义的礼物时,脸上会出现何种表情。
5. 结束下课。
《我爱米兰》(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二、 教学目的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叙事歌曲及三部曲式的特点,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三、 重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叙事歌曲的特点。
难点:感受歌曲各段所表现的不同意境。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们和爸爸、妈妈是相差一个时代的,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的人。那么,有没有谁听爸爸、妈妈讲过过去的事情?
答:有!(没有)
师:请个别同学起来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3. 新授:
(1)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思考:这首歌可以分几个部分?
答:三个部分。
问:这三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吗?
答:第三段和第一段基本差不多。
(2)老师介绍作品: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管桦词、仇希贤曲。发表与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这首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的叙事性儿童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感情深切真挚。歌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步曲式。
仇希贤(1919―― )我国现代女作家。长期在中央乐团从事专业音乐创作,作有大量的声乐作品。
(3)复听歌曲,思考:这是一首叙事歌曲,那么叙事歌曲有什么特点?
答: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4)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生动地描绘了新社会农村的夜景,明月当空,孩子们围坐在丰收的谷堆旁,倾听妈妈讲故事,曲调柔美、宁静,节奏较舒展。
第二部分:叙述了旧社会的痛苦生活,曲调起伏较大,音程的大跳以及切分音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悲愤控诉的情绪,其中基本相同的曲调反复了四次,不仅加强了歌曲的叙事性,也是音乐素材更为简练集中。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音乐把人们又带回了现在,夜晚还是那么宁静,但妈妈讲的过去的事情却让孩子们深思。
回答:
A段表现了 的情绪。B段表现了 的情绪。其中有 句曲调是基本相同的。
(5)最后完整地欣赏。
(6)跟随录音有感情地唱这首歌。
4. 小结。
5. 结束下课。
《热爱地球妈妈》(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热爱地球妈妈》
做:为乐句排顺序
二、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用亲切深情的歌声来表达歌曲期盼优美环境的愿望。通过学唱歌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自觉的文明习惯。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旋律进行的感受能力。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热爱地球妈妈》是一首词曲都很优美的少儿重唱歌曲,4/4拍, 大调。全曲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两个乐段均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一乐段是叙事性的,d第二乐段是歌曲的副歌,音区提高,节奏变得活跃,并且运用了重唱手法,突出了“热爱地球妈妈”、期盼拥有优美环境的主题。
重点:两声部和谐均衡。
难点:两声部和谐均衡。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录象机、电视机、录象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热爱地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土地沙漠化、洪水爆发都是人类不注重环保酿成的悲剧。
请看录象(土地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把《热爱地球妈妈》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边看、边听、边感受。
(观看录象)
师:刚才同学们都看了录象,有什么感受?
答: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做不利于环保的事情。要呼吁全社会、全人类都来保护环境。
3. 新授:
(1) 学习第一声部歌谱:
(2) 学习第二声部歌谱:
(3) 两声部和谐。
(4) 学习歌词:
用中速演唱,深情地。
有感情地演唱。
两声部演唱和谐、均衡。
(5) 做:
下列四个乐句按不同顺序排成了四组,请你唱一唱,哪一组排法旋律最通顺、流畅?
5 6 7 1 7 6 5 4 3 3 2 ―
1 2 3 4 5 1 1 7 6 ―
2 1 7 1 7 6 5 4 3 2 1 ―
1 2 3 4 5 1 6 6 5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首先,熟悉四句旋律。
其次,讨论、游戏、评选等方式进行旋律的组合练习。
最后,完成作业。
4. 小结。
5. 课后作业:呼吁全体学生配合少先队大队部成立环保小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不要再给地球妈妈增添麻烦了。
6. 结束下课。
《热爱地球妈妈》(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雪橇》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 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外国器乐曲的音乐风格,了解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并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对声部与和弦的感受能力。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新授:
听赏《雪橇》
(1) 点明课题。
(2)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思考:有什么乐器演奏?
答:钢琴。
(3) 简介作品:
《雪橇》选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的钢琴套曲《四季》。1863年柴可夫斯基应《小说家》月刊之约,在每期的音乐副刊上发表一首与当时节气有关的钢琴曲,并附以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为题诗。这一特殊的约稿,不仅促动了作曲家对俄罗斯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促成了这部独具特色的钢琴套曲的诞生。据说,在这十二个月里唯有六月、十一月作曲家找不到“灵感”,谁知后来这两首寻觅灵感时最困难的乐曲却成了十二首乐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钢琴小品,其中十一月就是《雪橇》。为十一月选配的题诗是俄罗斯诗人涅克拉所夫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别再忧愁地眺望大道,
也别匆忙地追赶雪橇,
快把那些郁悒的担忧,
从你心目中永远打消。
(4) 复听音乐,引导学生用生动而充满情感的语言或图画等来描绘一下冬天的景象,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美丽的大自然情境之中。
(5) 老师介绍:
在那白雪茫茫的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沿着那松树林边的蜿蜒小道,一辆马拉的雪橇飞快地奔驰着,积雪在马蹄下沙沙作响,随风扬起的雪花翻滚飞舞,活泼的铃声与欢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顺着大道飘向远方。这富于俄罗斯农村生活情趣的风俗画构成了这首钢琴曲的基本曲调。
(6) 再听音乐,感受乐曲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族性。
(7) 介绍作家: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在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由于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又与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专业从事音乐创作。柴可夫斯基工作勤奋,在音乐的各种体裁上都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如歌剧《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多部交响曲、协奏曲及交响诗等。186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年不幸逝世。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内心的情感和戏剧力量,充满了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国和对民族的强烈的热爱之情,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赞赏,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8) 最后欣赏,注意仔细听辨钢琴曲的声部。
3. 小结。
4. 结束下课。
《小放牛》(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小放牛》
认:创编旋律
二、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小放牛》,激发孩子对民歌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通过用指定节奏创编旋律,了解旋律构成中的节奏要素,感受节奏的表现特点,初步学习旋律的创编。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小放牛》是一首产生在冀中平原的著名儿歌,音乐旋律采用了河北传统的戏剧曲调,为五声 调式,2/4拍。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三乐句节奏相同旋律相仿;二、四乐句前半句完全相同,后半句旋律相似。这首《小放牛》将中国的神话传说编进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中,用借喻的手法赞扬了赵州桥工艺设计之新颖精湛,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重点:一字多音。
难点:切分节奏。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师:请问同学们有没有学过一篇课文《赵周桥》
答:学过。
师:请位同学讲讲它的特点。
老师简介:“赵周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浇河上,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大石拱桥,全长50、82米,桥面宽10米,拱圈由28条并列的石条组成,由李春在隋朝开皇大业年间设计创建。赵周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其新颖的设计、精湛的工艺成为世界桥梁使上的卓越典范,其跨度之大在当时亦数创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华。
3. 新授:学唱《小放牛》
(1) 学习歌谱:
1=D 2/4
(2) 学习歌词:
按节奏朗读歌词。
解释歌词:第二段中说:“赵周桥来鲁班修”,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达方法。因为鲁班是我国公元前七百多年春秋时鲁国杰出的建筑工匠,早于隋朝的李春大约一千年。因鲁班曾创设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煨,又相传曾发明木做工具,旧时建筑工匠尊称他为“祖师”,因此,歌词借鲁班之名,表达从敬之意。“玉石栏杆圣人留”中的借喻手法亦是如此。
学习歌词。
(3) 师: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答: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小放牛”是戏曲传统曲目,属于民间小调,即通俗又十分优美、动人。在汉族地区还流传着另外一首《小放牛》,下面请欣赏。
(4) 有表情地演唱。
4. 按下列各音的顺序,用“X 、 X X 、 X X X 、X―”等节奏创编旋律,
5 1 5 3 4 5 6 5 3 1 2
例如:1=C 2/4
5 1 5 3 4 5 6 5 3 1 2
(1) 熟悉练习中指定的各音和节奏。
(2) 结合视唱范例感受旋律中的节奏关系和表现作用。
(3)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并进行创编旋律的视唱和评析。
5. 小结。
6. 结束下课。
《小放牛》(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数九寒天下大雪》
《小曲好唱口难开》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学习英雄人物敢于斗争的精神,初步了解歌剧的表现特点。
三、 重点:感受歌曲形象。
难点:了解歌剧的表现特点。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3)复习《小放牛》。
2. 新授:
(1) 出示录音机,听赏《数九寒天下大雪》。
(2) 简介作品:
《数九寒天下大雪》选自二幕歌剧《刘胡兰》,于村、海啸、卢肃、陈紫等编剧,陈紫、茅沅、葛光锐等作曲。1954年由中央歌剧院首演于北京。
剧情:1946年冬,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女***员刘胡兰,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土改、支前工作,在与反动军阀阎锡山部队进行的斗争中不幸被捕。敌人用酷刑拷打,刘胡兰坚贞不屈。敌人又妄图胁迫刘胡兰的母亲前来劝降,但母女两互相鼓励,勇敢斗争。在刑场上,刘胡兰视死如归,继续鼓舞群众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最后昂首走向敌人的侧刀,从容就义。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曾为刘胡兰墓碑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个唱段的场景是刘胡兰在向乡亲们述说刚从前线带回来的胜利消息。曲调多次出现2―5或2―5、5―2的四度、五度音程跳进,突出了山西民歌的旋律特色。第二段结束乐句前,通过“哎咳哟”的衬词过渡,重复前一乐句,结束在宫调式主音上,使整个唱段坚定有力,充分表现了女英雄刘胡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她坚定的必胜信念。
歌词中的“勾子军”,特指当时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反动军队。
(3) 欣赏第二遍。
(4) 听赏《小曲好唱口难开》。
(5) 简介作品:
《小曲好唱口难开》选自六场歌剧《洪湖赤卫队》,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1959年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于武汉。
剧情:1930年,湖北县委为了配合红军行动,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白极会头子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的带领下,坚持斗争,继续袭击敌人。彭霸天大为惊恐,派出密探四处寻找赤卫队的踪迹。队长刘闯中计,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韩英立即组织队伍掩护赤卫队撤离,但自己却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敌人抓住。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王金标叛变,韩英却坚贞不屈,并与敌人逼迫前来劝降的母亲互相激励,勇敢斗争。敌人有意放回王金标,让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就在危急关头,被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相救脱险的韩英及时赶到,枪毙了叛徒并配合大部队作战,消灭了彭霸天。
《小曲好唱口难开》是歌剧第二场中穷苦百姓胡子爹与小红所唱的一段小曲。歌曲倾诉了穷人的愁苦和对世间的不平。曲调婉转哀怨,动人心弦。歌曲采用了流行与湖北天门、潜江一带卖唱艺人所唱的“碟子小曲”形式,吸取了这一带的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演唱时有一人伴奏,一人边敲碟子边演唱。
复听歌曲,思考:有几个乐句组成?
全曲为“起、承、转、和”四乐句结构的调式。乐句长短不一,但结构严谨,给人匀称流畅的感觉。
(6) 欣赏两首歌曲,了解歌剧。
歌剧是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要素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故也有人称为“音乐的戏剧”。歌剧源于西洋,通常由各种演唱形式及序曲、间奏曲、舞蹈等场面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我国的各种戏曲与歌剧颇为相似,也是一种由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不同之处在于表演方式不一样。歌剧音乐更重整体性和戏剧性。
3. 小结。
4. 结束下课。
《土拨鼠》(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土拨鼠》
二、 教学目的
启发学生用悠长平稳的气息、柔和连贯的歌声,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怜爱和亲切的情感。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土拨鼠》是贝多芬在波恩时期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根据德国大诗人歌德的同名诗而作。当时有的穷苦人为了谋生,常随身带着土拨鼠到处流浪,这首歌表现了流浪者带着他的宠物――土拨鼠四处奔波相依为伴的情景。歌曲采用小调式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旋律平稳,第二乐段旋律上扬,情绪略显激动,最后又回到平静。歌曲深情而略带忧伤,感情真挚纯朴,犹如歌中的主人公在平稳地诉说一般。
重点:唱好弱起乐句的韵律。
难点:唱好弱起乐句的韵律。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小放牛》
2. 新授:
(1) 点题:学唱《土拨鼠》
(2) 出示歌谱,复习6/8拍拍号的含义: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强弱规律为“强、弱、弱、次强、弱、弱”。
板书:1 2 3 4 5 6
让学生边读数边用声势动作表示出来。然后请同学跟琴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在数完“5”之后唱“我”,注意提示这个“我”处在弱拍上,应唱的较轻。
学唱歌谱:
歌谱共有四个乐句,且每个乐句都从弱拍开始,因此在演唱时需要用急吸缓呼的技巧,急吸的感觉犹如吓一跳,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挺胸耸肩,吸得深一些,然后呼出。
分析:找出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3) 学习歌词:
解释歌名:
土拨鼠又名旱獭,属鼠科,身体粗壮,长约0、5米,头阔而短,耳小且圆,四肢短而有力,体背土黄色。前肢爪扑特别发达。尾短略扁。生活在草原旷野地带,穴居,群栖,以植物为食,有冬眠现象。毛皮较珍贵。我国四川等地也有旱獭分布。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哼唱歌词。
跟录音伴奏带演唱。
3. 小结。
4. 布置作业:背唱这首歌。
5. 结束下课。
《土拨鼠》(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致爱丽》
《欢乐颂》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的风格,了解贝多芬不平凡的创作生平,学习贝多芬不畏困难,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坚强信念和意志。
三、 重点: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了解贝多芬不平凡的创作生平。
难点;了解回旋曲式的表现方式。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电脑。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出示电脑画面,认识贝多芬。
贝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外表,身材矮小而粗壮,蓬头瞪眼,平时极少说话,但他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用心灵谱写了无数伟大的作品,被人们称为“乐圣“。
通过传说伴随画面,引出《月光曲》,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审美动机。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合唱《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最精华的部分。
3. 欣赏《欢乐颂》
(1) 初步感受:
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主题,讨论自己的感受。
听前三个乐章的主旋律,比较它们前后的变化,感受音乐家心理和感情的历程,更好的领会《欢乐颂》的主题。
分段欣赏:
听第一乐章主题。音乐由低沉到高昂,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欧洲处在黑暗统治下的一种悲愤之情。
听第二乐章主题。和第一乐章比较,音乐活泼欢快。这是田园诗般的幻想,是对欢乐的追求。
听第三乐章主题。想象作曲家在干什么?这个乐章是沉思的。音乐家在沉思,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
朗读德国大诗人席勒写的同名诗《欢乐颂》。贝多芬十几岁的时候就想为《欢乐颂》谱曲。
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再听《欢乐颂》的主题,联系前三个乐章体会作曲家的感情。音乐在这里推向了高潮,表现了贝多芬向往和平自由的美好理想,歌颂了和平。音乐庄严而圣洁。
(2) 分析领悟: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引导学生边唱边分析,体会旋律变化。
再完整地唱一遍。
点明各种演唱形式。
(3) 深化感受:
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是贝多芬的创举,使音乐更富表现力。
感受不同演唱形式和乐队的效果,以及作品的气势和欢乐的主题。
点明当时这首交响乐首演盛况和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4) 丰富拓展:
分别欣赏英国圣菲力普童声合唱团和世界著名歌星胡里奥演唱的不同风格的《欢乐颂》。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命运》,总结贝多芬的主导风格。
4. 欣赏《致爱丽丝》
(1) 导入:贝多芬有着丰富的情感。
(2) 初步欣赏:
教师弹奏。
和《欢乐颂》作比较。
学生哼唱。
5. 运用音乐,设计美化生活
(1) 贝多芬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用它陶冶我们的情操,美化我们的生活。
(2) 学生思考设计不同的情境,分别应用《欢乐颂》和《致爱丽丝》。
6.结束下课。
《蜗牛与黄鹂鸟》(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蜗牛与黄鹂鸟》
认:听唱旋律并填结束音
二、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用明亮、轻巧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表现歌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形象。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听辨旋律和感受旋律调式的能力。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叙事性民歌。歌词以一个叙述者的口吻讲述了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却在一旁讥笑它的有趣情景。歌曲赞颂了蜗牛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音乐形象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气息。歌曲结合紧密,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质朴自然。
重点:切分、附点。
难点;切分、附点。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3)复习《土拨鼠》。
2.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3. 新授:
(1) 点明课题:学唱《蜗牛与黄鹂鸟》
(2)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思考:这首歌有什么特点?
答:歌曲中有三个角色分别在演唱。
(3) 学习歌谱:
歌谱为五声宫调式,2/4拍,曲式结构为带尾声的两段体。
重点练习对象:“X X X”节奏。可从两拍的切分节奏入手,时值缩短一半后变成“X X X”,读时要轻巧短促。
用听唱和视唱结合的方法学唱歌谱。
尾声部分“ ”处,提示学生在“笑”字后换气要快,不能影响后面“等我”两个字的时值
(4) 学习歌词:
按节奏朗读歌词。
哼唱歌词。
录音伴唱。
有表情地演唱。
分角色演唱:叙述者、黄鹂、蜗牛。(音色、语气、力度上有所区别)
(5) 听唱下列曲调并填写结束音。
1=B 4/4
抒情 充满希望地 朝鲜歌曲《一片丹心》
1=C 2/4
快板 热烈地 陕甘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D 2/4
福斯特《苏珊娜》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每个乐句的落音变化,以加强乐句结束音的感受。
4. 小结:
学习了这首歌,你有什么启发?
5. 课后作业:
自己画头饰,自己准备服装道具,自己写剧本,排演一个音乐剧。
6.结束下课。
《蜗牛与黄鹂鸟》(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荫中鸟》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了解竹笛,感受笛子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景。
三、 重点:让学生认识、了解竹笛,感受笛子的表现力及乐曲的情绪和艺术情境。
难点:启发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3) 复习《蜗牛与黄鹂鸟》
有表情地演唱。
2. 新授:
(1) 点明课题。
(2)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思考:有什么乐器演奏?
答:笛子。
简介作品:
《荫中鸟》是一首笛子独奏曲,刘管乐作曲,创作于五十年代。乐曲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运用了民间流行的滑音、吐音、花舌音等竹笛吹奏技巧,生动地表现了荫中百鸟争鸣的景象,借景抒情地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情赞颂。
(3) 复听音乐,思考:可以分几个部分?
答:三个部分。(复三部曲式):
引子――A(快板)――B(自由地)――A
(4) 分段欣赏:
开始的引子共8小节。上下呼应的句式,犹如鸟儿的飞翔和对唱,形象生动,将人们引进到一个鸟的世界。一声俏皮的鸟叫结束引子。
A段是利索的快板,活泼欢快,由两个单乐句式乐段组成。
B段是鸟鸣段落。在轻快的、固定音型的曲调伴奏下,笛子运用了多种技巧自由地模仿各种鸟叫声,生动地展现了荫中鸟竞相的艺术境界,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A段是A段的变化再现,高音区的花舌替代了原来的颤音演奏。结束在宫调的主音上,寓意鸟儿在蓝天中翱翔,迎接明天的美好生活。
(5) 介绍笛子:
笛:古称横吹,竹制吹管乐器,笛上开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分有梆笛和曲笛两种。
(6) 完整地欣赏全曲。
3. 小结。
4. 结束下课。
《雪绒花》(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雪绒花》
做:按指定节奏完成旋律
二、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音乐活动,初步感受乐句落音与旋律发展的关系。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由于感情抒发较为平稳,因此两个乐段并无较强的对比,除了第二乐段第一小节出现的节奏型外。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祝福。因此投入感情演唱好这首歌将对学生的情操陶冶起到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乐句落音与旋律发展的关系。
难点:用悠长的气息、柔和的声音演唱。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笔、小黑板。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1) 播放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的录象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 学生跟琴用“lu”来哼唱。
3. 新授:
(1) 点明课题。
(2)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3) 学习歌谱:
1=C 3/4
3 ―― 5 ―― 4 ―― 5 ―― 3 ― 5 2 ―― 1 ― 5
4 ―― 3 ― 3 3 4 5 6 ―― 5 ―― 3 ― 5 2 ――
1 ― 5 4 ―― 3 ― 5 5 6 7 1 ―― 1 ――
2 0 5 5 7 6 5 3 ― 5 1 ―― 6 ― 1 2 ― 1
7 ― 7 5 ―― 3 ― 5 2 ―― 1 ― 5 4 ――
3 ― 5 5 6 7 1 ―― 1 ――
找一找哪些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哪些是相似的,并用色块或记号表示出来。
学唱歌谱。
(4) 学习歌词: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你向我问好。又洁白,又晶莹,仿佛对着我微笑。祝愿你花盛开白如雪,永远鲜艳闪光耀。雪绒花,雪绒花,祖国春色更妖娆。
这首歌自始至终都要用较柔和的声音来演唱,但也要注意力度的细微变化。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用何种力度并试唱比较,让他们理解力度应随旋律的上扬而稍稍加强,随旋律的回落而微微减弱。
要求:这首歌旋律流畅舒展,感情朴实真挚,赞美了雪绒花的纯洁美丽,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演唱时要求歌声连贯,富有三拍子的韵律感。
(5) 完整地演唱歌曲,有感情地。
(6) 按指定节奏完成下列旋律:
1=C 2/4
X X X X― X X X X
5 3 1 2 ― ( ) 3 2 1 2 3 ( ) 1―
老师先讲解作业的基本要求。
请学生根据要求自行独立完成填空。
作业评析和视唱。
4.小结。
5.结束下课。
《雪绒花》(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Do-Re-Mi》
《孤独的牧羊人》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三、 重点:结合歌曲旋律的简单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难点:结合歌曲旋律的简单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音乐形象和情绪。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新授:
欣赏《Do-Re-Mi》
《孤独的牧羊人》
(1)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2) 老师简介作品:
《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均选自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奥斯卡.哈默斯坦作词,理查德.罗杰斯作曲.
《Do-Re-Mi》采用大调式,2/4拍,二段体结构写成.歌曲第一乐段富于叙述性,以音阶式进行为主,并与歌词的音节、儿童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第二乐段的特点是将每句起音按音阶“do、re、mi、fa、sol、la、si”的顺序组织起来,乐句的结尾采取了两种衔接形式。
《孤独的牧羊人》是影片中孩子们所表演的木偶剧里的一首叙事歌曲。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个牧羊人与老山羊、小山羊的对话,歌曲生动活泼。旋律中大跳音程的运用,以及上行模进等手法的运用,加上演唱者惟妙惟肖的声音模仿,使歌曲诙谐而又风趣。
(3) 欣赏《Do-Re-Mi》。
分析歌曲旋律:前四句的落音分别比后面一句的起音高一级音,后四句的落音则与后面一句的起音相同,使乐句的展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最后,歌曲以上行的大调音阶结束全曲。歌曲的歌词原文是采用同音异义的手法来写的。
分段欣赏。
请一些同学来扮演歌曲中的角色,随音乐进行即兴表演,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
(4) 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听赏音乐一遍。
听赏后,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听辨旋律猜角色。
(5) 对比欣赏。
(6) 对比了解,重在感受。
3. 小结。
4. 结束下课。
《读书郎》(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读书郎》
二、 教学目的
用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的吐字演唱歌曲《读书郎》,表现其活泼、天真的形象。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读书郎》是一首极富童趣的、具有鲜明西南民歌特点的创作歌曲,2/4拍,羽调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一段体。歌中采用了比较密集的节奏,富有动感的旋律进行,以及下滑音和倚音的应用,生动的刻画了读书郎天真活泼的形象,口语化的歌词又表现出他知书达理、坚强自尊的内心世界。
重点: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和基本情绪。
难点:下滑音和倚音的演唱。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师:请你们说一说,读书是为了什么?一个在旧社会生活的孩子努力读书又为了什么呢?
请学生听范唱,再欣赏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形象和基本情绪。(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3. 新授:
(1) 点题,学唱〈读书郎〉。
(2) 学习歌谱:
1=F 2/4
(
这首歌几乎包括了小学阶段所有常见的节奏型。
复习常见的节奏型。
学习歌谱。
(3) 学习歌词:
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那,没有学问喽无脸见爹娘。没有学问喽无脸见爹娘。
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不是为做官也不是为面子光,只为穷人要翻身哪,不受人欺负呃不做牛和羊。不受人欺负呃不做牛和羊。
歌曲的歌词较通俗、口语化,应唱得轻快活泼,但不可轻佻肤浅。
跟琴演唱。
录音哼唱。
有表情地演唱。
(4) 师生共同编排一些律动,边唱边跳。
4. 小结。
5. 结束下课。
《读书郎》(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步步高》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了解广东音乐的旋律风格特点,熟悉高胡的音色,感受音乐情绪和形象。
三、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广东音乐的旋律风格特点,感受音乐情绪和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听辨高胡音色,培养学生听辨音色的能力。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点题:欣赏〈步步高〉。
3. 新授:
(1)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思考:由什么乐器演奏?
答:高胡。
(2) 简介作品:
广东音乐〈步步高〉,吕文成曲。这是一首以我国民族乐器高胡为主奏乐器的民乐合奏曲。乐曲为D宫调,2/4拍,创作大胆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依情谱声。开始就在3 3 5之后采用了突发性的八度跳进,继而再音阶式的下行到5音,开门见山并发性的使乐曲充满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同时也体现了广东音乐高腔式旋法的特点。接着,乐曲以一种自然流畅、时起时伏、抑扬有序而富有动感的音乐语言向前推进。创作中大量采用了乐汇重复的手法以积聚力量,或渐次高涨,或渐次下落,有张有弛,表现了一种步步升高的意境。
(3) 介绍高胡:
高胡,中华民族弓弦乐器,由二胡改革而成,形同二胡。因其定弦及音域均比二胡高四度,在乐队中又担任高音声部,音色清脆、明亮,故称为“高胡”。
(4) 介绍作者:
吕文成(1898――1981)广东省中山县人,是一位对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他一生从事“广东音乐”、粤剧、曲艺的演奏、演唱和创作,特别擅长演奏高胡、扬琴。经他改进后的高胡成了“广东音乐”中独具一格的特色乐器和主奏乐器之一。数十年内他创作了大批广东音乐作品,约有100多首,其中如〈平湖秋月〉、〈渔舟唱晚〉等以广为流行。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特点,又吸收了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因素,曲调严整,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给人以清新之感。
(5) 复听音乐,注意听辨高胡的音色。
(6) 再听音乐,引导学生划分一下乐句并唱一唱。
(7) 选择其中的主题段落或乐句让学生击拍视唱一下曲谱,体验乐曲的韵律。
4. 小结。
5. 结束下课。
《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第一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
做:创编旋律
二、 教学目的
能用饱满结实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并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按指定节奏创编旋律”,继续培养学生的调式感、主音感和初步的旋律创编能力。
三、 教材分析及重点、难点
歌曲〈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语言简练形象、结构规整的歌曲,采用G大调,单二部曲式。A段是复乐段,四个乐句在旋律上都巧妙的运用了切分节奏和前半拍休止的节奏,使歌曲呈现出热情、活泼的童趣。第四乐句的节奏型的出现,加强了歌词的语气,使歌曲于统一之中富于变化。在歌词上通过一系列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B段由平行结构的两个乐句构成使歌曲情绪更加活跃流畅。结束音处理在主和弦的五音上,颇有曲尽意存之感,长达五拍的结束音,象征着少先队员的歌声荡漾在神州大地,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重点:培养学生的调式感、主音感和初步的旋律创编能力。
难点:切分节奏和前半拍休止的节奏。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笔。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师:请问,大家对祖国知多少?
答:(略)
师:祖国,是多么神圣的名字。对于你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祖国昨天悠久灿烂的文化,今天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充满无限光明的未来都是耳熟能详的。
3. 点题:学习<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
(1) 出示录音机,听赏音乐一遍。
(2) 学习歌谱:
1=G 2/4
有特色的音调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听辨、模唱、听记等手法进行练习。
穿插一些分解和弦的练习,有助于调式的稳定感。
一字二音以及切分音后的断音唱法,老师要示范,让学生模唱掌握。
(3) 学习歌词:
花朵把阳光捧在心房,鸟儿把春天系在翅膀,小草把雨露抱在胸怀,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啦……热爱祖国热爱党,热呀热爱党,啦……红领巾的歌声,处处飞扬。
阳光给花朵美丽芬芳,春天给鸟儿天高地广,雨露给小草一片翠绿,祖国给我们幸福时光。啦……热爱祖国热爱党,热呀热爱党,啦……红领巾的歌声飘满四方。啦……红领巾的歌声飘满四方。啦啦啦!
(4) 教师有感情地范唱,让学生从中感受和体现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5) 学生分组讨论歌曲的演唱形式和力度处理,可适当标上力度记号集体视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需做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如:力度与旋律线条的起伏成正比。
(6) 全体学生演唱,进一步体会祖国和我们的关系就是花朵和阳光、春天和小鸟、雨露和小草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比喻,起伏动听的旋律等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 按指定节奏创编旋律,填写在第二行空白小节中。与上句连起来唱一唱,看是否通顺流畅。
1= 2/4
0 2 2 1 2 3 2 0 1 2 5 6 ―
5. 检查作业情况。
6. 小结。
7. 结束下课。
《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第二教时)
一、 教学内容
听:少数民族乐器
二、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部分独特乐器,进而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三、 重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难点:乐器音色的听辨。
四、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地图、图片等。
五、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发声练习:
2. 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答:56个。
师: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服装服饰、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
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一下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再请个别学生谈谈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出示图片,了解服装服饰文化。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构成我国丰富多采的民族音乐。
师:有谁能讲一讲少数民族各有些什么乐器?
答:(略)
师: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种类之多,特色之浓,在全世界是罕见的。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约有三百种。如:芦笙、冬不拉、马头琴等。
出示插图,了解乐器形状特点。
4. 听赏不同乐器的音色。
(1)出示录音机听赏一遍。
(2)介绍各乐器:
芦笙:在四川和云南一带,有一种与芦笙相似的民间乐器,由于其笙斗用戒芦做的, 故称为葫芦笙。芦笙就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的。芦笙的芦斗用木制,细长,笙管的数量各不相同,最少的有单管、双管,后经过改革又制造出26管和36管的芦笙。与笙及葫芦笙不同,芦笙上多了一个竹制的共鸣筒,它套在芦笙的出音孔上,使音量增大,音色更加优美。由于民族的不同,芦笙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最长的三音低音大芦笙有两丈多高。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拨弦乐器。过去的冬不拉音域较窄,后经过改造增加了冬不拉的品位,音域扩大,音量增加,还分出了许多种类。除了最高音的冬不拉十四根弦外,其余的多是两根弦,定弦基本上都是以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上。
马头琴:据传在12世纪成吉思汗年代就出现了马头琴。马头琴也是两根弦,但它弓上的马尾不象二胡那样夹在两根弦之间,而是与琴分开的,如同西洋乐器小提琴的弓一样。马头琴与胡琴的最大差别在于共鸣箱的形状不一样,有正梯形,也有倒梯形,音色淳美、悠扬,适于抒情,总能让人联想起广阔的大草原。它可以为民歌、舞蹈伴奏,可以参与合奏,还可以作为独奏乐器。马头琴诞生在蒙古族地区,他的蒙古名称在东蒙称作“莫林胡尔”。
巴乌:哈尼族人喜爱的“各比”、傣族人常说的“拜”、彝族人吹奏的“比鲁”或“乌勒”,都是指的同一种乐器,即巴乌。
巴乌的形状很象笛或箫,但它的构造除一根竹管外,还有簧片,而且此簧片与笙的簧片不同,笙的簧片为一音一片,而巴乌却可以用一个簧片吹出九个音。巴乌的竹管上开有八个孔,前面七个,后面一个。
(3) 分个欣赏,感受音色。
(4) 对比辨别。
5. 小结。
6. 结束下课。
★ 英语七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