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公因数和公倍数二》的教案(共含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牢骚大王Trac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公因数和公倍数(二)》的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我们已经掌握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
2、填空。
5的倍数有:( )
7的倍数有:( )
5和7的公倍数有:( )
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 )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理解题意,独立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汇报结果,集体评讲。
(3)观察第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每题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倍数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征?(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在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4、完成练习四第6题。
你能运用上一题的规律直接写出每题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交流,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提高训练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填表。
(2)你是怎样找到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的?
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每隔6天去一次”是指7月31日去过以后,下一次训练日期是8月6日。“每隔8天去一次”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说说,他们下次相遇,是在几月几日吗?(8月24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要知道他们下次相遇的日期,其实就是求什么?(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同学们又掌握了一些比较快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两段: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2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4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图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
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课前调查的内容有:(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课后调查的内容有:(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是五下教材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化解难点,个别击破的办法,如何教学好这节内容,我在这次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有效建立概念之间的结构链,形成条理化。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特别注重概念间的系列反应,如倍数和因数是前面所学内容,新内容要在此基础上生根,必须复习旧知,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围绕“公”,理解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则通过实际生活中如第25页公交发车问题或参加游泳问题,来引发就是求最小公倍数来解决问题,最大公因数则通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来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从而形成条理化。
2、有效设计复习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3、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习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习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习了例题,又学习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为不让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习。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习,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习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开展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日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交流。
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出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汇报办法。
问题:你是怎样找到24和16的公因数的?
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学生可能用不一样的办法。
24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2和5的公倍数有10、20、30……
2、完成第13和14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办法。
问题: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办法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指导完成思考题。
(1) 小组讨论办法。
(2) 教师指导解法。
四、阅读与自学“你知道吗?”[11]
五、课堂总结。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思,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思,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复习内容:公因数和公倍数。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能又快又准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又快又准的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复习难点:运用所学知识熟练的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公因数和公倍数。(揭题)
2、现在,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解答实际问题
1、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几种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又快又准)
下面我们就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24和36)。
2、谈话:有些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一眼就能看出,你想试一试吗?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8和16( ) [ ]27和9( )[ ]
13和39( ) [ ]51和17( )[ ]
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6和1( )[ ] 5和7( )[ ]
11和8( )[ ]9和10( )[ ]
问:通过练习,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4、你能说出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14/21( ) 35/45 ( ) 22/33 ( ) 80/90 ( )
5、说一说每组分数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3和4/7[ ] 3/5和9/10[ ] 5/9和5/6[ ] 7/8和11/12[ ]
6、判断:
1、3和5没有公因数。( )
2、a = 4b(a、b都是整数)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 )
3、30是3和10的倍数。( )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
5、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乘积。( )
三、解决生活问题
谈话: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家想挑战吗?
1、长途汽车站每隔8分钟向a地发一辆车,每隔10分钟向b地发一辆车,这两趟车早上7:00同时发车,第二次同时发车是什么时候?
问: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一篮鸡蛋,5个5个地数,6个6个地数,都少了2个,这篮鸡蛋至少多少个?
3、有一种长方形地砖,长6dm,宽4dm,至少取多少块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4、有两根长分别是32cm和40cm的木条,把它们锯成同样长的小段(每小段都是整厘米数),并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
问:读了这道题后,你认为哪些地方要引起大家注意?
5、把一块长20cm宽15cm的长方形红布,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且面积尽可能大的相等的正方形,一共可以剪多少个?
6、思考题:
李老师把25本练习本和15支铅笔,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练习本多了1本,铅笔少了1支,你知道这组最多有几个同学吗?
四、交流新的收获?
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复习教案与反思
刘浩中心小学许夏敏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巩固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能根据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教学实施:一、疏通概念
1、同学们,本学期的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的世界”,在十个单元中哪些是与数打交道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方程
公倍数与公因数
认识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方程,公倍数与公因数(出示课题)
3、讨论与思考:本学期学习了方程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公倍数与公因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专项练习
1、方程的复习
⑴整理与练习第1题,在方程下面打√,集体汇报时说出为什么不是方程?
等式
方程
X+2.5<828-12=165a分别叫什么?你觉得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副图来表示吗?
⑵整理与复习第2题
提问:根据什么来解方程?指名4人板演,校对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出示练一练,找出括号中方程的解
①3x=1.5(x=0.5x=2)
②x-210=30(x=240x=180)
③x÷5=120(x=24x=600)
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米11.7平方米?米
2.7米
6.9米3.9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的?
教师小结,用方程计算可以使很多问题变的简单,容易解决。
⑷整理与复习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用方程解决。
2、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复习
对公倍数和公因数你有那些了解?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出示练习①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94和82和3
②写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415和602和3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整理与复习第3题、第5题、第6题。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复习课,主要复习方程、公倍数和公因数两个单元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对知识的回顾与整理还不是很系统。特别是对潜能生而言,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沟起他们对知识概念的回忆,因此跟基础较好的同学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落差。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关键,也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列方程时,因为没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而把方程列错,或者方程列到了,却不能把方程抽象成数量关系式。诸如这些现象,主要是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仔细,深入,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中,问题不大,主要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对较大的两个数,如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率较大。因此课后还应多补充一些相应的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但练习反馈,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细细思量,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而且去问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烦”,“很烦”,“太麻烦了”。
在了解了学生的感受以后,我又重新通过练习概括出了一些特殊情况:(1)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数,最大公因数是其中较小的一个数;(2)三种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乘积的情况(“互质数”这个概念学生没有学到):①两个不同的素数;②两个连续的自然数;③1和任何自然数。
另外,我又结合教材后面的“你知道吗?”,指导了一下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完成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
想来想去,还是真得很怀念旧教材上的“短除法”。
填空题。
1.如果3X=Y(X、Y均不为0),那么Y是X的( )。
2.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3.某数除以3和5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
4.用一个数除15和30,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 )。
5.两个相邻奇数的和是16,这两个奇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
6.一个两位数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那么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7.两个数不是倍数关系,且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6,这两个数可能是( )和( )。
8.0、3、5、7四个数组成一个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四位数,最大是( ),最小是( )。
9.要使60□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那么□里可以填( )。
二判断题。
1.32是16的最小倍数。 ( )
2.两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 )
3.48既是6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所以48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
4.一个不为0的自然数的个位是0,这个数肯定是2和5的公倍数。( )
5.用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成的正方形,其边长最短是24厘米。 ( )
三.选择题。
1.如果a是b的倍数,同时也是c的倍数,那么a一定是b和c的( )
A.倍数 B.最小公倍数 C.公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 )它本身。
A.大于 B.等于 C.大于或等于
3.48是12和8的( )
A.公倍数 B.倍数 C.最小公倍数
4.如果4a=5b(a、b均不为0)那么a( )b。
A. > B. < C.=
5.下列各组数中,( )是2和5的公倍数。
A.10、15、20、25、30 B.10、50、1250、540
C、50、65、128、240
四.把30以内的4和6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内。
4的倍数:( )。
6的倍数:( )。
4和6的公倍数:( )。
五.把7的倍数画上“△”,8的倍数画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六.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12 11和13 14和19
16和24 5和1 28和56
七.回答下列问题。
1.小于100的数中,12的倍数有哪些?
2.在12、15、36、64、450、950这六个数中。
(1)3的倍数有哪些?
(2)5的倍数有哪些?
(3)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
(4)2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
(5)3和5的公倍数有哪些?
八.解决问题。
1.有一批玩具,如果每箱装30个,没有剩余;如果每箱装50个,也没有剩余。这批玩具最少有多少个?
2.军军和丁丁到图书馆去借书,军军:每隔3天去一次;丁丁:每隔4天去一次。7月1日两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他们下一次同时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填空题。
1.甲=2×3×5,乙=2×3×7,甲和乙的公因数有( )、( )、( )、( ),最大公因数是( )×( )=( )。
2.我国的`报警电话是( ),急救电话是( )。
3.在2、3、4和9四个数中,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有( )和( ),( )和( ),( )和( ),( )和( )。
4.18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8和24
的公因数有有(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
5.所有不为0的自然数的公因数为( )。
6.35是7的倍数,那么3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
7.一个数既是14的倍数,又是28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 ),也可能
( )。
8.9和16的最小公倍数减去( ),就等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二.判断题。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
2.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a。 ( )
3.两个数的公因数一定比这两个数小。 ( )
4.相邻的两个非零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 )
三.把45和36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内。
45的因数:( )。
36的因数:( )。
45和36的公因数:( )。
四.先完成表格再回答问题。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的因数
15的因数
20的因数
在空格里画“√”。
⑵12和15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⑶12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⑷15和20的公因数有( ),最大公因数是( )。
2.
5和6 3和7 5和8 14和7 8和24 9和18
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
⑴完成上表。
⑵当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1时,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⑶当c是d的倍数时,c和d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五,按要求做题。
1.实验小学为学生编学号,0504352表示五年级四班35号学生,是个女生;那么0603281是几年级几班的几号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男单,女双)?
2.你能说出下面每个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六.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长和宽都是整厘米,这样的长方形有多少种?
2.书店要把一批儿童文学装箱,小刚说:“每10本装一箱还余9本”,小红说:“每13本装一箱还差1本”。这批儿童文学最少有多少本?
3.把48块饼干和27袋酸奶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饼干剩3块,酸奶剩2袋。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
公因数和公倍数奥数数论试题及答案
学校参加体操表演的学生人数在60~100之间.把这些同学按人数平均分成8人一组,或平均分成12人一组都正好分完.参加这次表演的同学至少有人.
考点:公因数和公倍数应用题.
分析:按人数平均分成8人一组,或平均分成12人一组都正好分完,那么总人数就是8和12的公倍数,再根据总人数在60~100之间进行求解.
解答:解:8=2×2×2;
12=3×2×2;
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那么8和12的'公倍数有:24,48,72,96,…
由于总人数在60~100,所以总人数就是72人或者96人,最少是72人.
答:参加这次表演的同学至少有72人.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利用公倍数求解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倍数,再利用总人数的范围进行求解.
分析:按人数平均分成8人一组,或平均分成12人一组都正好分完,那么总人数就是8和12的公倍数,再根据总人数在60~100之间进行求解.
解答:
解:8=2×2×2;
12=3×2×2;
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那么8和12的公倍数有:24,48,72,96,…
由于总人数在60~100,所以总人数就是72人或者96人,最少是72人.
答:参加这次表演的同学至少有72人.
故答案为:72.
点评:本题利用公倍数求解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倍数,再利用总人数的范围进行求解.
1、关于公倍数、公因数概念的引入,教材改变了以往老教材毫无生机与趣味的从抽象的概念(倍数、因数)到抽象的概念(公倍数、公因数)的引入方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然引出两个概念,完全遵循了新课程的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教学效果也很好。但我总有一个感觉,两个铺长(正)方形的题粗看很相似实质又不同,学生有混淆,特别反映在此类题的练习中,况且倍数与因数原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学生说理时常达不到教师的“位,他不知道老师要说倍数还是因数。
2、关于最小公倍数求法,列举法和“大数翻倍法”学生基本都能熟练掌握(心算能力要强);最大公因数求法,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他们自己得出了可用列举法与“小数缩倍法”(名字也是他们自己取出的),我对此加以了肯定与尊重。可我马上就后悔了,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不讲所谓“小数缩倍法”不会出现的错误情况,比如12与16,有不少同学缩倍后答案不是写商4,而写了除数3,甚至33与11也出现了有同学写3。细细想来,求最大公因数千篇 一律用“小数缩倍法”是不科学的,有时可能反而用“大数缩倍法简单”,关键是看“少”(因数个数)而不是看“小”,如12与57。所以还是用列举法加上让学生熟悉几种特殊情况后判断简单。
3、有关“起点”的实际问题。教材上练习四的4、7、8及练习册中的不少题目起点都是从零开始的,如第4题跳棋起点是在1前面而不是在1上,第8题“起点”是7月31日而不是8月1日,所以这类题算出的公倍数就是最后的答案,导致学生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公倍数是几答案就是几。我不知道教材是不是有意这样编排的,但最后一个思考题,“起点”却是8月1日,导致学生答案都是公倍数12,而正确答案却是13。所以既然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就要接近生活实际,题目就不能全是理想化的从“零”开始的。这类题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出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两次相隔的数量,这样不管‘起点”是几,只要加上相隔的数量就能计算出下一次。
编者:学贵有疑,教亦贵有疑!
教学内容:
课本 P79~81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五年级的同学们想用队列表演来展现五年级同学们的风采。可是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两个排的学生人数不一样,一排有 16 人,二排有 12 人,如果两排的学生单独列队,各自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列队方法?怎样确定?
2.叙述: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还真是很强,知道会用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有关因数的问题。(板书题目:因数)出示视频4小明家装修客厅铺地砖的视频短片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2)为什么找 16 和 12 公有的因数就可以?出示动画9、找16和12公因数的动画
4.思考:像 1、2、4 这样,既是 16 的因数,又是 12 的因数,这样的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其中最大的数是谁?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因数。
5.想一想:前一段我们已经学过了因数,今天又认识了公因数,你能谈谈它们两者的区别吗?
6.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和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 18 和 24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8.练习:口答最大公因数。
4 和6 24和8 5和7 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因数法。
10.练习:求 24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在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选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
12 和 18
99 和 132
24 和 30
39 和 65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下)第79 ―81 页。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和反馈交流,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沟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能初步应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 、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 教学难点】初步应用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 、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1 )书上介绍了( )和( )两个数学概念。
(2 )问:你认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什么知识有关?
生: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与因数有关?
(3 )追问:那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生:先分别列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 )你会求18 和24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请大家试一试。
二、关键点拨
1 、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 )你是怎样求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的,谁来说说?
(2 )学生反馈:
18 的因数有1 ,2 ,3 ,6 ,9 ,18 。
24 的因数有1 ,2 ,3 ,4 ,6 ,8 ,12 ,24 。
18 和24 的公因数有1 ,2 ,3 ,6 。
师:18 和24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 、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其他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生1 :筛选法
先写出较大数的因数,24 的.因数有1 ,2 ,3 ,4 ,6 ,8 ,12 ,24 。
从大到小找24 的因数中谁是18 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4 、12 、8 都不是18 的因数,6 是18 的因数。
★ 二教案
★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