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考斯特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共含1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考斯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

篇1: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25-12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均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信息报道)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实际增长6.4%.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验收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85%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为比去年增加1.4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又9/20平方米提高到6又13/25平方米。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布,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0000人,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44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2.从这组信息报道中,同学们主能感受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3.揭示课题: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数的意义.

二、复习整理,形成网络

1.分组合作,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信息中的数据分分类。(用展示台展示反馈)

2.分类整理,沟通联系。

(1)整数。

①请同学们举几个用整数表示的例子。

②哪些数属于整数呢?(自然数、0、…..)

③自然数的意义和单位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书回顾。(师板书复习步骤)

④介绍自然数的产生,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名言--数起源于数

(2)分数、小数。

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整理复习分数和小数,看看你们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整理?(分组讨论)

②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书回顾、分类整理。

③小组分类汇报结果,并围绕整理结果提几个问题,随意点同学回答并作出评价。

(3)百分数

①现在我们还有什么数没有复习?

②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

③请同学们举几个用百分数表示的例子。

④介绍几个百分数实际应用的例子。(课件展示)

胶东乡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百货大楼的帽子按八五折出售。

某针织厂抽查了50件针织内有衣,其中49件为合格产品,合格率为( )。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⑤分组讨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形成网络。(课件)

(1)意义(略)

(2)复习计数单位、数位、进率等概念。

(3)让学生自由看数位顺序表提问质疑。

4.小结板书

三、综合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

1.填空:

(1)最小的自然数是

(2)把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3)1又5/7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4)40.04整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小数部分的“4”在()位上;表示()个()。

(5)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低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有()位小数。

(6)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相差()。

2.选择:

(1)十万位上是6的数是()。

A.166023 B.6123412 C.36659571

(2)下面各数中,()是循环小数。

A.5.888 B.0.13939 C.3.1415926……

(3)三成五号百分数表示是()。A.35% B.3,5% C.350%

(4)分数单位是1/9的最大真分数是()。

A 7/9 B 8/9 C 9/9

(5)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A 1/7 B 3/7 C 3/7米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1.34的计数单位是0.010()

()1/4吨可以写成25%()

(3)自然数既可以表示“有多少个”,又可以表示是“第几个”。()

(4)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5ρ()

(5)因为4/5比6/7小,所以4/5的分数单位比号的分数单位小。()

4.想一想:用0、1、9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是(),组成一个最小的小数是(),组成一个最大的真分数是()。

四、总结

1.小组质疑、评价(自评、互评)全课学习情况。

2.师做总结。

附: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数的意义

复习步骤:

1.看书回顾。

2.分类整理。

3.综合运用。

教学设想

“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是毕业总复习中的第一节整理复习课。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划过的数的概念的一次概括和总结,次沟通和联系。由于要复习的内容较多,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设计时我作了如下设想: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前预习中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如一些用整数、百分数等表示的例子,让他们感受这些数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还让他们知道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组信息;报道作课前引入。学生从信息报道中二能找到以前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等,还从信息中的数据看出国家形势发展变化。

2.尊重学生主体,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自主探究。首先我让学生从信息中的数据着手分类,根据学生自己的分类来分几块进行整理和复习。在分数和小数这两块整理复习时,我放手让学生与设想从哪些方面来整理,然后让学生严去按自己所想的进行整理和复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3.查漏补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由于这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是学生以前陆续分段学完的,因此在这节整理复习课中除了着重复习数的意义、单位和分类外,还让学生去初步了解数系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的知识有序、系统化。

4.创建活泼、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造一种民主、轻松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参与,敢想敢说。在复习完分数小数及数位顺序表后,我都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几个相关的问题,考考其他同学,并作出评价。老师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5.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一节整理复习课,除了有归纳总结,必定有应用提高。我设计国了一系列综合练习,旨在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有机地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和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当,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静止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节课我从引入到知识网络到综合练习,设计了一套生动、美观、实用的双课件,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一股活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性环境。

7.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的教育。正是从这个教育理念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坚持向学生“授之以渔”,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这节课是节整理复习课,当上完课后,三个复习步骤已清晰地印入学生脑海中,为后面的复习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逐步积累,学生就能脱离老师这个拐杖,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了。

8.加强合作交往,注重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个培养社会性的绝好机会。正因如此,这节课我设计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让学生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合作。一节课的设想可以从多角度考』虑,但必有轻重之分,才会有层次起伏之感。

篇2: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篇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6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一幅比例尺是的教学大楼平面图.

教具准备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我们已经知道有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那么,比的意义是什么呢?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其中3是前项,2是后项,∶是比号,并且后项不能等于零.)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3∶2可以写成,仍读作3比2.)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求出它们的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3∶2==1)

教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除法

分数

联系

3∶2=1.5

┆┆┆ ┆

前比后 比

项号项 值

32=1.5

┆┆┆ ┆

被除除 商

除号数

分 子3

分数线─=1.5

分 母2 ┆

区别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是一种运算

是一种数

教师: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什么是比例?并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5∶6=20∶24,其中5与24叫外项,6与20叫内项.)

教师: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例如:5∶6=20∶24,524=620.)

教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例1解比例(1)12∶x=8∶2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

第2题,先让学生说明1.4是甲数除以乙数的商,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比值是1.4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有多少.例如:14∶10,7∶5,28∶20,35∶25等等.教师问:为什么有多种答案?(因为1.4可以看成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所以会有多种答案.)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

例2求比值:

教师: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解题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做完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整理成下表: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教师: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要化简比时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例如:

注意:化简比的结果要是一个比,而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比例尺

教师出示一幅教学大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1)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如果实际距离是1米,图上距离就是1厘米.)

(3)比例尺除了写成1100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可以写成1∶100,还可以在线段上标出1厘米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教师让学生做教科书第97页上面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3、5、6、8题.

篇4: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②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①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②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①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②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篇5: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比与比例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里的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性质、解比例;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比例尺的意义、解决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安排: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时 解比例 1课时 认识比例尺 1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1课时 面积的变化  1课时

篇6: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一》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的运算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篇7: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一到六年级所学的所有内容。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32课时

第1课时 整数、小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9题。

第2课时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0 “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指出:在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时,要看这个数有哪些因数,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作出正确判断。

5.完成下面各题。

(1)写出12和18的公因数,说出最大是几。

(2)写出6和8的公倍数,说出最小是几。

(3)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指名学生口答第(1)(2)题,教师板书找公因数、公倍数的过程。让学生说明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交流方法并板书结果。提问:每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6.把12分解质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和方法,板书分解过程和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指名读第(1)题。

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

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举。学生自由读第(2)题后独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体评议,结合说说有公因数2的数、有公因数3或5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2.做“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知道总棵树比6的倍数少1,比5和4的倍数也都少1. 启发:如果添上1棵,总棵树与6、5和4有什么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交流: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3课时 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1~7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 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4)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第9题第(2)小题,第10题。

常见的量

第4课时 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时间和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应用合适的单位;掌握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量的简单计算。

2.学生在整理、应用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能说明对常见的量选择、分析、判断的理由,提高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常见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有据思考、判断、分析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常见的量的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质量、时间和人民币这些常见的量和相应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质量、时间和人民币及相应的单位,了解各类量相邻单位的进率,进一步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提高计量单位应用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小组整理。

提问: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质量)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常用的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各有哪些?(板书:时间人民币)你能说说这些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先独立整理,再小组交流。

学生整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1)提问:你知道质量单位的哪些知识?

(2)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吗?说说你的认识。

提问:闰年有什么规律?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3)提问:关于人民币的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生:元 角 分

1元=10角1角=10分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直接填空。

集体反馈,指名说说分别填写了哪个单位,怎样想的。

指出:填写单位时,要先根据实际明确填写哪种量的单位,再根据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先填写在书上,再指名口答结果,选择2—3题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这题的练习,你对单位换算有了怎样的认识?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先完成填空,再集体校队。

追问: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怎样计算?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时6月16日18时55分。

3.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要求说明怎样想的。

说明:像这样计算载重量的问题,一般要按较大数量计算,求出物体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载的重量比较、判断。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4~75“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 、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直接写出得数。

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分别选择哪种算法。

提问:每小题各适合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口答,并说出想法。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填表。

集体交流结果,说明算法并呈现表里的结果。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各自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说明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说出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出示情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信息。

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说明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得出结论。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板书算式、得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提问:怎样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指名说出合理的想法及理由。

学生各自计算,求出各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想法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之几。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五、课题总结

1.总结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7、8题。

第6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6“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学生进一步增强观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简捷运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1.复习运算顺序。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

(1) 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

2.复习运算律。

(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组讨论、填表。

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

(2) 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

说明:在计算时,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运算规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数、分数计算凑成整数,或者能把一些计算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使计算变得简单,就可以选择合理、简单的算法,使计算简便。追问:你觉得应用简便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三、实际应用,内化提升

1.做“练习与实践”第3、4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提问: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第7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7 “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能说明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体会分数、百分数在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各类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清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单位“1”的量是怎样找的。

2.根据条件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说明:根据上面这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对应数量。三、应用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240千克,已经售出几分之几?

(2) (题略)(3)(题略)

出学生读题,思考每题应怎样解答。

提问:这三题里表示单位“1”的量是哪个数量?为什么解答这三题的计算方法不相同?

2.解答下面各题。

你能列出每题的算式吗?请你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解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校对,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说说有没有不同解法。

4.对比练习。

出示:(1)某市修建一条12千米长的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2)某市修建一条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4.8千米没有修。这条高架公路长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说说两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交流解法,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题分别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题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同?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什么条件,第(1)题要求什么。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求一、二等奖的奖券一共多少张可以怎样想?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2)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板书。

选择一个球两种奖券相差多少张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这个算是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提问:比较这三个实际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呢?2.课题作业。“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第8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8~79“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

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问:大家回顾了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能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吗?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结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你认为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有些问题还要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提问:第(2)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指名几个学生从问题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提问:两题的问题都是求长袖衬衫的单价,为什么解答过程不一样?(4)引导:通过上面两题的解答,你有哪些体会?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

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交流:你估计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①交流:第(1)小题是怎样列式的?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列式?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

说明:解答实际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是因为分析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样。

②交流:第(2)题怎样列式?这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也有不同的解法吗?这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追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这又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能说说两种解法分别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吗?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摘录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提问: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这题可以怎样想?说一说你的想法。追问:你认为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与作业

1.总结交流。今天复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内容?通过整理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和第5题。

第9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 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让学生选择一种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别说说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问:我们刚才画图对于解答问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这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用画图的策略能找到相应的条件,计算各自的面积。这里虽然长方形通过不同的变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引导:大家先观察列出的表格或画出的图形,思考能得出哪个条件,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各人独立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你结合列表或画图,说说这里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吗?列表或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

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5.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2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9

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你看线段图,想想这两筐苹果的千克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怎样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来。如果与困难,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法。反思:通过解答这道题,你有哪些体会?

三、总结交流提问

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

提问:调整时,每张按多少元调整的?

(2)引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答吗?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策略的同学板演。

引导:两种解法,你用了哪一种,怎样想的?;另一种呢?

三、拓展提高

解决思考题。学生说明条件和问题。

引导: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用你想到的策略解决,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方法。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交流:你得出的结果是几比几?你是怎样解答的?

四、总结交流

提问:这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策略?能根据上面的练习说说哪些题适合用假设策略,哪些题适合用列举策略吗?

第11课时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1~8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练习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和面积a各是多少的?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2.复习方程与等式。

(1)复习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3x=15 x-2 x-2420x= 921

18÷3=6 16+4x=40 a+4

提问:根据刚才的判断,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质。

提问: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x-3=15 0.5x=1 x÷1=2 2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②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

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选择一题板演检验过程。

提问: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弄清题意,用x表示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答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

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

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④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明确要根据条件表示的意思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求b的码数和求a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12课时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2“练习与实践”第5~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呢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问题。

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24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1.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7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还能找出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

2.把下列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学校书法组有42人,比音乐组的2倍少4人。音乐组有多少人?

○=书法组人数

○=4人

(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42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少人?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的人数

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方程。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一类实际问题,不同方程相应的等量关系各是怎样的,检查列方程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3.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的千克数是橘子的3倍,一共480千克。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引导:同桌相互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应该怎样列方程。

提问:这里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方程怎样列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应该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说说“甲种衬衫按四折销售”和“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这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应该怎样列?

引导:比较第7、8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方程时怎样表示题里两个未知数量的?

四、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9题,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1)出示数表和3个方框。

①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4个数,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a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3个数分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和填的结果。

引导:这4个数的和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4a+6。

②引导:请每人分别用另两个长方形框连续框几次,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在下面每个相应的框里表示其余3个数,看看和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商量完成。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填写的结果及思考的过程,呈现并板书交流的结果。

(2)框数、猜数游戏。

出示第(2)题,了解要求。

引导:框出4个数算出它们的和,能不能按刚才表示4个数和的式子,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呢?谁愿意来报出一组4个数的和,大家想一想这4个数分别是多少?

指名一人报出和,其余学生说出4个数,交流结果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表示和的式子试着列方程,看能根据哪个式子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要求:现在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框4个数说出和,另一人说出这4个数;两人交换进行游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根据4个数的和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其实是用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第13课时 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3~84“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量比较的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唤醒记忆。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复习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②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修正,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提问:能根据这个式子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 交流小结比的基本性质,依据相互间的联系说明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复习比例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说说自己的认识。

②什么是解比例?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举例说一说。

③什么是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交流。

(2)按出示的问题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

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

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

让学生算一算,写出比例。

交流写出的比例,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并与估计结果比较。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1)出示统计表。

引导:你理解表中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吗?选择几个百分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它的含义。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选择2至3个百分数说说含义。

(2)出示问题(1)。

指名学生口答,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提问: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3.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写出比,并求出每种地砖的铺地面积。

交流:两种地砖面积的比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方法。

(2)提问:求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是怎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得数,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解答时通常应该怎样想?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程计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追问:这里不同的解题方法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14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4~85 “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学生通过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点,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提高分析、判断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联的变换关系,感受比和比例的应用价值,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明判断正、反比例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二、回顾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每张表里有哪两种量?每张表里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还是不成比例?先独立分析每张表的数量变化过程,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判断结论。

指名学生说说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结合交流板书相应的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1)学生练习。

出示第9题,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第(1)~(3)题,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

①提问: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理由。

②让学生说说问题(2)判断的方法。

结合图像说明:可以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75千米在图像上的对应点,再通过图像上的对应点找出和确定耗油升数。

③出示学生根据第(3)题画出的图像。

提问:怎样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对应的点画出图像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1)出示问题(1),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

②议一议:哪一杯中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说说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判断结果,并说出理由。

(2)出示问题(2)(3),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结果及思考方法。

四、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吗?

篇8: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篇9: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篇10: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30到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并能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8米、宽6米)

2、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

3、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4、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

5、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6、在同学们贴上的纸上介绍图上距离、(画在图上的8厘米、6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同学们量出的教室的长8米,宽6米就是实际距离。同学们缩小的倍数就是你这幅图的比例尺。请你写上自己的比例尺。

7、板书课题。“认识比例尺”

二、新课展开

1、自学课文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第56页,初步接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说明:我们所缩小的倍数,一般取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

改写自己所画的图的比例尺。

2、出示中国地图(投影)

<1>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30000000

(电脑演示放大效果)

介绍线段比例尺。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与数值比例尺比较。(线段比例尺操作性强的,便于估计)。

<3>你能从地图上大致的估计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吗?小组讨论、反馈。评价各种计算的方法。板书: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5>小组反馈,评比优秀方案。

<2>电脑课件演示。

<4>根据讨论板书: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三、练习

1|试一试。

四、作业:31页练一练。

篇11: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一、方向与位置

2.学生自主完成第(2)题,然后重点交流不同的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平面图上的比例尺和角度能够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如果给出比例尺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距离和角度,你能画出平面图吗?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和图,谁来说一说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

师:看一看书上的第4个问题,再观察一下我们画出的平面图,你认为用文字描述旗杆、大门、图书馆、水房的位置和用平面图表示,哪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页。

6.师生共同总结关于数对的知识。

四、尝试练习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数对表示的含义,再说一说方格图中纵向、横向数字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完成确定各点的位置。

五、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座位是怎样摆放的,再找出该坐哪个座位。最后,说一说他的座位可以用哪个数对表示。

2.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变式练习。先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知识拓展

介绍地球仪上数对的应用。激发学生课后收集资料的兴趣。。

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教室里的具体位置,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篇12: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①学生独立计算,并与同学讨论有什么规律。

②汇报交流,找出规律。

它们的规律是:

两个数的乘积规则: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新课讲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9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2题。

①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错。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不是三个数。

③错。0没有倒数。

④错。1的倒数是1。

(3)完成教材第29页第3题。

(4)完成教材第29页第4题。

(5)完成教材第29页第5题。

小红说得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75=1,的倒数是0.75,因为0.75=。

【课堂小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篇1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扇形统计图  圆规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 山地 丘陵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板书: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 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

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

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

3、巩固应用

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

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

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

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五、布置作业

做基础训练

板书:

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 打球 听音乐    看小说     其他

人数    80       68     74        56    23

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品种 合计 黄瓜 韭菜 萝卜 番茄

种植面积/平方米

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

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

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5、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篇14: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  圆柱的侧面积

例3  圆柱的表面积

例4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1、多媒体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  厘米,高约是  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

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

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

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

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

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

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

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

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篇15: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

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八.随堂反思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

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篇16: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认识》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数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篇17: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教学目标

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统计信息,能够解释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1,练习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正确决策和简单的预测。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的吗?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小组探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部分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

(学生谈出个人观点后,会出现一些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做出判断.)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统计图里“其它”部分可能包含了哪些信息呢?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它”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它”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产品。

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出发,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1.

补充习题

四、总结概括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谈你的收获。(本课注意事项:1.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2.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篇18: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2,练习十一第2题。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标准是否统一,以免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精选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数的意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